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承接产业转移范文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

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1988年到2007年,全市与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16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投资兴业。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90.86万美元,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124 家。今年1—3月,新批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232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6万美

元。

(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大产业和四大园区建设,吸引了美国杜邦公司、英荷壳牌集团公司、德国德固赛化工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等世界500强到**投资考察洽谈。天华公司引进美国杜邦生产1,4-丁二醇先进技术和我市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相结合,成为中国首家受让杜邦公司该项技术的企业。英荷壳牌在完成对科氏沥青公司的收购后,成立了在中国西南地区惟一的全资子公司——壳牌(**)沥青有限公司,并通过增加企业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紧扩大了对相关石化下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是承接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到泸投资和引进外资有明显成效。近几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我市利用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在开展产业承接和对接项目方面有所成效。如泸县相继引进了在广东、浙江等地的外企新杰飞、利茹、雅发制衣等公司转移到**,对辖区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部在山东的外企海普国际控股公司于2007年入驻酒业集中发展园区;总部在北京的印尼金光投资有限公司也投资叙永,设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这些公司投资落户**,对提高**的对外开放度,对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市的产业结构起了带动作用。通过转股和新引进的美国伊顿、德国rpc莱茵、美国赫克力士、特雷克斯、印尼金光、香港深国投、海普制造等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以资金、技术、市场到**投资或开展合作,这些公司在流体连接件、石油化工、过硫酸盐、纤维素、工程机械、浆纸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明显增大。引进外资对外贸出口的拉动明显。外资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力量。2007年,全市自营出口7315万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4314万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的58.98%。赫克力士天普化工有限公司出口2733万美元,跃居**市规模出口企业首位,长江起重机出口893万美元,名列全市第二。

(二)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局利用国家商务部系统的信息平台和保障系统,通过搜集整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紧、上下游产业配套协作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和网上推介,加强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的联系,及时交流信息,接待并促成世界500强公司和跨国企业来泸考察交流,投资合作,促进优势领域的合资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二是积极利用招商引资平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参加国家商务部系统举办的历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世界500强企业座谈会”、“欧盟中小企业项目孵化和对接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获取了大量投资信息。

三是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后续保证。第一,充分利用国家商务部的各项资金鼓励政策,促进了外商投资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扩大产品出口;其次,加强与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第三,认真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完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第四,加强项目跟踪,促进项目落实;第五,切实加强全市涉外企业人员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涉外业务人员水平和素质;第六,在**市商务局网站增设外商投资主页,建立外商投资信息平台。

四是规范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和管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办法。第一,牵头制定并出台了《**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解决了政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环境;其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机制,规范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与富商的工作环境。

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商务工作实际,对下阶段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重点进行了专题研究。

二、下阶段工作重点

(一)理清思路,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方位

1、强化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

全球跨国公司绝大部分都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并基本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这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中国情况熟悉,跨国公司总部通过他们在中国布点及管

第二篇: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软硬环境营造等,可以有效避免产业承接和转移中的无序无度,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承接”和“示范”,是未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的示范区,应当是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板块,努力实现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它将开辟科学承接的新路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 “区域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它将成为产业承接的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它要在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它将是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和谐新区,亦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

准确定位是确立整个地区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 “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的区域定位,以及“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示范区当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 综合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轴”串联安庆、池州、铜陵等6个沿江城市,发挥合肥、芜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核”带动作用,舞动滁州、宣城“两翼”,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沿江发展轴”的定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产业基础,发挥其沿江岸线优质资源;合肥、芜湖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则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其产业辐射力和服务功能,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将依靠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舞动腾飞的双翼。

“皖江”飞跃,承载的是一份期待和心愿,人们在规划蓝图时,审时度势,贴合实际,定性定量,一笔笔勾画美好的图景。

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建成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外向度将大幅提高,外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年均增速不低于50%,外贸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承接产业转移,警惕成本陷阱

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向获利最大化的地方流动。

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

从历史上看,国际制造业基地已发生了五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由于美国的崛起,使得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工业基地向美国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向日本转移,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为一个低成本制造业基地。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两大趋向,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信息时代,制造业面临转移;二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需要新的产业支撑。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的第三次转移。即日本制造业向韩国转移,韩国在七八十年代就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八十年代后期,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国的台湾又承接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正在发生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这就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国际产业之所以大量向中国转移,归根到底是由国际产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格局决定的。由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商品价格日益走低,国际资本为了生存和提升竞争力,被迫转移竞争方式,由原来依靠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益,转而依靠降低成本实现收益提高并加强竞争力。这样一种竞争方式的选择,就意味着国际制造业基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具体看,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成本因素。中国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所以国际上的小五金、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家电、电脑、造船、建材等产业也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二是市场因素。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就拿汽车来说,据国发中心的研究报告,在20年内我国不仅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同时也会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丰田、大众、日产、本田等都已进入中国,中国的几大汽车集团全部与外商合资生产。三是周期因素。就是某一产业的升级使其生产出现周期性转移。最典型的就是IT产业。20世纪80年代,IT产业靠垄断技术就可以控制世界市场并获得超额利润,但是90年代之后,由于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高频率的创新阶段已经结束,靠垄断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已不可能。IT产业的竞争也转入成本竞争的阶段,随着研发与生产的分开,制造肯定要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目前,江苏省形成了从昆山至南京的200公里的信息产业带,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四是外部因素。由于法律等原因,有的国家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比如化学工业。大量的化工行业也在向中国转移,当然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长三角等地区采取建立化工区的办法,目前,从上海到南京已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化工生产带。五是竞争因素。即国际竞争带来的转移。国际资本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向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好的地方转移投资。我国东部沿海之所以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就是因为它的某些产业,特别是一些中间体加工业水平相当高,配套能力相当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产业转移的重点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化。过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鞋、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活动,现在转向电子、化学、汽车、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部分,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1997年就达到了43%。据世行官员分析,从2003年开始,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也加快了向中国等国家转移的步伐,向这些国家转移更具附加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并认为这是新一轮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从产业转移形式看,在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被普遍采用。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这样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从产业转移的组织方式上看,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或体系,国际产业转移的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链和供应链。波音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而他的零部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生产的,也就是说,波音飞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已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的情况在福特、丰田、GE等大的汽车、飞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制造商都是一样。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省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及工业化水平较低,政府服务及法制环境不尽如人意,以及产业配套条件较差,由此造成区域性商务成本过高所致。但是更深一步看,在这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

把创新投资环境的基点放在降低商务成本上:

投资环境是指能影响投资资本有效运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或因素的有机综合。吸引外来投资归根到底要靠环境优势,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则直接表现为商务成本的高低,所以降低商务成本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

一般而言,一地的商务成本主要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获取要素和组织生产的成本,以及产业配套成本三个方面。一地的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低;一地政府服务效率高,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成本就低;一地的产业基础好,企业的产品配套成本就低。降低商务成本,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着力。

对外来投资实行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或企业生产要素的支出成本,这不是我国的特例,世界各国都将此视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就连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国内各州、市政府之间“优惠政策”的比拼历来也是十分激烈的,有的是直接降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有的给予税率、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芝加哥市政府曾经以每亩一美元的地价,将土地出让给日本的三菱公司。

放宽政策,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1)降低投资项目土地成本。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外,不得向外来企业征收其他费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城镇工业园用地,征用新地应以征地费和上缴费等征地成本为基础,合理确定地价,并可视情况实行更优惠的地价。(2)采取更加灵活的供地方式。鼓励实行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方式,除国家法律规定的可用划拨供地的方式外,均采取租赁、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市场方式供地。投资者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3)实行鼓励投资的电价政策。坚决清理影响供电价格的不合理因素,合理调整供电价格,降低整体电价水平。鼓励工业用电大户和高耗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电源项目开发,以直接获得稳定和廉价电能,过网费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4)降低综合运价。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的要求,全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提高流通效率。进一步规范铁路、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港口等交通运输行业的价格行为,适当降低综合运价。同时,要坚决取消对企业和投资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依法允许将资产整体或部分无偿划转的方式,鼓励外来战略投资者购并重组国有企业。

建设法治政府,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成本:

从区域商务成本的总体情况看,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在要素的价格成本,而是在要素的组织成本上,即由于政府服务、法制及诚信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投资者在获取生产要素和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了更大的成本。因此,以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为契机,建设法治政府,就成为我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的关键所在。

依法行政。国家机关各部门在行使权力时,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是可以自我授权、自定规章、自己执行,出现了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怪现象,有的借“自我授权”之机,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强化行业管理的旗号,从中夹带“私货”,为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跑马圈地”,扩大收费、处罚和许可权。这种自我授权的观念或做法,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被废弃。根据新法律规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授权才能设行政许可,部门自定的规章不能作为行政管理依据。而行政许可的设置权只有三个层次的国家机关可以行使,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机关、部门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不能自我授权,自己又参与执法。

规则导向。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及在管理方式上的权力导向,往往使规则容易受到破坏,使可以通过规则解决的问题仍需通过上级批示才能落实,权大于法,权力导向的观念比较盛行。新法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将促进按规则办事的观念逐步确立,行政许可也将从权力导向转向规则导向,否则将是违法。这样就能达到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公开透明。政府行政机关有保密制度,然而一般的行政管理措施都与企业、公民的实际利益相联系,健康的市场经济要求行政管理行为有透明性和公开度。行政许可法就提出“有关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作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等,都应公开。我们应通过学习和落实行政许可法建立这样的观念:对政府,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对百姓,保密是原则,公开是例外。个人的隐私权是应依法得到保护的,而政府的工作应公开、透明,因为“封闭必然产生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权责挂钩。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谁发证,谁监督,谁负责。这就特别告诉我们,权力与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观念。权力要与责任挂钩,而与利益脱钩,从法律上解决了有些人偏好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的问题。曾有外商对中国市场管理发表看法,认为进入难,进来了就比较自由了;也有专家对某些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一些“颠倒”行为感到诧异,说该用“市场办法”管的事用“计划办法”管,该用“计划办法”管的事却用“市场办法”管。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在权责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于那些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权责脱节、各自为政的行为就更是有违权责统一原则的。

走产业集群之路,降低企业产业配套成本: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一个世纪前提出,它是指产品价值链相关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聚集。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若干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它的巨大作用曾经在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块状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也已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

产业集群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能使专业化分工获得空前发展,直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当地吸引资本的能力。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产业集群的情况下,则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主机厂(总装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一个零部件厂可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很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讲,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他们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珠三角地区IT、家电产业集群后,在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可见,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优势。因此,要把加快产业集群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珠三角主要承接香港的一般商品生产转移,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缺少技术含量,不值得学习。江浙模式实质是在重复欧洲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离开其特定环境和政策支持就难以复制。湖北是具备优势的老工业基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要做成本转嫁的承担者

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其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区域之间产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区域之间的产业对接转移不是一个简单复制的过程。

没有竞争门槛,谁都可以进入,只要运输距离不断增加,利润就不断摊薄,而利润摊薄就不可转移。由于多年来形成对地租分配的惯性,而没有用于积累,没有作产业升级的准备,导致珠三角一带至今没有完成从一般商品生产向设备制造业的过渡。

除去地租,还有一个利润的来源,在于打工者的低工资。近年来,南方的“民工荒”不是因为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而是在于打工者收益太低,没有基本福利,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供给的所需没有给足。我国《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将成为压垮这种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它并不值得学习。

国际产业分工有五个层次,最低端是供应资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产、重化制造工业、金融服务业,最高层次是技术创新。

30年前改革开放时,基本上是进入第四层次。目前,正向第三层次升级。升级阶段,涉及几个工业核心点,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是长三角,三是以大武汉为中心的产业布局圈。

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曾在我国红火一时,它解决了农民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但后来在面对市场竞争的道路上,失去了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纷纷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势下,苏南难以向重化工业和社会制造业升级。

在工业发展到一般商品生产阶段,浙江把作坊加工业变成场地型加工业,把一般商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以地域型方式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银行的官员考察浙江模式时说,其实这是重复着西方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只不过在作坊小工业上增加了一些现代简单机械。

从经济规律来讲,一个第三层次产业形成并相对集中的城市,必定具备某种地缘经济要素优势。怎么利用结构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协作布局并实现集约发展。

当产业转移时,也就是利润摊薄到不能维持时,企业不外乎是破产或转移。

中部与东部对接的内容是什么?按珠三角模式,不顾环境代价和土地限制行不通。一般制造业既无技术含量又无资本门槛,现在主要是向越南转移。

目前,我国中西部招商引资热情高涨,需要提醒的是,有的转移投资短平快,捞一把以后丢下一个烂摊子。我们认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必有产业提升带来的巨大成本,这个成本必然向某些可能承担的地方或领域转嫁,地方不要做成本的承担者,而要争取成为收益的获取者。

由于长三角的产业基础、经济优势和文化底蕴,台资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延伸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省发展环境的改善及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升高,经过艰苦努力,台湾制造业向中部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也是大有可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为香港产业向大陆转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观念“瓶颈”是承接转移的重大障碍: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思考如何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部和西部的欠发达省份除了要积极接受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外,还要盯住东部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接受产业转移就如打篮球一样,球传给谁,要看谁的位置抢得好,同时看谁的球技高。

第三篇: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

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承接地应该积极承接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大学生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发展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承接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其次,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的产业。产业链条的整体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承接地区对于承接产业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承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承接产业转移是,有目的地延伸产业链,使产业群附加值升级,更注重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最后,积极承接如金融、旅游、咨询等服务业,使转移的产业多样化。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都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资源消耗量大,金融、旅游、咨询行业并未完全进入转移的行业中,但这些行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五.产业转移建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

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2、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3、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

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

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三)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

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1)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2)规范发展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

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3)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3、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

(2)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3)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不得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

4、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

(2)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防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3)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5、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

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纵深发展,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1)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

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2)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3)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转移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的衔接。

6、加强人力资源支撑与就业保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免学费政策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2)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适合农民工租住的住房,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3)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在中西部地区落户。

7、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财税政策。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对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对投资中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规定免征关税。完善和规范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办法。

(2)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东部地区企业并购、重组中西部地区企业提供支持。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

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有序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

(3)产业与投资政策。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强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支持。根据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门槛,适当下放核准权限。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加快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省级技术改造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需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4)土地政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

(5)商贸政策。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支持有条件的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对加工贸易重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加大对“大通关”建设和口岸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

(6)科教文化政策。鼓励东部地区转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中西部地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支持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六.参考文献

1.西南科技大学编写.经济导刊,2010(8)

2.张晓丽. 浅谈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内产业转移的规则分析(J),2009

3.孙明贵.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2012-5-19

4.刘胜秀.产业升级转移(J),2008(12)

5.章琰天.产业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管理观察,2011

6.郑宁.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推进江西在中部崛起(J),2003

第四篇: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成果

产业转移背景

201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成为关注度不断升高的热门话题。经过多方研讨、论证,目前这一战略构想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包括山西 、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接壤区十三个地(县级)市组成。目前,总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也处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推进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作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纵两横”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位于这一区域。2010年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卢展工带领专家学者“游说”国家领导人,使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写进了十二五规划。

2008年金融危机后,河南省因其产业结构“粗、重、低、耗”的特点而受到严重冲击。大批企业倒闭,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被削弱,经济发展面临突破传统方式的巨大压力。这种冲击和后移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肯定要向劳动力丰富的内陆地区转移,拉动内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拥有很多优秀的剩余劳动力,且交通位置便利,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

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成功举办。河南有承接转移的区位、劳动力和资源等先天优势。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这一优势进一步凸显河南着力打造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部的加工贸易成本增高,面临着转移,河南这次是抓住了承接转移的重大机遇,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在这个关键的时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候举办洽谈会,对于河南来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这也拉开了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到序幕。

什么是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

如何做好承接产业转移

8月26-27日随着2011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的举行,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按照河南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依托河南省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市场等优势,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途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增加优势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河南有几大优势:一是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拥有一亿消费人群,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二是在劳动力、能源、资源、土地等方面,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三是近年来,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环保、城市建设等基础条件得以快速提升,具有服务保障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我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河南省商务厅副厅长谈"承接产业转移

记者:今天我们谈的话题是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大家可能关注到了,今年以来,是河南省招商工作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尤其是

5、6月间,河南省连续举办了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在这里我们请宋厅长给大家介绍一下活动的成效,及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宋国卿:今年以来,尤其是五六月份,我省先后举办了豫京(津)经济合作交流会、豫沪经济合作交流会、2011年河南—港澳经贸交流活动、2011中国(河南)-东盟合作交流洽谈会、中原经济区合作之旅-走进台湾活动及河南省2011年与中央企业合作重点项目推介签约启动仪式等重大招商活动,共签约648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6380亿元。各项活动均呈现出参会客商和领导层次高、规模大,签约项目多、质量好、产业集聚强等特点。通过举办这些大活动,成功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如,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揭牌,是继富士康项目之后又一落户我省的重大项目,标志着我省招商引资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格力电器全球第七个生产基地郑州产业园项目、世界500强企业百威英博集团新乡年产百万吨啤酒项目、香港华谊科技集团投资42亿元的开封新型平板显示电容式触摸屏项目、总投资64亿元的安阳中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总投资70亿元的鸡公山志高文化科技动漫园项目等。今年前7个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47.8亿美元,同比增长45.9%,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284.1亿元,同比增长40.5%。引进资金总体上占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1%,成效非常大。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引来了资金活水,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发展空间,起到了“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效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记者:招商引资仍是我省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省里把深入推进“大招商”活动作为全省经济工作“八策并举”之首,足见对招商工作的重视。据悉,8月26日我省又将举办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请谈谈会议的筹备情况?邀商情况如何,要办哪些大的活动?整体上如何体现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这一主题?

宋国卿: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定于8月26—28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洽谈会是我省为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而谋划的重大经贸盛会,是今年全省大招商活动的重头戏。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大会由商务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侨办、海关总署、全国工商联、中国科学院、中国贸促会等国家部委与省政府共同主办,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政府外侨办、省工商联、省贸促会、科学院、郑州海关等省直部门和郑州市共同承办,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总商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局、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中国美国商会、世界华商联合总会、中国日本商会、大韩商工会议所、伦敦工商总会中国工商协会、澳大利亚国际商会、美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52家境内外知名商协会协办。

本次洽谈会我们提出要更加注重邀商质量,重点邀请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的高管及知名商协会的会长来豫参会。为此,我们组织多支招商小分队先后赴北京、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并针对广东客商在珠三角地区开展驻地招商。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截至8月21日,全省共邀请到境内外客商11457人。其中,境外客商2015人,境内客商9442人,重要团组110个,世界500强企业104家,国内500强企业136家, 26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政要105人,其中大使、公使21人,政要16人。商务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国务院侨办、全国工商联、中国侨联等部委将由副部级以上领导出席会议。广东、浙江、重庆由副省级领导率团出席会议。

大会共发布招商项目5473个。其中,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基础设施等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247个,总投资12899亿元;科学技术成果及难题寻求合作项目2634个;城乡建设类项目592个,总投资5738亿元。经过前期对接洽谈,将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在会上签约。据初步统计,拟签约投资项目244个,总投资2858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项目72个,投资总额93.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6.7亿美元;内资项目172个,投资总额2251亿元,合同利用省外资金2177亿元。拟签约技术合作项目72个,总投资142亿元。同时还有一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拟在会上签约。此外,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根据客商邀请情况和投资意向,征集拟对接洽谈项目233个,投资额1665亿元人民币。

本次洽谈会共安排欢迎宴会暨文艺演出、开幕式、中原经济区投资说明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3项重大活动。专项活动26场,包括跨国公司对话会、豫粤经贸合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作交流见面会、加快加工贸易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论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坛、河南优势企业境内外上市对接会暨VC/PE投融资峰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招商会、技术转移项目展示对接会、“走出去”国际合作项目恳谈会、旅游合作交流洽谈会、郑州都市区建设暨国际物流产业园推介说明会等等。

本次展览设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二层为河南展区,其中省情综合展区500平方米,省辖市综合展、产业集聚区展区17150平方米,技术转移展区3000平方米,目前各展区布展方案已确定,布展责任单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一层A、B展区由广东省惠州市政府组团布展。

本次洽谈会以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为主线安排专项活动、展览展示和洽谈对接,总体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均体现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特色,体现开放、合作、创新、发展。

记者:请问宋厅长,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核心举办这样一场专门的洽谈活动是基于什么考虑?对办好本届承接产业转移会有何设想?

宋国卿:年初,省里制定了《2011年河南省对外开放和大招商工作专项方案》,明确提出要“围绕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以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为主战场,以产业集群、项目带动为主要的抓手,持续深入推进全省大招商活动”。这是省委、省政府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主渠道,以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为核心举办今年我省最重大的招商活动,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境内外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愿望非常强烈。当前,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加快,产业转移规模前所未有,整体化和内陆化趋势明显,一个核心大企业的转移,往往伴随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配套企业转移聚集。目前,因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趋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际产业转移直接跨过沿海向内地转移更为明显。这对内陆省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我省具备了承接大规模高层次产业转移的条件。近年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体制政策差异在缩小,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要素成本、环境承载力、市场、劳动力等综合优势在上升,比较优势愈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对外形象不断改善,产业承接能力和对外商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渴望非常强烈。尤其是富士康落户河南,新加坡国际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物流园正式揭牌,标志着我省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产业战略性、大规模转移的条件和能力。另外,中原经济区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6月份举办的港澳、台湾经贸交流活动,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很关注、很看好,来豫投资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可以说,承接境内外产业和技术转移对河南来说正当其时。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举办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合作交流洽谈会,并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办好本届洽谈会,使之成为我省独具特色的品牌展会。这是我省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基础上的创新,更加切合当前形势和我省实际。我们要下大力气办好本届洽谈会,今后我们还要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经贸招商活动长期坚持下去,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其打造成我省最重要的高规格的国家级盛会,成为河南在全国叫得响的一个品牌。

记者:作为本届洽谈会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请您概括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洽谈会的特色。

宋国卿:本次洽谈会紧紧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目标,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和优势产业推介为重点,以投资说明、对接洽谈、推介展示、实地考察为主要内容,总体体现出大招商、大开放、大对接、大展示、大融合、大签约特色。

记者:能给大家谈的具体点儿吗?

宋国卿:本次洽谈会在以往办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大会主题更加鲜明。本次洽谈会立足当前形势和河南实际,突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突出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突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搭建大平台、推动大招商、促进大开放,在整体筹划设计上注重目的性、实效性,着力体现开放、合作、创新、发展。

二是大会规格高规模大。本次洽谈会由省政府首倡、八家部委共同主办,众多境内外知名商协会积极协办,参会客商层次高,重要团组实力强,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重视、关心和支持,体现了境内外对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度关注和良好预期,彰显了中原经济区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凝聚力。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三是内容丰富形式新。为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本次洽谈会按照“统一搭台,共享资源,各自唱戏”的原则,注重部门联动,合力办会,安排了26场专项活动,由省直有关部门分别承办,主要内容涉及产业合作、城乡建设、农业、金融、旅游、贸易、物流等领域。各省辖市也借助大会平台开展推介洽谈活动。

四是注重技术合作交流。本次洽谈会按照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要求,突破以往我省洽谈会以投资贸易为主的办会模式,第一次引入技术合作交流内容,安排了技术转移项目展示对接会、煤化工技术创新高层论坛、玉米育种技术暨现代种业发展高峰论坛、中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发布会、省外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会等活动,设立了3000平方米的技术转移展区。

五是突出产业集聚区招商载体。为引导产业转移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本次洽谈会加大了产业集聚区宣传推介力度,在前期招商活动中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开展项目对接洽谈,本次大会洽谈成功的项目三分之二以上将落户在产业集聚区。在展览展示安排上,重点组织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以省辖市为单位布展,集中展示我省产业集聚区承载国际国内高层次产业转移的能力。

记者:本届洽谈会不仅要承接产业的转移,而且特别提出要承接技术的转移,请宋厅长谈谈把这两方面一并提出是基于什么考虑,在大会的总体筹划上如何体现“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融合呢?

宋国卿:本届洽谈会我们考虑把产业和技术两块儿合并到一起做,主要是从推动省委、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这个大的战略举措角度考虑的。从去年开始,省里提出要强化载体建设,搭建一个大的招商平台,推出180个产业聚集区作为开放的主载体。为推动这块工作,我们想办法把原有省级开发区推向国家级层面,开封、鹤壁、漯河、许昌4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阳、安阳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载体搭建后,就要强化载体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承接境内外产业和技术转移。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我省正处在承接转移的黄金机遇期,但我们引进资金、调整结构不是去盲目地去承接、见了就拿来,是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围绕高成长性产业的培育、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三个方面做文章,着力培育一批超百亿、上千亿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的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工艺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将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四个先导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省里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承接转移时要从原来承接产业的转移变成产业和技术同步承接、同步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腾飞、更好地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是我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倾力办好每一个专项活动,充分体现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特色,使本届洽谈会在促发展上能够取得实效。

本届洽谈会内容涵盖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部内容,凸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要求,体现了大融合。一个是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从调结构这个角度来说的,把河南省以资源型为主的工业化省份,能够转型转出来,把一些战略化新兴产业引入到河南来,把我们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振兴我们的产业。其次是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立足于我们河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更主要的是中科院系统包括省外院校系统把他们的成果拿到这次会上展示,寻找合作伙伴,把成果转化到河南来。为此,我们做了两场成果转化会,一个是中科院技术成果的发布会,一个是省外高校技术成果发布会,这两个会的发布使得我们河南在承接技术转移这一块儿跟产业转移也融合起来。再一个是城乡建设这一块的推进,河南省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水平在提升,郑州市城市社会度也在提升。但从去年公布的数字来看,国家城镇化率是46%,河南城镇化率是39%,相对来说我们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度推进产城融合、同步发展,借助本次洽谈活动,城乡建设厅在住建部的支持下,策划一场主题活动,使国内外的大地产商、投资商借助他们的力量,借助他们的建设理念,来发展河南的城乡建设。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可以说,本次洽谈会抓住了“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发展战略的主格调,突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主题,大会的全部概念都定位在了三个体系上,是“三个体系”的大融合,在一个平台上唱“三个体系”的戏,拉动了方方面面。因此,大会方案提出后,国家商务部、国家科技部、国家住建部、全国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工商联、国家贸促会、国务院侨办、中国科学院7个国家部委和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使我们感受到这次会抓到了点子上。

记者:近年来,我省招商成效显著。在招商工作中更加注重招大商,尤其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在这方面我省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如何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宋国卿:200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开展大招商活动作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解决省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关键举措,全省上下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筛选、推介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招商项目,并以这些高质量的招商项目为基础,瞄准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盯住境内外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主帅出征,强化对接,狠抓落实,有效推动了重大招商项目的引进。富士康项目成功落地,在河南设立三家企业,入驻郑州经济开发区、航空港区,带动了众多配套企业落户我省,提供数十万人就业,达产后出口将突破百亿美元。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在郑州经济开发区揭牌成立,引来了新加坡丰树、安得物流等10多家高端物流企业入驻。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的揭牌,引来了新加坡丰树、普洛斯、香港招商局、安得物流、宝供物流、华南日通物流等多个高端物流项目入驻,总投资达到81亿元。

下一步,全省将继续紧紧围绕大项目,抓龙头带动,抓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抓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抓龙头”。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借鉴富士康模式,对近两年来签约的项目进行整理,筛选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抓集群”。产业配套能力是承接产业转移、大项目顺利落地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把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方向,引导各地结合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围绕一个率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开展专业招商,积极吸引沿海地区企业集群式、链式转移。三是“抓载体”。目前,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中的平台和窗口作用日益凸显,下阶段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将转移到产业集聚区上,以创建对外开放示范产业集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聚区、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区、境外招商工业园、区域产业园、特色产业园为契机,掀起大招商活动新高潮。

记者:刚才提到载体建设,产业聚集区可以说是我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请简要介绍一下我省产业聚集区发展情况?我省在推进产业聚集建设方面有什么打算?

宋国卿:近年来,我省注重开放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区综合优势,引导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项目落户,很抓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我们以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持续深入推进大招商活动,取得喜人成果。在6月份举办的河南-港澳经贸交流合作洽谈会上,189个签约项目中有124个项目将在产业集聚区落地,占项目总数的68.9%;投资总额135.2亿美元,占总额的60.4%;合同资金130.4亿美元,占总额62.2%。1-6月份,全省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新批内资项目905个,合同省外资金24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15.8亿元;新批外资项目56个,合同外资23.8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6.4亿美元。产业集聚区招商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拉动就业的主渠道,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动机”。

为全面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省政府将于全省对外开放大会期间,重点讨论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起草了《关于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修改完善后拟出台,必将掀起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高潮,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

记者:优化环境是招商引资的“生命线”。有了好的环境才能使外资进得来、留得住。目前,我省在优化投资环境、保护客商权益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又是如何营造亲商、安商、富商良好氛围的?

宋国卿:为了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保护客商权益,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7月17日,河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进一步简政放权、重大项目审批提前介入等八项优化投资环境、保护客商权益的具体举措。

八项具体举措主要指: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名称变更、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名称变更等事项的审批。除限制类投资项目外,国家下放省级的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审批权限,全部下放或委托省辖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直管县。二是提前介入重大项目审批。对全省特别重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可以实行先办理后完善的特别流程,提高工作效能,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三是推广联审联批制和无偿代理制。对重大投资项目,加强部门间协调办理,由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由分散办理变为集中协调,由被动受理变为主动办理,加快审批速度。在全省深入推广无偿代理制,对外来投资项目免费提供全程服务。四是关口前移主动服务。对企业不轻易说“不”,凡是能够办理的立即办理;没有明令禁止的积极办理;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办理。五是完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建立从项目洽谈、引进、签约、开工、建设的全程跟踪服务体系,实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总协调人制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分级负责,跟踪推进,确保项目引得来、落得下、留得住。六是建立和完善外商权益保护机制。开设外来客商投诉权益保护网站,组织开展全省外来客商权益保护维权日和外来客商权益保护维权月活动,建立全省外商投诉联席会议制度,维护客商合法权益。七是设立客商投诉举报咨询服务专线。公布省、市、县三级外来客商投诉举报咨询服务电话,将12312商务举报投诉电话受理范围扩展到外来客商投诉咨询服务领域。八是加大投诉案件处理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案件执结率,提高政府公信力。排查出若干典型投诉案件,纳入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严肃追究责任,以“铁的手腕”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这八项举措中的关键点是切实保护客商权益,营造良好亲商、安商、富商氛围。之后,省商务厅又公布了省、市、县三级外来客商投诉举报电话,为外商“撑腰”。做到客商不熟悉的事有人办、扯皮的事有人管、出现的问题可投诉、投诉的事项能解决,打造出一个让客商动心、省心、安心、舒心的投资环境。

承接产业转移硕果累累

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圆满落幕。本届洽谈会结出累累硕果:三天内有327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3018亿元人民币。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签约项目包括经济合作项目、技术合作项目及城乡建设项目。其中经济合作项目246个,投资总额2599亿元;技术合作项目71个,投资总额142亿元;城乡建设项目10个,投资总额277亿元。

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00个,投资总额2611亿元,占总额的86.5%。重大项目如香港粤港澳集团在济源投资的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业园项目,投资总额9.2亿美元;北京铭林国际置业有限公司在郑州投资的郑州美铭电子科技园项目,投资总额40亿元等。这些项目多以产业集群投资和产业链投资为主,能够快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金额上来说,此次签约的72个高新技术领域项目,虽没有一个个动辄上百亿元的基建类项目那么引人注目,但专家评价,这些科技项目“是最有潜力的招商项目”、“对产业升级改造作用最明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最有力”。

洽谈会签约的还有一批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重大项目如美国大通电子有限公司在安阳投资的高新区无线通信产业园区项目,投资总额4亿美元;韩国三信株式会社在新乡投资的韩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额1.6亿美元等。通过引进这些项目,将有效推动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河南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原崛起东风劲吹,风鹏正举携手华夏祖地乘势而起。让我们解放思想、开阔胸襟、务实发展、有效运作,积极推动国际国内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落户河南,把河南省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工业地产营销、工业园区招商推广第一门户网——招商通

财富热线:086-020-39113880 传真:086-020-39113178 招商通:http:///

第五篇:杭州承接产业转移信息

东至县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在杭州成功举行 东至县发改委 2010年9月1日

8月29日,东至县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在浙江省杭州市百合花酒店会议厅隆重举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张瑞中、史孺牛、朱福民、董求安、章旭、罗以强和县发改委、招商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部分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杭州市70多家企业负责人应邀出席了会议。

县委书记张瑞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对参会的嘉宾客商为了两地的经济合作、共谋发展,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出席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张瑞中说,杭州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指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指数、人气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孕育着勃勃生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成长的空间。东至始终围绕 “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的主题加速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努力做好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经济的梯度转移承接工作,积极迅速启动了各项前期工作,重点加大现有园区、工业集中区扩容升级,拉开园区框架,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特别是东至当前的发展更是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

1 大潮中孕育着无限商机。

张瑞中说,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东至被安徽省评为科学发展先进县,这是近些年来全县上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化境,提高服务水平的成果。他诚恳地表示东至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然而“不足恰恰就是潜力”,召开此次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就是要向大家展示东至、宣传东至、推介东至。“百闻不如一见”,真诚地邀请与会客商到东至去走一走、看一看,到东至去作客、去投资兴业,共商共赢。

县长史孺牛在推介会上致辞,就东至的区位交通、资源概况、产业基础以及投资环境向参会嘉宾作了介绍。他说东至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区位。东至定位为沿江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安庆、安池铜两大产业组团,一批重大项目,已经进入承接产业转移规划项目布点,随着示范区建设效应的叠加和深入,东至发展的区位优势将会越发凸显。而且东至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产业承载平台完善,拥有安徽东至香隅化工产业园和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2个省级开发区以及东流、胜利2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同时东至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环境。东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让客商留得住、安下心、投下去、火起来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优良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了外来企业的广泛肯定。加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东至发展前

2 景十分广阔。

他表示这次东至县四大班子带着加深感情、增进了解的良好愿望率队来杭州,诚恳地希望在座嘉宾能够寻求合作,共谋发展。东至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所有来东至投资兴业的客商,尽情施展才华和抱负,开创自身事业与东至发展的美好明天! 推介会上,播放了东至县招商引资宣传片。浙江省浙商研究会秘书长余礼明、副秘书长金结明以及与会客商纷纷发言,对东至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的热忱及具备的优势环境给予了高度赞赏,并表示将适时来东至实地考察、投资兴业。

副县长罗以强主持会议,县发改委负责同志作了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推介。

上一篇:测绘工程报告范文下一篇:创建文明单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