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公开课教案

2022-07-12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公开课教案》,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沁园春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 长沙

一、单元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杰出诗人,多如夏夜之繁星,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思想的夜空。

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集体劳作采石运木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动作,自然而然地发出杭育之声,这整齐铿锵的杭育声便是最原始的诗歌。

诗歌产生于劳动,所以多反应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如《诗经》中的《伐檀》、《采薇》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也不断更新。总体上讲是由自由趋向于规整,然后由规整回归自由。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分类。(屏幕展示)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诗,有人会说,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词呀。对,毛泽东的词形式是传统的,但内容是现代的。

读诗使人聪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呢?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生平、所处时代、写作背景。其次要掌握一些技巧,通过激情诵读、揣摩词句、捕捉意象、展开想象、描述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歌意境。

二、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来学习《沁园春 长沙》。先看屏幕上的两首诗,大声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发言。(志向远大;敢为天下先的霸气)

《立志》是1909年毛泽东准备离家求学时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咏蛙》是毛泽东17岁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我们一齐朗读这两首诗,要读出作者远大志向和霸气。

通过《立志》和《咏蛙》这两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少年毛泽东的气宇不凡,而《沁园春 长沙》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宏伟志向和人生抱负的艺术写照。我们先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屏幕展示)

三、朗读,整体感知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词意。

点名认读生子。

刚刚我们朗读了这首词,能不能简要概括一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画面?

四、鉴赏第一幅图画

我们来鉴赏第一幅图画。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前三句描述成一幅诗意的画面。注意: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我们首先要恢复正常的语序,然后还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下内容,让画面感更强。(生发言,映出)

第一句中有一个词非常值得我们品味。“独立寒秋”能否改为“站立寒秋”或“伫立寒秋”?(明确:站立、伫立太平淡,没诗味。独立方能显示出一种气概,独立于天地之间,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大家想象一下毛泽东独立寒秋时的姿态和神情是怎样的?(生发言,表演) 如:双手叉腰,神情严肃;倒背双手,昂首挺胸;一手叉腰,一手挟烟,深沉豪迈。

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那么,我们朗读时就要把这种凝神远望、心潮澎湃的感觉读出来。自己朗读体会一下。(指名读,点评)

五、鉴赏第二幅图画

诗人毛泽东站立在湘江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我们来欣赏湘江秋景图。齐读“看”字领起的七句。

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展开描写的?试从远近、视角、动静等方面加以分析。(生发言,映出板书)

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看了这几张图片,不知道大家对诗中描述的湘江秋景图是否有了鲜明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湘江秋景图。要求:

1、意思完整,但是不能流于翻译。

2、发挥想象,丰富画面景物。

3、语言优美。

(学生写作,展示)

同学们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再现了词中美景。而作者勾勒这幅图画仅用了31个字,足见语言之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我们能否找几个词来品味一下。(生品味,发言)

如:遍写枫林之广;染写树色之浓;漫写江水之满;透写江水之清;争写船行之奋;击写雄鹰的矫健;翔写出来游鱼的轻松自如;竞写出来万物的生机勃勃。

品味了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再来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意境。(映出意象、意境;小结本诗意象、意境、手法)

这七句该怎么读?(乐观昂扬,激情满怀)酝酿一下情绪,一齐读。 面对如此壮丽的江山,作者豪情满怀,自然提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袤的宇宙,诗人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了深沉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因此,这三句应该读得深沉有力,我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同学们一齐读。

小结: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一齐读上片。

六、鉴赏第三幅图画

作者深沉的思考自然唤起了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我们看下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过渡) 思考:“同学少年”是一些怎样的人?“峥嵘岁月”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生思考,发言) 从下片的开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该怎么读?谁来谈一下体会?(首二句语气稍舒缓,充满深情,接下来几句节奏要快,要读出意气风发之势。)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七、 鉴赏第四幅图画

回首少年时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诗人有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来鉴赏中流击水图。思考:“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生发言,映出)

末三句要读出豪迈的气势,一齐读。

八、 总结(见屏幕)

让我们带着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气势,大声朗读这首诗。

九、欣赏毛泽东书法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也是当代狂草大家。我们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谈感受:狂放大气,飘逸灵动,有帝王之气)

九、 延伸阅读

任先清先生曾写过一首诗,题为“诗人毛泽东”,我们来读一读。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1、《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七律 长征》,谈感受。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 读诗词 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 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 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

1、描写什么?

2、如何描写?

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 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

1、写什么?2如何写?3 表现什么?

第三课时

十、精读下阙, 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

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过渡 ↓ 评古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 论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二、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初中体育课公开课教案 体育课公开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班级:高三《31》班 教材

1、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篮球:运球、 内容 人数: 人数:40 人 教师: 教师:邓文娟

2、障碍接力 、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 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 课的 质。 目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 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 精神。 场地 篮球 20 只;篮球场二个 器材 课的 部分 教学内容及手段 组织教法

1、 体育委员整队, 清点人数。 并向教师报告。 组织: 成四列横队集合, 开始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如图: 以及注意事项 部分 要求:精神饱满,注意 2’ 力集中。

一、游戏:竹竿扫尾(4’) 方法: 游戏开始,同学在场内围成一个 圈。由一位同学在圈的正中间用一根竹 竿放到作任意一个同学的脚旁边后开始 用竹竿围绕同学扫地一圈。被竹竿扫到 的同学出来接替。下一轮游戏再开始 准备 规则: (1)竹竿不得松手触人。 部分 (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用竹竿故意打人 8’

二、准备活动(4’) A;双人操肩部运动 B;双人操体转运动 C;双人操跳跃运动 D;双人操拉伸运动 E;踝腕运动

一、组织:如图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 要求:圈外同学要机智、灵活、勇敢。圈内同学要动脑筋、协 力、果断、快速。

二、组织:圆形站立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 要求:同学间的配合 一.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基本 部分 30’ 1. 熟悉球性 a: 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b:原地三人二球运传接球(5’) 重点:技术的衔接连贯以及注意力集

一、组织:在篮球场内四列队形,二组为一队进行练习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纠错并给予学生提示与鼓励。

2、抢运球(7’) 4 人一球,每一位传球的同 学防守接球的同学,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 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依次防守后回到原位。 重点:对球的控制与掌握 难点:技术要准确熟练 要求:双手传接球,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 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 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练习, 然后共同“抢运球” 将学生分为四小队,每一队由小队长带 要求: 严格按照规则进行。 领各队成员进行行进间的运球上篮。

3、行进间的运球后上篮(8`) 教法:讲解、示范、纠错,教师巡视指导。

二、障碍跑接力比赛(7’)

方法:分两组进行,在规定的范围内放置 一些障碍物,第一位学生必须绕过障碍物跑 (图略) 到终点后拿起红旗摆动之后。下一位同学再 教法:讲解、示范,练习,比赛。 开始依照同样的方法跑到终点接过旗帜后 要求:先练习,后比赛。 示意下一位同学开始依次进行。按照最先跑 完的一组为胜。输队则得到相对的惩罚。 要求: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 队的荣誉感 结束

一、整理运动:伸展放松操 部分

二、小结,收回器材。 5’ 组织:四列队形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 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 课的

1、练习密度:55%左右;

2、运动负荷:中上;

3、平均心率:130 次/分左右 预计

4、最高心率:180 次/分。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第四篇:形体课公开课教案

课题:字母歌(节奏练习) 授课班级:国际7班(三年级) 授课教师:贺姣君

教学目的:通过用肢体发挥想象展现出不同的字母,分组的节奏把握。

教学重、难点:不断的打乱顺序进行分组节奏训练,学生容易混淆,需要每个孩子集中精力。

教学方式:口传身授教学法 教师教学准备:

CD机、CD碟、U盘、舞蹈鞋 学生学具准备: 舞蹈鞋、舞蹈裤

一、 组织教学

1、整队集合,检查人数及服装,安排见习生 a 整队要迅速,做到“快、静、齐”

b 组织队形,反应练习一横排到体操队形 c 认真听讲,服从指挥

2、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二、基本功训练

1、勾绷脚

目的:增强腿部肌肉的收缩能力,独立完成脚面的控制练习。 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毯上,双臂置于体侧,手指尖点地。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拍,双脚勾脚面,做第2---4拍,第5拍双脚绷脚面,做第6---8拍。2×8拍动作同1×8拍。3×8拍第1拍,右脚勾脚面,左脚绷脚面,做第2---4拍。第5---8拍两脚交换。4×8拍动作同3×8拍,第8拍双脚绷脚面。5×8拍的第1---2拍双脚勾脚面,第3---4拍双脚尖向外分开至最大限度。第5---8拍双脚尖从外侧画圆至双脚并拢,绷脚面。6×8拍动作同5×8拍,方向相反。

注意:做动作时,应加强紧臀、立腰、立背的控制,双腿并拢伸直,踝关节动作幅度要大。

2、前压腿

目的:增强腿部力量及柔韧性。

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上,立腰、立背、头向上顶,双手曲臂放在大腿面上。

动作方法:用4拍完成上体前倾。一拍一压,1×8拍的第1拍前半拍,上体前压,后半拍略抬起。反复练习4×8拍。前压至最大限度。

注意:做动作时,应控制好双腿并拢、伸直、绷脚面的形态。前压时稍抬头,用胸、腹部尽量贴近大腿面,两小臂贴近地面。

3、压胯

目的:增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腰部的柔韧性。

预备姿势:上体直立、双膝侧屈、脚心相对地上,双手扶双踝关节。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4拍,上体前压,第5---8拍保持不动。2×8拍的第1---4拍,慢慢恢复成预备姿势,第5—8拍保持不动,头向头顶。3×8拍第1---4拍,挺胸抬头前压,头贴近双脚。第5---8拍控制不动。4×8拍动作同2×8拍。反复练习4遍。

注意:做动作时,上体前压时保持好挺胸、立腰、立背形态,使腹部尽量贴近地面。含胸卷头下压时,下颚贴胸骨,头顶部贴近双脚,使颈椎和脊柱充分拉开。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班是哪个班啊? 师:既然是国际班,那孩子们是不是都有英文名啊?(点个别人说出自己的名字) 师:老师想问,你们的英文名字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孩子们,还记得那首字母歌么?(齐唱)

师:还记得写么?老师想你们用身体变成一个字母,可以么?孩子们起来试试。 教师示范1---2个字母,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每个孩子摆出两个字母,教师进行巡查个别纠正。

(二)新授

1、学习字母歌的统一动作 (1) 双手斜上位 (2) 双手搭头顶 (3) 双手点肩 (4) 双手叉腰

2、教师数节奏,练习四个动作

3、把孩子分成4纵队,进行分组,教师数节奏。(学习第一段) 1---2拍,1纵队双手斜上位 3---4拍,2纵队双手斜上位 5---6拍,3纵队双手斜上位 7---8拍,4纵队双手斜上位

依次类推,四个单一动作进行听节奏分组练习。

4、学生边做边自己唱字母歌进行熟练动作。并加上两个字母的展现。

5、合音乐,8个8拍的动作,分组。(3遍)

教师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注意高度集中,比比看哪一纵队做的最整齐。

6、在动作的熟练情况下,增加难度。将4纵队调换。目的为了让孩子熟悉每一个位置的音乐。并且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7、练习,合音乐。教师不做节奏的提醒。学生自行完成。

8、动作上增加难度,在原地的四个基本动作上都加上并脚跳。(学习第二段)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数节奏。

9、合音乐,教师要求边唱边跳。动作到位,节奏把握。

四、 结束部分

(一)调整呼吸

1、立半脚尖

2、双腿屈伸

五、课堂小结

第五篇:《金子》教案公开课教案

《金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运用两种方法区分形近字;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能通过故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学习抓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5、通过对比、想象,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适当想象,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幻灯片出示金子图片,师:这是什么呀?(生:黄金)

2、你能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你对金子的印象吗?(黄灿灿、金灿灿、闪亮亮等)

3、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黄灿灿的金子呀和一个人的梦想有关,他是谁呢?(彼得.弗雷特)这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再来读两遍。

4、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呢,实现了吗?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查生字:出示:

甘心 河畔 金钱 绿茸茸 坑坑洼洼

蜂拥而至 一无所获 扫兴离去

(1) 出示第一行,指名读。强调“畔”的读音。

“钱”字,要写正确,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把“钱”放在田字格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写这个字就写漂亮了? (出示写的难看的字。师总结挺一挺,伸一伸,字就漂亮了。)师范写一个,你也来写一个。

(2) 出示第二行,指名读。

像这样的词语,你能不能再说几个? 小结:其实预习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的特点进行积累。 (3) 出示:蜂拥而至 一无所获 扫兴离去

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你能读好吗? 出示:句子

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

蜂拥而至 什么意思?

了解了蜂和至的意思,谁能再来说?

方法总结:抓住关键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指名说。

(2)老师这有个好办法。

谁(主要人物)

干了什么?

结果怎样?

出示:

(3)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

淘金失败

彼得

唯一找到真金

种花成功

(4)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 (5)指名再说一遍。

(6)总结方法出示:故事性的文章就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感悟课文:

(一)

1、对比出示: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

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唯一?什么意思?只有他一个人。刚才我们从蜂拥而至中知道来的人非常多,这里却说只有他一个人找到真金?

2、质疑: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3、总结:有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彼得一个人找到真金?

难道他有三头六臂?还是碰上仙人指点?那他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聚焦彼得,看看他到底靠的是什么,让他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

(二) 课文哪些段落写了彼得种花?预设生:4——6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4——6自然段,画出描写彼得的句子,谈谈你觉得彼得靠什么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

1、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彼得的句子?

预设:生说第四段、第五段(还有谁找到了这一段?这么多人)、第六段

第五段:刚才我注意到了很多同学关注到这个句子,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指名读

(哪个词语让你对彼得有认识?) “若有所悟”,什么意思?刚才我们在学习蜂拥而至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理解词语?你能不能用上这个方法说一说,它的意思?

(1)彼得悟到了什么?生读句子。

(2)看了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一屏出示,第四段 引读:3遍

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过后,小木屋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你来读)如此普通的景象在彼得眼中却不一样,彼得若有所悟(请你接着读)

雨后推开小木屋的门,彼得看到(你来读)从这么平常的情景中彼得却想到了很多,彼得却若有所悟“(请你接着读)”

雨后大家都看到了小木屋前土地的变化(大家一起读)只有彼得一个人陷入思考,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

(3)彼得由看到的普普通通的小草想到了(土地肥沃),由土地肥沃想到( ),由可以种花想到( ),由人们买花想到( )

别人都没发现的事彼得发现,大家都没想到的事,彼得想到了。大家只看到了眼前,而彼得却看得很远。

(4)现在你觉得彼得成为唯一找到真金的人的原因是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善于思考

(三)刚才还有同学找到了这个句子。

出示: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指名读,你觉得彼得靠的是什么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让学生自己板书:(全部精力)

(1) 他可能会怎样付出全部精力?

(2) 创境:彼得种花没有任何经验,这对他来说真是一种挑战,一次为了培育一种新的花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还有一次,他看到花病了,他焦急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彼得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用心呵护着这些花儿们。

(3)配乐朗读。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彼得的辛勤付出。

小结:彼得成为唯一一个获得真金的人,除了他有长远的眼光,善于思考,还在于他的勤劳。

最终,他不无骄傲的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真金”在这里指什么?“真金”并不是真的金子,而是指财富或发财致富的方法,更是指从中悟出的道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聚焦描写彼得的句子,抓住词语,体会到了彼得的这些品质。

(四)、

1、课文4-6段写彼得靠种花取得了成功,获得了真金,为什么还要写他淘金失败呢?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从这件事中,你对彼得又有什么认识?

总结:虽然写了彼得淘金失败,但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他的这份坚持,这也是彼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2、课文就是讲彼得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淘金者呢? 板书文章的写法: 对比

课文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五、板书设计:

22、金子

对比

淘金失败

彼得 弗雷特

唯一找到真金

种花成功

观察 思考 坚持 勤奋

上一篇:气象服务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动产抵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