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缩减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项缩减范文

缩减版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 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

(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知识广博、肯教人; (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

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

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 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 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往关系?

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偏爱、不公正

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用;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和才能;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 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学生特点;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4)课程理论。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讲授要注意启发;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3)讲究语言艺术。

体的独特尊严;

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

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3)要善于启发诱导;

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要做好归纳、小结。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情感体验。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方法;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化背景;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3)严格要求。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心理顺序;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说基础上的。

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师示范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运行结构。

(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1) 安排课程表,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7.1)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有代表性;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一;

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时间;

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途径

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性降低。 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性和创造性的人。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1) 教育目的; 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 学生年龄特征;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3) 学科的特性; 具体的内容。

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4) 教学的时空条件。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 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1)

界观基础;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一,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第二, 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1)引起学习动机; 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领会知识;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巩固知识;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4)运用知识;

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5)检查知识。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第

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

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律?

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教学活动中。

1. 原则的含义:

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

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试述课的一般结构。(8.1)

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

中,直到课的结束。 2. 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 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 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

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

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

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

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篇:缩减的快递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加强对邮政市场的监督管理,

第二条 国家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邮政普遍服务。 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

本法所称邮政普遍服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用户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

第三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检查,扣留邮件,汇款。

第五条 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 第十四条 邮政企业经营下列业务:

(一)邮件寄递 (二)邮政汇兑、邮政储蓄;(三)邮票发行以及集邮票品制作、销售;

(四)国内报刊、图书等出版物发行;(五)国家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十六条 国家对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给予补贴,并加强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督。

第三十条 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规定,对进出境的国际邮袋、邮件集装箱和国际邮递物品实施监管。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隐匿、毁弃他人邮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邮政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

泄露用户使用邮政服务的信息。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邮件寄递含有下列内容的物品:

(一)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的;

(二)泄露国家秘密的;

(三)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宣扬邪教或者迷信的;

(六)散布淫秽、赌博、恐怖信息或者教唆犯罪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扰乱邮政营业场所正常秩序;

(二)阻碍邮政企业从业人员投递邮件;

(三)非法拦截、强登、扒乘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

(四)冒用邮政企业名义或者邮政专用标志;

(五)伪造邮政专用品或者倒卖伪造的邮政专用品

第五十一条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快递业务。

第六章 快递业务

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

国内快递业务,是指从收寄到投递的全过程均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内的快递业务。(港、澳、台除外)

第五十二条 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二)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币五十万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一百万元,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第五十三条 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应当向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当提交申请书和有关申请材料。 受理申请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五十五条 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

第六十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依法成立的行业协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其章程规定,制定快递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为企业提供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快递行业的健康发展。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对其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

第六十三条 邮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对邮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不得拒绝、阻碍

第六十七条 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不符合邮政普遍服务标准

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六十七条 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不符合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邮政企业未经邮政管理部门批准,停止办理或者限制办理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和特殊服务业务,或者撤销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营业场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六十九条 邮政企业利用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船从事邮件运递以外的经营性活动,或者以出租等方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船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或者邮政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的,由邮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

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快递企业,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七十三条 快递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快递好赚吗?)

(一)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分立,未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二)未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的;

(三)将信件打包后作为包裹寄递的;

(四)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寄递,是指将信件、包裹、印刷品等物品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活动,包括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环节。快递,是指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的寄递活动。

邮件,是指邮政企业寄递的信件、包裹、汇款通知、报刊和其他印刷品等。

快件,是指快递企业递送的信件、包裹、印刷品等。

包裹,是指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独立封装的物品,其重量不超过五十千克,任何一边的尺寸不超过一百五十厘米,长、宽、高合计不超过三百厘米。

第三篇:医疗耗材库存缩减方案

库存周期短缩作业,成立由总务科牵头,护理部,采购科三个关键部门组成的医用耗材管理小组:

A) 护理部

现状:各使用科室无耗材管理人员,无库存消耗的数据记录。 建议:

*各业务科室和供应室明确科室医用耗材管理人员一名(名单报院医用耗材管理小组登记),负责科室2级库存管理。

*科室医用耗材管理员根据本科室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医用耗材领用计划、新增医用耗材品目申购计划。

*科室库存物资定额以5天或更低为限,长假期间可根据科室实际业务需求增补领用计划,增补领用原则上不超过一周量. *各科室医用耗材管理人员应每月定期盘点,并提供上月库存消耗报表。

理论上,各科室医用耗材使用增长幅度应与同期业务收入增长比例数据同步,如比例差异较大,使用科室需向高层报告原因和改善方式.以约束科室规范使用,避免积压、浪费、流失. b)总务科

现状:未对科室领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请购量凭经验值设定,

建议:统计分析科室领用量数据和消耗数据,用科学方法设定请购量,以让库存维持在经济水平。

* 统计科室消耗报表,及科室领用报表(以消耗报表为准),计算耗材平均使用量(按目前医院现状,建议月平均),

在此数据上定义基础库存量,安全库存量,最高库存量。 基础库存量:月平均使用量30%, 安全库存量:月平均使用量60% 满仓库存量:月平均使用量100%

*当实际库存量低于基础库存量时,补仓至安全库存量。 *采购周期长的低值品低于安全库存量时,补仓至满仓库存量。

总务科卫材仓应将库存一直维持在基础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之间,并尽量让存量在靠近基础库存量的低位运行. 这样的低位运行将直接促使振东耗材送货的频率越来越高,(如能低位运行,最直观的呈现是基础耗材交货数据频率非常高,7~10天就有一次交货,而不是现在90%以上的耗材20天30天都不送一次货.)

以上建议的补仓方式也不一定符合,但建议一定将各科室的实际使用量纳入库存管理。 c)采购科

现状:厂商耗材交期意识较差,未做到零延迟。

建议:采购员对供货商交期负责,管理供货商交期达成零延迟目标

采购员对因耗材供应不上影响科室业务的事件负责,

商品市场的交期相对于工厂零部件供应的交期,在处理上更灵活,调动更快, 从3个月管理补仓对医疗耗材市场交期的了解,可以达成零延迟目标

补充建议1:对反映系统没有运行,或者开业初期的背景,在技术上无法实施库存改善的原因,个人不认同,过往实际的操作经验,用系统的EXCEL辅助库存数据管理和组织流程优化可以完成库存削减。即便HRP运行了,如没有库存削减的意识和方案,库存仍将处于高位。

补充建议2:科室二级仓库管理的必要性,现状流程是使用科室申请多少,卫材仓按要求请购多少发放多少,无法掌握医疗耗材的实际使用情况,导致积压和流失(个人测试,在几个使用科室拿了耗材,相关人员没有进行登记,也没有要求归还。在看病检查时,发现科室成本意识不高,有多用现象。在其它医院,耗材流失未回收成本是普遍现象,要严格管理) 须杜绝科室申请领用了不用的情况,所以需要通过库存数据管理和流程改善加以约束这方面管理的空白。

补充建议3:个人认为采购管理补仓是种低效的流程设置,现状是科室需求反映到供应商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平衡库存和缺货成本,

建议由卫材仓直接对接厂商补仓控制交期,采购科负责协助跟催交期,款项结算和监督库存水平,及管理厂商品质服务。

第四篇:教育学(未缩减版)

<<教育原理>>复习思考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0

1、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品质的本质区别。 0

2、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0

3、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导致教育观念的变革。 0

4、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上的一种教育观。 0

5、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治世之术。 0

6、古代学校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0

7、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0

8、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0

9、现代教育发展地趋势是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10、构成教育活动地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1、“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骑士七技”是指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3、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14、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15、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二、名词解释。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庭教育: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机构中所受的教育. 社会教育: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 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

三、论述题。

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1.教育终身化2.教育社会化3.教育生产化4.教育民主化5.教育国际化6.教育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型和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0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0

2、普通教育学基本上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0

3、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0

4、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写的)。 0

5、“教育学之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0

6、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爱弥儿》。

0

7、第一次在大学开教育学课程地教育家是康德。

0

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地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

0

9、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0、福禄培尔德教育著作是《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著作是《教育论》。

11、“实验教育学”的提出者是拉伊、梅伊曼。

12、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凯洛夫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学》。

13、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14、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的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5、布鲁纳的教育名著是《教育过程》,赞可夫地教育名著是《教学与发展》。

16、1970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论》中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概念。

17、一般说来,教育学的研究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方法,如归纳、演绎等,另一类是教育学常用的具体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等。

18、运用系统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19、常用的教育方法包括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20、实验法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和循环实验法。

21、教育科研广泛使用的最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2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的提出者是杜威。

23、“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提出者是巴班斯基。

二、名词解释。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的趋势。

观察法: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系统方法: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的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调查法:指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三、论述题。

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和要求?

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 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地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地发展提供坚实地实践基础。

2、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答:第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开始,延续到17世纪。第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第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莫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3、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原因: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外部科学向教育学渗透;表现在各个教育学的分支也日益发展,教育学内部各子学科也相继出现;综合表现为将各种先进理论综合为一体,将理论指导和运用综合为一体,是当今教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理论是指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主张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主张引进各种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测量手段,使教育学迈向科学化的轨道,采用归纳、实证、自下而上的方法;人文主义主张解释、体验和主观介入的方式,坚决反对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采用演绎、思辩、自上而下的方法)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利用现代知识体系的多学科进行多角度、多测面、多层次的研究;值得我们思考的新问题:首先是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其次是多元方法的互补性问题,最后是方法的协调性问题)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产生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产生的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二、名词解释。

教育先行: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条件之下,为了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发展教育. 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三、论述题。

1、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说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①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②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③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让人掌握,并应用到生产中去)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主机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它同时也担负着发展科学、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更为明显)。

2、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说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②政治制约教育制度③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②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③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说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①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②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③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④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2.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和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说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滞后性,即教育相对落后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德发展水平;二是超前性,即教育的发展水平比现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兹水平相对要高,发展速度相对要快。

5、简述科教兴国战略的涵义? 答: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象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交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

6、评“教育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观点? 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条件下,为了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发展教育。教育先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在教育活动中,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兼顾经济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

1.它是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2.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仍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要求

7、评“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1、经营目的具有特殊性(以育人为已任,不以赢利为目的,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

2、功能发挥具有特殊性(除了经济功能之外,表现更明显的是精神陶冶功能)

3、投入和收益具有特殊性(投入渠道多方面,回报和投资补偿是多方面的)

4、生产产品具有特殊性

8、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要摆脱贫穷,摆脱落后,就必须改变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的状况,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

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影响身心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素质、社会环境、教育、个体活动。

2、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个体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最近发展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里茨基提出的。

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8、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地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的。

9、教育适应个体身心发展地不均衡性、差异性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二、名词解释。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个体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有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

个体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特征。 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三、论述题。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个体自身的素质(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结论:这些因素中的每一项对于人的发展莱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又都不是充分的。只要它们之间发生真实的联系并构成整体后,才是人发展的充分条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并列的,也非同类,不能相加,只能相互渗透、转化,互为因果、互相作用。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中,每一个因素起的作用、处的地位,随着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其自身的内容与结构也也呈变化状态,相互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过程。

2、如何理解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教育应怎样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促进其发展?

答: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合理设计教育活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这些最基本的规律,遵循并适应这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的顺序性(身体、行为、记忆、思维、情感)和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发展性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 ) 指导: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顺序的要求,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还应看到,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时都必须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应的特点。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从而使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指导: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也是不均衡性的表现,这种不均衡性不是表现在同一个个体内部的各部分和过程的各阶段,而是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外,还必须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了解个体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式,了解每个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个体的特殊才能、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各人的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使个体的身心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速度大体是相同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是指不同的教育活动和环境中,同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活动、教育措施的改变,身心发展呈现出可变性 指导: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他们的身心发展速度,提高其水平。

4.教育要我我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促进所有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充;互补性也存在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指导:使教育者乃至每一个人树立起这样的信心:不管个体自身条件处在怎样的状态下,只要生命还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永远共存。

【六】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0

1、教育目的的要素包括教育目的的主体、教育目的的内容、教育目的的中介。 0

2、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发展的内容又称人的素质结构。

0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地培养目标、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各项教育活动的目标。

0

4、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协调作用、规范作用、导向作用、评价作用。 0

5、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0

6、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主要有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0

7、我国儒家教育目的侧重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培养封建统治者的接班人。 0

8、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0

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1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的最完善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货物规范. 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着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智育:是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美学教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审美精神的教育活动.

三、论述题。

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是?

答:①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A.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B.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②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综合取向.③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共生互补.④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试评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 “个人本位论”以卢梭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注重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的身心和谐,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为代表 ,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3、试分析受教育者发展中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理想抉择

答: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人类在探索世界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是人类文化的同体两面,它既使我们认识物性,又使我们认识人性。

【七】教育制度

一、填空题。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为双轨学制(欧洲现代教育)、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二、论述题。

1、当代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向是什么?

答:1.三种类型学制并行、共生互补 2.各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整体衔接 3.阶段性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

2、结合我国学制改革的实际谈谈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中央集中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

3、我国学制结构的改革. 答:1.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量力而行 2.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多种分段 3.中等教育多样化、综合化 4.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全面开放 5.成人教育体制灵活,类型多样

【九】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一、填空题。

1、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知识、儿童。

2、制约课程的理论依据有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

4、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5、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又叫教学大纲。

6、课程设计形式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7、课程的改革基本趋势为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二、名词解释。 课程:课程的合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就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内容,一定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活动课程:又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潜在课程: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的课程。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课程标准:是对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它规定各个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范围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 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传递-接受活动红的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具体化.

三、论述题。

1、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主要有哪些弊端?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主要弊端有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①科目设置太多②重学科课程,轻学科课程③重必修课,轻选修课④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①为适应知识飞速增长的要求和现代教育的巨大变化②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新要求③为适应社会多方面发展和学生整体发展的要求④为实现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上的统一⑤为保证课程设置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2。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①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②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③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3。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价①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兹的评价体系④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答: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①国家课程管理权限②地方课程管理权限③学校课程管理权限2。课程综合化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十】教学思想因教学模式

一、填空题。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和教学过程内部基本因素的关系。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4、直观教具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教具、声像直观教具。

5、古代第一部教学法论著世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进步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争论,推动力教学理论的发展。

7、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何青少年身心发展地基本规律。

二、名词解释

教学: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法的过程。

知识:是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基础知识: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技能:运用已叮知识,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比较稳定、系统的动作方式。

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学原则:是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统一的目标与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直观性原则: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化语言,使学生形成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三、论述题。

1、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第一,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何基本的技能技巧。第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教会学生学习。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你对这些规律是如何解释的?

答: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激发学习动机②感知教材③理解教材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⑥检查学习效果2。教学过程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⑴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①学生学习的知识势以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③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⑵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不是同步的;⑶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在一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工作的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③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有一定的目的和态度;⑷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①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②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③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的。

3、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贯彻这些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做到:①坚持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指导教学过程②加强教学的科学性③根据学科特点,恰当地进行思想教育④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做到:①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②要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③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启发性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③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这是进行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

第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要做到:①树立整体观念,做到“五育”并进②要正确处理整体发展与重点发展、统一训练与个别辅导的关系③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④要面向大多数学生⑤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五,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贯彻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要做到:①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系统组织教学,不要随便打乱教材内容的逻辑系统而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地完整性②教学方法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基础,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嗬技能③要将这一原则贯穿于胶靴的各个环节中,除了上课,还要复习、练习、实验、检查作业以及自学等活动中,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逐步提高质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习惯

第六,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要做到:①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材料和方法②充分利用语言、板书和板画地直观作用③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④充分利用实验、课外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直观教学

第七,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要做到: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②组织好复习,同遗忘作斗争③要在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原有知识中巩固提高,要组织好学生地各种作业和其他实践活动,在运用知识地过程中巩固知识

4、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2。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①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②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十一】教学方法

一、填空题。

0

1、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为主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0

2、以语言为主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0

3、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具体方式。

0

4、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谈话法可分为授新谈话、复习谈话、指导总结谈话。 0

5、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0

6、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0

7、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自学指导法、研究法。 0

8、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地教学方法。

0

9、范例教学是德国根舍因提出的,着重强调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10、程序教学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11、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树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观念、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

12、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法有发现法、范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

13、讲授法地基本要求有①讲授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②讲授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简练、正确、生动。

14、谈话法基本要求有①充分准备②讲究提问艺术③倾听回答④做好归纳、总结

二、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进行一定的操作,从而消化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由教师小结,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何内容,通过呈现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地一种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论述题。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语言为主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有何意义?

答:1.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起着桥梁作用2。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3。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力提高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十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节

一、填空题。

1.根据教学任务来划分,课的类型分单一课和综合课。

2.综合课包括五个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4.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复式教学。

5.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6.教师的备课需要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订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 7.上课时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8.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二、名词解释。

个别教学制:在同一时空里教师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用不同地教材,交叉地他们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班级授课制仍是今天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什么优点? 答:作为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制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分科教学.班级授课制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 优点:1.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作用. 2.如何上好一堂课? 答:除了灵活使用教案外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

【十四】德育原理

一、填空题。

01.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02.德育的功能分为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自然性功能. 03.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分为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德育个体享受功能. 04.德育目标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 05.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理想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06.德育过程的实质是再生产道德主体,它包括个体道德社会化、社会道德个体化两个方面. 07.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08.德育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09.说明教育的方式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阅读书刊. 10.情感陶冶的具体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1.品德评价的具体方式有奖励、惩罚、操行评价. 12.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受教育者、教育者个性、德育活动条件. 13.班级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功能有凝聚功能、社会功能、模式功能. 14.现代学生干部观包括发展观、主体观、创造观. 15.班主任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16.学校德育模式有客体德育模式、个体德育模式、联体德育模式、主体德育模式. 17.教育者是受教育者达标需要与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之间的矛盾,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18.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促进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9.班主任应有“四心”, “四心”是信心、热心、耐心、细心.

二、名词解释。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内化与外化,以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个人享受功能:是使个体在道德追求过程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愉快满足感. 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德育具有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 德育目标: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和要求. 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德育目标,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内容和手段等相关因素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既定德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的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高尚的思想、模范行为、优秀的业绩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是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 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班级: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组建起来的同龄及同等学力学生的集合体. 德育模式:指一种思想体系,又指涉及德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实施和考评的工作方式.

三、论述题。

1、我国中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6.自我教育法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方法的选择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受教育者4.教育者的个性5.德育活动条件 德育方法的运用:1.运用德育方法要树立系统观点,注意方法的组合;2.德育方法的运用以反灌输为特征;3.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

3、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哪些? 答:(一)调查和研究学生(二)确定班级目标1.要有明确的方向2.要坚持学生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的整合3.要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之间的关系4.要循序渐进(三)形成班级管理核心.管理班干部应树立现代学生干部观(1.发展观2.主体观3.创造观)(四)组织班级教育活动(五)正确处理班级中非正式群体1.承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引导班级成员归属一定的群体2.通过班级教育非正式在群体3.通过教育核心人物(首领)来教育,规范非正式群体(六) 教育、转化个别学生(七)班主任协调教育影响的工作1. 班主任协调校内教育影响的工作A.协调统一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B.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C.协调,指导班级团体工作2. 班主任协调家长的工作A.要尊重家长B.理解并欣赏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爱C.班主任和家长交谈时应讲求谈话技巧.3.班主任协调社会教育的工作(八)学生的操行评定工作 班级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分为: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班级舆论:是以议论和褒贬的方式肯定或否定班集体的动向或其成员的言语行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应。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手段,和班级学生一起,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一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后的过程。

第五篇: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缩减版)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1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二、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们要坚定信心,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调结构,就是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附注:

1.“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2..新农合:全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新农合试点,2008年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参合率超过96%。2011年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超过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

3.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指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要求,对服务业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的一项重要改革。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行业试点。

上一篇:微书评范文下一篇:20部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