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飘移规律及对蜜蜂的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植保无人飞机低空低容量喷雾模式比地面施药器械存在较高的飘移风险。为探究植保无人飞机喷雾飘移规律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本文采用田间测试方法,测定了侧风风速和施药参数(高度和速度)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雾滴飘移的影响,并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施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蜜蜂的飘移风险和风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的雾滴飘移影响因素,发现不同施药参数(高度和速度)下,地面雾滴飘移率与飘移距离均满足指数函数关系模型;在平均侧风风速1.1-7.0 m/s范围内,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雾累计飘移率在13.0-56.2%之间,90%雾滴累计飘移距离在7.0-27.3 m之间;据此推算植保无人飞机田间作业在平均风速为3级(含)以下(即≤5.4 m/s)时,应至少预留20m的安全缓冲距离以避免药液飘移而产生的危害;喷幅内沉积率与风速、高度和速度呈负相关关系,侧风风速及飞行高度均能显著影响雾滴飘移率及飘移距离,且雾滴飘移率主要受到侧风风速的影响。(2)比较了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喷施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蜜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施药作业时,下风向5 m处的雾滴飘移率不足1%;应用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药时,在距施药区5 m处的雾滴飘移率为23.98%,17 m处的飘移率仍高达2%,表明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时的飘移总量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分别用植保无人飞机和背负式喷雾器进行施药,距离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区5 m处的蜂群在药后1天内的死亡数量为75只,分别是17 m处和对照组的2.4倍和1.8倍,药后2-8天内蜜蜂的死亡数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距离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区下风向5m、17 m和29 m处的蜂箱在药后1天内的死亡数量分别为4721只、1571只和778只,是对照组死亡数量的112.4倍、37.4倍和18.5倍;药后2-8天内,蜜蜂的死亡数量显著降低,但距离施药区越近的蜂群,其死亡数量仍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对蜜蜂存在较高的飘移风险。(3)在施药区与飘移区种植10 m宽的玉米隔离带后,隔离带下风向区域的雾滴飘移率小于1%;暴露2小时后,距施药区下风向10 m、20 m和40 m处蜜蜂的飞行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暴露后第三天开始恢复并逐渐趋于正常水平;对于设置隔离带的处理组,在整个观测期内,蜂群飞行强度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表明高3 m×宽10 m的隔离带可以有效拦截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飘移,降低对蜜蜂飞行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植保无人飞机;喷雾飘移;化学农药;蜜蜂

学科专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植保无人飞机发展现状

1.3 农药飘移研究进展

1.3.1 农药雾滴飘移的影响因素

1.3.2 喷雾飘移的测试方法

1.4 化学农药对蜜蜂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现有研究及存在问题

1.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环境风速及飞行参数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雾滴飘移特性的影响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处理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雾滴飘移率与下风向距离的函数关系

2.3.2 不同处理的雾滴累计飘移率及90%累计飘移距离

2.3.3 雾滴飘移测试结果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施化学农药对蜜蜂的飘移风险研究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供试药剂

3.1.3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气象条件测定

3.2.3 雾滴飘移量的测定

3.2.4 蜜蜂存活率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植保机械施药时的下风向雾滴飘移特性

3.3.2 不同处理对蜜蜂死亡数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施化学农药对蜜蜂飘移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4.1 试验仪器与材料

4.1.1 试验仪器

4.1.2 参试药剂

4.1.3 供试生物

4.1.4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气象因素

4.2.4 雾滴飘移量的测定

4.2.5 飞行强度的调查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的下风向雾滴飘移量

4.3.2 不同处理的蜜蜂飞行强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上一篇:出口企业国际贸易论文提纲下一篇: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