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公开课教案

2024-05-24

《长城》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

篇1:《长城》公开课教案

长城公开课教案

一、关于长城的知识

1、成语:万里长城

(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

2、谚语、歇后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3)不到长城非好汉。

3、楹联:

(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4、诗:全唐诗·长城名咏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等

二、阅读思考

1、《长城万里行》的作者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答案】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答出这一点可得“中”)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答到以上两点可得“良”)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答案】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3、《万里长城断想》一文中,吴祖光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答案】作者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4、吴祖光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答案】例如: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又如可以使人想到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再如人民有建造长城的伟大力量,也有推翻暴政的巨大力量,等等。

5、《长城与都江堰(节选)》的作者余秋雨认为都江堰比长城伟大,事实上都江堰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结合本文内容及所学地理知识,列举你对这一伟大工程的了解。(诸如修建人、修建时间、工程类别、规模、作用等等,不少于三点)

【答案】有关知识:(1)战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2)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3)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4)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意思对即可)

6、《长城与都江堰(节选)》中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答案】在作者眼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的雕塑,没有太大的现实用途,只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却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灵动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如文中提到的刘备、陆游、李白等,他们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养,在四川作过贡献的历史名人。(仅供参考)

7、有人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你的看法如何?

【答案】不同意这种观点。长城固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的结晶。(答出这一点可得“中”)当然当时主要是为了国防的需要,但在和平年代,它也是中华民族与外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古代有“丝绸之路”之称就是明证。(答出这一点可得“良”)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带有很大片面性,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答出这一点可得“优”)

8、《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吴祖光认为,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一下。

【答案】不同意,文中的实用价值只是指战争中的防御功能。今天还有旅游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长城文化内涵丰富深刻,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9、《长城与都江堰(节选)》的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认为这个评价公正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要有创新的表达)

【答案】认为评价公正或不公正均可,但须阐述理由:认为长城与都江堰各有各的价值与用途,并言之有据,可视为创新表达。

10、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上了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答案】①改善土质,碱性的浸透,造成靠近地面部分的城墙出现逐层剥落的现象。②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③提高人们保护民族图腾的意识。(合理即可)

11、有人认为,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同意:“进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骑射,在明朝是指骑射和各种火器(包括大炮和战船)。假如这样做了,我国的历史将重写。不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无法打到中原,而且我国版图将扩展数倍。

不同意:判断事物的价值,要看是否对人民有利,长城居高临下,据险构筑,易守难攻,确实起到了对人民保护的作用,使人民免受匈奴的侵扰,它的军事功能是防御性的,与进攻性的同样重要。

篇2:《长城》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世界上有很多突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例如非洲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埃及金字塔、意大利比萨斜塔„„这些都是世界共同的遗产。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观赏我国的一处世界遗产——长城。(齐读课题)长城在1987年12月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2、我们班里有多少人爬过北京的八达岭长城?长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对长城的历史了解多少呢?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登长城,到长城上走一走,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好吗?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1、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图)我们现在向着北京出发,远远的就看到了长城,你觉得长城怎么样?

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指名读)①这个句子把长城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把长城比作长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指名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②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长城和巨龙的相同点:都很长,蜿蜒曲折,年代久远,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而且我们是龙的传人,一提到龙,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请女生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长城的气势。

(2)“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突出长城“长”这一特点,他还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说明呢?(列数字)到底有多长呢?(一万三千多里)

出示: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所以长城它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0多里啊!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多长吗?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城真“长”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就读描写长的这一句。(指名读)这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来,全体男生读,读出长城的气势来。(3)小结:作者通过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突出了远看长城很长的特点,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从远处欣赏完长城的蜿蜒盘旋,我们再一起到近处去看看长城。(1)(出示第二幅图)现在,老师已经带领你们走到了长城脚下,眼前的长城给你怎样的感觉呢?(高大坚固)作者也有这样的感觉。

出示: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指名读、背诵)

①这一句话与下面部分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快递浏览下面的句子。(总——分)(2)请再认真默读这几句话,结合课本插图,思考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它们的位置在哪,请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汇报)(你和作者一样,观察真仔细)出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指名读)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墙顶?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他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来写的?(作者拿我们熟知的马路上并行站着五六匹马来比较,告诉我们长城有多宽。)(1、2组读,感受长城的宽大)

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其他构造(3、4组读句子,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3)在了解了长城的构造后,谁能在一分钟内把这几句话背起来。

(4)通过朗读、背诵,你从中有没有什么体会?(设计巧妙,利于防守,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过渡:(说的太好了)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看到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你会发出什么感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齐读,一起由衷地赞叹)(5)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怪不得外国元首来到中国看到我们的长城,都会发出感慨呐!(出示元首的话)

(6)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向世界人民来介绍长城呢?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了老师、小导游一起游览了长城,体会到了高大坚固的长城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气魄雄伟壮观。当作者见到这雄伟、气势磅礴的长城,他思绪万千。那么他到底联想到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作业布置】

篇3:《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 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 文题中“绿”指什么? (常春藤) 2. 题目为“囚绿记”,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两个字概括。 (寻绿 (1—4) 观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 3. 作者囚绿后放绿, 放绿后又怀绿, 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 (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 学习囚绿 (8—12段) , 齐读, 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 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 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 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 (装饰, 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 这里移用, 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得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 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往光明, 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体味作者的用意。 (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 学习 (1—6段) , 自由诵读, 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 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 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 2. 为什么如此爱绿呢? 3. 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 4. 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注意重音, 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暗示作者境遇不佳, 他的生活缺乏绿色, 缺乏希望, 缺乏慰安, 缺乏快乐, 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 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 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齐读5—6段。

(三) 学习 (13—14段) , 老师范读, 完成下面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2.在绿枝条上, 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 (自强不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 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 作者怀念绿, 还怀念了什么? (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 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圣贤可以当之无愧。”1942年4月,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 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 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 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 年仅34岁。“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陆蠡, 一介书生, 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 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 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 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 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 (托物言志) 。

(五) 课堂迁移

篇4:《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篇5:长城(公开课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有一位宇航员曾经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长城一定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谈谈你了解到的长城?

二、初读课文,了解观察顺序

1、初读课文,反馈交流字词掌握情况

师:同学们对长城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长城上走走,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好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语句。(3)边读边思考作者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检查字音: A、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①指名读,注意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读音 ②蜒和蜓作比较 ③齐读这句话 B、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嘹望口和射口,供嘹望和射击用。

①指名读,注意垛子、嘹望的读音 ②对长句进行划分后,再进行朗读。

2、发现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师:读了全文你有那些收获或是疑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长城的?

(从远到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那第三段写什么?(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修筑长城)

三、学习1、2两段

1、远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你们的疑问,去书中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自由读1、2段,思考:远看长城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A、长

①找出能感受到长的词语?(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要是让我们班的某某去走估计要走上3年呢,你想说什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②指名读 ③男生齐读 B、蜿蜒盘旋

师:这写出了长城的什么?(形状)

①结合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师:崇山峻岭是怎样的山?长城就是建造在这崇山峻岭之上,请大家可看插图,你们看,长城顺着山势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它就是这样弯弯曲曲地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课文中用一个词语是?(蜿蜒盘旋)长城就是这样一条(长龙)

②理解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体会长城的雄伟、坚固。

师: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长、高、蜿蜒、雄伟)

师:同学们,在现在生活中真有巨龙吗?巨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而我们的长城确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峻岭之上,他是那样雄伟,那样坚固。你能把这种感受送进去吗? ③指名读 ④生齐读

3、近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A、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近看长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师:好一条东方巨龙,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段,思考:近看长城有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大坚固? B、找出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墙、堡垒)

师: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作为一项防御工程,它的构造也非常合理,请大家默读第2段,圈出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地方? C、D、E、F、G、H、学生交流,读这些词语(生交流,教师出示)在图中把这些地方标出来 说说这些设计有什么作用

模拟战场,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构造合理。回读第二段。

情感升华,让学生说说看到如此的长城你不禁想说什么

师:所以有长城在,敌人还能打进来吗?看着这样高大坚固、构造合理的长城你不禁想说什么?

四、总结:

篇6:长城和运河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或插图)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民族

创造奇迹

不朽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蜒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四、理请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五、指导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课文赞颂了我国的哪两大建筑工程?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这样看长城?

2、阅读探究:(1)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2)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觉得长城怎样?可用哪两个词概括它的特点?“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4)“祖先”该怎么理解?

比较句子: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5)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3、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5、指名读, 生评议。

6、齐读.7、学用结合,延伸拓展

让学生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写一段话。

三、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作者在蓝天中除看到了长城奇异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奇异在哪些方面?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有关句子。

2、探究: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篇7:长城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开火车认读。

2、师谈话:同学们读得很棒,老师带了一幅图来送给大家。想看吗?(课件出示)这就是长城。我们知道,“长”指物体形状的长度,“城”特指城墙,那么多长的城墙才被称为“长”城,这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城”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长城的特点

1、看第一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抓住“长”谈感受)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指名读文)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长城的长。(引导学生回答,说出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方法。)完成板书:像条长龙

2、过渡:通过比喻、列数字的方法,作者突出了长城的长、弯的特点,让我们捧起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它的特点。(课件出示近看长城图),这回作者是怎样看长城的?(近)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在介绍作者在长城所看到的,请你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从那句话知道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由远到近了?

2、走进长城,它有什么特点,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这个特点。

3、汇报交流:

问题一: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问题二:高大坚固

篇8:《阿Q正传》研究性公开课教案

本次研究性公开课主要想尝试一下新课标下如何处理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其指导思想是把学生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 占有大量的材料) 然后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性的了解。而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说教、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的开阔,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课堂, 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并且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真正能关注社会, 关注自身成长。

教学步骤

1、通过猜谜语导入 (猜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形象)

2、简要介绍一下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第二、三章划出觉得可笑的句子, 并体味这些句子体现了阿Q的哪些性格, 后让学生主动回答。

4、引导学生作深入地分析, 分析阿Q对待欺侮和失败时的心理活动。总结出精神胜利法的定义。

5、让学生举出在现实生活中与阿Q类似的现象。

6、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与人们正常的心理自我安慰的不同。

7、指导学生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失败。

8、为学生提供一些途径继续研究我们的阿Q和鲁迅先生

9、留课下开放性的作业。

10、课堂小结:通过本次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但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还应把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提高自已的素养, 指导自己的人生, 指导社会。

上一篇:体育馆运营与管理论文下一篇:日本研究计划书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