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2024-04-25

承接产业转移讲话(精选6篇)

篇1: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首先,我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的委托,向此次对接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开发开放皖江,是安徽人民不懈的追求。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这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也使皖江这条蓄势在发的巨龙从中部大地脱颖而出、翘首起飞。顺应国家的部署,当前皖江示范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在这个重要时刻,省政府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目的就是架起金融与示范区建设合作的桥梁,为金融发展营造新的平台,为示范区建设加油助力。

承接转移、合作共赢,是此次对接会的主题,也是金融机构和示范区建设的共同机遇。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政府为实现对接作了大量准备,按照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精选了580多个对接项目,分布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符合

金融投入方向。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各金融机构为参与对接表现了极大热情,参会的不仅有长期对安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银行业机构,也有潜力和优势巨大的大型保险机构,还有正在蓬勃兴起的投资基金,这都将为成功开展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开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我省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深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都要珍惜此次对接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

一是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示范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划工作,加强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发展平台。要研究解决好用地、环保、资金等重点问题,保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要加强科技创新,抓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

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示范区建设,既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创造性地做好金融工作,确保实现新增信贷规模高于去年水平,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规模高于去年水平的目标要求。要围绕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强化金融组织、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利用银企对接平台,加大对示范区重点项目、新兴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加强协调服务,切实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银企合作。要积极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好项目。加强跟踪监督,大力抓好对接成果的落实。要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各类金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八百里皖江风云动,示范区建设春潮涌。今天的对接会是各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合作关系,形成相互支持的良好开端,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加强沟通,跟踪落实,使银企

对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后,祝愿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篇2: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和市委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以“六城九市”联创为载体,以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振奋精神,狠抓工作落实,持续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投入热潮,推动温州转型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一、充分肯定2012年工作的成绩

2012年是温州改革开放以来困难最大的一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国家宏观调控效应显现,特别是前年的局部金融**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转型发展仍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50亿元,增长6.7%;财政总收入5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9亿元,均增长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7亿元,增长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00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00元,增长11%。虽然增速与往年相比不是太高,但过去温州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在经济总量增长较快的同时,外来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实际的人均GDP增长相对比较有限。去年温州GDP增速不高,但通过“三改一拆”倒逼低小散整治,外来人口下降了12.1%,同期的全市食盐消费量也应证了这种变化,同比下降了5.47%。同时,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订单数和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等先行指标也开始逐步向好,特别是今年的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达到2300多亿元,说明企业的投资信心有所恢复。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态势:

(一)启动了一批大项目,大投入的热潮已经形成。前年温州发生局部金融**,主要原因是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这两年通过加大投入打牢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从去年开始效益逐步显现,一方面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6%,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另一方面是全市新开工项目4394个,是去年同期的2.32倍,投资额789.4亿元,同比增长81.4%,这为今年乃至明年投资的大幅增长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市域铁路建设规划等获得国家批准,高速公路、海港空港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搭建了大投入的平台,谋划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逐步形成。

(二)攻克了一批难题,大发展的保障更加完善。去年9月11日瓯飞工程一期获得国家批准,再加上原来的龙湾二期和丁山三期围垦,从瓯江口到飞云江口可以一次性围垦20万亩。完成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理9.7万亩,解决了大量土地供不出去、用不起来的问题。垦造耕地5.6万亩,按照每亩20万元计算,节约资金112亿元,并一举解决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争取农转用指标1.1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海域直通车指标近1万亩,同时通过省级重点工程立项争取了一部分指标,基本解决了项目建设中的土地指标问题。可以说,困扰温州投资的土地紧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且为未来的持续投入创造了条件。在资金要素保障方面,去年通过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各部门和各有关方面大力推进直接融资,通过债券、基金、BT、BOT等各种方式,基本解决了温州建设的资金保障问题。完成了“四策合一”的制度设计,基本解决了城中村改造和推进过程中的政策难题,一些城中村改造的难点一举得以突破,为今年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通过破难攻坚,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扫清了障碍。

(三)办成了一批实事,发展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完成“1650”大都市规划修编,为大都市建设奠定了规划基础。全市拆违2997万平方米,特别是原来各县对拆违工作有畏难情绪,但去年各县都全面启动了拆违工作,营造了非常好的氛围。建成一批公园和绿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过去的4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同时,温州肯恩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加快建设,附一医新院开诊,公交改革基本完成,平安大市有望实现四连创。

(四)深化了一批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金融综合改革、民政综合改革、民办教育改革、社会资本办医等一批国家级改革试验落户温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财政预算公开以及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以改革促发展、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初步形成。

实践表明,温州是干事业的地方,温州干部是能干事的干部。去年面对这么大的困难和挑战,能够取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能够开创转型发展的良好局面,关键在于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有一股子劲,有一种干事创业激情,有一份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担当。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深刻认识发展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温州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投入看,还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不优的问题。投资是未来5-10年温州长期的重点工作。经过努力,去年投资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横向比差距仍然很大。温州常住人口占全省的16,但全社会投资仅占全省的18,仅为杭州的一半、宁波的七成。投资率从原来的33%左右提高到64.8%,但全国平均达到72%,去年考察的贵阳更是高达110%。除了投资总量有差距之外,温州的投资结构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去年限上工业投资仅占全部限上投资的22.2%,比全省平均低13.2个百分点,总量仅为全省限上工业投资的113,人均工业投入不到全省的一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5亿元,占限上工业投资的50%,而宁波为564亿元,占比达到69%。一方面是工业投资少,另一方面是工业投资中的技改投资更少,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在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是RD,温州的RD经费支出仅占GDP比重的1.12%,而浙江超过2%,全国为1.97%,这种结构给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在整个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32.6%,特别是土地购置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达到一半,说明很多投资并没有真正形成实物工程量。民间投资还不够高,去年民间投资占比为62.6%,离省里的要求还有4个百分点的差距。特别是本地的民营企业投资意愿还不是最强,信心还不是很足,去年更多的还是招商引资和温商回归投资。

(二)从统筹发展看,还存在区域和工作不平衡的问题。省委提出“干好一三

五、实现四翻番”,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现在温州与全省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去年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的70%,要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这几年的速度必须要比全省平均更快。但去年温州人均投资额还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原来的差距补不上,甚至差距还在拉大。温州既有全省最发达的地方,也有全省最不发达的欠发达县,全市50%以上的区域还是属于欠发达地区。就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而言,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户改工作还未推开,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还不能实现;股改地改有待深化,清产核资、确权登记、上图发证等工作还没有完成;产权交易平台还没有建立;农房改造集聚、城中村改造、中心镇产业集聚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刚刚展开。

(三)从环境看,还存在需要全面提升品位的问题。在形象环境方面,林多园少,温州森林很多,但园林很少,绿化的档次水平不高;树多花少,种树水平有提高,但种花方面还有不足;绿多文少,绿化多、文化少,公园建设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不足;水多利少,公园建设的亲水性和生态性不强。同时整体水质不好,虽然这两年通过沿河拆违和截污纳管,河道水质有所改善,但温瑞塘河水质基本上还是劣V类,离根本性好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脏乱差问题突出,如果不通过彻底改造,不可能有根本好转。对照省里部署的“四边三化”,现在温州“四边”的状况不容乐观。在要素环境方面,瓯飞工程和土地垦造等效益发挥还有一个过程,这几年的土地问题还需要想一些其它办法。资金保障问题有所缓解,但如何获得成本更低的资金,如何保证可靠的偿付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谋划。特别是在人才方面,温州的差距更大。温州产业一直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所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不到全国的50%,同时产品档次不高,主要还是传统产品,新产品产值率仅为全省平均的一半,这样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根本不可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去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了345万,预示着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价格将进入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这对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区域经济将带来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当然这对整个国家经济向消费和创新转型是有利的,因为如果工资上不去,边际消费就上不来,以消费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就难以形成。但温州的产业有没有做好准备?能不能适应这样的趋势?关键要靠从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但现在整体创新转型的难度很大。创新转型需要人才支撑,温州虽然是大城市,人口更是全省最多,但温州每万人人才数比全省低20%,每年考出去的大学生回来的不足13,本地就读的大学生留下来就业的不到50%,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仅为全省的114,整个人口素质结构与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是政府的审批服务不到位,二是在温州找不到企业创新、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人才,这导致了很多企业外迁,人才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温州转型发展的关键性瓶颈。在平台环境方面,江苏和浙北地区很多县级区域都有国家级开发区,而温州很多县(市、区)连省级平台都没有。现在我们要求功能区和中心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但功能区和中心镇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刚刚启动,真正形成产业投资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不要说“七通一平”,甚至连图都没有,征地拆迁也不到位,时间一拖可能就是几年,对企业来说整个市场环境早就变化了。在制度环境方面,虽然已经提出了“五个凡是”和“四查三制”,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同时部门流程再造、职能转变还非常滞后,难以适应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

(四)从民生看,还存在比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和落后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大多数人的衣食住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只要一出行,公路、公园、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和公厕都离老百姓的需求有很大距离。根据统计局调查,2012老百姓最关注的十大问题是食品药品、安全、物价上涨、住房、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经济发展、交通出行、社会保障,这些方面都是我们需要加以提升的民生领域。

(五)从作风看,对照新形势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同志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市委市政府的一些决策部署心存疑虑,像统筹城乡、城中村改造、市域铁路、瓯飞工程等,一开始是理解不透,对审批推进信心不足;项目批下来了,认识提高了,又认为土地和资金问题难以解决,畏难情绪比较大;现在一些重点工作推进了,虽然这几年工作比较累比较苦也是实情,但感觉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工作定力还不够。有的甚至在外面非议、发牢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同意见可以充分交流讨论,但必须注意形象,必须与市委市政府保持一致,这是党的政治纪律,否则就不配当领导干部。有的在推进过程中消极等待、推诿扯皮,甚至有个别人说出有悖于党性原则的论调,对市委市政府决策消极对抗。这是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事业不负责,绝不允许存在。温州转型发展需要全体党员干部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没有艰苦奋斗哪来的转型发展,没有干部的辛苦指数哪来的百姓幸福指数。当官不是当老爷,当官就是做公仆,要处理好“四老”的关系,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承好,把老天爷给的青山绿水保护好,把老百姓伺候好,把温州最大的资源企业家安顿好。现在,办事窗口和基层站所“庸懒散慢”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温州熟人社会特征明显,办事找关系、提篮子现象比较多,熟人就好办事,陌生人就不给办,能办的也不办,这是非常恶劣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文化。许多审批工作人为设置前置条件,在这轮国家宏观调控中,温州的政策比外地严得多,设置了很多温州地方特色,这不是解放思想,而是设置障碍、权力寻租。现在,一方面是很多多年的难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不少新的难题。刚刚统计局提供了一份抽样调查数据,2012年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但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对政府服务态度、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政府廉洁、办事效率的评价分数分别为66.61、65.73、63.59、60.72、63.87,这五个方面分别还有19.7%、22%、29.2%、32.9%、26.3%的老百姓直接表达了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这是十八大和中央历来的要求,是党章的要求,也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所作的承诺。

三、把提升拓展深化作为今年抓落实的主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温州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干好今年,意义尤为重大。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两会”已经确定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接下来的关键是针对发展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提升拓展深化这条主线,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一)投入要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2万亿元,温州投资总量必须达到全省的16以上,才能达到全省人均投资水平,所以我们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达到3350亿元。今年还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我们要求生产性投资增速包括工业性投资增速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就是投资结构不劣化,这是底线。同时要启动一批大的投资项目,市域铁路、高速公路、瓯飞工程和重大民生项目都必须全面启动。

(二)环境要有新提升。一要抓好大都市建设。按照“1650”市域规划,进一步完善各功能区规划,通过市域铁路、高速公路、市政快速路以及公用事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把“1650”连接起来成为网络型组团式的大都市,使温州的山水和城市很好融合,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建设美丽的瓯越山水园林城市。二要做大产业平台。瓯江口新区、经开区、空港新区、滨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生态园等几大功能区必须大力度加大投入,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别人的钱办温州人的事,从而挣到更多的钱,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偿付机制。同时要求各县(市、区)都要搭建开发建设平台,今天的责任状里对每个县(市、区)和功能区都有“十个一”的工作要求,包括省级高新园、高等院校合作项目、文化创意园、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现代农业园区、对台合作平台、城市公园或山地公园、护理型养老机构和中心镇、功能区的特色产业科技园、特色产业集聚区,要求每个县(市、区)通过3-5年努力完成“十个一”工程,使大都市功能档次品位能有大的提升。三要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环境。从2010年推出“六城联创”,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在亟需对原来以视觉环境为主的创建进行内涵提升、外延拓展。所以,我们在“六城联创”基础上提出开展“六城九市”联创,包括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信用城市和质量强市、民政强市、教育现代化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通过联创机制使城市功能档次进一步提升。同时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抓好“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工作。今年全省“三改一拆”现场会在温州开,说明我们的力度确实很大、拆得比较多,但这是自己跟自己比,如果拆了半天还不如人家没拆的,那温州人的面子就丢大了。上次株洲的一个老百姓给我写了封信,说温州那么脏那么乱。现在株洲每个月都对各区块的卫生和形象进行考评,排末位的书记县长要上电视向全市人民检讨,我们也可以向人家学习,在每个月考核排名出来以后,让记者去采访排末位的书记县长。今年必须要把现场会开好,为温州人的荣誉而战,为温州人的尊严而战。要彻底改变温州环境脏乱差形象,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实际上是生活品质品位问题,是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四要优化要素保障环境。要加大土地保障支撑力度,大力推进围垦造地,确保垦造耕地5万亩,确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确保海域使用权直通车指标1万亩、力争1.5万亩,同时要开展腾笼换地。加快金融综合改革步伐,保障资金支撑。今年要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引进活动,大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每个县(市、区)必须办1所大学,乐清、瑞安这样的全国百强县必须办2所。肯恩大学所在的美国新泽西州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州,800万人口就有56所大学,而温州915.6万人只有7所大学。没有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温州的未来。同时要营造人才长期存留的环境,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成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政府也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温州最大的问题是房价太高,必须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特别要通过大都市建设来拉开城市框架,实现城市的均好性,使城市周边中低价房屋能大量供给,使房价收入比回到相对合理的区间。再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一方面老百姓收入提高,另一方面中低价位房屋供给能满足老百姓需求,从而使居民特别是人才买得起房,能在温州安居乐业。

(三)统筹要有新拓展。一要深化“三分三改”。深化股改和地改,加快推进确权登记、上图入册。在股改地改的基础上,上半年要推进全市户籍制度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户改,实现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改变过去城乡二元的农民和市民的差异,但农民不因户籍登记地变化而影响其在原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财产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土地承包权,同时通过进城入镇享受城里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二要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农房改造集聚。我们要求三个区和三个市级功能区、县城所在地、省级小城市试点,今年必须完成14的城中村改造任务。具体计算办法是,以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原有的城中村户数为基数,拆一户算23,建一户算13,拆建合一算一户,整村搬迁的乘以1.2的系数。提升农房改造集聚规模档次,制定跨区域农房改造集聚政策,确保新增集聚率达5%以上,力争达8%。未来10-20年城镇化是发展的最大潜力,而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非农化、市民化。没有90%以上的农民进城入镇转变为市民,就没有城镇化。温州原来的半城市化问题非常严重,虽然统计口径的城市化率达到67%,但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只有21%,差距很大。不解决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的改造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温州的半城市化问题,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化。现代城市是高端要素集聚的平台,没有城市转型就不可能实现温州经济的转型升级,所以城市化必将成为温州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最核心、最中心的工作。三要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温州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多,一家一户只有一亩多,一年收入只有几百块钱,这是不可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更不要说现代化。不转变原来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自然小农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方式,不通过“三分三改”和土地规模流转,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产权交易,推进农地规模流转,引导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过去农业是一次产业,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而是农产品生产的一产、农产品加工的二产和生态资源转化成为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的三产相结合的“六次产业”。所以,温州农业必须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必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工商资本的大量进入,现在有些县(市)已经有比较好的苗头,土地流转了,租金收入增加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了,工作收入也增加了,这既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四要以省部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幸福社区的改造提升。

(四)民生要有新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最大的追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心全意办好惠民利民的实事。一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通过“四公”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同时通过财政预算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财政公开,推进公共预算更多向公共品领域倾斜,推进政府转型。二要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大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举办社会事业的力度。温州是社会力量办医和办学的全国性试点,要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加大教卫文体等公共品供给。三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身份平等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推动城市社区养老全覆盖和农村社区养老工作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公平,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四要构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这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同时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最近各县(市、区)要进行一次普查,在普查基础上明确落实责任,今年基本消除垃圾河、黑臭河。

四、全面强化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保障措施

按照提升拓展深化的总体要求,推进今年各项工作落实,必须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联动推进。这几年的工作都不是单打独斗,都是通过设计工作载体,形成合力,联动推动。今天我们已经下发“六城九市”联创的文件,希望各有关方面按照总体部署,按照统分结合、联动推进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二)强化克难攻坚。从前年开始,我们针对温州发展的难点问题,每年部署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今年重点是围绕项目建设拔钉清障、银企风险防范化解、市区“三旧”改造、拆违治乱、城市拥堵治理、“四边三化”、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七个方面。我们要重点针对工程建设中的政策处理等疑难问题,特别是阻碍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是钉子就要拔,是拦路虎就要打,是绊脚石必须推开,谁也不能阻挡温州转型发展的步伐。在城市重大公共项目建设中必须依法办事,99%都已经按照政策处理到位,对剩下的漫天要价、坐地起价的1%,前两年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今年必须基本解决。对于审批卡在一些部门单位的,按照发改委提出的项目流程的时间节点,哪个节点超过时间就追究哪个节点的责任,不仅是追究经办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领导责任,“小鬼”问题的根子还在“阎王”。要开展银企风险防范化解,在局部金融**以后,温州的不良率有所提高,对温州的融资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今年要把不良化解、企业解困作为破难攻坚重点问题。一方面要求企业做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求银行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不能抽资、不能压贷,不能变相提高成本,要与企业共度难关。现在省里已经部署了个转企、规下转规上、无证转有证和有限责任公司转股份有限公司,温州这方面的任务很重,要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温州有40万家个体工商户,有10万家企业,企业低小散问题非常严重。过去大家不愿意转,因为转了以后要查,而且税负更重。昨天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文件,提出“三松四不五免”,“三松”即心情要放松、环境要宽松、负担要轻松;“四不”即既往不咎、前置不变、负担不增、改制不查;“五免”即对改制企业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两免三减半,以此推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温州是市场经济先发地区,最早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但后来没有发展,其中有环境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家族制有其合理性,这样的法人治理结构使监管成本比较低,但这次局部金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温州的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传统企业不透明,与资本市场就不对接,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资金成本大幅度提高,风险就会很大。随着社会转型,如果熟人信用不向现代信用提升,传统企业不向现代企业提升,就不可能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市场接轨。没有温州企业的现代制度转型,就没有温州经济转型。七大行动的实施方案也已经印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要切实抓好落实。同时今年要推出“百干破百难”,市里推出100个工作难题,主要包括征地拆迁、审批、项目推进等方面,挂牌100个干部领衔来破难题,100个干部中有挂牌招才的、有后备干部、有近期提拔的试用期干部。通过“百干破百难”来推进这项工作,干部任用机制更多采用竞争性选择方式,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是英雄是孬种赛场上见。希望各县(市)也按照市里的做法组织实施。

(三)强化组织领导。“六城九市”联创和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市里已经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要贯彻落实省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中心镇和街道干部队伍建设,重心下沉、整合力量,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加大督考力度,强化“六督联查”,注重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善“互看互学、互学互比”长效机制,除了年终三天的“互看互学”之外,年中还将设置2-3次专项的现场“互看互学”,以此推进工作落实。

(四)强化作风建设。坚持把严明政治纪律作为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全市党员干部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更好地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温州转型发展。严格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1+8”实施意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凝聚民心,尤其要深化解决“小鬼难缠”问题,重点落实“阎王”问责制度,以更大力度整肃吏治,对人民群众期盼作出更加积极的回应。按照审批事项和环节最少、速度最快的要求,深化审批制度、中介组织体制、招投标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五个凡是”和“四查三制”,推进审批、供地、政策处理“三线并行”,全面提升项目推进速度和效率。

篇3: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1 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状态描述

1.1 现今四次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是发达地区(或国家)与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由于存在地区梯度和产业需求,通过贸易或投资的形式,将发达地区(或国家)低层次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或国家),以带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迄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战败国西德、日本国转移,而自身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上世纪60到70年代,西德、日本国开始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能耗、材耗低而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纺织、机械、钢铁向亚洲四小龙等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第三,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开始发展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重化工和应用型的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第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转移,并且呈现出不同于前几次转移的特征。

1.2 当前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特征

第四次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与前三次相比,无论在转移形式,还是在转移区域选择上都表现出新的特征。

(1)以价值链为主线,生产成本为基础,形成区域间新的合作分工。若将一个产业按价值高低,可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不同环节,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产品营销和辅助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在这条价值链上,存在着一些环节对产品的价值增值较大,另一些环节对产品的价值增值较小,价值链上增值大的环节研发、营销活动可获得高额利润,增值一般的环节辅助服务活动可获得较低的利润,增值小的环节生产制造、加工组装活动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不同,其生产成本也不同,跨国公司依据全球定位策略,将过去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形成的垂直分工体系进行重新分工,利用自身拥有的研发力量和充足经费,将研发、营销环节等高额利润的业务留在发达地区(或国家),将辅助服务等一般利润的业务转移到营销、物流、金融服务条件相对较好而交易成本较低的中等发达地区(或国家),将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等微利业务放到劳动力廉价,生产制造成本较低但能满足产业质量要求的欠发达地区(或国家)。①如美国IBM、微软等大公司,通过开发CPU和软件,其利润率高达25%-35%;日本和中国台湾等保留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制造部分,利润为15%-25%;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部分转移到中国大陆东莞和中关村地区,其利润率仅有8%-12%。

(2)数字产品和实物产品相分离,将非核心业务部分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或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诞生了拥有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并在计算网络支持下的柔性生产制造系统,企业间通过合作,每个企业均可对这一生产体系做出部分贡献,运用仿真、建模、模拟现实等手段,从产品设计到研发、制造等全过程模拟,在实现实体产品制造之前,掌握了对实体产品制造的全部数据,称为制造数字化产品。发达地区(或国家)利用自身科技优势仅生产数字化产品部分,而将实体产品的加工制造部分外包给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垂直产品开发流程为集成并行的开发流程,发达地区(或国家)同样也控制了具有竞争优势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而把非核心的实体制造业务让位给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

(3)利用产业间的关联性,形成产业集群进行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形成地理上集中,空间上集聚的许多相关联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商和相关产业的厂商或其他机构组成的组织。任何产业都是通过垂直分工紧密联系的产业链,上游产业的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下游产业则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任何企业都希望坐落于已经有相当多的上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同时,只要存在运输成本较低,市场的外在性就会激励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在区域上相互靠近,最终形成相互关联、配套聚集的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由于有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优势,可以吸引许多相关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客户、服务商、其他相关联的生产厂商和机构组成产业集群。因而,出现了伴随形成产业集群式的产业转移,它改变了过去的来料加工为现在的直接投资,甚至出现研发总部一起搬到欠发达地区的现象。②如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开始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在此生产成本很低,总装厂也跟了进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配套厂商,导致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本土日本还低30%,人工成本也仅为本土的1/13,在竞争的作用下,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纷纷落户东莞。

2 产业转移中承接条件分析

成功的产业转移,意味着承接地区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承接条件,首先是转移地区和承接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梯度,其次是承接地区对被转移产业有市场需求,最后是被转移产业在承接地区有良好的内部环境。这些条件的缺失产业转移则会出现转而不移、半转半移或候鸟式转移的现象。因此,考察和研究落户地区承接条件是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区域梯度差异

所谓区域梯度差异就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差别。首先是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人均GPD水平,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其次是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和政治法律等总体环境的差别。社会文化环境包括该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和价值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宏观部分是指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动情况。微观部分是指该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倾向和就业水平;技术环境是指该地区与该产业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包括该技术领域国家开发投资的倾向、技术发展动态、开发费用、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的速度;自然环境指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政治法律环境是指该地区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限制或鼓励该产业发展的制度。

2.2 产业需求条件

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关联的程度可以通过两个系数: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来表示。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总需求之比,它反映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中有多少是作为其他产业所需求的原料(称为中间需求),中间需求率越高,该产业就越具有原材料的性质;中间需求率越低,该产业就越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中间投入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其总投入之比,它反映某产业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要从其他产业部门购进原料所占的比重。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值就越低,中间投入率高的产业就是附加值低的产业部门;反之,中间投入率越低,该产业部门的附加值就越高。若将中间需求率作横轴,中间投入率作纵轴,分别计算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可得出下列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表,见表1。

资料来源:李悦产业经济学,105页,中国人大出版社,1998。

产业间不仅可以用系数表示出他们的关联强度,还可以用系数表示出他们的关联方向。赫希曼把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发生关联的称为前向关联;通过产生需求与其他产业发生关联的称为后向关联。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进而计算出产业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1958年钱纳里和渡部经彦运用该方法,对美国、日本、挪威、意大利等四国的29个产业进行了计算,得出了这些产业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见表2。

资料来源: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不难看出,一个地区若要承接一个新的产业,可通过计算该产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并根据关联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新产业在该地区受欢迎的程度。若新产业后向关联系数较大,表明新产业在该地区需求拉动效应很强;若新产业前向关联系数较大,表明新产业在该地区投资作用效应很强。一般而言,前向关联系数较大的化工原料业、清洁能源业、铁路或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等产业均是通过投资来实现刺激区域经济发展;而后向关联系数大的食品加工、造船、纺织、木材加工、服装等产业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3 产业内部环境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研究,一个产业能否落户生存落户,不仅取决于产业的外部环境,而且取决于产业内部的六种力量,他们是供应商、客户、行业内竞争对手、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潜在的入侵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产业内的各种力量既是企业的竞争对手,又是产业存在的土壤,产业的生存必须依赖它们来提供营养。产业的落户必须要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还要存在着与其关联的供应商、客户和各种服务商,以及为这些供应商、客户、服务商提供服务的辅助服务机构,以此来构成一个产业集群,集群的形成又吸引同行的竞争对手和更多的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厂商和其它服务的机构加入。因此,区域产业转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与能否形成产业集群有很大的关系。

3 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因素分析

3.1 梯度差异明显

苏南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度远高于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③以2004-2008年为例,苏南GDP年均增长率为21.3%,苏北GDP年均增长率为17%,两地之间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很明显。按照梯度论原理,两地产业转移存在着巨大的推动力和可能性。就苏南地区而言,其传统产业与衰退产业的相对优势正步逐步下降,若将这些产业转移出去,则可腾出空间发展新型产业或再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苏南地区的部分优势产业,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的原因,也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扩大自身的优势,以便获得外部资源和新的市场领域。对于苏北地区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港口、物流和电信等服务业的不断兴起,一般产品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传统产业的生产成本也逐步下降,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周边地区产业扩张创造了多种条件,可以使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可能变成现实。

3.2 产业需求拉动迫切

按照张敦富、叶裕民等人对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的修正,人均GDP在1104-2208美元为工业化前期阶段。按照2006年末美元与人民币1:7.8汇率换算,④2006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为1655.04美元,表明苏北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前期阶段。从产业结构变动来看,2000-2008年该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年份达到13.73%,第二产业为44.44%-52.12%,第三产业为33.3%-35.3%,从产业结构比重来看,已从“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这个表明苏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见表3。从轻重工业发展情况内部结构来看,⑤2006年产业结构相当于苏南上世纪90年代水平,2002年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2000-2006年间,轻工业增长2.26倍,重工业增长3.8倍,从内部结构来看,2002年轻、重工业比重为52.2%和47.8%,到2006年已变成39.3%和60.7%,这个表明苏北地区已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工业化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低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并在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占据一定优势。而苏南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市场规模有限,人工成本较高。从苏北和苏南的优劣势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产业是互为需求,结构存在互补。因此,苏北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引进苏南产业来拉动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编制

3.3 良好的产业内部环境初步形成

传统的产业区位理论表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成本的是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产业转移更多地是发生在相邻的地区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等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产业的转移已突破了周边而向更广阔的地区拓展,发达地区的产业扩张不再是遵循那种由内而外的渗透方式,而是采用跨越的转移方式。但是,产业转移往往不是靠一、二家企业的迁移,而是要有若干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能否落户取决于该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从近几年苏北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已吸引了大批企业从事投资,苏北硬件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特别是传统产业及其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投资商、供应商和服务商等成批企业的落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产业的配套和集群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加上苏北已经形成的初步工业体系和原有的产业基础,徐州的工程机械、盐城的汽车、连云港的医药、淮安的钢铁、宿迁的酿酒等支柱产业,以及一大批实力强大的知名企业集团,徐工、江动、悦达、中大等企业,已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和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有理由相信,该地区通过做大做强现有汽车、钢铁、工程机械、酿酒和医药等支柱产业,加快承接汽车零部件、高端纺织业,船舶制造、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定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良好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大缩短苏南与苏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摘要:从现今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入手,深刻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成功实现产业转移必须具备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苏北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各种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承接转移,欠发达地区,价值链,产业需求,产业关联

参考文献

[1]沈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安徽跨越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0(07).

[2]王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J].安徽科技,2010(03).

[3]曾小彬,魏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研究——基于广东省区域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4]申兆光,邝国良.广东区域产业转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5]陈羽.从台湾经验看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升级[J].特区经济,2010(06).

[6]方甲.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MICHAEL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1990.

[10]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安庆 “绿色”承接产业转移

据了解,安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在平台建设、用地供给、财税扶持、园区合作发展、體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朱读稳表示:“我们加强注重‘先行先试’,在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标准、项目准入以及管理服务等工作上建立‘五统一’机制,彰显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示范效应。”

最近几年,安庆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成效。但朱读稳仍感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制约越来越突出,个别地方曾出现过盲目引进高污染项目等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此,安庆市正努力做到科学承接、有序承接、创新承接。在对已经承接的落后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促进安庆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

朱读稳向《经济》记者介绍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首先,安庆市致力于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平台。承接产业要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同步,注重“提升式”承接,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格局。目前,安庆市已将“园区带动”作为该市“十二五”规划中的六大战略之一,按照“工业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聚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培育若干工业产值达千亿的优势产业园区。

其次,严格把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入关口。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绝不能把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安庆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把好环保准入关,对进驻园区企业更强调“绿色”,确保生态安全。今年初,安庆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引导各级各部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自觉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再次,确定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安庆市认真研究和制定实施有关财税、融资、土地等支持政策,努力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安庆市着力做好为商服务工作,做到安商、富商,这样才能实现互惠共赢,更好地吸引外来的投资者,让更多的企业来安庆落户,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

篇5: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2010年2月4日)

杨冬生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全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表彰先进。刚才,周宇同志对去年全市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有关区县和部门作了经验交流;市政府与各区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抓好贯彻落实,迅速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潮,再上新的台阶。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逆境奋起、实现新突破的一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逆水行舟、加快发展的特殊形势,我们紧扣“突破工作年”主题和“逆水行舟、加快发展、突破工作、确保增长”的工作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抓发展,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良好势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达到720.78亿元,增长14.9%,创历史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0.6亿元,增长24.1%,利税达到137亿元,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大关,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7.69亿元,增长41.3%,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十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超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2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4873.69元,增长8%;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这其中,招商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全力以赴促开放、抓招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09年,在省上调转数据的情况下,我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仍然达到280.94亿元,增长33.98%,其中市外到位资金245.26亿元,增长35.14%;省外到位资金177.03亿元,增长33.49%,外来投资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进经济强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大招商,就没有大发展。宜宾作为西部内陆城市,招商引资是我们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经济总量、建设经济强市最直接的途径、最实在的举措。今年,我们要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上再上台阶,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力争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力争40%以上,不仅要盘活存量,更要扩大增量,而增量主要靠招商引资。客观审视我们近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先进地区、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招商总量、招商质量、环境建设、思想认识上都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扣“拓展工作年”主题和“实现目标,推进转变,拓展工作,再上台阶”的工作基调,坚持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作为各级干部建功立业的主战场,以最强的力量、最硬的措施,吹响招商引资的集结号,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今年的招商引资任务,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立足优势,紧扣中心抓招商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国内经济的回升向好,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趋势愈加明显,为我市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沿江优势、产业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要紧紧围绕“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具体任务,坚持优势优先,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招商引资的承接点。一要打好政策牌。要抓住并用好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和灾后恢复重建政策“三大政策”叠加的机遇,进一步掌握领会政策,用好用活、用足用够政策,把政策优势变为工作优势、招商优势,转化为招商实绩。二要打好资源牌。要充分发挥我市水能、煤炭、硫铁矿、石灰石、烤烟、桑茶、林竹等特色资源富集配套的优势,加大资源换项目、资源换资金、资源换技术、资源换管理、资源换市场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领先、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资源的转化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我市的旅游、生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把各类资源与资本、技术有机组合起来,形成招商引资的大气势。三要打好产业牌。要紧紧依托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建材等优势产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形成产业集群为方向,积极引进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知名企业,与我市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推进产业配套,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四要打好沿江临港牌。要充分发挥我市长江、岷江、金沙江纵贯全境,沿江纵深腹地开阔、城镇体系完善、集疏运条件优越、产业承载能力强等独特优势,用好沿江经济带、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等产业承接平台,加快引进以港铁、港陆联运为重点的物流产业,积极承接精细化工、电子、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总之,无论怎么招、怎么引,我们都要坚持科学招商不动摇,把发挥比较优势和实现长远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效益。

二、创新方式,多措并举抓招商

招商引资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创新是有效手段。近年来,各地和有关部门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要认真总结,继续坚持,不断提高。同时,要结合当前形势,认真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方式,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大兵团”普遍推介与“小分队”定向招商相结合,专业人员招商与中介组织招商、委托招商相结合,直接交流沟通招商与网上推介、挂牌招商相结合,政府引导招商与企业为主体招商、以商招商相结合,项目招商与产业链招商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一要大胆探索驻点招商,选派一批得力干部到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和扩张倾向比较强烈的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常年驻点,重点跟踪有转移倾向的项目,提高产业承接的成功率。二要注重小分队招商,精心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流向趋势、产业转移动态,及时掌握投资热点和动向,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组织招商专业小分队,有计划、有目的地上门推介,跟踪招商。三要注重以商招商,认真做好现有外来企业的后续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及时帮助落户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让投资者自觉引资、扩资、增资,变招商为“商招”,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四要注重中介招商,认真选择专业性强的招商中介,充分用好商会、协会、办事处等窗口,加强与上海杨浦区、山东德州市、美国哥伦比亚市等友好城市的经贸联系,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牵线搭桥,吸引外来投资。五要注重品牌、节会招商,用好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金字招牌,用好西博会、酒圣节、早茶节等平台,广交朋友,广开门路,广泛开展产业对接、承接工作。六要注重股权融资招商,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单纯靠自我发展难以做大,必须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引进私募基金等,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包装推介基础工作,着力征集、筛选、推出一批符合宜宾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吸引力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提高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

三、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抓招商

栽下梧桐树,不愁没有金凤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总是向着发展环境好、服务质量优、投资回报高的区域流动和集聚。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要在大力破解交通制约、大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大力改善通关条件等硬环境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进一步整治和优化软环境,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当前,要把优化政务环境作为重点,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行行政综合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切实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公正安全的法制环境、文明卫生的城乡环境、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客商近悦远来、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把宜宾建设成为四川和川滇黔结合部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

四、落实责任,协同联动抓招商

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要强化领导推进机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局工作进行部署。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挂帅,又要出征,拿出足够的精力抓招商,对涉及到的招商引资事宜,要亲自参加、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促落实,为招商引资工作多出力、多服务、多流汗。二要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增强主动意识,坚决破除本位主义和私心杂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只要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都要大开“绿灯”,给予支持,不人为设置障碍,不推诿、不拖沓,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招商、支持招商、服务招商、参与招商的强大合力,构筑“政府带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推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要针对“引不来、留不住、长不大”的现象,切实加强对引进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尤其是招商引资局要发扬“钉子”精神,履行综合协调职能,对签约项目进行跟踪落实,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发改、经委、国土、环保等部门要对项目开工建设提供全程配套服务;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部门要对投产项目积极支持,为企业生产运行创造良好条件。三要落实责任约束机制。今天,各区县签订了责任状,大家要对照目标任务,迅速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真正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工作中,要把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作为核心来抓,尽快把意向性协议转化为签约项目、签约项目转化为合同、合同转化为资金、资金转化为效益,力争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四要健全奖惩机制。要鲜明激励导向,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与干部选任、奖励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对在引进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等方面业绩突出的区县、部门、企业,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特别是要让敢抓善抓招商引资、产业承接的干部政治上有进步,经济上有奖励,工作上有舞台;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相应的处罚,真正使各级干部思想有压力、招商有动力、工作有活力。同时,要切实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招商队伍开放思维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对外沟通协调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谈判队伍、营销队伍和项目推进队伍,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同志们,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经济强市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以时不待我的意识、只争朝夕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业绩,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和美好新宜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6: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2012年1月16日)

杨 冬 生

同志们:

在年初各项工作最为繁忙、紧张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2012年我市第一个全市性的大会,就是要表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宜宾的加快发展都离不开开放合作,招商引资始终是最重要的抓手。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全市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表彰先进。刚才,徐进同志对去年全市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有关区县作了经验交流;市政府与各区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抓好贯彻落实,继续加力加劲、奋发有为,迅速掀起新一年招商引资热潮,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宜宾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风云激荡、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定攻坚克难、提速增效的必胜信心,保持跳起摸高、爬坡奋进的精神状态,全市GDP迈上了千亿元台阶,圆满实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两个良好开局”。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区县的共同努力下、在市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市外到位资金达到502.48亿元、增长44.8%,外来投资已成为我市投资的重要来源;全年履约产业项目占全部引资履约项目的52.23%,到位资金占全部市外到位资金的65.39%;亿元项目197个,到位资金占全部市外到位资金的81.52%;实现进出口总额8.16亿美元、增长25%,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招商引资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贡献更加凸显。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作出积极贡献尤其是长期奋战在招商引资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更加注重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责任感 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发展现实生产力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大发展需要大投入,大投入需要大招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能否实现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取决于招商引资能否在高位上有新突破,关键取决于有多少重大项目进行拉动。当前,宜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放眼世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市场对国际产业、投资的基本吸引力在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宜宾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扩大开放合作我们有新的空间。从我市发展的大背景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新的扶贫规划的深入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省委把我市列为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省“7+3”产业规划、川南经济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等战略部署的重点支持发展区域,为我们综合选择政策、配置资源,争取更大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沿江临港等综合优势,为我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海外的高端人才正在寻找新的出路。引进一个高端人才、一个团队,往往可以把他们拥有的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过来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由此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比如,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引进美国硅谷博士李若林的“新型可调性半导体激光器”、美国杜邦显示公司邱成峰博士的“轿车用仪表液晶显示器的开发与生产”等高层次人才项目5个,就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的链式效应。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顺时应势的人,垂青于有胆有识、敢为人先的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正视我们与先进地区、发达地区在招商总量、招商质量、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紧扣“转型工作年”主题和“两化互动,高位求进,转型工作,民生优先”的工作基调,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遵循吸引增量、提升存量的基本路径,持续不断地抓,持之以恒地干,全力做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掀起“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招商引资热潮,以“大招商、大开放”支撑宜宾“大发展、大跨越”。

二、更加注重科学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招商引资也是硬道理。省上把今年确定为“科学招商推动年”,对招商引资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转型工作年”主题,克服急功近利、投资冲动,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以科学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层次和效益。一要把招商引资与转型发展结合起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既是我市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要突出转型发展要求,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项目、成链型项目、终端型项目,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好投资强度关、产出效益关、环境保护关、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关,努力推动感性招商向理性招商转变、随机性招商向必然性招商转变、综合性招商向专业性招商转变、数量规模型招商引资向数质并举型择商选资转变。二要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新趋势,切实加强产业承接工作力度,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的动力。要依托五粮液、天原、丝丽雅、建中化工等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围绕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不拘一格地吸引市外投资者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来宜投资,加快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聚。要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在最具资源、技术、产业优势的领域有选择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重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建设区域性的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中心,推进物流通道建设、物流标准化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吸引国内知名企业来宜设立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三要把招商引资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保护好生态环境其本身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宜宾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与优势,必须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对污染重、耗能高的项目,要坚决拒绝,防止对各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保三江大地始终成为一方净土,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引资与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做到引进一个创业创新人才,带出一个创业创新团队;引进一批项目,催生一个新兴产业,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聚集。

三、更加注重抓实载体,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载体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招商引资的效果。昆山、苏州、南京等地招商引资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突破,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打造好平台,通过园区等重要载体,吸引八方客商。一要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是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去年,我市13个产业园区新入驻企业78户、累计达到380户,为全市工业提速增效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要培育壮大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集聚的产业园区,支持具备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园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强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积极争取临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争取新增两个省级开发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优化服务的阵地、加快发展的平台。二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要在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做好用地和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保障,确保项目早竣工、早达产、早见效。尤其要鼓励和引导落户园区的外来企业、配套项目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注重节能减排、科技进步、节约土地,不断提高土地投资强度、用地密度、产出效率和节约集约水平,加快园区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当前,各区县要善于盘活土地存量,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抓好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引导村民集中居住,着力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三要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全市的重点项目要统一策划包装、统一推介发布,做到内容全、语言精、配图美、质量高,增强项目的吸引力。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和各类平台,大力宣传我市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投资环境和开放成效、重要举措和支持政策,多形式、全方位、高密度、广覆盖地推介项目、宣传宜宾,在更大范围内争取更多的客商认识宜宾,了解宜宾的投资环境和引资项目,不断提高宜宾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四要抓好节会招商。要用好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金字招牌,用好西博会、白酒文化节、早茶节等重要平台,广交朋友,广开门路,广泛开展产业对接、承接工作。同时,要正确处理集中招商和分散招商的关系,参加交易会、洽谈会沟通信息十分必要,但并不是唯一,光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要综合用好“小分队”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多路并进、多策并举,不拘一格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

四、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保障

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关键在作风,关键在执行力,关键在抓落实。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搞好保障,形成合力,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主旋律”,时刻把招商引资工作抓在手中、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对涉及招商引资的具体事宜,要亲自参加、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协调、亲自督促落实,更加自觉地为招商引资工作多出力、多服务、多流汗。二要建好招商队伍。要加强培训和实践,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专业队伍,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对于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同志,要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工作上搞好保障、生活上关爱照顾,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要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我们要在巩固前几年机关效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办事环节,清理行政收费,消除潜规则,更好地为企业、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服务,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投资环境,创建一个更加安全、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四要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理念,增强大局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利益与全局利益、条条管理与地方发展、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围绕扩大招商引资目标,加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努力形成招商引资的整体合力。五要严格考核奖惩。要以引进项目论成败,以建成大项目看政绩,对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奖惩,并以此作为干部考核和使用的重要标准,真正使各级干部思想有压力、招商有动力、工作有活力。

上一篇:一年级上学期晨诵计划下一篇:吃中餐使用筷子礼仪和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