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总结

2023-04-07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总结

教师资格考试总结

第一章 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

2、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3、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

4、愉快教学法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单,判断是否为此方法

5、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提出的根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互相作用、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统一等原理。多

6、尝试教学法由江苏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的,其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判

7、成功教学法针对后进生,内涵是成功的下限是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基础而言的,是无止境的,是没有终极意义的;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判/多

8、成功教学法的基本要素:积极地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多

9、当代国外教学方法影响我国:发现法;范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多

10、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适合高校教师。所谓范例,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是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创造的。

11、目标教学法,布卢姆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掌握学习”。判

12、程序教学法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B·F·斯金纳倡导的。单

13、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或启示法,充分哪种方法。强调环境

14、暗示教学法坚持的原则有: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互相作用的原则。多

15、非指导性教学法,又叫促进教学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首倡。单

16、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法德核心与关键。单

17、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单

2、教学设计的过程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习

3、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注真实生活;以“研究”超越“经验”;创造性和灵活性。简答/多

4、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包括: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依据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简答,已考过

5、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多

6、目标模式呈直线型,过程模式呈是非直线型。判断

7、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单

8、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的结果。判

9、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多几率高

10、教学目标分类,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

1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难度适中;便于检测。简答/多

12、确定教学起点主要考虑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多

13、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方法(如何设计):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通览教材,鸟瞰全局;疏通教材,清除障碍;熟悉教材,重点记忆;分析教材,把握三点(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妥善安排;阅读资料,吸取营养。简答

14、教学时间设计时应注意的方面: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止教学时间遗失。简答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方法

1、可以把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分为四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多

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出过多选

3、讲授法的具体方式:讲解是教师运用阐释、说明、讲述是教师知识内容。讲读由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构成,包括读、讲演常以学术报告形式出现,就某个并做出科学的结论。

4、运用讲授法德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简

5、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把教材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向学生一一提出,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答问、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使学生从所得结论中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师生对话。判,与讨论法的区别

6、《学记》中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善问”、“善待问”。单

7、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特点在于直观性强,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面试时用 与实验法的区别

9、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

12、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学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习作业法。多

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

10、实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探讨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特点:有意行独立作业,其特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 识、人为地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变量,但在试验中难以得

1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包括以下三种到有效地控制;实验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实验结果会影类型: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型教学的方法;响他们的发展。 研究学习型教学方法。多

13、个案分析法是指对单一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

12、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教法。其特点:研究对象容易确定,简便易行;个案分析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容易得到个案对象和有关人员的支持;研究的时空范围难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学时较大,研究的持续过程较长。

间和效率的要求。简答

14、运用个案分析法的要求:选择对象要恰当,要有代第四章教学组织的方法

表性、典型性;要在详细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实事

1、教学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求是地进行分析;要善于抓住必然性、本质性的材料,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要考虑相关因素,综合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地加以分析;要善于通过特殊事物和现象,从中探索规单

律性的东西;个案发展的教学意见,要注意其可行性和

2、教学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可操作性。

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目标、内容、媒第一章教学技能解读

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在教学中各具有独特的作用。

1、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

3、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教展的历史起点。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判 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

2、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的问题的能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多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单

5、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的实践。判

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

3、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

本组织形式。单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多

特点。判

5、教学技巧是教学技能发展的初级形态,是教学技能

7、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发挥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标志。看一下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6、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在教学技

8、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一般为讲授法)不利于对学

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

7、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展;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单描述。判

裂内容的整体性(高校不存在);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

8、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的合作。

性、整体性。多

9、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全班上课;班内

9、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微格教学的创始人德瓦特·爱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多

伦。单

10、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范、反馈、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多

11、要上好课就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

11、“角色扮演”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受训者在进行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多

用类似演戏的方式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单

12、教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教学效果。判

12、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是“微格教学“,德瓦特·爱13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指一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指一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或两下进行学习。判

种以上主要教学任务的课。

13、微格教学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

14、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能训练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简答 序和时间分配。单

14、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第五章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1、教学媒体的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第二章备课技能

性;工具性;能动性。多

1、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

2、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低的关键一环。判

科学性原则;技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2、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多,重点

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判 以及学生怎么学,第六章教学评价的方法

1、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

3、备课的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学期备课、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课前备

课和课后备课(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多

24、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教学评法、备学法。

价的管理功能;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多,重点前三个。

5、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精读

3、自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材,深层领会;精细加工,再创教材。

教学评估”工作,这种工作属于教学评价,重点

6、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可以把教学进度计划分为学

4、教学评价的分类: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为诊断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多

学进度计划(教案)。判

5、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

7、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测定和预测。单

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判,

6、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计划实常考 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评价。

8、“三维“教学: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情感态度月考,初中较多

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关键性目标。知

7、总结性评价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过程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高校多

与方法是策略。

8、现代教学评价强调三种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9、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是外显的而不能是内隐的。判 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多

10

9、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和教学进度三部分构成。记住,多

本框架;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设计教学评

11、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要通读教价指标体系的策略;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处材;内容项目要齐全;分析要准确深入;教学目标要明理好的几对关系。(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重点性,指标确,进度要合理科学;措施要得力。简答 的独立性与相关性,指标的可测性与概括性,定性指标

12、电子教案是指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与定量指标)简答

使用与储存的一种多媒体教案。单

10、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客观

13、课件是电子教案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两者是有区性;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多

别的。判

11、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测试和档案袋评价。

14、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五第七章教学研究的方法

性指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要

1、教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优选教法,精设课型;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单

简答

2、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重点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

1、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判 重要依据;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提高广大

2、“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指的是课堂导入技能。 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3、课堂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进入课题。

3、教学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教师的需求;学生的需多

求;决策部门的需求;管理部门的需求;公众的需求;

4、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研究人员的需求。

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

4、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判

法。高校适用,单

5、按照研究的目的可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

5、问题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展研究、比较研究和预测研究。

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6、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选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和

6、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要有初步调查;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实施研究(搜集并整启发性;导入要有趣味性;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高校一导入要有艺术性。简答

定掌握。

7、课堂讲授是教师运用系统的口头语言,通过分析、

7、为了得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选题一般应当遵循以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下原则: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识的教学行为方式。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性原则。多,重点

方式。单

8、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课题名称;研究的目的与意

8、讲述是指教师通过系统地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使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设计;具体实施步骤;课题

组成员及分工;成果形式;经费概算及所需仪器设备。

9、描述是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情的内容结熟悉程序。

9、研究成果的评价:评价教学研究成果的作用;教学

10、讲读是在讲述、讲解的过程中,把阅读材料有机结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教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式和方

法;教学研究课题鉴定的程序。简答

11、讲演是教师通过深入地分析教材,论证事实,解释

10、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中小学教师);比较法。 学的结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立

11、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运用较多)是指研场、观点和方法的一种讲授方法。

究者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

12、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建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答 议的研究方法。其特点: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手段

13、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多样性;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考

114、课堂提问的类型:根据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分为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反诘式提问和自答式提问。内部结构的不同,分为总分式、递进式、连环式和插入式提问。具体方式不同,分为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单问与复问、快问与慢问。

15、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把课堂提问划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

16、理解提问是检查学习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单,高校适用

17、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单,高校适用

18、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合理地设计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问;提问目的要明确;提问的语言要准确;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简答

19、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新内容 20、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判,曾出过

21、课堂倾听分为介入型倾听和非介入型倾听两大类。多

22、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营造和谐轻松地课堂气氛;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23、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单

24、课堂对话不同于漫无目的的闲谈,它是教师和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文本“和创造”意义“的过程。判

25、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多

26、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述说而是倾听——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共情地倾听。“判

27、课堂对话的类型包括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对话。多

28、课堂教学中的人与人的对话主要表现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师师对话。

29、师生对话消解了传统师生关系上的二元对立的主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判 30、人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话,相当于“自省”,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回味,认识和探究。单

31、从本质上看,自我对话就是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对自己过去所积淀的经验、历史、思想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究。判

32、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营造对话的气氛;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背

33、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背

34、课堂板书的特点:直观形象性、高度概括性、艺术性。

35、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文字要精当;书写要规范;时机要恰当。了解

36、具有启发性的知识—超前板书,写在推导过程之前;分析推理之后。多

37、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往返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判

38、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四个方面。多

39、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反馈必须准确;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简答

40、根据强化的性质和方向,可以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多

41、教学强化分为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多

42、语言强化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的行为以及其结果给予肯定,发展的强化。单

43、标志强化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文字、符号、色彩

44、动作强化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的强化。单

45、活动强化是指教师让学生承担任务从而对学生的学

46、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强化目标要明确;强化态度要诚恳;强化时机要恰当;强化方式要灵活;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简答

47、结课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及时转化、升华、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行为。

48、结课的方法:归纳结课、比较结课、活动结课、悬念结课、拓展延伸结课。多

49、归纳结课是指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提纲再现一节课或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单 50、比较结课是指通过分析和比较使学生掌握新旧知识关系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单

51、活动式结课是指教师采用讨论、试验、演示、竞赛等形式进行结课的方法。单

52、悬念结课是指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思考的结课方法。单

53、拓展延伸结课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作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进行结课的方法。单

54、结课的基本要求:结课要有针对性;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结课要简洁明快;结课要有趣味性。

55、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可以把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多

56、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效地调控教学。多/简答

57、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内容要精心选择;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题目要有启发性;形式要灵活。简答 第四章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1、课堂观察是指教师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获得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变化的教学行为。单

2、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光环效应;期望效应;刻板效应。多

3、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简答,背

4、学生作业中主要包含两种信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多

5、按照考试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有选拔性考试,水平考试和诊断性考试。

6、试卷设计是对试卷作全局性的安排,主要解决试题内容分布,试题教学目标分布和题型分布三个问题。多

7、所谓“双向细目表”,实际上就是教材内容和学习结

果两个维度。判

8、试题的编制要求:一是要符合考试大纲;二是要充分反映考试内容;三是在同一试卷中,同类试题的编写格式应规范统一;四是试题必须具有实际意义,试题内容的表述必须用词恰当,文字精练,表意准确清楚;五是试题应便于施测、作答,阅卷评分省时省力。多,高校注意

9、试卷分析主要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多

10、区分度是指试卷对不同水平学生加以区分的能力。单

11、试卷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单

12、试卷效度是指试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它反映了测量结果与测量目标之间的符合程度。单 第五章教学语言技能

1、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言(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等)。多

2、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单

3、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多

4、美育教育中,教学语言发音的准确、音质的悦耳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新

5、根据教学口语的信息流向可以将教学口语分为单向传输语言,双向对话语言和多向交流语言。多

6、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提高内在修养水平;强化语言外化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训练。多

7、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8、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情境性。多

9、教态语言的功能:教育功能;传递信息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多

10、教师的教态语言主要分为身姿变化、面部表情和外表修饰。多

11、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身姿要稳重端庄;表情要真实自然;衣着要朴实整洁。 第六章学法指导技能

2、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多

3、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判

4、学生的信息能力一般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多

5、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目标、过程、效果诸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主动建构过程。单

6、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采取多种指导方式。多

7、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裕的时间。

8、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单

9、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判

10、一般情况下,分组时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判

11、在合作学习中切忌为合作而合作。合作是一种手段,是为学习而服务的。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判

12、探究性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问题

13、探究学习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和实践性。多,常考

14、探究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做好总结交流。了解 第七章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

1、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判

2、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判

3、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想、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判

4、说课的性质:说理性;科研性;工具性;交流性。多

5、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判

6、说课的意义:说课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简答

7、按照说课发生的时间,可以把说课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多

8、按照说课的层次和内容任务,可以把说课分为一节课的说课、一个单元的说课和一本书的说课。多

9、按照说课的功能可以把说课分为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和检查性说课多

10、研讨性说课是指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集体借鉴范例的说课。单

12、评比性说课是指以评价教师说课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说课,也叫评价性说课或竞赛性说课。单

13、检查性说课是指以检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状况为主要目的的说课。单

14、说课的基本要求:语言简明,重点突出;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点;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15、听课不仅“听”,更主要的是去“看”和“思”。判

16、听课的基本要求:要认真记录;要善于思考;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简答

17、评课是指听课者对所听的课进行评价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活动。评课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地一种方法和手段。单

18、评课的基本要求:评课标准要多元化;要坚持评课之道;评课要有提高性;评课要有激励性。简答

19、评课的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判 第八章教学反思技能

1、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判

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判

3、教学反思的特点:超越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多

4、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简答

5、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 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属行政系统制定的单项法规,判

而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律却很少;三,

6、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系对教育事业内部的要求,的保障。这是一套超乎理论知识且被教师视为“自珍而缺乏同经济、社会联系的内容,难以起到协调教育外部实用”的知识哲学。判

关系的作用。

7、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和支点,是教

2、教育立法的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师教学行为的指南。判

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简答或多

8、教师的教育专业情感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

3、教育立法的原则: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业自我。多

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

9、反思专业自我要从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政策保持一致;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借鉴外国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五个方面进行。多 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重点

10、教学反思的途径: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

4、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制定的教育法规必思;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寻求专业引领须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坚定地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征求学生意见,从学性;有法律的规范性。多或判

生反馈中反思。简

5、教育法规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地域效力;人的

11、教学反思的方法:教学日志;教学案例;行动研究;效力。

教师成长档案袋。多

6、教育执法的原则: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

12、一般说来,这些内容不是预先设想出来的,而是经规的原则;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过教学实践之后回顾、反思、总结出来的。判 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特别教育法

13、教学案例是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重点

典型性教学事件。判

7、教育执法的措施:掌握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广泛宣传教育法规;模范遵守教育法规;检查指导教育法规方法,是一种方法和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类的贯彻执行情况。

型。单

8、教育守法的主体:由此可见,守法的主体包括两个

15、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教师成长的历史记录。判 方面:

一、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所有政党、所有

16、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一种实质性的文档。判 社会团体、所有企业事业组织;

二、所有公民,即一切

17、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一种学习工具。判 社会关系的参加者。具体到教育守法的主体,应该是所

18、教师本人是档案袋的主人。判

有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那种认为教育法规是教育部

19、学校要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提供帮助。判 门的法规,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无关的认识,是极为错误20、学校要恰当利用档案袋评价教师。判

的。多选

21、作为学校,切不可根据档案袋内容硬性地给教师划

9、教育守法,这里的“法”是泛指宪法、各部门法和分出等级,制造不和谐因素。判 组成各部门法的法律、条例、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第一章绪论

而不是狭义的法律。

1、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

10、教育守法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规的实效性;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重点

2、教育法规的特点: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

11、教育法实施的监督制度有哪些:国家权力机关的监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力量的监督。

3、由此可见,(判断题)教育法规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第三章教育政策

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规有其独立的调整原则,

1、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即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坚值选择、调整的过程。判断

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坚持民主办学等原则;教

2、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主体的地位不是单一的,育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4、教育法规的功能: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

3、教育政策的功能: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教育政策保障作用。

的协调功能;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第二节教育法规的渊源(重点)

4、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领

5、教育法规的形式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现形式。

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

6、我国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定并发布的教育政策;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联合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 发布的文件,共同做出的决议、决定;中央和地方各级

7、宪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中央和地

8、教育法律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律是教育法德最主要的渊源。

5、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教

9、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育政策目标;拟定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教育方面的母法。(单)

6、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包括三个方面:党的机关;国

10、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

7、教育政策的实施渠道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地会议通过,共10章84条。

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

11、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也可称为教育单项法

8、实施途径:通过党的报刊及其他宣传工具;通过工律。

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在学校还包括教育工会、

12、根据教育行政规章制定和发布的机关不同,又可以学生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通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具体分为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部门教育民主人士;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教师的教育、教规章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是学活动。

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

9、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教育政策是制定定的教育规章。

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

13、地方性教育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化和定型化(判断题);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重点,简

14、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可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答或客观

次的部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技术教育法;高等

10、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教师的制定主体不同;执行方式不同;规范效力不同;调整法;教育经费法。 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15、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宪第四章学校、

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中关于教

1、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育的规定;其他规定。 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第三节

力和责任能力。

16、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

2、《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的条件一般包括五个方面: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

17、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织机构或者场所;能够对立承担民事责任;在设立审批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或登记注册时经主管部门确认,才能取得法人资格。成

18、义务性规范是指“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实际作为为学校的五个方面。可见,独立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或不作为)的命令性质,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在某种条人资格,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教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作出或者不准作出某种行为的法育教学机构。

律规范。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

3、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在教育法规中,机构公益性。

义务性规范的数量较多。

4、财产独立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学校资产和举办者、

19、授权性规范指“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许可、免除、捐赠者的财产相分离;学校不承担债权和债务方面的连保障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带责任;学校财产的独立性受法律保护。我国对学校及时,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表述形式其他教育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管理,根据机构性质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不同,分别实行登记注册制度和审批制度,审批制度的自由”等术语。(判断客观题)

更为严格。

20、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

5、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一下条件:组织范和任意性规范。

机构和章程;教师;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办学资金

21、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和经费来源。

励性规范。

6、学校权利9: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四节中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重点) 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

22、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具备的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基本条件是: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3、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

7、学校义务6:遵守法律、法规;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人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及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组成部分,这里的人指自然人,其家长的义务;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即公民。凡是参与到教育法律关系之中享有教育权利并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承担教育义务的本国公民,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8、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学校实行的内部管理体制主

24、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要有“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等。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多选

9、公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

25、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党的组成要素下的校长负责制(国家举办的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之一,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校长负责制)。民办校长负责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的权利与义务。

长负责制。

26、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互相依存,不可互缺;权利人第三节中学校规章制度(重点)

所享有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人对义务的承担,义务

10、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学校落人如果不承担义务,权利人就不可能享受到权利;权利和义务的互相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其主体双方之间不可提;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能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任何义务,另一方只承担义环;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务而不享有任何权利。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从其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保持发展体的数量上来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即可能不是一对一特色,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

的。有时一个主体享有权利,多个主体负有义务。判断

11、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明确与规范作用;约束与激

1、我国在教育立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教育

12、学校规章制度体系是以学校规章制度为核心而构成法规很不健全、很不完备,远未形成一个体系;二,已

2系统、制度执行系统、制度教育系统。

13、制度系统是学校制定的有关学校管理的各种规范性

14、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整体性原则;重点突出

15、校务公开就是学校将本校工作的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与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从政策上、过程上、结果上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判

16、校务公开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本校工作的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与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第五章教师

1、教师是专业人员。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二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三是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判断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4、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多选

5、《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社会地位的确定。多

6、教师法律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体现和保障,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国家立法或地方立法来确认和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法》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看;从《教师法》对教师身份的定位;从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看;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来看;从教师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来看。

8、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只有经过严格培养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判断

9、教育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判断

10、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之间是行政管理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11、当教师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的规定而享有的权利时,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2、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任命制、聘任制等形式。

1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集中体现了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特定的法律地位,也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体现在教师资格制度,教师的待遇、奖励等方面。而把“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也写进《教师法》中,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规定,体现了国家意志。判断

14、教师的基本权利6: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重点

15、教师的基本义务6: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重点

16、教师资格条件包括以下五面: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重点

17、教师资格认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由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8、教师资格认定程序:提出申请;受理;颁发证书。

19、教师资格的禁止取得、丧失和撤销(客观或案例分析):“受到剥夺政治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注:过失,拘留均可当老师。

20、教师资格的丧失: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日起,自动丧失教师资格,今后也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21、教师资格的撤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被撤销的教师资格,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22、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作为了解内容。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它的严格性,有利于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看一下

23、《教师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

24、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可能涉及案例分析):一,教师聘任是聘方和受聘方双方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聘任双方关系基于意见一致或相互同意而成立,并在平等地位上签订聘任合同;二,聘任双方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三,聘任双方都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5、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招聘;续聘;辞聘、解聘。 三节中四教师考核制度(重点)

26、由此可见,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27、教师考核的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能、勤、绩”。

28、《教师法》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这一规定表明了教师考核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客观;公正;准确。另外,考核要按正当的程序进行,把自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

29、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下法律责任: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 30、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有哪些: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负法律责任(判断);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重点)

第六章受教育者

1、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各国教育立法的基本出发点。判

4、受教育者基本权利5: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

资源的权利;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享有申诉权;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5、特定学生的特定权利:高等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一共七条,包括以上五条)有结社和文体活动权和社会实践权。

6、受教育者的学生的义务4: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特定学生的特定义务:高校(共8条包括以上4条):学业水平的义务;思想道德水平的义务;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义务。

8、学生的违法行为,按性质和情节轻重分三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刑事责任是一种最严重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次之。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事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分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最多赔偿。

9、学生违反的行为:逃学、辍学行为;考试舞弊行为;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行为;因故或不慎造成同学伤害的行为。

10、受教育者权利的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第七章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重点):以纠纷存在为基础(已:一是教师认为学校或者

重点内容: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第一章

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

1、教育法规特点、作用,形式渊源 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

2、教育法规规范:结构、类别出判断

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

3、客观题教育法律关系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 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第二章简答,客观题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教育立法的程序 A.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2、教育立法的原则 B.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教育执法的原则

C.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4、教育守法的条件重点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

5、教育法实施的监督包括 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第三章无案例分析

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

1、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功能 括。

2、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

3、政策的制定,重点

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重点联系和区别 要求。

第四章到第七章涉及到案例分析 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第四章

理想;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1、学校法律地位特点(重点) 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

2、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括和抽象的要求,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

3、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 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4、学校的民主管理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第五章

A.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1、教师的法律地位 B.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2、权利和义务

C.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3、教师资格制度(每年有题) D.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4、教师的考核制度(0

8、09),或许简答或案例分析

第六章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现了:

1、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A.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所培

2、受教育者权利的保护,重点 养人才的政治方向,体现了当时教育必须为无第七章

产阶级服务的方针

1、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途径 B. 在业务方面强调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抢点理

2、教育申诉制度:教师、学生 论联系实际。

3、教育行政复议范围及程序 C. 从德智体三方面对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要

4、教育行政诉讼特点及程序 求。

5、教育行政赔偿的特征、要件 D.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涵盖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

简答或判断

层次不同类型学校人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学概念从两方面界定:

(一)高等教育在整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

(二)高等教育的性质。基本表A. 德与才的关系 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B. 身与心的关系 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C. 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判: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展的唯一方法。

开端,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 实践

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开始有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了新变化表现为:

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一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专科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理性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畴,研究生教育也取得较快的发展。 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二高等教育形式复杂化。 的现实需要。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1995年,胡建华等出版了《高等教育学新论》一书,书A. 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

中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是在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具质。

体来说:1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为起点是衡量是否属于高B. 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

等教育的基本尺度;2只要是在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之上面性和局限性。

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属于高等教C.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

育的概念范畴;3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一协调与整合。

种学术教育。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模式。

高等教育作为构成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通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表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冶,概括起来,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A. 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A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表现为:运用国家政B. 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权的力量,包括颁布法令,任免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人,C.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从组织上为控制高等教育提供保障;运用经济力量来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控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运用思想意思的力量来影响和控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制高等教育,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等等。 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B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C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专才教育: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D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A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训练。三个明显的特征: B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A. 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

C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政治和教育间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系的核心)

B. 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C. 学生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A.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B.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专才教育相结合

一.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C.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

阿什比认为,人类教育史上曾发生过四次教育人才的要求。

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

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革命是将书写作为教育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个阶段,最初有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为教学的基本依据;第四次革命是光电磁等科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育发展数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等。

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二.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阶段。

人类文化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的要素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A.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B.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户模式 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反映了文化是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A. 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其特定的文化功能反作用于社会。 B. 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C.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模

1. 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

教育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D. 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要的部门之一。

高等教育平等的含义: 2. 高等教育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最

A.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高等教育B.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可以发挥其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高等教育的效率:

能。

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3. 高校通过提供文化素养教育,可以培

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的能力,以推动文化的更新。

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

校和老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就业后能否运用。

通过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A.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A. 平等和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

B.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障这种高投入的发展科学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活动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其次,对谁受高等大学的创办。

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要按社会需C.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社会服务功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法案的颁布 B. 平等和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

3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

基本内涵之一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有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A.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B. 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C. 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D. 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

我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分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 A. 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 B. 广播电视大学 C. 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D. 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E. 其他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 A. 学士学位

学术标准是: 1. 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

识和基本技能;

2.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

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B. 硕士学位

学术标准是: 1.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

的专门知识;

2.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

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C. 博士学位

学术标准是:

1.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

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

成果。

我国学位制度在近20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亟待加以完善。主要表现为:

A.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

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差,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等问题。

B. 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

主,又重学轻术之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还明显不足。

C. 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

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 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 B. 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 C. 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A. 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

扩大招生规模

B. 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

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

C. 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效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A. 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

就业机制

B. 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

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

C. 高效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D. 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一下四个原则: A. 系统原则。 B. 整体效应原则。 C. 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D. 动态性原则。

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A. 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

管理体制

B. 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

管理体制

C.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

育宏观管理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 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B. 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 C. 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

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A. 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B. 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

事务

C. 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A. 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

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B. 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一

高办事效率。

C. 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

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D. 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化后勤部门的行政

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是一体化模式;二是多样化模式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A. 学术的因素 B. 体制的因素 C. 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A.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

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B. 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

务的功能。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 A.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B. 开展科学研究。 C. 为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A. 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B.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C. 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学术带头人应具备以下素质: A. 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

B. C.D. 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A.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B. 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C. 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D. 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A. 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B. 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C. 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专业的形成:

A. 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

B. 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

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C. 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A.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B. 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C. 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D. 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E. 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F. 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A.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

本出发点

B.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

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

C. 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

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A. 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

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B. 改变专业培养模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 C. 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

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A.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

风貌

B. 未来社会需要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C. 未来社会需要人才具有现代意识 D. 未来社会需要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A. 独立性的增强 B. 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C. 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A. 高等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 B.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也是有大学教学

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

C.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还有大学教学的 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用人类已知的

高效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知的未知领域过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渡。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A.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的基本要求。

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A. 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点。

B. 教育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

B. 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

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C.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自己已有的

心发展的特征。

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C. 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相联

中去。

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

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 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 教师应做到:

3. 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 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4. 撰写设计说明书和论文阶段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5. 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6. 毕业设计的答辩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课题,确定题目 第一,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 全部认知能力都能积极2. 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3. 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4. 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第二,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5. 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第三,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 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学年制的特点: 价他人的能力。

1.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2. 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弊端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的进入高校,不利于学生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按照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三)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分制市值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学分制的主要导,进行有效的组织

特点: 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1. 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

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向上得到发展

事业心和进取心

2. 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3. 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

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边缘学科的发展

第二,坚决按照大缸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

行教学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资源浪费等现象。

力结构。

教学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第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教学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1. 对教学决策的影响 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 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第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3. 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

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A.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 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B. 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 断提高教学质量。

C. 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

四、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一般来说,网络教育包括以下几种: 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A. 以有关网络的知识与技能为课程内容进行的网

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络教育和培训

验、活动。

B. 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

课程的分类:从层次构成上看,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式、学习实践方式,形成一种传播速度更快和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

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C. 由于网络时代的来临,引起网络、网络社会、

选修课程。

网络时代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由网络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讲课成分为大、中、小、微型课引起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程。

方式、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等教育根据课程主要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内部要素的变革和发展。

划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

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指定的指导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他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专门人才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

要依据。 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际效果。

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作用和地位:

分配。 1. 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

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2.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

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从形式上看,途径

教学大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 3. 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前力的重要手段 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A. 参加科研是大学生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建设是课程获取直接知识的渠建设的核心。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B. 科研有利于扩大知

A. 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

识面,建立合理的知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识结构

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专研。

C. 科研活动能满足大

B. 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仅要反映

学生高层次的心理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只是获得的过程。

需要,增强他们敢于C. 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

攻坚、勇于突破的信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心

和科学性。

D. 科研活动是培养学

D. 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

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能力的重要手段

E. 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4. 科研是发展新科学的基础 课程建设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5. 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

A.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的重要渠道

B. 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包括实验设

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

施)

A. 高校多门类、多层次

C. 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的学科结构,有利于D. 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

科学技术领域的相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互渗透,宜进行重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大、综合性强的研究的组织实施等。

课题。

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 B.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1. 个别教学制 学术思想活跃,研究2.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

后备力量充足

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C. 高校是开展基础研

面对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究的重要基地

形式。

D. 信息资源丰富,信息

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系统发达,能比较快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地掌握和集中各种

有关科技发展的新与个别教学制相比,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动向和经济建设对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科技需求的信息

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E. 重视教育科学的研

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究是高等学校科研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的特色之一

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以下几种途径: 1. 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 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 2.3. 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4A.选题;B.申请课题

2. 3.

B.C.D.2.3. 4. B.C. ;生产 B.C. D. E.B.C.B.C.B. C.D.E. 说理启迪法;情感;创造性;复杂

1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应。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5、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8、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义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常常和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和意志对认知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再者,情绪与意志也密切相关。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

10、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和注意状态下。

11、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志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2、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映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人的心里是一个整体,将人的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四方面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心理动力和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14、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的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15、心理活动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6、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17、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8、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9、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门着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它不同于纯自然学科,更为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但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因而属于自然性社会科学;他也不同于纯理论学科,他最为关注的是与教育教学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而属于理论性应用科学。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2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3、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24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任务不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对象不同;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生。

25、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26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2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

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如: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

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随机化原则2。局部控制原则)

3. 调查法(调查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提问

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4. 个案法

28教师同时扮演多种角色: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的塑造着;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9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1. 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

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2. 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

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3.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态度产生的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4.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

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有声的言教;二是无声的身教)

30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31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管推断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3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3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34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35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36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37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38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计划性与准备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性;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沟通性;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职业发展性

39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

40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敏感性逐渐增强(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迁移性逐渐提高 41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 42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43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44教师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45教师威信的形成: 1.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德、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

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2. 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3. 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

威信

4. 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 5. 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46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47师爱的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

48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样功能

49师爱的表现形式: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 50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 学识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

久的

3. 学习时有反复经验所引起的

51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5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53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54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

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 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

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55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习惯。 56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动物学习试验----操作性条件反射

57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他们的呈 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阳性强化心理准备状态。

(积极强化、正强化)与阴性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五.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外,诸之分。

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58积极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 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59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移。

60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77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61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62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二.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

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1. 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

三.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同样的内容,如果编排的

活动

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就2. 指向功能,即在动机作用下,人的行

省事省力;如果编排的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就小。怎样才能合理编排教材呢?基本标准就3. 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

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四.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

63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的安排,也包括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论哪内部心理状态。

一方面,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64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干。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认知识的教学。

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五. 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一. 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

78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基本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的)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地、主动地和系统的二.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

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系(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79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具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观察具有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的最根本动力)

80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65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的反应。它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因素。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差异。思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批判性等方面。

66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81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1. 言语前思维阶段 6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2. 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

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动作)

行为好,则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3.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 学习行为不好,则学习效果差;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4. 形式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 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5. 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

活动的唯一条件。

念)

68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82打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1. 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段

因。

2. 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

69能力高低是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努力著发展

程度是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归因;任务难度是稳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

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归因 元认识

70强化分为三种: 83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1.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

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化

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2. 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

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3. 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

84实物即实际事物,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71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85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会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降低效能期待。

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72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形式(语言、字形)的感知及对语意的理解而进行的一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种直观形式。

一.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实施启发

86提高教材直观与认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一. 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1. 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一

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于实物直观)

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2. 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与

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模像直观)的配合

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

二.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

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87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88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对外三.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

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程就是思维过程。

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89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一.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

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

积极性)(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有效地二. 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概括的作用)

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四.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

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应用。)(变式就是用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五.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

三. 科学地进行比较 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四.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90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真实。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9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务的反应。 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92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就是识记7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回忆。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影响。学习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环节;保持是第二个环节;再认和回忆是第三个环节。的学习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在这三个环节中,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74根据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93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忆。

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94语义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75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做特殊成分的迁性。

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95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是统一的记忆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 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中;普遍迁移也叫做非特96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视觉编码;语音听觉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

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讲原理、原97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当中。 一. 教材的数量与性质 76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二. 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

一.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有意识记)识记时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二.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凡是所掌握

就越好。(大学生有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通过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潜移默化”就是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指学生可以无意识的接受许多影响)

三. 认知技能与策略 三. 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四. 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

四. 组块化编码 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五. 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六. 觉醒状态

七. 识记的信心

98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99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空间组织、系列组合、想组织、络组织、替组织 对于遗忘发展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条件下,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项目学习快、记得牢一些,而中间部分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一些。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 复习时机要恰当 2. 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3. 复习次数要适宜(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

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只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成步骤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元认识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和规则,他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

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

心智活动的执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默默地进行的。

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要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如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简缩,由外部语言转向内部语言。

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 1. 问题情境性 2. 目的指向性 3. 操作序列性 4. 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

苛勒的顿悟模型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1. 发现问题 2. 明确问题 3. 提出假设 4. 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有关的知识经验 二. 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在先前的

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动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三. 问题情境 四. 酝酿效应 五. 原型启发 六. 情绪和动机状态(在一定的限度内,

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中等程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七.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

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1.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候 2. 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3. 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4.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 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 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7. 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 1.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 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4.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发散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发散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1.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2.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3.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4. 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创造想

象比再造想象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主动、积极的因素)

二.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2.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3.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我”可以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的意识。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一般来说,一年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

二、三年级大学生理想成分较多,容易想入非非,三年级以后就显得沉着稳重了。

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

一、

二、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的自我体验能力最为强烈,大

一、大

二、大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出两种片面性:一是高估自我;一是低估自我。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

1. 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

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 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

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3. 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

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1. 态度的认知成分 2. 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

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 态度的行为成分

一般来说,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是一致的,但是态度的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也存在分离的情况,表现在人们口头所表示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 1.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

心部分)

2. 道德情感 3. 道德行为

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施加喜爱的刺激,以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就是消除讨厌的刺激,强化其优良的行为。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 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众) 2. 认同 3. 内化

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 醒悟阶段 2. 转变阶段 3. 巩固与稳定阶段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集体是群体的最高层次,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结合到一起的人们的联合体。

集体规范只有真正被成员内化,才能发挥稳定的约束作用。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 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 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3. 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4. 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 交互性原则

二、 社会交换原则

三、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四、 情境控制原则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一、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主动交往

3. 移情

会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更广泛,更深远)

二、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2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教育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对社1. 避免争论 会成员也具有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2. 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内涵:

3.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一.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

4. 学会批评

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

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只有一个一定社会或阶段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人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始终,指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节自己的心态,,其中“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基本条件。

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道德标准。) 1. 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1.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他

2.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类型职业道德的标志(各行各业都以3.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指导,4.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

但职业道德鲜明地表达了本职业的服制情绪

务宗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鲜明5. 合理的行为 地表达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服务宗旨,6.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是区别于不同类型的职业道德的标

志。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2.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明了教师道

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德行为的总方向(道德行为是现实社平。 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活动现象)(道

德行为主要表现为他是个人基于对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和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态度和自主1. 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 选择的结果)

2. 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3.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道德的

3. 缺乏人际沟通能力 理论和时间的概括总结(教师职业道4. 缺乏学习动机与兴趣 德基本原则是教师任何情况下都必须5. 社会适应能力差 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各个社会阶级6. 家庭问题的影响 绝对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教师职业道德7. 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基本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4.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调整个

1.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

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法查研究

则(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教师职业2. 传播心理卫生知识 道德包括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规范、道德范畴等等)(教师职业道德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体系由一个道德基本原则,若干个道1. 自豪和自卑的心理冲突 德规范和几个道德范畴构成)(教师职2. 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 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3.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魂)

4.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二.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

5. 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原则 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1. 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1.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教师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2. 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3.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3. 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

4. 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最高道德标准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 三.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关系(道德原则是一定社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会或阶段对人们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3.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道德体系的核心,它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4. 注意用脑卫生 则,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 5. 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都是由教师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

1. 追求平等,即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

2.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

在各方面都努力体现其独立人格,追求交往中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

的平等关系,注重精神领域的交流

1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2. 情感性强,即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情绪变化密切

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相互作相关

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体系3. 富于理想,即按个人的理想模式去交往,常产

的有机整体。 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的困惑和苦一. 指导作用 恼。

二. 统帅作用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 裁决作用

1. 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2. 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一.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二.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 三. 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1. 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 四. 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 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

1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性能量

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3. 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 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15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 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16依法执教的必要性: 2.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 1. 依法执教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3. 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 2. 依法执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

4. 求职技巧指导

育行政管理关系和范围的变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必须依法执教;另一方面,教育法制的不断完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

善和健全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依法执教)

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度,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3. 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 1道德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的灭亡而灭亡。4. 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道德的人类性)

17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2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1. 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 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由一定的2. 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A. 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

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3道德的起源,不应从人们的意识中去寻找,而只能从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去探求。 B.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

4道德的内涵: 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一. 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 育、民主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二.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C. 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

三.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

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发挥调节作用

面全面发展

四. 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

D. 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

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阶段,道德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形18教师注重个人礼仪,主要是指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仪式(道德的时代性)

容、举止、表情、服饰和佩饰等。

道德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土壤中。 19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深远性

行为习惯具有稳定性、群众性和持久性。

20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率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利于建立良好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爱祖国、爱的人际关系

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公21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道德三大领域);1. 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 把上述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并成为调整个人与个人、2. 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教师在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实施礼仪过程中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原则、诚信准则的过程。

真挚原则、顾全大局原则和不卑不亢原则。)

7道德行为是与他人或社会的利益相联系的行为。 3. 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8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22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 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1. 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2. 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学智慧 9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3. 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 10教师职业道德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4. 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

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感

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的。 23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 1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分析: 1. 同行相尊,取长补短 一. 鲜明的继承性(稳定性) 2. 主动交往,相互勉励 二. 强烈的责任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献身教育

3. 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工作的根本动力)

24热爱学生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三. 独特的示范性(教师职业是一种道德服务,教

一.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

师本身的人格、道德修养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

1. 教师热爱学生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

四. 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

有更高,更全面的内容要求)(教师道德的社

A. 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

6本要求

B.

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 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

A. 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

发向上

B. 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

了感情基础

C. 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

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

D. 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

量的提高

E. 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

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

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1. 要深入了解学生 2. 要充分尊重学生

A.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

B.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

3. 要始终信任学生 4. 要严格要求学生

A. 严而有理 B. 严而有度 C. 严而有恒 D. 严而有方 E. 严而有情

5. 要平等对待学生 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1. 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

途径

2.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3. 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A. 明确教书的内容 B. 把握与人的方向 C. 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

感情

四.

教书育人的途径 1.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2. 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 3. 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4. 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精华版总结

联系实际阐述我国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简述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5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 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教育测验有哪些功能:激励,诊断,区分和选拔,评定功能 教师考核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原则 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根据以上规律教育应做到:1适应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2适应不平衡性,要重视“关键期”教育3适应阶段性,教育要分阶段进行,并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

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的良好学习风气?

1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2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3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陪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组织好课外活动 5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简述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机型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

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他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

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简述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目标一致,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2设立小组目标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4个人责任明确5成功机会均等

非指导教学的基础特征有哪些?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情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她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了,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如何有效的发挥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总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团体咨询的优点有哪些?

1学生们和咨询者之间的关系要比在个别咨询时更加自然2咨询者可以较好的观察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3同伴之间便于产生角色模式4同伴之间可以较好地相互反馈和相互帮助

什么是学生主体性?教师应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1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 主动性 创造性

2 A教师要尊重学生感受B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C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美育的主要任务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得能力2鉴赏美得能力3表现美和发现美的能力4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体育的主要任务

1提高学生体质 ,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德育的功能(联系实际)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等2德育的个性功能:是指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享用发生的影响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智育的功能(联系实际)

1从社会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2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思 体育的功能(联系实际)

(1)健体功能:对身体机能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2)体育有育德功能;对智育也有较大的助益;与美育也是不可分的(3)娱乐功能 体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身体和大脑活动部位的转移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通过高,难,新的精湛技艺所表现出的键力美得统一 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艺术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4教育美育

提起学生申诉的条件

1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带为提出2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

或教师3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 内4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己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行政违法行为的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2超过时效3情节显著轻微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2补救性刑侦法律责任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研究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

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 教学 科研 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胜利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提前下,由学校或者及哦啊与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承担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趣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品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收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 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设计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 教学目的 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作 媒介或设备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简称,是有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共产主义学校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力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不救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体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查和评价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机构为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学制(学校制度):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贯通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 生活 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 组织者 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

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感知教材; 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 ⑤运用知识

1. 我国教育的法规体系?

①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②教育法律;

③教育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教育法规;

⑤教育规章。

1. 教师劳动的对象包括知识和文化、学生。

2. 教育法规具有指引、评价、教育、保障的作用。 3. 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5. 属于夸美纽斯教育观点的: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统一学制和学年制、学科课程。 1. “做中学”教学原则,是杜威为了完成活动课程提出的。

2.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形成的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3. 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教师专业发展。

4.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1. 中小学校本研究: 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2. 班级管理: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3. 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 德育: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5. 教师角色: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应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身份。

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 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2.中小学校本研究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4.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2.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①教育的生产性,②教育的科学性,③教育的世俗性,④教育的国际性,⑤教育的终身性,⑥教育的革命性。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一.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 足实践,面对现实②持续提升,崇尚先进③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②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研究方法、理论成熟水平,分成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著作

我国古代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即四书五经”);《学记》等。

西方古代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昆体良等。

1. 柏拉图创办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著有《理想国》。他认为不同年龄应该接受不同教育。儿童受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7~17岁受普通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操教育,18~20岁的青年经挑选受高一级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等。

2. 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说,灵魂说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把人的灵魂分三部分,植物的(生理方面)灵魂、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灵魂、理性的(认识与思维)灵魂。人要提高的是理性的灵魂。

(一) 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

时间是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1.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 2.从哲学、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 教育家及其著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从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1)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的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的主张。教育适应自然地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2) (3) (4) (5) 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泛智教育) 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1.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经验。 2.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3. 赫尔巴赫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赫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赫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赫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的阶段论,“四段教学法”。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4. 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无目的论。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赫尔巴赫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赫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二. 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列宁的夫人

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瑞典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二)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第一, 第二, 第三,

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的起源问题,是关于教育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动力问题。 一.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托尔洛和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因此说,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发展历史,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来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其实,这两种划分标准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一般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就把教育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一.原始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三)教育内容简单

(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一)奴隶社会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此时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尚武国家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崇文国家

(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特征是学校大体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优“。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欧洲封建社会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称为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产生的第一个大学是萨莱诺大学。(意大利)

(三)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阶级性、非生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现代学校教育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的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社会化

3.生产化

4.民主化

5.国际化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的多元化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 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

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 三. 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2、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㈠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㈡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机构和布局

㈢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㈣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㈠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㈡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㈢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㈣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㈠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㈢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㈣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使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㈡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㈢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㈣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6、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㈡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㈢ 教育促进现在政治民主化

7、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具有传递 — 保存文化的功能 ㈡ 教育具有传播 — 交流文化的功能 ㈢ 教育具有选择 — 提升文化的功能 ㈣ 教育具有创造 — 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辩证的选择。

(四)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科技传播有多种途径,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二)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五.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发展

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②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③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⑵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提升人的价值 3发掘人的潜力

4健全人的个性

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⑴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⑵只有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⑶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 ㈡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㈢教育目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5、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柏拉图、涂尔干

6、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7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

(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说基本内容(马克思)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4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进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得阶段. 6.1929年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7.1995年3月18日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教育法》。 8.1995年9月1日实施了《教育法》。

9.联合国教材义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10.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6、17世纪,有不少人总结了教学的经验和规律,使教学的专业性增强,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下设了师范教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对我国教师的法定含义、地位作用进行了规定。

.、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② 劳动手段的主动性 ③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④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⑤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传授者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点,从一个成长近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新型师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

6、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①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②良好的人品

③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④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 ③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④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②先进的教育理念 ③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①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第一,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第二,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第三,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10、学生再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对象)

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 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㈠ 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㈡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㈢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㈣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㈤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5怀特海率失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6.美国杰克逊1966年提出了隐性课程

7.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2、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的活动

3、 教学的任务

⑴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⑵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⑶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特点;

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⑵教学过程以认知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⑵感知教材

⑶理解教材(中心)

⑷巩固知识

⑸运用知识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启发性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①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

③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7.综合课的结构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成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3、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24、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⑴ 教材建设的突破 ⑵ 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⑶ 师生关系的突破

⑷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⑸ 扩大了教学规模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5.德育原则:

a) 方向性原则 b) 知行统一原则

c)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e)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㈠ 说服教育(基本方法) ㈡ 榜样示范 ㈢ 指导实践 ㈣ 陶冶教 6.德育的途径: ㈠ 教学

㈡ 社会实践活动 ㈢ 课外活动

㈣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㈤ 班主任工作 ㈥ 志愿者活动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㈡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㈢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㈣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 ①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③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2.德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2、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3.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班级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13、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2)民主与自主原则

(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目标原则

1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设立班级目标 (3)转化后进生

9、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8、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能: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7、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3.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6、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中小学教育科研

含义: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期中考试总结

时间如流水般淌过,转眼间期中考试也已结束。在这个痛苦与幸福并存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回首过去,找寻漏洞与改进的方法,争取下次的进步。

1. 走出考场,许多人都直呼来不及做。是因为平时没有养成好习惯,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的。

2. 通读整张试卷,里面不乏许多多次讲过的题。有些同学也说是粗心错的。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证的习惯,考试答题时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许多多题目会做却被扣了1分、2分,甚至没有做对。据统计,老师要求做对的题中,全班只有3个人是全部做对的,这说明大家的基础还掌握得不够。

3. 考卷的最后两题有一定的难度,基本没有人能拿全分。而最后一题的前两问,却是周末回家的作业,老师也在考前要求大家认真思考。这说明大家对于作业还不够重视,对于课外题的热情和解答水平还不够。所以,希望一些有能力、有较好基础的同学,在基础掌握后,对自己进行拓展提升,提高解题能力,在中考中取得优势。当然,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应该在熟练运用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拓展,取得进步。

针对这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1. 上课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到眼耳手嘴并用,善于捕捉老师讲课重点,积极的提问与回答问题。

2. 下课及时巩固复习,整理错题与笔记,并及时归纳整理老师讲课重点及牛牛文库海量资料分享

知识点,积极提高自己。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基础题尽量不错,保证每次作业的正确率。

3. 考试中沉着冷静,看清题目,掌握题意,找准考察点,细心地完成试卷。

希望大家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牛牛文库海量资料分享

第五篇:教师期中考试总结

篇一:班主任期中考试总结

人的一生中需要经历无数次考试,有形的或者是无形的。每次考试都会让我们得到一个教训或一些经验,是我们发现、验证问题的好机会,一次成功或者失败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反思、改过。不要当我们失败了才知道没有好好的学习过,不要当我们错过了才觉得后悔!我们要从失败中找到自己的错误,从成功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坚持不懈的去努力!

这次考试尽管我们班的平均分又重新位居第一,但我们需要重视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考试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如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卫生意识极差,随手乱扔,不能自觉维持自己周围的卫生;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没有数,盲目乐观;一部分同学晚上写作业的时间控制不好,拖拉、磨蹭,晚自习的时间没有或利用率不高等等。具体事宜我将在周一班会与同学们一起分析。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结果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过程中已经尽了全力,你已经发挥出你最好的水平,这就足够了!我认为考试不仅是在测试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在测试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更是在测试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不是配合得很默契。考试就是平时学习水平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再现。从每一科试卷来看,老师强调并反复练习的重点知识占99%之多,试问同学们你这99%的知识掌握了多少,你在课堂、课后的学习投入有多少?该会的是否会了?该得分的是不是没有失分?我们一起好好反思、总结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战国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的句子。它充分的说明了在学习上,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达到金石可镂的地步。同学们,让我们发扬这种精神,在学海上扬帆,在生活上自约,奋勇前进吧!

篇二:教师期中考试的总结范文

时间的转轮又一次指向期中考试,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都满怀期待,这也是对近一阶段自己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心中或多或少的有些忐忑。

随着评卷工作的结束,那颗悬着的心也随之落下,看着成绩单上那明晃晃的数字,我的内心里多了些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我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在哪个分数段上我都能猜得八九不离十。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了如指掌,才疏忽了很多细节的变化。

一年级做卷子时是由老师读题,领着大家一起做的。而升入二年级后,老师不再读题,一切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领会。没有了老师的指引,学生就像破浪行驶的小船,要通过努力才能找到方向。在初步独立做卷的阶段,原来一些靠老师指引得高分的孩子可能就要滑落下来。还有那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同学,丢一两道题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在平时的练习中,我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答题的能力,有重点地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想会有一些孩子的成绩更理想。

看着卷面上简单的组词也被一个个大红叉所覆盖,心里一次又一次地问:这都练过多少遍了,怎么还错呢?可是细细想来,这样简单的练习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写,同桌检查,真正过关测试的又有几回呢?是我对学生太过于信任,认为他们有能力学会这些简单的知识,认为只要我认真讲了,他们就应该会太多的应该,到头来都变成了不应该。二年级的学生还小,自制力很差,学习的主动性低,有的孩子能偷懒就偷懒,有些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老师讲到重点知识时也许溜号了,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于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强化知识,可能一错再错。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平日里的听写每个孩子都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为什么形近字组词、选字填空还错得一塌糊涂呢?每天的说话练习、写话练习都在继续,效果也较好,为什么写一句话这么费劲呢?究其原因,还是我在教学时教的太死板,指导不到位。听写时总是书中课后的写一写,内容单一,缺少变化。题型不够多样,除了读生字,就是读词语,课堂上还是要进行形近字组词、选字填空、一字组多词等多样的练习。在语言训练方面,不能放任自流,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将好的范例展示出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好在哪里,以后自己如何写得更好。

试卷上除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体现了对学习的态度。有的同学卷面干干净净,字迹工工整整,有的同学的卷子却不堪入目,好的字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字如其人,字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新课标中也指出了书写的重要性,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细致指导学生的书写,认真上好学校规定的每周两节的书法课,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一次考试,一次反思,这种阶段性的反思会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方向性、针对性,相信我们会在反思中找到更好的方法。

篇三:高二老师期中考试教师总结

鉴于本次期中考试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各方面进行改进:

1、 转变观念。我一定要树立起让每位学生都各得其所地发展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应该每个学生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有学习的任务,一堂课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所收获,都能够体味到成功的味道。这就要求我在备课时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课堂教学时也要关注到学困生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的信心,像这次考10分,要帮他们定好下次考试的目标,比如30分。要让他们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一定会达到的。

2、 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学生考差了,教师要反思。经过近几天研究一些优秀课堂教学的课例。我给自己的评价是:今年已经是从教的第5年了,但个人教学水平还仅算各新手的阶段。不进则退,我必须从几个方面提高自己:①备课能力,之前的备课很大部分都是对教材的简单复述,没有个人思想,没有深入研究教材,这样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激活不了学生。所以,今后每节课都要深入教材中去,本着课堂教学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理念,尝试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等授课方式去设计教案。②课堂组织能力。要使得一堂课上得有水平,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把备课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这就要求我更加努力去研究课堂语言、板书设计、学生答题等方面。③课后反思。反思促人进步,每节课后,我都要对上课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写好反思日志和随笔,在之后的教学中注意同类的问题不可重复发生。④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解决。从学生作业以及其它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针对评价及时调整教学。

3、 向备课组有经验、高水平的老师学习。特别是要向贺老师学习。贺老师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性格开朗。学生都喜欢她,都愿意听她讲课,课堂上都非常投入听讲,课后都喜欢和她交流,她所教的学生数学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利用一切可以的机会向老贺学习,向老贺看齐。

期中考试结束了,下周回来就要开始新的内容教学,我要把反思的心得实施在新的教学中,相信通过努力,个人和学生都会有所提高,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大的进步。

篇四:期中考试总结

经过全体任课教师的辛勤努力,我们完成了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就期中考试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今后优化教学,完善教学管理,查缺补漏,做如下分析;

本次考试试题是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就整个试题来说,体现了目前考试要求,注重基础,体现能力,难易适中,知识覆盖广,偏难的试题较少,总体反映良好。

从总体成绩上看,大部分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这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了全体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从学生的整体成绩上看,每个班都分布着不同程度的学困生,他们的表现是各科成绩均不理想,差距较大,这就给我们所有任课教师一个警示,这部分学生很可能就是掉队的苗头,我们的个别辅导、关爱应该说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要多研究,多分析,找出最佳辅导方案,争取最快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大限度的提高整体成绩。

从考试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各年级都存在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同班学生中单科成绩差距太大。

2、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问题:各年级都存在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养成在学习新课之前预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学习浮于表面,敷衍了事,不能静心去学习,致使一些常见的应该熟知的知识不能正确解答.

3、应试能力及卷面.。大部分学生应试能力有待提高,如对答卷的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合理,做题面面俱到,不会分辨难易,答题不全面,层次不清,字迹潦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在考试中按答卷的要求约束学生,端正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答题速度也有待于提高,基本运算不准确,努力提高运算准确率。

4、审题能力有待于提高。很多学生不会审题,不明确题目的意思,遇到较难的题,盲人摸象,不知所措,或者答非所问,老师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总之,半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绩面前不骄不躁;经验教训认真吸取,为了更好的成绩,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的大跃进,大跨步!

篇五:教师期中考试工作总结

三天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忙碌了半个学期,只为这一点点的数字收获。

看着自己学生的成绩,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次学生考的还不错,基础题做得不错,高分段也是不错的。忧的是不少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还比较差,最基本的书本知识也是不知道,我的上课的效率对于有些学生而言等于是零。

对于初三的试卷而言,因为复习的时间的限制,到现在一轮还没有复习结束,勿勿地将后五课复习了一遍,还有前面的四课还没有复习,因而在考试前是提心掉胆。考试试卷拿到手后,看着试卷上的题目,除了有两条时政题学生不会外(还没有复习到),幸好,其他的题目都已经讲过,这时心里有一种安慰。但是试卷改下来才发现,自己的主观愿望已经变成了一些不及格的红灯。

初三的复习,现在还处于第一轮复习阶段,现在的复习也只是打牢基础,将书本的知识点让学生知道并且掌握,而一轮的复习则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具体运用,将书本知

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但是从现在的复习效果来看,不少学生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很缺乏,他们对于学生没有什么兴趣,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还得多学生要经常检查他们的记忆情况,必要时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我想在中考时会取得令我满意的成绩的。

对于高二的考试而言,由于这次考试是他人出卷,其中试卷的论述题和辨析题全部出自《课课练》,而自己对于课课练是明显地忽视了,所以上面的三条大题目有39分之多,但我的学生没有做过,相比较而言,八班和九班的学生做过这样的练习,当时心里就没有了底,想这下均分要相差很大了,但考下来的结果还是令我满意的,均分几乎没有什么差距。这说明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虽然有些题目没有看过,没有做过,但掌握了书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政治练习的思维方法,对于任何题目也是可以拿高考的。

但是,在高二成绩中,也反映出自己的教学的不足。主要是上课量只强调整体效益,而忽视了个别学生的教育,有时在四班上课,甚至还有学生上课睡觉的情况,但自己疏于教育,因而,在四班坐在最后的学生的政治成绩普遍不好,低的只有六十多分,这不能不引起自己以后注意。

无论是初三的成绩还是高二的成绩,从学生的总体上来看,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不少低分段的学生是女生。可能是女生在形象思维上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抽象思维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书本的基础知识她们是能够记忆的,但是如果换一种问法,她们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多关注女生的学习,关注她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上一篇:学校交通安全实施方案下一篇:学校教师培养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