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

2023-06-13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9课 讲稿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打开PPT。

【导入】上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什么时候确立起来的?跟什么文件有关?(1689年《权利法案》)为什么说《权利法案》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英国的国家元首是„„有无实权;最高行政首长是„„内阁是怎样产生的?如果议会和政府发生矛盾怎么办?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种政体——总统共和制的典型——美国。“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板书)

一、背景】美国的简称是USA,USA的英文全称是什么?(下一页PPT)The Unite States of America。Unite 是联合的意思,State是国家的意思,为什么State要加S呢?英国曾经在北美建立了13块殖民地,在1776年的时候,这13块殖民地的人民联合起来,宣布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由于那时的美国只是13个州的松散联合,因为组织松散,所以邦联政府显得软弱无力,群龙无首,问题重重。(板书:问题)

〖问题〗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请看到课本39页第二段。(联邦没有征税权,为打败英国实现国家独立而借的钱,现在还不了;各州关税不一,英国有机会钻空子,向关税低的州倾销商品;外交难以协调,不能共同进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觉得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他们又害怕像古罗马一样,走向极端,变成发展成君主专制。于是,1787年的时候,美国的政治领袖们就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讨论解决之道。(板书:1787年,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参加制宪会议的人都是哪些人?课本39页(答案: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什么是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呢?(答案:一个国家为防止专制独裁,应该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并且这三部分掌握在不同的人手里,让他们互相制衡,从而达到保证民主的目的)在这次会议中最突出的就是麦迪逊,他最坚定地坚持分权制衡原则,新宪法大部分是他拟订的,所以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二、新体制的确立】制宪会议之后,新宪法就制定出来了,因为它是1787年制定的,所以叫做1787年宪法。这部宪法成了美国的根本大法,1787年宪法的内容包含三大原则,是第一大原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本40页找出来。

〖三大原则:〗

〖1.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包括立法、征税、军队、贸易等;联邦的法律是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原则的第一点,就解决了联邦政府无权的难题。剩下两大原则就是防止专制的了。

〖2.三权分立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哪三部分?由谁掌握这三种权力?(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这三种权力是怎样互相制衡的呢?请看到课本40页的示意图。解释:首先,掌握最高行政权的是总统,政府的大小官员都是总统任命的。总统的权力那么大,怎样才能制约它那,请运用40页的示意图回答一下?(首先是国会,国会可以制定限制总统权力的法律,如果总统否决了法律,那么国会再投一次票,只要国会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总统的权力就会受到限制;另外,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的法令是违背宪法的,阻止总统法令的执行)接下来分析最高法院,光靠最高法院肯定成不了什么大事,但是,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总统任命的,如果他跟总统串通一气呢?那就危险了,怎么办呢?(总统任命的法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国会有没有可能控制政府呢?不可能的,因为总统是选民选出来的,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不需要对国会负责,所以国会不可能控制政府。

〖3.人民主权原则〗最后是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是人民选出来的。而且他们都是实行任期制的。这就保证了国家主权掌握在人民手中。

〖意义〗1787年宪法有什么意义呢?(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上一课我们尝到的《权利法案》只是有宪法的性质,并非真正的宪法;第二点,它使美国成为联邦制总统共和国——这时候我们碰到一个联邦和邦联的概念,这个一定要区分清楚,邦联是国家的联合,像欧盟一样,每个成员国都拥有100%的主权,而美国的联邦制,各州只掌握部分主权,最高主要属于联邦政府;最后一点,它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新体制的发展完善】1787年宪法确定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制,那美国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呢?没有,它还要进一步完善。(板书:新体制的完善)

〖1.维护统一〗尽管宪法确立了联邦政府和联邦法律的权力,但总各州的旧思想——州权主义仍然很强,到1861年的时候,南方11州公开退出联邦,分裂国家。最后只能通过内战解决问题,保证国家的统一。

〖2.两党制〗跟英国一样,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来了两党制。两党制又使美国的权力制衡更进了一步,因为两党之间要激烈竞争,互相监督。分别是哪两党呢?(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各代表谁的利益呢?(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但南北战争后发生了变化,因为南方种植园主已经被打败了,这时民主党代表妇女、少数民主、低收入者、老年人;共和党代表男人、白人、高收入者和年轻人。

四、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的从无到有,然后不断发展、完善。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1787年宪法和美国的权力结构,下节课会提问。

【板书】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背景

1.1776年,建国 2.问题

3.1787年,制宪会议

二、新体制的确立

(一)1787年宪法

(二)三大原则:

1.实行联邦制政体

2.三权分立原则 3.人民主权原则

(三)意义:

三、新体制的发展完善

1.维护统一 2.两党制

四、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较

第二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课教案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原则。

难点: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导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它却是当今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吧,这里面有一句经典:“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是缩小版的美国,美国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每年通过合法途径移民到美国的人数多达十几万,非法移民就更多了!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更多的人认为美国是人间的天堂。吸引他们的也许是美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亦或是高额的薪酬体系、还可能是它自诩的民主法制等等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即是天堂又是地狱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它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历史的海洋中去体会一下美国对于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吧。

一、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历史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美国建立之前的北美大陆的情况,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不忍于本国的宗教迫害来到了北美大陆,开始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北美,最后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建成了十三块殖民地。可见,美国的前身是?北美大陆上的十三块殖民地。居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对,是英国来的移民。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在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的逐渐形成,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但是北美人民的生活理想、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挑战。作为宗主国,英国希望13块殖民地永远是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与英国殖民者的意志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了一件大事——(生:美国独立战争。)对。凭借着共同的民族意识、凭借着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凭借着启蒙思想的精神旗帜、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北美人民一步步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776年,随着《独立宣言》 的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美国建国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联邦宪法。因此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成了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不过,这个国家在建国之初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那么什么是邦联呢?邦联的建立也是美国建国之初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下一个子目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 请大家阅读一下“邦联”这个概念解释。

邦联-是若干个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 师:对于美国这个邦联来说,它的成员是13个独立的主权州。由于邦联的权力非常的有限。而且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所以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邦联在管理国家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断暴露。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面临着种种问题。华盛顿将它比喻成“沙子扭成的绳子”。

邦联的弊端(必要性)(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那么邦联的弊端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从经济上看,邦联没有征税权,税收可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邦联没有征税权,因此也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就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但是各州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当英国实施一些不利于美国经济的政策时,美国的邦联国会却不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对抗英国和保护本国产品。这就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同时各州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用多媒体放映:经济——不统一,造成对英贸易被动。)外交上:邦联政府软弱无力,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可见,邦联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外交上都不利于美国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所以,美国资产阶级要想维护自身统治利益,就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基于邦联制的种种弊端,1787年宪法颁布,规定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1787年宪法的制定。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问:宪法制定的地点、人物? 答:费城,华盛顿、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2)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

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师:(引导学生)这部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生:联邦制。解释联邦制。 师:联邦政府享有哪些权力?

答:拥有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

师:宪法实行的是什么原则? 生: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通过这一原则将美国的立法权由国会行使,国会分为参、众两院。行政权由总统行使、司法权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约。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定的法律;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官可宣布总统法令违背宪法;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这样就防止了联邦政府由于权利过大导致专制。 师: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这就体现了—— 生: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主权是指人民执掌国家政权。当时众议院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总统和议员都有民选产生,这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用多媒体放映) (3)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意义:①它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②确立了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③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①保留了奴隶制。②种族歧视:没有给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民主权利。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州权主义盛行。

教师: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的国家,它由各个州组成,中央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用多媒体放映),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宪法同时规定,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用多媒体放映),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主要是总结了美国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但是,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联邦成立以后,州权主义观念仍旧很活跃。那么,什么是州权主义?州权主义是南北战争前美国政治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政治思潮与现象。它与联邦主义相对,崇尚州权至上。在州权主义者看来,任何一州都有权宣布联邦国会的某项法律无效,州甚至可以脱离合众国,并对其宣战。1832年竞选总统失败的艾伦•伯尔竟秘密组成新英格兰联邦,企图独立。这一事件足以说明当时州权主义之严重。州权主义发展的顶峰就是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结束宣告了州权主义的彻底失败,州权主义成为了历史。(用多媒体放映)

2、维护联邦(用多媒体放映) (1)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

考验——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对于这场战争,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那么,美国内战的原因(用多媒体放映)是什么?性质(用多媒体放映)任何?有什么意义(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美国内战的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开叛乱(用多媒体放映),其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用多媒体放映)(美国独立以后,南北发展并不平衡,南方各州的经济以种植为主,而北方则是工商业资产阶级。这样,为了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到19世纪六十年代时,美国向西扩展着自己的领土。对于新占领的土地是采取什么制度的问题双方的矛盾激化了,最终双方爆发了战争),而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发展导致南北冲突激化(用多媒体放映)。从1861年这一时间判断出当时美国正直工业革命期间。东北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原料等多方面与南部发生尖锐矛盾,矛盾激化爆发了内战。

由根本原因可知其根本任务在于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故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用多媒体放映)。 师:如果停留在初中学习的认识上,同学们往往把南北战争只看作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斗争,其实从今天高中学习的角度看,这还是一场关于联邦至上和还是州权至上的较量,是一场国家的统一还是陷于分裂的抉择。林肯去世时,美国人民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棵大树倒下时,我们才真正量出了它的长度。那么,我们现在就再来量量林肯这棵大树的长度,他到底为国家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呢?

生:林肯领导废除了奴隶制度,同时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发动叛乱,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推翻南方获得胜利,联邦制得以巩固。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巩固了新生的联邦制政权。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避免了分裂,巩固了统一,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更进一步维护联邦地位和作用的宪法。它巩固了统一与稳定,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为了巩固自己的斗争成果,巩固联邦。内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了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该法案的规定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2)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用多媒体放映)。 (对于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为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可做适当的补充。该法令1868年通过,在美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关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里程碑式的案例,都是根据第14条修正案而起诉和判决的。所以此法令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还体现在它的选举过程中实行两党制的原则。下面,我们来学习美国的两党制。美国两党制形成于何时?两党制的特点是什么?

三、两党制(用多媒体放映)。

关于两党制,我们在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时已经了解了它的含义了。而美国的两党制,同学们应该很清楚,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美国的总统选举是怎样进行的,它都受到哪些人的控制?(此处为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用多媒体放映总统选举秀—驴象之争、各为其主图画) 学生:略

1. 两党制的形成和“驴象大战”的由来(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的两党制是美国两大政党有组织地依照美国联邦宪法轮流统治的政治体制。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的过程中,围绕着国家权力是否集中于联邦政府问题展开了斗争,形成了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后来,几经分化、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1854年建立了共和党。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两党制有何特点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两党制的特点(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两党制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掌握行政实权。因此,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哪个党的候选人竞选获胜当上总统,哪个党便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党便成为在野党。美国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的,但两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却与执政和在野的地位无关。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频繁: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两党控制。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两党只是在总统选举中,才各自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全党团结,在议会活动中两党均无统一的要求,因此,即使拥有多数席位的党,也很难控制议会稳定的多数。 两党制的发展演变(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两党制的发展演变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美国两大政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太明显,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实行“政党分赃制”。竞选获胜的新总统把政府机构中的职位分配给自己所属党派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在竞选中为自己出力的人员及其亲信。这种制度既损害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3)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对文官制度实行改革。1883年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美国的政府体制因此稳定下来,不因执政党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 (学完此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评价两党制,先自由讨论,后叫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两党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从本质上看,两党制下的两党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但是,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为:第一,可收互相监督之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第二,两党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资产阶级能够不断发现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优秀政治人才,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其上台执政,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 课堂小节

教师:18世纪后期,北美大陆上矗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实行共和政体,开创了现代政体的另一种形式。本节课的重点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宪法所体现的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在这些原则下,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的国家,同时,两党制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但在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体。那么,法国又确立了什么政体呢?这是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练习

师生合作完成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表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在有关的知识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来二看美国政治——美国的新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先和英国进行一下比较。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由此可见,美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体,这就是总统共和制。

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a、经济上

b、外交上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a、联邦制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民主原则

(3)1787年宪法的意义

二、维护联邦的斗争。

1、州权主义

2、维护联邦

美国内战(战争) 宪法第14条修正案(法律)

三、两党制(驴象之争)

1、两党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三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6课教案

1.

重点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是本课重点。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作为这种特点的体现。雅典人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政府机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学生要想很好的理解什么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就需要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作用及其运作方式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同学们来说,这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民主的例子,所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2.

难点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得失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学习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讲解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办事原则。这些对同学们来说都是很好理解的。从表面上看来,这种民主是很完美无缺的民主形式。而且雅典民主制度中的许多原则做法在今天的民主制度中仍然有所运用。比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等等。但是我们同学却不知道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而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也有自己的缺点。这就需要同学们拥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对这些学生不知道的知识适当的加以补充。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政体。那么,爱琴文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这些文明都有哪些特点?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古希腊城邦都有哪些政体?这些政体中最为流行的是什么政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一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的内容掌握的很好。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和民主制。而在古希腊实行民主制的城邦最为典型的就是雅典的民主制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并通过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来加深对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民主制的特点的了解。

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雅典城邦的建立和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目前的史料分析,古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当然,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不是一天两天建立的,也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在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经过200多年的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关于雅典民主制建立的过程及原因,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文来掌握。雅典的政治制度都经历了那些政体最终发展到民主制?在发展到民主制度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哪些重要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总结: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古希腊的城邦政体的演变是相同的,经历了由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民主制的演变过程。在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两次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梭伦改革,一是克里斯提尼改革。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贵族制的特点。课文中也给出了贵族制和君主制相比的不同特点。那就是,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因此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于是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变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着就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转化准备了条件。雅典之所以能够确立民主制度和人民的斗争和伟大人物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制走向了它的尽头。这时候,贵族和平民的对立十分尖锐,平民准备以武力来推翻贵族政权。这时,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公元前594年,当选为执政官的梭伦进行了对贵族制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梭伦改革。请同学们看教材关于梭伦改革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说说梭伦改革的哪些内容有利于平民参加政权。

学生:看课文了解梭伦改革的内容及其所起到的作用。

教师:在梭伦改革以后,雅典的公民开始拥有自己的权利了,他们开始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终的确立是通过克里斯提尼改革完成的。

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当选为执政官,作为平民的的领袖,克里斯提尼在自己的任期内实行了我们今天称之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革新。在他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陶片放逐法”。由此,雅典的民主制度正式确立并执行了几百年之久。

教师:那么,雅典民主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制度?它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那么?雅典是如何保证自己的民主制度顺利实行的?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是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体现出来的。

教师:那么,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作用是什么?公民又是怎样通过这些机构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作答。

教师:(提问)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甚至个人小事。所有的合法公民都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就充分的体现人民主权的特点。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的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由于议事会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并且一个公民一生只能当选两次,所以它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民众法庭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的机构以外,雅典的人民主权的特征也表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这些机关采取的都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管理原则。

那么,同学们知道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以及各种机构中是如何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的吗?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学生:辩论!

教师:对!雅典公民在各种机构中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是通过辩论。古希腊作家留下了众多有关公民大会开会情况的记录,其中洋溢着热烈、公开、有序、文明的辩论和表决气息,这在古代其他地区的政治决策中是从未有过的。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为了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雅典人拟订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雅典的辩论制度需要很深的知识学养。所以,雅典成为语惊四座的大演说家辈出的古代国家。雅典公民正是在这雄辩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行使自己的权力的。

现在,我们对雅典民主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雅典民主制度有哪些得失呢?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思考作答。

教师总结:对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我们应该分两个方面来看。首先,雅典民主制是伟大的创举。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实现了古希腊人关于“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有时被统治者的设想,这无疑是伟大的创举。并且它实行的若干基本制度。今天我们仍然在应用着。第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发挥的程度。如果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事业,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率。

但是,同学们也应该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它和我们今天所向往的民主制度是不同的。首先,它仅仅是对视若手足的公民集体而言的,对于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则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其次,塌实以男性为中心的民主,妇女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并没有享受公民的权利。

所以,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尽情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也残忍的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步弓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

历史局限性。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与产生于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了深刻的了解。而雅典的民主政治除了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一种除君主制度以外的一种管理制度以外。在许多其他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可以说,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而今天西方人民主法治的思想,就是来源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那么,我们下节课就要学习古罗马的政体和法律。从而给同学们一个完整的认识。

课堂习题:

本课的课后习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雅典政治制度会由君主制度走向民主制度,而中国和其他如印度、埃及等国家却是走向了专制制度呢?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2000字)

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1、地位:《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开篇。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

2、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激发其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方法以讲授法、问答法为主,辅之以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用具】

1.电脑平台,多媒体设备.

2.教师准备关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

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一段资料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视频中战火喧嚣的场面,反映的就是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很想知道: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咋一听好像有点道理,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讲述内容】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首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50页,认真阅读教材前言和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划出能够反应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具体情况的关键词句。老师会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归纳一下“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好,时间差不多啦!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的给大家归纳一下呢?好,···同学,你的手举得高高的,肯定是胸有成竹。老师在ppt上打出了一个表,你可以根据图表的提示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填图表。

···同学很不错,归纳得很准确,请坐。

老师在给大家梳理一下表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等大家熟知的俗语生动形象的反应了清政府的腐败。

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你耕田来我织布”,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土地。而此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贵族地主手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税收减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困难。

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谓的水师仍是木制帆船,包括水师提督的旗舰也是木制的。少数船上装有一两门明朝时候发明的“红衣大

炮”,发射时效果和扔铅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想打后面的敌舰,当然还需要转一圈啦!

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政策,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前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在东方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地大人多,市场大,而英国的胃口也大。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实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两者矛盾纠结,战争必然爆发。

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强烈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而中国的自然经济能够自给自足,不太需要这些工业品,加上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其产品成为了典型的“滞销品”“破鞋”,没有人要。运也白运,当然如果白送的话,中国人民还是会礼貌接受的,不要白不要嘛!相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药材”等物品,尽管有些是奢侈品,价格昂贵,但在西方却是“香饽饽”“畅销品牌”,可能还是免检产品呢!这样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813——1831年中英贸易的图表反映)。

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1799——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通过三则材料展示鸦片走私的危害: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材料一 吸毒人数:200万掠夺白银:3—4

说明:①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财政困难

材料二:烟馆里正在吞云吐雾的中国人(图片)

反映:②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材料三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

反映:③造成兵弱银荒,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

提问:三则材料中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答案即三则材料的三点危害) 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提高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过渡:面对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该会采取什么行动?假如你

是清朝统治者,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峻局势,你将会采取什么措施?

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有何表现?

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的奏折,认识到放任鸦片走私,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于是任命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组织禁烟工作。于是林则徐到

广东领导禁烟运动。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利益自我

华民族

统治,但

精神,故他

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 设问: (1)材料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精神?(反抗外国侵略决心及为国家民族牺牲爱国精神。) (2)林则徐禁烟,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英雄?(林则徐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禁烟根本用的是维护地主阶级他指挥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是民族英雄,)

此设计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过渡: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借口诉诸武

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

看法?

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结论:

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经过

利用ppt动态展示图展现介绍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战争的过程略)

地图动态显示

鸦片战争两个阶段:

1840年战争开始——琦善同英军谈判

1841年英军扩大战争——1842年战争结束

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上。引导学生把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概括为: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

启发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最后得出:不仅清政府的腐败是其重要原因,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鸦片战争的结果

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然接着讲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也同样引用以下材料概括内容、分析危害。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

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设问: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变化?教师概括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要阐述“半殖民”和“半封建”的内涵。并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最后教师强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请同学讲述他所了解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点明这只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其根本原因和鸦片战争一样,是为的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利用ppt动态展示图展现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1857年底,英法联军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不得到更大的侵略权益是不会甘心的。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随即进逼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天津条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新增加了哪些内容?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以分析概括指出以下几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通商口岸多达10个;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尤其是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但由于英法不满足既得侵略权益,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对洗劫圆明园,可引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段描述:“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指出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人间奇迹的宫殿就是北京的圆明园。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的。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也最后变成了一片瓦砾。圆明园惨遭焚掠,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法估计的损失。侵略者不仅毁灭了驰名世界的皇家园林,而且毁灭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他们的暴行曾受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严厉抨击。侵略者的罪行,将永远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所唾弃。

3.《北京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北京条约》时,应根据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主要指出以下几点:

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增开天津为商埠,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从原来的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腹地,这就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控制京畿重地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关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规定,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又作了准备。并简单介绍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关于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最后指出第二次的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本课小结】

结合“本课要旨”部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发生了,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的爱国军民在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中国历史也已经掀开谋求社会进步的不懈探索。

【教学预测】

在理清本课主要知识脉络是,需要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只有师生合作愉快,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预测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2、虎门销烟(1)起因:鸦片走私(2)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经过

2、鸦片战争的结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的签订

(2)《南京条约》附件——《虎口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3)中美《望厦条约》

(4)中法《黄埔条约》

3、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2、《天津条约》的签订

3、《北京条约》的签订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四、小结

第五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3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何新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课在《课程标准》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后,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它有别于西方的代议制、两党政治,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广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从而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历程的一大贡献。

本部分内容在初中中国现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课中有过分散的简单叙述。但不是专题,也不系统。然仍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

鉴于本学期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社会知识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抽象思维能力都还不高。而本课不少概念难度较大,理论水平较高,而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故应引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去采访、去感知、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参与的能力。同时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教学目标

一、 基本知识

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 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1页(共10页) 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方式

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具

搜集、剪辑有关“人大”“政协”、少数民族的录像和资资,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的底色为蓝色,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并不易疲劳。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课前发动学生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收集“人大”的选举和职权、“政协”的政治商、参政议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资料,要求有条件的同学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记录。组内进行讨论,归纳,准备课堂交流。

2、预习课文,思考课后“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评”。

(二)导入设计 教学导语

西方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建立起代议制和两党政治,那是资 产阶级的民主。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后,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来确保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当家,做国家的主人呢?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设计意图

本模块贯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这里以中西对比方式导入、点题,意在引起学生关注。

屏幕打出以山水蓝天为背景的本课标标题: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设计意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结构

一、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1、新中国成立的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内容、性质

第2页(共10页)

2、颁布的意义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1957年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 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时,名存实亡。

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

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文革”时瘫痪

8、发展:1982年提出成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确立: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

3、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4、新阶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

六、三大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作用

设计意图

本板书设计,供教师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疏理、掌握这些知识结构,同时可在巩固新课时灵活应用。

(四)师生互动

一、开国大典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情景营造

请全班同学齐读毛泽东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感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基本胜利的形势。

课堂设问

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地、任务、内容?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第3页(共10页) 情景营造

放出开国大典图和国旗,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

问题2:为什么说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体现了共产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特色?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分析得出答案。

问题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和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历史得出答案。

二、第一部宪法

情景营造

放一分钟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第一部宪法通过情景。 课堂设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2、要求学生分析部分宪法条文,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怎样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说明中华人民共和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3)宪法颁布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能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 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时,名存实亡。

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

情景营造

放一分钟一届人大开幕式录像,并要求学生看后快速看课本137页内容。 课堂设问

问题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注:所有提问均投影。) 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共同纲领》的规定,特别是1954年宪法的正式规定。)

设计意图:看录像以增强直观感,看书是让学生自已归纳,并得出决论:是以宪法形式确立起来的。

问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者有何区 别?

要求学生快速讨论回答。接着课件打出参考答案。(内容见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上述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问题3: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第4页(共10页) 请学生根据《共同纲领》内容回答。(参考答案见课件) (提问请概括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请学生快速阅读并简要归纳课本137页宪法关于全国人民代表职权的规定。 设计意图:上述两问是让学生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联系和区别,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同时解决课后自测题。(各问在学生讨论和均投影出参考答案。)

问题4: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高度民主的,它的实 行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请学生归纳课本138页的第一段和表格内容,结合投影出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所掌握资料,分组讨论,各舒己见,概括回答上述问题。(提问后,教师可提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

1、与西方比较:三权分立,两党政治不适合我国;

2、中国仍处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3、选举制度:人民代表普选产生,有高度的民主性和广泛性。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及全国人大的最高权力。)(在讨论中也许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故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如:人大代表有何权利和义务;允许自己推荐自己做人大代表候选人吗?在押人员有无选举权?等等。也可教师提出让学生去探究。)

设计意图:

1、通过提供新情景和有关材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培养正确价值观。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演示)教师演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构图表。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一图表,并简要加以说明选民与人民代表的选举、监督 负责的关系,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民就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实现当家作主。使学生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认识人民与人民代表、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一制度是高度民主的。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问题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有何意义?

请同学朗读138页大字第二段内容。接着投影意义主要内容,以加强对意义 的掌握。

问题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经历了怎样曲折发展历程?你认识到了什么

第一问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归纳课文要点回答。第二问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曲折发展历程,在下节有专门讲述,故此处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解决。无需用过多时间,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突出了前面重点,节省了时间。第二问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得出认识:什么时候坚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在什么时候就得到顺利发展。因此,今天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以培养爱国精神。如何进一步完善呢?可请学生进一步讨论,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参与意识。

师:我们的国家实行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由此导入第二方面内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

第5页(共10页) 历史

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

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文革”时瘫痪

8、发展:1982年提出成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课堂设问:

问题1: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主党吗?请学生回答。

接着投放出八个民主党派情况的表格。提问学生:前苏联和前东欧各国大多 是一个政党,西方各国大部分实行两党政治或多党制,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本138页至139页内容后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从

1、西方的政党政治不适合中国国情;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础;

3、1949年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参加新政协;

4、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等方面提示。(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掌握这制度建立过程。

2、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问题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请学生快速回答。

提示:西方的两党政治中,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在野党,两党互相竞争,互相攻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接受领导,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多党团结合作的关系。

设计意图:

1、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的内涵。

接着请学生简要介绍采访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情况。投影1949年新政协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名单;中央重大决策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政协会议讨论国家大事和政协提案等资料。

问题3:请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设计意图:

1、通过提供的新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参政议政,多党合作的内涵。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问题4: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什么?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指导思想是什么?现在坚特发展这一制度的指导思想又是什么?

请学生阅读课文快速回答。(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能力。

问题5:请列举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结合内容、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

1、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一届政协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2、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基本组

第6页(共10页) 织,成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发展。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教师演示图表,归纳这一制度确立、曲折、发展历程。边演示边提问,使学生掌握这一制度形成、发展全貌。以落实基础知识。

师: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的另一重要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确立: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

3、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4、新阶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

情景营造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投影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要求学生分析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们是各族平等、统一的国家,各族人民热爱祖国。)

(设计意图)美妙的旋律、欢快的乐曲、熟悉的歌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中。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同时用学生最熟悉的歌词思考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而导入课文。

课堂设问

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中的前提、原则、目的是什么?

(请学生分析140页第一段回答。)

参考答案: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

1、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培养分析能力。 问题2:为确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先后在哪些法律文本中作了相关规定?

参考答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其中标志着进入新阶段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发展情况。 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的实施起到了怎样作用?

(投影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材料。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方面归纳分析课文和投影内容。)

参考答案:政治上:实行后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经济上:各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民族自治区日益繁荣与发展。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分析提供的新材料和课本相关内容,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进行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问题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提示:由于时间关系,此题可作为学生课外作业。

课堂总结

第7页(共10页)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不断提问学生,结合多媒体动态,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形成本节知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关系。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三项政治制度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国家统

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共同 繁荣的重要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的双边活动,使用权学生掌握整节课内容的结构和特点,进一步深化知识。

3、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政治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不断提问,让学生不断补充完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教育、国际地际迅速发展和提高来说明。接着可以进一步以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标准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制度。)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项政治体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培养爱党、爱国情操。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方法。

配套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后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② 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

④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

① 立法以权、决定权 ②立法权、司法权 ③管理权、任免权 ④任免权、监督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政治协商会议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是在

第8页(共10页) A.建国初期 B.一届全国人大之后 C.“文化大革命”期间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党派进行建设 B.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C.取得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人民代表大会 D.政治协商会议

7、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A.政治协商会议 B.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 D.人民代表大会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

10、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材料分析题

11、做课后141页阅读与思考 问答题: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BCCBA;6——10:BDACD 材料分析

11、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制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来源于群众,从而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路线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了人民民主,又有利于实行正确的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这就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2、(1)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相结合,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2)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因民族制宜,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3)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课后活动建议:

对所学三项政治制度,可任选一项,分组进一步搜集和采访本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议政情况和人大、政协职能、民族区域自治情况,思考哪些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整理成文。

第9页(共10页)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理论性强。为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学生一定要做充分准备。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相关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课堂中应强干弱枝,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思想,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第10页(共10页)

上一篇:it企业运营部部门职责下一篇:看改革开放40周年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