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曲《牧羊姑娘》探究

2022-09-12

《牧羊姑娘》作为一首竹笛独奏曲, 作品旋律取材于一首新疆民歌, 是李大同在新疆军旅生涯时期所作。作品内涵丰富而又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新疆人民生活载歌载舞的场景, 将异域风情刻画的惟妙惟肖, 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作曲技艺可见一斑。笔者接下来拟从作者的音乐风格和新疆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相结合, 对这首充满新疆风格的笛曲《牧羊姑娘》进行研究[1]。

一、作者介绍

李大同, 北京人, 著名笛子演奏家,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二代北派笛乐代表人物之一。李大同对笛乐充满热爱, 对于竹笛演奏其有着不断追求和向往, 同时也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 具有新疆风格的笛子艺术作品。他的作品以《帕米尔的春天》最为著名, 被收入建国三千年优秀器乐作品选。除此之外还有《牧羊姑娘》《庆丰收》《鹰》《牧区风光》《延河的怀念》等。

二、作品的创作与内涵

《牧羊姑娘》旋律取材于一首新疆民歌, 充分描写出了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与风土人情。新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广袤的地域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和别的民间音乐一样, 他作为一种体裁寄托了无数当地人的智慧与期盼, 承载了一个地域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当我们听到《牧羊姑娘》[2]这部作品时, 这种生活场景和画面感便会油然而生。一部作品中对于音乐形象的刻画以及风格的表现, 离不开作者的不断锤炼和磨砺的艺术实践。李大同所取得成就, 离不开他在艺术道路上的磨砺和在新疆歌舞团长期的从艺生活。李大同在新疆军区歌舞团的这段时间里不断磨砺着自己,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背景下汲取养分, 磨合碰撞。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创作风格, 成为一代竹笛大家[3]。

三、《牧羊姑娘》的演奏与音乐分析

《牧羊姑娘》是一首梆笛笛曲, 旋律取材于一首新疆民歌, 充分描写出了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与风土人情, 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由李大同改编而成。此曲是将西方现在作曲技巧与传统民间音乐有机结合,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音响表达, 描绘了新疆人民淳朴豪放的性格, 婉转而又充满“魅“力旋律的与快板热情活泼的旋律形成对比, 表现出新疆地区草原绿洲的美好风光下, 人民欢乐劳作热爱生活载歌载舞的场景。此乐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引子 (1-9) :开头散板, 旋律舒缓悠远, 自由延长和散板将长音延伸, 一种宽广的空间感渲染气氛, 给人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开头第1小节的变化音处于弱位置, 在吹奏时应快速带过到D音上去, 不要过多停留, 注意音准即可。

第3-4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在吹奏时应注意速度的快慢和气息的缓急, 利用散板的特点, 从听觉到心理上触发人们内心的期待感, 这样第5小节处的颤音才能表现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效果。此处虽只有一个音, 但是对于意境和画面的营造已经足矣, 吹奏时只要注意颤音的缓急和气息平稳, 亦能够有让人们有一种置身于一片一望无垠的牧场感觉。8-9小节连续十六分音符, 吹奏时速度不能快, 吹奏力度和速度应配合音符起伏进行调整, 否则会显得生涩僵硬没有活力。总的来说演奏应注意气息的变化和强弱的对比。注意气息的控制, 将整段引子的乐句拉宽一些, 增加音乐的空间感。吐音应当平稳清晰而又饱满, 对于意境和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第二部分。慢板 (10-31) :4/4拍以较为平稳的速度演奏。出现的装饰音之间有较多的小二度/增二度音程关系作在新疆音乐中较为有代表性, 演奏时要注意音准问题, 应该从结构上考虑音准问题, 不能破坏音乐的结构。10-17小节的吹奏, 整体速度放慢, 心中对于新疆音乐舞蹈节奏感要有一定把握, 可配合伴奏协调进行。第12小节这样类似的装饰音吐音要稳定轻巧, 使得与手指相协调, 否则会打破整体感觉。19小节附近乐句要有诉说陈述的感觉, 气息上应平稳慢速进行。从第22小节初开始, 作品加入新的音乐材料, 弱起乐句加上两个四分音符慢速演奏, 是旋律显得悠闲, 小二度音程连接表现出一种异域风情, 整体上旋律柔和而又充满“魅”力, 音乐形象仿佛一个充满魅力的女子, 仿佛既在远方犹在眼前若隐若现。第26小节八度大跳和大附点结合使音乐有新的动力往前发展相当于对音乐形象进行丰富补充, 使其描述对象 (姑娘) 有一定的性格和高度。要想表达这种形象, 在演奏中的气息不能过急, 但在力度上又要保持一定强度来维持音乐形象的塑造, 以及情感起伏的对比;这种效果配合上边疆风情的音乐缓慢悠闲能够体会到一种“悲”的情绪, 旋律注意气息和指法的变化去表现出旋律伤感哀怜的情感。第31小节处的音乐与快板部分之间, 并无过度段落, 这一小节在力度和速度的处理上减慢, 将其与快板部分直接对比。整体来说, 慢板部分切不可因为过大的力度而破坏音乐的意境和动态平衡。要从整个部分出发, 去考虑换气力度等方面的问题。 (3) 第三部分。快板 (32-63) :快板部分篇幅较全曲其他部分而言所占比重最大, 可以看出此曲大篇幅对热闹欢腾的场面进行描写。这里快慢部分节拍6/8拍、2/4拍、7/8拍, 对于新疆风格作品的表现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32-40小节:这里6/8拍节奏相对应不断重复的乐句, 有一种流动轻盈跳跃的感觉, 让人联想到是作者对热闹场面的总体描绘。这里有较多的同音反复, 32小节八度音程大跳而后又同音反复, 有一种打击乐的效果, 增加节奏感和力量感, 同时也使旋律更易记。这一段从演奏角度来看, 整体难度不是很大, 主要是手指与吐音时协调一致, 吐音要清晰, 力度上除了要有颗粒性以外, 还要轻巧有流动感。第41-50小节:2/4的强弱拍的顿挫感对舞蹈场面的描绘, 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吐音双吐, 要有颗粒感, 注意稳定连续不断进行, 注意换气;从强弱来看, 每一拍开头重音记号要表现好, 才能使表现出其内在的推动力。第55-63小节:7/8配合具有新疆代表性的节奏型, 更增添画面感完美呈现了一幅载歌载舞热烈欢腾的场面。从这里开始, 随着节奏型的改变, 音乐情绪由热烈转向灵巧活泼。这里气息要充足平稳, 时值这饱满,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声音的颗粒感和弹性, 舌头要注意放松, 同时注意气息问题, 在换气的同时又要保证气息的供给, 从细节上对舞蹈场面、舞蹈步伐音乐形象进行把握。在本段最后有两小节自由速度的演奏进行缓冲, 安静平稳落在下中音D上, 使得音乐留有一个内在倾向动力, 为慢板的再现做铺垫, 这里应注意力度的变化和长音的音准和稳定性。 (4) 第四部分。慢板再现 (64-94) :这里是慢板再现部分, 添加了从快板到慢板的过渡。64小节处抒发胸臆的长音力度要稍微强一些, 才能表达出这样的语气。在64-74小节中, 装饰音从下往上进行, 虽然这里音乐逐渐回归平静, 但是这种音乐性格和姿态仍然是上扬的;这种向上的进行最后到一个高音D的长音, 带来一种距离感和高度感。第79-94小节:是第二部分慢板的原样再现, 熟悉的牧羊姑娘形象主题再次出现, 是一种对这个素材和主题的肯定:这样一个哀怜充满“魅”力的牧羊姑娘形象又回归与日常的生活中去。第90-92小节:到了最后结尾部分这里的旋律都是上行, 与72小节处音乐材料有点相似之处, 一方面旋律段落之间能够互相呼应, 另一方面音乐往上行对于前面牧羊姑娘这种距离感和塑造人物的高度有重要作用, 最后音乐没有回归主音, 使得音乐缺少一种归属感, 给听众一种期待感, 让人意犹未尽, 流连忘返。这里结尾的长音演奏是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和力度的变化。

四、结束语

通过对这首笛曲的学习, 从这首乐曲的创作出发通过对其演奏再到心理的分析过程, 可以看出李大同在创作上对新疆音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同时在创作技法上也有较深厚的技术。《牧羊姑娘》作为一首经典优秀的笛曲作品,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笛曲《牧羊姑娘》让我们感受到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和辽阔草原的迥异风格;同时让我体会到对于演奏好一首竹笛作品, 还有需把握更多的细节,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这部作品。通过对笛曲《牧羊姑娘》的学习, 让我意识到自身专业基本功的问题与不足指出, 还需继续打磨与锤炼。关于这部作品的分析品鉴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 笔者从自身演奏此曲的经历出发, 结合自身所学分析此曲, 希望能够为日后挖掘作品的更深层次内涵尽一些绵薄之力。

摘要:《牧羊姑娘》是李大同创作的一首竹笛独奏曲, 作品旋律取材于新疆民歌, 乐曲曲调缓慢婉转而优美, 缓和而又略带忧伤。乐曲的快板轻快活泼, 6/8拍和7/8拍搭配上具有舞蹈步伐的连续吐音音型, 充分描写出了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与风土人情, 是我国竹笛作品中较为经典优秀的一首。本文主要从《牧羊姑娘》的音乐本体出发, 将作者创作风格与新疆的地理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疆音乐,牧羊姑娘,作品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53.

[2] 黎利.李大同笛乐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6.69.

[3] 杨安然.以笛曲《帕米尔的春天》为例——浅析李大同梆笛演奏风格特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2017.6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笛曲《牧羊姑娘》探究】相关文章:

苏武牧羊05-12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04-17

苏武牧羊课后反思07-16

苏武牧羊说课稿04-14

种树的牧羊人04-19

植树牧羊人范文05-23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07-29

植树的牧羊人07-31

14植树的牧羊人06-20

《植树的牧羊人》解读05-12

上一篇:设备巡视检查及查询系统的应用及开发下一篇:工业设计综合表现能力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