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老城核心区更新改造对策探析

2022-09-12

我市在老城核心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历史文化保护、老建筑及历史遗迹拆留、居住人口疏散、闲置场地再利用等诸多问题。如何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 保存老建筑和历史遗存, 调整和重组老城区功能结构, 重新激活其魅力, 以延续历史文脉, 留住城市记忆是摆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 探讨老城核心区更新改造与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 本文结合萍乡市老城核心区更新改造规划实践, 剖析更新发展的动力, 分析其内在的原因, 并提出更新发展的对策, 希望为萍乡市老城区的整体更新改造与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

1 萍乡市老城核心区现状特点

1.1 老城核心区范围

本文所指萍乡市老城核心区范围是根据历史形成原因和市民认知程度划定的, 即北至昭萍路, 南至萍水河, 西至浙赣铁路, 东至萍水河的区域, 总面积约160公顷, 规划区以跃进路为轴线程三角形分布。

1.2 项目背景与起源

老城核心区自古是萍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城市先发展区, 它承载着城市主要的人文积淀和历史记忆, 随着城市发展结构变迁, 老城核心区的地位慢慢被忽略和遗忘。

2015年3月18日, 市委书记李小豹调研南正街, 强调南正街旧城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要本着关注“民生民意、解决民愿”的原则, 积极推进南正街旧城改造项目, 将南正街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 我市老城区更新改造正式拉开序幕。

1.3 老城核心区区域优势明显

老城核心区占据萍乡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位, 交通四通八达。萍水河自北向南流经而过, 是传统商业高度密集的核心区域, 其土地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以及居民认同程度都远高于城市的其他区域。

1.4 人文资源、历史遗存丰富

拥有1700多年的建城历史, 老城核心区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传统建筑和特色街巷。如清朝在此修建的江南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萍乡百年老火车站、始建于明代的鳌洲书院、曾经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南正街、老城水运码头-禹门、千年孔庙、老县衙、凤凰池、绛园、老煤校等;形成了萍乡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这些构成了新老萍乡人的城市记忆, 老城核心区具备文化核心区的良好条件。

2 萍乡市老城核心区发展的驱动力

2.1 外部拓展, 内部更新,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发展格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跨越式发展, 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逐渐转移, 老城核心区发展动力被削弱, 面临外部拓展、内部更新的双重需求

2.2 老城核心区居民渴望改造居住环境

老城区建筑质量差, 房屋年久未修, 市政设施匮乏, 居住环境恶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 居住在老城区的人群对自己居住环境和现状不满, 有着强烈的改造旧区与现代生活接轨, 提高生活空间质量的诉求。在进行现场踏勘时, 经常有居民咨询拆迁改造的事宜, 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和今后的建设布局, 这体现了老城区居民的根本需求, 也是推动旧城改造的根本动力源。

3 案例借鉴—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位于卢湾区淮海中路东段, 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毗邻“中共一大会址”, 规划面积约30000㎡, 建筑面积约57000㎡, 2001年改造完成。整体建筑建设于20世纪法租界时期, 属于旧式上海里弄建筑。

瑞安集团在对新天地更新改造进行规划设计时, 采用积极的思路和保护态度, 在规划条件苛刻的情况下, 保留了上海石窟门房子外貌及其周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对其内部进行整体翻新改造, 合理的把新生命力注入旧建筑, 以中西合璧、新旧融合为基调。

更新改造沿用先进的设计理念, 不拘泥于原有生活形态和建筑功能布局的消极保留, 而是立足于塑造新的、适合本街区发展的生活形态, 立足于挖掘街区深层次的历史文化魅力。采用保护性的更新改造方式, 改造后物质景观效果和精神景观提升受到各方的肯定和认同, 功能置换性改造为历史风貌街区的更新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4 萍乡市老城核心区更新改造的目标定位和思路

2015年启动南正街的拆迁改造工程标志着我市老城区更新与改造工作正式开始, 近年来, 我市以民生工程为抓手, 不断加大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力度, 全面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景观设施的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善。

4.1 更新改造目标定位

通过对老城核心区的整体更新改造, 调整不合理的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 打造文化中心、旅游休闲中心、餐饮服务中心和理想宜居场所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区域, 使老城核心区成为萍乡市旧城区的发展核心。

4.2 更新改造思路探析

4.2.1 践行公众参与, 体现阳光规划

萍乡市老城核心区的更新改造,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规划优先, 分步实施”的原则, 充分考虑居民的改造意愿, 采取积极政策引导、完善拆迁制度、改革住房制度等措施以保证更新改造顺利进行。调动一部分市民积极参与规划, 并在规划公示过程中及时吸取市民反馈建议, 将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建设的全过程。

更新改造工作要整体规划, 分布实施。优先启动更新改造意愿强烈、需求急迫和条件成熟的片区, 以稳步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向前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效融合。2015年市政府已经启动的南正街更新改造工作, 已顺利完成安迁工作, 进入建设阶段, 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老城核心区更新改造要结合实际、明确目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滚动更新, 积累成熟的更新改造运作经验, 以在未来开展老城区其他地块的综合整治工作。

4.2.2 整合激活资源, 传承历史文脉

4.2.2. 1 激活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不仅仅是历史物理空间遗存, 更是软性的文化资本, 隐形的传统, 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在对老建筑和历史物理空间进行改造更新的过程中, 尽量的保存其外貌特征, 保留其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

4.2.2. 2 传承历史文脉

以一期南正街更新改造为发展引擎, 整合吉星街老建筑、浙赣铁路和老火车站场所, 形成萍乡市老城区历史风貌街区。

通过对老城核心区传统元素梳理, 提升并串联老火车站、浙赣铁路、鳌洲书院、南正街、禹门、孔庙、老市政府、绛园、煤校等重要文化景观节点, 形成内容丰富的城市记忆体验环和老城核心区历史文脉环, 重新激活老城核心区的文化魅力

5 结语

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以大规模新城开发为主的城市建设方式将逐渐减少, 建设的方式也必将由数量的增加转为品质的提升, 因此旧城更新改造的项目也会越来越多。

通过对萍乡市老城核心区更新改造的研究, 以探析旧城改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使旧城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改善和协调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的关系。

要发挥萍乡老城核心区的地域特色, 协调解决旧城区新旧空间形态的有机更新改造问题, 建立传统空间形态与现代城市功能的发展平衡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改造理念, 坚持尊重民意、公众参与、阳光规划的原则, 反对大拆大建的传统改造模式, 完善配套设施, 提高环境质量, 加强老城核心区有历史价值建筑和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最后期望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保持一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形态上的联系, 以延续城市文脉, 使老城区的空间呈现多元混合、持续有序、动态发展的新局面。

摘要:萍乡古有“吴楚通衢”, 现有“赣西明珠”之称, 自三国吴宝鼎二年 (267) 建县, 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老城核心区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 承载着传统的市民生活, 在萍乡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的变迁, 使老城核心区的地位慢慢的被忽略和遗忘并逐渐走向衰落。

关键词:旧城更新,功能置换,历史遗存,老城核心区

参考文献

[1] 徐明前.城市的文脉:上海中心城旧住区发展方式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2] 倪庆梅, 孟献礼.旧城区的有机更新——以永康市旧城改造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8, 24 (11) :47-49

上一篇:抢救一例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护理体会下一篇:催化四机组控制系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