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3-03-17

时针滴滴答答,流逝的是光阴,在季节轮回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留下了成绩证明。每周、每月、每个季度的我们,在工作方面都有着独特表现,获得成绩的同时,也有着众多的难忘时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我们,是该写一份工作报告,记录我们的工作之路。为便于大家更好的编写工作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五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五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五上教学反思

《窃读记》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林海音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教学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先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主要针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爱书之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这种渴望读书,在窃读时的那种又惧怕又喜悦的感情。但是对于作者从心底里喜爱读书,没有书就没有乐趣的心态,学生不好理解。甚至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不买、不借呢?”对于疑问“不买书的”的学生,我让他再好好读课文。对于疑问“不借书的”同学,我则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们理解了原因,从而对作者这种爱读书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另外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讲得很少,主要让学生谈体会,谈理解,再交流自己的读书故事。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谈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课余,同学们完成了一篇读书体会的作文,还完成了一份读书笔记的手抄报,从完成的情况来看,这一课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我对学生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新课标注重情感体验,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读课文时,我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既没有严格地划分文章段落层次,也没有逐段进行讲解。我以和学生聊天的方式作为开头:“同学们,老师春节去云南旅游,你们猜,老师会带些什么东西呢?”学生纷纷举手猜:相机、零食、扑克、mp3„„我说:“同学们,你们猜的都对,除此之外,老师还带了几本《故事会》和《读者》。好了,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让同学们去环游世界,请想想,你会带些什么?”一个外来学生马上举手回答:“我会带很多蛋糕,因为我很喜欢吃蛋糕。”同学们热情洋溢、争先恐后地发言:钓鱼竿、mp

3、笔记本电脑、画夹、扑克牌、口琴„„并用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没想到的是平时两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怯生生地举手,一个说:“老师,我会带几本好看的漫画书,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另一个同学说:“我会带几本作文选,因为我的作文老是写不好,我要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边游边看几篇好作文。”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引来了部分同学的窃笑:傻就是傻,出去旅游还带书。这时,我笑着说:“是吗?他俩傻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走遍天下书为侣》中英国的尤安?艾肯,看看出外旅游带书傻不傻?” 学生们抱着这一问题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中,了解了在作者心中,读书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肴,就如与朋友交谈、与亲人见面,使人回味无穷,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以书为伴的道理,领悟到了作者带书旅行的快乐。这时我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对大部分只喜欢看电视而不愿多读书的同学提出倡议:倡议全班同学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合理安排时间,减少一些看电视的时间,力争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的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掌声不断)

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推想”不仅能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难点迎刃而解,还能体会诗歌主旨,升华主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前进,新世纪赋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本课是阅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段录像和一张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课件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课件: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图”的课件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鲸》教学反思

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填表画水柱,展示鲸的睡觉过程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基本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然后让学生找找本文的说明方法,最后在班上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这就是我在上《鲸》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同时,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上做了大胆而有效的尝试,将课文3~~7自然段都交给学生依照自学提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学,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学习之中。最后的小组汇报时,让学生做小小的解说员,借助教师给出课件的辅助,顺利地完成讲解的任务。

上完后,感觉到有些教学目标已落实了,如:学生已了解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几种说明方法,但有些教学目标却没有好好地落实到课堂中,具体如下:

一、学生基本懂得列数字,打比方这两种说明方法,也明白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但对“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却理解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说明的文章时,说明方法一定要好好让学生再理解。

二、在设计《鲸》这一课时,我虽结合了单元导读的要求(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和课后思考题来设计教案,但却忽略了这一点,就是学习说明文章时,还要抓住课文的要点,如:这篇说明文每一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用,是什么意思,作者怎样写这些特点的,段的结构怎样等,我没有把这些内容设计在我的教学课堂中。

三、上完课后,我虽有让学生进行仿写,仿照文中的说明方法写“鲸的自述”,更有助于学生去认真观察。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新型玻璃》这一课是属于说明类的文章。本课内容浅显易懂,前五段结构基本相同。所以我采用复习导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学习”,我就让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四个段落,意在让学生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让学生当推销员、推销新型玻璃,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让学生欣赏各种玻璃制品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让他们也来设计新型玻璃。

1、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

2、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⑴ 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⑵ 生生互动。对于时间的把握还待进一步的精心设计,由于对于时间把握不当,所以在处理后面的教学环节时明显的不透,显得过于仓促,没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在操作本节课时,我担心学生对课文讨论、理解不到位,讲得太多了,致使学生展示得不够精彩(时间不够)。其实,这本是一篇很容易理解的课文,完全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原设计方案,实践也证明,老师上课时的担心是多余的。看来,老师在备课时多备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体悟情感,课外延伸。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有趣的汉字》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个新鲜事物,初次接触,没有范本可依据,确实有些让人无所适从。所以,这次的课堂教学,也只能说是我在摸着石头过河,再进行一次大胆地尝试。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我执教的为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本节课我的教学主要围绕两个目标来展开: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明确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知道如何开展本次学习活动。二是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深入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兴趣。第一个目标的完成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把本次学习内容同本期第一单元的“感受读书快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本次学习活动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激发起他们对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尝试的兴趣。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主要是借助于阅读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设计了相对应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是课堂的主角,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二、注重参与,激发兴趣

本课时的教学,虽不是最后的成果展示课,但我仍没有忽视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其中,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让学生对汉字有趣的现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才能体会到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从而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时,从课前的欣赏图片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谈汉字同我们的关系,到阅读材料,进行有趣的活动,我都是在围绕学生活动做文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三、阅读材料,巧妙处理

对于这一板块中的四篇阅读材料,如果深入探究,则时间不允许,而且材料的趣味性也将大打折扣;如果处理过于粗浅,则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更无从谈接下来的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处理了“字谜”和“谐音”这两篇学生最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设计了猜字谜比赛、读谐音歇后语、笑话等一系列活动。对于《仓颉造字》和《“册”“典”“删”的来历》两篇相对枯燥一些的材料,则设计了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在读后简单谈收获。另外,每个环节我都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戛然而止,提出让学生继续探索的建议,言虽尽而意无穷,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课堂上有松有弛,学生也乐在其中。

反思本节课教学,难免有失望和遗憾,付出了这许多努力依然困惑,此种教学模式是否成功,依然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努力实践、探索,相信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进而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第二篇:五上 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后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 教学之初,让学生交流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介绍自己养成了爱护图书、坚持写日记、读书做笔记等好习惯,特别是有几名学生交流了如何读书做笔记:边读边思考,有一些想法就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读到精彩的词句可以做个记号,摘抄下来,写写读后感受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值得其他学生学习,我充分表扬了这些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当堂进行练习,让学生读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在“采蜜本”上完成一篇摘抄笔记。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老师的赞歌。课文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从小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最后再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复述田老师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课堂语文味儿浓厚,学生学得扎实。

2《陶校长的演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作的著名的“每天四问”演讲稿。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校长言真意切的演讲,不正是在传递着这种教育思想吗?他的“每天四问”不仅激励和鞭策着学生,而且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会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于是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上。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时,我首先请同学们释题:什么是演讲?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请大家反复地读课文,并结合平时所听到、看到的演讲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热情高涨,谈出了演讲一定要有主题,要有声情并茂地讲述,有时还要有动作,一定要有真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随后,我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陶行知先生的资料。同学们渐渐走近了陶先生的心灵世界,对这位平民教育家产生了敬仰和崇敬之情。这时候,再介绍演讲稿的写作背景,把同学们带到那战火纷飞、开荒生产的艰难岁月。在这样的情况下,陶先生依然关心学生的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足见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有了这样的情感做铺垫,课文的学习就更自然和主动了。

《习作一》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段,回忆《师 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 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练习1》的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安排了一首有关“风”的小诗。因为教材那趣味盎然的教学内容,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也会喜欢的。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环节:画“风”——说“风”——读“风”——吟“风”——背“风”,整个课堂随“风”而动,诗意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练习1》的“语文与生活”中还安排了赛背古诗的内容,要求背带“风”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备课时,我担心学生没有学过那么多带“风”的诗,或者学过了一时想不起来,因此课前自己搜集了十几个诗句备用。没想到,情况比我意料的要好得多。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争先恐后的背出了许多带风的诗句,看来平时的经典诵读让孩子积累了不少。

3《寻隐者不遇》一课时,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向往田园生活”的特点。接着我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这首诗如果按照常规课来上的话,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可是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认为这样来上的话,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特色,让这首优美的诗歌也成了一篇普通的记叙文。我觉得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想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语感,就应多读些诗,才能多些感悟,多些收获,多些创作。所以,教学时我临时改了一下教案上的设计。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虽大气磅礴,但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希望学生能知道:诗歌是可以写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人或事的,也可以写我们觉得有趣的话题,甚至我们也可以拿起笔来写写的,所以,这节课在解题、朗读、剖析诗意后,我又补充了几首有特点的、贴近生活、有趣味的诗给学生朗读,学生读得兴致高昂,一副意犹未尽样子。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学得愉快,我认为这应该就算一种成功吧!

5《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侯对昆虫迷恋的故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

一、设置情境

摸一摸你的衣袋里装了些什么?如果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虫子会怎么样?大家感到“惊奇”“不可思议”,于是学生头脑就存在着疑问了。打开课本找出文中描写“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从而带出课题中“装满”这个题眼。

二、 两件事比较

学习两件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但两件事又有不同。一是抓纺织娘用了三天时间,捉甲虫却很“敏捷”地捉住了,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已相当熟悉了。而捉甲虫“静静的观察”说明法布尔已完全沉浸在昆虫世界中,从侧面更能体会他对昆虫的着迷。

三、对“着迷”的理解

文中出现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文章以此为主线。再经过捉纺织娘和捉甲虫这两件事,大家对“着迷”已有所理解。“迷恋”比“着迷”程度更深,有“依依不舍”的意思。在捉甲虫后,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仍舍不得丢掉,说明他已沉迷与昆虫世界。而“痴迷”含义更深,已经着魔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法布尔终生致力于对昆虫的研究,从不放弃。才使他踏入科学的殿堂成为一名昆虫学家。

5《装满昆虫的口袋》 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因课文浅显易懂,我觉得重在对中心句的寻找、层次的梳理和引导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文中父母责骂法布尔的两段话,学生在朗读揣摩中不仅体会到了父母对法布尔玩虫子的恼火、生气,更能体会父母言语间对法布尔的关爱之情。文章用词生动准确,文字感悟到位,从“法布尔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中的“放”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法布尔的小心翼翼,形象地描述出他对昆虫的心疼、喜欢、迷恋,对小生灵的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学习中,学生不仅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非常轻松!

6:《变色龙》这篇文章通过记叙"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学生兴趣高极了。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变色龙的资料拿出来交流,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外貌特点以及会变色的特点。交流中,学生的的积极性很高。有了之前的了解,第二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多读来感悟课文。

一、自读自悟,交流体会。课堂上,我将课文划分为三大段逐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彼此的感悟,能说多少是多少。让学生觉得认真读了、思考了就行。

二、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交流后,我总是给予适当的点拨,让他们学会抓住重点语句,感悟理解,积累词汇。

三、读写结合。《变色龙》这篇课文作者观察仔细,语言优美,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变色龙外性特点时,设计了填空练习:(

)的头,(

)的身躯等;在学习变色龙捕食这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体会它捕食的速度之快;在理解变色龙很会变色时,我引导学生用连接词“先——接着——再”说话,接着我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说一说“最后,我把它放在( ),它由( )色变成(

)色。”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点:在描写动物时,应仔细观察,抓住动物特点有顺序地进行具体描述。 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

6《变色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捕食、变色等生活习性。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同学们走进变色龙的世界,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变色龙的特点,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本课教材中,变色龙外形特征的描写非常生动,作者按照“总——分”的写法,先写出了变色龙“全身翠绿”,然后分别从头部和身躯两部分抓住特点来介绍变色龙,使学生对变色龙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一段描写恰好为学生观察小动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6:《变色龙》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特点,学生用一些零碎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对变色龙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中描写变色龙外形特点的一段话,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变色龙的?通过对三句话的读悟,学生很快理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默读这段话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变色龙擦写得如此生动?透过那些表现变色龙特点的词语,学生很快发现了,作者是抓住了变色龙身体各个部位的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此时,我趁机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观察小动物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即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来写。当孩子们沉醉于自己的读书收获时,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一幅小猫的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来说一说小猫的特点。图片中的小猫憨态可掬,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自己眼中的小猫,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变色龙》这篇文章通过记叙"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学生兴趣高极了。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变色龙的资料拿出来交流,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外貌特点以及会变色的特点。交流中,学生的的积极性很高。有了之前的了解,第二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多读来感悟课文。

7《金蝉脱壳》 课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小阵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一篇课文上,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是不利于她们领略语文天地广博知识的。因此,延伸,成为了语文课堂的必然趋势。

习作2 我引导学生用连接词“先——接着——再”说话,接着我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说一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点:在描写动物时,应仔细观察,抓住动物特点有顺序地进行具体描述。 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

练习2 课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小阵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一篇课文上,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是不利于她们领略语文天地广博知识的。因此,延伸,成为了语文课堂的必然趋势。

第8课《成语故事》学完后,学生们都意犹未尽,这时,我顺势将一些生动的课外成语动画播放给学生看,这下,他们更来劲了,纷纷表示要更多地领略成语的精彩。于是,我又布置了机动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在自习课中交流,学生完成的较积极。

9《推敲》反思:在让学生理解了“推敲”二字的意思后,请学生根据文中的一句不合情理的语句进行推敲、修改。这句话就是带给贾岛作诗灵感的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师问:“结合后文所写内容,这句话该怎么改,才使后文中贾岛处于一个选择的矛盾中?”执教者的这一精心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不妥之处,对“推敲”进行了一次活学活用。

10《嫦娥奔月》这是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同学们很喜欢,我也很喜欢。备课时,我从动画导入,让学生感受嫦娥奔月的画面美,再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感受嫦娥的正直、善良、机智的一面,中间再感受逄蒙的奸诈贪婪,最后再次回到嫦娥奔月,感受其凄美的一面。这是重点段的一个教学过程,重点就是体会嫦娥与逄蒙的人物特点,那关键就是理解“接济”和“周旋”,前者简单,一个补充填空就能理解的,而后者我选择了自己先参与表演,带动学生想象情节,投入表演中,学生很快入境,兴致高昂,理解的较顺畅。

11《读书莫放拦路虎》反思: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完成,所以教学上要从简、放手。在理解完“拦路虎”后,我给出了三个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一起交流。问题很简单,学生阅读后都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对这篇文章,我希望学生从中能学到莫放拦路虎的方法及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样的一个阅读习惯,所以我给出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发现真这样阅读确很费时,不够阅读后解题的正确率很高。如果我们教师家长能坚持一段时间养成这个习惯,如果学生能有这个自发的需要,该多好啊!

12《伊索寓言》反思:伊索寓言用精辟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小故事,给人以启示。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所以,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去品味寓言语言的特点。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希望通过品读语言,能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

《我读书我快乐》学期近半,有必要对学生半学期来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复习了。本以为五年级了,课外阅读量又比较大,识字对于学生应不成问题。可作业和今天的一次默写却告诉我:应遵循学生的记忆特点,及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字,否则学生写字时会出现多一笔少一笔、形近字和同音字混淆的现象。因此,循环、滚动默写,家长提默,学生互提默写,写作使用等做法对于学生识记生字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作为老师还有注意搜集学生错的较多的字,分析出错原因,引导学生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帮助大家记牢字形,避免一错再错。

《练习3》中的第一题“语文与生活”展示的是一段京剧唱词,其中每句话都包含着弦外之音,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则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我先提及一下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然后让学生对照题中的唱词来听,再简介《红灯记》的剧情,重点把这段唱词的前因后果说清楚,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太难了。而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只需要做个听众就行了,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受,自己表达出来,因为往往老师的放手,会换来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

13:《在大海中永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人们对伟人的敬仰与深深思念之情。由于现在学生所处时代不同,对当时情景知之甚少,对邓小平生平了解也很肤浅。如果只让学生通过文本语言,感悟其中的情境,是很难的。所以这节课,我补充了一些关于邓小平的事迹以及他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一国两制”方针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走进邓小平,才能带着情感去学这篇文章。虽然,这样的课堂不像是单纯的语文课了,但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也不算是“走歪路”吧!

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对儿子的教育。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背后浓浓的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比如让学生自读后体会哪些语言能让你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想象高尔基赏花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及最后完成帮高尔基的儿子写封回信。学生课堂较活跃,语言表达也不错。

练习4中有八个成语,写的都是一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具有警世劝诫的作用。教学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由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成语词典,记下读音、理解成语的意思。最后再互相交流每个成语所包含的意思及其喻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积极,也很愿意与大家交流。我想,也许是因为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心里“有底”了吧!这让我想到平时的课文学习,如果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让他们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那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应该是非常高涨的,课堂效率不言而喻,也是高效的。看来,今后的预习作业必不可少,另外,还得目标明确,有所检查。

练习4 :本次练习中的口语交际是创设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情境,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自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在班上讲给同学么听,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事,学习就自己关心的事情进行提问第。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去回家看新闻、读报纸、上网查阅,但课堂交流时,我发现仍有少部分学生没去搜集新闻,说没看电视,还有一部分搜集的新闻不是有价值的,不难看出学生并没有养成搜集新闻、材料的好习惯。此项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做下去。

16:《黄山奇松》一课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自读、理解课文。课堂上,我先安排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在读中感悟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想一想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里?并查词典理解 “枝干遒劲”和 “饱经风霜”的意思。这样,在交流的时候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准备,表现得较为积极。然后,我在分析总结学生的发言时再引导全班朗读背诵。这样教学效率也比较高。

17 黄果树瀑布: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把课本教好、课文学好,那显然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在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多媒体容量大、信息广的优势,有机组合课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机渗透、拓展,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增加语文积累。因此,结合《黄果树的瀑布》这篇文章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为学生补充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和另一篇关于瀑布描写的文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感悟一下不同语言对瀑布相同的赞美,并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18 莫高窟 :本文结构清晰,写作特点鲜明。课前预习中,学生也搜集了一些关于莫高窟彩塑、壁画、及藏经洞等相关资料,所以对莫高窟有了一个大概地了解。我觉得对于五年级学生,应更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总体感知彩塑的特点,再引导学生研读每句话,了解句子的内容,特点及在段中的作用,特别是认识排比句。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该段的构段方式,即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式。在学生领会了这种方式后,由于第

三、

四、五自然段跟第二自然的构段相同,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掌握内容,熟读背诵。我想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地掌握。

习作5 :利用“现成范文”,引导写法。 在生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准备了范文。从范文中,教师总结归纳了习作表达方法,并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但这一教学过程显得多余,且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并非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是为学生而准备。习作表达方法的总结归纳应该在指名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就进行。让学生知道讲述者的口头叙述就是一篇现成的范文,认真倾听,并寻找“范文”中的优缺点。通过倾听者向叙述者提问的方式,拓展讲述者的思维空间、表达空间,这样既丰富了范文,使其更加具体,又让所有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习作的方法。这样的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也避免了引用范文所带来的学生习作模式化现象。

练习5口语训练的内容是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这是一次设计与表达的综合训练。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读懂题中的三条公益用语,然后让他们说说什么是公益用语,并了解公益用语所涉及的内容。之后学生再分组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公益用语。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创作设计的愿望,然后进行构思设计,汇报时再给予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表达的欲望较强。我想,学生都动脑想、动口说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

19:《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突破:1.体会烘托手法的妙处。2.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3.了解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课文用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另外,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与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试着复述。学习前两点的同时,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也就在学生心目中清晰起来了。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我也适当地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穿插其中。总的来说,课堂主线分明,学生掌握也不错。

19 :《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突破:1.体会烘托手法的妙处。2.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3.了解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课文用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另外,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与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试着复述。学习前两点的同时,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也就在学生心目中清晰起来了。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我也适当地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穿插其中。总的来说,课堂主线分明,学生掌握也不错。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中着重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我认为抓住一句话作为一根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品读新写的《国榷》入手,这样很巧妙地将全文串联了起来,也让学生懂得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

21 学习《诺贝尔》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深刻领悟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教学5至9自然段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找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进行潜心自读,找出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认真体会,然后再读读议议,体会诺贝尔从发明出“诺贝尔爆炸油”到“黄色炸药”的成功制造,其中所历经的艰辛。课文的

8、9两个自然段中详细描写了诺贝尔为造炸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啊!这里我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对诺贝尔动作、神情地描写,品读感悟人物的心理。一番交流后,学生对诺贝尔更生敬仰之情。 2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教学中,我以读代讲,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文中的道理、注意课外拓展,词句积累。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进行品析,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在学习完课文1-3自然段以后,让学生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并交流相关的名言警句。整节课训练重点把握得还不错,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扎实。

习作6: 看图作文的关键在于能仔细观察图画,准确理解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具体。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做的就是准确地理解图意,但我没有直接把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和学生进行了一个谈话:春天来了,你从哪些自然现象中可以看出是春天来了?学生有的说:“百花盛开了。”有的说:“春天中特有的迎春花开了。”“冬眠的动物醒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练习6 《健康小顾问》,首先让学生观察班级同学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然后针对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搜集资料,当一回健康小顾问,不但要向同学介绍有关健康小常识,还要准备接受同学的咨询。这种根植于学生生活基础上的言语交际,就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他们就能说真话,吐真情。学生的倾听与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的提高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23 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主要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品读感悟,来了解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总体来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把握得比较准确,并能体会到在描写人物时对比手法使用的妙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4 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仔细品味,琢磨其中的含义。课上,我抓住文中王冕想的一句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组织教学。围绕这句话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次是初读王冕的心理,第二次是透过王冕的画看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三次是王冕终于成功了。他为什么会成功?引读因为他在遇到困难时,心里想的是——。第四次是让同学真诚地告诉同学,信心十足地告诉自己这句话。在这样的环环相扣中,学生真正走进了少年王冕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提高了思想认识。力求让课堂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25 黄鹤楼送别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习作7 :今天的作文课上,我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提供的四个题目去回忆、去感受、去描述;借助语文的语言艺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写出文笔流畅、情感丰富的文章。习作课上,我讲了温馨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表达的欲望,让大家都有话想说。习作时,我没有多作指导,学生便能把心中所联想到的情景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写起文章来具体,有情有感。

练习7 “语文与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了一首《朝代歌》,课上,我让学生先自己读读这首《朝代歌》,读准字音;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歌中所包含的朝代有哪些,哪些是熟悉的,哪些还不熟悉。对于一些难点,我再适当地讲解。

要求学生把自己从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认识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写在表格里,通过填表格,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记住朝代的顺序,加深对我国历史的了解。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要求,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哪些古代名人,他们生活在哪个朝代,曾经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充分地说。他们列举了在课堂上和课外了解到的很多历史名人,并通过交流知道了属于哪个朝代。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教师省去了繁琐的讲解、分析,重在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记忆历史朝代顺序的教学目的。

第三篇:五上数学课件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主备人:谭惠华

教学内容:p.28~30的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

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

(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1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

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

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分别说出几类情况,

让学生用小数表示:(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这个数怎么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

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板书成: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

2 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

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你能用小数表示吗?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说一说:4厘米、9分米„„ 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7毫米呢?

15毫米呢?„„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

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 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

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

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

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指名说一说。

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补充习题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学习了谭老师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借鉴之处:

例1从已有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呈现三种物品的单价,都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其中0.3元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认识,0.05元和0.48元都是两位小数,它们的读法与意义都是新知识。谭老师在例题里设计了三项教学活动。

第一项是把0.3元、0.05元、0.48元这三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来。这是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以旧引新,既消除对两位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第二项活动是以0.05和0.48为例,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在正文里写出“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让学生感受小数的 4 读法是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要注意的是,关于小数的读法是陆续教学的,这里先读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继续读整数部分不是0的两位小数以及三位小数。

第三项活动是通过“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写成0.01元;5分是1元的5/100,可以写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48/100,可以写成0.48元”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这是例题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不足之处:

例2的教学稍稍有异于谭老师的教学设计,我打算把米尺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然后引导学生将它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每份是1米的十分之一米、百分之一米、千分之一米,也可以用小数0.1米、0.01米、0.001米表示,接着由学生自己列举几个例子,说说它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

在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借鉴之处: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学生在相隔一年多之后再学小数,原来的知识可能遗忘,安排复习是必要的,而复习的内容紧扣一位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能够很好地发挥这些知识对后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潭老师在教学例题1时,没有完全按照书本教材中的例题,而是选择角和分做单位从学生已有经验切入,以旧引新,通过“说”激发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一些两位小数,但并不了解这些小数的意义。要了解小数的意义,既 5 要结合一些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去感悟,又要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潭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突出,她是以复习为引线,得出两位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而且层次清晰,比较顺畅,在教学上先扶后放,扶中有放,放中有扶,逐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具体到抽象形成对小数意义的认识。

不足之处:在例2的教学中,潘老师的想法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第一段继续教学两位小数,先是1厘米还可以写成0.01米,在直观的刻度尺图上,从米与厘米间的进率想到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从而理解1厘米是1/100米,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突出这里的“1”必须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然后要求学生把4厘米和9厘米分别先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从中体会不仅是“元”为单位的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其他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第二段教学三位小数,与前一段的教学相似,先示范了1毫米写成0.001米,并展开了改写时的思考:1米是1000毫米→1毫米是1/1000米→1/1000米写成0.001米。再要求学生把7毫米、15毫米分别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感受三位小数的含义。首次教学三位小数,教材未出现读法,让学生把读两位小数的经验迁移到三位小数上,感受读小数的方法与要领。

第二课时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主备人:谭惠华

6 教学内容:第30--31页例

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6—10题。 教材简析:

整数和小数都使用十进制记数法。学生在四年级已经知道整数是十进制记数法,例3使学生知道小数也使用十进制记数法,明确十进制记数法的本质特征:“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然后学习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记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4、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

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记数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卡片0、0、

1、2和小数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7 提问:小数分为哪几部分?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记数单位是什么? 再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厘米=( )米 1角=( )元 1厘米=( )分米 1分=( )角

二、教学例3: 出示例3

1、先告诉学生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学生说出每一条和每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

2、学生涂色表示0.6和0.06

3、探讨1和0.1的关系吗?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1)把1和0.1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如:1米和0.1米,0.1米是1分米,1米=10分米,也就是1米是个0.1米,或者说10个0.1米是1米。1元和0.1元、1分米和0.1分米等。 (2)从例3的图中直接发现

4、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0.1和0.01有什么关系?0.01和0.001呢?

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5、小结: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10。整数部分的1和小数部分的0.1之间的进率也是10,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记数单位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6、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记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教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8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记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记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7、提问:

(1)小数部分有一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

(2)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 小结: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叫做几位小数。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

1、学生写出横线上的小数

2、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位上的数各是几,各表示什么

3、全班交流 小结:

一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一位,这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十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分之一。两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两位,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记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百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百分之一,„„

4、把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 填完后交流。提问:

(1)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各位起往什么方向排列,小数部分呢?

9 (2)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什么,右边第一位呢? (3)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 (4)1个千是几个百?10个10是几个百? (5)0.1是几个0.01?10个0.001是几个0.01? (6)1里面有几个0.1,10个0.1是多少?

类似的问题多提问,加强学生对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以及记数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试一试和练一练。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数位顺序和记数单位的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这两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2、练习五第7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注意十二秒九一,联系上下文应该写作12.91秒,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3、练习五第9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板演的同学阐明观点。

4、练习五第10题。

学生拿出准备的卡片,老师读要求,同学们在课桌上拼摆。

让摆的又快又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小窍门。

六、作业:补充习题

第三课时 小数的性质 主备人:谭惠华

教学内容:

第34-35页例5和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1---5题。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1)1元 =( )角=( )分 (2)在下面( )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 =( )元

11 30分=( )元 100毫米=( )米

(3)0.4里面有( )个0.1 0.40里面有( )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课件出示例5: (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 0.3元=0.30元 (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的计算单位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 学生自主填空。

(2)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12 (3) 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教学例6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 3.16=( ) 10=( )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13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

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五、作业:补充习题

第四课时:比较小数的大小

主备人:谭惠华

教学内容:

第36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的6-11题。 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比较整数大小的知识,有些可以应用于比较小数的大小,也有些需要在认识上作必要的调整。以前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重点是比较的法则,教材里列出若干点方法与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把比较小数的大小作为小数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比较时的思考是根据小数意义展开的,并通过比较大小进一步充实小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4 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提问:三角尺和练习簿,那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5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 9.7元 和5.9元(2)6.79 米和6.85米

2.学生汇报:

(1)9.7元是9元7角,而5.9元是5元9角, 9元7角大于5元9角,所以9.7元 〉5.9元;

(2)6.79 米是6米7分米9厘米,而6.85米是6米8分米5厘米,

因为6米7分米9厘米<6米8分米5厘米,所以6.79米<6.85米.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出示例7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说说你自已的想法。

学生汇报:

(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所以0.6>0.48。

(2)0.6是60个0.01,0.48时48个0.01,所以0.6>0.48。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16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的练习,在小组里说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联系具体数量多少了比较逐步过渡到直接观察小数有关数位上的数来进行比较。

2、练习六6——11

第6题 在书上独立填一填,说说思考过程。

第7题

先指导学生完成0.1和0.08,说说怎么找0.08的位置的。

其余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师将每个数的位置标出,让学生校对。

* 明确:一个数在直线上的点的位置越往右,这个数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第8题 直接填在书上,集体交流,说说怎么比的。

第9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问题。

第10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

第11题

17 先让学生用

1、

2、3和小数点任意组成一些两位小数,再引导学生思考:用

1、

2、3和小数点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怎样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作业:补充习题

第五课时 用“万”或“亿”改写数

主备人:谭惠华

教学内容:第39页的例8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七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

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840000=( )万 34900000000=( )亿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读“改写”,(板书:改写)举例我们学过的改写情况:

(1)把5.2改写成三位小数?(5.200)

(2)把4厘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0.04米)

说说上面的改写有什么特点?(写法有不同,但大小是不变的。)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改写”。板书:改写

二、学习新知

1、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要改写什么吗?(较大的数)

复习整数的数位顺序:

( 依次板书)„„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亿级 万级 个级

2、教学例8

学生看书上的例8,在书上画好分级线,指名读出两个大数目。师板书:384400 149600000

(1)384400指名读、齐读后问:这个整数它没有小数点,其实是藏起来了,你知道藏在哪里了么?

结合数位顺序表指出:小数点就在个位的右下角,当没有小数部分的时候它就不用写出来。

明确要求: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板书成:38.44万。

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想?

19 注意运用小数的性质,做好化简。

(2)149600000,指名读、齐读。

这个数更大了,现在请你把它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试一试。板书:1.496亿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3)比较、小结:观察黑板上的4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两个数之间大小不变,后面的数更简洁。)

3、小结:说说你在改写时有什么心得?

(1)改写成万的时候,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改写成亿的时候,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

(2)改写成的小数如果末尾是0的,要化简。

(3)最后不能漏写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读出数,并改写。指名交流

2、练一练。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指名读,再改写。

交流。注意409千米在改写的时候,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第2小题方法基本同上。

3、完成练习七第1~3题

(1)读出四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再改写。也可简单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2)三种作物的总产量。先读,再改写交流。

20 (3)简单介绍地球上的五大洲四大洋。中国属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也可请学生简单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国家属于哪个洲。读出各洲人数,依次改写。交流。总结说说改写成万和亿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第六课时 求小数的近似数

主备人:谭惠华

教学内容:第40—43页的例9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体会小数近似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98600 608700 545972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6130000000 2008000000 13030000000

21 指出在改写中主要的2个问题:(1)漏写单位名称;(2)改写好后,小数末尾的0要化简

3、指出:在生活中近似数的的应用非常广泛,也经常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二、 新课教学.

1、例8教学:

(1)教学例8第(1)题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1.496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而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这个小数百分位上的数,因为1.496百分位上是“9“,所以应该向十分位进1,结果是1.5 (2)教学例8第(2)题

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提出:“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

再结合学生的讨论作必要的说明。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决后组织交流

3、总结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要使学生明确:

先要弄清保留几位小数;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4、补充:0.9946

分别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注意进位问题

22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第1题,把2.962精确到十分位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去掉结果末尾的0。 第2题,(1)学生按要求做练习

(2)比较两个概念:改写、精确

你能说说它们的区别在那里?达成共识:改写时大小不改变,用“=”,精确时得到的是近似数,用“≈” ,另外,两者方法也不同。

2、指导完成第练习七第

4、5题

完成后交流。要注意学生把9.9674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并根据情况适当指导。

3、指导完成第练习七第6题

师问:324000 ○ 32.4万怎样比较?说说你的想法?

4、指导完成第练习七第7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你能说说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吗?

五、作业:补充习题

第七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

主备人:谭惠华

教学内容:第44—45页“回顾与整理”及“练习与应用”第1—5题。 教学目标:通过回顾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

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 23 感。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

1、 师;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小数,你能说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了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已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教师指导学生回顾。

2、 出示三个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3) 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

二、 练习与应用

1、指导完成第1题。

(1)教师指出: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整数“1”。 (2)学生在书上完成, (3)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右边的小数和左边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2、指导完成第2题。

(1) 师问: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大格是0.1,每一小格呢?第二个□在几和几之间呢?应该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读一读。

24

3、指导完成第3题。

师问:鸡蛋的重量在几和几之间?是几千克?

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在多少度和多少度之间?是多少度? 学生在书上完成填写。

4、指导完成第4题。

读一读,说一说各是几位小数。

问:每个小数中的“5”分别表示多少呢? 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这说明什么? (1)同桌两人先交流一下 (2)指名交流 教师小结

5、指导完成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并交流。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你进一步掌握了什么知识吗?

四、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8课时 整理与复习

(二)

主备人:谭惠华

教学内容:第45页“联系与应用”第6—8题,开展“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活动,第9—13页

2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及小数的改写,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

2、在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自已的学习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先说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再完成第6题。 完成后选择10.49○9.52 8.16○8.160 0.09○0.8说说比较的方法。

2、指导完成第7题。

师问:怎样找出最小数?怎样排列比较快?

指出:要看清是从小到大而不是从大到小。 0.056﹤0.065﹤0.506﹤0.56﹤0.6

3、指导完成第8题。

先读一读题中的数,在改写。

师问:怎样改写用“亿“作单位?如要改写用“万”作单位呢?

用“亿”作单位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要看哪一位?

二、探索与实践。

1、指导完成第9题。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问: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自己身高的?结果是多少厘米?用 26 “米”作单位是多少?

立定跳远跳了几次?最高成绩是多少?怎样测量的?

2、指导完成第10题。 学生汇报

师:生活中你还了解到那些地方常常用到小数,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11—13题的资料。

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人口有10643万人。

三、评价与反思。

1、读一读评价指标,说一说含义。

2、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适当鼓励。

四、作业: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1、小数的加、减法

(一)

主备人:罗斌

教学内容:第47—48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7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4.75+3.4=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4、请大家试算 4.75-3.4=

5、通过刚才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6、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教学“试一试”

28 总结: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4、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5、完成练习八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1)(2)(3)题,教师讲评。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2、小数的加、减法

(二)

29

主备人:罗斌

教学内容:第48—49页的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0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二、新课教学:

1、例2教学 出示情境图

问:有哪些文具?每一种各是什么价格?

要求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你会算吗?

学生尝试练习,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归纳小结:在计算一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被减数小数部分的末尾看作0在计算。

2、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3、完成“练一练”

1、

2、3题

分组练习,教师讲评。

三、基本练习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5题。

31 师问:加法可以怎样验算,减法呢?

3、练习八的第6题。

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独立完成,说说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说说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小数部分应怎样减呢?

如果被减数是整数,减数是小数,小数部分应怎样减呢?

把你知道的在小组说一说。

3、小数的加、减法练习

主备人:罗斌

教学内容:第51页练习八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完成练习八第7题,集体口答核对。

二、计算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8题。

独立完成后讲评。

2、补充练习,算一算,比一比。

32 (1)582+437 5.82+4.37 58.2+4.37 (2) 4620-437 462-4.37 4.62-4.37

师问:在计算重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三、应用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八第9题。

师: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在小组中说说书上的三个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看出这一天病人体温那段时间上升与下降最快?说明什么?

2、指导完成练习八第10题。

先说说每种生活用品得单价。

在独立解答(1)、(2)两个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呢?

3、完成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4、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主备人:罗斌

教学内容:第52页例

3、“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33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3、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34

4、小结: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这里的字母 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

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练习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

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例3的教学还可以处理的细腻一些,比如:

二、学习新知:

1、课前板书:水彩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35 问:现在我要每件商品买一份,需要准备多少钱? 指名列式:8.9+3.6+6.4+1.1

(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题中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算?

(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一些奥数队的学生都会考虑简便的问题。)

板书简便的过程:=(8.9+1.1)+(3.6+6.4) =10+10 =20(元)

问:为什么这里要用“( )”? 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

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3.3,问:你能说一个小数和它凑成整数吗? (2.7,0.7,8.7„„)

问: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得完么?指出:我们只要看小数部分,和0.3凑成整数的是0.7。为了统一,我们就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来继续凑整。 7.2,1.76,2.37,3.34,0.237,2.178

36 (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 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问:1.76和3.34,7.2和2.178能不能凑成整数?为什么?

5、用计算器计算

主备人:罗斌

教学内容:第53页例4和“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九第6—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37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家润多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38 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 完成“练一练”的第

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

6、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指导完成练习九第9题

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39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6、整理与练习

(一)

主备人:罗斌

教学内容:第56页“回顾与整理”及“练习与应用”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40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41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指出: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课堂总结。

7、整理与练习

(二)

主备人:罗斌

教学内容:第57页“练习与应用”第

5、6题,58页“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42 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

7、8题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43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9题 统计一下自己家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 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三、评价与反思

1、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2、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44

四、总结与教育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找规律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题。 教材分析:

“找规律”这一单元主要研究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发展数感和符号感,获得应用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例1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能根据所发现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帮助学生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在研究周期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它的确定性,从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主动经历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

45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如何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具准备:一幅棋子、投影仪、课件。 学具准备:每组准备一幅棋子。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师:我们先来玩一个猜数游戏,好吗?规则:男生快速记忆黄色卡片上的数,女生快速记忆红色卡片上的数,比比谁的记忆力更强! (出示两张卡片:162536496481,123412341234) 师:时间到。谁能复述刚才所看卡片上的数字? (男、女生分别汇报。)

师:好,我宣布女生获胜!(观察男生表情) 师:男生有什么意见吗?

生:不公平,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只要记住1234,然后重复3次就行了。 师:你们也这样认为吗?其实,这是一次不公平的比赛,女生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她们记的数字有规律,记起来非常容易。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2、(在投影仪上出示一些围棋子)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摆棋子的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些围棋子。师在投影仪上摆棋子:○●○●○●○●)

师:接下来,怎么摆呢?(让学生上台摆棋子)

师:他摆得对吗?你为什么这样摆?这里把几个棋子看成1组?(2个棋子1组)

46 师:我们再换一种摆法。(师再在投影仪上摆棋子:○●●○●●) 师:现在又该怎么摆呢?(让学生上台摆棋子,并要求学生说出原因。) 师:她摆对了吗?这时又把几个棋子看成1组?(3个棋子1组)

3、大家说得很好!下面,请同桌两人1人摆棋子,另1人按照一定的规律接下去摆一摆,现在开始!

(学生摆棋子。)上课铃声响起

4、师:同学们,生活中按规律排列的现象无处不在,里面还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观察场景,寻找规律

1、(出示课件)师:今年是祖国60岁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吧。大家瞧,公园里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一排五颜六色的灯笼更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师:看看这些鲜花、彩灯、彩旗排列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一下,然后说给同桌听听。

2、师:哪位同学来指着图说一说你发现了怎样的排列规律?

(全班交流:鲜花2个1组,彩灯3个1组,彩旗4个1组。)(课件闪烁)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种物体的排列都有规律,它们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并且每组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三、自主探究,探索策略

1、师:我们先来看看美丽的鲜花吧。(出示题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大家猜猜看。(学生动脑各自猜测。)

2、学生猜测汇报。

3、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得想办法来——验证。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方法多?

47 (学生分小组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注意每一小组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哪一个小组上台来说说你们是怎样验证的?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想法 (1)画图

○●○●○●○●○●○●○●○ ○表示蓝花 ●表示红花 第15盆是蓝花 (2)列举

可让学生结合图说明:左起,第

1、

3、5„„盆都是蓝花,第

2、

4、6„„盆都是红花,也就是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第15盆是单数,所以是蓝花。 (3)计算

15÷2=7(组)„„1(盆)——蓝花] (多鼓励学生!)

师结合算式追问:在这个算式中“15”是什么意思?“2”什么意思?(把2盆花看成1组)“7”呢?(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7组)余下的1盆花是第几盆花?(第15盆)为什么根据余数1就可以确定第15盆花是蓝花?(因为第15盆花就是下一组的第一个花,它的的颜色和每组的第1盆花的颜色相同。)

(可让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盆花图解释,也可以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画圈分组)(多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明晰如何根据余数来判断这盆花的颜色。) ○●○●○●○●○●○●○●○

48 师小结:我们可以把2盆花看做1组,正好有这样的7组,还余1盆。这个余数1就是下一组的第一盆,从而判断出这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第1盆花的颜色相同,就是蓝色。

四、独立尝试,优化策略

1、解决彩灯问题和彩旗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用画图、列举、计算三种方法解决了盆花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彩灯和彩旗吧。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下去,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问,各板书2个问题。)

师:下面就请你们每组4人各选择1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在练习本上,解答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分别选择4名学生上台板演解题过程。) (集体评讲,着重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点评。)

2、对列式计算的方法进行总结。

(1)师:根据刚才找出的规律,怎样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交流汇报。)

(2) 师:根据刚才同学的回答。老师概括了这样几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①看清事物排列的规律,弄清几个物体是一组,从而确定除数。②再列式计算。③然后看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颜色相同,依此类推。没有余数,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最后一个的颜色相同。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1)师:还想跟着老师到公园的其他地方玩一玩吗?(出示挂图)

49 师:手工坊里一位女同学正在跟着阿姨学编手链呢。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你能帮她算一算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24颗呢?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2)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解法。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1)师:画苑里也有同学在画画呢!把书本打开到第60页,练一练第3题。你能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2)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画的? (学生汇报。)

(3)组织比较:观察一下这3个小题中图形排列的规律有什么不同?(每组的数量不同,第1题是3个一组,第2题是4个一组,第3题是5个一组。)

师:对了,因为每组的数量不同,所以我们的除数就不同,第一个是除以3,第二个是除以4,第三个是除以5.

3、完成练习十第1题

(1)师:过节除了要张灯结彩,还有一个传统活动——猜灯谜。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谜语,猜出来的同学请迅速举手告诉大家。

(出示:外国没有中国有,全国只有十二个。公民人人有一个,一家能有三四个。)

找规律

(二)

教学内容:P61页例2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50

第四篇:五上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画图、分类、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接受美育,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

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 穿珠子游戏,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盛老师的手链漂亮吗?这是我自己用珠子穿的。(出示实物,大屏幕出示手链的照片)你们也想穿一串漂亮的手链吗?

盛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8颗珠子,请你们先观察这些珠子的颜色,把这8颗珠子穿成一串,不要打结,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先穿好的先举起来。

2、穿珠子。 学生小组活动。老师把学生穿的珠子收集起来。 谈话:同学们穿的手链真漂亮,等会儿送给每一小组表现最棒的同学。

3、游戏:快速记忆

选择两串有规律的(2颗一组的和4颗一组的)和一串没有规律的。

谈话:我们来玩个快速记忆的游戏,老师出示三串珠子,5秒钟以后盖住,然后说说每串珠子从左往右依次是什么颜色。

开始游戏。

反馈:记住第一串的举手。指名学生说。然后出示对照。记住第二串的举手,指名学生说。记住第三串的学生应该会比较少。

提问:为什么前两串你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有规律) 谈话:对呀,有规律的物体我们抓住规律后能很快的记住。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以学生穿的珠子为载体,找规律

1、实物投影出示两串有规律的珠子。

谈话:接下来我们就来找一找这两串珠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板书:找规律)

(1)、小组讨论:每一串珠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学生汇报。

①第一串,是按一颗蓝色,一颗红色,2颗为一组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的。

②第二串 ,是按

(

)颗为一组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每串珠子一组一组分开。 (3)发现两串珠子排列的异同。

提问:这两串珠子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两串珠子都是以几颗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的。 提问:这两串珠子的排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颗数不一样。

三、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用两种颜色穿的珠子

(1)、提问:照这样穿下去,左起第15颗是什么颜色 ? (2)、出示要求,学生尝试讨论。

①、自己想办法确定出左起第15颗珠子的颜色,并将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②、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方法。比比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尝试、讨论的情况。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几种方法:

方法

1、列举:生说师画,最后结果是**;

方法

2、分类:奇数、偶数位;

方法

3、计算: 15÷2=7(组)„„1(颗)

计算的方法出现后提问:为什么除以2?第几组的第一颗?你怎么知道第8组的第一颗是红色呢?(每一组的第一颗都是红色)所以余1颗,我们只要看每组的第一颗是什么颜色。

(4)谈话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计算、画图、分类三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1、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穿的第二串的珠子(4颗一组)。

照这样穿下去, 左起第22颗是什么颜色 ?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答。

(2)学生汇报。说说计算的方法时怎么想的?

22÷4=5(组)„„2(颗)

第二颗

(

)颜色

提问:刚才解决第一串手链的问题的时候除以2,现在要除以4呢? (3)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计算,但应该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是选择画图。 (4)解答:第100颗是什么颜色呢?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想法。

100÷4=25(组)

最后一颗

(

)颜色 明确:没有余数就看每组的最后一颗。

(5)统计选择的方法,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画图的方法呢? (6)总结归纳方法: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比较简单,谁能说说用计算的方法怎样来解决这类问题? 充分让学生说说。

总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找规律。用第几颗除以每组的颗数,得到几组余几颗, 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颗,没有余数就看每组的最好一颗。

2、“试一试“

出示学生穿的珠子(3个一组,最好是ABCABC):

提问:这串珠子有规律吗?学生先找规律。(珠子先合在一起,学生找到规律后一组组分开)

出示问题:从左边起第17颗是什么颜色?

(1)学生独立用计算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集体校对。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7÷3=5(组)„„2颗 (

)颜色

(3)解答:第18颗是什么颜色?

怎么想?第18颗只要看17颗的后面一颗是什么颜色。 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五、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1)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2)学生尝试解答。组织交流,建议:圈出第一组的图形。 (3)组织比较:观察一下这三小题中图形排列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2.谈话: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

今年中秋节,尚湖公园举行了大型的灯会,各种各样的灯把尚湖装扮得更加美丽。 灯笼是我国喜庆节日常用的装饰品。(出示灯笼) 灯笼排列规律:圆长花圆

圆长花圆

圆长花圆„„

提问:这些灯笼的排列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照这样的规律挂下去,工作人员在挂第23个时应该选择什么形状的灯笼?第40个呢?

学生列式,指名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3、每年的秋天,我们学校会用各种颜色的菊花装点校园。

菊花排列:白白红黄黄 白白红黄黄 „„

今年学校准备要买25盆菊花摆成一排,这些菊花的摆放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照这样摆下去,第

盆是什么颜色?其它学生抢答。

你还能提出其它类型的问题吗?

预设:一共有几组?一共要买几盆红色菊花?一共有几盆黄色菊花?

谈话:同学们很会思考,很会提问。对于这样排列的菊花,我们可以提出第几盆是什么颜色?这样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提出更多的数学问 题。那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可以课后去尝试解决,我们下节课探讨。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老师出示一些漂亮的珠子,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按照自己的学号 算一算能得到什么珠子。算对,并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就能获得相应的珠子了。

找规律

照这样穿下去,左起第15颗是什么颜色?

计算:15÷2=7(组)„„1(颗)

蓝色

分类:单数—蓝色 双数—红色

画图:(根据课堂学生的回答板书)

照这样穿下去, 左起第22颗是什么颜色 ?第100颗呢? 22÷4=5(组)„„2(颗) 绿色 100÷4=25(组) 最后一颗 红色

照这样穿下去, 左起第17颗是什么颜色 ?第18颗呢? 17÷3=5(组)„„2(颗) 黄色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五上教参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数四则计算在实际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知识容量大,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它们既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的编排,在内容方面与以往教材变化不大,但在编排的思想上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实验教材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的安排、例题的设计、素材的选取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使得这两部分内容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

(1)与前一册教材中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相同,本册教材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小数乘法的例1,学生在解决“喜鹊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在探索怎样计算3.5³3的过程中,获得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体会和理解。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与整数笔算教学相同,小数乘、除法的算法、算理,主要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教材展示了学生探索笔算算法的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并注意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小数乘法,例1展示了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条件自主探索,提出关于3.5³3的三种不同算法;例

2、例3探讨小数乘法笔算的一般算法和算理,注意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例4则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出小数乘法计算的一般方法。

(3)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教学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都注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等的教学,都是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具体的计算方法。而在连乘、乘加、商的近似数等内容的例题设计上,教材安排了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而且蕴涵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在小数除法单元还安排了“解决问题”小节,让学生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

归上所述可以看出,这样的编排使计算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小数乘除法的算法,理解算理,获得相关的知识,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也是一次突破。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探索规律入手,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时,增加了开放性和探索性,如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并问学生“你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又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了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因而易于理解,但是却不易与中学的教学衔接,到了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调整简易方程的教学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引进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之后,教材根据《标准》的要求调整了简易方程的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内容调整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例如,解形如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或加上a,得x=b-a与x=b+a。解形如ax=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或乘上a,得x=b÷a与x=ab。这样的解方程过程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本册教材编排将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恢复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在教学解方程时,例题的内容都是实际问题;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时,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

“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教材设计了丰富的观察—判断活动,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同时,练习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教材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脑海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册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首先,每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图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其次,按照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逐步提高探索的难度和要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让学生试着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第三,研究每一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以较大的创造空间。这样,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探索并体会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还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前四年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一方面重点教学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使学生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中位数,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学会求数据的中位数,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与概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具体编排上,教材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选取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体会所学知识的含义,为深刻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能性的教学,教材设计了学生经常进行的各种游戏——足球比赛、跳棋、击鼓传花、跳房子,等等。通过操作、实验、研讨,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中蕴涵的数学问题,讨论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丰富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体验,形成对这一抽象概念的正确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中位数的教学也是安排了“掷沙包比赛”的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的、有趣的收集、分析、描述数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教材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关于“可能性”的教学,本套教材分两次安排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册教材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中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都注意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如掷硬币活动,涂色转盘的设计等,使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探索和理解新的知识,从而更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和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形成对等可能性的正确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也是以已学的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仅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很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教学。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符号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设计了“量一量,找规律”和“铺一铺”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图形的特征、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实验教材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知识含量更高的素材:狗的嗅觉细胞数是人的45倍,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国际标准书号的含义等,渗透了有关生物、物理、地理、文化等知识;第七单元例1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示了一封信传递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的价值。第六单元的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教学,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这些都为教师结合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适合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与前几册实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如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等板块。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出,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将要探索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研究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进而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过程。教学数字编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讨论交流、设计方案,自己探索数字编码的具体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又如,在“量一量,找规律”的设计上,教材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蕴涵其中的数学规律,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计算器等。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这里介绍几种,供参考。

1.简易天平 教学解简易方程时使用的教、学具(见教科书第53页)。可以购买,也可自制。制做方法是:用两根木条,一根为横梁,一根为支柱。在横梁的正中钉一小钉作为指针,小钉与横梁垂直。顺着支柱的正中划一条垂线。把横梁的中点与支柱的上端钉在一起,但不要钉死,使横梁能绕中点转动。然后在横梁两端离中点等距离的两点,挂上同样大小的小盘,使小钉和垂线重合,然后再把小盘固定在横梁上。

2.硬纸板做的几何图形 这里介绍两部分学具。(1)用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用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2)用硬纸板做的各种常见几何图形。可以用教科书第127页的图,让学生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作为教学综合应用活动“铺一铺”的学具使用。

3.骰子 教学可能性时使用的教、学具,可以购买,也可自制。例如,取出学具中的方木块或塑料立方体,在每一个面上分别贴上1~6的数字即可。

4.转盘 教学可能性时使用的教、学具,用硬纸片剪一个圆和一根指针,根据需要将圆等分成若干份,涂上不同的颜色。将指针钉在圆心上,使指针可以自由转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转盘上颜色区域的大小,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5.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科书第77页“量一量 找规律”中呈现的“自制简易秤”;教科书第45页的“你知道吗?”中的“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表”等。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 小数乘法(8课时)

二、小数除法(11课时)

三、观察物体(3课时)

四、简易方程(16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左右 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量一量 找规律 1课时

五、多边形的面积 (9课时)

六、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铺一铺1课时

七、数学广角(3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材说明

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上述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鉴于此,本单元的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

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在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例2“0.72³5”的教学中,可提出转化性的问题:“你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如,教学“1.2³0.8”时,应引导学生先说出将因数“1.2和0.8”转化为整数12和8的理由,再说出积“96”扩大到原来积的“100”倍,所以必须将“96”缩小到它的1/100的理由。这个算理清楚了,能表达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第10题的练习,还可增加一些类似的练习内容,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4.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 1.例1。 编写意图

(1)在购物活动中引入“小数乘整数”。

教材创设学生喜欢的“买风筝、放风筝”情景,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其教学功能有二:①“买风筝”活动不但能引发小数乘整数计算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计算的兴趣;②利于学生根据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将“3.5元³3”转化为“35角³3”来计算,为例2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做准备。

(2)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解决买3个风筝要多少钱的问题,多数学生只会列算式“3.5³3”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不会计算。这时,他们可能会用已掌握的小数加法、整数乘法或其他方法来计算。教材呈现了三位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体现了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的课改理念。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数学信息(风筝单价及要解决的问题)引入小数乘整数。

本例的教学可分两步进行:①让学生了解主题图展示的数学信息。教学时,可将画面上的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用课件逐一动态显示。也可用吹塑纸(背面沾上水就能贴在黑板上)剪下4种不同形状的风筝,逐一贴在黑板上,并标上价格。②根据了解的信息,设计用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教师可提问:“你喜欢哪种风筝?你想买几个?你会算出要付的钱数吗?”由此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

(2)放手让学生利用先前知识经验独立解决“买3个鸟风筝要多少钱”的问题。

学生虽然不会计算“3.5³3”,但利用先前经验,有办法算出买3个鸟风筝需要的钱数。因此,应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独立求出3个鸟风筝的钱数。学生的解答思路除了教材上显示的三种外,可能还有其他方法。如,有学生这样解答:“4元³3=12元,5角³3=15角=1.5元,12元-1.5元=10.5元。”这些解答的方法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个性化的思考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3)引导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

学生解答后,应将主要的几种解法有序地、整齐地显示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作出评价,并从中选出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如35角³3)进行重点分析、说理。先让用该法解答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³3→最后将结果105角换成10.5元。

这样的说理活动经常进行,就能培养学生有序的说算理的能力。 2.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帮助学生弄清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本例的设计分为两个步骤:①用转化的方法将“0.72³5”转化为“72³5”。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思考?”即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②用动态竖式揭示原理。为了使学生理解转化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教材显示了用竖式计算0.72³5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①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就转化为72,这样就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②由于因数0.72的扩大引起了积的扩大,所以,要使积不变,必须把扩大到100倍的积“360”缩小到它的1/100。 (2)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要点。

“做一做”中的第1题,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对比编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点有二:①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小数位数与因数中的相同。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末尾的零是不能去掉的。 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3.5元转化为35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 (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³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在学生理解上述算理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归纳用竖式计算的要点: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3.例3。

编写意图

(1)选择与“米、分米”有关的校园生活——换玻璃为学习背景。

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其教学功能有三:①提供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生活素材。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②引起认知冲突。当学生列出“1.2³0.8”的算式来求长方形玻璃面积时,问题油然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促成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把1.2米、0.8米转化为12分米、8分米,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使学生又有了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新知的体验。③更换橱窗玻璃是校园生活中的平常事,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①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整数来计算吗?”引导学生在例2的基础上再一次想到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因数同时转化为整数,再进行计算。②动态显示“1.2³0.8”的竖式计算过程:先将两个因数1.2和0.8,都扩大到各自的10倍,变成12和8,然后求出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到100倍;最后再看积,由于积已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使积不变,必须将扩大后的积96缩小到它的1/100,得0.96。

(3)引导学生归纳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在1.2³0.8的竖式下面精心安排了一个探讨性的问题:“看一看,因数和积的小数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找出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关系,悟出小数点位置的正确处理方法,为概括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即例4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

(1)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例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过程:

①让学生看图,读懂图意,准确地叙述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具备吗?②给足时间,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尝试计算1.2³0.8。③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³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可先让2~3位同学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并简述其中的道理。如,有学生可能这样思考:

这个过程表述的各个算式虽然不如教材呈现的那么简单,但它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然后指导学生看书:

请学生对着书说一说“1.2³0.8”的计算算理。 (2)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关系。

教师出示:

提问:“两个算式中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为合乎科学地处理小数点的位置提供操作上的依据。 4.例4。

编写意图

(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小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如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教材没有给出统一的法则,只要求学生能合乎逻辑地进行计算。如何才能合乎逻辑地进行计算呢?这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的一般方法。为此,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按一定的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个序以图、文、式并茂的方式呈现在师生的眼前: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根据积和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2)利用例3后“做一做”中的练习引入本例的学习。

本例学习之前,学生已进行过一定量的小数乘法练习,特别是例3后面“做一做”中的3道题,学生记忆犹新。教材及时将学生已做过的习题作载体,小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这样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有序地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可按先放后收的办法进行。

①让学生对照自己完成的3个乘法竖式(例3后面的“做一做”),自言自语地或与同桌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算的。②在学生个体的或小范围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这时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序地归纳: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根据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等的关系);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在前面用0补足)。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有序进行思维和简明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2)以上总结的计算方法,不要求学生记忆,学生只要按上述逻辑性的操作流程进行计算就行了。 (3)关注小数乘法计算的难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点小数点?”是小数乘法中的难点,本例结合上面“做一做”中的0.56³0.04,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应提醒学生注意:①要数清楚两个因素中小数的位数,弄清楚应补上几个0。②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5.例5。

编写意图

(1)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

教材主题图以生动的画面向学生讲述非洲野狗追及鸵鸟的故事,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继而发出善意的担心:“追得上吗?”由此导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内容。这一情境的创设,体现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课改理念。

(2)使学生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教材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素材,给出“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的信息,使学生从具体事件中领会有时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

(3)让学生通过验算检查计算的准确性。

教材通过女孩提问:“我算得对吗?”引出验算。验算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如,对着原式再做一遍。再如,用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7.28是错的。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与例3的学习类似,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学生表述题中条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时,应着重请学生说一说“1.3倍”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

当学生列出竖式算出56³1.3的积后,可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说明你做对了呢?”或者,利用教材提供的错例,请全体同学评判:“她算对了吗?”然后让学生用已掌握的验算知识对56³1.3的结果进行验算。在学生自主验算的基础上,请他们说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小结。 (3)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道改错题时,可分两步进行:①先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算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如,算式“3.2³2.5=0.8”中,两个因数都大于1,积肯定大于1,而积却是0.8,所以一看算式就知道是错的。而算式“2.6³1.08=2.708”中,第二个因数略大于1,积2.708比较接近第一因数2.6,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也相等,凭观察,算式可能是正确的。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方面验证算式的对与错,另一方面验证自己观察、判断水平的高与低,长期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6.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运算技能。练习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①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如果末尾有0,再把0划掉。②算完后,应检查积的小数位数是否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如不同,应找出原因,看看哪一个计算步骤上出了毛病,并及时改正。

2、3题,是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技能用于实际的练习。第2题,是联系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教科书来进行的计算活动。学生作业前,应让他们自主查出五门学科教科书的单价、然后再计算、填空。第3题的练习功能有二:(1)估测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要让学生正确应用估测的方法比较准确的估出来。如,学生用步测法去估:知道自己的步长约为0.6米,从自己家到学校约走多少步,用0.6米去乘走的步数,就是自己家到学校的大致距离。(2)通过计算自己每天、每周上学要走的路程,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一千米有多长的具体的感受。

第4题,是应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的练习,体现在操作上就是如何在积里点小数点的练习。本题利用表格的形式,把6组因数按扩大到10倍、缩小到原来的1/

10、缩小到原来的1/100的顺序排列,使学生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填积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如果因数只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则积也扩到原来的10倍。表中第一组、第二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10,则积也缩小到原来的1/10。表中第三组、第四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则积也缩小到原来的1/100。表中第五组、第六组就是这种情况。

5、6题是综合应用小数乘法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第5题结合计量工具的认识以及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物品的价钱。本题的关注点是让学生准确读出台秤刻度盘上表示物品质量的千克数。第6题是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来解决的问题。练习时,应提醒学生注意,算出70.5³6.4的得数后,不能先划去积中末尾的0再点上小数点,而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末尾的0。

第7题,是小数乘法的笔算练习。

第8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也可以表示倍数的练习。通过两个已知条件“质量是蓝鲸的18.7倍、高是蓝鲸长的3.2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时用小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并且比较直观。

第10题,通过探索规律的练习,使学生明确在小数乘法中,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就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大。教材给出了两组习题,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因数都大于1,第二组中的第二个因数都小于1。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发现的规律。

第12题,是应用第10题的规律来进行练习。通过这组练习,加深学生对所探究规律的理解。练习时,应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因数,看其中一个是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再做出判断。 7.例6。

编写意图

(1)创设一个“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为学生求积的近似值提供素材,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狗的嗅觉非常灵敏。

(2)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计算结果的近似数。

例题给出信息“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和问题“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需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同样,在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当求出若干个小数的积以后,也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求积的近似数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 (3)指出积的近似数的求法和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建议

(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本例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自主求积的近似数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述题意,自主解决问题。

主题图显示的情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教学时,应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题、读图,并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图意。如,学生说:“因为狗的嗅觉细胞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利用它的十分敏感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学生把题意表述得越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揭示得越透彻,就能帮助学生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自主求积2.205的近似数。

当学生列式求出“0.049³45=2.205”后,提问:“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值呢?”先让每位学生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然后请1~2位学习一般的学生上台解释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全体学生对他们的解释作出评价。这样,学生便在交流互动中,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8.例7。

编写意图

(1)由小数乘法的一步计算变为连乘、乘加、乘减的两步运算,提高小数混合运算能力。

前面的小数乘法,都是一步计算。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小数乘法以后,引入连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把小数的加、减与乘法融在一起,巩固加、减计算技能,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2)通过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学习连乘、乘加、乘减运算。

生活中需要用连乘或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这里选择学校图书馆用正方形瓷砖铺地为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解答第二问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路。教材呈现了连乘、乘加的方法,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

由于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当提出“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以后,应为学生提供独立列式解答、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2)告诉学生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相同。

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9.例8。

编写意图

(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应用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简便运算。 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例8安排了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一道比较复杂的小数乘法算式,如果能用运算定律进行变换,中间有些计算只需口算,这样整个计算就变得简便了。 教学建议

(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前,可以复习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学生说出后最好把这些定律写在或贴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三种运算定律中数的范围是什么。在学生明确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后,可以举出书上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任意举一个例子,看看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是不是相等。从而得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然后着重提问:现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也适用了,那么在讲到这些乘法运算定律时,要理解包括哪些数?使学生明确,现在乘法运算定律中数的适用范围包括整数和小数。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由于学生在整数一单元中已有了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类推。教学0.25³4.78³4时,可以提问:这道题怎样做比较简便?启发学生想第一步怎样做,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在学生明确了原式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改写成0.25³4³4.78后,再提问学生:第二步怎样做,应用哪条运算定律?教学0.65³201时,也要提问学生怎样算比较简便。应用哪条运算定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然后说明实际做题时虚线框里的那一步可以省略掉。

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中,常出错的往往是乘法分配律。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加强就题说理练习。如,练习二的第4题“1.5³105”和“1.2³2.5+0.8³2.5”都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在“1.5³105”中,是乘法分配律正向应用,而在“1.2³2.5+0.8³2.5”中,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10.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求积的近似数。练习时,提醒学生注意:①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取积的近似数,保留小数位数;②计算要仔细、要检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3题,是应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第3题,通过计算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质量(35吨),又通过与“明明”介绍的当今一台手提电脑的质量(2.5千克)直观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惊人发展,激发起学好科学知识的热情。

第4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练习时应让学生看清题意及题中数据,思考清楚了再动笔。

第5、6题,是用连乘、乘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中有的条件比较隐蔽,学生需在分析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去寻找。如,第5题,饮料5箱,每箱24瓶;第6题, 4个成人和1个小孩。

第7题,是小数乘法的改错练习,题中呈现了两种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如在看到50.4³1.9-1.8时,学生容易一见1.9-1.8就算出结果,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又如在计算3.76³0.25时,容易点错小数点。因此,练习时,应再三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做小数乘法时,一定要算好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第9题,是用乘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中注明可以使用计算器,使学生感受到在计算步数比较多时,使用计算器比较方便快捷。

8、

11、12题,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13*题,是一道开放题,要应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填空。答案不止一种。如:25.35=( )³( ),根据65³39=2535,可以有几种填法: ① 25.35=0.65³39 ② 25.35=6.5³3.9 ③ 25.35=65³0.39

第14*题,题中的2.56秒,是激光从地球到月球又从月球反射回地球所需的时间,也就是激光从地球到月球所需时间的2倍。求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的算式是:30³2.56÷2=38.4(万千米)。

课题: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2.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将例1主题图制成课件,或用吹塑纸做好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在买风筝的活动中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

课件显示风筝专卖店的一角,动态、醒目地逐一闪动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也可用吹塑纸剪好四种风筝一一贴在黑板上,同时标上它们的价格。 1.看图叙事导入。

老师用一段能撩拨儿童心弦的话语叙述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休息日,几位小朋友买风筝、放风筝的有趣活动。然后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4种风筝,提问:“如果你要买风筝,你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在学生争相说出要买哪种风筝、买几个后,教师将4位同学的不同选择用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将四种风筝标上序号):

2.引入付款金额的计算。

教师指着上述表格,提问:“买3个风筝(1),要多少钱呢?”请学生当一回售货员,算一算买3个风筝(1)需要的总价。

二、自主计算“3.5元³3 =?”,体现计算策略多样化 1.人人尝试计算。

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经验独立算出买3个风筝(1)所需的金额。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交流、分享不同的计算智慧。

在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请几位不同解题思路的学生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

3.重点分析、研讨第④种算法的算理。

面对上述四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在肯定前面三种算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④种算法。

师:上述四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多数会认为第④种算法比较简单,同时认识到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将小数35元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换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教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写出如教材所示的乘法竖式:

4.课堂练习。

在上述表中增加一栏“总价”(课件动态显示,或在黑板上临时画出)。请学生算出买其他三个品种的风筝所需的钱数,并填在表中。

三、教学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1.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出示算式0.72³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列出竖式。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采用说理与分析式同步进行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所以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2.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积3.60,提问:“与3.60相等的小数是多少?”(3.6)告诉学生,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对照算式3.5³

3、0.72³5,提问:“想一想,在做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时,你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最后又干什么?”在学生依次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过程时,帮助学生理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①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③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以上小结的方法不要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例2“做一做”中的第

1、2题。第1题完成后,应组织学生讨论: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应引导小结,不同点有二:①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②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积中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完成练习一第1~3题。第3题可放在课后进行,应先让学生用较合理的方法估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然后再来做第3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展示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首先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把千米数改写成米数,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三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内容更是如此,因此教材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比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专门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

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本单元可安排11课时进行教学。

小数除以整数 (第16~20页)

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1.例1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教材创设了王鹏坚持晨练的情景,让学生解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的问题,由“4周跑步22.4千米”的信息列出算式:22.4÷4,引出小数除以整数。

(2)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围绕这个问题,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另一种是一般的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教材的重点放在第二种方法的理解上,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竖式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还有余数后,着重说明要把它转化成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如,除到个位余2,把2化成2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4合并在一起是24个十分之一,继续除,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要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使学生明白“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建议

(1) 教学例1前,可以先复习整数除法,如,224÷4。

让学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百,多少个十,或多少个一,为后面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做准备。

(2)出示例1,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传达的信息,结合图意列出算式:22.4÷4,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在此过程中,应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如“能不能把22.4转化成整数来做?”“把22.4千米转化成22400米来做时要注意些什么?”“如果不转化,直接用22.4÷4,你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在研究竖式计算时,应着重使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最后还可以将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的竖式对照,从而使学生明确: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3)订正“做一做”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处理商中小数点的情况。 2.例

2、例3。

编写意图

(1)例

2、例3是与例1的情景相关的不同问题,这两道例题是小数除以整数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例2是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例3是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教材用“为什么要商0呢”、“接下来怎么除”等文字突出这两道题特殊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出“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的结论。这样,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特殊情况全顾及到了,学生就能比较完整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了。

(2)另外,例3的编排中出现了王鹏“每天跑5分钟”这个“多余”条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教师用王鹏“每天跑08千米”和“每天跑5分钟”这两个条件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建议

(1)例

2、例3的教学,可以由例1的情景图通过改变图中人物对话的方式引出。教师可以先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用例1的方法尝试计算,进而师生重点讨论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明确:①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②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 (2)在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4主要是结合前三个例题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2)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用改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不要忘了定商的小数点;哪位不够商1,商0,用0占位。

(3)由于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所以对于小数除法,教材没有单独说明验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结合计算独立思考如何验算,这样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在归纳总结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时,既可以像书上那样结合前三个例题进行,也可以单同两道类似例4(1)、(2)的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总结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再总结。结合例4(1)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结合例4(2)总结小数除以整数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3)小数除法的验算,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然后思考能不能把这种验算方法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再通过验算让学生感受到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4.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整数除法和整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第2题、第3题都是解决问题的题,第2题配合例1,第3题例2。

第4题、第6题是计算题,学生练习时要注意竖式的书写要求,以及商的小数点的对位问题。

第8题可以结合例2的教学进行练习,使学生明白被除数个位不够商1的原因是被除数整数部分上的数比除数小,知道了这一原因,学生就能直接判断哪些算式的商大于1,哪些算式的商小于1了。

第5、

7、

9、10题都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第5题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了解非洲蛙的跳远记录;第7题有节水教育的功能;第9题是两步解答的题目,并且一题多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11题,通过填表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为后面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学习做准备。表填完后要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被除数是0.15,除数是0.5,商应该是多少?虽然学生这时没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但凭借表中的商不变规律,是可以类推出的,这样为一个数除以小数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第21~22页)

本段内容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关键在于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例5。

编写意图

(1)例5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景引入。

(2)在计算方法的探讨上,教材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的文字突出讨论重点后,用小男孩的话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教材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一同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怎样把除数变成整数;并且最后通过原来的竖式说明简便的方法,即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以及被除数的小数点,说明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了两位。 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以先复习一些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有关的知识,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商不变性质,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2)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列出算式,并引导学生思考 “7.65÷0.85中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吗?”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把题目中的米数都改成厘米数,用整数除法计算。也可能的学生会根据复习的启示,说出可以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再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肯定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种方法。

(3)在研讨第二种方法时,应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呢”使学生明确:把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后,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4)教学7.65÷0.85的竖式时,应说明把0.8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85,7.6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765。并说明为了简便,根据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把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只要把它们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在竖式里把除数和被除数中的小数点以及没有用的“0”划去。 2.例6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6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教材通过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所以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

(2)“做一做”第1题,着重练习怎样移动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第2题,呈现了小数除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主要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让学生通过矫正这两类错误,明确计算小数除法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建议

(1)教学例6时,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例5的方法,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计算?有什么问题?当学生发现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的位数不够”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被除数中只有一位小数,小数点要移到哪里?”并提醒学生回忆:“过去学习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如果原来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讨论交流完后,教师结合学生讲述板书竖式,着重说明划掉除数中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要注意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中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少几位就补几个“0”。

(2)教学例6后,小数除法的教学基本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小结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加以提炼。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第23页)

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1.例7。

编写意图

(1)教材首先告诉学生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再通过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除法会遇到除不尽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由于小数除法除不尽时计算比较复杂,教材适时引入计算器,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做一做”中的题是让学生计算除法,并分别取保留一位、两位和三位小数的不同的近似值。 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以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例6,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式计算,有条件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当学生发现除不尽时,教师可以说明实际计算钱数时,有时只算到“分”,让学生想一想:这时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使学生明确,算到“分”,就是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算出三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要算到“角”,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 (3)教学例6后,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强调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还可以让学生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不同的是,取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而取积的近似值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的值以后再取近似值。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

(4)学生做完“做一做”以后,可以说一说它们不同的近似值分别是怎样取的,要明确知道计算出的数中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有些题保留指定小数位数后,近似数的末尾有0,要了解学生是否处理正确。如45.5÷38,商保留一位小数时是1.2,保留两位小数是1.2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否一样。 2.关于练习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学生完成后,应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第2、

4、

5、6题,都是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小数除法的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了解一些信息,比如世界上最大的鸟、最重的苹果等。

第3题,通过小数点在被除数和除数中位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商的变化规律。从上往下观察:左边一栏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右边一栏被除数不变,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左移到一位、两位。左边一栏,可以让学生根据第1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说出第

2、3小题的得数。右面一栏,可以在算完后,让学生观察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后,商有什么变化。

第8题,用商不变性质来填数。可以让学生将第一栏右面各栏中已填出的被除数、除数或商与第一栏中对应的数比较,看有什么变化,来考虑空缺的格内应填什么。

第7题、第9题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其中第7题可以提很多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位学生”“一共要花多少钱”“每个学生一共要准备多少钱”等,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第9题比较谁家节水多的问题,基本思路是算出每月的水费后再进行比较。这道题中隐含了“上半年是6个月”、“第二季度有3个月”这些中间条件,综合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后,再确定解题的方法。

第10题,求商的近似数。由于商是近似数,用乘法验算,不好说明结果正确与否,用再除一遍的方式验算,又要两次笔算,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体会计算器的作用,这里要求用计算器验算。

第12题,是填运算符号的题。需要学生应用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根据等号右边得数与左边已知数大小比较,来判断该填什么运算符号。答案是: 81³0.5=40581÷1.5=54 81÷0.5=162 81+1.5=82.5 思考题的解法比较多,比如先看12.5元中包含多少个2.5元,由12.5÷2.5=5中,可知停车时间是1+(5-1)³0.5=3(时);也可以用总钱数减去2.5元后,再看剩下的钱包含多少个2.5元,就有多少个0.5小时,再用这个时间加上1小时,也是李叔叔的停车时间。当然,学生还有其他的多种解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加以肯定,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27~28页)

循环小数是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1.例8。

编写意图

例8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教材创设了王鹏赛跑的情景,通过解决“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的问题,引出400÷75。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道题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由此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 教学建议

(1)为了感受重复现象,教学前可以呈现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比如重复放映一些电影片段、重复讲一个故事片断。然后告诉学生,不但生活中有这些重复现象,计算中也会遇到一些重复现象,为引出课题做孕伏。

(2)引入例8时,可以沟通本节内容与上节内容的联系。如告诉学生,前面我们发现有些除法总是除不尽,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不尽时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计算,多除出几位小数,让学生观察竖式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商的小数部分总是不断商3,余数总是25。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商里总是不断地出现3?如果继续除下去能不能除尽?使学生注意到因为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最后的得数告诉学生可以用5.333„的形式表示,并说一说这个省略号表示的含义。 2.例9。

编写意图

(1)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你知道吗?”介绍循环节的概念,说明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这些知识只是让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教学建议

(1)例9中第1小题商的情况同例8,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说出商的特点。第2小题78.6÷11,当计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可以让学生停下来,看一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并和除得的前几步比较,想一想继续除下去,商会什么样?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会发现这时余数重复出现5和6,如果继续除下去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可能的话还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2)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比较一下例

8、例9三道题的商,使学生看到: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出现某个数字,78.6÷11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起开始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数字4和5,这个商可以写成7.14545„由此说明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3)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后,还可以结合一道除法题,如 保留两位小数:130÷6=21.666„ ≈21.67

指出,今后计算小数除法,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可以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也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除得的商。

(4)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时,可以结合两个数相除的实例让学生讨论,明确如果不能得到整数的商,会有两种情况。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并说明我们现在学习的小数范围比以前又扩大了,又增加了无限小数,而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第29~31页)

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1.例10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10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 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 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 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

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 (2)“做一做”探究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建议

(1)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可以采用学生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能获得成功体验。

(2)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2.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要求学生计算除法,如果商是循环小数的,只要除到出现两个循环节时就可以了,并指出哪几个数是依次重复出现的。

第2题要求用计算器算。计算器计算除法时,当商是无限小数时,有的计算器会自动将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位数,比如9.4÷6计算器上显示的商为1.5666667,是个近似数。由于这道题使用的是等号,所以需要学生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第3题,最后一题可以让学生先把用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写出前四位小数来,再写出保留三位小数的近似值。

第6*题中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与以前学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但比较时要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进行还原,如比较

○1.233时,要先把多写出几位小数来,再比较。 第

7、

8、9题都是探索规律的题目。

第7题计算出的结果是:1234.5679³9=11111.1111 1234.5679³18=22222.2222 1234.5679³27=33333.3333 1234.5679³36=44444.4444 1234.5679³45=55555.5555 1234.5679³54=66666.6666 第8题计算出的结果是:6.66³66.7=444.222 6.666³666.7=4444.2222 第9题第(1)题的规律是:前一个数除以2.5等于后一个数,所以横线上应填0.4,0.16。第(2)题的规律是:前一个数除以2等于后一个数,所以横线上应填0.875,0.4375。

(第32~35页)

本小节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例11及“做一做”。

“还原”为1.232323„再和1.233进行比较。为了便于比较,可让学生

编写意图

(1)三年级下册已学习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连除解决的问题。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例11中一周的产奶量220.5千克,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这类问题的应用比较广泛。

(2)例11是知道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求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引起重视。这道例题的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小男孩是用“先算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来描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的,而不是停留在“先用220.5÷3,再除以7”的描述方式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

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并且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参与完成。 (3)“做一做”也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和例11一样,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3)在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中,重点都要落到解题方法的分析上。 2.例1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

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做一做”是“去尾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教学例12第1小题时,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多数要想到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教学中要抓住这点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老师这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2)教学例12第2小题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不够,这时需要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尽可能地在“需要”两个字上下功夫,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3)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3.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关注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的指导。比如第2题学生要首先想到求“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应该用“客车的速度-货车的速度”,然后再思考客车和货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第

5、

6、7题都是取商的近似值,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情景思考取近似值的方法。第5题没有特殊要求,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是具体要保留到哪一位,就需要学生来进行分析。一般说来,这道题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都是有道理的,它分别表明雨燕的飞行速度是信鸽的2倍或2倍多一些,教学中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保留小数位数的理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6题和第7题是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其中第6题要用到“去尾法”,第7题要用到“进一法”。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第8题解答的难度比较大,解答它的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最后的解答结果需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另外8本相册对于“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的问题是多余条件。所以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而是在学生读懂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解答这道题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解答。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学生“提数学问题”这个机会,充分发挥这道题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9题,指导学生解答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二是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第10题,渗透了环保教育。练习时要关注学生的一些解题技巧。按一般的分析,这道题应该这样解:6.3÷10000÷7³50000³31,但这样解答出现的小数位数太多了,因此可以指导学生这样想,50000平方米是10000平方米的5倍,10000平方米每天可以吸收6.3÷7=0.9(吨)二氧化碳,50000平方米8月份可以吸收0.9³5³31=139.5(吨)二氧化碳。这样不仅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6~37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具体的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如下:

1.第1题,对全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组织学生对全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回顾的方式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回顾时应抓住知识的重点进行整理。比如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等。复习时采用边练习边整理的方式,把所学内容有条理地进行排列,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结构,促进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2.第2题,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既要用到小数除法,又要取商的近似值,综合性比较强,所以教材单列出来进行复习。这里选择素材是小丽买书的问题,这道题的开放性比较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本单元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小结,这样既可以沟通本单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用习题来带动单元知识整理的目的。 3.关于练习七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小数乘法进行验算。

第3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顺序。首先要用总计金额减去足球的总价得到篮球的总价,再根据“总价÷数量=单价”分别算出篮球和足球的单价。在学生填出得数后,可以让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叙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4题,首先要分清哪个是刘大伯,哪个是李大伯。习题中通过刘大伯取得第一名和图中挂有奖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图中左边的人物就是刘大伯,右边的老人比左边的老人多跑了2分钟,显然不可能是第一名,因此这个人就应该是李大伯。这样分清了两个人物以后,学生才能真正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图文结合分析题意的方式学生是第一次遇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正确地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解答。 第5题,可让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6*题是一道选做题。解答思路是先考虑这道题的正确商是多少。题中告诉“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6”,那么正确的商应是2.46。再根据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被除数3.69除以商2.46,得到除数是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1题左边一组算式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独立完成:268÷

4、224÷

4、252÷

6、345÷15。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见下)。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图意。

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指导学生列出:22.4÷4。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比,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学的是整数除法,现在是用小数除以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

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估计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把小数变成整数来算,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来计算。

师: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指名学生回答,估计学生的计算方式有:(1)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计算,但这样在算到224÷40时要遇到小数除法的问题,所以学生仍然不会做;(2)把22.4千米化成22400米,再计算。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回答作以下板书。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师:这样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有什么感觉? 生:这样做太麻烦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更简便的算法,这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

指导学生列出竖式会吗?

后,教师用纸盖住被除数小数点后面的4,问学生:这样的计算学生算出来(见下图)后,提问:这个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2个一。

这时把盖住的纸揭去,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见上中图),问学生:这个24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表示24个十分之一。

师: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多少呢? 生: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

师: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 生: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见上图)。

师: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道题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是对齐的。

师:和我们前面准备题中的224÷4比,你发现22.4÷4与224÷4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把两道题的竖式放到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学生讨论后回答:除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做22.4÷4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引导学生讨论出:①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②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完成“做一做”。

师: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25.2÷6,34.5÷15吗?选一道你喜欢的算式计算。 计算后,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42÷3= 4.2÷3=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2题,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学生回答(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

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

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1.近似数的四则计算

1.加法和减法。

在通常情况下,近似数相加减,精确度最低的一个已知数精确到哪一位,和或者差也至多只能精确到这一位。

例如,一个同学去年体重304千克,今年体重比去年增加了3.18千克。求今年体重时要把这两个近似数加起来。因为30.4只精确到十分位,比3.18的精确度(精确到百分位)低,所以加得的和最多也只能精确到十分位。

为了容易看出计算结果的可靠程度,我们在竖式中每一个加数末尾添上一个“?”,用来表示被截去的数字。

可以看到,因为第一个加数从百分位起的数就不能确定,所以加得的和从百分位起数字也不能确定。

近似数的加减一般可按下列法则进行:(1)确定计算结果能精确到哪一个数位。(2)把已知数中超过这个数位的尾数“四舍五入”到这个数位的下一位。(3)进行计算,并且把算得的数的末一位“四舍五入”。

例1 求近似数2.37与5.4258的和。

先把5.4258“四舍五入”到千分位,得5.426,再做加法。

把7.796“四舍五入”到百分位,得7.80。

例2 求近似数0.075与0.001263的差。

先把0.001263“四舍五入”到万分位。

把0.0737“四舍五入”到千分位,得0.074。

例3 求近似数25.3、0.41

26、2.726的和。

把28.44“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得28.4。 2.乘法和除法。

在通常情况下,近似数相乘除,有效数字最少的一个已知数有多少个有效数字,积或者商也至多只能有同样多个有效数字。

例如,近似数9.04和4.3相乘,从竖式中看到,积里只有前两位数字是确定的,就是说只能有两位有效数字。这和第二个因数的有效数字的个数相同。

近似数的乘除一般可按下列法则进行:(1)确定结果有多少个有效数字。(2)把已知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多的四舍五入到只比结果中需要的个数多一个。(3)进行计算,并且把算得的数“四舍五入”到应有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例4 求247.65与0.32的积。 把247.65“四舍五入”到个位。

把79.36“四舍五入”到个位,得79。

例5 求近似数7.9除以24.78的商。

7.9÷24.78≈7.9÷24.8≈0.318≈0.32 3.混合运算。

近似数的混合运算,可按运算顺序和近似数的计算法则分步计算,但中间运算的结果要比最后结果多取一位数字。

例6 计算3.054³2.5-57.85÷9.21。

3.054³2.5-57.85÷9.

21≈3.05³2.5-57.85÷9.21

≈7.63-6.28 ≈1.4

根据已知数据,最后运算的结果要取两位数字,因此,中间运算的结果要取三位数字。

2.循环小数的性质

1.循环节的位数增加到原循环节的2倍、3倍„„循环小数的值不变。 例如,0. 可写作0.63 或0.6363 。

2.纯循环小数写成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值不变。 例如,0. 可写作0.

3 或0.36

3.有限小数也可以写作以0或9为循环节的循环小数。 例如,3.79可写作3.79或3.78

(一般不采用以9为循环节的形式)。

根据以上性质,循环小数虽然可以写成不同形式,但是除特别需要以外,一般都写成最简形式。例如,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 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材说明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

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

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第38~43页) 1.例1。

教科书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注意: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否则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很难只看到一个面,会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说一说自己从这几个方向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进一步明确这一点。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简单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圆柱等,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一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例2及“做一做”。 (1)例2。

教科书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①引导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②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2)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3.有关练习八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在教学例1时,已经提醒教师做了一些铺垫。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经具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进行猜测,再验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再增加条件,使其他人能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而且可以让学生仿照此题进行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

上一篇:卫生应急健康教育计划下一篇:网上商城测试分析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