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历史第2课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下册历史第2课范文

2017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次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 重点: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是世界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

2、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 难点:

1、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2、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然而,繁荣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

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投影)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爆发的标志,始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

(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

(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

(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涌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投影“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

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提问: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里可以提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为转嫁危机而加大侵华力度的有关史实,顺利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

三、罗斯福新政(板书)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板书) 形势需要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急需寻找出路 个人魅力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 2 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2、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板书)

新政的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新政的主要措施、目的(板书) 《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4、其它方面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投影“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5、新政的效果

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思维拓展〕

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板书设计

〔自我检测〕 1.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讲中说到:“看工业企业 3 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再如右图。这些景象发生在 ( )

A.1775——1783年 B.1929——1933年 C.1861——1865年 D.1990——1998年

2.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很多措施,最终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首要措施是( )

A.新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 B.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C.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 D.整顿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3.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法西斯体制 4.进入现代以来,美国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消费和解决失业问题。读右图,这一工程应兴建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 C.罗斯福新政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5.“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罗斯福正式以这种无所畏惧的勇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了一场给美国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克服危机的“措施”是实施“新政”。那么这一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

A.调整工业

B.缩减农业生产

C.整顿金融业 D.实施工业复兴法 6.课堂上,大家纷纷议论罗斯福新政的显著成效,下面的说法不对的是( ) A.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涉经济的先河 B.彻底地消除危机

C.恢复和发展美国经济 D.提高了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程度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内容标准】

(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改进行的大体情况;理解,建国之初整顿经济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国之初,人民政府整顿经济秩序,完成土地怅鞍些经济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权本色和改革落后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而且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教学要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们体现出的精神。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是建国初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重要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土地改革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土地改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但是新生的国家这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不法资本家还在兴风作浪,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很多地区,广大农民的关心的土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美帝国主义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它们的进攻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进攻,稳定了局势。 【新课探究】

一、整顿经济秩序

1、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期间,工业破产,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农业调敝,灾民达 4000 万人之多;通贷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供应紧张;旧社会留下的是一付烂摊子,因此,整顿好经济秩序成为当务之急。(显示数据)

2、措施: (注意:应语言平实通达,举例浅近易懂,而且不必面面俱到;提醒学生注意,人民政府的整顿措施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双管齐下,对投机分子,先礼后兵,果断出击;对城市市民保证供应控制物价。)

(1)稳定经济秩序:①在各大城市发动群众,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严厉打击银元投机。②在全国范围大规模调运基本生活、生产物资到城市,敞开供应,平抑物价,并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眼前任务——平抑物价、调运物资,长远任务——统一财政加强管理。) 【结果】:几个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欢欣鼓舞。 【意义】: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整顿经济秩序的成功,说明了人民政权完全有能力在经济上管理好自己的国家,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用三年时间,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 1

务。 【作用】:这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

3、影响: 整顿经济秩序的成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 充分说明了人民政权管理经济、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决心,也体现出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而且还赢得工商界人士的信服。

二、抗美援朝:

简介第二世界大战的朝鲜半岛的形势由于美苏两面分区受降,并在各自控制区推行不同政策,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双方发展道路的不同造成了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朝鲜战争。指导学生分析,在建国初期困难情况下,我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朝鲜是中国近邻,又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朝鲜面临危急,我们不能生视不救,而要尽国际主义义务。况且唇亡齿寒,早有古训。 只有击退侵略或解除威胁,才能巩固人民政权,争取较为和平的建设环境。)

1、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帜武装入侵朝鲜,并公然派海军第七舰队武装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美国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中国面临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提醒:美国——联合国军,中国——志愿军;这是一项外交策略。)

2、经过 ①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年7月

②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③指挥者:彭德怀

⑤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

⑥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⑦英雄人物:着重介绍黄继光和邱少云。并且小字部分介绍了这些人的英雄事迹。 邱少云:为维护战场纪律,忍受烈火焚烧而壮烈牺牲。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飞身堵枪眼”而英勇牺牲的战斗英雄。 罗盛教:湖南新化人,为救朝鲜落水少年而牺牲 ⑧抗美援朝精神:这些“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概括。 ⑨胜利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朝鲜战场成了“美国男儿的坟墓”,美国“在朝鲜看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失败”。)

3、抗美援朝的意义:(逆向思维法,如,中国不出兵朝鲜,后果如何?抗美援朝失败,会有什么后果?战争长期相持不下,有什么不利影响?)

抗美援朝的胜利,政治上,巩固了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经济上,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的和平环境;思想上,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外交上,使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军事上,考验了人民军队的现代作战能力。(不必面面俱到,可随意组合)

三、土地改革

1、必要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然后强调指出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是中华民族陷于穷困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人民就不能得到胜利的基本果实,就不能团结农村的广大群众,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到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就着手解放这一问题。

2、 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 1950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实施(法律依据)。

②主要内容(根本任务):(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给广大农民)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注: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一种私有制,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才建立起土地公有制)。

③完成: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把收集到有关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形象的认识。)

3、意义: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的?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一些生动鲜明的史料,进行分析和引申。 设问:(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总结:

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②(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要求的愿望,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⑤为新中国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⑥为以后在农村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此外,也有利于建立和谐新农村,转变人民思想观念,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等等。

本节课依次介绍的整顿经济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三件大事,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从不同角度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知道建国初的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要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真题训练】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被毛泽东誉为其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是( B ) A、抗美援朝

B、整顿经济秩序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2、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时,我国面临的形势是( A )

①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②美国出兵占领台湾 ③ 美国从东南沿海对新中国发起进攻 ④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3、小明要研究抗美援朝期间的历史,他需要阅读哪一时段的历史资料( B )

A、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说过:“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是( A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伊拉克战争

5、反映抗美援朝运动的电影《上甘岭》上映后,片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一下子唱响了神州大地,至今影响了几代人。歌中唱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歌曲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眷念。这说明

3

抗美援朝是为了( D )

A.使家乡更富饶,让祖国更美好 B.让中朝两国人民都生活在美丽的土地上 C.打击美国侵略者

D.保卫世界和平,保卫美丽的新中国

6、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D )

A、解放战争的胜利

B、越南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7、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内反革命势力基本肃清 C、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土地改革的完成

8、《暴风骤雨》中关于分马有这样一段描写:“„„郭全海和老初带领积极分子们,忙于分牲口;„„整个场子里,有二百七八十匹骡马,还有二三十头牛,外加五条小毛驴。牲口都标出等次,„„他们计算好了,全屯没马的小户,都能摊上一个顶用的牲口。”这样的场面应发生于( C )

A抗战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 三大改造时期

9、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某地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百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 C )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三篇:水滴系列2016_2017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教案2

《现代音乐和电影》教案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并理解爵士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丰富学生从音乐世界体验人生的情感。客观而公正地评价现代流行音乐。在感受好莱坞大片过程中,形成对他民族性格及精神世界的正确理解。

感受音乐和影视作品中动人心弦、感人肺腑之处,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渗透辨别良莠的价值判断标准。

在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原因的探寻中,激发学生振兴中国电影的民族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爵士乐的起源、发展演变、特点及影响,知道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地位及特点。爵士乐是现代音乐演变的代表,通过对爵士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音乐发展与时代的关系。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之都,代表着世界电影发展的最高水平,通过对“好莱坞”一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世界电影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过程与方法 :

在讲授有关文化史的内容时,切忌纸上谈兵。尤其是本课有关音乐和电影的教学,应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或让学生自己查找),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去感受、体验,做到有感而发,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欣赏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曲,让学生感受其特点,探讨其起源及发展演变,从音乐角度、历史角度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播放一些好莱坞大片中的著名片段及展示相关的文字资料,引领学生结合切身体会阐述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影响,探寻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的原因。 重点:

爵士乐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爵士乐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之一,源自非洲。非洲音乐随着黑人奴隶一道传入北美,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产生了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许多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新奥尔良一带,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为舞蹈伴奏时,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起初,爵士乐师都不识谱,他们凭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听觉和记忆来熟悉基本曲调及其和声结构,以此为主题作即兴变奏。这种节奏变化无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特色。此后,爵士乐风行美国,并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爵士乐不 1 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

好莱坞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之都,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制片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摄制出许多风格各异、类型多样、闻名世界的影片。好莱坞引领世界电影的潮流。“一只眼睛盯着观众,一只眼睛盯着金钱”是好莱坞经营的最高哲学。 难点: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这是理解爵士乐的一个关键,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爵士乐不仅是一种音乐流派,它本身还反映一种精神状态,其内容包括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且是真实的反映:诸如对不公正的反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挫折后的失意等,同时还有幽默、自嘲等等。

近年来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对各国的民族电影市场构成强大威胁。中国电影应如何应对,应当引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探寻好莱坞称霸影坛的原因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本课的教学关键在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直观性的材料。教师在课前需搜集大量素材,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曲和著名影片的片段的音像资料,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剪辑,制成课件播放,体现直观性的原则。如果缺少这些直观材料,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涉及的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只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概括性地加以简单介绍,并且是选学内容,教师一般都不甚熟悉。音乐和电影是当今学生耳熟能详的艺术,教师首先必须对此要有相当的了解,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学生准备: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爵士乐的资料,以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准备一首爵士乐的片段在课堂上演奏。回忆自己看过的著名影片,体会其中最打动自己之处,作好发言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爵士乐。

1.爵士乐的起源和特点

学生认真聆听,表达对乐曲的感受:忧郁、悲伤、变化音多、节奏复杂。 学生认真聆听,表达对乐曲的感受:切分的节奏风格,适合舞蹈的舞曲音乐。

2 学生观看,谈自己的观后感。

方案一:询问学生中有多少音乐、电影爱好者,喜爱音乐、电影的原因是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言,进入学习状况后,开始正题。

方案二:播放一些电影大片中的著名片段,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导入本课学习。 播放一段布鲁斯名曲(如:布鲁斯女王──贝西•史密斯演唱的《圣路易布鲁斯》),让学生谈聆听后的感受,体会布鲁斯的特点。

联系布鲁斯的特点介绍其来源。

播放一段拉格泰姆名曲(如:拉格泰姆之王──司各特•乔普林的作品《枫叶拉格泰姆》),让学生谈聆听后的感受。

介绍:拉格泰姆是Ragtime的音译,词义是“参差不齐的拍子”,故又称为“散拍乐”。它也是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成。

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播放一段爵士乐演奏会的现场录像。待学生谈完感受后,介绍爵士乐的即兴表现方式。 2.爵士乐的演变和影响

展示有关文字资料,介绍爵士乐的演变。播放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百台钢琴演奏《蓝色狂想曲》的录像,体现爵士乐与交响乐的结合。

3.拓展延伸 好莱坞。 1.电影的诞生;

2.好莱坞电影的地位和类型;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爵士乐的资料,如:爵士乐在中国;爵士乐对当今流行歌曲的影响等。还可以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现场演奏爵士乐曲的片段。

学生发言,解释视觉停留的原理。 学生听讲,并就自己的了解发表见解。

观看影片,并就自己印象较深的好莱坞电影简谈自己的观后感。让学生展示和交流,适当补充和点评。

介绍电影的起源,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理解电影发明的原理,有条件的还可以播放早期电影中的一些片段。

介绍好莱坞在世界电影业的垄断地位,好莱坞电影的特点和类型。

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而且学生很熟悉的好莱坞电影的片段,如:《摩登时代》、《音乐之声》、《星球大战》、《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号》、《辛德勒的名单》、《狮子王》,等等。

3 引导学生在了解好莱坞电影类型的同时,感受电影作品中动人心弦、感人肺腑之处。

2.好莱坞电影的沉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讨论。

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中国电影明星和著名影片,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简述好莱坞电影的发展过程,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电视的发展使电影受到很大的冲击,电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是越来越小了?你有什么看法? ②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电影?从好莱坞称霸影坛的原因中,你认为中国电影应如何应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民族电影市场的冲击?

用简洁的语言小结本课。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第2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4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记住1998年,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中的英雄事迹。

理解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概述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体现出的英雄本色。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组查阅中外军队装备情况,新中国建立前后军队装备情况并进行学习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查阅、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实的横向比较来体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国还要加强国防建设?”或“我国为什么一方面裁军,反对战争,一方面还要发展高技术兵种和培养军地两用的高技术人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强盛而刻苦钻研、奋发学习。

3、通过了解军民共同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的史实,歌颂军民鱼水情义,歌颂人民子弟兵一心为民的革命风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整理图片资料,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制自课。 可以准备的资料主要有:

1、1949年和1999年两次重大阅兵式的音像资料。

2、我国四个军种的编制示意图。

3、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事迹的音像或文字材料。

4、伊拉克战争的有关文字或音像资料。

5、1996年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的三军联合演习的音像资料。

6、《中国国防白皮书》

7、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的音像资料。

8、我国最近研制成功的新型武器资料图片若干。

9、人民子弟兵参加抗洪抢险、救灾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等等。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调查走访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49年和1999年两次重大阅兵式的音像资料片断。让学生对比两次阅兵式的场面,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感受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场面宏大、令人震奋,充分展示了我国强大军威和国威。由此,提出问题:人民军队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引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二、教学内容

(一)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师在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采取层层设问、补充材料论证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同时向学生出示我国四个军种的编制示意图。 (1)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是什么? (2)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军经过5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

此问旨在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军队的现状,从总体上了解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就是从军种、兵种的变化,以及各军种各兵种之间的合成三个方面来归纳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3)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主张的?

(4)我国的海军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此问可引导学生联系近代史上的海军和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海疆宽广,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就要挨打,并进一步认识到海军建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加深对人民海军艰难发展历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了增强学生对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可播放下面的文字材料或音像资料: 材料一 1996年3月,我军在东南沿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期间,美军在台湾海域附近集结了2个航母战斗群、17艘舰艇、160架舰载飞机,并宣称要驶过台湾海峡,形势一度十分紧张。然而,美军很快就从台湾海域撤离,原因是美国军用侦察卫星显示,中国海军的两艘攻击型核潜艇突然失踪,直接威胁到美国航母的安全。这两艘攻击型核潜艇是我国海军的新型装备,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攻击突然性。主要用来攻击敌航母战斗群、水下反潜、封锁港口和切断敌海上交通等,现已成为令对手望而生畏的“海上封喉剑”。

材料二 2001年,由新型导弹驱逐舰“深圳”号和综合补给舰“太仓”号组成的中国海军编队,完成了对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访问。这次访问历时85天,总航程2.3万海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新姿,获得圆满成功。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坚定学生对人民军队保卫国家和平的信念。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后面讲述科技强军战略埋下伏笔。

2、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空军起步较晚,为什么能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播放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事迹的文字或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因而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起得了辉煌的战绩。为后面讲述人民军队的本色作好铺垫。 (2)人民空军是怎样逐步成为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

此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空军经历了从国外进口飞机到仿造外国的飞机,再到独立开发研制飞机的艰难历程。同时,还要认识到尽管我国空军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止。使学生初步认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走访所在生活区的退伍军人,看看他服役时是何军种或兵种,所在部队有哪些新式武器。或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一次小型的展览会。

(二)、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导弹是一种可以自己寻找目标的破坏力很大的炸弹。现在的导弹,可以自己寻找目标,自行转弯,极其精确。可以将目标定位到人。世界上最早使用导弹的国家是德国,在二战中首次使用。我们中国也有导弹。现在的导弹可以从亚洲飞到欧洲,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飞毛腿”导弹。1966年导弹部队建立,叫做“第二炮兵”。我们发展导弹部队,主要是为了防御核战争。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方向:加大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的力度。 两条途径: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三个目标: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我进行了如下的构想:

第一、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提倡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但是探究性学习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托。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初步认识。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在学生对我国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讨论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国还要加强国防建设?二是我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是否会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把我国的科技强国战略放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去讨论。此时,学生的视野则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为便于学生的讨论,避免学生的讨论漫无目的,我补充了一些课外材料。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偏离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二、注重教师制作课件与学生自制课件相合。现代化社会是信息社会,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制作课件可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课件。如在本课中要求学生搜集人民军队在抗洪抢险中提出的一些口号,自制课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

三、注重历史史实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

第四、注重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相结合。本教案提供了两个课外的学习活动的方案:一是搜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一次小型的展览会,二是搜集体现人民军队英雄本色的事迹在班上交流,并开办一期历史学习专栏。当然,不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或课后一定要执行这些方案,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途径。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教学设计2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理解民族脊梁的含义。

2、能力与方法: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文字材料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知识简单,一目了然,学生完全能自己解决,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鸣。 3重点难点

重点:先进人物的事迹及卓越贡献

难点:20世纪50-60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同学们,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1956年底,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过严重的失误,那就是什么?(“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忘我工作,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他们是民主的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铁人”王进喜 组织学生阅读本子目

思考:

1、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我国当时的石油主要从苏联进口,中苏关系恶化后,石油形势严峻,我们急需增大石油产量。也就是出现了严重的油荒,而且当时开采石油环境特别差,气候严寒,物质条件也十分缺乏。)

2、了解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在气候严寒、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大庆油的第一口井)

3、王进喜为什么被誉为“铁人”?请同学从文字材料和图片中举具体事例来说明。(一是王进喜率领工人用人力安装钻机;二是为了钻井需要,用水桶、脸盆运出100吨水。三是看P29页图,王进喜是抗洪抢险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在打大庆第二口油井时,由于没有重晶石,只能用水泥来代替,由于没有搅拌机,王进喜负着腿伤二话不说带头跳进水泥池,用身体搅拌水泥,其他工人也纷纷跳下去,保护了油井和钻机,止住了井喷。这一事件进一步体现了王进喜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的“铁人”精神。四是一些名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革命忘我精神);“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都不怕!”(虽然王进喜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从他的话语中体现了豪迈情怀,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精神,也正是这些精神,使我国在短短几年,就摆脱了依赖“洋油”的局面。)

4、“铁人”的内涵是什么?(坚强、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

可以说,作为普通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我们的王进喜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脊梁。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时年47岁。 过渡:同学们知道原子弹,氢弹吗?了解多少

(师补充:他们是核武器,杀伤力很大,原子弹爆炸形成蘑菇云,我们还知道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国两弹研制成工业基础作出重大贡献。他是谁?)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简介:1950获美国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年26岁,人称“娃娃博士”,回国后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研究中。

同时期还有一位人物: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学习航空工程理论,获博士后留校任教。后想回国,美国海关非法扣留了他,并将他逮捕。美国海军次长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1956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下,他才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他领导了我国火箭,导弹的研究工作,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

师提问:听了钱学森的故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从国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两弹研制的背景

2 问: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的? (指导学生从正文和小字部分找出归纳) 学生回答略

师补充:一是苏联背信弃义,国外严密进行技术封锁(国际环境恶化);二是我国核理论落后;

三、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四是研制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差。

2、问:邓稼先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贡献:成功研制并试验爆炸成功原子弹(1964)、氢弹(1967),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而中国仅用了二年零八个月。

3、问:邓稼先只是广大科研工作中杰出代表,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海外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过渡: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的形象。有一位县委书记就是他们代表?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1、请同学阅读了解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员出现背景(略)

2、请同学阅读

2、3段及小字部分,学习焦裕禄感人事迹(学生回答略)

师: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深入群众,摸清灾情,战胜三害(水涝、风沙、盐碱)身患肝癌晚期,仍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3、兰考人民为什么像悼念自己的亲人一样悼念焦裕禄?

(学生补充: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当时他的遗体运回兰考下葬那天,街上人山上海,街边树枝挂满了布条,上万群众披麻戴孝等候棺木到来,当棺木出现时,群众不顾一切地冲上去齐刷刷跪倒在地。在棺木前的人们退一步,磕一个头;有群众围起人墙,甚至跳进地穴,不愿他下葬。最后,没动一锄一铲,是兰考人民用水捧着土将焦裕禄与兰考大地融为一体的。师小结:心系人民、甘当公仆、勤政为民、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出的先进人物还有很多,比如:“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请同学们看史海拾贝,了解雷锋事迹,雷锋的事家喻户晓,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因此今年的“3月5日”第41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

总结:20世纪50-60年代,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渡难关。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是那个时代石油工人、科研工作者、党员干部的先进代表,他们在平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贡献,他们热爱祖国、

3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上一篇:校长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安徽省省长人选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