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及其设计

2023-01-11

第一篇:课堂教学活动及其设计

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

摘 要 数字故事作为数字时代的新教学元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学校将数字故事运用到德育、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高级思维培养中。总结数字故事的特点,探讨数字故事设计的关键环节及在教学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增强数字故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字故事;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00-02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of Digital Storytelling//Zhou Jing, Zhao Zhijing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element in digital era, Digital Storytelling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Many schools use it to mor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senior think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discusses its design key points and th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China 225002

数字故事最早在国外是作为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方式出现的。Daniel Meadows认为:数字故事就是个人的、短小的、发自内心的多媒体故事,而数字化正是它区别于传统故事的独特魅力所在。国外已有很多将数字故事应用于教学的经验,且多是以竞赛、项目、与学科结合的形式开展。我国也于2001年开始,由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老师指导研究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指导上海、苏州等地的中小学将数字故事运用到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受到师生的欢迎。

1 数字故事的特点

笔者认为数字故事并非新鲜事物,在生活和学习中早已出现并有所应用。如很多具有故事情节的、简短的DV及动画作品都可称之为数字故事。只是并没有把这种可视化的故事表述方法推广开来,而且相对于欧美国家,应用数字故事教学的尝试较少。数字故事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真实性

数字故事不同于童话故事、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等,这里的故事是基于真实的事实。同时数字故事也不是简单的“镜像”记录生活,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探究,并通过数字故事的方式展现所掌握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看法。

1.2 故事感

故事感即围绕主题,把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其具上下文语境,并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即让人们在一定的上下文内容、一定的背景中去讲述,讲述的事物更容易被理解。这也是数字故事与一般视频短片的不同之处。

1.3 多感知性

传统故事往往以口头讲述、书面记载或录音流传较多,缺少感动和震撼的氛围。数字故事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它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信息量更大。

1.4 高共享性

数字故事是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发布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播客为学生的数字故事提供了交流、共享的平台,传播范围更广。此外,时下流行的Web2.0模式的多媒体工具也支持数字化故事的在线制作和分享。

2 数字故事设计的关键环节

2.1 故事主题的选择与设计

一个故事必须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这是很重要的。当主题是个人的并充满感情的时候,学生学习热情也会增加。

选择主题时要考虑两点。1)具有亲和力。选题必须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2)具有挑战性。所谓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挑战性的主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挑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度,太难学生就可能会因为失败而沮丧,无益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禁锢学生的思维;同样,如果太容易,学生就不会做深度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

2.2 故事情节板的设计

在故事构思过程中,创建一个故事情节串联图板是重要而又必须的一个环节。故事板是表明待拍摄作品的场景、镜头顺序和动作、情节变化的一系列略图,是最终作品的可视化预览。这一步主要是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来完成。

制作数字故事,故事板的内容多采用剧本式的,即详细表达作品创意,如图1所示。

创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和画幅的把握。若节奏舒缓,内容单纯,可适当减少画幅;节奏较快,动感强,则适当增加画幅。二是注意作品细节的处理,比如镜头感、运动感、层次感等。

3 数字故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数字故事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制作过程中,学生既是读者和作者,同时也是编剧、艺术家和导演。因此,将数字故事应用于学科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

3.1 掘生活之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故事是有情感色彩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决定了他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生活,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人生历程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并将生活这一广阔天地中的资源恰当地加以利用。

3.2 存主体精神

数字故事在欧美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制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这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需要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师必须使学生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当然,能否成功地把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离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若没有做好“导”的工作,就会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3 重实践能力

数字故事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或小组收集、分析、选择信息,构思、写作、开发数字化作品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教师应多观察生活、思考教学,主动把数字故事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创作天地,为学生提供又一个表达思想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数字化故事叙述门户网站[DB/OL].http://www.省略/index1.html.

[2]孙卫华,郑江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74-76.

第二篇:《财政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内容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财政及其作用》,主要学习内容有:财政的内涵;财政的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能识记财政的内涵、本质,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2、能理解理解财政的三个作用。

3、能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能够初步具有运用财政巨大作用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得出财政巨大作用,形成归纳能力;

2、采用“三个一”授思路,即教师善于挖掘程资源,要求学生前预习准备一个学习提纲、找一则时政或事实素材、提一个疑难问题,教师紧扣此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进行授的教学思路。

3、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青藏铁路”“神七发射”等重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财政的巨大作用,自觉学习,提高科学素质,树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而努力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的作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高三(1)班是文科普通班,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学习有较高兴趣;本班学生是年级中基础较薄弱的班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

2、财政的作用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这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前准备充分,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政治学科的思想和知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

讲授新:提问:亚运场馆建设投资巨大,谁买单?

一、财政内涵

财政的含义

2国家预算与国家决算

二、财政的作用

(一)、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师(问):我校亚运会曲棍球训练场建设投资近千万元,谁投资的?

师(问)什么财政?其本质是什么?国家预算、国家决算分别指什么?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4:

一、财政的内涵(板书)

多媒体显示

师: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出现过几起重大的质量问题,相关从业人员损失惨重。

展示:三鹿奶粉事是奶农损失惨重,无奈倒奶!

师(问)谁来帮他们?

展示:财政部的相关补助情况

可见,财政具有巨大的作用。

过渡:奶农因得到财政补贴而生活得到保障。我们大家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生活能否得到国家财政的保障呢?能否举例说明?

师:要重视理解这里的“物质保障”,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展示: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归纳得出财政的第一个作用

二、财政的作用(板书)

(一)、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

引发学生思考回答:(略)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并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分析

引导学生举例归纳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善于发现问题,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较有影响的典型事例,可知用财政的相关知识看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同时为今后学习税收等知识做好铺垫。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②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多媒体显示(见注3):

展示:四大工程、神七的图片

问: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有什么特点呢?

师引导学生探险究活动得出如下行业特点:

资金投入大

建设周期长

投资风险大

利润不高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得出:

(二)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展示:镜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貌出口增长度大幅回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不够等问题,1998年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了1000亿元长期国债。

师:经济平稳运行需要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板书)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总供给>总需求,有时总供给<总需求,那么如何使经济平稳运行?

展示

教师补充点拨:(结合)

当总供给>总需求时,国家常采用“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这种称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总供给<总需求时,国家常采用“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这称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为了调控经济的平衡运行,需要松紧相结合的财政政策。

展示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表格

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堂小结:展示本节的逻辑结构图。

布置作业

学生探究活动:

(1)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有什么特点?

(2)完全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

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探究活动: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

完成表格(见)

【探究合作】假设市场上某类商品的供应量为1万,市场需求量为8000。若此时,

【角色扮演】你是财政部长,你会继续加大对该类商品的生产扶持还是缩小投资,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略)

学生回答:(略)

归纳:完成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表格

练习巩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充分利用本资源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完成表格区分开两种政策,并过渡到政策目的就是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明晰本节的逻辑结构

第三篇:《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科目:信息技术

教师:车建雄

时间:2015年3月26日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九彩中学

车建雄

【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IT)的含义,了解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人文教育)

2、理解当代信息技术的范围以及其意义。

3、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中学生如何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

【教学重点】

通过专题探究,搜集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影响,体验信息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影响。

2、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搜集例举实例,体验与感受,分析、归纳与概括,进行知识建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通过上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新闻报道、市场行情、科技成果、一副图画、一张照片、

1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等都是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进行关于信息处理、存储等方法的研究发明和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描述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本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关于信息技术的描述有那些。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1、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中国公众科技网)

2、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技术(部分专家学者)

3、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新华词典2001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略讲)

1、 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的核心,扩展了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

2、 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展了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

3、 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扩展了人们对信息的控制和使用能力。

4、 传感技术:包括热敏、嗅敏、味敏、光敏、磁敏、湿敏等敏感元件,扩展了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能力。

导入:信息技术的发展

2 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发展史(看书),学生报告。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 语言的产生和应用:语言产生于社会,产生于全体的使用者,产生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猿到人进化重要标志,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和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

2、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文字使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3、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信息可以大量地生产、存储和流通,更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

4、 电报电话、电视和其它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手段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

5、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信息的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得到惊人的提高。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生活动:思考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师总结:略讲

1、 多元化: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得多学科结合成为必然,即将诸多的有关学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科研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更多的交叉学科,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一个多学科技术的组合。

2、 网络化:卫星通信、光缆通信等构成的“天网”、“地网”交织而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送网络。各种电子通信网络的发展,卫星电视、

3 国际互联网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大,实现了全球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立体化。

3、 多媒体化:多媒体计算机和超文本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集文本、图像、声音于一体的超媒体技术,再由网络技术把全球范围的多媒体技术按照超文本的形式链接起来,使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

4、 智能化: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产生了人工智能。它用机器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以实现机器思维或脑力劳动的自动化,如智能教学系统等。

5、 虚拟化:由计算机仿真成虚拟的现实世界,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在虚拟现实中,人们仿佛进入了“真实”的世界中,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情境去感知客观世界和获取有关知识、技能。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生活动任务:阅读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探讨其作用。 例1:丰富的信息交流手段。 例2: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例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例4:计算机数据分析及状态模拟。 例5:专家网上会诊。

学生活动: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并汇报

七、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4 学生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你能分析其原因在哪里吗?如何避免信息技术消极影响的危害?

【小 结】迎接信息技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作业布置】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

让学生打开一个无需注册的网络留言板的网址。在上面谈论关于信息发展历程的感受,并在网站上进行发布。

【板书设计】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一、 信息技术的描述

二、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五大发展历程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

六、信息技术的影响

第四篇:《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演示、图片对比了解遥感的概念,理解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 通过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借助大量翔实的图片,使学生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3、 借助必要的遥感图片,使学生掌握遥感图片的解译标志,并能够判读简单的遥感图片 【教学重点】

1、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2、 遥感图片的简单判读 【教学难点】 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遥感技术接触较少,所以课堂上抓住“让学生理解遥感的应用”这一重点,对于过于技术化的问题采用形象化处理,这就需要大量翔实的遥感图片,考虑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我从google earth上截取了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三中等遥感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遥感,简单介绍遥感工作原理、工作流程、特点。然后通过大量遥感图片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体会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最后以几张典型的遥感图片简单介绍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四幅北京不同的图片(其中一幅是照片,三幅遥感图片)引入遥感的感念,让学生体会“遥远的感知”的含义。

然后分别展示google earth上截取了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三中三幅遥感图片,以巨大的视觉冲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遥感的世界。

一、什么是遥感技术

1、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遥感的概念、分类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2、以图片的形式简单讲解遥感的工作原理

3、学生自学完成遥感的特点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设问:根据遥感的原理你设想一下遥感技术会用在哪些领域?(让学生根据原理初步设想,可以加深对应用领域的理解,学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一一验证学生的合理设想)

以图片的形式呈现遥感在各领域的应用

1、在灾害监测

……

2、在环境监测

3、在城市用地变化

深圳城市化变现

三、学看遥感影像

以三张图片学习遥感解译标志

1、图中现状事物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浅蓝色的区域是什么?

2、在假彩色遥感图中红色、灰色、蓝色区域分别代表什么?

3、图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为什么?(用这幅图来区别现状事物中河流与公路)

第五篇: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和分布;

2、从地震灾害的预防、震中避险、震后自救、互救等方面掌握地震灾害的防御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地震逃生的基本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震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 地震的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们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地震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对于地震灾害的发生、危害、防御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欠完整。

四、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地震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等知识比较抽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影像、动画、图片等资料直观演示,可使学生获得较多感性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其获得的知识和印象加深,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重点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

(2)模拟逃生演练法

设置课堂活动“地震模拟逃生”,通过不同场景让学生学会逃生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逃生技能,学会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flash动画、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图片、资料和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段,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入本节课关注的话题—地震灾害。

(教师跟进)地震灾害如此可怕,那么我们对这种灾害了解多少,地震是怎么形成? 课件给出本节课的第一个话题:

一、地震灾害知多少

1

继续课件展示地震灾害的形成视频,引出地震灾害的成因: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属构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使坚硬的地壳岩石发生断裂、错位造成的地面震动现象。

学生探究:取一根竹筷,双手分别握住筷的两端。双手均匀用力使竹筷弯曲,直到断裂。体会在竹筷断裂时双手的感觉。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与地震是否有关系? 教师总结得出地震的形成原因(限于课时容量和灾害影响,本节只讨论构造地震)。

引申,小科普: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剧烈释放的一种表现。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常用里氏震级表示。汶川大地震震级达8.0级,相当于1207颗(仅供参考)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

课件展示,地震的结构;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掌握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震线、烈度等概念和地震结构。

教师提问:地震因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是自然界最凶恶的敌人之一,它造成了哪些危害? 课件展示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汶川地震、唐山地震后系列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1、 建筑物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 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2、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等;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4、海啸:海底地震引起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火灾;由水坝决口引起水灾;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引起毒气泄漏;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引起瘟疫等。

教师引申:小科普:地震造成的破坏通常用烈度表示,烈度分1—12度。烈度大小通常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建筑物抗震强度等因素影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汶川地震震中附近的烈度达11度。

教师提问:地球上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分析引导,联系地理课堂上学过的板块构造、地质构造等知识,让学生掌握地震多发生在板块边界或地壳中有断层的地方。

因此世界范围内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及地中海—喜马拉雅一线。我国的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一些地壳中存在断层的地区,其中西南地震带属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东部沿海地区的地震多发区属环太平洋地震带。(课件演示)

学生活动:读图,看我们的家乡唐山是不是处在地震带上? 承转:地震如此可怕,我们该怎么办? 课件给出第二大话题:

二、地震灾害的防御

2

1、地震预防:(1)地震预兆,课件给出地震发生前的地质、气象、地下水、动物等反应,告知学生地震发生是有预兆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震预兆,切忌不必要的恐慌)

(2)地震预报:从汉代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到近代的地动仪,再到现代化的地震监测台网。 课件演示地震监测的原理,地震波在地壳和地面传播的规律,指出地震监测预报的局限性,引出地震发生时快速正确的逃生策略。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相应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 波)、横波(S波)有一个基本概念。)

纵波(P 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S 波) :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

体波:P 波和 S 波统称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从感受到从波到横波到来的12秒(平均)是地震逃生的黄金时间。

2、震中避险: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模拟逃生游戏。 小结一下:震中逃生策略:

(1)抓住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室内避震:平房或一楼可瞬间逃到安全的地方(跑), 其他情况:“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 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总结:地震发生时逃生顺口溜:

遇地震,先躲避,

桌子床下找空隙,

靠在墙角曲身体,

抓住机会逃出去,

远离所有建筑物,

余震蹲在开阔地。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后向安全地带转移,匍匐逆风前进; 毒气泄漏时: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向,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2)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3

震后余震还在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在进一步恶化,要尽量稳定情绪,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它危险物;挪开身边可搬动的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明火等;不要乱叫,保持体力,敲击声求救。 (3)积极互救。

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通畅;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千万不要生拉硬拽,脊椎损伤者,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着,应立下标记,寻求增援。

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亲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小结一下: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七、课堂总结 :

2016年7月28日,总书记在唐山调研考察时强调: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他要求我们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同学们,我们比较幸运,没有遭遇过地震自然灾难的伤害,但是地震时有发生,恶魔总是来找无知的人。因此我们更要珍惜生命,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同时学习锤炼各种防灾减灾本领。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八、作业:

1、地震在唐山容易发生吗?唐山在今后一段时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有多大?请大家到课后去寻找答案。

2、请大家动手为自己做一个家庭防震减灾的计划(方案)。

4

上一篇: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下一篇:考务人员培训会主持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