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日语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北部湾经济区及东盟“10+3”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发展中,日语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动因分析,从而提出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第一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

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刍议

【摘要】文章调查目前市场上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情况,梳理基础日语教材的发展过程,对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编写特征。最后,文章从开发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教材等方面为今后基础日语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编写方向

教材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中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基础阶段为两年,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本专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依据,选用或编写适当的教材是高校教学的保证。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在什么阶段学什么内容,还涉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等问题。基础阶段的日语教材题材应广泛,比例要适当,要注意实践性,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题材为主;适当选编包括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及科普常识方面的文章;语言应规范、生动、丰富,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切实掌握好各种教材的难易度;教材应相对稳定,以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除各大外语教材出版社不断编写和出版基础日语系列教材外,有些高校也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编撰符合学校特色及行业特点的基础日语系列教材。文章在统计梳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编写特征,并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梳理

曹大峰把我国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培养友好交流人才为目的,日语教学注重听说,重视语法句型;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大学教师,提高日语专业知识能力为教育目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理解与沟通成为外语教育的热点和目的,这个阶段着重发展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日语教育;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日语教育迅猛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人才成为日语教育的重要目的,日语教育进入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语教育强化阶段。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日语教育也将开启新时代,进入服务国家“走出去”,传播我国文化战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由此,各出版社和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笔者以日语、基础日语、综合日语和专业基础日语等为关键词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和淘宝等网站搜索出各年次出版的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材,从1974年起大致有21个版本,共77本。

二、基础日语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1.遵循教学大纲,符合日语教学规律和学习要求

从1972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渐开设日语课程,日语教材的开发也慢慢开始启动。1979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日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日语的技能。基础日语教材版次1—4的教材比较注重日语语法教学,培养日语语言基础知识。1990年,国家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开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这之后的基础日语教材开发在注重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内容的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2000年,国家出台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各高校和出版社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需要。

基础日语的教材开发均是在国家颁发的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下不断完善与更新的,体现了日语教学规律和外语学习要求。

2.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

在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中,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日语的原版教材开始进入我国,日本学者来我国高校任职以及我国日语教师到日本进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日专家合作编写教材也是交流方式之一,日本学者开始指导、参与我国日语教材编写工作。比如,《新编日语》(1992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周平、陈小芬主编,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森田良行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宏教授和日本加藤明先生審阅。进入21世纪,多数基础日语教材实行了中日合作编写的方针,开发团队由中日双方日语专家共同组成,以中方编写团队为主。

无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都有巨大差异。比如,日语在会话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在句尾的终助词表达方式上非常丰富。如果没有日方专家、学者的参与,我国编写的教材内容可能就会显得不地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根据学习者母语的不同其实会产生不同的便利和难点。那么,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学,在哪些方面更困难,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专家、学者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3.教材开发以纸质为主,配套学习资料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2003年以前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从1992年的《基础日语》开始附带录音带材料,且录音带并不是一册书配一盒磁带,而是以高校为单位附带少量的录音带,学生只有复刻录音带才能练习听力。录音带存储量不大,一册书需要2盘磁带,也不方便携带。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MP3光盘(或CD光盘)”。同步练习册与教材配套使用,与课本内容一一对应,一般包含课文相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听力练习等,并设有单元练习和总练习。配套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结构合理,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MP3光盘(或CD光盘)一般都附在纸质教材的后面,每本教材附带一个光盘,学生可随时下载,其存储量较大,携带方便。2016年至今,最后三个版本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等。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应立体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在移动APP上配套更多的移动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更加注重学习输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教育部开始对国家级规划教材实施立项,所申报项目由同行专家严格审定后再编写,并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划教材应配上录音光盘,有的还须做成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基础日语教材中六个版本的基础日语教材通过了国家级行政部门的审批,并符合国家规划教材标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

三、基础日语教材编写方向探讨

1.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应进一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做好教材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要强化特色,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滿足社会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培养出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驱动,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日语学习驱动体系,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日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多元文化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精神贯彻到教材当中,是今后基础日语教材的编写者们面对的挑战。

笔者以日语中“自他动词”为例说明日语的文化内涵。日本人注重听话人的心理感受,在对话时会顾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添麻烦。日语中的他动词强调动作行为主体作用于某事物使其发生改变,传达的内容容易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以为别人特意为我做了某事。而自动词则是动作主体自发地进行,注重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客观地向对方表达ー个事实,不携带任何感情。因此,日语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他动词具有责任感倾向功能,而自动词具有体恤顾忌功能。例如,(1)お茶を入れた(入れた为他动词);(2)お茶が入った(入った为自动词),(1)含有说话人强调“我特意沏的茶,你得喝掉”这一信息,听话人会产生心理负担,而(2)表达了“茶已沏好”这一客观事实,不会给对方造成必须喝掉才行的理解,较好消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3.完善配套材料,致力于教材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开发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是现代化背景下教材发展的必经之路。立体化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其呈现形式一般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光盘、网站及论坛、在线视频和博客等。我国现有的基础日语教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材原文翻译、同步练习及课后答案详解为主,与立体化教材相距甚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的兴起,任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这就对日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完善以及日语专业教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语法知识点比较细碎,助词分类多且每个助词都有多种用法,教材开发者要考虑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等教学小视频,使教材适用于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日语教材的开发应积极利用平板电脑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和3D等多元化资源,设计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开发APP应用程序、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及学习论坛,多维度、多层面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打造基础日语数字化与多元化教材。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数量较多,出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符合日语教学规律,教材内容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配套学习资料不断更新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基础日语教材建设也要把握前沿,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教材开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中日合作编撰特色教材,推进教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平.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魅力看未来日语教材的编写方向[J].日本学研究,2018(2).

[2]马亚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高职日语教材编写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

[3]游翠英,叶丽芬,黄翔.当前旅游日语教材回顾与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

[4]林洪.体现外语学习观发展的日语教材编写要点浅析——21世纪之后国内部分日语教材的梳理[J].高等日语教育,2018(1).

[5]吴小梅.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作者:王宜梅

第二篇: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在北部湾经济区及东盟“10+3”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发展中,日语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动因分析,从而提出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通知强调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在这种形势下,东盟“10+3”(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合作机制应运而生。近年来,东盟“10+3”已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振兴的重要标志。作为连接东盟及中日韩相互交流的纽带,外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种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北部湾经济区中,日语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动因分析,从而提出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北部湾经济区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泛北部湾区域内广西多所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但是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

在广西区内,全区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0所学校开设有日语本科专业,其中北航北海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等4所为三本独立学院;开设有应用日语、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等专业的5所为高职高专,各高校对于日语专业的建设都不太重视,投入不大。目前区内的日语教授职称高级人才只有寥寥四人,屈指可數,也只有两所院校选送优秀教师到日本攻读博士学位。而在国际交流方面,也只有广西大学和广师大每年选送少数几名学生以交换生身份到日本研修。反倒是广西医科大每年都派遣了一批医学专家到日本交流,甚至攻读医学的硕士博士,因此收获甚丰厚。可以说在国内沿海地区包括渤海湾、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非常重视高校日语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我们北部湾经济区也要把这一工作提上日程。

(二)在北部湾区域由于缺乏对日本跨文化交际研究学术氛围,影响了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动和决策能力

这几年,东南沿海有大量产业向至西部地区转移,从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那些比以往更希望降低成本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也乐于跟从中央的政策指引。在这种大背景下,北部湾港口可以把广西打造成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假如珠三角在中国区域增长极中为一个“主极”,未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可能成为其—个迅速增长的“次极”。珠三角地区有众多日本企业正在和将要在内陆寻求合作伙伴。

其实,所谓准备最根本的应该是日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我们作为教育机构,理所应当担负起日语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起助推作用。

(三) 北部湾区域内日资企业常年招聘日语翻译人员

(富士康)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广西巨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日资、对日企业长期在广西人才网上发布招聘日语翻译、管理人员的信息,并且薪酬待遇及要求都比其他行业要高,但这些企业很难找到令他们满意的人才。

从以上可知,北部湾经济区内不是不需要日语人才,问题是我们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日语人才。

二、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社会要求

(一)生理条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动因

俗话说学习语言是要有天赋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学得好,而作为学习的个体,研究的对象在头脑中停留得越久,人的头脑所能对其产生的分析理解就越强,因此在成人之后学习外语,学生的阅读能力通常都比听说能力要强,因为阅读的时候眼睛先把看到的东西传输到头脑中进行分析理解,而听解则需要运用到头脑记忆部分把听到的内容快速储存快速分析,最难的部分则是说话,必须自己现在头脑中快速组织语言说出来。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日语应用能力。

(二)必须正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某些共性成为阻碍日语学习的新因素

当代大学生由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优良的环境中成长过来,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毅力和耐性,这正是零基础语言学习过程当中的障碍所在。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枯燥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学时和课程内容,积极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开拓各式各样的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当今社会对日语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最近几年来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日语方面的要求向复合型人才需求过度,不仅对日本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还希望求职者能掌握例如英语或韩语等第二种语言,要求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懂得计算机操作等等,并且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也要求要熟悉两国国情和文化风俗习惯避免产生摩擦。这也给当今的日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日语本科阶段是培养文学学士,但就业压力已经使很多学生脱离了文学文化素养的学习范畴而追求商业化和功利化,各种考级更是贯穿了整个四年。这也使得在整个日语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得不分出相当一部分的课时用于二外及其它素质拓展教育,纯文学理论的课程比重越来越少。

因此必须正视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骈弃理想化的教学思路,构建符合院校自身的现状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加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建设上,目前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从就业方面来看,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相比技术型的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相比,具有宽泛性,不确定性。加之,日语专业学生所学语种与中学不同,都要从头学起。因而,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由于相对,“就业方向宽泛、不确定”和“日语学习低起点”等特点,影响其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2) 课程结构不合理。多为“一本院校培养计划的压缩版”,语言、文学类课程较多,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实用型课程较少;(3)实践教学环节仅围绕课程完成,教学过程为封闭式;(4)教学方法仍为灌输式,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仍为被动式接受,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等等。

(二)加强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文提到北部湾区域内多家日资企业长期招聘日语翻译、管理人员的原因是社会需求产生了差异性:在北部湾区域内的日企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管理严格,对于日语翻译人员的工作繁琐,工作报酬相比起珠三角、长三角一带不高。而从学校层面看,广西大学等一本、二本所培养的学生除小部分面向科研或升学外,大部分进入高校做老师或到沿海发达地区的日企享受高薪待遇;而高职类学生的语言基础不是很扎实,又难以为这些高要求严标准的日企所用。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内的独立学院要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就是面向中小企业,针对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多样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要考虑与传统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差异性,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考虑与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性,我们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以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具备熟练的日语应用技能,又有较宽泛的日中文化知识,符合适应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人才储备要求的能使用日语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熟巧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确立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为实现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将传统的大学日语课程“精读+听力”模式改为以“综合日语+视听说+中日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模块”四大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

第一模块为综合日语,包括基础日语、高级日语和口笔译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继续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读、写、译能力。第二模块为视听说日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日语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第三模块为日中文化基础知识,开设现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概论、日本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华经典文化、国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日本和中国文学、文化的造诣和修养。第四模块是职业模块,主要分为商贸模块和旅游模块。商贸模块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单证、日本经济概况、日本式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和商务日语等中日文课程,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要求;旅游模块则开设导游实务、旅游政策法规、酒店经营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日语等中日文课程,主要针对到旅行社、酒店、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日本区会展服务行业的毕业生。

此外,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新要求,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将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各类课程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我院的日语专业教学活动。

(三)创新具备独立学院特色的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手段

1. 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课堂教学一是要研究基础阶段的课程(包括基础日语、日语视听和日语会话课程)如何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找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高年级的课程(包括翻译类课程、日本文化、文学课程等)对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包括其功用、地位等;第三是研究职业课程在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上的功能和作用。

在實践教学环节,我们一方面加强第二课堂实践、寒暑期社会实践的建设,举办了外教欢迎会,指导学生在会议上用日文及中文致辞、双语主持、双语歌曲表演、COSPLAY动漫模仿秀以及现场学包饺子和做寿司等;开展了日本影视配音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等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大力建设和发展海外实践教学形式,积极探索与日本的大学及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日本长崎国际大学及日本乐商株式会社建立了长期的协力关系,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内独立学院及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与日本的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的大学,为学生的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

2. 创新传统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基础日语对从语音、假名着手着重于日语的基础语法、基本词汇和日常用语、惯用语、句型的积累;高级日语则旨在训练学生的全文通读速度、语法修辞运用和综合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在成年后对语言学习接受能力而言,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给学生创造纯日语的环境使之更好的学习日语,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在成年以后很多思维已经固化,而各个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在短短的四年里要让学生尽快掌握人才培养方案所达到的要求,传统的精读课的讲授方法例如讲义法、翻译法、直接法等经过在这么多年的实践当中证实了其教学的优异性所在并贯穿了整个本科日语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等自学能力,在课堂上精讲多练,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语法等支撑体系的知识,才能进而加强和完善其它方面的学习。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多采取整堂课由老师主讲的“满堂灌”式,容易因缺乏互动而使学生陷入沉闷的教学氛围中,没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只训练阅读能力也跟不上现在日益激烈的时代竞争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增加综合训练环境和互动环节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角色表演、意见发表、翻译模拟实践等互动环节上,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增加课堂形式多样化,进而促进学生日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也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我院2009级日语专业学生在高级日语课程中分组针对日本社会文化做了发表及课程讨论,例如课程上做题为《独居和孤独死》的专题发表中,学生利用图表、数据和图片资料等利用PPT详细阐述了日本老人孤独度过晚年的现象,并提出了我国应对老龄化的策略的见解。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比较具备的,创新教学手段,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具体的应用从而提高日语水平。

五、结语

在日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围绕本科四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设置,也要根据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即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独立院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完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针,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为学生的就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立项课题《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JGA25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7(1).

[2]刘慧云.日语专业跨文化海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8).

[3]李秋萍.广西日语人才就业现状与前景探讨[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8).

[4]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曹雪梅.独立学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研究,2011(01).

(作者简介:姚绚文(1978.12-),女,汉族,广东潮阳人,讲师,硕士,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外语系日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教学。)

作者:姚绚文

第三篇: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美学探究

【摘 要】在当代课程变革的时代,外语类必修课程也是重点发展课程之一。外语类必修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英语“独大”的局面发展成了“一超多强”的选择格局,日语作为第二大选择语种,在新时代备受关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发展也受到广大学生及教师还有研究者们的关注,随着这门课程各个层面方式的革新,授课方式不断发展。在美学课程观的解读下,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也有着新的解读与进展。在美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这门课程之中提炼出了日本品鉴等相关能力的要求,将一门课程的宽度扩展为一场国与国之间的以文化为主题的对话。

【关键词】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美学;教育鉴赏

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语类公共必修课程的可选语种也进入种类繁多、任人选择的阶段。现在外语类公共必修课程,已经从英语的“独大”变成了多语言选择,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课堂教学已经兴起,并且在逐渐壮大。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日语成了新兴的外语类公共必修课的重要语种,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的课堂已经走进各大院校,其教学也从单一、刻板式的语言传授式教学过渡到多样的语言教学模式,已从整体上把握日本国情、在实践中体验日语知识学习慢慢转向在日本语课堂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文化导入

对于日益扩大的日语学习人数来说,日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日语能力,让学生掌握日语并能运用自如,是大学日语教育的重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壮大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的课程中引入文化因素或者说从文化角度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这门课程,也是情境式教学模式完备发展的具体体现。

现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导入,主要通过活动课程与交换留学两种方式展开,将以上两个课程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学分比重占用比例进行调整来实现对学生的激励。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式主要是引进日本的“文化祭”的文化活动周概念,在活动周内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主题,然后开设区域向同学展示,如各种日本文化商店等,可以提供给所有人真切的日本文化体验,让自己学习的日语在现实中丰富起来。还有异国学校之间的交换留学这种方式,通过亲赴日本,切实锻炼自己的日语能力,在“真”的日本文化环境中,来检验自己的日语交流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日本交流能力。

二、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美学探究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在历史之中不断完善,已经不再是一种语言的教授,而是一种文化的国际对话方式。这种对话方式从一种语言能力的传授转变为跨文化的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将异国文化导入相应的語言课程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交流就是围绕这种跨文化课程的多视角思考。

格拉用美学的认识论来审视课程,用美学来探究课程中的奥秘。首先对杜威发起了挑战,他用美学方式重新阐释了杜威的五步思维和认知模式。而后Eisner把美学研究发展“为理解课程问题的常规工具”,并且提出“美学研究与传统的实验研究有着相同的目的,试图帮助研究者和其他人看到课程的性质,这一性质有助于解释学生与教育者对它的反映”“但在今天的教育气氛中,美学研究既不必要也不充分,而是非常值得期望的”。这就给我们展示了如何用美学来探究现在的课程。

1.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美学探究

站在美学探究的视角上来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谐完整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从过去培养语言能力的单一目标转变为培养对于日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这种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在该门课程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日本文化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的导入。这种情景式的文化导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语情境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日语能力、日本品鉴能力等;从人的美好与善良的层面出发,切实关心学生在学习中人格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日语能力就是日语交际能力,这是对于所有日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学习语言就是要运用。日本品鉴能力是对日本文化的体验、对日本原著的鉴赏、对日本生活的真实体味。对日本文化的体验,就是在中国的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竭尽所能地打造全日本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日本原著的鉴赏,可以参考我国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只不过是语言的不同,日本原著的鉴赏能力也是对于日语交流能力的高级体现,在日语专业大学生中,日语原著品鉴这种课程只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中有所体现;对日本生活的真实体味,可以基本解释为交换留学的目的之一,在日本当地体味多元文化,以一种美学的眼光去看待日本的生活,比如日本的怀石传统料理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体验,也是一种料理的美学品鉴之路,再有日本的茶道与花道,都是日本生活美的体验。这种对于日本文化、生活的全境体验,也正是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内容要求,在课程开设期间要追求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丰富化。

Robert Donmoyer提出,“戏剧应在课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个与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内容不约而合。现在的课程教材中都引进了日本本土文化戏剧,如日本的和歌、歌舞伎等。在课程拓展中,基本都要求学生自发组织编纂、排演、完成日本传统戏剧的演出,如果能力有限还可以寻求日语专业同学的帮助,这也就是课程即戏剧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将大学日语这门课程视为一个巨大的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舞台的主角人物。日常的教学可以看成是一种舞台中的角色互动模式,这也就符合了Apple的建议,“考虑让学生忙于形成和发展他们学校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式可能是聪明的,这种参与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和扩大对自己的条件和自由的洞察力。”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大学日语课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联系、角色互换来明确自己能力发展的条件与前景,然后为之努力而奋斗。这也验证了美学导向的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注重审美情趣和审美经验的培养,注重身体和灵魂的结合,注重生活世界和人灵性的释放。

2.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的美学探究

以美学取向来解读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的课程实施,即课程实施注重艺术性和创造性。

首先,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注重艺术性,可以解读为一种技术与美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Grumet所说的“课程是美学产品,也是技术产品,既属于文化秩序,又属于自然秩序。作为美学活动,它创造并包含了角色,又包括了场景”。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是课程实施注重艺术性的关键。这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传播了异国文化,完成了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场景的语言对话,既要尊重日本文化的传统和发展,也要考虑其是否对本国本土文化造成冲击。

其次,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注重创造性,可以解读为一种现实与可能的相互关系,也是Grumet认为的“体验课程看作是主张真实情景的需要”。大学日语这门语言类公共语言必修课程,开设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但是怎样在课程实施上创新,怎样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创造性,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协同发展,需要丰厚的物质资本和精神材料来完善,这也是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这门课程实施的难点之一。关键是要改善授课形式的本身,打破课程教材的限制,感受日语的真善美,体味日本生活与文化。

3.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 ,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课程评价,应该将其称为一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将上述两个方面具体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评价中来,就是对于这门课程的一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这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唯一不变的就是这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背后的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存在。

Eisner提出,“教育鉴赏通过直接观察教师和课堂生活,通过面试、检查教育材料等来研究教育的意向、学校的结构或组织特征、课程、教学、评价五个维度。”将这种教育鉴赏具象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就是一种艺术的角色互动关系,将真切实感回归到平常的课堂与教学之中。通过这种带有艺术表征的教育鉴赏,可以让我们更精确地看到关于这门课程的发展空间。课程评价的教育鉴赏和课程内容的品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不同的层面上规定和发展了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使得这门课程在众多的语言公共必修课程中脱颖而出。

Eisner还认为,“在特定的情境中,教育批評的任务是一种超越情境自身的东西”。这种教育批评用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时,可以看作一种超越日语教学的功能体现,也就是一种文化国际对话的展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应该着重培养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日语就像一把钥匙,为万千日语学习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认知与体验,具体到个人应该着重他们各自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鉴赏带有一定的批评精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对日本文化也应该持有一种批判性思维,要做到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国家间交流的加强,外国语教学逐步开阔了领域。从“单极发展”或者“两极对抗”逐步走向了“一超多强”,日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韩语等语种的教学崛起,也促进了大学外国语基础教学的语种完善。随着社会的革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不断发展,逐渐从单一、刻板式的语言传授式教学过渡到了多样的语言教学模式,这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课程观的不断发展,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就会发现这门课程的缺点,作为教育研究者要补全这不足的美。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课程内容追求的是生活化、丰富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日语交流能力和日本品鉴能力相结合,完善学生的人格;课程实施要注重艺术性和创造性,课程评价要将评价转化为一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这种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美学取向的课程观念具体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就是艺术性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发展前景,从美学的角度解释这一课程的前进之路。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89-627.

[2] 宗白华.艺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王艳迎.大学日语综合教学模式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大学日语,2000,(3):31-33.

[4] 李顺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1):80-85.

[5] 杜双成.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5):151-152.

(编辑:秦俊嫄)

作者:高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日语经济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大学日语论文范文05-12

雪国日语论文范文05-12

日语小论文范文05-12

小日语论文范文作业04-20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05-11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05-13

取日语范文05-15

介绍日语范文05-16

看待日语范文05-16

培养日语范文05-17

上一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下一篇:土木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