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四首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王维诗四首范文

王维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揣摩诗歌语言;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4、体会王维诗歌中蕴含的佛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 (2月7日)

一、 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及掌握鉴赏方法

1.基本知识另附

2.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二、导入 背诵《山居秋瞑》,然后简介作者。

☆ 结缘佛教:字摩诘,来源于《维摩诘经》, “诗佛”。

☆ 仕途经历: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 思想分期: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

☆ 艺术造诣:多才多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诗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孟”

三、课前思考:

回忆你所学过的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说说你对王维及其诗作的印象。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是鸣春涧中。

1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四、王维诗歌内容: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

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等

乡情、友情、爱情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相思》等

五、王维诗歌特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布局构图,讲究远近高低大小动静的对比衬托,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致,富于图画美。 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间,常留空白,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艺术语言,王维的诗歌也充分调动这些艺术手段。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通过勾勒物体线条的横竖圆直的变化塑造出苍茫辽阔的意境。如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通过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

2、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

王维中年后奉佛教日笃。他既悟万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有助于他静心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理得趣。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风格多样,以清幽淡雅为主。

六、王维和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

成于渊明手笔

继于大小谢(谢灵运、谢朓)

盛于唐代王孟(王维、孟浩然)

影响追随者韦柳(韦应物、柳宗元)

《积雨辋川庄作》 【鉴赏要点】

1、让学生朗诵,注意读准字音。

2、你来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辋川别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田园生活。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3、钟嵘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你知道“迟”妙在何处?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4、思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

从艺术上看,你认为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2 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漠漠”有广阔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

5、简析这首诗的颔联“诗中有画”的特色。

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正可谓“诗中有画”。

6、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7、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尾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怀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都充满了老庄色彩,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离尘脱俗的心态。

8、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附】回顾诗词鉴赏之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OR: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这是最常见题型。要从景、情、境三方面去分析。

(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忠实地再现画面,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凄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应答为什么而感伤。

9、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1)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辛夷坞》

1、读诗歌

芙蓉花鲜艳灿烂,充满生机,营造出一种空寂清幽的意境。艳丽的花在清幽的山林中,由绽放到凋零,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恬淡安详。

2、讨论、简析

3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例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辎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3、讨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小结: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很自然,山林的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花自开自落,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5、质疑探究:你是否认为《辛夷坞》只是表达了淡泊情怀?

有人认为,《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第三、课时(2月8日)

《送沈子福归江东》

【鉴赏要点】

1、解析诗句: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了送别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的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2、思考:“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春色换成春水、春草等行不行?

参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化虚为实:

时值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际,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的春色一样无边无际,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4 诗人巧设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观可感的春色,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3、延伸拓展:

(1)分析下面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参考答案:

都是写愁的高手。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将愁装到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均完整。

(2)王维诗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试联系《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景物描写与表达感情的关系。

明确:前者以景衬情,后者以景喻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A.一、二两句是怎样写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B.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A.首句写秋雨连江,夜幕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次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B.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观猎》 【鉴赏要点】

1、课前思考:此诗勾画了怎样的画面?用词、章法、句法上有何特点?

2、诗句解析: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劲风猛吹,角弓鸣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威威赫赫的声势中引出了将军,烘托得艺术氛围有先声夺人之势。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射猎之地,草已枯黄,积雪也消尽了。草枯,走兽无处躲藏,更显出鹰眼的锐利;雪尽,战马奔驰便少沾滞,更觉轻快。这两句话,表面看只写了鸷鹰、骏马,然而,它不仅仅是写鹰与马,实际上通过写鸷鹰骏马还是写人,写出了将军雄姿英发的威武气概。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

新丰市,此地产美酒,同时也是豪侠之士聚集之地。“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屯兵之所,周亚夫以军威军纪严整而深得汉文帝的赞赏。

将军带领人马也到了新丰市,就暗含着赞赏将军潇洒的风度和豪爽的英姿。诗中特意写出将军人马到细柳营,就暗示了这位将军不仅会射猎,而且像周亚夫一样,能征善战,战功显赫。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古代常用射雕来标志射箭技术的高超。将军回过头来看射雕处,射猎之场已被沉沉暮云笼罩 5 住了,猎场辽阔,苍茫渺远。

将军就是从这个广阔天地里奔驰而来,这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极其豪迈,极其淋漓酣畅的意境。

3、《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明确:对比。

射猎是“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相当紧张;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4、这首诗颔联中的“疾”“轻”二字用的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怎样理解?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明确:“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将军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非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5、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用得好。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二、作业:

1、完成《王维诗四首》中的相关练习。

2、背诵、默写《辛夷坞》和《观猎》。

3、预习《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2月9日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

四、

五、

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7 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8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2月9日第三节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 9 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 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课时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2月13日第七节

一 导入

《梦》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 二 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 请问四句诗,哪句诗给你留下的画面最为清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2 第一句画面清晰吗?

(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3 第二句,画面如何?

(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 第

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的佳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哭晁卿衡》的第

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试体会诗中所写的情与景的关系。 答: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这又是借景抒情。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甚至我们还能从诗人选用“碧海”为喻体,似乎还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难自然是令人伤心不已的事,但这碧波荡漾的大海能成为这位品行高洁者的最后归宿,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啊。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与“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一样,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作所写的景物一定要与表达情思有相似或相关的联系,能够激发人的联想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触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赏”(“欣”是怡悦,“赏”,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就是“交流”的意思)的价值。

小结: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11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 赏析《丁都护歌》,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 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 这首诗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遍就不会忘记的)是哪句?

(明确:给我印象最深让我过目不忘的诗句是“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3 这两句诗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联系课后练习四,讲析夸张特点和作用。展示如下:

12 思考•探究: 请说说下列诗句中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达效果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天”“金”两句,极言其“高”“贵”,于是就与要表达对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衬对比关系,进而突出要表达对象的特征。另一方还可强化诗作主人公的感情;“白”“飞”两句就是这样,“白”极言“愁绪”之长,“飞”句在如此豪壮的描写中,不但表现出诗人雄壮的气魄,而且还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 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 越女词五首 ( 其三 )(重点:神态描写)

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鉴赏要点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答: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附:教学反思:

第二篇:《王维诗四首》练习题目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辋(

)川

炊黍(

)

饷(

)

啭(

)

朝槿(

) 罟(

)师

临圻(

)

红萼(

)

积雨辋川庄作

一、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B、这首诗“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C、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

D、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指野外的老人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

二、“积雨空林烟火迟”一句中,诗人为什么用了“迟”字,请解释这个字在诗中的意思,并体会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这首诗的叠词用得非常精妙,找出诗中的叠词,说说这些词的用法有什么作用。

辛夷坞

一、这首诗绘景状物写得幽美,写了辛夷花从——到——的过程,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

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送沈子福之江东

一、“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比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谈谈这两首诗在写离别方面的异同。

观猎

一、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次句“将军猎渭城”才写射猎的主人。这样的写法过为唐突,如果变换一下会更好。 B、“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

C、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为唐时著名产酒之地。“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新丰市与细柳营,二者相距三十余公里,此处泛指军营。二句表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D、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

二、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人为什么不用“鹰眼锐”而用“鹰眼疾”,用“马蹄轻”而不用“马蹄快”呢?

三、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王维诗四首》练习题目答案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辋(wǎng

)川

炊黍( shǔ

)

饷( xiǎng )

啭(zhuàn

) 朝槿( jǐn )罟( gǔ

)师

临圻( qí

)

红萼( è

)

积雨辋川庄作

一、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B、这首诗“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C、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

D、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指野外的老人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

解释: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

二、“积雨空林烟火迟”一句中,诗人为什么用了“迟”字,请解释这个字在诗中的意思,并体会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三、这首诗的叠词用得非常精妙,找出诗中的叠词,说说这些词的用法有什么作用。

“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是“诗中有画”的很好例证。

辛夷坞

一、这首诗绘景状物写得幽美,写了辛夷花从 花开

花落

的过程,表现了诗人

淡泊宁静

的情感。

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或者以动衬静也可以) 送沈子福之江东

一、“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二、比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谈谈这两首诗在写离别方面的异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没有离别的哀伤情感,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送沈子福之江东》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观猎

一、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次句“将军猎渭城”才写射猎的主人。这样的写法过为唐突,如果变换一下会更好。 B、“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

C、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为唐时著名产酒之地。“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新丰市与细柳营,二者相距三十余公里,此处泛指军营。二句表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D、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

二、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人为什么不用“鹰眼锐”而用“鹰眼疾”,用“马蹄轻”而不用“马蹄快”呢? 不言“鹰眼锐”而言“鹰眼疾”,意味着猎物很快被发现。马蹄因为“雪尽”而没有滞碍,用“马蹄轻”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来。

三、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用得好。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第三篇:王维诗田园乐赏析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红红的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萦绕在早晨的烟雾之中。昨夜被雨水打落下来的满地花瓣,家童还没有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的心情。

诗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全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

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

“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

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第四篇:王维诗中有画

(一)如何理解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

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古今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时一个经常运用的话语。现代学人对这一命题作了一些现代学理意义上的阐释。大致而言,所谓“诗中有画”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王维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他的诗常常吸收绘画技法。

“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是“画之总要”,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的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也常用此法。例如《渭川田家》前八句写农村生活中的种种景物,第九句用“闲逸”二字点出,使景物贯穿起来,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

古代绘画,特别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王维的诗也运用了这些技巧。例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以纵横有致、明显突出的构图极为准确地再现了景物的特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十分讲究色彩的明朗和对比,并以之营造和谐、柔美的境界。诗人往往以两种或多种色彩构成巧妙的辉映或对比,使得十个色彩更为丰富,并富于变化,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皆是不同色彩的两两对照,画面明丽而优美,极为和谐。

诗人还善于利用光影的明暗或流转来传达美感,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其色彩、光影就具有明确的变化不定的特征,给人以脩忽变幻的印象。

“诗中有画”不仅仅局限在绘画技法之中,还指思想感情的表现。如果仅仅把诗写得逼真如画,还算不上最高境界,必须在“画”中饱含着人的气质、性格、意趣,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方可称上品。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到达了“意境两浑”的高度。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青山月夜的美景中透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

(二)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师大版文学史+李道英老师讲稿)

1、诗中有画(具体分析见上一个问题)

2、诗中有禅

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火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有些诗尚有踪迹可寻,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所到香积寺时所见以及想以禅定制服世俗妄念的希冀。有些诗则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遇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言诗中有画哉!”又如《鹿柴》《鸟鸣涧》《辛夷坞》一切都是寂静无为,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是不朽的永恒的,“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由此妙诠。”

第五篇: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 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 禅宗 诗歌 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禅宗。禅宗又分南、北两宗。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意思就是不必依赖苦修,只要净心自悟,也能够顿悟成佛。南宗这种简化教义的修行方法,使得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精神上都得到寄托。“崇尚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南宗的这种禅宗理论也影响了王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受此影响,王维的诗体现出澄澈清明的心境和清迈高远的情怀。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诗中的呈现出一副广阔无垠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出诗人灵魂的极度自由。前人称赞道:“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

其次,王维的禅缘也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与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开元十七年,王维正式拜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时的王维还在修习北宗。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这次相逢,对王维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王维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第三,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磨难,使诗人的精神倍受苦痛和折磨,寻求精神的解脱和如灵魂的归宿也是诗人投向禅宗怀抱的重要原因。早期的王维心系天下苍生,胸怀济世的抱负,他向往“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但步入仕途不久,即受到奸臣李林甫当道,胸怀大志不得施展,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除仕途不畅之外,王维三十一岁时妻子故去,“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尤有甚者,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迫使诗人出任伪职,尽管后来肃宗因为“凝碧诗”宥免了他,但此事给诗人带来的心里创伤是巨大的。基于对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和反叛,诗人把情怀寄托于佛理,所以他感慨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于是,诗人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就是他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将恬淡自然的心境,融入到清净无垢的山林、田园,诗人既纵情山水,徜徉其间,又在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自然,他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自己的诗中,跃然纸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王维山居隐逸之乐的。一个“空”字,道尽了雨后山野的静谧。用动词“照”、“流”、“喧”、“动”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和远处颤抖的莲叶,顿时使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诗人深深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就过去了,这秋天的山野与春天一样美好。末句王维取“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楚辞·招隐士》)典故的相反意义“王孙自可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山林、悠游岁月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季雨后山野风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清丽动人,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通过对美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山居秋暝》突显了全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即全诗没有一丝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就如同他笔下的春光一样,散发着明媚的气息。

二、王维诗中禅意的具体表现

王维以禅入诗,诗歌被赋予了浓浓的禅意,开创了诗歌空明摇曳的新境界,鲁迅谓之“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鲁迅《摩罗诗力说》)。下面,从王维诗中具体表现来解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诗中表现出的禅境的偏爱与刻画。

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和清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因此,它的本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驭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情绪。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3]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王维的许多诗都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这种“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描写”。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胡应鳞认为《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

另一种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巧妙运用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出诗人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鹿柴》仅用“空山”二字就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意境,“人语响”更加突出了空寂之感,诗人仅用20个字,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禅宗里“无为则静”的思想。同样写“空山”,《鸟鸣涧》则色调明朗,清辉素月、芬芳桂花、啼鸣山鸟,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其次,王维诗中表现的对禅寂生活的向往。

王维把幽淡清雅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就有了一首又一首吟诵田园的优美诗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这是一副宁静闲逸的乡村晚景图。村落映称在夕阳斜照里,一片暮色苍茫,牛羊从田野中结伴归来。接着又转到人物描写,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门扉,等候放牧归来的小孩。诗人又撷取了麦子吐华,野鸡鸣叫的声音片断,表示他们找到了归宿。蚕儿已吐丝作茧,进入了休眠状态,农人们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热切地交谈着,一派乐而忘返的景象。这些画面看起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散漫无序,实则都紧紧扣着一个“归”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闲逸的情调。诗人此时仍在宦海中沉浮,处在极度苦闷与失意的状态,这种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地触动了他,一方面他对这种生活衷地羡慕,另一方面,更为惆怅感慨自己仍未能找到人生归宿。诗人怅然吟起《式微》,借“式微 ,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达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 。王维以自然精炼、朴质清新的语言将这些农村的普通景物、人物一一平实地展现出来,从牛羊、柴扉、牧童、麦田、眠蚕„„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荡漾着亲切的人情味。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来反衬官场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污浊,以村中宁静闲逸的画面,人和物皆有所归,衬托自己的孤独、苦闷和无所归。 王维的许多诗寄托了浓厚的佛教情怀,但他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怀,而是把它寄寓到自然的美中,于是,作为后世读者,我们便看到了王维一首首精美的田园诗。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首帘描写了一副充满烟火气息的农家生活的画面,接下来又描绘了这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四周是漠漠的水田,翩飞的白鹭,阴阴的夏木和鸣啭的黄鹂,就在这青山绿水中,诗人领悟到隐逸之乐。他放下了俗世的功名利禄,与人无碍,与世无争,乐得过怡然自得的生活,在与自然的契合中,诗人找到了灵魂的依托。

第三,王维以禅法入诗。

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 、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第二句采用设问的句式,问友人向哪里去。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回答,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友人用“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归隐的原因,同时也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王维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他进行劝慰。他劝友人“便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只管到山中去吧,不必再苦恼尘世间的得与失,只有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以山中白云的无尽,反衬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诗中有王维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令人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王维的诗歌创作,处处浸润着禅宗的痕迹,他将文学修养与宗教审美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盛唐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开创了不朽的诗歌艺术境界,并将情境相偕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王维的诗歌胜在境界,如霁云微雨。他把“禅境”与“意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对社会、对仕途的体悟,他不像李白的诗那样奔放豪迈、天马行空,也不像杜甫诗那样忧国忧民、力透纸背,他的诗如小家碧玉、钟灵隽秀,需在含蓄中品鉴和回味。

参考文献:

[1]刘向阳.禅诗三百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2]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王维诗四首范文】相关文章:

诗四首范文05-23

30诗四首范文05-18

冰心诗四首范文05-18

当代诗四首范文05-19

诗四首赏析范文05-21

四首爱情诗范文05-21

新版诗四首范文05-21

咏雪诗四首范文05-22

古代诗歌四首范文05-26

诗四首教案范文06-06

上一篇:我是学生网范文下一篇:文明城创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