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22-07-09

第一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尘肺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探讨长沙市尘肺病死亡病例的分布以及死亡原因等流行病学特点,为尘肺病防治提供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56-2010年尘肺报告死亡病例,按不同年代、不同死亡年龄、死亡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长沙市累计报告尘肺死亡病例690例,病死率为18.70%;病死率居前3位的尘肺是:矽肺、陶工尘肺、煤工尘肺;引起尘肺病例死亡的前5位原因: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肺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最小死亡年龄24.12岁,最大死亡年龄85.16岁,平均死亡年龄59.86岁。结论

预防尘肺病并发症,系统治疗肺结核病、控制肺部感染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延长尘肺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尘肺病是粉尘暴露人群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肺间质纤维化,肺组织及淋巴结形成分散的或融合的纤维结节。尘肺患者易并发肺结核、肺部感染、气胸和肺心病。文献报道尘肺并发其他疾病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3],临床上以并发症多、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为其特点。既往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结核、肺部感染、慢性肺心病和恶性肿瘤为尘肺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讨尘肺病死亡原因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尘肺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长沙市1956-2010年期间报告的690例尘肺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其根本死因、死亡年龄、尘肺种类与死因构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资料为长沙市1956-2010全市尘肺病死亡报告病例,累计690例,其中男性470例(68.12%);女性220例(31.88%)。 1.2 方法

1.2.1尘肺病例调查

按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定个案调查表,对历年来全部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核实患者的基本资料。

1.2.2 死亡病例调查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历年来尘肺死亡病例的死因进行调查,根本死因的判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病史资料、医院诊断证明及死亡证明,按卫生部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分类统计。

1.2.3 尘肺病数据库

将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尘肺病数据库,并每年进行更新和活化管理,确保数据库信息准确可靠。

1.3 统计方法

将尘肺病数据库资料,经Excel导出,用spss17.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尘肺根本死因构成

经统计分析尘肺病死亡原因共计有22项,经合并为下列8项进一步统计分析。由表1可见, 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尘肺病、肺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肺结核死因居第1位,计198例,占28.4%,且期别增加,死于肺结核的比例增大。尘肺不同期别间的死因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01)。

2.2 尘肺种类别死因构成

690例死亡病例中,矽肺死亡病例数最多,合计499例,占死亡病例72.3%、陶工尘肺死亡95例,占13.8%、煤工尘肺死亡41例,占6.0%,居前3位。肺结核死亡居前3位的是矽肺、陶工尘肺、煤工尘肺。矽肺主要死因是肺结核(166/499,33.27%),陶工尘肺主要死因是肺部肿瘤和其他肿瘤(31/95,32.63%)。煤工尘肺主要死因是慢性呼吸衰竭(12/41,29.26%)(表2)。

2.3 死亡年龄分析

690例尘肺死亡病例中,患者最小死亡年龄24.12岁,最大死亡年龄85.16岁,平均死亡年龄59.86岁。Ⅰ期尘肺平均死亡年龄62.12,Ⅱ期尘肺平均死亡年龄60岁,Ⅲ期尘肺平均死亡年龄54.18。不同期别组间平均死亡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秩和H=39.317,P=0.001)。尘肺期别越高其死亡年龄越小(表3)。不同死因组间平均死亡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3.607,P=0.001)(表4)。

2.4 死亡病例及分布

全市诊断各期尘肺3689例,其中I期尘肺2536人(68.74%),II期尘肺872人(23.64%),III期尘肺281人(7.62%)。截止到 2010年底,尘肺累计死亡690例,病死率为18.70%。全市尘肺病基本类型主要是矽肺、煤工尘肺和陶工尘肺。从死亡病例分析,矽肺死亡499例,病死率13.53%,陶工尘肺死亡95例,病死率2.58%,煤工尘肺死亡41例,病死率1.11%,矽肺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尘肺的病死率(P=0.001)(表5)。

2.5 尘肺并发肺结核

总数3689例尘肺病,有970例并发肺结核,并发率26.29 %, 从尘肺的期别来看,肺结核并发率分别为18.89%、35.32 %和65.12%。尘肺期别越高,其肺结核并发率越高。(P=0.000)(表6)。

3讨论

3.1尘肺病根本死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1956~2010年尘肺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全市共有各种尘肺3689例,其中累积死亡病例690例,病死率18.7%。从尘肺病根本死因分析,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结核(28.4%)、慢性呼吸衰竭(18.7%)、尘肺病(13.8%)、肺肿瘤(10.1%)和心脑血管疾病(8.7%),共计550例,约占全部死亡患者构成比的80 %。肺结核为尘肺病主要死因。从死亡年龄分析,尘肺病最小死亡年龄24.12岁,最大死亡年龄85.12岁,平均死亡年龄59.86岁。从死亡病例病种分析,位居前3位的是矽肺、陶工尘肺、煤工尘肺,占总死亡病例的92.02%,矽肺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尘肺。

3.2尘肺并发症是造成尘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尘肺病并发症不但促使尘肺病情进展、恶化,影响预后,而且也是造成尘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3]。文献报道尘肺患者易发生肺结核、肺部感染、肺气肿和肺心病等并发症[1-7]。尘肺患者是肺结核易感者,尘肺与肺结核相互促进[4] ,临床上多为纤维干酪性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不易治愈。本组病例中,肺结核合并率为26. 29%,而Ⅲ期最高达65.12%,说明肺结核是尘肺病严重的并发症 ,也是尘肺患者生存的最大威胁。因此,预防治肺结核,对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尘肺合并肺部感染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尘肺患者肺间质广泛纤维化,常常合并肺部感染,肺部反复感染进一步使肺组织纤维化加剧,而出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病晚期因肺组织广泛纤维化和肺气肿,肺部毛细血管床受到严重破坏,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和肺动脉高压,并由于肺气肿累及大量肺泡影响肺组织气体交换,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肺心病发病率明显提高,从而导呼吸衰竭和肺心病死亡率增高。文献报道肺心病可诱发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6]。因此 ,预防慢性肺部感染、慢性肺部疾病,防治及控制肺心病的发生发展 ,是延长病程和降低尘肺患者死亡率的措施之一。而控制肺部感染,是预防肺心病的关键措施。

3.3尘肺与肿瘤的关系

国际癌症中心于1997年将游离二氧化硅划分为肯定致癌物,认为矽尘暴露会导致肺癌。本组病例研究显示,690例尘肺死亡病例中死于肿瘤的106例,占15.36%,其中死于肺部肿瘤的70例(10.1%),其他肿瘤的36例(5.2%),位列死因构成比第 3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有人认为影响陶瓷工人寿命的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其标化死亡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8]。研究显示,陶瓷行业中陶工尘肺肺癌死亡率高,可能与陶瓷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多环芳烃等化学物有关。本组研究中,95例陶工尘肺死亡病例中死于肿瘤的22例,占23.15%,其中死于肺部肿瘤的13例,其他肿瘤的9例。尘肺合并肺癌是一个危险因素 ,文献报告发生肺癌的危险性为一般人群的 2.5倍以上[9]。结果提示,尘肺与肿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 张华泉,洪欣.324例矽肺患者死因[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87-188. [2] 赖纯米,高云,杨明林,等.云南省1950至2000年尘肺死亡病例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 26(4):227-22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集(1949~1986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4] 陈卫红.尘肺防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24(9):513. [5] 冀荷香,李力,何洁,等.135例新发尘肺病例职业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5):1199-1200. [6] 霍健伟 ,李宝平 ,曾庆玉 ,等.煤工尘肺 853例的死因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09, 25 (1):24-26. [7] 阴旅宁,郭梅,邱乐平.自贡市1962-2008年尘肺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2)2251-2252. [8] 张小康,祝笑敏,戴启瓷,等.景德镇瓷厂工人死因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8,34(5):291-295. [9] 李连.二氧化硅、矽肺与肺癌病因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14(2):165-167.

第二篇: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市《2020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结合《2020年全省畜牧业工作要点》,在县域内组织开展口蹄疫、禽流感等优先防治病种,非洲猪瘟新发病,小反刍兽疫外病等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重点掌握口蹄疫、禽流感发病与流行情况,持续监视养殖、流通、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趋势发展,严密监视小反刍兽疫、口蹄疫(新毒株)、高致病性禽流感(新亚型)等外来动物疫病流行与发展情况。

二、任务分工

(一)县农业农村管理局主管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负责组织制修定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发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组织和指导全县开展相关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组织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工作。要细化制定本地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调查,特别要加强对小反刍兽疫列入国家评估范畴、巩固无疫区建设和非洲猪瘟控制成果的调查,配合国家完成非洲猪瘟等疫病调查。

(三)各乡镇畜牧站负责组织专项专人开展本乡镇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上报调查、排查结果,相关信息数据必须做到完整、准确和真实有效。

三、动物疫病常规调查

(一)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本级有关乡镇和部门于每月下旬进行1次疫病流行情况调查。调查要覆盖猪、牛、羊、禽各畜种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覆盖规模养殖场(含养殖大户),动物诊疗机构(含兽药和饲料经销店),屠宰场点、养殖户等风险场所,全年要覆盖所有养殖场。依据全县所辖乡镇数量确定每次调查乡镇数量,每次最低调查数量不少于2个乡(镇)4个村(屯)40个养殖户,全年覆盖所有乡镇。

在开展常规调查同时,要做好定点调查,可选择辖区内个别养殖场点(包括禽、猪、牛、羊)了解畜禽发病、死亡、治疗等情况,记录信息(见附表1),由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23日前同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集贸农贸市场和活畜禽交易点的回溯性调查由所在县疫控中心、畜牧站每季度调查1次,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三)边境乡镇在做好常规和定点调查同时,要持续关注境外疫情发生情况,特别是非洲猪瘟、口蹄疫疫情情况,必要时可联合本林业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查,掌握走私、野生动物发病情况。

四、动物疫病专项调查

(一)非洲猪瘟调查

1.目的

了解非洲猪瘟病原存在,排查非洲猪瘟疑似病猪,为控制和清除非洲猪瘟病原提供依据。

2.范围

覆盖所有生猪养殖场户和自然村,覆盖养殖、交易、屠宰等各个环节。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重点要加大生猪养殖场户的日常排查力度,记录排查信息(见附表2)。同时,兼顾生猪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场点、屠宰场的排查。

(2)现场调查。要在上述场点采集一定数量样品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可结合非洲猪瘟监测工作同步进行。

4.组织实施

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疫控、监督、屠宰等机构开展辖区非洲猪瘟日常排查。同时协助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在我县开展非洲猪瘟调查和样品采集准备工作。

(二)小反刍兽疫调查

1.目的

了解我县小反刍兽疫感染与免疫情况,推进小反刍兽疫消灭工作。

2.范围

全县十四个乡镇。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全县每月在每个乡镇随机选择2个规模羊场和5个养殖户进行问卷调查(见附表3),了解小反刍兽疫免疫情况、羊群饲养管理情况等。

(2)现场调查。县级每半年采集血清、鼻腔或眼拭子样品至少120份,进行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4.组织实施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抗体检测,各乡镇畜牧站负责协助开展样品采集、问卷调查实施工作。同时协助国家、省、市在我县开展小反刍兽疫调查和样品采集准备工作。

(三)免疫无口蹄疫区调查

1.目的

了解无疫区内易感动物的养殖和分布情况,掌握无疫区口蹄疫发生规律,科学判断口蹄疫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系统评估口蹄疫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提升口蹄疫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水平。

2.范围

无疫区、保护区全境。

3.方法与内容

(1)常规调查。每月进行一次,每次至少调查2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抽查2个村,每村至少调查5个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被调查户同时饲养其他动物一并填表)。各县(市、区)依据辖区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现有数量拟定月度调查数量,全年实现全覆盖。如果该月开展专项调查可不在进行常规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养殖场常规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表4,屠宰场、交易市场调查表见专项调查表。

(2)专项调查。每半年开展一次。每次随机抽查2个乡(镇)4个村10个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每次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数量要不少于辖区内该畜种场所总量的半数。每次随机采集血清样品60份进行抗体检测。每次随机采集30份口蹄疫易感牲畜血清样品进行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被检测样品要覆盖口蹄疫所有易感动物。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交易市场调查表,见附表5-8。

(3)3abc抗体阳性畜流调排查。要及时对3abc抗体阳性畜及同群畜要采取限制移动等措施,并对阳性畜及同群畜开展动物卫生状况调查,见附表9。

(4)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怀疑或确认发生口蹄疫疫情时,根据本方案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表10-12。

(四)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专题调查

1.目的

掌握我县牛饲养量相对较大区域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流行情况,科学评估发病风险。

2.范围

县十四个乡镇。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等牛病免疫和感染情况,被调查场户牛调入调出情况,填写调查表(见附表13)。

(2)现场调查。县域内随机选择规模化牛场和自然村各不少于2个,以掌握流行率的方式在95%置信水平、30%预期流行率、8%可接受误差的情况下采集分离牛血清100份(每份血清不少于1.5ml)同步采集棉拭子,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呼吸道合胞体抗体检测。

4.组织实施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检测工作。相关乡镇协助做好样品采集和问卷调查工作。

五、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一)范围界定。怀疑或确认发生以下情况时,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填报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

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狂犬病;

2.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

3.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再次发生;

4.猪瘟、新城疫、布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5.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死亡,且蔓延较快疫病,或怀疑为新发病的;

6.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二)工作程序。

1.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确认,并按规定逐级上报疫情。

2.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3.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4.省、市级专家组负责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及其结论进行审核。

5.必须要时,邀请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损失和防控措施评估工作。

第三篇: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 查 报 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

1、表

2、表3。 表

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 6月8日 6月9日 6月10日 6月11日 6月12日 发病数 构成比% 1 10

1 10

2 20

2 20

4 40

合计

10 100 表

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 发病数 构成比% 14岁 2 20

15岁 7 70

16岁 1 10

合计 42 100 表

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 级 学生数 发病数 发病率%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八(5)班

46 10 21.74

其余15个班

合计

××

0 0

××

×× 根据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流行性感冒(已采集现症病人咽拭子10份送往市CDC实验室,结果待定)。 引起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

1、首例病人发病后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加上近段时间气候很不稳定,也是流感的发病季节,传染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传播给其他学生。

2、该校通风条件较差,部份学生不爱户外活动。学习用品、日常用品、课桌及环境消毒达不到要求。

3、该学校多数学生都未接种过流感疫苗,学生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没有建立免疫屏障。

五、处理措施:

1、立即成立疫情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组。

2、对现症学生进行对症隔离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例集中的班级建议停课一周。

3、作好环境消杀工作,由卫生院派专人指导学校进行消杀,对患者的生活场所和就诊医院进行彻底消杀,每天至少两次以上,并作好记录,同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阅览室)教研室等学生和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直至本次疫情结束。

4、每天观察是否有新发病例,由该校和卫生院负责人每天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的发展动态及疫情控制情况,监测到本次疫情结束;同时对辖区内其它学校进行主动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普及流感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学校要落实好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类似的疫情要第一时间报告给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镇中心卫生院 ××年6月12日

第四篇: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时间:2008-04-2

3 字体:大 中 小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

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 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2%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

根据1992年和2006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专家分析认为,《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在2010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的目标,按照当前的控制策略和保持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201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预定目标。

二、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度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时的30%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1992年的22%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82%,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按本次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尽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出现下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大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终身携带,成人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受预防保健服务可及性的限制,快速、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新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特别是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难度较大。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大乙肝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充分认识我国乙肝危害严重性和长期性。加大贯彻落实《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力度,加大对乙肝预防控制的投入。二是继续坚持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认真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做好重点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特别要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鼓励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三是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中西部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资料链接:用语解释

1、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表示人群感染水平高低的指标,携带率越高显示人群感染越严重。

2、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衡量人群免疫水平的指标。抗体阳性率高显示人群免疫水平高。

3、行政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9个省(直辖市);

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10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在1周岁以内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

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

6、1992~2001年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时期,期间出生儿童年龄为5~14岁;2002年起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2年以后出生到调查之日满1岁的儿童年龄为1~4岁。

第五篇: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确诊手足口病604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确诊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04例手足口病例发病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29岁,主要集中在1~3岁(占53.15%),平均1.68岁,发病时间为4~11月,集中发病在5~8月(占86.09%),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604例病例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病例数最高,愈后均良好。

内蒙古第四医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中心,于2009-04/11集中收治手足口临床确诊病例604例,对所有病例资料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4/11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604例。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年龄最小的患儿3个月,最大年龄29岁,平均年龄1.68岁。

1.2 研究方法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8-05-03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604例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对所有收集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记录其流行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人群分布 散居儿童357例,占发病总人数59.11%;幼托儿童224例,占发病总人数37.09%;学生20例,占3.31%;其他3例,占0.49%。

2.1.2 地区分布604例病例多来自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其中新城区193例(31.95%)、玉泉区75例(12.42%)、回民区102例(16.89%)、赛罕区136例(22.52%)、市辖旗县共40例(6.62%)、其他盟市病例共58例(9.60%)

2.1.3 年龄分布 其中不足1周岁者38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29%;1岁至3岁者321例,占53.15%;3岁至7岁者220例,占36.42%;7岁至14岁者19例,占3.15%;大于14岁者6例,占0.99%(其中>20岁者4例)。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至7岁,其中1~3岁居多构成比为53.15%。

2.1.4性别分布 男性患病352例,构成比58.28%;女性患病252例,构成比41.72%。性别患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05, p>0.05 )。

2.1.5 时间分布

604例手足口病例患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共发病例520例,构成比为86.09%,见图1。

2.2 临床资料 604例手足口病患者出疹前有发热者532例,占88.08%。皮疹形态为粟粒状红色丘疹和疱疹共存,红色丘疹相对较多。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稍高出皮面,极个别明显高出皮面,类似水痘。就诊时手足口均有皮疹者521例占86.26%。部分病例只有手口皮疹、臀部皮疹、腹部大腿内侧皮疹、口腔咽部充血滤泡;观察后,出现典型手足口病表现。5例重症病例合并有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604例病例均获治愈。

3 讨论

该组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与相关报道一致[1],因此≤3岁人群是防治的重点人群。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居多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2~4],可能与这部分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消毒措施不到位、看护人员健康知识缺乏等有关。手足口患儿中男孩经常与小朋友玩耍的比例显著高于女孩[5],这与手足口病疫情情况相符[6] 。故做好看护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适时对看护环境进行有效消毒对控制手足口疫情起着重要作用。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但EV71引起症状较重[7],且常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EV71已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8],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多发于4~8月份,潜伏期2~7d,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0],隐性感染和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多,该组病例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重复感染可能由不同菌株亚型引起,亦可能是不同时间流行的EV71基因转换[11]。因此加强病原种类鉴定检测并以此分类管理治疗对指导临床诊治极为重要。

该组604名患者的诊断均为临床诊断,未行相应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查,未能了解其病原是否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EV71的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以有效指导临床。

上一篇:鲁迅纪念馆讲解稿下一篇:联想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