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素材范文

2022-05-16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素材范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教案素材范文

“合作!竞争!”教案素材

教案素材

在合作中竞争

设立在北京的A公司和B公司只有一墙之隔。他们在软件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的人机智能交互技术产品,在同一个市场竞争。这两家公司在竞争的同时又有合作,A公司产品中有B公司的技术,B公司也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发展。 结合上述实例,谈谈你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理解。

合作与竞争,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团队的通力合作鼓励各个成员间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团队竞争力的提高。

我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才能达到充分的合作与合理的竞争。竞争与合作的和谐交融,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是我们每个人更快的进步。

相关链接

许多公司在发展自己的业务时,要求员工有通力合作的精神、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如要求员工步调一致,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等。与此同时,员工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许多员工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想方设法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业绩”,一是自己在工作中得到更快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在合作中竞争”。

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是先进集体。这个班具有良好的班风,有一股永不服输的豪气。在与兄弟班的竞争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都做的有声有色。班长同学各有自己的目标,大家在学习中开展竞赛、你追我赶、各显神通、互相帮助、成绩都很优秀。 八年级5班在合作中竞争的成功经验,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们在创建优秀班集体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竞争关系?

在合作中竞争,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合作的过程是互帮互学、互相提高的过程。同学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为我们的合作铺平道路,不同点则使我们在竞争中互相启发,各显神通。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是我们在合作中竞争的目标。

崇高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休谟

在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与同学相比,我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 --同学乐于助人,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 我如何与他竞争----- --同学棋艺高超,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 我如何与他竞争--------- ---同学热爱学习,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 我如何与他竞争----------- ---同学善于交往,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 我如何与他竞争----------

竞争是一种合作的有效方式。对我们来说,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和他人竞争。

在合作中竞争,不以成败论英雄。成功和失败是相对的,成功固然可贺,失败也不必悲伤,只要“尽其所能”,就该问心无愧。面对竞争的成功,应该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不可孤芳自赏、追名逐利、唯我独尊;面对竞争的失败,不应彷徨苦闷、灰心丧气,而应总结经验、奋起直追。

相关链接

胜败乃兵家常事。有的同学可能因一次考试得高分而把自己视为成功者,以致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这是非常危险的。有的同学可能因一次考试的失利而把自己当成失败者,失去自信,甚至否定自己的一切,这也是错误的。其实,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成功与失败,因此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失败只表明尚未成功,并不表明一事无成,失败当中有收获。如果在失败面前甘心认输、一蹶不振,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在竞争中合作

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大玻璃瓶内装入几个纸做的圆锥体,每个圆锥体都系在一根细线上,被试者可通过细线,把圆锥体拉出瓶外,但瓶口较小,每次只能拉出一个。瓶子接有水管,可以放水入瓶。实验时,由若干被试者各持一线,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圆锥体拉出来。如果时间过长,玻璃瓶中的水逐渐上升把圆锥体浸湿,便算失败。在这种情境下,如果大家互不相让,谁也达不到目的。 请你为在实验中能够取得成功出主意。 这个实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竞争中需要合作。竞争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高目标的手段。在竞争中,合作的越好,力量就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优秀的竞争者往往也是理想的合作者。

我们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排斥,造成两败俱伤,而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是竞争中合作的真谛。

相关链接

一位科学家曾经提出解决问题的“共生效应”:某一问题的解决如果只是靠各个人“单打独斗”,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即使每个人竭尽全力,也未必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如果许多人聚合在一起,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锋,就可能经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产生1+1>2的效果。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就是精诚合作的最好列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谚语

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这样才能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要学会理解和谅解被人,对于竞争和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误会,不能心存怨恨,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想想别人的难处,缩小分歧,消除误会,以诚待人,帮助他人,以求得共同发展。

相关链接 荒草丛中,数百头牛羚在悠闲地啃草,突然窜出两条狮子,牛羚群顿时一哄而散,各自逃命,落在后面的牛羚就成了狮子捕食的对象。一头狮子抓住机会,避开锋利的犄角,一口咬住牛羚的喉咙,另一头狮子则要住牛羚的后腿,前后夹击,密切配合。牛铃在耗尽体力之后,轰然倒地,成了狮子的美味,牛羚与狮子本能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在学校,团队精神体现在校风、班风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在社会,团队精神则体现在敬业和与同事的精诚合作之中。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个人的成功不是最终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终的成功。

相关链接

你是一颗星,我是一颗星,缀成集体这条星河; 你是一棵草,我是一颗草,铺成集体这块绿茵; 你是一棵树,我是一棵树,镶成集体这片树林。 群星争耀,绿草竞翠,方显生龙活虎; 繁花争艳,众树竞天,你我奋勇当先; 我是星要闪亮,我是草要吐绿; 我是花要盛开,我是书要成才。

今天,我们把青春和聪慧献给班级集体; 明天,我们把才智和成就献给祖国母亲。

第二篇:食品安全问题教案素材分析

本期内容提要

一:知识点部分,重点要求学员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对策部分参照老师总结)

二:背景资料部分:要求学员简单了解食品问题的由来以及出现的问题,并从主体角度进行分析问题表现以及对策(此处的对策较少)

三:时评部分:针对主体角度,重点从监管者角度进行剖析目前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监管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素材

知识点

(一)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 .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定比较粗放,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缺少一个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主要依靠行政管理。如尽管我国在1996年就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这给检验苏丹红一号带来了判定依据上的不足,禁而不查,查而无标准可循,使得苏丹红一号在我国明令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情况下,依然时有发生苏丹红事件。

2食品安全多头监管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一种“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同时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导致一些领域重复检测,而一些领域得不到检测,出现监管上的漏洞甚至“真空”。如监管“鸭蛋”的就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农业、质检、卫生、工商和商务部门,却未能阻止“红心鸭蛋”的出现,使不少消费者

“谈蛋色变”。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与国际标准不能接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对标准的深人研究不够,部分标准的实施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等。

4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巫待加强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目前,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鼓励守信者、打击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如在长达近1个月的苏丹红一号围剿中,在中国市场上,竟无一家企业主动向消费者发布警示,向执法部门通报情况,特别是号称要在中国做负责任的企业的跨国公司,既未对其产品从原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展开全面调查,又未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向消费者发布,而是推卸责任,尽力为自己开

脱。 分工不明确、重复与空白并存;安全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迟钝;行政执法部门的失职、渎职

行为

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今天奶粉出问题了,就去查奶粉;明天瘦肉出问题了,又去查瘦肉;后天蔬菜农药超标了,又去查蔬菜„„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状态犹如“救火”,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犹如按下葫芦浮起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食品安全出现如此多问题?如何根治食品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6月27日,记者采访了我区食品专家、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王齐田。

“那些违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是不懂得食品应该是安全的。他们之所以还要违法干坏事,是因为在高利润的驱使下,他们已经不讲良心了。”王奇田说,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更需要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运用好市场规律,把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企业的自觉意识。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出现,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只要能有更大的经济利益,就不择手段。而老百姓每天吃饭都担心入口的食物被掺入了什么非食用的添加剂。这是传统诚信教育丢失的结果。”王齐田认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源是诚信和道德的缺失,要从根本上“治病”,首先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并提高违法成本。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现在很多省市建立了食品行业的信用体系,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形成社会信用联防机制,真正实现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王奇田说,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中,要发挥出道德约束和法制建设互补的作用。政府应在食品行业大力提倡和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同样纳入到食品安全诚信建设中去。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宣传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以及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

王齐田认为:提高违法成本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杀手锏”,国外一些国家对食品生产的各种违法行为处罚都很严厉,我们需要加大曝光力度,让无德者“名誉扫地”,严重者给予行政甚至是司法制裁。(记者胡芳) 杨崇勇强调,要加大治本力度,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采取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全省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通过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建立信用档案、建立不法企业黑名单等措施,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将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三是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各项长效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为食品安全提供根本保障和持久动力。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综合协调,强化督导考核,强化宣传教育,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聂辰席强调,食品安全工作既要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选准切入点,下大力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加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安全监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和成效。同时,要加快提升食品产业水平,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企业诚信经营,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食品。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食品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确保多个部门监管信息的贯通,改进部门间的协同管理,为各级食品安全监督部门提供信息支撑,更好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落实责任,堵塞漏洞。

个人观点:消费者角度: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时上报,加大群众监督力度

生产者角度: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坚守职业道德,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管理,落实食品安全追究责任,强化企业监督;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销售者角度:遵守行业自律,加大食品安全监测力度,强化社会诚信意识,实行诚信经营,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监管者角度: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力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取向,积极作为,不乱作为。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机制,实行刚性制度保障,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三: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投入,比如:资金、监测技术,给予政策扶持等等

四:强化政府内部监督管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追究责任,加大惩处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五:加大食品安全相关宣传,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和诚信意识,营造“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氛围

六: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协同管理多头打击食品违法行为

七:鼓励支持多渠道的监督方式:媒体监督,网络监督。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食品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管。 八:尽快制定客观公正的食品安全标准,与时俱进,形成权威性、标准的食品标准,提供食品检测尺度!

综述: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背景资料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言难尽,最关键的是意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厂家商家诚信不到位、老百姓保护意识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总体处罚不到位。即厂家商家诚为了利益,使用劣质原料及非法添加等;部分消费者追求便宜,缺乏保护意识;监管部门查处力度不足;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不足。

应该来说,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确保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责任分工和统一协调。2010年4月,“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将把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8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建立了我国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国性法治研究机构。这些都表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既然全社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重视,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主要原因在于对监管者的问责不到位。问责制是一种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它包括了问责标准的确立、问责程序及问责方法的构建、问责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内容。食品安全监督领域的行政问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食品质量问题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或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而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有机衔接,成为一项互为补充的独立制度。通过问责制度形成对各级监管者的问责压力,防止寻租行为,激励他们对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对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以实现政府的管治目标。如果相关的食品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那么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负责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问责,问责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在中国目前的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又尽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治理问题,就必须要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这是整个食品监管体系的牛鼻子,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

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这个第三方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广大消费者,但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所以独立的媒体监督往往就成为消费者的最佳代理人。尤其是网络媒体,具有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舆论压力大等特点,实际上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主力都是网络媒体。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食品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对相关企业的司法追责做到了雷厉风行,但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的司法问责远未到位。

注意:企业是生产者(生产者、经营者、监管者) 此处的司法问责对应了我们的知识点

一场由馒头引发的食品安全监管风暴正从上海刮向全国。4月11日,上海超市曝"染色馒头"事件,第二天,该市启动了全市范围内的"馒头大检查".随后,内蒙古、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多个城市都展开了针对馒头市场的专项整治。

第二段:切入点(染色馒头事件)

类似的专项整治风暴我们其实已经熟悉。毒奶粉事件、苏丹红风波、"一滴香"谜案、"健美猪"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都雷厉风行地进行过一次次大规模整治。应该说,声势浩大的整治行动对迅速查清问题起到很大作用。

第三段:范围扩展到食品安全事件问题,接着阐述大规模整治的一定作用(迅速查清问题)

然而,食品问题的屡屡曝光也使我们由此深思:整治风暴能在多大程度上拯救食品安全于水火?

第四段:食品问题曝光推出整治风暴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局限性,同时隐含作者对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整治风暴的怀疑,也在提示相关部门要在工作中创新,不断探索整治食品问题新途径

立足于大检查的专项整治风暴,并不能触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制度之痛。一时的整治风暴可以拍死苍蝇,却无法改变滋生苍蝇的环境。忽视了对整个制度环境的治理,给企业和监管者以逃避责任的借口。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中,监管机构"坚决不护短"、华联超市"给不法制作商钻了空子",这些委过于人的自我辩白,或可窥见一斑。

第五段:对前一段的解释说明,指出了食品安全制度缺陷问题 后面的监管机构以及超市的表态实际上是反面论述食品安全制度缺陷问题 提示:超市是一种销售者的身份

事实上,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源自行业"潜规则".上海有关监管机构就透露,超市把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退还给生产商,过期食品被生产企业重新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此乃行业"潜规则"--既已明知是行业"潜规则",监管机构如何能多年视而不见?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无良企业自然难逃其咎,但行政监管缺失与混乱才是根源,甚或如"瘦肉精"事件中,某些监管者与不法企业、商家结成利益同盟、监守自盗,几令食品安全防线沦陷。

第六段:揭示监管者存在的问题:行政监管缺失、混乱;与不法企业,商家利益勾结 行政监管积弊不除,食品安全的承诺即是一句空话。而行政体制内积弊是不可能依靠自查、自检就可以破解的,需要来自外界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后,无良生产企业迅速被吊销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依法刑事拘留,但对监管机构的司法问责将何时启动呢?渴求食品安全的消费者,同样期待司法之剑挥向这些领域,追问这本应确保公民安全的"最后防线"是如何崩塌的。

第七段:观点:行政监管部门需要来自外界的监督和问责 后面的实例论据,进一步说明,对监管机构应该实施问责和监督

回顾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对犯罪企业,尤其是中小民企的司法追责已基本到位,但是,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的司法问责却远没有到位。今年3月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刚刚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从司法层面加大对国家公职人员在食品安全失职、渎职犯罪的查处,明确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者和执法者要有司法问责。人们普遍认为,这将极为有效地提高监管效力,从而遏制食品领域里的不法行为。这也让"馒头事件"的问责,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示范效应。

第八段:关键信息:《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活动的通知》 影响:提高了监管效力,遏制不法行为

花样百出的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消费者的想象力;监管的无序和失措,则挑战着管理者的信用和权威。"染色馒头"再度敲响食品安全警钟,警钟为谁而鸣,值得每个人深思。

第九段:警钟为谁敲响:很明显:是监管机构(部门)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食品安全“一把手”如何负责

面对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反思道德滑坡、制度缺失的同时,一些地方也把视线转向政府监管。最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相继明确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全链条监管。

面对食品安全,该如何反思:道德滑坡、制度缺失、政府监管 措施(对策):纳入政绩考核、推行首长负责制、统筹职能调整、实行全链条监督!

在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甚至你推我搡的背景下,将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这不仅是对食品安全政府责任的宣誓,也抓住了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关键。 评价:是政府责任的宣誓,是落实监管责任的关键!

然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力。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实并非制度缺失,而是因为制度被架空、被消解。这也意味着,让领导干部的“帽子”与百姓餐桌挂钩,通过政绩考核保障食品安全能否实现初衷,同样面临不小的考验。

担忧:对政绩考核能否实现保障食品安全初衷的担忧

我们不曾忘记,同样是政绩考核重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在一些地方却曝出了这样的令人尴尬的新闻:“多省现矿难瞒报现象,部分矿工家属因利益纵容”;同样是政绩考核重要内容的节能减排,一些地方对普通居民的拉闸限电,也曾引发“节能减排”异化的担忧。我们也还记得,即使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也曾建立过相应考核评价制度,监察部门也一直在加大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力度,但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那么,对于这一次食品安全的考核,我们能否杜绝这种变形和异化,能否真正“考核”见效?

举例:矿难、节能减排纳入考核后,事件频发的实例,担忧目前的食品安全考核能否实现保障食品安全问题的初衷

实则是对目前国家政府在矿难、节能减排工作方面的讽刺

政绩考核的有力抓手是问责,问责的前提则是明确责任。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面临不少难题,往往是由于体制机制不畅、监管责任不明所致。这就难怪,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人们常会听到“标准不明确”的遁词,看到“这个不归我管”的推卸。正如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有关负责人所言,“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因此,在强调“一把手”负总责的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明确细化责任,才能让工作有抓手,使权责能一致。

明确细化责任,才能让工作有抓手,使权责能一致。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采用的是分段监管加综合协调的模式,客观上会形成缝隙,这就使得综合协调的兜底、补充作用非常重要。然而,眼下由于认识水平不同、监管资源不同、产业基础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各地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差异化很大,甚至不少地方机构、职能、人员不落实的情况较为普遍,为食品安全监管埋下隐患。当务之急,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落实监管人员、资金、技术,让监管职能与监管力量相匹配。监管责任落实了,才谈得上责任的追究与惩处。 观点:,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落实监管人员、资金、技术,让监管职能与监管力量相匹配。监管责任落实了,才谈得上责任的追究与惩处。

构建周密明晰的权责制度,才可能避免只纳入、不考核,或者只考核、不问责的尴尬。而以往的实践更提醒各地,要确保政绩考核有实效,还要不断加大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的保障,以公开透明避免弄虚作假,以阳光问责防止“高起轻落”,进而发挥好考核问责的威力和效用。

确保政绩考核有实效: 构建周密明晰的权责制度; 加大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的保障 提问学生问题:标题内容

个人评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生活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颁布诸多法律措施,食品安全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在保障食品安全工作过程中,仍然出现商家和企业无视法律、不道德行为;公民安全意识不强;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企业、公民、政府等全社会投入解决,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规范企业和商家行业自律,出台惩处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威慑,当然, 更需企业和商家食品自觉行为,遵守社会诚信;二:公民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习食品安全知识;三:政府方面,要建立权威,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体系,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权责清晰分明,加强监管,引导健康消费,不断开放市场准入机制,把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自律,加强监管。总之,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是改善民生的需求,更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政府相关部门要“心装百姓、心装安全”,认清食品安全形势和紧迫性,自身不断加强监管,当然,食品安全问题,更需全社会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以下几篇,供学员日常阅读

人民时评:李克强“重典治乱”释放食品安全明确信号

“今年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结业式时这样说。而20多天前,李克强同样在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举措、更大的力度”,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重典治乱”的一再宣示,释放出了大力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明确信号。

重典治乱:当社会情势混乱的时候,采用严苛的法律惩罚犯罪达到威慑的效果,进而降低犯罪的比率以实现稳定,重建社会秩序的目的

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重典”、“重拳”,一是其意义重大,二是目前形势严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特别是2009年以来,从部署开展“两年整顿”到出台食品安全法,再到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但也应看到,食品安全领域问题层出不穷,危机四伏。从问题奶粉到染色馒头,从“地沟油”到瘦肉精,从毒豆芽到毒花椒,餐桌上的危险一再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对全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意见较大、呼声很高的民生问题,也成为检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问题。从吃得饱到吃得放心,这是百姓的需求,也将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很好的概括内容的版本,有成果,更有不足,同时强调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出拳需要给力,重拳犹需合力。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牵涉方方面面,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三方合力突围,任何一方都有责任解决面对的问题。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企业发展需要“道德血液”的滋养,监管部门需要克尽公共责任把好安全关,消费者需要积极支持和配合食品安全工作。从我国食品生产的现状看,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食品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更加需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在各行业、各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打击合力。

出拳需要给力,重拳犹需合力

主体: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销售者)

形成合力,政府的“火车头”功能更加凸显。政府部门应一马当先,各方出力,政府部门是第一推动力。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一再表明,监管部门不仅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决定食品安全状况的关键力量。落实政府监管职责,全面加强监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广覆盖监管格局,一方面需要更为科学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公共责任的融入。最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相继明确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其实就是通过制度性的“倒逼机制”,带来行动上的“动力机制”,尤其是领导干部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是示范,更是动力。如果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把食品安全问题像抓经济一样抓起来,真抓实干,将会凝聚起强大的战斗力,也会极大地增强公众对治理食品安全的信心。

形成合力,监管机制的改革完善更为迫切。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有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的约束保障,有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监等十几个部门层层把关,却还是出现了“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根豆芽菜”的现象。一直以来,食品监管体系中“多头分段管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往往成为食品安全失守的重要原因。在这种“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机制下,食品安全监管在执行层面,常常因条块分割而衔接不畅、反应迟钝;因职责不清而相互推诿、出现漏洞,因政出多门而莫衷一是、相互掣肘,种种机制问题从不同方面削弱了监管力量,再加上少数执法人员监管不严甚至搞“养鱼执法”之类的以权谋私行为,无形中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力。因此,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首先需要政府部门自身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增强监管合力。

从目前看,一场食品安全的“全民战争”正在掀起。全国人大派出多路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重庆、广东、辽宁、湖南等政法部门严惩并公布了“毒豆芽”、“墨汁粉条”等一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上海市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吉林开通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聘请1300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深入社区摸排食品安全隐患线索;四川统一发布各食品监管部门、公安和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电话;江苏、广东、内蒙古、宁夏等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广泛张贴公告等方式,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力治理的效果将不断显现。但也应看到,食品安全问题积弊已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重重挑战面前,只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用好食品安全法等治理工具,打好食品安全攻坚战和持久战,通过各方面的长期不懈努力,实现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好转、根本好转。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正视食品安全的“标准焦虑”

如果食品安全标准失去了公信力,食品安全的防线又该从何筑起

近日,速冻食品名牌企业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相继“露馅”:抽验食品内含危害健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执法部门追责与相关企业推责,在公众质疑与企业回应的博弈中,速冻食品新国标引起关注。根据这个新国标,金黄葡菌群检测由定性转向定量,换言之,就是允许在食品中检出少量金葡菌,而这一标准已经被一些企业援引,甚至成为证明产品合格的挡箭牌。

在食品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的今天,食品安全标准难道越来越低?食品安全如何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谁来保护?面对公众对新国标“开倒车”的质疑,卫生部门则表示,新标准比旧标准低系误读,新标准与国际接轨,更符合国际食品微生物采样检测要求。

标准到底是否科学合理,相信通过理性认真的讨论,会有最终答案。然而,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公众往往把目光聚焦在“食品安全标准”的现象,则令人深思:本该中立客观的安全标准,为何屡屡引发公众的批评质疑?如果食品安全标准都失去了公信力,食品安全的防线又该从何筑起?

任何标准,都是时代的产物,也都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代要求相契合,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后,我国食品管理标准更新滞后,部分标准长期止步不前,二三十年不变。事实上,近年来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

当然,这些年来,食品安全的标准也并非完全“岿然不动”。许多标准也在重新论证修订中。然而,恰恰这些新标准的制定,每每为公众质疑。道理很简单:由于标准制定参与者需要相当的专业能力,这一限制成了有关部门、企业、专家的“关门习惯”。这样的标准制定流程,不仅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也给公众留下了“存在猫腻”的猜想空间。

这些年来,每当公众质疑食品安全标准过低了,总有一种声音呼吁,标准制定讲究国情适用。这种观点严格来说并无错,不过有时却显得文不对题。其实,谁都明白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会尊重中国“发展中”的现实。公众无法接受的是,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瘦肉精事件,许多食品安全标准早已与“国情”无关,发展的中国早应该摒弃这些落后的食品安全标准,可现实中这些落伍的标准却“桃花依旧笑春风”。

因此,面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重振食品安全标准的公信力,有关部门不能仅仅以简单回应了事,更应该思考食品安全标准是否早已落后于时代发展?标准制定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制定权是否被“少数人”、“少数企业”绑架?

只有类似问题得到了回答,食品安全标准才不至于成为公众的焦虑,也才能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牢固“防火墙”。

食品安全政绩考核应避免形式主义

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灌石鸡„„近期,食品安全事故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这些事故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严重缺位。不少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得过且过,只在事故曝光后才被动采取措施。最近,广东等地确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而一项调查则显示,89.5%的人支持将食品安全与相关官员的升迁挂钩,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

应该说,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法律法规非常多: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今年2月,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更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首次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人员的渎职行为追究刑事责任。4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出席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次讲话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重典治乱”。显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问题出在执行环节。

食品安全此次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无疑是釜底抽薪之策。在政绩调动一切的当下,纳入政绩考核意味着与地方官员利益挂钩,食品安全工作就不再是“鸡肋”地位,无论是经费投入上,还是工作力度上都会得到一定加强,立法完善、职责归理等方面也能快速推进。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现在所有人员的工资福利从收费罚款中出,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不难想象,一旦将食品安全上升到执政理念的高度,与自己的官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各级政府和官员必定自觉地把食品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食品监管是个系统工程,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就容易前功尽弃,只要有一个部门不努力就有空子可钻,这就得有人来把总关、负总责,“一把手”显然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人选。但是,“一把手”负总责的事情不少,同样是政绩考核的内容也不少,比如安全生产,在一些地方却曝光了“多省出现矿难瞒报现象”这样令人尴尬的新闻;比如节能减排,一些地方却强行拉闸限电,制造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尽管“纳入政绩考核”屡屡被视为“杀手锏”,但实际结果会不会与初衷背道而驰,谁也不能写包单。归根结底,“纳入政绩考核”仍是上级领导在考核,社会公众对于考核模式、考核程序以及各种考核细节,都无法得知,无从参与。在我国“会议中落实、数字中发展”的传统行政模式中,考核有时沦为形式主义,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不排除囿于上级意志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最终的效果终究不如一场真正发挥民意的考核更直接、更有效,尤其在食品安全这种关乎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上。

应当承认,“一把手”负责可以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监管权力集中起来,变多头管理为集中管理,将十几条“枪”换成一门“炮”,因为官员存在倒逼压力。但是,食品是一个流通的过程,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直到销售,这往往是横跨几个行政区域的事情,万一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会不会从如今各部门间的互相推诿演变为一把手之间的相互卸责?在民意对官员考核内容与方法失语、官员只需对上负责的前提下,食品安全的政绩考核会不会也上演瞒报、作假的戏码,值得警惕。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是一个硬手段,却也不是灵丹妙药,关键就在于如何用好这一招。

重拳出击才能保百姓吃得放心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系列评论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增强国际国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有利于开拓十几亿人口大市场、促进内需扩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13日出席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结业式时强调。

近段时间以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呈高发态势。三聚氰胺余音未了,毒奶粉又鲜亮登场;双汇“瘦肉精”还在发酵,上海“染色馒头”又热气腾腾出笼;宜昌“毒生姜”正在熏制,沈阳“兽药豆芽”又在疯长,种种问题食品,给我国食品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

各级政府、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要有深刻认识。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发,直接对百姓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从更高层次来说,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正像李克强副总理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时间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下决心解决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了,人民群众饱受问题食品危害,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

把食品安全提高到关系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中国制造”、开拓海内外市场、促进内需扩大的高度来看,笔者认为看得远、站得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造自主品牌、加大自主创新,增强国际国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培育国际国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度。而食品安全危机正在重创中国自主品牌,比如:双汇用几十年创造了肉类企业自主品牌,却因为瘦肉精而毁于一旦。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如果国际国内都对中国食品安全心存疑虑,怎么能拓展海内外市场?百姓又怎么敢放心消费中国食品,又岂能拉动内需呢?食品安全问题不尽快遏制,微观上将毁掉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将影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大计。

长期以来,过分以GDP论成败、论官帽大小,使得地方保护主义横行,为了追求GDP增速,一些地方政府对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与个别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政绩不无关系。此种情形之下,经济虽然发展了,百姓收入也提高了,但生活质量却没有明显提高。一些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想出一些歪门邪道,制造出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更是对百姓生活的直接侵害。地方政府和官员必须清楚认识到,对问题食品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在自毁本地品牌,自毁本地经济,是走不通的一条死路。企业生产者应该明白的是,生产问题食品是违法违规行为,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迟早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整治食品安全乱象须用重典。李克强副总理说,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让犯罪者承担应有的刑事责任,使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严重违法者不允许再涉足食品行业。落实政府监管职责,对渎职失职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在给学员颁发证书时,李克强副总理说,“这不仅是结业证书,也是给各地的责任书。”表达了中央领导对各级政府官员确保食品安全的殷切期望。中央高层如此强调食品安全,让人们看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根本好转之希望。

第三篇:课内素材的运用公开课教案

课内素材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以写作带动回归文本,以回归文本促进写作。

2、掌握从课文中提取素材的方法,学会使用素材。 【教学重点】

1、古代名人事例的运用。

2、古诗文名作的巧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使用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作文驾驭文本素材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论据段落的结构安排(汉堡包式结构:论点+解释+名言+事例+分析总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常为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而苦恼不已。其实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要解决“写什么”,首要任务是积攒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生的一个难题。很多同学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试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其实,不必刻意去记很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就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对不同的课文素材进行分论题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课文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其实,“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课文素材是鲜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对课文素材进行再次利用,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纵观许多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那么,我们该如何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呢?

二、技法指导

1、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等在文学长廊

1 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2、从课文语言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有些课文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致典雅,优美流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有些课文字字珠玑。引用课文中的语言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语言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某些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这些语言可以直接用在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

语言素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从课文中进行截取,特别是每年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适时适地使用,会让我们的识记发挥一石二鸟的功能。 如某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

2 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作者将《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报任安书》等古诗文和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随兴驱遣,显得从容不迫。

古诗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资源。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必修),就有很多的古诗文,不啻为一个语言富矿。坚持到底,不至于写作时语言干燥,怎一个愁字了得。

3、从课文思想观点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求学重知。

“学不可以已”,求知重学的美德,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可选用的例子,如《劝学》,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要积累,持恒专一。“古之学者必有师”,求知就离不开向老师学习,如《师说》,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学习的对象。《师说》中提到求学要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中强调治学要“深思慎取”,《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为学要勤奋。

又如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对廉颇的扬言,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装病不上朝,不和廉颇争列次,远远望到廉颇的车子,就赶紧掉头绕开。廉颇虽然居功自傲,但最后还是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也是源于有一颗爱国之心。《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因国家不能早早重用自己,心生嫌隙,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最后凭着自己的智慧劝退秦师。相反的例子如《鸿门宴》,项伯因张良曾相救,看重人情关系,泄露了军中机密,导致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彻底失败。

表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

最典型的当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涉江》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虽表现的是忠君思想,不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吗?《过秦论》、《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里“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则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要牢记历史教训。

表现乐观、豁达的。

比较典型的如苏东坡《赤壁赋》中所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应丢开个人愁怀,保持豁达开朗的性格。

3 表现批判继承、大胆借鉴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当今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表现青春激情与气概的。

如《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青年人远大的理想和朝气蓬勃的斗志。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青年才俊春风得意、事业有成的写照。而《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表现的是一种处境虽不如意但仍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豪迈气概。

4、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大师的手笔。这些名家大师们大多经历坎坷,他们的高尚德行堪称世之楷模,他们的智慧人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启迪。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走近大师,了解大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精神的营养,并加以积累,无形中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的材料宝库。写作中就可以运用宝库中的材料,妙说文章中要论证的天下之理。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任尔东西南北风》

恍惚间,我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仕途失意时,在与家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怀远时,他仍不忘送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何等的旷达胸襟!我知道,接踵而来的磨难让东坡品尝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让他不禁洒下“点点离人泪”,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国山川,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留下“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不管处于什么状况都不曾放弃。执著的东坡,你为华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惊羡的词章!

又想到“人比黄花瘦”的易安――我最敬佩的女词人。她坎坷的人生,向来让人欷�不已:她的晚年,战事不断、丈夫亡故、书画财产被扫荡一空,一下子就跌入到贫困的深渊。在那么多的挫折面前,易安没有逃避,或许她的词中还有“最难将息”的时候,有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是她活下来了,如此顽强地活了下来。偶尔地,她也做绰约多姿的江南女子,挥动蝉翼般的衣袖,捧一缕黄昏后的暗香。坚强的易安,她执著的思考和不畏艰辛的精神,为中国婉约派词人留下了多少永恒的印记!

以情动人,讴歌达观人生。文章由风雨飘摇的小树联想到苏轼和李清照,通过对他们人生道路

4 的追寻,阐述了“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人生态度。作者对古人的“惊羡”和“敬仰”,跃然纸上,很好地体现了“凡文皆情语”的特点。诗文点缀,文采充溢其间。作者在行文中多处直接引用苏轼、李清照的诗文语句,突出了他们面对坎坷命运的不屈的抗争。古典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准确而又恰当。

上述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这样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三、总结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大量的素材其实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最容易被记起的是课文,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学生记起的大多是课文的表层现象,对深层的东西却不很重视,如课文内容蕴含的哲理以及与此相关的道理,作者及其经历以及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整理,甚至去思索、去研究,而这些归纳、整理、思索、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课文为以后的高考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本是一个素材库,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的涉及面广,只要我们善于归纳、整理、思考,就能在课本这个素材库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四、练习

请从学过的课文中任选一篇,整理成写作素材,可任选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并以此素材为论据,写一段话来论述你的中心观点。

第四篇:电话叮铃铃小班剪纸活动教案素材

(一)目标:

1.尝试绕着圆学剪螺旋线,能运用已有剪纸经验,进行剪贴电话和电话线。

2.在剪贴电话叮铃铃过程中体验剪螺旋线的乐趣。

(二)重难点:本次活动重难点在于左右手如何协调地配合好剪出长长的螺旋线,而且能尽量注意到不把螺旋线剪断。

(三)准备:彩纸、剪刀、白纸、浆糊、PPT。

(四)过程:

1.电话本领大。

——师:电话有什么用处?

——你见过的电话是什么样子的?

——师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电话机上的电话线。我们家里用的电话叫固定电话,每只固定电话的电话听筒上都有一条弯弯绕绕的电话线,这根电话线可以拉长可以缩短,线是一圈一圈的,我们叫它螺旋线。

2.剪贴小电话

——带幼儿观察图片:这个电话机上缺了什么?(电话线)没有电话线能打电话吗?怎么办?我们用小剪刀来剪一条电话线吧。

——师出示一个用彩纸剪好的圆,让幼儿观察形状,问:这是什么形状?等会它会变魔术,会变成一圈一圈的电话线。

——示范剪螺旋线,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操作:剪刀绕着圆跑啊跑,小手拿着圆转啊转,转了一圈又一圈,变成什么来?

——展示螺旋线,师:刚才的圆变成了什么?你看这螺旋线像什么?

——师:光有了电话线就能打电话了吗?瞧,这个电话机手柄上还缺了什么?(听筒和话筒)那我们来把听筒和话筒也添上去吧。电话听筒用我们以前对折剪爬山坡的技能剪出两个圆,贴到电话手柄的两头就可以了。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在剪螺旋线时要注意不能剪断,尽量让这条电话线变得长长的。

——幼儿操作中如有困难的可请家长帮一下。

3.电话叮铃铃

——将幼儿剪贴的电话展示出来,比比谁做的电话线长,谁做的短,为什么同样大的圆会剪出长短的线呢?(让幼儿知道螺旋线的长短和剪的圈数有关,剪的圈数越多剪出的螺旋线越长)

——电话做好了,你最想打给谁电话?会和他说些什么话?

第五篇:第四节高考作文如何运用素材 教案

第四节 如何使用素材

如何根据作文议论说理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素材,如何紧扣作文的中心主题对所选的素材进行分析论述,如何根据作文的中心主题的需要适当地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这些都是现在生活面狭窄、素材积累少的高中生在作文中比较头疼的问题。

一、将有限的素材灵活变通,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

同样一则素材,往往可以用在不同主题的作文当中。但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在素材的引述前用一些过渡性的话使素材得以自然引入;二是要注意根据中心主题把握好素材引述的侧重点。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有文革之过吗?浩劫十年造成了多少冤假错案,使得多少人家破人亡!刚刚站起来的的新中国也几乎走进国民经济崩溃的深渊!其祸惨矣,其过大矣!但毛泽东毕竟从实践中慢慢认识到了错误,在文革后期开始逐步纠正错误。所以,他最终也未失英名,人们也未因其错而毁其过。故而,错不要紧,贵在知错能改、知错就改。

侧重点: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引入毛泽东的“文革之过”,并在引述时侧重于毛泽东的“改错”。 例

2、虽然瑕不掩玉,虽然我们不能只盯住白纸上那个小小的黑点,而更应该看到美玉的晶莹、白纸的光洁;但是,瑕疵毕竟是瑕疵,黑点终究是黑点,我们不能因其为美玉、因其为白纸而有意无意忽略这瑕疵和黑点。同样,对于伟人、对于英雄,我们也必须睁大眼睛、认真审视和察看他们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有领导中国争得新生、走向光明的千秋伟业,但他也有文革之祸(虽然那不只是他一人之责)——那十年浩劫几乎使新中国走向崩溃。我们不能因其为伟人、因其伟业而忽略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盲目崇拜而迷蒙自己的眼睛,才能冷静地分析其错、总结教训,进而避免犯同样的、更大的错误。

侧重点:侧重于毛泽东“也有文革之祸”,谁都会犯错。 练习:

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并试着根据不同的论点写片断。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例文一: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 例文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突出这个吻合点的。 例文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

总结: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

明确: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实例训练:修改病例。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设,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只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明确: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处方: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大好时机。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二、纠正一个误区:使用名人素材时,应该注意避免拖泥带水,与中心主题有关的才用,不要将名人素材的引述变成名人小传记。

下面以毛泽东的素材为例进行了几则不同主题的片段写作: 例如以“宽容”为主题写作,使用毛泽东的例子。

比大海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辽阔的是什么呢?是人的胸怀。我国很多名人都是有宽容的胸怀的。例如,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小就树立大志,要拯救黑暗的旧中国,成立新中国,后来又领导了中国革命。在长征时,左派李立三排挤、迫害他,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而是勇敢与其作斗争。后来他又率领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东方。建立了新中国后,他并没有打击李立三,反而选举李立三为中央委员,让他担任了中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那样迫害他,毛主席却不记仇,胸怀不是很大吗?

点评:这则片段则在运用名人素材中显得罗嗦、拖沓,“立志”、“与李立三作斗争”和“建立新中国”等笔墨与主题毫无关系,应该去掉。

三、巧妙扮靓事例

1、

例1:司马迁擅写,因书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千古;关羽擅武,沙场征战,乱军阵中取敌人首级,无人可敌;李白擅诗,三分醉酒中啸出豪气,奇异瑰丽成一代诗仙。他们都因选择自己的擅长而成功。(2009年考生优秀作文《因擅长而成功》)

例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陆建芬夫妇,他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山村中播种孩子们的理想,在最高险的山峰上升起希望的旗帜,他们坚信只要时适合孩子们的,就努力去做到最好。(2009年考生优秀作文《适合才能成功》)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这两组排比,前者用事例组合构成排比,后者用排比叙述事例,的确为文章增色不少。

总结方法:用素材的铺排避免素材的干瘪。有意识地将事例组成排比句,或在叙述事例时使用排比修辞,来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不但会加强语势,而且会更有力地表达观点。

2、

例子(主题“适合,才是最好的”,素材:林则徐、唐山十三兄弟):

他这样写道:禁烟英雄林则徐,一到广州,迅速行动,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成效甚好。在他心中只有适合国家和人民才是最好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归途;雪中送炭,不是亲戚;出手救援,不是邻居;迅速行动,不是命令;在他们心中只有适合灾区才是最好的。(2009年考生优秀作文《适合,才是最好的》)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这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例举了林则徐、唐山十三兄弟。精心设计一些四字短语用来叙述事例,能使语言铿锵有力、节奏感强,从而在众多平庸的叙例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总结方法:多用四字短语。

3、

例子(主题“拼搏方能成功”,素材:王进喜):

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城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考拼搏取得的。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凸现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结方法:运用设问句式。

4、

例子(主题“自信”)

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妙引名言、诗词来议论,可使文章文采飞扬,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结方法:妙引名言、诗词。

提示:叙述事例方式的变化,目的还在于“证”,否则,就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反而失去应有的色彩。

四、精心选取事例把握两点:

一是“四性”,即事例的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尤其是典型性、新颖性在选取事例时要格外注意。

二是“三重三轻”:一是“重文轻理”。就是选取事例要多偏爱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人和事,例如岳飞和阿基米德,在表现爱过这一主题时,用岳飞事例就比较好,写成的文章容易有文采。二是“重冷轻热”。就是要避开热点事例,不至于太多事例造成“扎堆”使文章减色,而要在“四性”要求下选取不太常用的事例,以达到出奇的效果。三是“重今轻古”。多选一些现代的例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避免文章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使“新气”扑面而来。例如陶渊明和季羡林,在表现“淡然生活”这一主题时,用季羡林事例就比较好,写成的文章洋溢着时代气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案素材范文】相关文章:

作文素材教案范文06-05

《詹天佑》教案素材04-26

幼儿园寓言故事教案素材04-26

警素材范文05-15

感动素材范文05-16

警察素材范文05-16

坚持素材范文05-16

简介素材范文05-16

耐心素材范文05-17

素材语文范文05-17

上一篇:淮北商圈范文下一篇:焊工考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