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

2024-05-11

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精选6篇)

篇1: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 ——赏析电影《傲慢与偏见》有感

“唯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伊丽莎白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她的确是这样做的,最后她选择了她爱的达西,拥有了完美的婚姻。

电影选景在英国的乡村。美丽的田间,辽阔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带我走进的这部电影。这样的开始吸引了我,让我心里安静,想去静静的欣赏这部电影。与原著相比,电影稍作改动,整体而言非常流畅、节奏紧凑、速度适中。电影中有很多细节,达西的的言语并不多,很多时候是通过眼神、动作表现内心。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目光停留在她身上。当伊丽莎白牵着达西手坐上马车后,镜头对准达西的手,他的手突然张开。他出于礼节这样做,内心很矛盾很紧张。在柯林斯的家中,达西与伊丽莎白对话,他紧紧抓住他的手套,并在夏洛特回家时迅速离开,充分表现了他的紧张,矛盾的心情。这部戏中,男女演员的表现非常精彩。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浪漫单纯的爱情符号,典型的英国文化象征。伊丽莎白是贝内特家的二女儿,她清新美丽、具有灵性、活泼可爱、坚韧自我。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她是多么独特,相信爱情,说出“唯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伊丽莎白的婚姻观,也是简·奥斯汀的婚姻观。简对婚姻的失望,创造了达西这个傲慢、忠诚、帅气、固执的人物。

伊丽莎白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达西,尽管开始她并不喜欢达西,对达西冷嘲热讽,由于轻信了威克姆的话对达西误会深深,甚至在达西表白时她说出“哪怕全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的狠话,他们矛盾重重。直到达西写信告诉他真相,并且伊丽莎白听到仆人和达西朋友对他评价,以及达西促成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他们的误会才真正化解。开始达西认为贝内特家族的接近是因为金钱的关系(贝内特太太的想法),但当他真正的了解了伊丽莎白发现自己是错的,伊丽莎白自尊、高贵的品质吸引着达西,令他深陷爱河。达西挣扎在爱情和门第之间,内心矛盾重重,最终爱情战胜了其他。向伊丽莎白表达了自己真挚的爱意。

反观柯林斯在给伊丽莎白求婚时,他说出自己的理由“第一,这是牧师的职责,给全教树立一个好的婚姻的榜样;其次,我深信结婚会大大促进我的幸福;第三,我尊敬我的女资助人凯瑟琳夫人,催促我,挑选一位好太太”。他表明了自己的目的,并不需要爱情,只是去完成凯瑟琳夫人的任务,这种婚姻不是伊丽莎白想要的婚姻,所以她说,他们的结合不会使对方幸福,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而她的朋友夏洛特最后和柯林斯结婚。夏洛特说“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会拥有浪漫,我已经被赋予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她没钱,已经成为父母的负担,她说自己害怕了,没有憧憬了,从中我听出了夏洛蒂对生活的无奈,对生活的屈服。这样的婚姻作者并不赞同,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

在电影中,展现了两类四种婚姻,莉迪亚与威克姆的婚姻,虚荣冲动型,他们的婚姻只能靠金钱维系。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他们的选择多少有些无奈,可是他们还是屈服于生活。吉英和彬格莱一见钟情的爱情,经历了磨难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经历金钱和门第的考验,最终伊丽莎白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两颗真诚的心靠拢,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完美情感和理智的结合,也是作者赞美和向往的婚姻。刚开始观看时,并不喜欢男女主角,当我认真观看,我真正喜欢上了他们。终于知道为什么《傲慢与偏见》经过200年,依然有人喜欢,并多次翻拍。

因为,不论贫穷与富贵,每个人精神上是平等的。真正的爱恋应该建立在同样高贵的灵魂的基础上,而非相当的家世!

课程名称:

英国文学鉴赏 与电影赏析

姓名: 王俊又

学号: TX110940

篇2: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

《傲慢与偏见》的原著在初中里就看过了,那时的年纪,正当豆蔻,满脑子童话,所以很容易就被这本小说吸引了,甚至一度还梦见了故事里的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喜欢上了Jane,觉得她是一个特别纯净的女子,纯净到可以散发出一系列的花香。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就把这个故事淡忘了,曾经从书架上看到这本书,觉得很不屑:世间真有这么美丽的故事?

将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翻拍成平庸的电影的例子大有所在,而能将平庸的文学作品锻造成一部优秀的影片却鲜有耳闻。于是渐渐的对翻拍的电影作品不再有过高的期待。而另一个事实是,翻拍很多就只是翻拍,它不可能跳出原著的时间的或情节的限制。在作品的内涵上甚至都不用去过多追究。要细品的绝对是影片的其它因素。一旦摆脱局限,或修改情节,或增删人物,那就完全是看编剧的功力了。这样的作品若非垃圾就定是大师级的经典作品。两者的区别看似天壤之别。其实只在毫厘之间。

《傲慢与偏见》没敢冒这个险,中规中矩地按着原著的步骤。也省了我们对其思想内涵的审视,直接把目光投向影片的其它方面。

其实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不错。原著本身就是略带喜剧色彩的简单故事。影片则完全尊重原著,情节上没有改动,还是原汁原味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而现代的摄影技术使得影片所呈现的十九世纪的英伦田园风情煞是怡人。总是为镜头里的纯净天色,华丽城堡等等美景所倾倒。别具一格的舞会、男士与女士的优雅起舞也是人大开眼界。且不论影片的主题结构,这摄影师的功夫就实在不错。为影片增色不少。男女主角的水平却是大相径庭。Elisabeth的开朗聪慧乐观坚强被凯拉·奈特丽演绎得恰到好处。她的出众美貌更是让人无法将目光从她身上移走,很讨人喜欢。Darcy的扮演者一出场却是让人感到木讷有余,高傲不足。幸好他渐入佳境,也可能是原著在后来赋予了这个角色更多的色彩,Darcy开始变得生动起来。有了对Elisabeth的深情,在朝日的晕圈下,一切都忽略不计。

回味了一遍那个故事。电影还是不如小说。但是不可否认的,画面真的很精美,色调是那种小雏菊的温馨淡黄色,充满了宁静的英伦风情。尤其喜欢女士们的长裙子,色彩淡淡的不张扬,长长的仅到脚踝,得体却能显现女性曼妙而修长的线条,配合那含蓄的淑女礼仪,那个优雅不言自明。还喜欢其中的舞会,悠扬的圆舞曲声中,男人和女人们各自排成一排,随着乐曲集体起舞,偶尔眼神相碰,指尖摩擦,勾起的却是一个个的心潮澎湃,场面犹如一副华丽的画卷一般引人入胜。

另一个不可否认的是演员们都还算养眼。但是绝对不是我心目中的Elisabeth和Darcy。Mr.Darcy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一个很“闷骚”的男人,他常常言不由衷地去批评一些事物来表现自己的高贵,明明喜欢但就是不显现给别人看。然而他的“闷骚”却又是那么地令读者着迷,人们会由于他的内心真实感受和后来的实际行动,认为他是一个善良而风度翩翩的男子,“闷骚”只是一种安全感而已。Darcy那无可挑剔的英俊外表和他的绅士风度,在他骑着骏马穿越英国丛林的时候体现得尤为经典和突出,相信这是他身边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抗拒的气质。小说中Elisabeth和Darcy的情感变化是刻画得异常细腻的,读者会被二人的关系进展程度深深吸引。在电影中,关于类似的情节只有扮演Darcy的那个演员呆滞的貌似深情的眼神,以及大雨中那场歇斯底里的表白戏,还有最后那场肉麻的接吻戏。可见,电影镜头确实很难表达出很多文字里的情感。整部影片除了视觉上让观众赏心悦目以外,内涵上挖掘得还略显肤浅。

《Bcoming Jane》是对《傲慢与偏见》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如果单单欣赏后者,会认为这个故事美丽得有些老套和俗气,不过就是普通女孩通过一些波折最终嫁了个多金的如意郎君而已。《Becoming Jane》的场景设计一如《傲》剧,相似的色调,相似的服装、道具,相似的舞会,甚至连舞会上的音乐都是相似的。Jane和Tom的相遇相爱过程也一如Elisabeth和Darcy那么类似。但是必须明白的是《Becoming Jane》是以Jane Austen的真实生活为蓝本的,立足于现实。Jane和Tom虽然有爱情,却要被迫为经济所困而分手;虽然还有个富有的Wisley专情于Jane,但是Jane不会像普通女子一样屈就于没有爱情的婚姻,享受平凡的幸福。

喜欢影片开头的那个场景,反复看了好几遍。星期天的早晨一切都是那样宁静,钟表在惬意地转动着,猪群在自己的圈子里享受天伦之乐,所有的人都在熟睡,除了Jane。她在纸上反复写着:君子有情,止乎于礼„„听见女仆上楼的声音,她调皮地一笑,把修长的手指放在钢琴键上,突然发出了一串响亮而动听的音符,女仆吓得扔掉了托盘,房子里所有的人都醒了,Jane的妈妈用充满责怪的声音大喊:“Jane!”影片就这样开始了。给人的第一印象Jane就是生活中的Elisabeth。但是她遭遇的男人就绝对不是Darcy了。Tom也傲慢,但却健谈,也善良,但却外表轻浮。有时略现懦弱,但最终还是能够面对自己的爱情。最能吸引观众的情节是从两人的私奔开始。分手的那5分钟里,感觉漫长的像一个世纪。Tom不断地恳求着Jane,Jane却为了这个男人的责任和前途选择放弃,登上了回去的马车,头也不回。后来她又拒绝了Wisley要给予她的幸福,现实中的Jane终究只能是凡人,默默地享受着生命里的苦涩。

于是她把她的梦写进了小说里,两个女孩子经历磨难以后最终找到幸福的故事,这里面的男人要比现实里优秀得多。她是这样和她的姐姐说的。“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傲慢与偏见第一章》)在那个年代里,女性通过写作来养活自己是一件可笑而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Jane做到了。

十几年后的音乐会上,旧情人再次相逢。Tom身边多了个女孩,开始以为是他的妻子,后来听他介绍是女儿,有些释然。再后来知道,原来那个女孩也叫Jane,惊异的就不仅是Jane本人了,还有观众。这个名字里包含了太多的情感。看到Jane在朗读时,Tom注视着她的眼神。那里面有平静、辛酸、无奈、不舍„„„“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恋人们,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傲慢与偏见》第50章)Jane就这样清高地拒绝了她生命中的爱情,让喜欢她的人为她惋惜不已。但是她觉得这样很满足,至少她爱的人已经幸福,而自己也获得了最大的平静。

篇3: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

简 · 奥斯汀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乡村生活的人情世故。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论研究很多,主要包括从情感态度,婚姻观,语言艺术,女性主义,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跨媒介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傲慢与偏见》研究的新视角,笔者能搜到的国内此类研究论文有50多篇,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素材,但这些论文中着眼于英美文化研究的论文数量有限,本文着眼于文化视角,采用对比分析法,集同类研究成果之所长,对英美两个电影版本进行了多维度比较,目的在于探讨此类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文化价值。

二、英、美版《傲慢与偏见》文化差异

小说《傲慢与偏见》说中人物刻画鲜明,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给予了读者无限的联想空间。自问世以来,广泛受到了国际电影人的青睐,1938年至2005年至今,作品被多个国家翻拍成了不同的电影版本,其中以美国好莱坞和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版本最受关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本身属于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作品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同时我们看到了英美文化差异。

1. 故事场景设置

美国好莱坞于1940年拍摄的《傲慢与偏见》取景于繁华的商业都市,以衣帽店作为开场背景,美国城市繁华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在街道上匆匆行走的行人都是美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文明的标志。英国广播公司于2005年拍摄的电影取景地多为英国庄园。庄园内部陈设的壁炉、地毯、古老的家具、油画将英伦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版电影将故事置放于乡镇田园景致中。突显了英式庄园文化,也体现了当代人对古老庄园文明,闲适田园生活的一种怀念和向往。英国环境曾经一度达到了重污染程度, 经过多年治理,英国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环保成就最高的国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英国电影越来越注重利用平淡、恬静的乡间景色来体现动人心弦的故事。

美国版电影再现的是经历30年代经济萧条之后美国社会经济复苏之初的商业文明。受经济危机影响,人们渴望回到曾经的繁荣时代,这部电影正体现了当时人的心理诉求。 由于美国公民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因而,人物是美国电影拍摄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在美国版中,除了幅员辽阔的风景, 更多的是充满人迹的画面。

2. 娱乐活动呈现

舞会既是主要娱乐形式又是一种社交途径。从对舞会的表现方式来看看,英国版所呈现的是古典宫廷风而美国版则呈现了时尚之都的浪漫气息。

在英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舞会中人们演绎的是英国古典宫廷风格的乡村舞蹈,而美国版电影中,舞蹈包含了十九世纪最为流行的华尔兹和波尔卡舞。不同的舞蹈形式传达着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内涵。英国乡村舞蹈的形式起源于法国宫廷舞蹈,这种形式的舞蹈主要在向人们展示英国十八世纪的优雅礼仪。这与英国传统崇尚高雅、推崇贵族的文化思潮不可分割。然而,美国则是一个快节奏生活的国家, 又是多元化文化背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潮,比如实用主义思潮,这种思想理念自然而然地体现到了美国电影作品中。美国在不断吸纳多种文化的同时,积极创造着新型文化形态,美国历史仅有200年左右,属于由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不存在英国传统的王室情结,美国更推崇的是时尚和潮流。因此,在美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 中,由新潮的华尔兹和波尔卡舞代替了英国传统的宫廷舞蹈形式。

3. 餐桌文化演绎

在国际饮食文化方面,英国菜式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英国菜式讲究工艺、注重品位,因此,在英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出现多次,食物丰富、 种类繁多。这与英国餐饮文化密不可分。英国人喜欢清淡口味,但调味品种类却很多,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调味品。在美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用餐的情节仅出现了一次,食物种类也非常简单。整部电影中关于饮食菜肴仅有“请给我点饼干和果酱”这一句台词,因此,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美国崇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压缩了人们用餐的时间和复杂程度,在美国版电影中, 故事情节转变之快更是压缩了美国人餐桌的景象。

三、结语

文学作品的影像化演绎,是电影人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和再创作过程,由于历史或地理等因素的差异,即使是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不同的人都会演绎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两个电影版本中反映出的是英、美两个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文学作品本身相比,影视作品对国家、民族文化内涵的呈现更加立体化,利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影视作品更加接近大众的审美需求,更能深入人心,其文化传播价值与小说本身相得益彰, 意义深远。

摘要: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已被多国电影人搬上银幕。本文以1940年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版本和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为研究对象,横向对比了英美两个国家对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的电影改编效果,从故事场景设置、舞蹈表演形式、餐饮文化呈现等方面切入,旨在透过影像化《傲慢与偏见》表象特征,透析英美两国文化内涵和时代审美情趣。

篇4: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

电影《傲慢与偏见》海报

一、 剧情演绎更趋生动化、形象化

在新版《傲慢与偏见》之前,对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已经有很多,但是通过电影形式将小说的特点和精彩的故事内容原汁地表现出来,这些影视作品还没有较好的做到这一点,而新《傲慢与偏见》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其作品的拍摄完全按照作品的最初内容和情节来进行,创作出了一部既没有把原著的思想进行推翻,还运用了现代的表现方法来进行演绎的优秀作品。在影片中真实反映了当时环境下的各种家庭戏份,从而也能体会到小说作者简·奥斯汀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在狭小的背景空间内看到广阔的外在世界,在故事中心思想演绎的同时,通过在其中插入姐妹之间的欢笑、各个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人们之间的心理猜忌等环节,来达到丰富故事情节的目的。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新《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在当时贵族落魄的背景下,贵族女儿们在寻夫当中所发生的恩怨纠葛,在故事当中抛弃那种传统的爱情风格,更多的是在追求物质情感的外在宣泄以及对物质和爱情之间的深沉思考。影片在内容上的演绎与小说保持一致,都是表现物质和爱情二者之前的关系进行展开的,没有物质只有爱情以及没有爱情只有物质的婚姻状况都是不能长久的。在影片中对这种现实生活的表现,在一定条件下是需要付出较大勇气的,它与那种崇尚爱情至上的观念相比,在具体感受上给人一种真诚和诚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实生活状况。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拍摄者们通过利用真实粗狂、新颖有趣的方式来对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描述,在一定意义上把它当成一个真实故事进行演绎,从而抛弃了过去那种以反映内心需求为原型的理想主义风格,在人物的表现上尽量做到真实,在展示人物在生活中的情感状况以及故事情节,并将这些感人画面以一定形式展现出来,实现故事的真实性、生动化和形象化得以完满表现。

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比如:女主角伊丽莎白的形象,其在影片中美丽动人、意志清醒以及性格独立等。在面对傲慢的贵族公子的时候,她所表现的是一种不卑不亢、主见鲜明的外在形象。男主角在刚出场时给人一种拘谨、忧郁的心理感受,而这种感受在一定条件下也和当时英国绅士的内在气质相吻合,随着电影剧情的不断发展,男主角虽傲慢但是善良多情的内在特质不断显现出来。在影片当中对那些次要人物的刻画也比较到位和生动,比如在生活压力下疲惫不堪的母亲班纳特太太、给人一种报道强势感觉的达西姑妈以及比较自私的表哥科林斯,这些人物特征都表现的比较准确、生动。再比如影片当中班内特太太的人物形象,在影片当中通过一部分台词就能表现出来:“如果你有五个女儿的时候,请告诉我你内心会想些什么?那你就会明白我在想什么了”。这个有五个女儿的母亲,每天想象的都是怎样让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好人家,她在说话的方式上比较直爽,走路也是比较风风火火那种,因此,能够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中也对原著的对白进行了梳理,在影片语言的描述上没有采取传统的对语言的加工处理,而是在保持原著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尽量维持其原汁原味。这就像制作美食一样,需要选用最好的食材才能制作出最美味的食品。在影片当中,通过原汁原味的表现原著的内容,从而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脑海当中还能回忆经典作品当中的每句话、每个词。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原著的场景和词句在电影中的表现,让观众充满充实感和满足感。比如影片中男女主角在彭伯里相遇时,在和乔治安娜进行交谈时有一个停顿环节,好像是看着伊丽莎白说话心动而忘记了谈论钢琴弹奏是否好的问题,还给人一种好像忘记该说什么话的感觉,那种表情很快就消失了,其中眼神的演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影片较好地展示了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法国大革命对英国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英国的贵族阶层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产生了恐慌的心理,采取了在社交场合把下层阶级融入进来,从电影剧情中可以看出,贵族阶级的达西和宾格莱在一次舞会中看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人。又比如莉迪亚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虽然渴望得到爱情,但是受到了当时阶级的限制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男性,而有幸参加舞会的时候,她就会非常的兴奋和开心,通过舞会这个平台她可以和各种类型的男孩交往,从而体现出当时女性的地位受到婚姻状况限制的时代背景。

二、 场景布置的更具逼真性

由于原著作者简·奥斯汀从小生活在农村,一生当中都是在比较美丽的田园生活中度过的,在这种环境下,作者将这种氛围融入到了《傲慢与偏见》的写作当中。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把原著中对环境描写在电影中充分得到体现,对电影的内外取景进行严格要求,比如:在影片场景当中,钢琴演奏伴随小鸟的鸣叫,还有电影角色踩着草丛发出的声音,这些场景再伴随阳光的融合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电影当中对悠闲、清静的田园生活的描绘,是电影尊重原著的生活意境的最直接表现。

在新《傲慢与偏见》中,具体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在传统的电影拍摄过程中,其主要参考对象是绘画作品,但是绘画场景给人的是一种冷静和僵硬的感觉,不能较好的反映真实生活的意境。影片在人物服装的选择上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其服装特点主要是根据原著完成时间所决定的,原著完成时间是在1797年,因此电影当中的服装样式也要和当时的服装样式相适应。与以往的外国电影相比,新《傲慢与偏见》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那种开放和直接,而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含蓄和矜持,比如:在电影当中爱情主题的表现上,主要是通过眼神的交流来实现的。影片当中还有很多雨天和早晨的镜头,能够较好地使观众融入到这种清新的氛围当中,而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傲慢与偏见》,新《傲慢与偏见》更侧重对当时自然风光的描绘,舞会的豪华不是该影片所突出的重点,特别是其中一些舞会场景在电影当中只是一闪而过。这样的拍摄结果正好符合原著作品所要体现的场景要求。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三、 背景音乐与氛围的相融合

由于原著是书本内容,没有相应的烘托效果。而电影与原著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背景音乐的烘托。电影当中背景音乐与电影描绘的意境相吻合,人和自然在一定环境下和谐共存,从而能够使观赏者产生无限遐想。新《傲慢与偏见》的背景音乐的创作者是意大利的音乐家欧·马利安尼利,其根据原著的表达意境,创作出符合原著情景需要的音乐作品,特别是电影当中钢琴演奏曲的创作,对于影片情景的抒发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影片当中配置的音乐完美地和影片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观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也是原著作品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使整个电影氛围完美融洽,观众只希望于停留在音乐和画面的完美融合之中,心灵也因此受到了净化和陶冶,观众在电影当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价值,特别是聆听钢琴独奏和管弦协奏之后,给人一种沐浴在春风之中的感觉,从心底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众通过电影氛围和原著情节的交融联想,在感受当中去发现语言和音乐的和谐之美。

在电影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独舞时播放的那一段背景音乐,给人一种孤独古怪而又很特别的感觉。当电影当中音乐响起的时候,有种春光荡漾、幸福无暇的内心感受,还有在电影中穿插的两场舞蹈表演,在一定环境下给平淡枯燥的剧情增添了几分光彩,在电影当中对各个角色的个性特征都完满的表现出来,在这部影片当中的背景音乐始终围绕在钢琴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上,观众在观赏影片时不至于出现因音乐杂乱而造成的听觉疲劳。两种乐器在影片中的运用,时而高亢时而平静,将古典和现代两种元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把原著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完美的展现出来。电影当中背景音乐播放与角色演奏也是电影意境抒发的一种形式,对于整部电影主题思想的展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篇5: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主要讲述了故事主人公班纳特太太有一个毕生大志,这就是把五个闺女体面地嫁出去,故而总是把近旁有钱的单身汉看成某个女儿应得的一笔财产。于是故事中就有了几对青年男女跌岩起伏的分分合合。豪门子弟达西与聪慧机敏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之间的谗言误会,富家子弟彬格莱与贤淑善良的长女吉英之间的欲说还休,还有浪荡工艺丰翰与轻佻无理的小女丽迪亚的私奔绯闻……但是,最终男女主人公都放下了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做出合乎自己道德的选择。

其实,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作者其实想通过这本书表达简奥斯丁本人的婚姻价值观,强调了经济利益和门第观念对婚恋的影响。

也可以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主人公都是一群幸福盲。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文盲,法盲,色盲等。幸福盲也是其中之一。主人公们都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洞穴中的人,在七彩光线下学者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体会到了那些被黑暗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且打开了遮眼的纱布,那份诧异和惊喜,那份东张西望的雀跃和喜极而泣的泪水,是多么多么的自然而然。

篇6: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电影很好,从选景到人物的刻画无一不好。景色很美,天很蓝,水很清,女主角漂亮,男主角帅气。电影刚开始,绿树茵茵,鸟语虫鸣,阳光从斑驳的树缝里射进来,洒下一地金黄,恍惚中是心中的希望冉冉升起……只是电影有时长限制,剧情略显轻描淡写。没有看过书,真正的感受电影人物的可爱,有些困难。

看毕,很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伊丽莎白的爸爸含泪喜悦地说:女儿,我真的不敢相信有人会配得上你。伊丽莎白不是五个女儿中最漂亮的,长姐姿色比她更胜一筹。她身上的闪光之处不仅仅是她清澈的双眸更美的是她一尘不染高洁的心灵,捧一本厚厚书,阳光的余晖拖长纤纤的丽影,那份将一切烦恼置身事外的娴静雍容之美,宛如清晨荷叶上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不但外表温润如玉令人赏心悦目内在清香愈加沁人心脾。惟愿远观不舍近玩的怜惜珍爱之情,一般肉眼怎能赏的,赏花摘花惜花者达西一人足以,花开虽迟,不寂寞!清新的她果断拒绝了牧师柯林斯的求婚,尽管他有诸多优厚的条件,有宽而大的房屋,还可以让家人脱离贫穷。这个矮小而龌龊的小男人把别人的施舍当做自己高高在上的筹码,追姐姐不成,便退而求其次转向伊丽莎白,他纵使有心也无法真正领略这颗璀璨的明珠。妈妈说她若不答应,她将再也不见这个女儿,爸爸拗不过一心让女儿攀高枝的妈妈前来劝慰,却陡然说你要答应了,我也不再见你。伊丽莎白愕然泪喜相拥父亲,感谢可爱的父亲知她懂她理解并支持她。当伊丽莎白误解达西破坏吉芙和彬格莱之间的爱慕和对韦翰无情不施分文时,面对达西炽热的求爱,冷漠的她又一次断然拒绝了,英俊潇洒的伯爵深情注视着出身寒微的灰姑娘,换了别的女子只怕是早就千千万万个答应并且欣喜若狂了!偏偏不愿从俗入流的伊丽莎白,她那愤恨的表情如此可爱美丽又难得,父亲有这样优秀的女儿自然是骄傲的!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当时间匆匆从指尖悄悄溜走,当所有的冰雪都悄然融化,终归,这一日,雾色蔼蔼,达西踏着虫鸣再一次走近伊丽莎白,无限地深情地说:我的心愿和情感依然如旧,只要你说一句话,我便再也不提这桩事。春寒料峭,迷雾打湿了他冰凉的手,温暖的阳光正悄悄射进来。

这本书我十多年前就看过的,也曾经为书中完美无缺的达西着迷一阵子。他应该是每个女孩梦想中的丈夫吧,富有,英俊,善良且有魄力。太优秀所以难以相信现实中会有,即便是现实中勉强有那么其中几点稍微符合的男人也会让拥有的女人丧失安全感,唯恐哪天再失去。所以每一个美丽的故事开始之前,总会首先列明,本故事纯属虚构。也许是警惕读者不要陷得太深,故事终归只是故事。欣赏娱乐即可,无需入戏无需当真!

达西和《飘》中的瑞德终究是一类人吧?同是无可挑剔的男人,却有不同的命运。达西比较幸运,他和相爱的人虽历经波折,最后总归守得云开见月明,牵手相爱一生。瑞德倾尽自己所有给予或等待斯嘉丽长大,甚至明知斯嘉丽爱着别人,做了寡妇,他也毫不犹豫娶了他。因为他知道,只有他是真的爱她,呵护,等待,任由她刁蛮任性,甚至无理取闹。他的爱小心翼翼,保护斯嘉丽就像保护一朵温室的玫瑰,一只易碎的花瓶,冷不得热不到碰不得伤不得。他的爱又如此宽广辽阔,如巍峨的高山远目小溪,如浩瀚的大海纵容浪花,默默坚守,一点一滴期盼小女孩快点长大,总有一天明白谁最爱她,谁最值得她爱。

斯嘉丽一直做一个同样的梦,梦到自己在雾中行走,一个男人呼唤她,可她总也看不清那个男人的面孔。她曾以为那是卫希礼,一度将自己的爱埋没在对卫希礼的美好幻想中,以为那才是真正的男女情爱。直到有一天她终于从雾中走出来,看清那个男人其实就是一直在自己身边呵护,容忍,纵容的瑞德时,瑞德对她的爱却已经消磨殆尽了。痛失爱女让他伤心欲绝,他何尝不把女儿珍妮当做另一个小小的斯嘉丽呢?唯一不同的是他对女儿的宠溺,女儿给了他同样的回报,总爱娇嗔地缠着爸爸。

斯嘉丽虽然任性,她身上也有一点很让人喜欢,坚强自信,不轻言放弃。纵使痛失瑞德,她依然相信只要明天还在,希望就在。故乡塔拉是她的`生命之泉,回到那里就如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重新获得生命的动力,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吧,明天将又是新的一天!

上一篇:女娲补天救世的故事下一篇:暴力恐怖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