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桥电灌站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开工

2024-05-01

炉桥电灌站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开工(精选3篇)

篇1:炉桥电灌站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开工

炉桥电灌站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开工

炉桥电灌站位于定远县西部严重干旱缺水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始建于1959年,是安徽省第一座大型电力灌溉工程。灌区受益面积649.65km2,受益人口28.2万。现有6级9座泵站组成,总装机38台12425 KW。由于炉桥电灌站的设备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品,能耗高,效率低,均已接近或超过使用年限,机泵和配电设备老化,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管理设施等均存在损毁、锈蚀、老化、淘汰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灌区的工程效益、工程的安全运行。

2012年5月省发改委批复同意炉桥泵站更新改造,核定项目总投资10462万元。2012年9月,省发改委、水利厅联合下文,下达2012年投资计划3645万元,2012年12月底完成招投标工作。

日前,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动工。项目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拆除重建二级站二分站进水渠防洪闸、进水前池及出水池;更新改造四级站泵房、机电设备及拆除重建进出水池及进出水管。该更新改造工程完工后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有力保障灌区内工农业生产并为定远盐化工基地用水提供了保证。

篇2:炉桥电灌站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开工

D C S是分散控制系统 (D i s t r i b u t e d Control System) 的简称, 国内一般习惯称为集散控制系统。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 综合了计算机 (Computer) 、通讯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显示 (C R T) 和控制 (Control) 等4C技术, 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组态方便[1]。

1. 设计思路

平煤盐化一期60万吨制盐工程是平煤集团联合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整体盐化工工程的源头项目, 工程始建于2006年12月, 于2007年12月试生产并在短期内达产, 此工程是由四川自贡市轻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 在建设及试生产过程中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 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蓝图中电气部分进行了改造及功能扩展, 并取得了良好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1.1 改造前提:

工艺生产控制岗位用人相对较少, 对生产线上动力设备 (泵类, 皮带类, 风机类) 的运行状况集中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原设计中对动力设备监控的电量参数数量少, 类型单一并且监控只局限在现场就地, 改造后高低压配电系统及动力设备运行所需的电量参数全部实现在总控室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远程集中监控, 部分设备在工艺允许的前提下实现了“四遥”功能。

1.2 施工步骤:

1.2.1首先确定总控室的软硬件架构, 计算机选用工业型, 适合工业现场环境研华工控机, 软件要求功能全面, 支持通讯协议广泛, 上层通讯选用协议广泛, 兼容性强的工业以太网协议, 低层通讯选用成熟可靠的ModBus协议, 中间物理接口选用常用的串口通信 (半双工RS485和双工232) , 项目工程有10KV的高压配电室1处, 主体设备主要为油浸变压器, 原设计中变压器的监控操作就在高压配电室内, 并且正常运行时需要专值岗位值班人员, 通过可行性研究决定把其配套的综保后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作为控制中心, 以此为中心为技术平台对各个工段进行相应改造, 先把此计算机系统由高压配电室移至总控DCS控制室 (距离增加原双绞线通讯变为光缆通讯) , 在总控室通过光缆通讯联络实现变压器高压侧线路的远程分闸、合闸及变压器速断、超温、轻重瓦斯等各种保护的监测和控制, 现场高配室变为无人值守站, 不再设立岗位, 由总控室值班人员统一调度指挥, 即增加了高压操作的安全性也减少岗位值班人员, 这样在不影响各项功能发挥前提下有效减少了运营成本。

1.2.2工程另有4处低压配电室, 主要控制泵类, 皮带类, 风机类, 搅拌类的动力设备。其中2处低配室是分别由2台相同容量的变压器通过联络柜并联供电, 带通讯功能的智能框架断器是其主要控制部件, 分布在不同变压器上的动力设备由于功率容量不同, 控制方式也不同, 根据距DCS总控室路径距离远近情况分别选用屏蔽双绞线和光缆为传输媒介进行信号通讯传输。

1.2.3改造进程中首先要把物理位置远近不同的高低压设备 (变压器综保、低压电机保护、框架断路器、软启动器等) 的运行信号可靠的传输进DCS总控室, 主控层通讯为工业以太网通讯。

2. 电气设备单元

2.1 10KV开关站

工程依设计建设有10KV开关站, 集中在高压配电室内, 10KV断路器采用手车式真空断路器, 具有电流速断及过流保护。全厂共设3座1 0 K V/0.4 K V低压变电所 (或配电所) , 共安装5台厂用变压器, 每台容量在1250KVA~1600KVA, 分别设在制盐、循环水及石膏工段。

2.2 400V配电室

工程另有3处400 V/220 V低压配电室, 主要控制泵类, 皮带类, 风机类, 搅拌类的动力设备。

2.3 厂区线路

10KV系统采用YJV22电缆, 地埋的形式铺设, 低压线路主要在生产车间采用氟塑料绝缘硅橡胶护套在桥架或穿管敷设。

2.4 电力、自动化仪表方面的安全保护措施

按照设计及现行配置, 厂变配合10KV开关站的保护装置有电气类保护和非电类保护, 前者主要有速断、过流保护跳闸, 后者有超温、轻、重瓦斯气体保护跳闸, 400V电动机保护主要有缺相、过流、短路、堵转等保护跳闸。

2.5 防雷、防静电措施

2.5.1根据设计要求各建筑物依据所属类别安装了避雷带, 制高点均设置避雷针。

2.5.2 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 按设计10KV进线侧均装有氧化锌避雷器。400V/220V配电系统采用接零保护, 现场动力设备、构架及屏台外壳进行重复接地。

2.5.3 厂区设有总控室, 内部主要为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除正常接地以外, 现场敷设静电地板最大程度的减少对DCS、计算机、通讯系统的影响。

3. 改造后优势

3.1 节省工程造价, 降低运营成本。

MODBUS协议理论上最多可以32台设备共用一条数据线实现信号传输, 所以通过对现场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的设备合理分配组合, 90多台智能控制设备原需上百根信号电缆才能实现的信号传输功能, 现只用8根 (2条光纤、6条屏蔽双绞线) 线缆就达到并优于原设计效果, 节省了大量材料及施工费用。由于现场设备最大程度的实现远程集中测控, 正常生产中也减少了现场岗位及岗位值班人员。

3.2 信号准确, 保护可靠, 信息量大。

通过通讯采集到的数据回避掉了常规物理线路传输中的干扰、衰减, 信号单一的情况, 通过生产运行, 后台显示信号准确、无衰减, 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3.3 运行稳定, 检修方便。

现场动力设备的智能控制部分反映出的设备信息 (启、停、电流、故障类别) 在总控后台计算机上可以同步显现, 现场连接线缆少, 这样就大大方便检修人员对故障的判断和对症处理,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4 和DCS自动化系统协调工作能力强。

由于该系统主控层用的是工业以太网, 系统计算机之间经过软件组态后和总控DCS系统通过OPC服务器实现了无缝连接。做到了自控DCS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系统之间数据资源共享, 提高了DCS系统数据信息量及自动化程度, 最大程度的方便了操作运行人员。

附整体系统架构图及改造后的部分监控图 (见图1, 2) 。

4. 结论

此次改造在工程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工艺现场动力设备信息量的采集、传输和集中测控, 实际施工过程中既用到了主流成熟技术也尝试了前沿新技术。其中该系统改造中的软硬件选型尤为重要, 需要和控制中心通讯的所有现场智能设备通讯的物理接口类型, 通讯协议类型必须标准统一, 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在改造施工之前先试一下能否通讯得上, 目的主要是验证其协议是否标准, 在这次改造过程中就曾碰到硬件反复调试也不能采集到数据, 后发现其数据格式和标准MODBUS协议数据格式不一致, 并不是标准MODBUS协议, 必须再开发才能匹配, 但由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通讯线缆 (光缆除外) 在施工当中要尽量避开强电, 强磁的场所, 避免通讯中断。光缆全部采用重铠直埋的施工避免物理损伤增加安全系数。要求DCS系统软件和配电自动化系统软件都能支持OPC功能, 若之间通讯监测信息多的话可在上层工业以太网中采用OPC服务器的形式通讯, 占用资源少, 数据刷新快, 无通讯阻塞。若通讯信息远控内容多的话可以考虑通过低层通讯来实现, 受外界影响小, 安全可靠[2]。

参考文献

[1]王常力, 罗安主编.集散型控制系统的选型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篇3:广州莲塘名村一期改造工程回顾

关键词:莲塘;古村落;改造提升;美丽乡村

莲塘名村,原名香山窿,隶属广州市黄埔区(原萝岗区)九龙镇,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中西部,与帽峰山的东北部相邻。周边与燕塘村、重岗村、枫下村等地相接壤。前有清澈的帽峰山水溪流人流溪河,中有蜿蜒的九太公路贯穿而过,后有玄武山自然保护森林公园,四周山岭长满翠绿的白兰花树,玉兰花香飘四季,是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雅的丘陵地区。

1.莲塘名村改造前现状

莲塘名村建村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全村以耕地、山体、园地以及水域为主,其余为生活用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用地。南宋时期当地陈氏祖先在此定居,至今保留了许多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现存有时四陈公祠、鸿祜家塾、友恭书室等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以及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食堂。每年,侨居海外及港澳的陈氏子孙都会回来祭祖,一些游客也慕名前来参观。但由于村落年代久远、经济基础差,许多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损毁较严重,部分古屋老化,污水缺乏系统排放,村民各自圈地种植、无序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使莲塘名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法展示给公众,村容村貌亟需整治。

2.美丽乡村实施背景

古村古镇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它们个性鲜明,保留着当地或者一定时期较为重要的建筑。这些建筑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成就,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民俗民风,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和足迹。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的传统古村落正面临破坏甚至已没落。

十八大以来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广州市提出走特色、新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深化落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全力推进现代美丽乡村建设,建造独具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都市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011年12月,莲塘名村被列入广州市首批名村建设项目之一。2012年3月莲塘名村成为广州市市级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之一。2013年9月,原萝岗区通过《莲塘美丽乡村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美丽乡村建设统筹结合旧村整体改造,按照“全村域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采取“政府引导、村民自主、企业参与”的方式,传承岭南乡村地域文化,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持续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下的“农业产业化、农民城市化、农村现代化”,最终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幸福莲塘”。

3.改造的基本理念

以延续岭南建筑文化脉络、传承村落文脉为原则,以保护古村的整体风貌为前提,充分尊重和保持莲塘古村独特的岭南古村落肌理,深入挖掘岭南古村落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借吉祥文化——“莲”为设计立意。以山水景观、历史建筑和河涌池塘为载体,巧妙利用古树名木、自然资源、植物景石来衬景,凸显岭南地区浓郁的文化特色,打造莲塘名村“莲影塘香”的文化旅游名片(图1~2)。

4.改造方法

4.1整合古村资源,营造融合氛围

充分发挥莲塘名村的选址优势,以玄武山、时四陈公祠、莲塘为主轴线,以修复时四陈公祠为中心,向北于玄武山公园修建亭廊和绿道;向南修建演出平台并拓展延伸,建风水文化广场连接省道九太公路,串联东西池塘,扩大水系并遍植莲Nelumbo nbcifera;依托优美的河段曲线,在东侧建“九曲通幽”亲水栈道,栈道曲折蜿蜒于水面;西侧建仿古拱桥及洗衣台,并巧于借景,保留原有古老大榕树Ficus microcarpa,修建榕树小广场,营造一幅气质隽永、极具岭南乡土园林气质的美景(图3~4)。

4.2整治闲置地、提升景观整体性

因原村落闲置地零散,常年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本工程在保留莲塘名村原有清代岭南民居建筑风格及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村民的文化传统,提升“莲”文化,通过整合利用原有闲杂地块,建园道、配小品、改造植物绿化,达到改造水网、营造景观的效果,打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的莲塘古村新貌,为村民增添休闲活动的场所。

4.3“修旧如旧”续岭南乡村古朴韵味

此次改造,在修复时四陈公祠、人民公社食堂以及新建戏台、亭廊、洗衣台、拱桥、平台道路、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时,考虑了村中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保留了莲塘名村的岭南特色与古朴韵味,尽力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局面。

4.3.1建筑形式

新建的戏台、亭廊采用镬耳山墙与硬山坡屋顶结合,比例恰当,与原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持一致,体现岭南建筑风格。

4.3.2建筑色彩

采用青灰色墙面、黛色瓦屋面,与原有古建保持一致,构成整体浅灰色的基调。

4.3.3建筑材料

为保持黛色瓦面、青灰色砖砌墙面、暗红色木门窗、大红地砖室内地台、条形磨石铺装广场、红砂岩石材拱桥等与原村落一致的风格,尽可能从各地收集旧材,以体现岭南乡村古朴的韵味。

4.3.4苗木选材

选材以乡土树种为主,如荔枝Litehiehinensis、龙眼Dimocarpuslongan、樟Cinnamomum eamphora、紫荆、榕树、山杜英、青皮竹等,结合莲、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粗齿冷水花Pilea sinofasciata、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等水生植物,营造出以水生花卉为主题,富有田园野趣、虫鸟共鸣的植物景观。

nlc202309091255

4.4改污水管网,建池塘净化水系

由于村民无序修建房屋、排放污水,导致村内卫生情况较差。本次改造在新建排污系统管网时将污水系统接入市政管道,同时在池塘边建造跌级生物过滤池,利用水循环系统过滤池水,既净化了水质,保护了生态,又营造了水景。

5.工艺和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特点

5.1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中的三大基本形式之一,古代的石拱桥多为传统工艺砌筑的圬工结构桥。圬工结构桥优点诸多,但缺点也不少,如抗拉抗弯强度低、抗震能力差、施工周期长、自重大等。此次在莲塘上修建的红砂岩双拱桥结合了现代钢筋混凝土与传统石作砌筑两项技术,其中桥主体结构及基础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现代建造技术,外以古旧红砂岩饰之。两者优势互补,克服了圬工结构的弱点,不仅使桥的抗震性、抗拉性更好,整体性更牢固,更经久耐用,还节省了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而古旧的红砂岩外观使拱桥显得格外端庄古朴(图5)。

5.2莲塘水体净化

在莲塘里种植荷花、风车草等水生植物,能为水体输氧、增加水体活性、降解水中有害物质;水中自然繁殖的一些昆虫、鱼类因吞食水体中沉积的有机颗粒作为营养物质同化和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中的颗粒;在池塘边建有一座跌级水体过滤池,池中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并种植根系发达、净化效果高的水生植物,通过循环系统将塘水抽至跌级过滤池后又流回池塘,从而实现水体不断循环。跌级过滤池就如同一个小型地表经流人工湿地,进一步利用植物和土壤胶体吸附性能截留和吸附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池水、保持清澈的效果,形成的水体跌级式流动,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水景效果(图6)。

5.3防治铺装石材表面返碱

返碱是镶贴石材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成因是石材底部的碱性物质在水的媒介下与石材中的碳酸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碱盐水溶液。如果石材底部和石材表面存在温差,碱盐的水溶液必然通过石材的毛孔外渗到石材表面,待水分挥发后结晶(结晶物呈白色粉末状)残留于石材表面,时间稍长会继续腐蚀石材表面,导致石材掉皮、脱落。因此在施工中凡与水体接触的饰面石材,均需在石材背面涂刷国产保石洁SG-4专业粘合剂,石缝间也采用与石材颜色相近的大理石胶封住,有效防止石材返碱。

5.4古树复壮技术的运用

位于池塘旁桥头小广场的一株近800年树龄的古老榕树,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树容失色,生长衰弱:长期缺乏养护;当地村民将其视为神树,在树头旁烧香跪拜,令古榕树常年处于烟熏火烤的环境;树头周边铺装过多,树头土壤裸露面积少,土壤板结,不利养分渗入和根系呼吸;树干曾经受伤长期不愈合,外露木质受雨水浸渍,逐渐腐烂,已形成较大的树洞。

施工中采取了多种复壮技术措施:

1)拆除树头过多的铺装,扩大树头土壤裸露面积,松土和换土,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2)剔除树洞腐木,用水泥和小砾石混合物填充封闭以防止积水和腐朽继续蔓延;

3)灌水、施肥,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开沟,适量填埋有机肥;

4)以混凝土柱支撑古树垂下的枝条;

5)通过村委教育村民,禁止在树冠投影范围内烧香,并设警示牌。

经过处理,古榕树再次焕发了生机,逐浙恢复健康,至今生长正常(图7)。

5.5景石表面处理

园林工程常在绿地丛中置以景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工程多以河石来衬景,然而河石在潮湿环境下易长藻类,日久就显得不光鲜。硫酸铜是最便宜的杀藻剂,用来涂刷景石,维护景观效果。

6.结语

莲塘名村一期改造工程完成了祠堂翻修,新建戏台、拱桥、洗衣台、亭廊、路灯,扩建莲塘,绿化栽植等一系列环境治理工作,使得该村已初步恢复古村落的肌理形态与环境风貌,继续传承和演绎极具岭南特色的村落文化,并大幅改善了村落生态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本工程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广州市城市绿化协会颁发的优良样板工程奖“金奖”。

诚然,莲塘名村一期改造工程还有不足之处。例如:由于部分村民对建设项目不理解,以及存在未解决的土地纷争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问题,施工期常受到部分村民的干扰,使一期工程未能按计划修建东南角果林地块上的木栈道和池塘西侧的消防车行桥,实感遗憾。因此,要贯彻市政府“美丽乡村”的行动计划,不仅要做好规划设计、施工工作,更要尽早向村民做好宣传工作。只有得到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方能更加顺畅地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炉桥电灌站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开工】相关文章:

谈机电排灌站技术改造措施09-13

水利排灌站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05-12

城市更新改造05-01

更新改造技术05-06

提灌站04-23

酒店更新改造范文05-28

更新改造项目流程07-02

广州更新改造规划07-02

港口码头更新改造04-13

更新改造水电设施请示05-17

上一篇:融资融券业务客户下一篇:毒物作业防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