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评价方案

2022-07-19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上数学评价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五上数学评价方案

五上数学教学反思

江都市塘头小学 刘向华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负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有的学生虽然对负数有一点儿了解,但印象是模糊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已经认识负数之后,利用温度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家里的收支情况如何记录?反映出什么问题?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从存折中可以看出那些内容?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处理数轴,找规律这一环节,教师处理不到位,应该分两部分走:(1)以0位分界,观察数轴两边数的变化(右

大,左

小)(2)从整个数轴来看,数字的变化规律(右

大)。

三、利用负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进一步了解负数之后,我又提出了如何表示相

熟悉的天气预报声音响起,学生仿佛回到了家中,记录城市的天气情况,学生感到新鲜,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写法、读法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反方向路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动画,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接着我又创设情景说明和此例类似的事情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记录。并给出了中超联赛的积分表,供学生练习,学生从表中看出的问题非常多,教学效果明显。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数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积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适用的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对探索三角形面积产生强烈的欲望,在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我有意出示一块很大很大的草地,问学生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从而激发学生初步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复习环节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想到把三角形转变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在学生展示出各种转化图形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经历探索之后的获得的成功,是另人快乐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美好的,这正是我们教师的期待,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单元的内容。这课时,安排了2个例题,例1先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出小数表示的物价,然后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进而分析0.3元,0.05元,0.48元所表示的意义。例2则借助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以“元”作单位的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

尽管例2仅仅出现了2位小数、3位小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把一位小数也安排进去了。先出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提问1分米,3分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其次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提问1厘米,4厘米,9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最后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提问1毫米,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这样的安排,一来,将知识表述得更完整,为概括小数的意义作好铺垫;二来,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更轻松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小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数位顺序表对于小学生正确认识整数和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以及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数的构成等方面知识至关重要。例如整数中的读写就需要依据数位顺序表对大数先进行分级,以确保大数读写的准确无误;再如,在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时,也需要首先依据数位顺序表正确地分级,以便确定改写时小数点的位置;还有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尤其是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常常觉得有问题。如1)12.046是由()个十,()个一,()个百分之一,()个千分之一组成的;由3个万、5个百8个前分之一组成的数是()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顺序表来理解这些数的构成,从而帮助学生对整数和小数的认识更加“有序”、“有理”。

第二篇:五上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画图、分类、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接受美育,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

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 穿珠子游戏,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盛老师的手链漂亮吗?这是我自己用珠子穿的。(出示实物,大屏幕出示手链的照片)你们也想穿一串漂亮的手链吗?

盛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8颗珠子,请你们先观察这些珠子的颜色,把这8颗珠子穿成一串,不要打结,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先穿好的先举起来。

2、穿珠子。 学生小组活动。老师把学生穿的珠子收集起来。 谈话:同学们穿的手链真漂亮,等会儿送给每一小组表现最棒的同学。

3、游戏:快速记忆

选择两串有规律的(2颗一组的和4颗一组的)和一串没有规律的。

谈话:我们来玩个快速记忆的游戏,老师出示三串珠子,5秒钟以后盖住,然后说说每串珠子从左往右依次是什么颜色。

开始游戏。

反馈:记住第一串的举手。指名学生说。然后出示对照。记住第二串的举手,指名学生说。记住第三串的学生应该会比较少。

提问:为什么前两串你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有规律) 谈话:对呀,有规律的物体我们抓住规律后能很快的记住。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以学生穿的珠子为载体,找规律

1、实物投影出示两串有规律的珠子。

谈话:接下来我们就来找一找这两串珠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板书:找规律)

(1)、小组讨论:每一串珠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学生汇报。

①第一串,是按一颗蓝色,一颗红色,2颗为一组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的。

②第二串 ,是按

(

)颗为一组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每串珠子一组一组分开。 (3)发现两串珠子排列的异同。

提问:这两串珠子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两串珠子都是以几颗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的。 提问:这两串珠子的排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颗数不一样。

三、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用两种颜色穿的珠子

(1)、提问:照这样穿下去,左起第15颗是什么颜色 ? (2)、出示要求,学生尝试讨论。

①、自己想办法确定出左起第15颗珠子的颜色,并将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②、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方法。比比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尝试、讨论的情况。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几种方法:

方法

1、列举:生说师画,最后结果是**;

方法

2、分类:奇数、偶数位;

方法

3、计算: 15÷2=7(组)„„1(颗)

计算的方法出现后提问:为什么除以2?第几组的第一颗?你怎么知道第8组的第一颗是红色呢?(每一组的第一颗都是红色)所以余1颗,我们只要看每组的第一颗是什么颜色。

(4)谈话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计算、画图、分类三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1、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穿的第二串的珠子(4颗一组)。

照这样穿下去, 左起第22颗是什么颜色 ?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答。

(2)学生汇报。说说计算的方法时怎么想的?

22÷4=5(组)„„2(颗)

第二颗

(

)颜色

提问:刚才解决第一串手链的问题的时候除以2,现在要除以4呢? (3)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计算,但应该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是选择画图。 (4)解答:第100颗是什么颜色呢?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想法。

100÷4=25(组)

最后一颗

(

)颜色 明确:没有余数就看每组的最后一颗。

(5)统计选择的方法,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画图的方法呢? (6)总结归纳方法: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比较简单,谁能说说用计算的方法怎样来解决这类问题? 充分让学生说说。

总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找规律。用第几颗除以每组的颗数,得到几组余几颗, 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颗,没有余数就看每组的最好一颗。

2、“试一试“

出示学生穿的珠子(3个一组,最好是ABCABC):

提问:这串珠子有规律吗?学生先找规律。(珠子先合在一起,学生找到规律后一组组分开)

出示问题:从左边起第17颗是什么颜色?

(1)学生独立用计算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集体校对。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7÷3=5(组)„„2颗 (

)颜色

(3)解答:第18颗是什么颜色?

怎么想?第18颗只要看17颗的后面一颗是什么颜色。 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五、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1)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2)学生尝试解答。组织交流,建议:圈出第一组的图形。 (3)组织比较:观察一下这三小题中图形排列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2.谈话: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

今年中秋节,尚湖公园举行了大型的灯会,各种各样的灯把尚湖装扮得更加美丽。 灯笼是我国喜庆节日常用的装饰品。(出示灯笼) 灯笼排列规律:圆长花圆

圆长花圆

圆长花圆„„

提问:这些灯笼的排列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照这样的规律挂下去,工作人员在挂第23个时应该选择什么形状的灯笼?第40个呢?

学生列式,指名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3、每年的秋天,我们学校会用各种颜色的菊花装点校园。

菊花排列:白白红黄黄 白白红黄黄 „„

今年学校准备要买25盆菊花摆成一排,这些菊花的摆放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照这样摆下去,第

盆是什么颜色?其它学生抢答。

你还能提出其它类型的问题吗?

预设:一共有几组?一共要买几盆红色菊花?一共有几盆黄色菊花?

谈话:同学们很会思考,很会提问。对于这样排列的菊花,我们可以提出第几盆是什么颜色?这样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提出更多的数学问 题。那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可以课后去尝试解决,我们下节课探讨。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老师出示一些漂亮的珠子,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按照自己的学号 算一算能得到什么珠子。算对,并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就能获得相应的珠子了。

找规律

照这样穿下去,左起第15颗是什么颜色?

计算:15÷2=7(组)„„1(颗)

蓝色

分类:单数—蓝色 双数—红色

画图:(根据课堂学生的回答板书)

照这样穿下去, 左起第22颗是什么颜色 ?第100颗呢? 22÷4=5(组)„„2(颗) 绿色 100÷4=25(组) 最后一颗 红色

照这样穿下去, 左起第17颗是什么颜色 ?第18颗呢? 17÷3=5(组)„„2(颗) 黄色

第三篇:苏教版五上数学认识负数教案

第一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P2的例1,例2,练一练,p5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读、写。

2、使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介绍温度计

课件出示温度计,学生介绍温度计,师适时补充。

二、探究新知:

1、温度计显示的某一天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南京 、三亚、哈尔滨这三个城市的风光,仔细观察三幅图中的景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南京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三亚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南京和三亚比 ,南京气温怎样? 南京和哈尔滨比 ,南京气温怎样? 三亚和哈尔滨比,,三亚气温怎样?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20摄氏度和零下20摄氏度的呢?以什么为标准?

启发学生思考: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一个比00C高,一个比00C低,它们表示的意思怎样?

2、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规定零上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或20摄氏度,规定零下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20”读作正二十,再写的时候,只要在20前面加一个“+”——正号,“+20”也可以写成20。“-20”读作负二十,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20。(教师板书)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三亚的气温是+20℃,哈尔滨的气温是-20℃

3、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出示例2 你能看图说出珠穆朗玛和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高或低多少米?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平均海拔高度为0米。比海平面高8844.4米,,称为海拔884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让学生说一说珠穆朗玛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

5、小结: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读后独立填空。

追问:你觉得0是正数还是负数?

2、练习一第1题

学生读一读文字,说说感受。

追问:正数中有整数,也有小数和分数,负数也可能包括哪些数?

3、指导完成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填空,说说自己的想法。

4、指导完成练习一第3题 学生按要求写一写,填一填。 集体交流。

5、指导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读一读统计表里的数,说说知道了什么,再在温度计上涂一涂。

展示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P4页的例

3、例4你知道吗及练一练和P6练习一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昨天学习了正数和负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数是正数?负数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提问: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4、教学例4

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走了2千米,到了什么地方? 小林如果向西走2千米,到了什么地方?

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 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人们通常把向东走的路程用正数表示)

小结: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

5、出示数轴,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1)教师逐步画出数轴,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过程。(先画带有箭头的直线,再标上0,然后分段标出0右边的几个点和0左边的几个点。)

(2)引导想象:如果从0开始,向东走1步、2步、4步,到达的位置用数轴上“0”右边的点及相应的数

1、

2、4表示,那么向西走1步、2步、5步,到达的位置应该用“0”左边的点及相应的-

1、-

2、-5表示。

(3)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4)从0开始,向右依次读一读;从0开始,向左依次读一读。边读边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闭眼想一想,-2接近2还是接近0?,你想对了吗?

小结: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左边的数都是负数。-2和2到0的距离相等。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观察蓝色线框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2012年2月10日又存入2000元,应记作(

)元;2月25日取出400元,应记作(

)元。

小结:收入和支出是一对相反的量,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2、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相关知识。

小结:负数就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想法。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

5、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想法。 比较-2和-4谁更接近0?为什么?

6、完成练习一第8题

讨论表中的正数和负数各表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

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青岛版数学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单元知识结构: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3-105页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 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突破措施:

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上,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的力量,加之教师的点睛之笔,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绿色植物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等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03页的信息窗一,(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一)解决红点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 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

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3.反映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情况还可用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它是用一条折线来刻画信息的。

师:让我们一起关注大屏幕,看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绘制的。(课件演示)

师:你看懂这个过程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先描点再连线。

师: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找准数据点,并在连线时要依次连接)

4.初步阅读折线统计图

师:看着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从中看出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重点抓住变化来谈。

师:谁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先思考,然后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5.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6.(二)解决绿点问题: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汇报时大致从下面两点:

相同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反映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能看出哪年的面积最大和最小。

不同点:

(1)方法不同,条形统计图顾名思义是通过条形来反映数量的,折线是用点与线的。

(2)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的看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的变化情况。

2.评价质疑

师:对于以上发现你觉得全面吗?有什么疑问吗?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比如:条形统计图中,2004年与2005年,也能看出来变化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这里两种统计图相差不是很大,我们都可以看出数量的的多少和它们的变化情况,但折线统计图在变化趋势上会比条形更直观一些。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同学们在统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折线统计图在教育、股市、医学、气象等等很多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看看。

1.课本105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然后看图回答书上提出的前三个问题。汇报订正后,师:这里在统计气温和降水量时,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呢?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吗?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 2.达标练习(课件出示)2-4

六、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七、作业: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课本107页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设计:

七、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

描点----连线

第2课时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108-110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

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统计图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突破措施:

教学中尽可能的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小组的力量,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同时规范作图,要求使用三角板和直尺。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 一起感受了绿色植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城市的绿化情况,好吗?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

(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出示窗口2 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师: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引导: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解决红点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的变化趋势,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得出:第一组数据反映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比较直观。

第二组数据反映一个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比较直观。 3.学生阐释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加深体验。 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威海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师:通过这个条形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两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明白各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观能清楚的看明白威海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小结:想一想,如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引导学生明确: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每日睡眠时间,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内展示交流

2.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班级内展示交流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基础训练1-5

六、板书设计: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智慧广场——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全面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级的同学在毕业时,好多同学都和自己喜欢的好朋友进行了合影留念。

谈话:看屏幕,这两个同学按这样的顺序站成一排照了一张,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站成一排?生答(课件演示)这样排的顺序不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数学知识——排列。(板书)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如果三个同学排成一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呢?

其实找出一种排法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排法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生:能

师:既然这么有信心,咱们分组比一比,发挥你组的聪明才智,用你组喜欢的方法,(例如可以用他们的名字,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字母等表示他们)看哪个小组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板书)的找出所有排法。

听清要求:首先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并选择喜欢的方法,思考后把排列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排列方法,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排的?这样排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并记录研究结果

(2)组内交流,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展示

师: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组把你组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愿意上来展示的同学是最勇敢的,谁来? 这位小男子汉上来试试吧?(可能会出现无序的排列和有序的排列。当学生展示有序的排列时,引导学生说出思路,生到实物投影展示)

3、交流展示,比较优劣

师:你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生汇报)你们组真会想办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种排法有没有重复或遗漏的?(没有) 师:谁还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师:好不好?真棒。

师:(如有异同)让学生与刚才的方法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排列方法?为什么?(引出:有顺序)。(通过比较让生明白确定首位的重要性)。

生:我认为先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然后再交换其它两个同学的位置,这样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依次类推,一共能得到六种方法。

师:说的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谁再来说一遍?

生2: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再调换小平和小华的位置,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再把小平和小华分别放在第一的位置,一共得到6种。 师:谁还想说?(生汇报)

4、总结规律

出示:排列时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先确定首位,再依次确定第二位,第三位。

5、现场表演,提升规律

师:你们想不想照相?我选三名学生像小冬小华小平一样,按我们所学的排列方法来站成一行,我当摄影师!你们自己排好吗?谁愿意来?

6、规律数学化

师:如果我们用123分别表示以上三位小朋友,谁能既快又准的写出它们的排列方法?(板演) 师:我们共同看看这们同学的板演,和他的一样吗?

师:如果我们按照先确定首位的方法来分组,能分成几组?(三组,每组有两种)

师:你能用一道数学算式把以上的排法表示出来吗?(板书:3×2=6)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为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找出所有的排法,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有没有信心带着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师:下面来到我们的智慧大闯关第一关

三个同学排成一行跳舞,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生汇报)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师:同意吗?真棒!

(2)师:智慧大闯关第二关

如果将“1”换成“0”,又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三位数?(生汇报)和刚才123排列比较为什么不一样了?

生:0不能在首位。

师:为什么0不能在首位?

生:如果0在首位就不是三位数了。

师:观察的真仔细。所以以后我们排列数字时0不能排在首位。 (3)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参加小合唱,丁同学担任领唱。为了让她靠近麦克风,需要把她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余的同学任意排。猜一猜,这一次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生展示有六种)

师: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虽然有四个同学,但其中一个不动,有几个同学在排?所以有六种。

(4)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酒店大门的上方挂了6只大灯笼(如图),如果把形状相同的灯笼挨在一起,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挂法?

生:6种。

师:为什么6只灯笼还是6种排法? 生交流

师:对了,两个两个放在一起,其实还是三种灯笼排列。所以是6种。

师:读书好不好,读书破万„„,谁能用读书好三个字摆出不同的三字短句?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研究了有关排列的数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排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排列也不仅仅是咱们今天研究的这么简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以后的学习继续去研究它。

第五篇: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案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额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缺少师生间的沟通,必然使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失误感到茫然。同时也不利于激励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发展。因此改革作业的评价方式已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应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作业多元评价方式,因此,我制订以下评价方案:

一、作业批改的方法

1、随堂批改。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组内批改。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4、自我批改。对于简单的小练习等可给出答案,学生自己批改。

二、作业的评价

1、、等级评价

根据学生作业的解答情况按等级进行评价:作业正确率高、书写认真的得A+☆,作业正确率高、但书写不够认真的只能得A+;为了鼓励差生、培养尖子生,我们又规定作业有错、但能及时订正的在二次批改中也可再得A+。

2、笑脸夸进步

A是一种作业批阅的补充,在评价作业时,激活学生的情,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优秀。

三、具体的作业批改评价标准

1、口算本:满分100,字迹端正可再得一个☆。错误一字通常扣3-5分。

2、课堂作业本:书写端正全部正确为A。

上一篇:我是一片树叶作文下一篇:网上阅卷操作系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