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案

2022-08-18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案

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市《2020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结合《2020年全省畜牧业工作要点》,在县域内组织开展口蹄疫、禽流感等优先防治病种,非洲猪瘟新发病,小反刍兽疫外病等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重点掌握口蹄疫、禽流感发病与流行情况,持续监视养殖、流通、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趋势发展,严密监视小反刍兽疫、口蹄疫(新毒株)、高致病性禽流感(新亚型)等外来动物疫病流行与发展情况。

二、任务分工

(一)县农业农村管理局主管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负责组织制修定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发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组织和指导全县开展相关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组织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工作。要细化制定本地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调查,特别要加强对小反刍兽疫列入国家评估范畴、巩固无疫区建设和非洲猪瘟控制成果的调查,配合国家完成非洲猪瘟等疫病调查。

(三)各乡镇畜牧站负责组织专项专人开展本乡镇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上报调查、排查结果,相关信息数据必须做到完整、准确和真实有效。

三、动物疫病常规调查

(一)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本级有关乡镇和部门于每月下旬进行1次疫病流行情况调查。调查要覆盖猪、牛、羊、禽各畜种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覆盖规模养殖场(含养殖大户),动物诊疗机构(含兽药和饲料经销店),屠宰场点、养殖户等风险场所,全年要覆盖所有养殖场。依据全县所辖乡镇数量确定每次调查乡镇数量,每次最低调查数量不少于2个乡(镇)4个村(屯)40个养殖户,全年覆盖所有乡镇。

在开展常规调查同时,要做好定点调查,可选择辖区内个别养殖场点(包括禽、猪、牛、羊)了解畜禽发病、死亡、治疗等情况,记录信息(见附表1),由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23日前同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集贸农贸市场和活畜禽交易点的回溯性调查由所在县疫控中心、畜牧站每季度调查1次,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三)边境乡镇在做好常规和定点调查同时,要持续关注境外疫情发生情况,特别是非洲猪瘟、口蹄疫疫情情况,必要时可联合本林业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查,掌握走私、野生动物发病情况。

四、动物疫病专项调查

(一)非洲猪瘟调查

1.目的

了解非洲猪瘟病原存在,排查非洲猪瘟疑似病猪,为控制和清除非洲猪瘟病原提供依据。

2.范围

覆盖所有生猪养殖场户和自然村,覆盖养殖、交易、屠宰等各个环节。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重点要加大生猪养殖场户的日常排查力度,记录排查信息(见附表2)。同时,兼顾生猪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场点、屠宰场的排查。

(2)现场调查。要在上述场点采集一定数量样品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可结合非洲猪瘟监测工作同步进行。

4.组织实施

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疫控、监督、屠宰等机构开展辖区非洲猪瘟日常排查。同时协助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在我县开展非洲猪瘟调查和样品采集准备工作。

(二)小反刍兽疫调查

1.目的

了解我县小反刍兽疫感染与免疫情况,推进小反刍兽疫消灭工作。

2.范围

全县十四个乡镇。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全县每月在每个乡镇随机选择2个规模羊场和5个养殖户进行问卷调查(见附表3),了解小反刍兽疫免疫情况、羊群饲养管理情况等。

(2)现场调查。县级每半年采集血清、鼻腔或眼拭子样品至少120份,进行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4.组织实施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抗体检测,各乡镇畜牧站负责协助开展样品采集、问卷调查实施工作。同时协助国家、省、市在我县开展小反刍兽疫调查和样品采集准备工作。

(三)免疫无口蹄疫区调查

1.目的

了解无疫区内易感动物的养殖和分布情况,掌握无疫区口蹄疫发生规律,科学判断口蹄疫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系统评估口蹄疫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提升口蹄疫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水平。

2.范围

无疫区、保护区全境。

3.方法与内容

(1)常规调查。每月进行一次,每次至少调查2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抽查2个村,每村至少调查5个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被调查户同时饲养其他动物一并填表)。各县(市、区)依据辖区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现有数量拟定月度调查数量,全年实现全覆盖。如果该月开展专项调查可不在进行常规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养殖场常规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表4,屠宰场、交易市场调查表见专项调查表。

(2)专项调查。每半年开展一次。每次随机抽查2个乡(镇)4个村10个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每次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数量要不少于辖区内该畜种场所总量的半数。每次随机采集血清样品60份进行抗体检测。每次随机采集30份口蹄疫易感牲畜血清样品进行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被检测样品要覆盖口蹄疫所有易感动物。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交易市场调查表,见附表5-8。

(3)3abc抗体阳性畜流调排查。要及时对3abc抗体阳性畜及同群畜要采取限制移动等措施,并对阳性畜及同群畜开展动物卫生状况调查,见附表9。

(4)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怀疑或确认发生口蹄疫疫情时,根据本方案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表10-12。

(四)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专题调查

1.目的

掌握我县牛饲养量相对较大区域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流行情况,科学评估发病风险。

2.范围

县十四个乡镇。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等牛病免疫和感染情况,被调查场户牛调入调出情况,填写调查表(见附表13)。

(2)现场调查。县域内随机选择规模化牛场和自然村各不少于2个,以掌握流行率的方式在95%置信水平、30%预期流行率、8%可接受误差的情况下采集分离牛血清100份(每份血清不少于1.5ml)同步采集棉拭子,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呼吸道合胞体抗体检测。

4.组织实施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检测工作。相关乡镇协助做好样品采集和问卷调查工作。

五、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一)范围界定。怀疑或确认发生以下情况时,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填报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

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狂犬病;

2.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

3.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再次发生;

4.猪瘟、新城疫、布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5.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死亡,且蔓延较快疫病,或怀疑为新发病的;

6.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二)工作程序。

1.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确认,并按规定逐级上报疫情。

2.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3.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4.省、市级专家组负责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及其结论进行审核。

5.必须要时,邀请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损失和防控措施评估工作。

第二篇:农经局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全面掌握和分析我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评估能力,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根据浙江省、XX市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工作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的防治计划,按照日常监测与集中监测相结合,全面监测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对主要动物疫病开展血清学监测,全面掌握免疫效果,分析把握疫情动态,及时诊断动物疫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工作。2014年我市重点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疫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重点防范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疯牛病等外来动物疫病。

各镇(街道、管委会)要充分发挥监测数据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把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作为评价免疫质量、畜禽及其产品调运风险评估、动物防疫服务站工作人员的考核、科学指导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发现动物群体免疫保护水平下降,要调查原因,立即实施补免;发现畜禽异常发病情况,要及时开展紧急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迅速组织实施疫源追溯和追踪调查,提高早期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

二、职责与分工

市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市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出年度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负责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h7n

9、新城疫等疫病的监测和其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的监测工作;负责布病监测;完成市级以上集中监测、定点监测样品的采集和送检工作;组建市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负责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工作。

各镇(街道、管委会)负责辖区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h7n

9、口蹄疫、新城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样品采集和运送工作;协助完成辖区内布病抽样工作;协助完成市级以上集中监测、定点监测样品的采集工作;组建镇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完成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并协助市畜牧兽医局完成流行病学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及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监测抽样任务

1.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轮到抽检的镇(街道、管委会)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在该月随机至少抽检3个家禽养殖场点(包括种禽场、商品代饲养场、活禽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re-6抗体检测抽样量不少于60份,高致病性禽流感re-4抗体、禽流感h7n9和新城疫抗体检测抽样量分别不少于40份/月。各养殖场点≥20份/场(散养户以村以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确保辖区内种禽场和自免规模场每年至少抽检一次。

2.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每月至少监测2个场点(包括规模猪场、规模羊场、屠宰场),o型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检测抽样量不少于40份。各场点血清样品≥20份/场,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确保辖区内的自免规模场每年至少抽检一次。

所抽检血样须在该月20日前送至XX市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血清分离,抗体检测。有条件的镇(街道、管委会)可先进行血清分离,然后再送样。此外,市畜牧兽医局将不定期对全市各畜禽养殖户进行口蹄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的监测,加大对全市动物防疫工作的监控力度,以整体把握全市各种疫病的免疫情况和流行动态。

同时,各镇(街道、管委会)要加大对调入畜禽的重大疫病监管力度,每月采集样品中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外来畜禽,严防外疫传入。

四、流行病学调查任务

流行病学调查任务: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组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对所辖区域内的畜禽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把调查情况反馈给市畜牧兽医局。夏季高温季节出现流产、死胎或高热为特征死亡病例时,应及时采集组织病料和血清,组织病料应包括脾脏、淋巴结、肺脏、肾脏、死胎,同时准确完整填写采样登记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及时送到市畜牧兽医局。

五、采样、送样注意事项 1.采样时必须详细了解被检畜禽的免疫背景、发病史等情况,详细填写样品采集登记表(规模场与散养户需分开填写),特别是要完整准确填写畜禽种类、饲养类型、免疫次数、疫苗类型(如灭活苗、弱毒苗、灭活高效苗、细胞弱毒苗、组织弱毒苗、脾淋弱毒苗等)、毒株类型(如re-4或re-6或双价禽流感灭活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免疫背景数据,为疫苗和免疫质量评估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2.要确保免疫抗体监测覆盖面。以规模场或行政村为单位,做到抽样检测面达到100%,对免疫合格率未达到要求,特别是免疫合格率为零的场(点)要进行重点跟踪监测。

3.在进行样品采集、检测等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并注意对养殖户畜禽的保护。

4.每只家禽及家畜的血样采集量不少于2ml。抽样完成后,立即编号,及时放入冰块,并在8小时内送XX市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血清分离、抗体检测。

5.市畜牧兽医局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及时反馈各镇(街道、管委会)。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猪瘟等主要疫病免疫合格率低于70%的场(点),各镇(街道、管委会)要调查和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将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的材料一并上报。 6.各镇(街道、管委会)要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镇(街道、管委会)抽样、送样工作的完成程度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将作为评定各镇(街道、管委会)动物防疫成果的重要依据。 2012年,按照市爱卫会工作部署要求,在街道党委、办事处领导下,爱国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如何巩固“国卫和省卫”的创建成果,进一步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和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卫生,消灭“四害”,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全街道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公共卫生状况,努力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牢牢树立全局观念,出色完成市爱卫办下达的工作任务和指标。不断加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设,加大城乡环境卫生创建工作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环境面貌再上新台阶,促进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二、具体工作任务

(一)强化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建成果

1.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卫生街道创建成果的同时,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要求,继续推进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将巩固创卫成果与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活动有机结合,借助“创建”活动契机,巩固和拓展创卫成果,进一步提升辖区环境综合水平,并协调辖区爱卫会各成员部门明确创建工作职责、任务分解要求及按预定计划给予业务指导,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

2.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村创建活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创建省、市卫生村活动,各村在自身开展创建活动的同时要指导辖区单位开展各类“卫生先进单位”的创建,树立一批农村爱国卫生的先进典型。2012年,全街道计划创建省级卫生村1-2个,XX市级卫生村1-2个,省级和XX市卫生先进单位1-3个,XX市级卫生先进单位10-15个。 3.进一步巩固创卫成果,积极推进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创建质量。各村、社区对在辖区内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创建的单位要给予指导,以达到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创建成效。落实奖励机制,村、社区应指导辖区单位开展各类卫生先进单位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巩固“国卫和省卫”的创建成果。每个村、社区原则上至少要指导一家创建卫生先进单位,若顺利通过创建验收和命名的,街道将对村、社区在指导有力上予以奖励,XX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奖励500元,XX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奖励800元,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奖励1500元的标准奖励给村、社区(2012年至2014年有效)。

4.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各村、社区不仅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还要在辖区内开展“无烟”创建活动,特别是做好控烟宣传工作,在禁烟区域、禁止各类人员吸烟,禁止销售烟草制品,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烟草赞助及促销活动。每年“5·31”重点开展禁烟咨询宣传活动,发动辖内各个商铺停止销售香烟一天活动。积极倡导公共场所做好禁烟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清洁、劝导禁烟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环境整治,巩固提高整治成效

通过几年连续创建整治活动,辖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我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与村并存,环境卫生还存在管理空档和死角。

1.对于一些出租房屋多的居民区和城郊居民区的日常卫生管理、农村村组的垃圾倾倒上以及道路沿线地段的垃圾乱倒、城市“牛皮癣”顽疾等问题上都还有待于花大力气去解决。因此,各村、社区在治理和整改上不但不能松劲,还应该加强力度,特别是找准问题的症结,认真制定整改措施,予以彻底治理,使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面貌。

2.农村主要是要加大整治力度,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垃圾清扫保洁、收集处理,特别是保洁工作要到位,村要有专兼职卫生清扫保洁人员,负责村庄道路、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二是建立密闭垃圾收集池(房)并及时清运。三是宣传动员广大居民群众自己动手搞好室内卫生。

3.各村、社区和单位要健全组织,落实职责,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一要坚持重心下移,完善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各单位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建立卫生监督制度,对本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日常监督,有效地控制乱倒、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4.各村要签订好卫生保洁员协议书,明确保洁责任,建立保洁员考核制度(对保洁员责任段环境卫生的检查考核每月不少于1次并做好相应的检查记录)。

5.各村、社区要建立和健全村、社区和单位的卫生日制度。通过卫生日活动,彻底清除村、社区和单位范围内的各种生产、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以干部为榜样带动居民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整治活动。 6.要建立和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街道爱卫办将加强对村、社区和有关单位的卫生工作督查与考核,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用抄告单的形式要求限期整改。

7.加大宣传,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通过宣传使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人讲卫生,人人爱护环境卫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这是爱国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各村、社区坚持不懈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故要把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爱卫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以鲜活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教育中,要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创新内容,使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并见之于行动之中,收到好的效果。

(三)继续巩固除“四害”成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疾病

除“四害”是预防疾病、净化环境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此项工作技术性和安全性要求强,要落实专人负责,并抓好培训工作。要重点开展好春秋两季的突击灭鼠活动和夏、秋季节的灭蚊蝇、蟑螂活动,使“四害”密度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对人不足为害的范围内。

1.各村、社区要结合开展卫生创建、爱国卫生月和不同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科学开展除“四害”活动。举办除“四害”技术培训班,确保除“四害”工作安全、有序、有效的开展。在“四害”繁殖高峰期发动群众整治环境卫生,清除四害孳生地,抓好灭鼠、灭蝇、灭蟑达标成果的巩固。 2.各社区要定期开展“四害”密度监测,根据市爱卫办和市疾控中心的有关要求做好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为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切实加强“四害”密度监测工作,以提供消杀科学依据。

3.农村各村要根据街道农办和卫生部门的要求,坚持“四统一”,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春秋两季的大规模农村灭鼠活动;在鼠疫疾病多发地区或疫源地,要确保人、财、物力落实,将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

(四)认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

1.四月份继续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精心部署,发动群众,着重在环境整治,铲除四害孳生地上下功夫。 2.各村、社区和单位要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努力改善环境卫生面貌。

一要积极开展“第二十四个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并在活动期间掀起一次大规模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热潮,继续开展清除垃圾沟渠杂草、清除牛皮癣,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为重点的“清洁河道”等卫生整治活动,使环境卫生面貌有明显的改善。

二要深入开展“四位一体”工程。按照实施四位一体的有关要求,完善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各村社区要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建立卫生监督制度,对本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日常监督,有效地控制乱倒、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三要建立和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积极开展“整洁庭院内外,共建美好家园”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使农居房的房前屋后做到整洁干净。

四要开展对“十小行业”的综合整治,加强对学校与企业食堂的卫生管理,对照新要求,查漏补缺,限期整改。

第三篇: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确诊手足口病604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确诊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04例手足口病例发病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29岁,主要集中在1~3岁(占53.15%),平均1.68岁,发病时间为4~11月,集中发病在5~8月(占86.09%),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604例病例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病例数最高,愈后均良好。

内蒙古第四医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中心,于2009-04/11集中收治手足口临床确诊病例604例,对所有病例资料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4/11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604例。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年龄最小的患儿3个月,最大年龄29岁,平均年龄1.68岁。

1.2 研究方法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8-05-03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604例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对所有收集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记录其流行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人群分布 散居儿童357例,占发病总人数59.11%;幼托儿童224例,占发病总人数37.09%;学生20例,占3.31%;其他3例,占0.49%。

2.1.2 地区分布604例病例多来自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其中新城区193例(31.95%)、玉泉区75例(12.42%)、回民区102例(16.89%)、赛罕区136例(22.52%)、市辖旗县共40例(6.62%)、其他盟市病例共58例(9.60%)

2.1.3 年龄分布 其中不足1周岁者38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29%;1岁至3岁者321例,占53.15%;3岁至7岁者220例,占36.42%;7岁至14岁者19例,占3.15%;大于14岁者6例,占0.99%(其中>20岁者4例)。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至7岁,其中1~3岁居多构成比为53.15%。

2.1.4性别分布 男性患病352例,构成比58.28%;女性患病252例,构成比41.72%。性别患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05, p>0.05 )。

2.1.5 时间分布

604例手足口病例患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共发病例520例,构成比为86.09%,见图1。

2.2 临床资料 604例手足口病患者出疹前有发热者532例,占88.08%。皮疹形态为粟粒状红色丘疹和疱疹共存,红色丘疹相对较多。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稍高出皮面,极个别明显高出皮面,类似水痘。就诊时手足口均有皮疹者521例占86.26%。部分病例只有手口皮疹、臀部皮疹、腹部大腿内侧皮疹、口腔咽部充血滤泡;观察后,出现典型手足口病表现。5例重症病例合并有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604例病例均获治愈。

3 讨论

该组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与相关报道一致[1],因此≤3岁人群是防治的重点人群。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居多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2~4],可能与这部分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消毒措施不到位、看护人员健康知识缺乏等有关。手足口患儿中男孩经常与小朋友玩耍的比例显著高于女孩[5],这与手足口病疫情情况相符[6] 。故做好看护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适时对看护环境进行有效消毒对控制手足口疫情起着重要作用。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但EV71引起症状较重[7],且常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EV71已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8],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多发于4~8月份,潜伏期2~7d,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0],隐性感染和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多,该组病例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重复感染可能由不同菌株亚型引起,亦可能是不同时间流行的EV71基因转换[11]。因此加强病原种类鉴定检测并以此分类管理治疗对指导临床诊治极为重要。

该组604名患者的诊断均为临床诊断,未行相应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查,未能了解其病原是否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EV71的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以有效指导临床。

第四篇:07级临床五年 流行病学部分试题

以下仅供参考,存在回忆偏倚。

病死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暴发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偏倚匹配 比值比OR及其可信区间的意义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临床疗效研究的原则随机对照实验的步骤 预后研究中的偏倚

诊断试验的评价

金标准ROC曲线

因果关联推断标准

三大偏倚的比较

第五篇: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黄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规律,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为有效的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黄石市2012年报告的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有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其中男66.67%,女33.33%;发病年龄最小为1个月,最大9岁,3岁以下占91.66%;4-6月为高发时段,占93.75%;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1.25%;病死率为6.25%,EV71为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黄石市2012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有季节性,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多发,病死率较高,应在流行季节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及早甄别救治重症病例,减少死亡发生。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者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的黄石市2012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黄石市统计部门。

1.2 病例定义

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1.3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要求,使用《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对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 检测方法

随机采集重症病例咽、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检测。 1.5 统计方法

个案调查资料数据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2-01-01/12-31,全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8 948例,其中重症病例96例,死亡6例,全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43.97/10万,重症发生率为1.07%,病死率为0.07%。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96例重症病例中,男性发病64例,女性发病32例,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的9岁。年龄﹤1岁18例,占18.75%;1~3岁70例,占72.92%;4~6岁7例,占7.29%;﹥6岁1例,1.04%,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93.75%(90/96),其中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55/96),死亡4例;其余依次为6月19.79%(19/96),死亡1例;5月16.67%(16/96),死亡1例;7月5.21%(5/96);8月1.04%(1/96)。其他月份无重症病例报告。 2.2.3 地区分布

重症病例发病最多的是大冶市,共发病55例,占57.29%,其中死亡3例;其次为阳新县发病37例,占38.54%,其中死亡3例;西塞山区发病2例,占2.08%;黄石港区发病1例,占1.04%;铁山区发病1例,占1.04%。

2.2.4 职业分布

重症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居多,共发病78例,占81.25%,其中死亡5例;幼托儿童16例,占16.67%,其中死亡1例;学生2例,占2.08%。

2.3 临床表现

在96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中,有90例出现发热(93.75%),温度大部分在38℃以上。92例有皮疹(95.83%),其中发疹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的有91例(94.79%),臀部或伴臀部皮疹62例(64.58%),口腔粘膜出现溃疡型疱疹75例(78.13%),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49例(51.04%),有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3例(34.38%),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62例(64.58%),有心率加快等循环系统症状24例(25%)。 2.4 死亡特点

死亡病例6例,占重症病例的6.25%,死亡率为0.07%,分别为4男2女,均在3岁以内。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3~5 d,平均4.3 d。死亡原因主要是并脑干及脑炎引发神经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2.5 病原学检测

随机对5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RT-PCR核酸检测,其中EV71有46例,占检测数的86.79%,但6例死亡病例中有5例病例检测为EV71。 3 讨论

国家卫生部于2008-05-02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特别是2009年以来,对重症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后,该病是黄石市高发传染病之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大幅上升,全年发病高于前四年发病的总数,特别是重症病例大幅增长,造成死亡人数是前4年死亡总数的3倍〔3〕。因此该市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控制病例的聚集暴发,必须抓好重症病例监测报告、做好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发病呈现散发状态。季节性强,93.75%的重症病例和全部死亡病例都集中在

4、

5、6月份发病,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与全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发病高峰基本一致。重症病例及全部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孩喜好运动,相互密切接触,感染病毒的机会增大有关,但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症发病率不断降低〔4〕。发病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是幼托儿童,可能与散居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差,且活动多较难管理有关。提示春、夏季是防控救治手足口病的重要时期,对农村及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小年龄组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和抢救治疗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重症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体温大部分在38.0℃以上,一般均出现手、足、口、臀等部位的典型皮疹,提示临床应注意监测体温,仔细观察患儿手、足、口腔及臀部,以免漏诊。重症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易惊、精神差、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惊厥等,其次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方面表现,因此在治疗重症病例时应做好对症治疗,积极监护病情进展,及早干预防止发生危重症。而6例死亡病例均在发病后第3~5 d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系统衰竭,提示应在患儿发病后第3~5 d警惕并发症的出现,临床诊断及救治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5〕。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高,而在死亡病例中有5例检测为EV71阳性,这与李苑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肠道病毒EV71感染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出现,是造成当前本市病例发病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EV71具有嗜神经性,病毒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7〕。

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重点人群手足口病的监测,发现阳性病例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防止疫情暴发。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积极治疗重症病例,努力减少死亡。

上一篇:劳动法实施细则最新下一篇:开展庆七一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