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念与行业特征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燃气行业牢牢把握城市化建设、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实施、油气市场体制改革、环境污染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红利和发展机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伴随城市燃气快速发展,安全供给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城市燃气需求总量剧增且结构极化,特殊情景下高峰系数更加突出。但源头实际供给总量增速低于终端预期消费总量增速;同时输配储备调峰能力和终端市场主体供给能力不足,造成即便解决新增气源也无法稳定、及时供给到终端市场。特别是储备调峰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行业整体预警预测、应急管理水平不高,应对特殊情景能力严重不足。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优化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是实现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目标的关键。法律制度绩效在于对实践发挥引领保障作用,法律制度的优化完善应当准确指向并积极回应现实问题。本文总体思路是从分析影响城市燃气安全供给具体问题入手,经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研究确定影响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深层次、根本性法律制度问题;依据多学科基础理论,构建分析法律制度问题理论工具,力求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以竞争和垄断的市场结构理论评价正常情景常态下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以合作和博弈理论审视特殊情景应急状态下的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同时,深入研究英国、美国及欧盟的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和法律制度变革历程,尝试得出实现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规律性结论;最后依据理论工具和域外经验,立足我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现实环境,从正常情景和特殊情景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城市燃气安全供给制度问题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界定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概念基础上,分析城市燃气安全供给问题及其背后的制度成因,并根据经济法学学科特性确定本文将研究法律问题的范畴。由于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城市燃气概念本身存在争议。基于城市燃气发展的客观现实和保障安全供给的目标需要,本文对于城市燃气的理解是:首先,当前城市燃气的气源种类主要是天然气,城市燃气安全供给关键是实现作为燃料使用的城市天然气的安全供给,因此本文在讨论城市燃气时如无特别强调,即为天然气。其次,城市燃气供给主体不论从应然或是实然看,都不仅仅是城市燃气公司,还包括以直供、点供等其他方式向城市提供燃气服务的经营主体。最后,城市燃气供给对象应包括城市范围内所有以天然气作为燃料使用的用户,但需要通过法律规范对用户优先级别、供气顺序做出科学、准确的规范。结合文献梳理和城市燃气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是指面对不同情景时,在政府高效管理之下,城市燃气供给主体能有效满足不同供给对象用气需求、有力支撑城市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状态。所谓不同情景可以分为燃气供给系统运行安全顺畅、需求总量和结构(高峰系数)基本符合预期的正常情景,以及由于安全生产事故等因素导致供给能力锐减和极端天气、用气政策等因素导致需求总量剧增或结构极化的特殊情景。城市燃气供给系统包括上游气源开发获取、中游输配储备调峰以及下游终端销售利用三个子系统。由于当前城市燃气已经进入到天然气时代,影响城市燃气供给系统整体安全高效运行的因素不仅在相应城市之内,还在城市之外、乃至国家之外。因此,研究城市燃气安全供给问题绝不能狭隘地停留在城市燃气门站之内的城市区域内,而必须提高站位,放宽视野,将城市燃气安全供给问题置于全国乃至世界天然气供给态势中谋划思考。当前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现实问题为上游天然气资源供给潜能尚未完全激发,中游输配、储备、调峰等供给能力建设仍需加强,下游燃气终端市场安全供给面临挑战,且上中下游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笔者将这些问题梳理为三个层面,一是直观表现出来的困境现象,二是导致困境现象的具体问题,三是造成具体问题的深层次制度问题。为了更加准确把握相关制度问题,笔者详细梳理相关制度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城市燃气安全供给面临的法律制度困境。在综合性法律制度方面,仅有《油气体制改革意见》《协调稳定发展意见》两份规范性文件,缺少稳定性的法律制度。在上游气源市场环节有五方面问题,《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无法适应市场化需要;两部矿权登记管理办法强化了上游市场进入制度壁垒;对外合作法律制度已成为阻碍合作拓展深化的障碍,且与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冲突;矿业权出让转让相关制度存在冲突;《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意见》全面性、系统性不足。在中游管输市场环节有三方面问题,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准入和审批制度仍有待完善;公平开放服务准入和监管制度需要优化;《建设运营办法》、《公平开放办法》适用不周全,排除了城镇燃气设施。在下游销售市场环节有五方面问题,城市燃气企业与直供、点供经营者等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不一致;特许经营制度的法律依据不明;不同市场主体权利义务不一致;燃气终端价格制度没有理顺;市场运行监管制度不完善。在特殊情景应对环节,储备能力建设责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度有待改进;安全供给应急处置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需求侧专门的调峰用户管理办法尚未制定。燃气安全供给法律问题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在制度体系结构上存在“四多四少”。低层级规章、规范性文件多,高层级法律法规少;专业性制度多、综合性制度少;前端供给制度多、终端市场制度少;规范燃气安全供给的正常情景制度多、规范特殊情景制度少。二是在制度内容设计上存在“三多三少”。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安排少;就事论事多、深度设计少;行政手段多、市场机制少。三是在制度功能绩效上存在“两多两少”。规定内容多、强制执行少;巩固改革成果多,引领改革发展少。由于涉及燃气安全供给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学科较多,本文定位为经济法学论文,更多从经济法律和经济监管视角开展研究。第二,依据现有城市燃气安全研究理论存在的体系性不足、政治经济背景分析不深、回应现实不够有力等三方面问题,提出本文构建基础理论工具的设想。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基础理论松散、纷乱而不成体系的问题。法律制度体系是包括城市燃气安全供给在内的总体安全顶层设计的制度皈依。唯有在理性的统御下准确揭示社会生活表象背后的真实事理逻辑,并以较为接近客观规律的方式翻译成法律的语言,通过权力——权利——义务——责任的结构化设置,审慎地因势利导上述客观规律,使之为立法目的服务,庶几可收“法治”之效。因此,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设计的首要工作,不在燃气技术规范的堆砌或法律形式、语言等立法技术的精雕细琢,而在于“法外观法”,要从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真实事理逻辑的多维层面,体认理解相关法律制度所欲规范、调整的对象,而后籍由理性进行升华提炼与总结,这是城市燃气安全供给一切法律制度设计工作的根本理性前提。笔者研究范围内,鲜见逻辑贯通,自成一说的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基础理论,没有基础理论的统合制御,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设计理性先天不足,必然就相应体现为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的散乱和治理的低效。二是基础理论对城市燃气安全供给问题所嵌入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子系统背景理解不够的问题。传统教义法学的三段论式逻辑研究,天然地易于在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小前提与演绎推理出的特殊化陈述中流连忘返,而将更为根本的一般性原则(大前提,或曰法律规定如何如何)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遑论从宏观的系统整体视角来审视评价大前提的是非对错。制度设计的理论提示我们,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规则构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依赖于其嵌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这些背景因素提供了一种为制度设计提供机会和制造障碍的现有制度环境。制度设计的根本性理解需要有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这种对于嵌入背景的深入理解,非有能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他山之石研究功底,难收攻玉之效。要在这些领域中撷英拾萃,博采融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法学研究者必然是一条难以真正贯彻的研究进路。然而法条主义,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省略前提问题的研讨,终究难免“即时性的‘应景‘作品’”,“为法律而法律”的学理责难。三是基础理论对现实的回应性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城市燃气安全供给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国内和国外油气资源的互补式开发利用;需要统筹可再生等新能源与传统油气化石能源的协调发展;应当在产、供、输、储、配售各个供给侧产业链环节上破解梗阻,保驾护航;亟待国、民两类资本共同构建多元燃气应急体系;更需要以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叠加城市燃气安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共同保障城市燃气安全供给。能源安全供给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总体安全观中经济安全的基础之一,同时,又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保障从而联系政治安全,“必须从政治上看”。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站位格局中有效预防、化解、管理城市燃气安全供给风险,有力驾驭、应对、处置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相关问题和挑战,都需要法律制度层面给予全面“回应性立法”而不仅仅是技术规范层次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正是基于前述批判性总结之上,笔者在本章做出一定理论建构探索:一是努力探求我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的理性基础,融合能源安全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设计理论,形成自洽的制度设计逻辑体系;二是法外观法、依理求法,从能源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家总体安全观等多维理论视角,系统审视评价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制度设计大前提;三是力求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以竞争和垄断的市场结构理论评价常态下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以合作和博弈理论审视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在上述实在场域中再以制度设计理论推演我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设计的应然理论进路,紧扣现实需要设计我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应秉持的基本思路与原则。第三,介绍三个国家(地区)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建设情况,即行业历史最悠久的英国,燃气行业市场化改革最早、最彻底的美国,以及燃气安全时常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威胁的欧盟。英美两国以介绍燃气行业发展及其法律变迁的过程为主,欧盟以介绍其专门应对燃气安全供给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为主,以期得出常态情景下以法律制度变迁推动竞争性、高效率燃气市场建设、保障燃气安全供给的基本规律,以及应对特殊情景下燃气安全供给问题的法律制度设计思路。英国燃气行业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从区域分散经营的有限竞争到国家一体化垄断经营,再到全国范围内充分竞争等三个阶段,呈现出立法先行、螺旋演进的发展特征。美国燃气行业也有近二百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自发成长、过度管制、强化竞争等三个阶段,具有立法博弈、试错中前进的发展特征。欧盟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以2006年“俄乌斗气”导致欧盟断气事件为界,分为事件前和事件后两大阶段,呈现危机驱动、逐步细化的制度变迁特征。回顾梳理欧美燃气市场发展和法律变革过程,可以发现城市燃气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植根于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在公共产品和市场商品、自由和监管、竞争和垄断、独立和协作、公平和效率等一系列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演化成长、发展壮大。作为燃气行业发展的先行者,欧美国家在行业发展早期很难预先对这一复杂问题做出通盘考虑和顶层设计,更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即坚持问题导向。同时,由于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涉及众多主体权益,欧美国家在解决问题时基本都是坚持立法先行,通过立法博弈将各方诉求落实在法条之中,然后根据法律实践效果和形势问题变化,经各方多回合博弈,逐步优化完善法律制度。因此,纵观欧美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建设过程,可以用五个词总结,即问题导向、立法先行、实践验证、多次博弈,迭代升级。站在今天的立场,分析其历史过程、总结其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可供借鉴的结论。首先,构建高效率燃气市场的关键是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而不是进行燃气市场主体的私有化改造,这指明了法律制度建设的“应然”方向和重点。20世纪80年代英国燃气公司私有化改造案例清楚地表明私有化或许有利于给政府财政减负,但未必能提升市场整体效率和社会整体福祉,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才是构建高效率燃气市场的关键。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要做到“三个公平”,即生产、销售竞争环节公平准入,管网储备基础设施公平开放,政府专业部门公平监管。我国构建竞争性、高效率的燃气市场切不可陷入“私有化”的迷局和陷阱。其次,保障特殊情景下的燃气安全供给,关键在于处理好三方面八对关系,这八对关系构成了相关法律制度设计的原则、思路和重点。一是在价值理念上,要统筹考虑燃气的市场商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的关系,更加强调其公共产品属性;统筹考虑燃气行业的竞争产业性质和公共事业性质的关系,更加强调其公共事业性质。二是在应对策略上,要统筹好自力更生和协同协作的关系,更加强调协同协作;要统筹好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关系,更加强调预防预警;要统筹好责任约束和利益激励的关系,更加强调利益激励。三是在工作重心上,要统筹好公平开放和鼓励基建的关系,更加注重鼓励建设;要统筹好获取增量和用好存量的关系,更加注重用好存量;要统筹好供给侧和需求侧关系,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最后,欧美国家历史经验表明,燃气市场法律制度和市场本身都经历漫长演化的过程。因此,推进燃气行业的制度变革需要把握好行业发展阶段,抓住有利契机,分步推进实施。一方面,燃气行业发展本身具有阶段性和辩证性,不同时期影响行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不同,相应具体法律政策目标不同。制定真正推动行业发展、维护燃气安全供给的法律制度,不能不加思考地一味地追求“自由”和“竞争”。另一方面,燃气行业作为公用事业和竞争产业的双重属性,以及行业牵扯到众多利益主体,使其任何制度改革都备受其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推进中国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建设也应把握好相应时机,追求事半功倍之效。第四,依据前文基础理论工具,借鉴域外发展经验,深入剖析上中下游市场存在的制度问题原因,以上中下游整体和各环节交易成本最小化为原则,针对非自然垄断和自然垄断领域以规定不同的市场结构设置和监管政策,并根据中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阶段和时机安排好各项具体改革和法律制度制定、实施、更新的路线图,持续推动燃气竞争性市场结构建设,构建高效率的燃气供给市场,改进提升城市燃气安全供给能力基本面。在燃气气源开发市场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造成第一章提出的制度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对矿权属性的认知模糊,造成法律制度过于强调国家所有权的静态保护,而非矿业权的动态流转,导致前述气源开发环节法律制度不适应竞争性市场构建的众多问题。二是对政府管制的长期依赖,造成行政垄断转变为合法制度安排,受益于行政垄断的企业必然以各种理由钳制意在打破行政垄断的制度变革,导致制度建设积重难返。笔者对此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明确气源开发市场法律制度变革的根本前提和动力。推进燃气气源开发市场制度变革不单是矿业法律制度创新,还将涉及宪法等涉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优化完善;不仅有政治上所有制、所有权和经济上的财产权、物权的理念之争,更有主管部门、石油公司等主体利益博弈,推动制度变革的关键在于政治最高层的决定、决策和决心。二是燃气气源开发市场建设重点和难点决定相关法律制度改进的突破口。构建竞争性的燃气气源开发市场应以国内市场为重点,竞争性燃气市场制度建设应围绕促成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构成的国内市场有效运行而进行谋划设计,其中关键在于区块退出制度建设。三是构建竞争性燃气气源开发市场的具体制度规范建议。加快《矿产资源法》等现行法律法规修订,建立更加严格区块退出制度,出台鼓励海外投资和进口的制度规范。在燃气输配市场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造成制度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内在制度阻碍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准入制度的落实,主要是官员守旧僵化、怕担责任的思想观念,以及各种有利于在位市场主体的所谓行规;部门立法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审批制度的优化,主要是没有形成制度涉及主体的结构互补。二是现实经验不足、以企代政传统和省网改革难度等一系列改革路径依赖因素,造成法定的公平公开配套制度细致迟迟未能出台;管网公平开放要求与特许经营权冲突,导致管网“最后一公里”暂时无法公平开放。笔者对此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我国当下与欧美开展燃气市场改革时面临的基础设施情况完全不同,应给予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更高的重视。二是真正实现第三方准入制度绩效的关键不在于制定其配套细则,而在于完成管网彻底分拆。三是构建高效公平燃气输配市场的具体制度规范建议。在输配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制度方面,加强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内在制度建设,开门修订、升级《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在输配基础设施运营法律制度方面,谋划制定省级管网和城市配气管网分拆改革方案,尽快制定法定的管网准入规则,明确专门管网监管机构。在燃气终端市场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造成制度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于城市燃气用户结构的显著变化,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制度的社会效益发生变化,导致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制度的逐步异化,从而刺激直供和点供业态产生。二是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制度走向异化的内在根源有三个方面,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混同、公用事业和盈利产业的交织、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的博弈。笔者对此提出两个方面建议,一是必须明确建设竞争性燃气终端市场关键在于改革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制度,促进上中下游“X+1+X”的市场结构加快形成,彻底解决城市燃气公司与直供和点供经营者的法律争议,真正理顺价格机制。二是改革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制度必须修法先行、分布推进。一方面,要适时修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城市燃气经营许可办法》以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燃气管理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另一方面,要先行试点、分布推进,特别是要处理好已经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避免出现大规模违约诉讼。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竞争性的燃气市场结构,提升常态下城市燃气安全供给能力,是一个完整系统,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安排改革路线图。笔者认为,从逻辑上说,首先要推进是中游环节制度变革,只有中游公平开放后,产业链畅通了,市场主体才无后顾之忧而敢于进入上游竞争。其次,要推进上游气源开发市场制度建设,立足国内供给,用好国内国际两个渠道、两类资源。最后,才能推进下游终端市场制度建设,鉴于下游终端市场直接关乎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务必详细谋划,稳妥推进。第五,依据应对燃气安全供给特殊情景方面法律制度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破解,提出相应对策。我国城市燃气供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几乎完全依赖网络管道进行输送,同时在上游油气产出端存在着地缘政治风险等“黑天鹅”不确定因素;在下游配售需求侧则明显地表现出季节峰谷差等波动性。因此,调峰储备问题是我国城市燃气应急供给必须直面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一。其次,管网不能畅通无碍,则应急状态时的调配输送,移峰填谷无从谈起,不同城市行政区域之间的燃气地方管网与国家主干管网、其他城市的地方燃气管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我国城市燃气应急供给必须直面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二。再次,总揽应急全局,协调应急各方,从应急状态发生的预警体制机制,到事中应对的协调运行体制机制,再到事后善后处置和恢复常态的体制机制,需要一整套协调、统一、规范的法律制度,这是发达国家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城市燃气应急供给必须直面解决的基础问题之三。最后,需求侧专门的用户分类管理办法决定应急状态下保障何种城市燃气用户的供气,以及相应用气额度,以及应急管理当局运用何种手段引导城市燃气用户参与供给侧应急管理的各种安排,与前三个基础问题又息息相关。这四个问题的关联主体,对于应急状态下不完全信息的认知,在上述认知下厘定的利益范畴,基于利益边界而可采取的各种行动策略空间,共同形成我国城市燃气应急供给的体制机制框架。因此,城市燃气供给应急管理与应对法律制度设计,必须考虑上述主体间的多回合重复博弈,需要把各个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的应急响应激励机制搞好搞对,引导企业形成积极配合政府应急管理与应对措施的长期稳定博弈策略。要从动态博弈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设计我国城市燃气供给应急管理与应对的法律制度体系,从而使相应法律制度体系能够有效调适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形成有效应急的制度合力。从博弈和合作的角度,基于博弈论等经济理论,讨论了以下四个城市燃气应急供给问题的法律机制设计:首先,调峰储备问题,调峰储备是城市燃气应急供给保障的物质基础,包括多层次储气调峰体系建设的法律调试;各方储备调峰法律责任的配置;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履行储气调峰履责机制的法律调适以及我国储气调峰现有监管法律机制的缺陷和改进建议。其次,管网互联互通问题,管网互联互通是城市燃气应急供给保障的现实通路,从管网互联互通的基本法理逻辑展开分析,并提出我国燃气管网互联互通的法律制度构建建议。再次,总揽应急全局,协调应急各方,提出从应急状态发生的预警体制机制,到事中应对的协调运行体制机制,再到事后善后处置和恢复常态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设计建议;最后,研究借鉴需求侧专门的用户分类管理办法,及探讨引导用户参与供给侧改革的法律手段。以上,共同形构了我国城市燃气应急供给的法律制度框架。最后还需再次强调的是,构建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远超燃气市场直接相关制度约束的范畴,如油气矿权问题牵涉到国家主权和所有权的实现,应急调峰更是要各方面协同协作,都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话题。完成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的变革,需要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同时发力,尤其是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打碎原有各种利益羁绊,构建理想的竞争性燃气市场,实现燃气安全供给的合作博弈解。因此,法律是政治的表现,法律转型需要法律人努力,更需要政治家智慧。

关键词: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竞争与垄断;合作与博弈

学科专业:经济法学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主要思路和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基本界定和问题分析

一、城市燃气相关概念辨析

二、城市燃气安全供给基本界定

三、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的法律制度困境

一、城市燃气安全供给相关的综合性法律制度及问题

二、上游气源勘探开发市场相关法律制度及问题

三、中游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相关法律制度及问题

四、下游燃气终端市场相关法律制度和问题

五、应对燃气安全供给特殊情景方面相关制度和问题

六、本文研究的法律问题总结和界定

第二章 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能源安全供给理论:基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视角

一、能源安全

二、能源安全供给

三、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能源安全供给理论

第二节 竞争和垄断理论:常态情景下城市燃气供给市场结构基础

一、市场结构理论

二、市场结构理论的启示

第三节 合作与博弈理论:特殊情景下城市燃气应急供给的理论进路

一、能源应急管理理论

二、系统协同理论

三、博弈理论

第四节 制度设计理论:制度设计前提、原则和要点

一、制度设计的逻辑前提

二、制度设计的一般原则

三、制度设计的工作要点

小结

第三章 欧美燃气市场及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变迁分析

第一节 英国城市燃气市场及其法律制度变迁

一、区域分散经营的有限竞争阶段的市场与法律(19世纪1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末)

二、国家一体化垄断经营阶段的市场与法律(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20 世纪 80 年代初)

三、全国范围内充分竞争阶段的市场与法律(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第二节 美国城市燃气市场及其法律制度变迁

一、自发成长阶段的市场与法律(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末)

二、过度监管阶段的市场与法律(20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

三、强化竞争阶段的市场与法律(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第三节 欧盟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变迁

一、欧盟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概况

二、“俄乌斗气”前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三、“俄乌斗气”后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燃气常态供给的法律调适

第一节 竞争性燃气气源开发市场的法律制度

一、燃气气源开发市场现状

二、燃气气源开发市场法律制度的问题分析

三、燃气气源开发市场法律制度的改进建议

第二节 高效公平燃气输配市场的法律制度

一、燃气输配市场现状

二、燃气输配市场法律制度的问题分析

三、燃气输配市场法律制度的改进建议

第三节 竞争性燃气终端市场的法律制度

一、燃气终端市场现状

二、燃气终端市场法律制度的问题分析

三、燃气终端市场法律制度的改进建议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燃气应急供给的法律调适

第一节 城市燃气供给中的储气调峰法律制度

一、多层次储气调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二、各方储备调峰责任配置的法律调适

三、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履行储气调峰责任机制的法律调适

四、储气调峰监管法律机制的缺陷和改进建议

第二节 城市燃气供给中的管网互联互通法律制度

一、管网互联互通的基本法理逻辑

二、我国燃气管网互联互通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城市燃气供给中的应急管理法律制度

一、城市燃气供给应急管理的预警法律机制

二、城市燃气供给应急管理的准备和响应法律机制

三、城市燃气供给应急管理的善后法律机制

四、需求侧用户分类管理办法的法律设计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论文提纲下一篇:初中有效性化学实验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