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教育名校课堂

2022-07-04

第一篇:华章教育名校课堂

全国各地名校高效课堂经验荟萃

全国高效课堂经验荟萃

罗龙强

近年来,在课改大省山东率先推出高效课堂,以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兖州一中为三面旗帜,影响带动其他省市几所学校“临帖”、“破帖”,形成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山东杜郎口中学“10 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各地的学校“一窝蜂”般的到上述学校观摩取经。

杜郎口中学,偏居于鲁西北的一所农村初中,在一无好的师资、二无好的生源、三无专家引领、四无充足的办学资金、五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六无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的情况下,为什么却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课改典型?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课堂必须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围绕彰显学生的学习“主权”,杜郎口发明了一个教学模式。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固化教学流程,而是规范“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让课堂变得有效和高效。杜郎口模式是

“10+35”,即规定教师的讲不可超过10分钟,而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杜郎口模式的好处在于把新课改理念中强调的“主体和主导”做了明确的“量化”,从而有了一个清晰的“界定”。如果让学生学,可学不会怎么办? 那就让学生寻找“合作伙伴”,所谓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于是,有了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当然,小组学习型组织也应运而生。那教师做什么?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点拨和提升”上,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救援”。而教师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在关注学生学情的同时,同样作为一个“学习者”而存在,所谓师亦生、生亦师,从而解决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即达到了教学相长和师生相长。如今的杜郎口,已成为中国课改的发源地和“圣地”。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1000多人。 杜郎口经验同样受到了政府的高度赞扬。连续两年,杜郎口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崔其升校长本人被授予“全国教育先进个人”、“2009年中国教育创新杰出校长”等。

杜郎口毕竟仅是所初中学校,它的经验适合高中吗?如果适合,是适合较差的高中还是比较好的高中?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像昌乐二中这样的名校竟然也课改?一味抓升学的应试教育,学

生学得太累、教师教得太苦、升学的成本太大。尤其是那些不择手段就靠挖生源、抢名师堆砌起来的高升学率,对民族、国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功德呢?我们宁可不要。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毕竟有名校的底蕴在,一经上路便与众不同。他们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并主动“放低”姿态和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因课“结拜”,靠改出来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再一次让昌乐二中成为同行注目的焦点,课改之后的二中升学率受到影响没有?在山东省尚未实行规范办学的2007年,昌乐二中迎来了50年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升学辉煌。更有一大批学校从此铁心跟着二中搞课改,领跑学校成为领着改的学校。昌乐二中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全国五所管理示范学校之一。

“271”模式山东省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围绕给师生减负,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优化课堂结构流程,形成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271”高效课堂模式。“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 30 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

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回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71追求“动态”转化:即课堂上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生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的更好;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学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为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的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271”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上”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对预习的要求:教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要求学生预习;一般课上前10分钟用来组织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预习交流,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要求集中归纳出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10 30 5课上操作要求:前10分钟为预习;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课堂后段5分钟,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一个是科研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

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同组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 “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课前,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制导学案,并要在上课前,从小组里选拔出学力中等的学生“代表”进行培训,课中对“代表”进行“学情调查”和“达标验收”。课后教师要依照训练案对“代表”进行“计时”训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昌乐二中“271”模式的成功推行,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兖州一中在学习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把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高效的难题。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然后再

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循环大课堂的基本教学原理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发实现拓展。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变被动为主动”,循环大课堂关注课堂“两率”,即降低精力流失率,增加高效学习率。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在兖州一中,谁的权利最大?答案是学生,因为这里的学生管老师,不仅管老师还管学校的各个处室领导甚至校长,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学管会——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他们每周任命一个学生校长,每个学生校长再分别组阁,任命副校长、教务主任、后勤主任、德育主任„„学管会还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媒体”,创意设计自己的活动等等。兖州一中真正做到了凡事由“学生自治”。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 10”,即“展示预习,前半段占35分钟“展示”,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展示。每节课的后段占10分钟“预习”,即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循环大课堂每节课的起点其实不是在课前,而是每一节课的后10分钟。循环大课堂的“课堂”和传统概念上的“课堂”有所不同,它其实是超越了课上45分钟的一个“大课堂”概念。既包括传统的45分钟这个“课上”(也称为课中),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即课前课中 课后=循环大课堂。 课上45分钟又分为教师导学、预习合作、展示交流三步,三步由六段组成,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

“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概括起来,准确地说,循环大课堂是“一课分两截(35 10)”,“三步为一课(课前 课中 课后)”,“一课分六段”,因而循环大课堂又称为“三步六段”,“展示预习”与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循环大课堂注重课上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效能,在山东高中阶段率先实现了“零作业”,从而真正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中解救了出来,把时间、权利、发展、灵性还给了学生。循环大课堂的课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实现了四个统一: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

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课堂教学效率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可以从三个方向和三个层面进行定义分析: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 = 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这里强调“所有学生”,旨在倡导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即全体性。所谓“一切影响”,是指“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 负面的影响”。时间方面,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时间 / 实际教学时间* 100% 。所以,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第二篇:发展名校引领课程改革培养名师打造高效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发展名校引领课程改革 培养名师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周亮 王利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5期

题记:2008年9月,辉南县派出四名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在河南举办的新课程教学大奖赛,参赛的四名教师都获得了一等奖。大奖赛上引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的关注,然后郭老指示“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的负责人给辉南县教育局打电话,了解辉南县的课程改革进程及相关情况,于是辉南县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以及总课题组的关注与关怀,参与课题实验就从这时开始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首先,全县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只有少数学校是真正的在搞课改,相当一些学校只是做表面文章。有上级检查就有课改;有教学研讨会就有课改;有教学大奖赛就有课改……还有的学校是瞻前顾后、改改停停、停停改改,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去理解和践行新课程改革,没有把课程改革与祖国的复兴大业结合起来。一些课程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在学校内也有发展不平衡现象,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仍然有抵触情绪,课程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

其次,辉南县是吉林省首批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县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困惑,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关于打造名校问题;名师的引领作用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校本课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等与课程改革相联系的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了,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有的学校在县域内小有名气,甚至在全市也颇有影响,然而这部分学校取得的成绩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进一步扩大战果,能否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取得名符其实的教学经验,使之真正成为全县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改名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参加“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的子课题研究总的来说是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1. 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把课程改革与祖国的复兴大业结合起来,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2. 是为了真正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3. 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是为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引领者。

(二)实践意义

实验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1. 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参与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使课堂动而有序,活而不乱,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学堂,从而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2. 打造名校。通过参与实验研究,把原有取得一定成果的部分学校打造成区域内乃至市内外、省内外颇具影响并具备引领能力的名校。

3. 培养名师。通过参与实验研究,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步伐,特别要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迅速形成名师团队,并逐步扩大名师团队的队伍,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有生力量。

4. 创建县域教育品牌。通过参与实验研究,通过几所实验学校的带头引领与辐射,使全县课程改革整体有大幅度提升,使全县课程改革成为区域内品牌,实现区域内整体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1. 请进来指导。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组长、专家王增昌教授多次来辉南指导课题实验。在课题组的协调下,多次聘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先后聘请了北京十一学校的张素兰老师,李景龙老师,山东省潍坊五中韩吉东校长,全国著名的专家、名师吴正宪、钱守旺、吉春亚老师,湖北省专家黄解放老师来我县讲学,并对课程改革进行引领与指导。省教育学会,省教育科学院,省基础教育研究所,农村教改研究所、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领导和专家也多次来我县指导课程改革工作。

2. 走出去学习。通过“走出去”带领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先后参观了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山东潍坊五中,山东邹平县相关学校,天津大港五中,鄂尔多斯东联中学,沈阳辽沈第一小学等学校学习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

3. 积极参加总课题组活动。积极参加“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总课题组举办的各种论坛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学习交流使实验学校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理论和新课程理论,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4. 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各学校之间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校本教研由研讨式,推门式,联动式,点片式,两点式发展到主题式,主题教研已经成为各学校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

5 承办各级新课程研讨会。通过各级现场会不断推进课程改革进程,2008年5月,东街小学承办了全县小学新课程理念引领现场会,2008年11月,东街小学承办了通化市小学课程改革阶段总结会,2009年6月,东街小学、抚民学校、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承办了全国小学新课程理念有效课堂研讨会。2010年11月东街小学承办了“吉林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吉林省首届生本教学模式协作研究专题论坛”。

6. 成立主题教研联合促进体。各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手段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处,在实验小学、二实验小学的积极引领下成立了主题教研联合促进体,本课题的实验学校共有七所,其中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东街小学、抚民学校、板石河中学等五所学校成为联合促进体的主要成员学校,占联合促进体的成员校的六分之五。

四、实验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三年来的实验,各子课题实验学校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东街小学成为全国知名课改名校,朱岩校长以及东街小学的名师团队先后去全国各地参与讲学若干场次,东街小学的“三知四学”教学法在全国各地颇有影响。2009年9月,东街小学被评为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12月,在《纪念吉林省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中,《“三知四学”把精彩还给学生》一书获吉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年5月,东街小学被评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集体;2010年9月,东街小学被评为辉南县教育教学先进集体;2010年10月,经总课题组专家指导委员会考察审核评选,被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吉林教育》分别以《书香、人文、活力的东街小学》和《开展“三知四学”教育,创建绿色生态课堂》进行全方面报道;《通化教育》也以《规范加特色,特色创品牌》为题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全面报道。2009年6月,《经贸信息》报在第二版、第三版以《辉南县朝阳镇东街小学“全国小学新课程理念有效课堂研讨会”现场追踪纪实》为题进行全篇报道;2009年11月,《吉林工人报》以《放飞孩子的梦想——辉南县东街小学创新教学模式侧记》为题报道东街小学的课改先进事迹。

辉南县实验小学通过“学生优良品学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质,通过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将养成教育融入常规教育、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重大庆祝活动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学校研发了《我的成长日记》、《优秀品学习惯

ABC》、《良好品学习惯培养策指要》、《评价指标体系》、《好习惯快乐成长》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实验小学连续几被评为辉南县德育先进单位。

第二实验小学通过三年的实验,学生在“自主高效六步教学”流程的背景下逐步成长起来,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有自已独特的见解与想法,充满求知的欲望,对自己的发展善于规划,并为之积极努力。教师能够熟练地驾驭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了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教师由“教书型”转为“专家型”,能够承担省市级、国家级公开课。十几名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现代教师教学研究》和省级刊物《吉林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学校教师的实验经验结集在《踏着新课程的节拍走来》一书中。通过三年的实验,彻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学校被《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被省教科所评为“校本科研先进单位”、“吉林省主题教研实验校”,学校还先后获得了通化市“校本课程先进单位”,“教育教学优胜单位”等荣誉。

抚民学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验教育为核心的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新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一是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三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四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流程。五是完善创新让教学模式形成特色。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对“整体建构、自学互教、精讲多练”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选择、组合和完善,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四三”教学新模式。

五、成果推广

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辉南县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县区,在通化市,乃至整个吉林省频有影响。几所实验学校成为课程改革引领校,在几所实验学校的带动下,辉南县的课程改革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课程改革形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一大批课改名师脱颖而出。辉南县课改实验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实验区;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峰会”上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教学科技发展促进会、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教育基金会、今日财富报社等部门评为“2011中国十佳教育改革示范县”,以及“2011中国十佳教育改革先进单位”。

以东街小学、实验小学、二实验小学、抚民学校部分教师参与编写的大型系列丛书《问题引领》(小学卷)在全国发行。以七中教师参与编写的大型系列丛书《问题引领》(中学物理卷)在全国发行。以教研室牵头,以几所实验学校参与编写的《深化主题教研的思考与实践》(理论实践篇)已经面向全国发行。以东街小学的“三知四学”教学法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县推广,甚至影响到梅河,靖宇,扶松,白山,吉林,长春,沈阳,河北,陕西等省内外课改实验区。其中沈阳市浑南新区朝鲜族学校、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在辉南县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做三平教师 谱教育华章

“三平”精神指的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就教育系统而言,“三平精神”既是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也是对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内在要求。它的开头语是平凡,平静,平常,道出的是一种生活常态和生存状态,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则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和积极进取。三平精神的文字表达是化大意于无形,传力量之无穷,蕴含了对人生的深沉感悟,对事业的无限追求。

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刘校长,他像坚守自己的家园一样坚守在我们的校园,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履行着自己无言的诺言。晨曦中有他陪伴学生晨练的身影,夜色下有他安顿学生入眠的脚步。即使在去年脚部严重扭伤的情况下,仍然把学校事务放在心间,几乎是在恢复走路的第一时间,他便心急火燎的返

回校园。他就像一位轻伤不下火线的共产党员,学校是他心中永远的前线。

刘校长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无私奉献,还有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品质——与时俱进。刘校长在例会上警告年轻教师不要到附近农田“偷菜”曾被传为笑谈,但刘校长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电脑和网络的各项基本操作。人过三十不学艺的古训并没有阻碍刘校长前进的步伐,每每有重大场合,刘校长总会兴致勃勃亲执我们年轻教师都玩不转的数码相机,为我们留下一幕幕难忘的瞬间。回忆起与刘校长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他都在不断的浏览,不断的充电。在他的身上处处透露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风范。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而人民教师也在忍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平常与平静。我们没有轻松悠闲的生活,我们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我们有的只是一盏清灯,两鬓白发,三天讲台,四季风霜。我们没有丰厚的收入,我们没有体面的装束。我们有的只是对健康的透支,甚至是对生命的透支。我们有的只是对自我的牺牲,甚至对自己孩子的牺牲。我们学校的胡玉堂校长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然而我却两次目睹他被爱人责骂的场面。两次都是因为孩子发高烧,其中一次严重到了昏迷的程度。他的爱人给他打电话,他却正开考务会,不能立即回家。等他急匆匆赶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他的爱人流着泪埋怨道:中牟一高离了你就散了架吗?我和孩子就在一墙之隔的家属院,

你却依然把学校当成家。是的,正是这样的一高人挺起了一高的脊梁,谱写了一高的辉煌。

平凡的生活常态与伟大的事业追求总是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年轻的激情在不懈的奋斗中栽尽了跟头儿,吃尽了苦头儿;有多少人在疲惫无奈中与梦想分了手,让琐碎白了头。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填了一段词:忆往昔,大学校园,欢乐难再;看今朝,牢笼生活,苦海无边;展未来,数年一日,徒叹流年。我当时觉得生活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是一眼看到头的苍白,是虽有明天却犹如深渊的未来。我曾陷入过深深的苦闷彷徨;我曾因质疑现状而心怀绝望;我曾因前路漫漫而迷失方向。我走啊走,不知该走向何方,走过春之播种,走过夏之耕耘,走过秋之缤纷,走过冬之深沉,我盼望着,盼望着,像春蕾期盼着绽放,像孩童渴望着成长。我在盼望着一种力量,让我迷津的航船再度起航。

欣欣然,我的世界睁开了眼,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它犹如佛家的禅语让迷茫的苍生在走尽弯路后醍醐灌顶。它让我甘于平凡却又不甘于平庸;让我甘于平常平静,而又不甘于庸庸碌碌,无为一生。

当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些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时,我心如刀绞,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悖论。我只是说:没有当过老师,你也永远不知道当老师的苦,没有当过老师,你也永远不知道当老师的甜。我们心存遗憾,但我们永不遗憾。

与时俱进,需要的不仅仅是伟大的精神,更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则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叫深深扎根,那我们还需要不断充电终身学习去向上延伸。如果说学科渗透,全面发展,是蔚然壮观,枝繁叶茂,那我们还需要研究学情,调动兴趣,以确保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我们的思想更新会为孩子们指点迷津。我们的人格魅力会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们“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艺术点评会融化学生自卑的情节,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激励会扬起学生“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风帆。我们万籁俱寂时的坚持是为了慰藉学生期待知识的目光我们晚风残日中的辛劳是为了点燃学生超越自我的梦想!我们的呕心沥血会让苍天对我们说:师道艰辛,天道酌勤。

也许我们踌躇满志,也学我们身心俱疲,也许我们彪炳史册,许我们默默无闻,但我们只要在平凡中坚持伟大的追求,以满腔热血去履行强烈的责任感,那我们就会在这平凡的事业中谱写出壮丽生命的赞歌。

第四篇:加强师德建设,再谱教育华章

教育发展,师德先行。建设高素质、充满正能量的师资队伍,是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坊子区实验学校一直以“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责任教育为抓手,将师德建设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期间注意了“三个结合”,即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相结合,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一切从学生、家长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章立制,规范活动,以正风正气正身为导向,加强宣传引领,让师德永驻每一位教师心中,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细致严谨的校风和教风,努力打造钻石品质教育。现对我校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总结如下:

一、建章立制,规范落实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是一片纯洁的圣地。在师德师风创建活动中,我们坚守舍我其谁,追求卓越的信念,利用各种会议和培训,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全校广大教师懂得什么样的教师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我,使教师能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校始终把抓好师德师风创建活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教,维护教育形象,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经过校委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研究决定,成立了以杜增东校长为组长,工会主席刘志勇等为副组长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以代吉娥、郝文婷等教师为代表的学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了实验学校《师德考核方案》《师德考核评议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管理办法》《优秀教师推荐制度》等相关制度,每个学期末,师德委员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家长评议、学生评议、全体教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师德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做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建章立制保障了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和长效落实。

二、教育宣传,典型带动

通过全体教职工会议,提出“四德建设”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行为,规范教师标准。同时,结合校本培训,撰写师德学习笔记,开设专题讲座,对

教师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指导教师围绕师德核心目标,进行自我剖析,摒杂去繁,洗涤心灵,以爱启航。

经过努力,通过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率几近100%。学校涌现出了许多像代吉娥、郭宁、王哲慧、李瑞芹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刻苦钻研、业务精湛,教书育人、率先垂范的优秀典型。对于涌现出的优秀教师我们充分利用网站、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树旗帜,学标兵,表彰激励,以点带面塑造优秀教师群体。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全校教职工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树行业新风的良好局面。一位位优秀教师,一个个优秀团队创造了优秀的教育,实现了教师师德师风“零投诉”、教育收费“零违规”、学校安全“零事故”、贫困生“零辍学”、青少年“零犯罪”的“五零”要求,教育教学氛围民主,师生和谐,促进了学校在新形势下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三、丰富实践,细化渗透

良好的师德就是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关爱学生,热爱同事,尊重家长,教书育人,热情服务。因此,我们将师德建设细化到每一堂课上,将师德评价渗透到每一处细节之中。

1. 精彩课堂提能力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学校将“上好每一堂课”做为“爱岗敬业”的首要因素。我们要求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课程改革和执行教学常规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思想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班级中每个孩子沐浴在课改的阳光雨露中,自信且成功地成长。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更具特色,更具实效,学校利用推门听课、学生评课等形式,检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以此推动每一位教师不用扬鞭自奋蹄,不断精彩课堂,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2. 关爱学生促发展

“关爱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呵护成长”就是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更是体现了教师的行为准则。学校以《全员育人制度》为行动准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的“导师”,每一位教师都有学情台帐,大力实施“责任教育”,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对于学校中的“弱势”学生,我们始终把他们列为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对象,开展了教师、党员干部与特困学生结对子,与后进生手拉手活动。为了有效帮助后进生,我们广泛开展了师生帮困,生生帮困活动。老师们充分利用阳光大巴,对行为习惯差造成学习落后的同学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并在学习中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对于那些由于智力原因而造成学习落后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更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耐心细致地讲解、分析、辅导,直到弄懂为止。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爱心、耐心和恒心三心要求,热爱学生,热情服务,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和谐发展。

3.热爱同事共成长

学校注重责任团队建设,将“责任团队评比表彰”做为常规项目来抓。在团队活动中共同确立目标,凝心聚力,组成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实现了广大教师的共同成长。

4. 尊重家长律自身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发展的同盟军,也是师德建设的监督团。我校大胆放权,切实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让每一位教师以家长为镜,洗脸净心,廉洁自律,为人师表,热诚服务。

5. 遵守制度牢记心

师德师风是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的重点,教师是否敬业爱生、能否依法执教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健康发展。学校将制度的规范落实做为“依法执教”的实施策略,一是通过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师从教行为十条规定》,讨论制定了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敬业爱岗、廉洁从教”信用承诺书和“拒绝有偿家教”责任书;二是广泛开展了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活动,使教师的从教言行处于社会、家庭、学校的监督之下;三是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师德师风自查自纠,通过不断反省来达到自律提高的目的。四是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爱的心灵陶冶学生、用爱的眼光关注学生、用爱的语言激励学生,坚决杜绝体罚、变相体罚、训斥、挖苦学生等现象的发生;与教师签署了《师德承诺书》《禁止有偿家教责任书》《岗位认责书》等;五是加大师德骨干培养力度,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的骨干辐射作用。制度伴着教师将承诺记在心,自律装在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将师德要求内化为师德素质,杜绝了“不良教师言行”。

四、活动交流,展示魅力

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师德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展示交流平台,实现了教师心灵的启迪与智慧的碰撞,造就了一支思想高、作风硬、业务精的教职工队伍。通过组织青蓝结对工程,创设载体,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如

开展教师星级课堂达标;认真抓好“五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精品课、阅读一本理论书籍、撰写一篇教育论文、指导一名特殊学生、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学校每学期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思想上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规范》中的八条严格要求自己,并开展互学互比和写心得体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定期举办“树师德、铸师魂”演讲比赛,抒发自已教育教学中的感悟;举行“师德征文评选”,征集教师育人过程中的金点子;开设“师德论坛”,阐述如何正风、正气、正身;组织“师德故事会”,讲述自已与学生之间的那些动人故事。每一次师德活动都如大浪淘沙,洗濯出一颗颗晶莹闪亮的钻石,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实校教师高尚师德的恒久魅力。

五、盘点收获,展望未来

师德建设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在辛勤耕耘中喜看收获:杜增东校长被评为全国名校长,代吉娥老师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模范,牟晓荣、孙静、孙丽霞等被评为潍坊市优秀辅导员,郝晓利、王芳、蔡敏敏等三十多人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多名教师荣获区师德模范、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教师的多篇文章见于报端;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潍坊市先进关工委 、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另外《小学阶段的责任教育研究》《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的创新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结题,《实现家长的美丽转身》荣获市政府成果二等奖。

师德建设路漫漫,钻石品质恒久远。我们实验学校将继续秉承责任,创新求实,强化师德建设,努力打造钻石品质教育,再谱教育灿烂辉煌的新华章!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2014年5月

第五篇:“四德”教育沁芬芳 经典颂扬谱华章

——惠州市技师学院引领传统文化创新之路

深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全国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文化立校,自强育人”的理念,以学院特色发展为中心,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打造出了“道德讲堂”这一精品育人模式,达到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四德教育铸品牌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从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四德教育开始的。它以“道德讲堂”为有效的载体,形成了校园文化在学院综合实力中的重要育人新体系。

学院“道德讲堂”自2009年开办至今,已走过了6年的发展历程,“道德讲堂”以引导广大干部教职工和全体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目标,以营造“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风气为宗旨,与道德模范宣传学习、学雷锋志愿服务、学生素质品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有机地结合,积极探索大学生的育人氛围,全面提高“道德讲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培养和造就政治坚定、品行高尚、求实创新、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的干部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为培养新时期的优秀人才探索新路。

一是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保持思想政治的先进性。近年来,学院不断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把握,更加坚信党的领导,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发展观、理想观,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爱岗敬业的有效性。近年来,学院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加强了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为重点的教育活动。通过“道德讲堂”进一步树立了全院教职工的服务理念,提高了全院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是强化社会公德教育,提升素质能力的全面性。学院在构建校园文化中,还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为重点,不断开展各种特色教育活动,全面增强服务师生的能力和学院创新发展的执行力。

四是强化个人品德修养,打造学院品牌的鲜活性。强化个人品德修养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方面,它以“友善”为核心,通过“道德讲堂”的引导,使遵守社会公德和修养个人品德成为全院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自觉行动,使“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成为师生的积极追求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加强领导、夯实基础”四德教育显内涵

作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江西省首批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把“德育”作为教学根本,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普遍形成浓烈的教育氛围。为确保“四德教育”扎实有序地开展,学院成立“道德讲堂”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院长担任副组长,学院各级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学院还设立“道德讲堂”教室,配齐配全电脑、投影仪、道德书刊等各项设施和学习资料,让广大教工和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得到锻炼和发展。

“道德讲堂”每月定期开展一次活动,对干部职工和全体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动中有主持人两名和宣讲员1名,并指派工作人员做好讲堂签到和记录。在“做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鞠躬礼、做善事、送吉祥”等8个环节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推陈出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为将“四德教育”落实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推进学院特色德育工作的深化发展,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以多元化的形式,促进活动内容多样化、细致化。其中授课讲堂通过道德模范人物讲述亲身经历和专家讲解文明礼仪、社会公德、行为品德等方面的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舆论讲堂通过定期刊发文明道德知识、开展文明道德征文、宣传典型人物等形式,全面营造“崇德尚善”的育人氛围;“六个一”活动模式是在每次开讲前唱一首歌曲,组织学唱一首道德讲堂主题歌曲,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诵读一段传统经典和道德格言,传授一些生活礼仪、职业礼仪和民族传统礼仪的知识,开展一次承诺,由干部教工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道德承诺或善举,围绕主题送一份吉祥,向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和祝福;进一步调动全院教工和广大学生的热情,人人争做道德的模范和时代的楷模。

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以党委宣传部为宣讲主力,聘请“道德模范”、“专家人士”和学院领导、先进人物进行授课,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发展、追求卓越”四德教育结硕果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道德讲堂”开办6年来,取得了“八个”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运行便捷的管理机制;编印了一批主题鲜明、生动感人的讲义读物;建立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宣讲队伍;评选了一批事迹感人的先进人物;设计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讲堂标识;建设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活动场所;组建了一份完整的讲堂成长档案;打造了一个特点突出的特色品牌。

6年来,学院在“道德讲堂”活动中,一直秉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育人观,以身边平凡的事例,熬制出了催人奋进的心灵鸡汤,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了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尤其是学院紧扣时代脉搏,打造和推广的一系列的新媒体宣传阵地,为活动育人、特色育人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诸如:学院精神文明网、官方微博、广播电台和微信平台;还有学院团委开展的社团文化艺术节,都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传递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全覆盖,正确地引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整个校园中的发展方向。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级文明单位,“道德讲堂”也多次获得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表扬。

有位哲人曾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量的多少!一个民族的未来走势,关键看这个民族是否有一种独特的国民精神、一种博大精深且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优秀校园文化,就是一面彰显时代精神的旗帜,它引领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浸润着师生的心灵,凝聚着师生的智慧和力量;让教师有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有成功感、愉悦感和荣誉感,让整个校园真正成为了师生文化共享、智慧共生、生命共长的圣地和乐园。这就是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倾情打造的“四德教育沁芬芳”的文化创新之路。

上一篇:环氧煤沥青漆施工下一篇:会员部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