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教学案例评析

2023-05-30

第一篇:怎样进行教学案例评析

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何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

一、课前反思,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反思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切人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变过程终结为教学生成

教学后的反思是目前最广泛的反思形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随着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淡出了课堂教学,学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但教师发展并没有终结,而是由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是发展的,教师也应是发展的。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其中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一提高一再反思一再提高”的过程,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也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地思考,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那 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第二篇: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精河县初级中学课堂教学能力设计比赛培训稿

精河县初级中学 田庆能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是老师基于自己的经验,侧重于计划自己在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不体现老师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学的理念依据。教案是教师知其然。而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系统化程序。是教案的进一步理论化,是对教和学的知其所以然。

二、教学设计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系统

1、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分析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知识线索、问题框架、重点难点、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等。

②加工、重组教材。包括对教材中难点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增删、课堂呈现顺序的变动。

③补充、拓展教材。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有益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的,显性和隐性的),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这过程也就是谓:研究“为何教”,明确教学意义。对于“为何教”,老师应该思考本课时内容的价值──即弄清该课时在本单元、本学段乃至整个学科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楚“为何教”,实际上就是要站在教材编著者角度思考如下问题:①为何将该课时内容安排在这里?②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起到怎样的作用;③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只有明确“为何教”,才能明确教学目的,从而为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等指明方向,否者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因此,明确学生“知什么”是备课时必须思考的又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由于学习不仅受原有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认知风格、能力状况和学习兴趣等影响。因此,有效备课应该尽可能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①“已知”──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这是决定教学起点的前提;②“能知”──通过这节课教学,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要求。这是制定教学终极目标的关键;③“怎么知”──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这将决定着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开展教学。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教什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教什么”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标、吃透教材。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把握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老师注重与教材文本对话,准确把握编著思路和意图,弄清内容逻辑关系、组织线索和呈现方式等,从而把握教材核心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等。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1).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研究“怎么教”,就是要确定教学策略来实现“为何教”、“教什么”等预期目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策略的制定,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②抓住教材的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型、文本呈现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及不同课时的联系;③抓住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等。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才能优化教学,从而为达成有效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三)课后系统

1.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思考“如何评”,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对教与学进行评价。严格来说,“如何评”应该融入“怎么教”这一问题中,因为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评价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并将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之所以将它单独列出,一方面体现评价的重要性,二则强调备课时认真思考如何有效进行评价。 如何有效开展课时教学评价?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树立评价为教与学诊断、激励和发展服务的评价观;②评价目标必须多元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评价;③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与他评、纸笔测试和活动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来开展评价;④依据内容特点进行评价。如对于概念知识,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强调在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评价;⑤关注知识深广度,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握好评价尺度;⑥评价必须贯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013 年3月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精河县初级中学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比赛

培训稿

精河县初级中学教研室 田庆能

2013.4.1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解理念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作为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文化,体现了民主、平等、宽容。它也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及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过程。因此,阅读过程也就成了一种丰富自我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种阅读理论的指导下,我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对话”的阶段,即:与本文对话、与同伴对话、多重性对话、回归文本对话和评价性对话,并进行了一学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认识了阅读的价值,阅读鉴赏能力明显提高。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同伴对话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流活动,学习活动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存在着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因此,在这一阶段里应当激励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或困惑找同伴交流交流。我让学生用交换感受和交换思想作比较,体会对话、交流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对话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和同伴交流时,还不会组织,不懂规则,缺乏自制。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小组同学玩玩闹闹浪费时间,对话草草收场;二是小组里少数学生发发言,其他学生不吱声,对话氛围不浓,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对话的规则:首先在班上招聘8个小组的“导师”,条件是能承受领导小组对话的责任,能与小组同学一起确立对话的目标或任务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能够尊重并理解同学的处境和观点,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安排“职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是自己小组在竞争中取胜。然后由8个“导师”组阁自己的阅读研究小组,每组6名“研究生”。“对话”时首先要训练人人发言,或谈感受、想法,或提出疑问,或作出评价,或说出体感,总之要围绕小组对话的主要任务进行。由于阅读小组有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常常自己确定“对话”的方式。有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有时编话剧表演,有时自己找出问题辩论,有时围绕课后问答进行练

习。其次要引导小组成员学会耐心倾听,对别人的发言一件做出反应,或作出简要的评价,或反对,或赞许,不同意也要有礼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成员要推选出一名代表(轮流推出)归纳总结大家的收获或疑惑,在课堂上交流。或表演编的话剧、课本剧,或把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用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这一阶段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总之,要讲求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评价性对话

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别人阅读时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性的“对话”。对话可以按照事先确立的评价标准进行。学生与文本对话态度认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对话”中积极参与,与同伴相互协作。能根据集体需要自觉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学生在班级“对话”中能代表小组意见,姿态自然,表情适当,说话有条理,观点明确,能有效保持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除了按这些标准评价以外有时也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进行事实性叙述性的评价。把在对话中思维活跃,有独特感受,有创造性发挥的事例讲出来进行评价。总之,这一阶段的对话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如在《半截蜡烛》课本剧表演完后,我组织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进行评价。学生通过组与组的比较,

很快选出了最佳的演员。同时还评出了配合最好的小组、表演最有创意的小组、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口语表达进步最大的学生、最会探究的学生等等。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这种评价性的“对话”很有实效。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的友好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而且也极大地激发学生群体阅读对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充分发展。

三、回归文本的对话

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对话”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对话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其间学生喷涌而出的独特 、体验、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要善于多种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深究下去,提升对话的意义; 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不良”信息,及时纠正偏差。现在有些课上,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错误的信息不于否定,只是以“请坐”等含糊的语言搪塞过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而对有些创新火花的信息, 教师又只是简单地肯定,却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来引发学生的二次思考,结果往往与宝贵的课程资源失之交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解读结论中的价值点和存疑点,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使话题在讨论中更深入,更能渗入

学生的知识模块。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为”,使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习”——退化为其次,简单的讨论会,或蜕化为粗俗的表演赛,就把语文课堂变成了沙龙和游戏场。

五个多月来,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喜欢对话,因为对话意味这自己作为大写的“人”受到尊重;他们欣赏“对话”,意味着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对话”成了生命成长的必要过程。在这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幸福和美好。

高新区大塘小学代丽娟

第四篇:怎样进行识谱教学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

戏曲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相传的。如今记谱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出现了文字普、工尺谱、减字谱等等,但是他们流传时间并不是太长。例如,唐代音乐只有曲名,是没有谱子来记录它们的。这些乐曲只记录弹法,因此导致很多音乐流失掉,并且旋律的高低、具体弹法也是很难分辨的。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基本的识谱和乐理知识还是需要懂得的。但是,在我们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在识谱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

1.识谱不等于识字。1997年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来中国进行考察,对中国音乐老师进行了三点批评。第一,音乐老师对音乐教育的关注点单一,只关注识谱问题,没有关注音乐,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目前遇见的最常见的问题;第二,教学内容单一,一堂课所讲授的歌曲太少(或听或唱);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这是发生在课改之前的事情,课改之后有了很大转变,教学内容增加了、关注点不再单

一、学习方式也有所转变(合作、探究)。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把其他教育理论照搬到音乐教学当中,特别是语文,对识谱的"识"字,认为识谱是和识字相等同的,这是音乐教学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一般人认为,识字是可以理解文章的感情,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文章中明确的概念和内容,而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是不适用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总谱是不能"阅读"的,如果不听音乐的话,很难在总谱上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大众来说,一般不具备阅读总谱的能力,阅读总谱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读谱基础、转调乐器、和声、内心听觉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大音乐家才具备的,一般人很难做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没有声音音乐就不存在了。识字是确定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想,而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只看乐谱是不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音乐老师不能把识谱当成识字来看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我们加以区分。

2.识谱不是学习音乐的金钥匙。不要认为教会学生识谱的本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并成为他们以后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认为学会识谱就会懂得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教育的难点是识谱问题,但人类获得音乐的途径并不是通过识谱进行的。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他们终身的学习是不依赖于识谱教学的。每个人都会唱歌曲、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大量的音乐旋律,但这些音乐旋律并不是通过识谱来记忆的,而是通过听、模仿、弥漫、欣赏、强化、体验等方式进行音乐旋律的记忆。识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简谱的方式进行教学,简谱会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读谱方式,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也是一门很难掌握读的读谱方法。因此,识谱对学习音乐来说只是一种手段,而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才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要素俗称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表达音乐情感的语言,是与所谓的"识字"相对应的,乐谱记录的是音高、节奏,谱子只是记录音乐的一种符号,像一些韵律、风格是记录不出来的,这些需要演奏者通过弹奏表达出来。

3.音乐的语言就是音乐要素。音乐真正的核心能力就是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表达能力。音乐的表达是通过和声、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进行的,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情感并不是通过读谱就能体会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读谱产生这种感觉。课程改革之后,把音乐要素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是有一定原因的。之前,音乐审美与识谱教学是相脱节的,但课改之后做到了两者同一进行教学。

一、《课程标准》中对识谱的要求

在音乐感知中进行识谱,在音乐实践中应用乐谱,识谱的过程是在实践中进行的,老师们也可以在听觉感知上进行教学。在音乐实践中运用乐谱,不能单单进行识谱的练习和技巧的训练,而完全脱离音乐。单学识谱技能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学习器乐、声乐中进行识谱教学,是相对容易的,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学会识谱。 1-2年级的学生对待识谱采用唱名模唱法;3-6年级的学生跟着钢琴进行视唱;7-9的学生可以较为顺畅的进行识读乐谱。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校、地区进行不同的教学,但课标是全国都应该达到的标准,是最低的基础。

二、关于识谱教学的几个观点

记得1931年美国穆塞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说到:"识谱是在音乐教学中顺带进行的,而不是把它当做目的的本身。"他的观点奠定了美国对识谱教学的基本看法。大多数儿童是在唱、奏等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识谱学习的,而不是通过单纯的训练获得的。开威尔马赛是在调查实验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单纯的训练识谱是徒劳的。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是音乐。因为乐谱是非音乐的体验,乐谱是给演奏者提供的,也是给专业音乐家提供的,作为文献的一种手段、方法。建议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适当的阅读总谱,会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一定的好处。

音乐教师不要在识谱教学上面浪费大量的时间,识谱的观念也和社会认同有关联,不要用识谱能力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并不是说不识谱就不能成为音乐家,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就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在一年级就进行唱名的教学,这样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的,这也是超出大纲要求的。

三、识谱教学的基本方法

技能分为两个方面:歌唱和记谱。识谱教学的作用还是大于歌唱技能的,乐器演奏过程中能够做到顺畅的演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但对待识谱教学要坚持有序的、可发展的、系统的教学观念,识谱依然是我们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以下是关于识谱的一些方法。

识谱与识字有本质的区别,识谱的学习和从学说话到识字的过程相近。就以学习方面来说,学习音乐和学习英语有些相似,英语也主要在于听上,训练学生敏锐的听力、表达能力;而与美术的学习方式是相反的,美术训练学生的视觉。在从学说话到识字的过程方面,一定先学会说话才学会认字的,说的过程也是模仿的过程。

学习识谱的过程基本是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认识唱名-按节奏唱唱名-识读乐谱。首先从唱名模唱开始,就是所谓的唱谱子,接着把模唱的旋律通过多次练习熟记心中,然后认识唱名,最初的认识唱名是从sol 、mi 、la开始的,因为他们是最容易掌握和唱准的音区,接下来按照节奏进行读谱,在五年级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在识读乐谱需要注意两点:欣赏领先、节奏领先。识谱的难点是节奏,节奏的复杂性带来识谱的复杂性。所以,对于小学

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节奏感的培养。 先固定后移动,do在线上也在间上从读谱教学的基本要求、标准到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我们进行了一个引领和指导。要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读谱,在音乐情景中进行识谱。我们观看了很多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他们都是从节奏开始入手,然后再进行识谱的教学。对于读谱学习应该从模仿开始,音乐的学习要从感性到理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五篇:怎样进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作者: 莫朝文 (初中生物

贵州黔南初中生物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6 / 66 发表日期:

2011-11-28 23:30:03 何谓有效教学?即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的教学。

一、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定准目标。首先要熟悉和理解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吃透教材,明晰教材的知识脉络、逻辑结构及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明确每节课的三维目标。然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理心理状况的分析,再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来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有效“讲授”要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有效“讲授”中,教师要注意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

二、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首先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其次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致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茫然失措,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简单,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激励”

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上一篇:怎样去除自卑恐惧心理下一篇:张燕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