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毕业生调查函

2023-02-17

第一篇:师范大学毕业生调查函

大学毕业生薪资调查

大学毕业生薪资调查:官员子女起薪高他人15%官员子女缘何起薪高?

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 从“湘潭神女”到“27岁副县长”,在公众的质疑声中,人们越来越笃信官员子女能够借助父母权力获得比同龄人更好的前途;而清华大学(招生办)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常务副主任李宏彬和他的同事们,则希望通过严谨理性的数据分析来观察这种社会现象。

他们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官员子女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拿到高出其他同学约15%的起薪。“我们不愿用一个笼统的‘官二代’身份来解释这种差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差异背后的逻辑。”李宏彬说。

数据

什么因素决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收入

“15%”的数据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在2010年开展的第一轮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首轮调查涉及全国11个省份的19所高校,共有6059名应届毕业生接受了问卷形式的调查。究竟什么因素在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收入,是调查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在调查中,“官员子女”的划分标准是学生父母中至少一人为政府官员,符合这一标准的学生占样本总量的14%,和有着相同家庭结构、个人能力和大学经历的同学相比,他们毕业时的起薪要高出大约15%。

数据显示,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学分积比官员子女更高,但是他们的英语成绩较差。同时,大学期间他们从事打工兼职的可能性也更高。而两类学生在持有技术等级证书、入党和担任学生会干部方面没有明显区别。

根据数据,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而在就业分布上,官员子女大学生更多地在金融业以及党政机关、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行业就业,而非官员子女在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就业比例明显高于官员子女。

根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工资最高的是交通行业,平均3067元;其

次是IT类,2588元;接下来是文体,2416元;电力,2377元;金融和制造业持平,都是2312元;然后是教育,最低的是医疗,1440元。

对话

一个好的社会应当

保持合理的流动性

受访者:李宏彬,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常务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记者:官员子女能获得更好的个人前途,这几乎是当前社会公众的一种“共识”,而你们的研究数据也支持了这种感性认识。

李宏彬:表面上人们可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官员的孩子更成功,但是这种成功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受到家庭环境和基因的影响。官员的个人能力更强,收入更高,他们的子女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聪明,受到的教育更好等等。而我们的研究是要把这些因素和官员本身这个因素分开,经过科学的方法去掉基因、家庭早期培养这些因素,去比较两个孩子。如果他们的智商、受到的教育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个是官员的孩子,另一个不是,去看他们会有什么差别。

记者:在你们的数据统计中,富裕家庭子女在起薪方面和普通家庭子女的差别比官员子女更大,父母收入每增加1%,子女大学毕业后首份工作的工资就增加3%;但你更关注官员子女的问题,为什么?

李宏彬:这两个问题哪个问题的影响更严重,是可以讨论的。

国内民众对富人子女的抱怨和反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富人赚取财富靠的是不是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应该是鼓励有能力的人去赚钱,比如乔布斯,他创立了苹果,赚了很多钱,他的孩子继承他的财富,有人会有意见吗?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你的钱是通过手中的权力、行贿受贿获得的,那老百姓一定会有抱怨。

二是富人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现在是一个收入迅速变化的时代,一些父母忽然有钱了,但他们没处理好怎么去教育孩子。

我在美国待了很长时间,斯坦福周围是美国最富裕的区域,很多大科技公司老板都住在那里。富人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每天在街上穿着T恤跑步,他们的孩子也和普通孩子没什么差别,没有那种开着法拉利在街上招摇过市的,很低调。而现在很多国内的富人子女都非常招

摇,这就人为地造成了阶层对立,这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改变,让中国的富人适应过富人的生活。短期来看富人子女的问题比较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一个问题。

而官员子女通过父辈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寻租”获得更好的机会,比如进入薪水更高的行业,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效率和公平,阻滞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一个好的社会应当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才能真正给人以尊严。从制度上来说,需要想办法遏制官员的权力,尽量把权力市场化。没有过多的权力,就没有可交易的东西,也就不存在这种“寻租”的可能性。

记者:在一些网友的评论当中,认为大约15%(不到380元)的起薪差距并不算太大,您认为呢?

李宏彬:这个很难说。我们统计的是起薪,按道理来说,起薪不应该因为这个问题有差别;而且这种收入差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增加,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研究。

记者:除了父母的官员身份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收入呢? 李宏彬:从我们的数据统计来看,首先是家庭,比如家庭的收入对大学生的起薪有显著影响。从大学方面来说,名校的影响很大,专业也会有影响,但学习成绩没有用,成绩好的孩子收入反而低,学分积排名前20%的毕业生起薪反而要比其他学生低10%。

不过,英语好的孩子收入会高,样本内英语四级成绩前20%的毕业生比其他人的起薪高18%。

另外,当学生干部、入党都是有用的;但打工没有用,会降低收入。因为在大学里特别努力学习的学生往往是穷孩子,为了奖学金而学习,打工也一样,是为了养活自己。这些数据表明我们大学教育也需要反思。

意见

“一种纯粹的‘官员升水’在中国社会确实存在”

李宏彬和他的同事们尝试给这15%的工资差异找到合理的来源——

譬如,他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官员们总体上有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个人能力,“官爸爸”或 “官妈妈”整体上的教育水平更高,而这种能力很可能通过遗传或家庭教育的方式传给子女。

譬如,官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特点,使他们具有更高见识和更发达的关系网络,官员子

女也可能因此获得独特的信息优势。高考(微博)志愿填报是一个非常讲究策略的事情,拥有信息优势的官员子女在填报志愿时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经济条件更好的话,那么他们上好大学的机会就更大。

譬如,官员子女在大学期间更加努力、更懂得把握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累了更高的人力资本。

但是,当研究者们控制了父母户口、学历等变量之后,“官员子女”的身份对起薪的影响基本没有减弱;而在控制父母其他方面的特征,尤其是收入之后,父母政治资本的影响甚至更强了。

而在考虑了学校和专业因素后,15%的工资差异也没有被显著削减,“官员子女”和 “非官员子女”上好大学的几率相当;两类学生在持有技术等级证书、入党和担任学生会干部方面也没有明显区别。

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官员子女高收入水平的合理来源给出结论——与有着相同家庭结构、个人能力和大学经历的同学相比,一个官员子女可以获得额外15%的收入。“一种纯粹的‘官员升水’在中国社会确实存在。”李宏彬说。

而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沈阳大学09级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深入了解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善,为今后在学生培养、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参考与依据,同时利于分析研究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请您认真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一、基本情况

1、政治面貌:

2、在校曾担任职务:

3、您来自于

A 大城市B 中小城市C 农村

二、就业期望与求职经历

1.在求职过程中,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 地域B 薪酬与福利C 个人发展机会D 单位性质E 家庭期望

F 工作是否轻松G上级领导方式和才能H 工作是否稳定

I 能否发挥专业特长J 合不合自己兴趣

2.您能接受的工资起点是

A 零工资B 500-1000元 C 1000-1500元D 1500-2000元 E 2000元以上

3.您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

A民营企业B国营企业C 外资企业D 事业单位

4.您的就业方向

A先就业后择业B先择业后就业C继续深造

5.您觉得自己在择业中最大的优势是

A 学历B 专业C 经验D 能力E 社会关系

6.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方面(可多选)

A 专业成绩B综合能力C学校名气D学历E社会实践

F 性别G专业技能H 品德修养I其它

7.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问题是(可多选)

A 个人能力不足B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

C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D 缺乏工作经验

E 缺乏社会关系F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

G对企业岗位缺乏了解H 对企业用人标准缺乏了解

I没有及时的求职信息来源J其他

8.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是

A专业能力B自我表达能力C外语、计算机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E环境适应能力F文字表达能力

G实际工作能力

9.您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B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

C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D人才招聘网络E其他

10.您现在的工作单位让您最满意的地方(可选一项或两项)

A、单位性质和规模B、地理位置和周边经济环境

C、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D、薪酬与福利

E、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F、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

G、专业对口H、领导重视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I、 人际关系融洽J、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1您目前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

A. 完全对口B. 比较对口C. 不太对口D.完全不对口

12.您目前的月收入总额在。

A.500—1000元B.1000—2000元C.2000—3000元

D.3000--4000元E. 4000元以上

三、就业指导与咨询情况

1.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您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是:

A. 亲属或朋友B. 就业指导中心老师

C. 学院教授或辅导员D. 校友

2.您觉得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会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

A.校园招聘会B.学校推荐C.家人或朋友介绍

D.社会人才中介E.网络媒体

3.您会选择的求职途径是

A、招聘会B、网络

C、参加特定企业的招聘考试D、学校推荐

4.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

A、很好B、较好C、不好D、很不好

5.您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下哪方面最重要?

A、就业形势与政策B、职业生涯规划C、面试技巧

D、自主创业E、就业流程F、就业心理调适

四、相关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认识与评价

1.在你看来,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

A. 非常大B. 比较大C. 一般D. 没有什么作用

2.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你

A. 非常了解B. 比较了解C. 不太了解D. 不了解

3.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是

A. 赞成,也愿意去B. 赞成,但不愿意去C. 不赞成

4.如果你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你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 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B. 待遇比较差 C. 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

D. 对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E. 其他

五、你的观点和建议

1、你认为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就业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群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2、结合你的求职经历,你认为现在用人单位需求与学校教育模式(包括专业培养如课程设置和其他能力培养)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

3、请用几句话写出自己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三篇: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总结

为了了解我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我系对师范类毕业生进行了灵活就业调查。

根据调查作如下总结: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我系师范类毕业生都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以及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特困家庭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当中充分考虑自身的家庭情况,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师范类毕业生在找工作当中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系师范类毕业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且充分运用自己在校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充分的自信心和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去,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调查我们还认识到对于师范类毕业生的学历和能力,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类毕业生加强:

(1)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学能力所表现的环境处于全部教育环境的核心位置上,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专业课堂教学能力,需要八个方面:

1.课堂预测能力;

2.课堂讲解能力;

3.课堂示范能力;

4.课堂检测能力;

5.课堂诊断能力;

6.课堂矫正能力;

7.课堂控制能力;

8.教材把握能力。

这八种能力分属不同的层级。对这些能力,教师未必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获得的,但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八种能力。

(2)语言沟通能力是教师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短时间内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感受、锻炼、运用、表达进行沟通,最后达到优美自如地运用语言,具有成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掌握语言交流的特点,不但对教师从事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交流中能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连接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其他人之间的重要媒介,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在交流中的有力工具和主要手段。

(3)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益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往往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在教学过程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更强,更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更善于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更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充分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自信和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初等教育系

2012年6月7号

第四篇:西安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与2001年的117万人相比,现在的毕业生人数是那时的5倍;陕西省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28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万人。记者从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2008年西安市预计接收大中专毕业生4万人,截至11月中旬实际共接收34500人。“加上那些还未及时报到的,2008年西安市接收的大学毕业生肯定超过4万人。”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强分析说。劳动力市场紧缩谈到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西安市人事局副局长杨庆说,“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而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此外,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形势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

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近百名高校毕业生,在回答“对工作及薪金的期望”时,80%的本科生回答“希望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月薪在3000元左右”;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则要求“工作稳定,月薪5000元左右。”这样的高要求使得许多用人单位望而生畏,在人才需求量锐减的当下,过高的期望值无疑是给自己设置求职障碍。

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而其它能力比如集体的协调能力克服压力的能力也是他们缺乏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4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5建议:

(1)大学生在大学时应该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3)社会应该宽容对待大学生,不能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就拒绝接纳大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好范文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暑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上一篇:四风四气问题整改措施下一篇:少儿舞蹈培训招生简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