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课

2022-12-09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课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课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改革是强国之路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制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资经济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效率: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效率和公平相统一

(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也开始了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因此,就教材地位而言,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近代经济史文化史专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的腐朽没落 能力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②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③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过程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学习中如果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以及对外扩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视频)纪录片《鸦片战争》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让学生思考:①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②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③清政府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活动1 祸起鸦片

为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填写一下历史人物小档案。 活动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提问: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同意吗? 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虎门销烟只是导火线,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活动3 鸦片战争的过程

(在ppt上演示鸦片战争的过程)简单讲述:战争经历两个阶段:1840年6月—1841年是第一个阶段,英军封锁珠江口,进犯厦门、定海直至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以“措置不当”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6月—1842年八月为第二个阶段,英军侵占香港岛后、进攻厦门、定海、吴淞、镇江、南京,清军战败求和。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活动4 《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 【表格展示】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关税: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简单介绍概念

影响:

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活动5 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讨论)有人说,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或清朝起用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毫不妥协就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你同意吗?请你根据课本53页解析与探究中材料

一、二,结合老师所给出的材料讨论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蒋廷黻然在他的《中国近代史》当中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论述,为什么他会说中国战败是自然的,逃不脱的呢?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这几个方面比较一下中英交战双方的情况。

英 国 中 国

政治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军事 船坚炮利 装备落后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综合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总的来说中英之间的较量其实是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英国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较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活动6 战火再燃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从这个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棉纺织品消费量特别低还不如一个弹丸小国洪都拉斯。而英国人把这归结到中国开放的口岸还不够多,因此提出了修改条约的要求。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且担心危及统治利益拒绝了英方的要求,于是双方产生矛盾,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引发。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观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侵略者、暴行和结果。

3、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给学生观看英国首次曝光圆明园烧毁前图片,再观看如今圆明园的颓垣断壁。圆明园这样的一个艺术宝库却被英法联军两个强盗付之一炬。我们在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愤怒之余,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的更让人气愤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分析两个条约的内容,特别强调易考知识点,比如《天津条约》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在《北京条约》。

分析条约的具体内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为了应对变局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或者说有什么应对措施。【看课本52页】

答:(1)权力机构的变化。新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2)洋务运动的兴起。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

3、总结

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示意图,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你同意吗?比较两次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教学目标

知识: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②比较《天朝田亩 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③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去学、去思、去辩。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组织讨论法:针对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探究教学法:主要是将教材分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首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次学习了两次战争,把它称之为中国近代的外患,这节讲的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历史。展示洪秀全的图片,引出他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历经十四年之久,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设计意图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翻到课本54页,这节课我们分五个部分讲述。分别是兴起、发展、全盛时期、转衰、失败。

(一)兴起: 提问为什么在1851年的时候会掀起一场农民运动?

探究一

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1851年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领袖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二)经过

看视频 了解太平天国的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 北伐失败、西征胜利,到了全盛时期 1856年,为了建设打下的江山,干了什么?

探究二 阅读教材,总结《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一起概括,有土地分配方面,还有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思考,他这个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实施吗?看历史小故事,贴告示之后甲乙丙的对话 思考《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讲授资政新篇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外交 评价资政新篇 从革命性、进步性、局限性

将两个文件作比较

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阅读图片,分析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发生天京事变? 结合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结合两段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探究活动 如何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段材料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和历史文献,分析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说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图示教学法。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2)问题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或材料,比较有针对性。(3)情境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大多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导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的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五次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五次战争吗? 设置疑问,带入新课,今天我们将来学习近平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其中的两次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㈡讲授新课

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让学生阅读课文1—4自然段,归纳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请两位学生来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概况的能力

2、甲午战争的过程 观看课本战争示意图,紧接着我将会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示意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了解甲午战争的过程) 接着 插播电影《甲午风云》相关战争片断。这样做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要求学生归纳《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之后要求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之间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纵观历史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我会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来讲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紧接着转入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讲解 前面讲过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有五次侵华战争,一鸦,二鸦、中法,甲午战争还有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八国联军侵华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紧接着我会以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为主线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不是重点,因此以我的粗略讲解为主,带过)

5、《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我会要求学生对比《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最后我会做一个归纳总结。

第15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四课内容,回顾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自主构建辛亥革命意义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补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中国近代建立民主的艰难尝试

3、重点、难点:

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情景设置、体验感受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补充

3、学情分析:有关辛亥革命具体史实,学生初中时已经学过,但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及意义等,学生并不了解,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和深度,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辛亥革命》大电影片段,有人说这是一次激进与保守的革命,这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我们今天就来具体学习这段历史。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活动一:展示《时局图》、谭嗣同就义图片、《辛丑条约》内容等史料,创 设情景提问:如果你是一位当时的中国热血青年,你最想做些什么?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感悟历史,学习先辈们投身革命的爱国情操。引出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然后请同学们看书查找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有哪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播放有关中国同盟会的视频,学生看纪录片,结合阅读课本完成表格。(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成立的作用) 通过列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整理的过程中梳理教材知识,完成知识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封建的目标,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在同盟会会员的支持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一条通往民主共和的道路,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 通过历史图片,有利于化繁为简,深化学生认识,提高能力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学生为多媒体上的图片排序,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中华民国成立:学生看书,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然后设问: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示几则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引出一是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二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提出假设: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探究,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道理。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局限性 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作铺垫。

多媒体展示材料,三位同学对辛亥革命的看法,然后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探究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表现。 设计意图是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突破难点。

(三)课堂总结:“穿针引线”,要求学生把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历史事件的关系表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课的思路,另一方面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单元主题下,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标要求及解读: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背景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性;通过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PPT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历史观。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突破策略: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播放影视片段,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视频资料中,捕捉并提取处理有效信息,运用史料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 (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时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3)情景设置法: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结果,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共青团团歌,用歌曲导入新课,五四的火炬如何点燃,又怎样唤起民族的觉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五四这段历史。 二 讲授新课:

1、五四运动背景: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一节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常铭华,由铭华回忆录导入五四运动导火线。 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展示1919年新闻报道,有政治要闻,财经快报,社会娱乐,国际消息。 总结五四运动背景,有利于学生在宏观背景下去观察思考历史现象,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运用社会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概况

五四之火是怎么点燃的,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二节,引出问题:五四运动的过程怎样? 学生根据图表归纳总结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片段。

3、意义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三节,请同学们思考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展示四段材料,提问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 :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一、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1.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2.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

3.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4.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6.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听故事热闹,对吧? 因此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

第一、针对性。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 第

二、可讲性。上口入耳

第三、鼓动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见解精辟,发人深思。

语言形象、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演讲稿 - 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1.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 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 3.正文

4.结尾(如:谢谢大家)

三、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1、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矗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2、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3、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一篇演讲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明。

第二课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一、学习文章的背景 。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分析本篇演讲稿的内容。

1.演讲者的身份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是什么人?

2、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一些希望。

3、读演讲稿看看本篇演讲稿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4、根据演讲稿的特点,分析本篇演讲稿的特点。 第三课时 我有一个梦想

一、背景作者介绍。

马丁·路德·金。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在黑人区生活,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他聪颖好学的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神学博士学位。1955年12月,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金遂同几位黑人积极分子组,织起“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与公司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此举揭开了持续10余年的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 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全部奖金(54,600万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68年4月4日,金被种族分子暗杀美国政府规定,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他是出色的演说家,被誉为“黑人之音”。美国的《展示》杂志将他评为近百年世界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1963年8月28日, 25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说,希望白人和黑人有一天可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二、 分析演讲稿的内容。

1、 本文是针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写得演讲稿?

2、 分析文章的结构。

梦想是什么?(17-25节) 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5节) 怎样实现梦想?(6-16节)

三、 赏析文章的语言。

1、这是一篇富有文采,热情洋溢的演讲,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请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大声地朗读。

2、现在,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文中这些段落为什么会让你感动? 在语言方面的:

1. 多用整句。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 2. 多用短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

3. 多用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第三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 写作背景介绍。

1.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背景介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去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词。

二、本篇演讲稿的特点。

本文是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

述其哀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

赞其功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

颂其德

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本篇演讲稿的结构。

1、分析本文的结构。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3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第三部分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最吸引恩格斯的是马克思的人格力量,马克思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四、本文的语言特点。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富于情感的语言。

1.齐读第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9课 讲稿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打开PPT。

【导入】上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什么时候确立起来的?跟什么文件有关?(1689年《权利法案》)为什么说《权利法案》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英国的国家元首是„„有无实权;最高行政首长是„„内阁是怎样产生的?如果议会和政府发生矛盾怎么办?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种政体——总统共和制的典型——美国。“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板书)

一、背景】美国的简称是USA,USA的英文全称是什么?(下一页PPT)The Unite States of America。Unite 是联合的意思,State是国家的意思,为什么State要加S呢?英国曾经在北美建立了13块殖民地,在1776年的时候,这13块殖民地的人民联合起来,宣布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由于那时的美国只是13个州的松散联合,因为组织松散,所以邦联政府显得软弱无力,群龙无首,问题重重。(板书:问题)

〖问题〗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请看到课本39页第二段。(联邦没有征税权,为打败英国实现国家独立而借的钱,现在还不了;各州关税不一,英国有机会钻空子,向关税低的州倾销商品;外交难以协调,不能共同进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觉得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他们又害怕像古罗马一样,走向极端,变成发展成君主专制。于是,1787年的时候,美国的政治领袖们就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讨论解决之道。(板书:1787年,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参加制宪会议的人都是哪些人?课本39页(答案: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什么是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呢?(答案:一个国家为防止专制独裁,应该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并且这三部分掌握在不同的人手里,让他们互相制衡,从而达到保证民主的目的)在这次会议中最突出的就是麦迪逊,他最坚定地坚持分权制衡原则,新宪法大部分是他拟订的,所以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二、新体制的确立】制宪会议之后,新宪法就制定出来了,因为它是1787年制定的,所以叫做1787年宪法。这部宪法成了美国的根本大法,1787年宪法的内容包含三大原则,是第一大原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本40页找出来。

〖三大原则:〗

〖1.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包括立法、征税、军队、贸易等;联邦的法律是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原则的第一点,就解决了联邦政府无权的难题。剩下两大原则就是防止专制的了。

〖2.三权分立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哪三部分?由谁掌握这三种权力?(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这三种权力是怎样互相制衡的呢?请看到课本40页的示意图。解释:首先,掌握最高行政权的是总统,政府的大小官员都是总统任命的。总统的权力那么大,怎样才能制约它那,请运用40页的示意图回答一下?(首先是国会,国会可以制定限制总统权力的法律,如果总统否决了法律,那么国会再投一次票,只要国会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总统的权力就会受到限制;另外,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的法令是违背宪法的,阻止总统法令的执行)接下来分析最高法院,光靠最高法院肯定成不了什么大事,但是,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总统任命的,如果他跟总统串通一气呢?那就危险了,怎么办呢?(总统任命的法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国会有没有可能控制政府呢?不可能的,因为总统是选民选出来的,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不需要对国会负责,所以国会不可能控制政府。

〖3.人民主权原则〗最后是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是人民选出来的。而且他们都是实行任期制的。这就保证了国家主权掌握在人民手中。

〖意义〗1787年宪法有什么意义呢?(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上一课我们尝到的《权利法案》只是有宪法的性质,并非真正的宪法;第二点,它使美国成为联邦制总统共和国——这时候我们碰到一个联邦和邦联的概念,这个一定要区分清楚,邦联是国家的联合,像欧盟一样,每个成员国都拥有100%的主权,而美国的联邦制,各州只掌握部分主权,最高主要属于联邦政府;最后一点,它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新体制的发展完善】1787年宪法确定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制,那美国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呢?没有,它还要进一步完善。(板书:新体制的完善)

〖1.维护统一〗尽管宪法确立了联邦政府和联邦法律的权力,但总各州的旧思想——州权主义仍然很强,到1861年的时候,南方11州公开退出联邦,分裂国家。最后只能通过内战解决问题,保证国家的统一。

〖2.两党制〗跟英国一样,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来了两党制。两党制又使美国的权力制衡更进了一步,因为两党之间要激烈竞争,互相监督。分别是哪两党呢?(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各代表谁的利益呢?(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但南北战争后发生了变化,因为南方种植园主已经被打败了,这时民主党代表妇女、少数民主、低收入者、老年人;共和党代表男人、白人、高收入者和年轻人。

四、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的从无到有,然后不断发展、完善。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1787年宪法和美国的权力结构,下节课会提问。

【板书】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背景

1.1776年,建国 2.问题

3.1787年,制宪会议

二、新体制的确立

(一)1787年宪法

(二)三大原则:

1.实行联邦制政体

2.三权分立原则 3.人民主权原则

(三)意义:

三、新体制的发展完善

1.维护统一 2.两党制

四、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较

第五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课教案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原则。

难点: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导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它却是当今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吧,这里面有一句经典:“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是缩小版的美国,美国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每年通过合法途径移民到美国的人数多达十几万,非法移民就更多了!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更多的人认为美国是人间的天堂。吸引他们的也许是美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亦或是高额的薪酬体系、还可能是它自诩的民主法制等等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即是天堂又是地狱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它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历史的海洋中去体会一下美国对于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吧。

一、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历史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美国建立之前的北美大陆的情况,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不忍于本国的宗教迫害来到了北美大陆,开始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北美,最后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建成了十三块殖民地。可见,美国的前身是?北美大陆上的十三块殖民地。居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对,是英国来的移民。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在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的逐渐形成,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但是北美人民的生活理想、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挑战。作为宗主国,英国希望13块殖民地永远是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与英国殖民者的意志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了一件大事——(生:美国独立战争。)对。凭借着共同的民族意识、凭借着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凭借着启蒙思想的精神旗帜、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北美人民一步步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776年,随着《独立宣言》 的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美国建国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联邦宪法。因此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成了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不过,这个国家在建国之初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那么什么是邦联呢?邦联的建立也是美国建国之初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下一个子目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 请大家阅读一下“邦联”这个概念解释。

邦联-是若干个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 师:对于美国这个邦联来说,它的成员是13个独立的主权州。由于邦联的权力非常的有限。而且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所以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邦联在管理国家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断暴露。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面临着种种问题。华盛顿将它比喻成“沙子扭成的绳子”。

邦联的弊端(必要性)(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那么邦联的弊端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从经济上看,邦联没有征税权,税收可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邦联没有征税权,因此也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就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但是各州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当英国实施一些不利于美国经济的政策时,美国的邦联国会却不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对抗英国和保护本国产品。这就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同时各州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用多媒体放映:经济——不统一,造成对英贸易被动。)外交上:邦联政府软弱无力,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可见,邦联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外交上都不利于美国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所以,美国资产阶级要想维护自身统治利益,就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基于邦联制的种种弊端,1787年宪法颁布,规定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1787年宪法的制定。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问:宪法制定的地点、人物? 答:费城,华盛顿、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2)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

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师:(引导学生)这部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生:联邦制。解释联邦制。 师:联邦政府享有哪些权力?

答:拥有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

师:宪法实行的是什么原则? 生: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通过这一原则将美国的立法权由国会行使,国会分为参、众两院。行政权由总统行使、司法权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约。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定的法律;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官可宣布总统法令违背宪法;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这样就防止了联邦政府由于权利过大导致专制。 师: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这就体现了—— 生: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主权是指人民执掌国家政权。当时众议院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总统和议员都有民选产生,这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用多媒体放映) (3)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意义:①它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②确立了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③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①保留了奴隶制。②种族歧视:没有给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民主权利。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州权主义盛行。

教师: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的国家,它由各个州组成,中央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用多媒体放映),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宪法同时规定,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用多媒体放映),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主要是总结了美国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但是,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联邦成立以后,州权主义观念仍旧很活跃。那么,什么是州权主义?州权主义是南北战争前美国政治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政治思潮与现象。它与联邦主义相对,崇尚州权至上。在州权主义者看来,任何一州都有权宣布联邦国会的某项法律无效,州甚至可以脱离合众国,并对其宣战。1832年竞选总统失败的艾伦•伯尔竟秘密组成新英格兰联邦,企图独立。这一事件足以说明当时州权主义之严重。州权主义发展的顶峰就是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结束宣告了州权主义的彻底失败,州权主义成为了历史。(用多媒体放映)

2、维护联邦(用多媒体放映) (1)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

考验——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对于这场战争,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那么,美国内战的原因(用多媒体放映)是什么?性质(用多媒体放映)任何?有什么意义(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美国内战的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开叛乱(用多媒体放映),其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用多媒体放映)(美国独立以后,南北发展并不平衡,南方各州的经济以种植为主,而北方则是工商业资产阶级。这样,为了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到19世纪六十年代时,美国向西扩展着自己的领土。对于新占领的土地是采取什么制度的问题双方的矛盾激化了,最终双方爆发了战争),而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发展导致南北冲突激化(用多媒体放映)。从1861年这一时间判断出当时美国正直工业革命期间。东北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原料等多方面与南部发生尖锐矛盾,矛盾激化爆发了内战。

由根本原因可知其根本任务在于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故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用多媒体放映)。 师:如果停留在初中学习的认识上,同学们往往把南北战争只看作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斗争,其实从今天高中学习的角度看,这还是一场关于联邦至上和还是州权至上的较量,是一场国家的统一还是陷于分裂的抉择。林肯去世时,美国人民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棵大树倒下时,我们才真正量出了它的长度。那么,我们现在就再来量量林肯这棵大树的长度,他到底为国家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呢?

生:林肯领导废除了奴隶制度,同时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发动叛乱,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推翻南方获得胜利,联邦制得以巩固。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巩固了新生的联邦制政权。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避免了分裂,巩固了统一,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更进一步维护联邦地位和作用的宪法。它巩固了统一与稳定,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为了巩固自己的斗争成果,巩固联邦。内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了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该法案的规定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2)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用多媒体放映)。 (对于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为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可做适当的补充。该法令1868年通过,在美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关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里程碑式的案例,都是根据第14条修正案而起诉和判决的。所以此法令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还体现在它的选举过程中实行两党制的原则。下面,我们来学习美国的两党制。美国两党制形成于何时?两党制的特点是什么?

三、两党制(用多媒体放映)。

关于两党制,我们在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时已经了解了它的含义了。而美国的两党制,同学们应该很清楚,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美国的总统选举是怎样进行的,它都受到哪些人的控制?(此处为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用多媒体放映总统选举秀—驴象之争、各为其主图画) 学生:略

1. 两党制的形成和“驴象大战”的由来(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的两党制是美国两大政党有组织地依照美国联邦宪法轮流统治的政治体制。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的过程中,围绕着国家权力是否集中于联邦政府问题展开了斗争,形成了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后来,几经分化、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1854年建立了共和党。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两党制有何特点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两党制的特点(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两党制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掌握行政实权。因此,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哪个党的候选人竞选获胜当上总统,哪个党便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党便成为在野党。美国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的,但两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却与执政和在野的地位无关。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频繁: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两党控制。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两党只是在总统选举中,才各自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全党团结,在议会活动中两党均无统一的要求,因此,即使拥有多数席位的党,也很难控制议会稳定的多数。 两党制的发展演变(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两党制的发展演变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美国两大政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太明显,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实行“政党分赃制”。竞选获胜的新总统把政府机构中的职位分配给自己所属党派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在竞选中为自己出力的人员及其亲信。这种制度既损害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3)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对文官制度实行改革。1883年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美国的政府体制因此稳定下来,不因执政党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 (学完此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评价两党制,先自由讨论,后叫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两党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从本质上看,两党制下的两党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但是,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为:第一,可收互相监督之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第二,两党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资产阶级能够不断发现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优秀政治人才,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其上台执政,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 课堂小节

教师:18世纪后期,北美大陆上矗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实行共和政体,开创了现代政体的另一种形式。本节课的重点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宪法所体现的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在这些原则下,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的国家,同时,两党制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但在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体。那么,法国又确立了什么政体呢?这是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练习

师生合作完成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表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在有关的知识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来二看美国政治——美国的新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先和英国进行一下比较。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由此可见,美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体,这就是总统共和制。

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a、经济上

b、外交上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a、联邦制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民主原则

(3)1787年宪法的意义

二、维护联邦的斗争。

1、州权主义

2、维护联邦

美国内战(战争) 宪法第14条修正案(法律)

三、两党制(驴象之争)

1、两党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上一篇:工作纪律作风对照检查下一篇:各种流量计原理优缺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