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2023-04-30

第一篇:岳麓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我主要从教材分、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或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另外,通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教材中重点涉及的早期的王位世袭、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中国政治特色的表现。这些制度影响着以后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文明中。我国长期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浓厚的亲情观点甚至民族的凝聚力,都与古代的宗法制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另外,本课内容也为理解秦汉以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作一合理的铺垫,所以,学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⑵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⑶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宗法制的评价。 ⑷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内容、特点、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⑵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夏商周的建立及三个朝代,创建人的故事、考古勘察的报道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⑵通过对宗法制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四)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本课内容有过不少的接触,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从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说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生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的回老家的时候有没有去过祠堂,清明节或春节期间,有没有在祠堂参加过祭祖活动,参加过的同学请举手。(请一位同学跟简单介绍一下过程。)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宗法情节”,古代皇帝祭祖则是在太庙(幻灯片显示)。那从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这样的活动呢?(夏商周)。我们今天就学习与古代中国有关的政治制度,从而导入新课。

(二)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我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这课书的教学。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在学习这一目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以及政权出现的时间、建立者。在学生回答后,我向学生展示偃师二里头遗址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夏代的高度文明,以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接着展示《礼纪·礼运》里面的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公共权力至上 2.“公天下”→ “家天下”(禅让制→世袭制)。

2、在学习商朝政治制度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商朝的政治制度,然后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内服和外服制度。经过理解该制度就使学生明白外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因此,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就总结出了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1.内服和外服制度2.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学习“封邦建国”这一目时,我先向学生展示周公的画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用谈话法了解西周建立的史实和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并让学生总结出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对象、内容、受封诸侯的义务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比较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异同点,这样,学生既完成了本目的学习,又认识到通过分封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本目内容,有利于下一目的学习。

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学习这一目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我主要通过问题导学法,也就是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提示学生主动学习。问题如下:

1.实行分封制的同时,周初还实行了与之互为表里的宗法制。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2.结合教材第4页的《大宗、小宗示意图》,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大宗、小宗等关系。

3.宗法制度的作用。在学生讨论回答结束后,我再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宗法制的了解。最后以各种图片和文字信息展示礼乐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从而感悟三种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部落联盟时代遗留下来的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但却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五)达标测试:

1、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答案:妻子的小儿子)

2、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六)布置作业:课下查找有关文考古资料,说一说礼乐制度在西周社会的表形式。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历史必修1第一课教案 岳麓版

1.孔子生平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老子的学说

1、老聃和《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 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3.评价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第三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课教案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原则。

难点: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导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它却是当今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吧,这里面有一句经典:“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是缩小版的美国,美国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每年通过合法途径移民到美国的人数多达十几万,非法移民就更多了!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更多的人认为美国是人间的天堂。吸引他们的也许是美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亦或是高额的薪酬体系、还可能是它自诩的民主法制等等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即是天堂又是地狱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它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历史的海洋中去体会一下美国对于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吧。

一、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历史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美国建立之前的北美大陆的情况,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不忍于本国的宗教迫害来到了北美大陆,开始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北美,最后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建成了十三块殖民地。可见,美国的前身是?北美大陆上的十三块殖民地。居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对,是英国来的移民。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在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的逐渐形成,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但是北美人民的生活理想、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挑战。作为宗主国,英国希望13块殖民地永远是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与英国殖民者的意志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了一件大事——(生:美国独立战争。)对。凭借着共同的民族意识、凭借着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凭借着启蒙思想的精神旗帜、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北美人民一步步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776年,随着《独立宣言》 的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美国建国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联邦宪法。因此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成了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不过,这个国家在建国之初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那么什么是邦联呢?邦联的建立也是美国建国之初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下一个子目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 请大家阅读一下“邦联”这个概念解释。

邦联-是若干个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 师:对于美国这个邦联来说,它的成员是13个独立的主权州。由于邦联的权力非常的有限。而且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所以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邦联在管理国家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断暴露。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面临着种种问题。华盛顿将它比喻成“沙子扭成的绳子”。

邦联的弊端(必要性)(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那么邦联的弊端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从经济上看,邦联没有征税权,税收可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邦联没有征税权,因此也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就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但是各州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当英国实施一些不利于美国经济的政策时,美国的邦联国会却不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对抗英国和保护本国产品。这就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同时各州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用多媒体放映:经济——不统一,造成对英贸易被动。)外交上:邦联政府软弱无力,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可见,邦联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外交上都不利于美国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所以,美国资产阶级要想维护自身统治利益,就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基于邦联制的种种弊端,1787年宪法颁布,规定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1787年宪法的制定。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问:宪法制定的地点、人物? 答:费城,华盛顿、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2)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

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师:(引导学生)这部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生:联邦制。解释联邦制。 师:联邦政府享有哪些权力?

答:拥有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

师:宪法实行的是什么原则? 生: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通过这一原则将美国的立法权由国会行使,国会分为参、众两院。行政权由总统行使、司法权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约。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定的法律;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官可宣布总统法令违背宪法;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这样就防止了联邦政府由于权利过大导致专制。 师: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这就体现了—— 生: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主权是指人民执掌国家政权。当时众议院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总统和议员都有民选产生,这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用多媒体放映) (3)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意义:①它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②确立了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③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①保留了奴隶制。②种族歧视:没有给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民主权利。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州权主义盛行。

教师: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的国家,它由各个州组成,中央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用多媒体放映),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宪法同时规定,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用多媒体放映),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主要是总结了美国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但是,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联邦成立以后,州权主义观念仍旧很活跃。那么,什么是州权主义?州权主义是南北战争前美国政治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政治思潮与现象。它与联邦主义相对,崇尚州权至上。在州权主义者看来,任何一州都有权宣布联邦国会的某项法律无效,州甚至可以脱离合众国,并对其宣战。1832年竞选总统失败的艾伦•伯尔竟秘密组成新英格兰联邦,企图独立。这一事件足以说明当时州权主义之严重。州权主义发展的顶峰就是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结束宣告了州权主义的彻底失败,州权主义成为了历史。(用多媒体放映)

2、维护联邦(用多媒体放映) (1)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

考验——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对于这场战争,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那么,美国内战的原因(用多媒体放映)是什么?性质(用多媒体放映)任何?有什么意义(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美国内战的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开叛乱(用多媒体放映),其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用多媒体放映)(美国独立以后,南北发展并不平衡,南方各州的经济以种植为主,而北方则是工商业资产阶级。这样,为了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到19世纪六十年代时,美国向西扩展着自己的领土。对于新占领的土地是采取什么制度的问题双方的矛盾激化了,最终双方爆发了战争),而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发展导致南北冲突激化(用多媒体放映)。从1861年这一时间判断出当时美国正直工业革命期间。东北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原料等多方面与南部发生尖锐矛盾,矛盾激化爆发了内战。

由根本原因可知其根本任务在于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故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用多媒体放映)。 师:如果停留在初中学习的认识上,同学们往往把南北战争只看作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斗争,其实从今天高中学习的角度看,这还是一场关于联邦至上和还是州权至上的较量,是一场国家的统一还是陷于分裂的抉择。林肯去世时,美国人民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棵大树倒下时,我们才真正量出了它的长度。那么,我们现在就再来量量林肯这棵大树的长度,他到底为国家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呢?

生:林肯领导废除了奴隶制度,同时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发动叛乱,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推翻南方获得胜利,联邦制得以巩固。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巩固了新生的联邦制政权。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避免了分裂,巩固了统一,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更进一步维护联邦地位和作用的宪法。它巩固了统一与稳定,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为了巩固自己的斗争成果,巩固联邦。内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了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该法案的规定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2)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用多媒体放映)。 (对于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为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可做适当的补充。该法令1868年通过,在美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关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里程碑式的案例,都是根据第14条修正案而起诉和判决的。所以此法令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还体现在它的选举过程中实行两党制的原则。下面,我们来学习美国的两党制。美国两党制形成于何时?两党制的特点是什么?

三、两党制(用多媒体放映)。

关于两党制,我们在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时已经了解了它的含义了。而美国的两党制,同学们应该很清楚,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美国的总统选举是怎样进行的,它都受到哪些人的控制?(此处为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用多媒体放映总统选举秀—驴象之争、各为其主图画) 学生:略

1. 两党制的形成和“驴象大战”的由来(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的两党制是美国两大政党有组织地依照美国联邦宪法轮流统治的政治体制。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的过程中,围绕着国家权力是否集中于联邦政府问题展开了斗争,形成了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后来,几经分化、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1854年建立了共和党。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两党制有何特点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两党制的特点(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两党制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掌握行政实权。因此,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哪个党的候选人竞选获胜当上总统,哪个党便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党便成为在野党。美国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的,但两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却与执政和在野的地位无关。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频繁: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两党控制。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两党只是在总统选举中,才各自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全党团结,在议会活动中两党均无统一的要求,因此,即使拥有多数席位的党,也很难控制议会稳定的多数。 两党制的发展演变(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两党制的发展演变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美国两大政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太明显,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实行“政党分赃制”。竞选获胜的新总统把政府机构中的职位分配给自己所属党派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在竞选中为自己出力的人员及其亲信。这种制度既损害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3)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对文官制度实行改革。1883年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美国的政府体制因此稳定下来,不因执政党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 (学完此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评价两党制,先自由讨论,后叫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两党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从本质上看,两党制下的两党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但是,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为:第一,可收互相监督之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第二,两党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资产阶级能够不断发现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优秀政治人才,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其上台执政,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 课堂小节

教师:18世纪后期,北美大陆上矗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实行共和政体,开创了现代政体的另一种形式。本节课的重点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宪法所体现的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在这些原则下,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的国家,同时,两党制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但在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体。那么,法国又确立了什么政体呢?这是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练习

师生合作完成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表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在有关的知识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来二看美国政治——美国的新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先和英国进行一下比较。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由此可见,美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体,这就是总统共和制。

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a、经济上

b、外交上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a、联邦制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民主原则

(3)1787年宪法的意义

二、维护联邦的斗争。

1、州权主义

2、维护联邦

美国内战(战争) 宪法第14条修正案(法律)

三、两党制(驴象之争)

1、两党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五篇: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实录(5页)-word文档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夏商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了解夏朝和商朝统治的制度和思想,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问题教学,通过“设疑——探疑——释疑——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早期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的能力;通过感悟古人的制度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增强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的第一堂新课,学生感觉新鲜。通过准备课,学生对新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初步认识,事先在心理和知识上有所准备,拿到新教材更有趣味,教师要因势利导。但第一课的史实比较遥远和神秘,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各类班级的学生程度差异明显,一些同学不能适应,要引起高度重视。评论(0)3 3.【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4.【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评论5.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个政权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和继承的传子制度。[公共权力就是大家所赋予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过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后到了桀时,由于他的凶狠、残暴等原因导致了人民的一致反对,于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把夏给灭了,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商部族完善了政治制度,那就是内外服的政治制度。

那么什么是内服,什么是外服呢?

(学生答)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附属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商王与内外服的关系:一方面,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与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求附属国承担义务;另一方面由于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商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有时还甚至与商王发生战争。除了内外服制度外,商朝还有没有其他的统治手段呢? (学生答)利用宗教神权来统治国家,即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解析: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所以,商朝统治者“尚鬼”、“尊神”,依据鬼神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这其实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

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死,年幼的周武王继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摄政,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与周成王,在他摄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如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实行了分封制。那么,什么是分封制呢?

(学生答)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那么周公又是怎样实行分封的呢?结合西周分封形势图进行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处在战略要地,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周公的这种分封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答)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过渡:分封制使西周王朝确立了严格的统治秩序,这一统治秩序在面临周王、诸侯等人生命终结的时候由谁来继承其土地、财产和权力呢?周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思考并加以解决,这就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嫡:正妻 嫡长子:正妻的大儿子,也称宗子

那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答)目的:为了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那么两者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对图表进行分析得知: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兄弟关系,也存在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也就是说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的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答)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制度,周公制定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呢?

(学生答)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综合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1.王的权力不断强化,继承权逐渐确立;2.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制度越来越完善;3.等级制度鲜明;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家国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等。 (教师总结)关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我们并不需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就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论。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些政治制度的创立是古人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而制度的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下一篇:医疗器械典型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