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的宝库——课本

2022-09-10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每当学生在动手写作时, 最头疼的就是“无米下锅”, 因而很难写出内容丰富、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很多学生一边在感叹素材的缺乏, 一边对身边的“宝藏”——课本, 却视而不见, 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毛病。

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积累写作素材。学习要靠积累, 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学习语文同样也重在积累, 字要积累, 词要积累, 句要积累, 写作材料更要积累。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说过:“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写作自然也是如此, 有了充足的材料, 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 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 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 因而笔下不能生风。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观察生活, 固然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课外书籍, 借鉴别人文章中的资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而熟读课文, 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当中, 更不失为写好作文的一种巧妙手段。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却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 常常舍近求远, 给自己构筑了作文障碍。这一现象对语文教学尤为不利, 本人认为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 可以说, 巧用课内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

譬如以“积累”为话题作文, 我们就不妨引用《劝学》中的某些话语来论述: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只有勤于积累, 不断积累, 才能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才能学有所成。荀子就曾经告诉过我们:“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因此, 我们在学习中要重视积累, 学会积累。

作文不仅可以引用课内知识, 更应该多角度、有新意地引用, 才能写出有新意非同一般的优秀文章。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人物, 我们在写作时, 就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引用。平常大家肯定的都是贾宝玉反封建的精神。如果我们要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可不可以说贾宝玉式的人是2 1世纪的落伍者呢?“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当代青年如果都效仿贾宝玉, 不去读书, 不去学习, 那才真的“于国于家无望”。当代青年第一要著就是读书求知, 就是满腹经纶, 就是报效祖国, 就是成名成家, 就是不负众望。

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积累写作材料。比如《鸿门宴》, 具有以下多种角度: (1) 精诚团结;上下同心者胜;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2) 知人、用人, 重用人才, 用好人才。 (3) 人才的重要。 (4) 优柔寡断不能成事,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该出手时就出手。 (5) 权变, 屈伸, 高祖之所经胜, 项籍之所以败,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苏轼语) , 包羞忍耻是男儿 (杜牧) 。 (6) 要抓住机会,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7)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 此小人也, 急宜远之, 警惕呀, 卑躬屈膝, 花言巧语者, 可能恰恰是最危险的敌人! (8) 追求虚名者须记取: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9) 自胜者强:要战胜自己的弱点, 先要明确自己的弱点。 (10)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强与弱, 大与小都可以互相转化。

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一下:你所写出的话题中, 哪些话题可以运用到以上的哪一个角度?甚至更多的角度?

下面我们列举部分考生在回归文本中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独到发现, 肯定对我们提高悟性有一定的帮助, 不妨仿造类似的做法:

例一: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 0 0 4年全国卷Ⅱ)

(1) 项羽刚愎自用, 听不进范增良言相劝, 最后兵败垓下, 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鸿门宴》)

(2) 唐太宗虚心纳下, 在魏征锋利的谏言中成就了一代伟业。 (《谏太宗十思疏》)

(3) 马谡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过分相信自己的才能, 不听取王平正确的建议 (一意孤行) , 最终导致街亭失守, 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自己也落了个杀身之祸。 (《失街亭》)

(4) 邹忌以自己的经历向齐王纳谏, 齐王知错能改, 善于听取意见, 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不战而王天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

(5) 曾被史学家称为大英雄的赵武灵王恰恰是相信自己, 也曾“一意孤行”, 力排众议, 听不进王公大臣的意见, 力主进行军事改革, 推行“胡服骑射”, 使赵国兵强马壮, 称雄一时。 (《内蒙访古》)

(6) 触龙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质于齐”, 赵太后最终“察纳雅言”, 换来了齐国的军队, 解救了赵国。

类似的例子还有《扁鹊见蔡桓公》《齐人有一妻一妾》《石钟山记》等, 当然, 材料的选取并非为了堆砌, 以现代的眼光进行读解阐述, 融进自己的见解, 才是作文之“道”, 在这个话题中, 有同学在列举大量的课文材料后进一步阐释:“马谡败在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 赵武灵王胜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马谡能按照诸葛亮旨意行事, 能听取王平的良言忠告, 确保街亭无虞, 也非难事;如果赵武灵王听取王公大臣的劝诫, 不再坚持己见, 结果可想可知”进而推出自己的见解, 较为深刻的见解:“听取别的的意见, 既不深陷于刚愎自用的泥潭, 也不迷失在莫衷一是的他乡。”还得相信自己“听取”的判断力, “不让双眼迷蒙在道听途说的表象上”, 也不把“怀疑论”的精神弄得太紧张, 在“听取”中相信自己的“扬弃”能力, 多几分审视质量, 选择中找准真理的衡星, 在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中找到最佳的落足点。

从上面阐述中还可以领悟到:这个话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构思时一定要考虑“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两个方面来作文, 注意:材料的选取, 论证角度的确立必须落实在话题上, 立论时也不能太绝对, 要有辩证思维。

例三:话题“语言与沟通” (2004年高考广东卷)

(1)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 达到了友情的沟通, 李白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友人从言语中受到关怀, 沟通到了心坎, 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

(2) 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而需要语言沟通。 (《雨霖铃》)

(3) 烛之武放下私人恩怨为国挺身而出, 竟能用一段话使秦师从边境中退去, 挽救一个国家。“若郑亡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赵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这些语句句句击中要害, 让秦伯感受到亡郑的害处而放弃攻郑。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

(4) 触龙, 一个小小的人臣, 竟能用语言的沟通来说服赵太后, 送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长安君去当人质。他的那句“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常常在人们耳边回响, 提醒人们语言在沟通中的力量。

(5) 邹忌讽谏齐王, 魏征谏太宗, 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见称, 君臣间的沟通, 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

广东卷这个话题的立意仍然是多角度, 引导语中“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 有时影响巨大”说明语言可以帮助沟通, 也可以妨碍沟通, 上面所列素材再次形象告诉我们:关注文本内容, 你会悟出很多道理, 能够在事物的认知上取得莫大收获。

从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中, 要找出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了, 愿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做好引导, 更愿同学们都做有心人, 只要你拥有了自己的积累, 化用、巧用文本素材, 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主题, 让自己的文本中的宝藏, 全方位地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让自己尽情地取舍文本素材, 让自己的思绪飞扬, 相信都能写出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佳作。

愿本文对我的同仁和莘莘学子都有所裨益。

摘要:课本是我们作文素材的宝库, 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素材, 并且学会多角度分析素材, 化用、巧用课本素材, 写出深意, 写出深度, 写出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佳作。

关键词:写作素材,引用,多角度,分析问题

上一篇: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应注意的事项下一篇:浅析职业教育中农民工建筑安全培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