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总结范文

2022-06-12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证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教师资格证总结范文

教师资格证总结

三.名词解释(教学法)

1.教学氛围: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教授法: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6.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7.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试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8.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9.讨论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各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10.调研学习法: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11.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2.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的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与技巧。

13.导入技能: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14.板书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与技巧。

15.评价方法: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取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6.纸笔测验: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起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17.成长记录袋: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8.合作评价: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9.教学媒体: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20.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四.简答

1.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性、情感性、主体性、多样性、技术性 3.简要回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科性质、特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学原则 依据教师的素养条件 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选择教学方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反馈调控优化课堂结构 注意灵活性和调控性 注意积极性与整体性 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 注意教法与学法的统计

5.简要回答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运用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

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6.简要回答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 由以教为重心逐渐移动以学为重心 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 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7.简要回答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的观、教学过程观、教学对象观、教师观、知识观 8.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哪几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9.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1) 2) 3) 4) 5) 6) 7) 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认为学生的认识经历着“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 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注意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10.简述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第一阶段:温故导新,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 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 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11.简述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 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 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12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13.简答教学模式的能力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 14.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综合性、发展性、递补性

15.简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创新的原则、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开发的原则、实践探究的原则

16.简要回答“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 2) 3) 4) 5) 6) 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 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结果

17.简要回答暗示教学的模式的教学策略 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 学前动员

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18.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19.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读书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调研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循环学习法 19.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些

教育学生爱好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善于使用工具书

教会学生一些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0.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21.简要说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 22.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

课前准备、专心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 23.简要回答教学技能的特点 1) 2) 3) 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

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教学技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 4) 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

24.备课包括哪些内容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方法;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编写教案 25.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 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精度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26.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目的要写的具体明确,切记空洞抽象 有创造性,既依据教科书,又不照搬教科书 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27.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则

目标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明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普遍性原则 28.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引出部分答案

提供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 把明思考问题的方向

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 从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较小的问题 29.简要回答课堂结课的意义和作用 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具有强化主题,明确要旨的作用 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 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练习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30.中小学基础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纸笔测验、课堂观察、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合作评价 31.简述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

体现多维目标、恰当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比例、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32.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的交往状态 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33.如何实施课堂观察

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选择观察方法、准备观察工具、观察结果的处理 34.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

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选择记录的工具、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35.简述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6.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特点 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号 37.简述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

自主性、交互性、个性化、仿真性、及时性、灵活性、可控性、高效性 38.简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网络教学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五.综合

1.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 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 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研究学法

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 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2.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教师备课离不开教学方法 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的智力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的身体发展 3)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方法的改革 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3.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1) 2) 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的发展的相互统一 教学过程观: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的过程;是知情意完满人格协调发展的过程;是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 3) 4) 5) 1) 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 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

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 由重知识传授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 4.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 3) 4) 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 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现代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 5.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体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下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 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归纳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 6.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 2) 3) 4) 5) 6) 7) 1) 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书写规律,有示范性: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则

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要准确、恰当、能正确反应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意图 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板书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繁简适中逻辑性强 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合理布局、有计划性: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 形成多样、有趣味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成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 以质性评价统整替代量化评价 7.结合实际分析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代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出的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变化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2) 3) 4) 5) 6) 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 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 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发展性学生评价突出地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测验的试题不能孤立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有真实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 评价方式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 8.结合实际分析合作评价的操作策略 1) 教师要做好合作评价的组织者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说明合作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教师要向各评价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

再次,教师要为家长和社区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学生也要有评价“培训” 2) 3) 4) 5) 6) 7) 合理控制评价主体的参与范围 淡化等级和分数

合作评价要淡化等级与分散,强调品评与反思 信息应以描述性为主 不便在高利害评价中使用 及时沟通反馈调整 要分清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要考虑评价的目的,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

三.名词解释题(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发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5.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6.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7.表象: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0.超额学习: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1.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记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13.想象:是人根据人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4.求异思维:对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5.创造性思维:

是人以性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7.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8.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9.情商: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2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1.智力: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22.气质: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3.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4.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5.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26.变式: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27.精细加工策略:指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的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28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律、理论等的描述

30.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 32.技能: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34.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35.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情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四.简述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日常生活经验证明、医学临床经验证明、科学实验证明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二者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二者在感受与反映客观事物的区别 二者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7.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

联系: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 区别: 1) 2) 3) 4) 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

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感知更具有理解性。

观察的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 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9.简述感受性的变化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应用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1) 2) 3) 4) 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巩固 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 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 注意科学用脑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一定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的多以后忘得少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复习要多样化、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 2) 3) 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适当超额的学习

减少前摄抑制或后摄抑制的干扰 正确组织复习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联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应的关系;语言与外部世界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有全人类性。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6.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 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18.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使注意合理分配

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 19.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20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1.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激发间接兴趣、组织有关活动、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22.简答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启发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23.简述意志过程的分析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24.简述意志品质有哪些

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

不良的意志品质有:盲目性和独断性、武断和优柔寡断,动摇性和顽固性、易冲动和闹情绪 25.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克服困难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语言提示的方式、活动的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造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9.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反应的对象不同、随意性程度不同、机体表现不同 30.怎样控制激情

自我意识调控、理智调控、合理释放、艺术升华、适当转移 31.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 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32.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适应、动机、组织 33.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34.能力与认知技能的关系如何

联系: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区别:掌握知识、技能属于心理活动过程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征 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的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35.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

36.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37.简述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家庭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自我教育影响 38.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具有一种成人感、发现新的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性意识开始觉醒 39.简述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0.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内部条件: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元认知发生水平、学生的动机水平 外部条件:变式与练习、外显的可操作技术 41.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注意个人的年龄差异 42.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43.简述知识学习的标准

概念化、结构化、条件化、自动化、策略化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材料这间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指导的作用、定势的作用、对学习情境的理解、认知结构的特点、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45.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型阶段、自动化阶段 46.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示范与讲解、练习与反馈 47.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信念的确立

48.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49.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的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地有效地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50.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客观、人际关系协调、反应适度 51.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广交朋友,与人为善;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52.简答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1) 2) 3) 遗传物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

五.综合应用题

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直接影响到感觉的选择性。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报告、日记或作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 2) 3) 4) 5) 6) 7) 8) 1) 2)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而学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去记,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 使学生掌握记忆规律 交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科学,合理用脑 树立记忆的信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3.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 4) 5) 6) 7) 8) 提高元认知能力,交给学生思维策略 交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提高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4.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创造动机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机、知觉情境的影响、思维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的影响、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已有知识的影响、人格的影响、灵感的影响、启发的影响 5.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干扰 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2) 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3) 1) 2) 3) 4) 5) 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的思维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6.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讲,是给予及时的强化。

7.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矫正错误的观念、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8.试述影响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 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自然前提

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作用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总之,中小学生能力发展是多因素影响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途径 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 2) 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3) 4) 5) 6) 7) 1) 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地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 创设与情境相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的认知能力 10.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分配的注意力、巩固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2) 3) 教师的情感 教师的意志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师要有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三.名词解释(教育学)

1.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4.遗传素质: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5.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他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

6.教育目的;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手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指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8.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2.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老师或数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13.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老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科、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15.教学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6班级授课制: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照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7.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的学生编制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9.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四.简答简述题

1.教育本质的含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本质的特征: 1) 2) 3) 1) 2) 3) 4) 5)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形式。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略教育真谛。 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3.简述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4.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

1.藏息相辅2.师道尊严3.教学相长4.启发诱惑5.学不le等 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派

1.实验教学法2.文化教育法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 6.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 2) 3) 1) 2) 3) 1) 2) 3) 4) 5) 6) 1) 2) 3) 1) 2) 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活化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7.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9.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0.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 2) 3) 4) 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的目的的根本特点 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的总要求

13.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14.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5.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 16.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

一、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7.师生关系的类型

民主型、挚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 18.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行为目标—美国学者泰勒 生长性目标—英国学者斯藤豪斯 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 19.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20.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基本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 21.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评价课程 22.教学的基本功能

授受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3.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又分为:启发和定向两个阶段 展开阶段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阶段 终结阶段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阶段 30.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班级规模的小型化、空间安排的多样化、注重个别化教学、教学组织的综合化、 31.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时间设计、措施设计、评价设计 32.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 1) 2)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 4) 5)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说明哪些辅助手段辅助教学 说明板书设计

33.简析品德的结构

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品德包含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 从品德能力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

从品德形式结构角度分析,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34.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1) 2) 3) 1) 2) 3) 直接的道德教学 透视到学科中的德育影响 校内外活动

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35.简述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36. 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3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 1) 2) 3) 1) 2) 3) 4) 5)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是获得成功的过程 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注意奖励额灵活运用

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38.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学艺术

39.班级的功能

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40.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41.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 2) 3) 4)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五、综合应用题

1.试述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1) 2) 3) 4)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教育民主化进度加快 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教育内容综合化 5) 6) 7)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4) 5) 6) 1) 2) 3) 4) 5) 1) 2) 3) 1) 2) 3) 4) 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常态模式

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使人的发展避负盲目性 因材施教

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或加工还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教师的教育机智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实现课程功能的变化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 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构 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建立班级体的领导核心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2.简述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论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5.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7.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8.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总结题

1.负强化就是惩罚。

答:错误,理由:(1)负强化是指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快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增加,其目的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2)惩罚使用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之后,目的在于否定他的行为,制止他再度表现出该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差生问题。

答:错误,理由:(1)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2)差生问题一般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行为以及不认真学习等问题行为。(3)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除了差生会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3.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

答:错误。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因为:(1)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首先,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其次,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的进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2)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接受学习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而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方面来界定的,二者并不冲突,接受学习完全是有意义的学习。

4.19世纪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答:错误,属于典型的遗传决定论。因为,(1)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是有限度的。(2)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其中,个人所受的教育也是一种环境,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而知识又具有认知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因此,良好的后天教育可以弥补先天遗传的不足。因此,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坚持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在遗传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的塑造作用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5.综合课程就是活动课程。

答:错误。因为,(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2)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目的的活动系统而编制的课程。(3)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都建立在打破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前者只是一种学科组合,学科仍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后者则是打破了原有学科的逻辑系统,是各门学科的融合,已经没有了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了。

6.选修课程就是隐性课程 答:错误。理由如下:(1)选修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2)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3)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不具有强迫性,可以自由选择,不同之处在于选修课程一般都列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7.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程。 答:正确,理由如下:(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生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不利于弘扬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同样,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不利于造就现代科技人才。 12.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

答:错误。因为:道德认知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 13.讲授法就是“填鸭教学,满堂灌”

答:错误。因为:(1)讲授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认知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2)“满堂灌,填鸭式”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充当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师生生活缺少交流,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权利。

14.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答:错误。理由:学习中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但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15.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

答:错,注意的转移跟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后者则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不良品质。 16.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答:错误。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增强,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简答题

一.述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教育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性条件。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给定的环境并不能确定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也逐步增长。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简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知识又具有认知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因素,学校教育之所以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因为学生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他们国家的未来有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 四.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主要特点。

答: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帮助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2,学校课程应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做社会的一员,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选中去。3,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4,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五.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答: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

2,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2)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求,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可行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组织好教学,布置好课外作业。(3)课后的教导工作,要求,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4)教学评价,坚持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综合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 自1995年9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本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 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

本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本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发布) 本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2008年9月1日新的《中小学教师子夜道德规范》正式公布是继1997年以后首次修订

二、教师的权力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1.教师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八条

“教师享有法律法规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学生权利保护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三)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案例)

二.教师职业行为

(一)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概括起来16个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二)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1 内容理解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2.新《规范》的亮点

(1)要做“先生”,还是要做“学生”。(2)抵制有偿家教,规范从教行为。 (3)“保护学生安全”不能简单理解为“以命换命”(4)要重视分数,但不能只为分数。(5)不是法律,但与法律有关联性。 3.修订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4)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5)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对待教育事业

①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准参与和支持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活动。 ②不得利用专业职务和专业工作之便,收受他人财物。③不准破坏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说脏话、损坏学校教学设备等。④不准在工作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⑤不准随意旷课和对工作敷衍。⑥不准衣冠不整。 2.对待学生

①.不准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②.不准歧视学生

③.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推销书籍、商品等 ④.不准超范围增加学生负担 ⑤.不准向学生以及家长索取财物 ⑥不准侵犯学生隐私(日记等)

⑦不准因学生违反纪律而罚与违反纪律无关的任务 ⑧不准与学生谈恋爱(利用地位优势和便利) 3.对待同事

①.不准在公开场合造谣中伤同事,②。不准剽窃他人学术和科研成果

③.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妨碍其他教师工作 ④.不得违反学校集体规定,擅自行动 ⑤.对待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 ⑥不准因为学生的原因批评训斥家长

⑦.不准向家长索取或变相收取钱财⑧.不准歧视家长⑨.热情对待每一位家长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面试总结

阅读教学:

1. Teach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To grasp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ssage, such as……(词汇、短语、语法)

Ability: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guessing, key sentences, skimming and so on; To talk about…….. describe……

Emotion: To get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 and friendship, and to tell true friends from false friends;(根据课文内容修改) love our country, love the whole world and love nature.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method: 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Discussion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Pre-reading

Ask students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the text.

Good morning, class.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n interesting topic --- music. As we know, music is a kind of art of making pleasing combinations of sounds in rhythm, harmony and counterpoint. Music can produce a lively and happy atmosphere and bring people relaxation after hard work, which can reduce the tiredness. Listening to music also makes people feel happy and nice. How many do you know about music? Can you tell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设计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提出话题让学生自由提问。

Step 2.Reading

1. Try to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 by reading the title and

having a quick at the pictures in this passage without reading it.

2. Skimming the first and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o confirm your guessing. Find out key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or summarize the main point for each paragraph in your own words.

3. Scanning:locate particular information 5个“w” underline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Next you are to read and underline all the useful expressions.

Step 3.Post-reading what impresses you most? Why? what do you learn from such a disaster?

As you have read the text times, you can surely tell which sentences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Now put your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difficult points to me.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2. Group work:针对短文,引申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预测结局(What

do you think the end of the story would be ?)、表明立场(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

3. Language focus

Step 4.Homework:

语法教学

1.Teaching objectives

Learn to use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2.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Summarize the rules of

3.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Learn about the special cases in which the tenses(时态) shouldn’t be changed.4. Teaching methods

Discussing, summarizing and practicing.

5.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 in

(By asking Ss some Qs about Elias, then lead in some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e reading text. Get Ss to learn the grammar from their book.)

T: In Elias’s story, Nelson Mandela act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life, and a lot of things greatly changed because of him. So there are many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in Elias’s mind. Suppose you are /were Elias, can you tell us some of your impressive experiences?

Ss: Yes/Ok

T:

Q1: When did you first meet Nelson Mandela?

S1: I met Nelson Mandela in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of my life. when you first met Nelson Mandela was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of your life. (Copy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Q2: Where was the school you studied?I studied only two years was three kilometers away.

Q3: When was the day Nelson Mandela told you what to do and helped you? when Nelson Mandela told me what to do and helped me was one of the happiest

days of my life.

Q4: Where were the parts you blacks lived? where we lived were the places decided by white people.

Step 2Discuss in group

Step 3Grammar

Step 4Practice

Step 5Correcting mistakes

Step 6A game

Step 7Homework

另一种模板:

1. Discovering从文章中找出带有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句子

2.Thinking

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3.Summing up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is “have/has+ been + p.p.”. I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have/has + done) and the passive voice (be + p.p.).

4. Grammar practice

听力教学

Ability:To predict what the material is about according to the exist informati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o tell the Ss how to catch the key points when they do listening.

Step 1 Lead-in 根据所要听的内容设置师生对话

Step 2 Pre-listening 讨论要听到的主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汇

Step 3 Listeningaccording to the exercises in the text book

Step 4 Post-listening 讨论听到的内容、口头转述或者写文段,延伸到口语教学和写作教学

Step 5 Homework

写作教学

Teaching aims: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write news;

2. Train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o search for information;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How to make students learn writing in a mor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

2. How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ips for writing.

I. Pre-writing

1. Brainstorming

Getting started can be difficult, so students divided into groups quickly produce words and ideas about the writing.

2. Discussing and debating

The teacher helps students with topics, helping them develop ideas in a positive and encouraging way.

II. Focusing ideas

1. Fast writing

The students write quickly on a topic for five to ten minutes without worrying about correct language or punctuation. Writing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f they cannot think of a word they leave a space or write it in their own language.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keep writing. Later this text is revised.

2. Group compositions

Working together in groups, sharing ideas. This collaborative writing is especially valuable as it involves other skills (speaking in particular).

III. Evaluating and editing

1. Self-editing

A good writer must learn how to evaluate their own language ─ to improve through checking their own text, looking for errors, structure. This way students will become

better writers.

2. Peer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Here, the texts are interchanged and the evaluation is done by other students. In the real world, it is common for writers to ask friends and colleagues to check texts for spelling, etc. You could also ask the students to reduce the texts, to edit them, concentrat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3. The importance of feedback

1. Is your composition well developed?

2. Are your ideas well organized to the point?

3. Do you have a good choice of words and idioms in your writing?

4. Do you get a good mastery of complex structures of language?

5. What kind of mistakes have you made in your writing?

4 .Tips for writing

1. Preparation ---- an outline

Preparation: Choose a topic; decide what you want to say about the topic; Organize your ideas

and write clearly.

Outline: A headline; a list of main ideas; A list of important details

2. Headline

3. Content

4. Language

Tips----clear; objective; brief; accurate; written English…

口语教学

1. Pre-speaking

Say: From what we have learned, we should admit that computers and the web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as well as people’s life. It has come into people’s everyday life and many families hold computers in their homes. Now there is a task for you.

2. While-speaking

1) Situation: You have been asked by your parents to help choose computers for your home. You and your friend have looked at several computers. Talk about the special things each computer can do. Make a decision about which kind of computer to buy and explain why.

Information input: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computers (desktop computer & laptop computer & …)

(Pair work )Use the expression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or challenging other’s opinions.

2) Oral report: (individual work )

Do an oral report to your father and start your report like this: I looked at many different is suitable for homes. I found that„

3. Post-speaking

Conclusion—What useful expression do we use to make a decision and reason?

(In this way, they can review and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again.)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

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感知教材; 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 ⑤运用知识

1. 我国教育的法规体系?

①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②教育法律;

③教育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教育法规;

⑤教育规章。

1. 教师劳动的对象包括知识和文化、学生。

2. 教育法规具有指引、评价、教育、保障的作用。 3. 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5. 属于夸美纽斯教育观点的: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统一学制和学年制、学科课程。 1. “做中学”教学原则,是杜威为了完成活动课程提出的。

2.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形成的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3. 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教师专业发展。

4.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1. 中小学校本研究: 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2. 班级管理: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3. 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 德育: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5. 教师角色: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应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身份。

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 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2.中小学校本研究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4.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2.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①教育的生产性,②教育的科学性,③教育的世俗性,④教育的国际性,⑤教育的终身性,⑥教育的革命性。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一.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 足实践,面对现实②持续提升,崇尚先进③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②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研究方法、理论成熟水平,分成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著作

我国古代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即四书五经”);《学记》等。

西方古代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昆体良等。

1. 柏拉图创办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著有《理想国》。他认为不同年龄应该接受不同教育。儿童受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7~17岁受普通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操教育,18~20岁的青年经挑选受高一级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等。

2. 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说,灵魂说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把人的灵魂分三部分,植物的(生理方面)灵魂、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灵魂、理性的(认识与思维)灵魂。人要提高的是理性的灵魂。

(一) 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

时间是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1.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 2.从哲学、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 教育家及其著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从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1)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的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的主张。教育适应自然地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2) (3) (4) (5) 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泛智教育) 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1.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经验。 2.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3. 赫尔巴赫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赫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赫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赫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的阶段论,“四段教学法”。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4. 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无目的论。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赫尔巴赫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赫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二. 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列宁的夫人

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瑞典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二)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第一, 第二, 第三,

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的起源问题,是关于教育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动力问题。 一.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托尔洛和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因此说,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发展历史,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来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其实,这两种划分标准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一般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就把教育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一.原始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三)教育内容简单

(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一)奴隶社会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此时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尚武国家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崇文国家

(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特征是学校大体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优“。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欧洲封建社会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称为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产生的第一个大学是萨莱诺大学。(意大利)

(三)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阶级性、非生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现代学校教育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的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社会化

3.生产化

4.民主化

5.国际化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的多元化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 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

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 三. 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2、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㈠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㈡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机构和布局

㈢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㈣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㈠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㈡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㈢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㈣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㈠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㈢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㈣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使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㈡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㈢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㈣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6、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㈡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㈢ 教育促进现在政治民主化

7、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具有传递 — 保存文化的功能 ㈡ 教育具有传播 — 交流文化的功能 ㈢ 教育具有选择 — 提升文化的功能 ㈣ 教育具有创造 — 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辩证的选择。

(四)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科技传播有多种途径,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二)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五.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发展

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②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③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⑵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提升人的价值 3发掘人的潜力

4健全人的个性

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⑴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⑵只有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⑶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 ㈡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㈢教育目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5、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柏拉图、涂尔干

6、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7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

(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说基本内容(马克思)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4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进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得阶段. 6.1929年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7.1995年3月18日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教育法》。 8.1995年9月1日实施了《教育法》。

9.联合国教材义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10.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6、17世纪,有不少人总结了教学的经验和规律,使教学的专业性增强,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下设了师范教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对我国教师的法定含义、地位作用进行了规定。

.、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② 劳动手段的主动性 ③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④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⑤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传授者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点,从一个成长近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新型师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

6、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①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②良好的人品

③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④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 ③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④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②先进的教育理念 ③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①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第一,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第二,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第三,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10、学生再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对象)

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 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㈠ 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㈡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㈢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㈣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㈤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5怀特海率失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6.美国杰克逊1966年提出了隐性课程

7.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2、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的活动

3、 教学的任务

⑴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⑵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⑶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特点;

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⑵教学过程以认知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⑵感知教材

⑶理解教材(中心)

⑷巩固知识

⑸运用知识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启发性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①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

③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7.综合课的结构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成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3、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24、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⑴ 教材建设的突破 ⑵ 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⑶ 师生关系的突破

⑷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⑸ 扩大了教学规模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5.德育原则:

a) 方向性原则 b) 知行统一原则

c)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e)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㈠ 说服教育(基本方法) ㈡ 榜样示范 ㈢ 指导实践 ㈣ 陶冶教 6.德育的途径: ㈠ 教学

㈡ 社会实践活动 ㈢ 课外活动

㈣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㈤ 班主任工作 ㈥ 志愿者活动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㈡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㈢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㈣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 ①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③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2.德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2、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3.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班级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13、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2)民主与自主原则

(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目标原则

1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设立班级目标 (3)转化后进生

9、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8、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能: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7、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3.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6、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中小学教育科研

含义: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第五篇:申请教师资格证实习总结

幼教专业实习总结

通过在童心实验幼儿园一年的实习,我得到了一次更全面的、更系统的锻炼,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我运用学校所学知识结合带班实际来提高幼教工作,更学会了如何大胆地与小朋友沟通、建立自己在幼儿眼里的威信;通过这个理论联系实验的实习,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能够与趣味性,和孩子沟通需要耐心、童心。快乐、威严和责任心、这些是幼儿教师必需的职业素养,对孩子负责、对工作认真,在实习中努力实践让我们真正能够经验知识相结合,更好为幼儿服务。

通过实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要更加努力学习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幼儿的天性是好模仿、好奇、好问的,但又由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只有靠老师给予、提供和引导。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如果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广,求知欲不强,不勤于思考,就无法教出身心全面发展的幼儿。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本身自己的专业知识应该非常扎实,而且应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喜欢思考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在幼儿园实习工作中,我从小班到大班再到中班,经历的每一位带课老师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是值得我今后学习和借鉴的,在他们每个人身上我都看到了成为优秀幼儿教师所必备的素质。

刚进入幼儿园时,我带的是小小班,初入园的孩子们无法适应与家人的分离,因此整天的哭闹。作为一个新上手的教师,之前也没有

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相处的经验,面对这种情况我感到束手无策。在我迷茫的时候是幼儿园许园长一步步的指导我应该怎么和孩子们相处,怎么样才能让她们融入到幼儿园生活中。在同事的耐心、爱心,对每一个孩子的那种大爱深深的影响了我,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必备的大爱。

转入到大班后,大班的孩子们在幼儿园一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升入小学做准备,因此老师相对小班会更为严厉,上课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大班我学到的更多是如何来控制课堂,引导学生。

中班的孩子是比较难管理的,他们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因此在中班的见习过程中,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是怎么样来和淘气的孩子沟通,做为一名中班的带班老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策略。

这次幼儿园的实习生活,让我受益不少。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便得教学工作开展十分顺利,且效果很好。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上一篇:介绍领导主持词范文下一篇:教师工间操制度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