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感受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建川博物馆感受范文

参观建川博物馆

柏合学校四年级一班张越然指导老师钟桂林

星期五的早晨,我心里甜滋滋的背着旅行包来到了学校。不久,我们上车、出发。在车上我们看书,玩手机,听歌大家都很守规矩。

经过了2个小时的坐车,我们终于到达了建川博物馆,一进大门我们就看见一架高大雪白的飞机摆在我们眼前,我迎面跑过去给这个“大家伙”照相,大家也纷纷跟过去拍照。看完了飞机,导游又带我去参观老兵手印的一个地方。那里有无数张“手”,在这么多张“手”中,我看到了一张超大“手”,虽然我忘记了他的姓名,但我也会把它铭记在心。接下来我们又去了一个小巷子里,里面有上千人的照片,我看了看他们的眼睛里都有对日本兵的愤怒和对自己同胞的同情。随着小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屋子里,里面一些胸章,那些胸章都亮晶晶的,说老实的我还真想拿一个来戴着!我们接着往前走,那里有许多老兵用过的东西比如:帽子、衣服、勺子、打火机、电筒……我的眼都看花了,这时我听到有几个男生在说:看了这么多怎么连一把枪都没有啊!我环视一下,是啊,连一把枪都没见,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就看到了。我们嘴巴张得大大的,都不敢相信以前只能在电视看到的东西今天终于能够亲眼所见,大家都在拍照,为了证明自己亲眼见过这些东西。

吃了午饭,我们来到了地震馆。那儿记录了5.12地震那些感人的照片,其中我记忆很深的是一个女孩因为大地震她失去了她的一只腿,可她非常喜爱跳舞,所以安了假肢去比赛。我也很热爱跳舞,可如果让我没了一只手或没了一只脚的话,我可能没她那么大的勇气。还有一个医生因为没有输液支架,她足足站着帮一个病人拿着吊瓶,让他好输液,4个小时这让我很感动啊!地震馆还有一些5.12地震时医生救病人用的一些工具,总之地震馆在我的记忆非常的深刻。

接下来导游带我们去“探望”了“猪坚强”,它长得又肥又壮。可当看到上面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以前它只有100斤左右呢!“猪坚强”很勇敢呢,它在废墟下被困36天却依然顽强地存活下来了真的很坚强!

时间过得很快,我坐在了回家的车上,我看着窗外的美景,可我的心却仿佛留在了感人的展馆中。

2014-03-25

第二篇:建川博物馆参观感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5年11月11日下午,在辅导员和班委的组织下,15级软工部分学生赴建川博物馆进行素质拓展。

这一天下着小雨,微冷,但大家早早地到了图书馆门口集合,热情高涨,对此次行程充满了期待。辅导员XXX老师念及同学们因时间紧迫而没吃午饭,便自费给大家买了面包和矿泉水。由于路途较远,全体人员分成两车,不同班级的同学混坐,交谈甚欢,甚至大家还即兴唱起了歌。气氛轻松愉快,所有学生都对大学的第一次出游都充满了期待。

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5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果然名不虚传!这是我们初到时对它的印象。来之前我们对它的了解只是肤浅地停留在它的“博大”和樊建川先生的“伟大”上,但随后我们以小组自由活动的形式,参观了博物馆群,感受的就不仅仅是这些了。它的“博大”是建立在中国屈辱与辉煌的厚重历史上的,他的“伟大”是建立在士兵,百姓的苦难与悲壮上的。我们小组参观了“红色年代章·钟印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

“不屈战俘馆”“飞虎奇兵馆”“国防兵器馆”“川军抗战馆”“红色年代瓷器陈列馆”“三寸金莲馆”“汶川大地震馆”“红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陈列馆”等。也拜访了露天的“壮士广场”和悲壮的血手印广场。

另外,让我们记忆犹为深刻的是“侵华日军罪证馆”。 当日本侵略军的暴行这么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感到的是咬牙切齿的愤恨,当看到人体实验模拟现场的时候,同行的人再也打闹不起来,大家都很沉默,很难过。那个雕塑痛苦的深情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他痛苦的表情如达芬奇抽象画《格尔尼卡》。在场馆特殊的气味和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我们感到胃里一阵阵恶心,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感到悲哀与厌恶,人真的可以完全泯灭自己的天良么!

但发现这座馆是日本人设计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反思,场馆完全有引导观众情绪的作用。在场馆的出口处,贴于墙上的是近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文字及图片记录,它们似乎在呼吁世界和平,反对侵虐战争,整个视角的色彩忽从阴暗严肃的状态转明媚,我们彷如置身抗战刚胜利的年代,和士兵百姓们在一起狂欢,日本人良知的觉醒,让我们感到丝丝欣慰,中日关系回暖的报道,让我们也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倍感珍惜,感恩祖国的强盛,感恩老兵,我们会铭历史。

第三篇: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吴晓福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组织的一次党团活动——参观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由九个独立的主题博物馆和数个主题广场组成。由于占地面积比较大,展馆较多,一路参观下来对其中的几个馆印象较深。虽然是历史的呈现,但是在仿佛真实的氛围之中,面对那真实再现的一个个场景,我必须忍住自己泪水和激荡的心情,默默地记录和感悟。

首先映入眼帘老兵手印给我巨大的震撼,无数的血红色的手印在诉说着无数个鲜活的历史片段,告诉我不要忘记历史忘记前辈;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飞虎骑兵馆等介绍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即抗日战争的博物馆群让我肃然起敬;不屈战俘馆让我心情沉重,拳头紧握;08抗震救灾馆让我低头停步眼含热泪;中国抗日英雄群雕广场无数高大的伟人让我沉思历史,思考未来。

我想特别说一下的是参观的最后部分——中国抗日英雄群雕广场。远远看去,整个广场群雕以深色为基调,肃穆庄重,无数个先烈豁然间立在面前,营造出一种马上让参观者沉静下来的氛围,参观过程中很少有人高声交谈,只是默默地在伟人身影中穿行,无法项背,只能仰望。走近仔细看,整个广场是一张大的中国地图。抗日英雄铜像矗立在其主要作战区域,没有族别之分,没有出身高低,没有党派之争,他们就站在那片曾经流血流汗、振臂高呼、誓死共存的版图上。没有人能够再把他们分开,再让他们山水相望。是的,他们本来就是一起的;是的,他们流动的是一样的血;是的,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总体感觉博物馆建筑设计、布展、声光电的配合可谓独具匠心,一片片的历史被鲜活地串连起来了,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具体,那样的触手可及、激荡心灵。设计者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辛苦收集的历史证物,而是捧着一颗虔诚的心流着泪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为了民族的独立、复兴,为了人民的解放、自由,抛头颅洒热血。我不能不为之动容,我必须含泪、低首、沉思,我必须铭记,我必须告诉更多的人。

第四篇: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星期五,一个本该在校上课的日子,但我们一起去了位于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也就是老师们所说的课外教学。

在此之前,我对建川博物馆便早有耳闻,建川博物馆,全称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500亩,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将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0余个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特别的是这个博物馆并不是由国家投资修建,属政府行为,而是由一位名叫樊建川的个人投资修建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现馆藏珍贵文物超过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21件,这在国内民营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我们一大早便抵达了建川博物馆,可能是因为,这是少有的户外教学吧,所以同学们的脸上都毫无倦意。首先吸引我的,是园区里的工作人员的穿着,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都穿着那时候川军的制服,一下子,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名叫“中国老兵手印广场”的地方,远远地便看见了那灰白的广场上鲜红一片,广场的灰白更加突出了那片鲜红,使人不禁心里一紧。走近了看,原来是一个个印在玻璃板上的红手印组成了那片鲜红,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每个手印墙上都排满了手印。听解说员随后的介绍才知道,这些手印全都是抗战老兵的手印,当年正是他们的双手挥舞大刀、长矛,投掷手榴弹、埋地雷、炸碉堡,正是这些手当年挡住了来势汹汹的日军侵略军,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托起。而之所以把玻璃板排成V字形,是为了寓意胜利。

我们没有在那里过多的停留,但那抹鲜红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以至于后来参观“二战馆”和“武器馆”都心不在焉的。那些红手印大小不一,表明它们来自不同的人,但那些不同的人有着共同的信念,这也是手印墙存在的的原因吧,他们把热血撒在了这片土地,换来了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没错,它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不知走了多久,肚子咕咕的叫着,正常的生理反应,提醒着我们是时候该吃午饭了。所以,当解说员说“我们前往下一个馆”的时候,我看到了大家的脸上有一丝不快,但又没办法,所以只有一边小声抱怨一边前往下一个馆。可当我们看见那大大的馆名时,所有的抱怨声都止住了,整齐得就像约定好的一样。那是“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气氛一下子就沉重了起来。因为那是一场我们亲身经历过的灾难,虽然我们并没有处于震中,也没有同学受伤,但那地动山摇的一刻,还是被我们永远铭记在生命中。 建管人应该是希望还原灾难的本来面目,所以场馆里再现了许多地震时的场景,倒塌的房屋,面目全非的汽车,永远停在14时28分的钟表,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向我们哭诉着那时的惨烈。当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的遗物和照片时,鼻尖的的酸楚感提醒着我,虽然已近事隔那么久,我却还没有忘却。那些年轻的生命,被上帝选中,要提前和这个世界说再见。所以能留下来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那些孩子的文具,也被展览了出来,那色彩鲜艳的文具,和逝去的生命的黑白,成了最强烈的对比。而在众多照片中,有一张被放大成两层楼高的黑白照片,被悬挂在显眼的位子。那时遇难孩子的家人,抱着孩子的遗像,站在埋葬了自己孩子的废墟上,他们脸上的悲痛并没有被黑白的颜色所掩盖,因为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不仅如此,展馆还展出了地震时,那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的英雄们的相关物品,林浩,吴家方,薛枭,范美忠,甚至还有温家宝爷爷当时用过的扩音喇叭,就是通过那个喇叭,温爷爷把国家的关心传达给了受灾民众,也是通过那个喇叭,温爷爷说着让灾区人民安心的话。正是民族的团结,使汶川人民挺了过来。

走出了馆场,回想着今天的所见所闻,我深深的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着,我深深的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骄傲着,我想,这会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我思想精神上的烙印。,

第五篇: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

由于课程需要,老师带我们去了坐落于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考察,历时两天。 建川博物馆聚落占地500亩,与刘氏庄园遥相对应。馆内收藏的多为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物品,这些藏品集中反映着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风云诡谲的悲壮历史。建川博物馆聚落由 20余位国内外顶尖建筑设计师设计,由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主题博物馆组成,其宗旨是: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上百万件珍贵历史文物在这里得到一一展示。

文化可由建筑凝固,同样可由建筑复苏,樊建川说:我觉得博物馆也应该建得像一个集市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博物馆的集市,是一个文化的富地。所以有了建川博物馆聚落。营造真实的场景,再现历史故事。

中流砥柱馆:设计师:邢同和,代表作:上海博物馆、邓小平纪念馆。这是所有展馆中最大的展馆,面积2435平方米,由两个墩实的体块组合而成。狭窄的入口,象征着共产党抗日军队在夹缝中求生,逐渐成长壮大。馆内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空间都围绕着一个庭院,但路线却不太合理,很多时候都要走回头路。庭院采光,外立面开窗地方其内部为交通空间。

正面战场馆 设计师:彭一刚,代表作:甲午海战馆、伦敦中国城。

该馆以国民党抗战为主题,以22次大的战役为线索,展示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是大陆唯一一座纪念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博物馆。正面战场馆的建筑面积有1299平方米,是一座素白色的方形建筑。该馆共有三个单元。展馆内用柱子来分隔空间,参观流线简单,呈环状,出入口为同一个。

不屈战俘馆 设计师:程泰宁,代表作:杭州黄龙饭店、浙江美术馆

该馆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抗战中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队官兵们,全面记录了“抗俘”的真实历史。入口为一个狭长的巷道,两边庄严肃穆的混凝土墙上挂满了战俘的黑白照片,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生成手法,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褶皱、绽裂,但仍保持方整锐利的形态,以隐喻不屈战俘的坚贞品格。

在曲折、变化的空间序列中,刻意设计的窄巷、牢笼、放风院,扭曲的展览空间、不作任何修饰的墙面天花,以及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的光环境,与展览图片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悲怆、沉重的氛围。整个建筑空间序列以平静的水院结束,让悲伤和沉痛的心情慢慢平静。

飞虎奇兵馆 设计者:切斯特·怀东,代表作:美籍日裔国家博物馆、剀撒医疗中心

飞虎奇兵馆展示面积1382平方米,分为三大部分。是为纪念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援助,特别是美国空军援华而建。它的建筑外形酷似一艘军舰航行在水中,象征着援华美军从太平洋彼岸援助中国。展馆参观路线基本都需要原路返回,参观路线设计不太理想,采用的是顶部采光 。

川军抗战馆 设计师:徐尚志,代表作:锦江宾馆

展馆面积2087平方米,意在表现30万川军为八年抗战做出的特殊贡献,展馆外观具有显著的川西建筑风格。以院落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形成用天井贯穿的平面组合形式。出入口处的桥空间增加了空间和建筑外立面的趣味性。

老兵手印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采用腐蚀钢化玻璃将老兵手印表现出来,共有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手印主人都是曾经参加抗战的老兵,年龄最小的80余岁,最大100余岁。我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记住抗日战争,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江漂流纪念馆:这是一个建在桥下的展馆,该馆展览面积为1100平方米,主要以实物、图片、史料、场景等方式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活动事件。整个建筑体现粗粗犷之美或粗野古典主义,混凝土表面的粗糙肌理颠覆了古典主义的优雅感。博物馆盒子的悬挑出的屋檐覆盖了步行桥,创造了供参观者和过路者止步的室外建筑空间,同时也用作博物馆的入口。博物馆室内通过四个横跨屋顶的天窗采光。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30多个展厅,这是让我心情最沉重的一个展馆。说到抗战,毕竟红色年代离我们太远,没有亲生经历感触不深,那么汶川大地震给我的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会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我现在仍然记得发生在那天的惨烈和悲伤。在展馆中它们就那么血淋淋又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革之钟博物馆:设计师:刘家琨。位于聚落中部。建筑面积:3885平方米,建筑外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内部是单层砖混结构。参观流线只有一层,以中心广场上的钟塔为标志。起到提示主入口的作用。钟馆的建筑平面为方圆相套,在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两侧墙壁上设计了无数壁龛,放满了收藏的文革时后的钟,形成钟墙。博物馆建筑全部以清水红砖砌成,立面没有设计任何装饰,整齐单纯的红砖,象征文革年代的精神状态。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什么都没有,运用圆形空间特有的声学特殊性,形成聚音和扩音的奇妙现象,越靠近圆心声音就越大,有种在对着话筒说话的错觉。

由于时间很紧要在当天返回学校,所以没有把博物馆看完,有点遗憾。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群,它和它的投资者樊建川无疑都是成功的,他把商业和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带动发展;他把博物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富地;它收藏了很多凝固的历史,过去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给我们留下太多需要铭记的东西。

上一篇:局部解剖学复习范文下一篇:简爱评论英文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