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2022-12-21

第一篇:经典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都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持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要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院,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大的特点的条理清楚,文理流畅,概括精辟地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时间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民族倡导的“忠、孝、仁、礼、志、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广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可以说,国学所包含的人生道理是指明人生方向的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提倡注意个人修养,推崇“修身齐家天下平。”我们今天所说的“闲时莫论人非,静时反思己过”,“独处静思”,都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在独处中,在反思中,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在反思中逐渐走向个性的完善。于是,尊重、赏识、宽容、谦逊,成为自己人格修养中的亮点,坚持不轻言放弃,成为自己事业的信念。“品格铸造人生,性格决定命运。”成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条。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认真、踏实、敢干、创新的做事风格,宽厚谦让的品格,将是我们的育人目标。

至于养生之道,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样论说:养生旨在于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要善于钻空子,就象庖丁解牛一样,集中精神,依乎天理,游刃于空隙,不碰硬骨头。这样就能象护刃一样,使自己不受伤害。这是一种“养性金身”圆滑处世哲学。不过,它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只要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就能认识和运用它,再加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我不欣赏这种“养性全身”的圆滑处世哲学,但我还是喜欢它给人的深刻启迪。不过说到处世哲学,我还是喜欢《方和圆》中的“铜钱人生”,外圆内方,既保持做人的正值善良的根本,又不乏圆滑,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我想,在今天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家庭和睦幸福,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自己也因此心情舒畅,自然也就会“心宽体健”了。可见,能认识和运用事物的内在规律,掌握“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我们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今后,我要多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南坪实验小学 卢太芳 2010年9月29日

第二篇:国学经典教育心得

李骥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年年担任班主任,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时常让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神圣与沉重。我经常想,无论我将教他多久,都要珍惜他这段生命的历程,让其充实而不白费。所以,我要有一个全程全面的生命意识,努力让每个学生发展,发展,发展„„具体来说,那就是——夯实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基础。因此,当学校安排我参加本次国学学习时,我立即欣喜地接受了这门课程,并积极认真地学经典,接受经典的教导。通过学习,经典教育在我的思想上逐渐达到了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一、诵读,走近经典。

教学中,我以诵读作为突破口,将诵读贯穿于国学课的始终。首先我加强范读,发挥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其次,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采。再次,就是用古典音乐助阵,渲染气氛,让学生把身心投入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我静心听学生朗诵,时常感到像到了音乐殿堂,很美很美。实践证明,儿童熟读成诵形成的记忆力不但不妨碍理解力的发展,反而会成为理解力发展的坚实基础;文化经典优美的旋律和韵律又可增强记忆,透入心灵的深处,达到升华人性的教育目的。

二、诵读经典,定心养性。

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有时让学生掩卷默背,背不出来再看书,自己找难点,反复默背,培养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背诵又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学生的方法,集体背,同座位的对背,接龙背,拍着手背,比赛抽背,见缝插针地背„„一时书声朗朗,情绪高涨。有时老师也参与,学生热情更高。

读经时,我尽量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不要求理解。据研究,儿童读经,所读唱过的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能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与行为。经典,是我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我们个人的学识毕竟有限,学生诵读经典如同接受圣人教诲,久而久之,必能定心养性,养成良好的性格,成就一生的幸福。

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接受经典的影响,用行动表现出来,我在班中规定:谁犯了纪律,就要相应地背一段《弟子规》或《孝经》,以示教育。这样不伤人,又能将读经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家长特别拥护。这种做法慢慢成了一种风气,甚至延伸到家庭。学生在家中做得不好,家长也会叫他相应地背一段《弟子规》或《孝经》,以示教育。我回家也这样教育自己4岁大的小孩(她已经会背诵《弟子规》全文)。有趣的是,有时大人犯错,孩子们也会给背上几句,作为劝谏。一大一小相视而笑,错误就这样在愉悦的气氛中一点点改掉。小孩因“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而颇有成就感,大人也因“长江后浪推前浪”而

倍感欣慰。《弟子规》、《孝经》等经典,就是两代人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

学与教的结合,孩子们自始至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但能背下许多经典美文,更重要的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的风气越来越好,在学校班风评比活动中经常拿到“流动红旗”。当然,这与家长的配合也是分不开的,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还是比在学校多。实践也证明,凡是家长配合得好的背诵熟练,各方面进步快。事实上,家庭的学习气氛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一直对这些积极支持的家长心存敬意。因为,孩子们他日果真有所成就,老师只是做了指引,而家长,那是他们脚下的巨人啊!

三、诵读经典,快乐学习。

背诵对儿童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和享受。小孩子善于机械记忆,又处于大脑发育的敏感期(2-13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有很多好处。背诵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巩固率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背诵要动嘴,纠正了发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背诵要用耳听,提高了对声音的分辨能力;背诵开发右脑的潜能,提高了认知和思维能力。

四、诵读经典,开发潜能。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据研究,儿童读经的方式,先不求理解,而只是背诵,表面上看来,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如此看来,诵读经典还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他日益聪明能干,善莫大焉。

诵读经典成为我和学生共同的兴趣。随着朗朗的诵读声,“经典”在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撒播开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典教育产生了效应:一,因对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了了解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二,心中逐渐产生宽容善良的人性美。三,有了自勉、自律的意识,形成优良班风;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用佛家的语言,就是“功德无量”。她熏陶了学生,也熏陶了我。我们读经典,读成一种享受,读出美好的世界,读出幸福的人生。

第三篇:经典学习心得

感悟经典品味人生

——孙继华 这几天一直忙但快乐着,甚至可以说是兴奋着。因为我有缘结识《弟子规》,又通过《弟子规》结识了育心教育,这一段时间心中一直有一种感恩在溢满心间。感恩圣贤经典!感恩这么多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感恩所有的朋友!一句话,感恩命运赋予我的一切!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及这几天观看专家的视频以及各位老师的博客,感触颇深。反思自己,有一下几点认识:

第一, 孝道没有做到位。

从两年多前第一次听说《弟子规》,犹如发现新大陆,对此情有独钟,看到中国竟然有如此好的启蒙教材,但遗憾的是却少有人知,而自己到了三十五岁才知道,今年才正式一句一句地学习。

百善孝为先。以前自认为一直作为子女对父母是尽了孝心的,是做得不错的。可是通过学习圣贤教育,才知道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发现竟然连《弟子规》的第一句都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只有在心中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忏悔。今天,在这里,我是有勇气第一次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几乎每个人都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但是有几人能真正知道什么才是孝顺,许多人认为物质上满足父母,多看看父母就是孝顺,读了几句《孝经》才知道,什么是孝之始,什么是孝之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由此,我下决心学习《弟子规》,让天下父母安心、放心,让天下孝子不再遗憾!

第二, 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中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珍贵的经典著作,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中国人的福气。可是,从我自己的身上也反映出中国一个普遍的问题,中国人读书太急功近利。只对于眼前用得着的才会去读,缺乏内在的读书的兴趣,缺乏对基本人格素养的重视。

自己接受教育多年,上学时也学习了几篇经典著作,然而现在回忆起来,竟然脑子空空,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

第三、为人处事不够谨慎

我的性格一向以直爽著称,虽然心底无私,但是有时候说出的话考虑不到他人的感受,有时候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有时候会评价他人,所以这样的话语说出口,有时候会令别人感到不舒服。通过学习《弟子规》以及这几天的学习,使我能够深刻的反思自己,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我懂得了“人有短,且莫揭,人有私,且莫说。”我懂得了“出言其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不仅谨言没有做到,仔细省思,发现杨淑芬老师提出的十谨,几乎在哪一方面都有欠缺,都需要提升。原来自然的想法是只要本着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就够了,现在才知道善良是需要学习的。

第四、胸怀不够宽广

通过学习,通过阅读古人的一些德育故事,为他们高尚的品格深深感动着,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心胸的狭隘。比如有时候当听到他

人对自己有微词的时候,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会不舒服;听到肯定、称赞的话语会沾沾自喜,自从学习《弟子规》,知道了“闻誉恐,闻过欣”,我感觉从心里越来越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因为我接受了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能改,归于无”;因为我真心的希望自己成长。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和朋友,愿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路上,携手共进,越走越宽!

第四篇: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西苑小学 罗成芳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 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为:“富贵

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

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通过这次学习,坚定了我立志学习的意志和信心。如出自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的:“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思是:“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又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意思是:“君子不断自我反省,无损自己的志向。”再有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意思是:“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这些都证实了孔子所言,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五篇: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鹿鸣小学校 何伟

国学即我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表现为中国古典特色的诗、书、画、音乐、舞蹈、美术等。虽然我挺喜欢它,在学生期间也研读过少数国学,但自从参加工作来,不知不觉就远离了它,浸泡在电视电脑等媒体的现代科技与商品文化中,例如我像孩子一样对一些商品广告用词随口就可以说上几句。我们已经逐渐远离了我们祖先遗留的珍宝,我们已经开始忘记了传统文化。

汉人地区在历史上曾经被元朝、清朝这两个外族统治,还经历了无数次外族入侵,政治经济上曾经有断层,但有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从来没有过断绝。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傲然屹立,绵延五千多年,融合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国学。上下五千多年,传统国学不但保护了自己的文化,还保护了后代子孙传承至今,其独特生命力在世界上无与伦比。仅仅是这一点,就有学习和研讨国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无需讳言,我们学习和研讨它,是为了传承。

看了视频,深刻的感觉到国学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国学,都很注重对人品的培养,这也许是国学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是老祖宗对后人的殷切期望,有一种恨铁不成钢博爱胸怀,前辈对后辈的忧虑跃然纸上。

电视、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科技和西方特色的商品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使人们的心理越来越浮燥,越来越功利。在现代社会,离婚率高居不下,犯罪率高居不下,人们安全感下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丧失,骗财骗情、见死不救等现代悲剧经常发生。面对浮燥的不安全的社会,人们心中是一片荒芜。一个太重视物质文明的社会,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但仍然是一种低级的社会形态。

我们呼吁重视国学学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媒体,政府、和教育界有义务弘扬国学,重塑国民人性,恢复我中华礼仪之邦的形象。

2010年11月15日

上一篇:酒店前台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接待客人的程序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