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曲笛的发展

2022-09-11

中国的竹笛, 有其高雅朴实的外表, 有其优美独特的音色, 它代表了东方人的气质。我通过多年学习竹笛, 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深深被其时而委婉动听, 时而高亢嘹亮的声音所吸引, 凭着浓厚的兴趣, 我对中国竹笛的发展做了一些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竹笛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的竹笛, 可谓历史悠久。“横吹”为今日之“笛”。纵观竹笛演进的历史, 它是无数前人的智慧结晶, 当然也凝聚了近代后人改进的成果。

我国的竹笛史, 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产生与发展, 有着悠久性、广泛性和群众性。竹笛笛早已成为几千年来人民群众的亲密伙伴也成为民间音乐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

1 笛子的产生

1986年至1987年5月, 我国在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 出土了一批骨笛, 共18支。经测定距今已有7920年左右的历史。这批骨笛有7音孔或8音孔, 其中一支用猛禽骨制成的骨笛, 长约20多厘米, 上有7个同规格音孔, 在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它呈土黄色, 光泽明亮, 形制固定, 制作规范, 且具备音阶结构, 现在仍可吹奏出旋律。舞阳骨笛在时间上早出了河姆渡骨笛1000年左右,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出原始社会音乐发展的不平衡。舞阳骨笛和河姆渡骨笛这类吹奏乐器, 都可以说是后来笛, 箫类乐器的雏形或远祖,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笛, 斗转星移, 作为游猎社会特征之一的骨笛, 逐步被农耕社会的竹笛所代替。

2 笛子的发展

夏文化在音乐上的反映是夏龠的出现。龠:又称苇龠、豳龠。关于苇龠, 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 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 龠为众乐之先。可以说, 夏籥是中国竹类乐器的先声。从夏开始我国龠历代宫庭雅乐中应用颇广。这也是有朝代以来, 竹笛的雏形;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 秦汉以来, 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 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 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 亦称“横吹”;北朝时, 笛子不仅极为普遍, 而且有所发展, 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 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 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 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 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 横吹则称之为笛;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 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 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 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由此梆笛和曲笛正式划分开了;?明, 朱载堉称籥为“五声之主宰, 八音之领袖, 十二律吕之本原。”《周礼·春宫》记述:“籥师掌教国子舞羽歙籥”;我国明清时期为了适应民间的婚丧嫁娶, 喜庆及宗教节日和其他典礼场合需要, 在各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 形成了许多种类繁多, 各具特色的“鼓吹乐”;长江后浪推前浪, 到了六十七十年代人才辈出, 上海民族乐团俞逊发70年代创制的新型吹奏乐器——口笛。

3 北派的对照

千百年来中国曲笛有了很大的发展, 五十年代以来, 中国竹笛重新焕发了光彩, 以北派大师冯子存, 刘管乐, 南派大师赵松庭, 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竹笛演奏风格, 都以深深的扎根民间。曲笛和梆笛是中国传统笛的典型代表, 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笛文化艺术, 它们的构造及音色特点, 充分反映了我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风格也迥然不同。

我们仅就南派与北派的笛艺特色作如下的介绍。

(1) 构造的对比, 北派竹笛 (梆笛) , 一般体积较小, 所用的竹子较细。南派竹笛 (曲笛) , 一般体积稍大一点, 所用竹子粗点。

(2) 音色的对比。北派高亢、嘹亮, 例如冯子存的《黄莺亮翅》;南派委婉、飘逸, 如小桥流水。例如陆春龄的《欢乐歌》, 两种笛子的音色反差很大, 气势截然不同。

(3) 音质的对比, 北派苍劲有力;南派柔媚婉约, 音质与音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感觉, 例如冯子存的《喜相逢》与陆春龄的《鹧鸪飞》在音质上泾渭分明。

(4) 音韵的对比。北派强调吐音、历音、垛音、花舌而南派强调唤音、赠音、叠音、打北派, 吐音有单吐、双吐、三吐。

(5) 气息的对比。北派讲究厚实稳重, 气沉丹田, 刚劲有力;南派讲究连绵不断, 气息平稳, 犹如行云流水。

4 曲笛在江南的传承

“曲笛流行于中国南方,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于昆曲和南方丝竹乐演奏, 又名班笛、苏笛。曲笛多用南方如福建等各地生长的紫竹、凤眼竹、香妃竹、黄枯竹或梅鹿竹制作, 吹孔上端设软木笛塞, 管身缠丝线涂漆, 以防笛管破裂井使其美观典雅。有的曲笛更以龙凤鸟兽纹饰其身, 两端镶象牙或骨质管头” (民间音乐集成) 更加显示出中国笛的传统文化品质。

按传统的习惯, 笛以全放开第一、二、三孔 (第四、五、六孔全闭) 所发音高为该笛的调名。常规曲笛为D调, 适合一般丝竹乐的音调, 其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昆笛又称曲笛, 是专为伴奏昆曲之用的。昆笛在清唱伴奏中是绝美的乐器, 如果不必与其它乐器配合, 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国文人音乐不论古琴、洞箫、昆笛, 都有种孤傲的感觉, 在独奏表现其绝世独立的美。

江南丝竹系流行于江, 浙, 沪一带的一种丝弦和竹管乐器的器乐演奏形式。清咸丰庚申年 (1860) 的《秘传鞠氏琵琶谱》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 可见当时已在民间流行。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中流行, 后在承筝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 助兴消遣的一种手段, 一直十分兴盛。

竹笛演奏昆曲和江南丝竹时的共性是:在演奏技法方面, 都是用打音、叠音、颤音、赠音等;演奏中没有北派梆笛常用的滑音, 历音、剁音、琶音, 也没有双吐与三吐等技巧;在演奏时都非常重视气息的运用, 讲究韵味。这些共同处在传统乐曲演奏中就更为明显了。至于新创作、改编的一些昆曲风格和江南风格的乐曲, 如《幽兰逢春》, 《姑苏行》等。

曲笛在旋律、节奏、运气方面的特色与梆笛是完全不同的, 运气方面的“细长静慢”“绵绵不断”是曲笛最大的特色。吹曲笛者必须练丹田之气, 且懂得“蓄气”之法, 就是可以保持一定时间的气息, 甚至能循环换气, 这也是竹笛中的最高超的技巧之一了。

曲笛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优美的声音, 流传在华夏大地上, 遍地开花。不仅能够融入柔媚婉约的昆曲之中, 也可以贯穿于江南丝竹的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之中。其艺术生命一直不断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运用更多新的音乐形式不断完善竹笛艺术。

摘要:我国的竹笛史, 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产生与发展, 有着悠久性、广泛性和群众性。竹笛笛早已成为几千年来人民群众的亲密伙伴, 也成为民间音乐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竹笛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优美的声音, 流传在华夏大地上, 遍地开花。不仅能够融入柔媚婉约的昆曲之中, 也可以贯穿于江南丝竹的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之中。

关键词:笛子,演变,融入

参考文献

[1] 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2] 苏州市文化局.苏州民间器乐集成[M].古吴轩出版社, 1999, 12.

上一篇:萂村水源与当地生计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