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三原则

2022-09-10

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 一堂完整的课必须具备四个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而一堂完美的课还要有逻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我把这“三性”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三原则。

1 逻辑性

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原则, 要求教师授课时, 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具体说, 就是要讲清楚所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就是一系列概念 (范畴) 按照内在逻辑编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网。列宁在谈到知识体系时打了个比方, 他说知识体系是由经线和纬线编织成的网, 网上的纽结是概念,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原理, 知识体系是由概念和原则构成的。马克思说, 知识的形成要经过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 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1];第二条道路, 思维的行程又反过来了, “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的学科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因此, 教师授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讲清所授学科的知识体系。

讲清知识体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 教师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 层层推进, 导出所讲的概念。这里的“整体”, 要依据本堂课所授内容而定。一般说来, 一章的开始要以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整体, 一节的开始要以一章的知识体系为整体, 而一个框题的开始就以一节的知识体系为整体, 以此类推。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本堂课所授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以及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 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讲清知识体系, 在讲授新课的环节上, 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概念。讲课就是解释概念, 概念解释清楚了, 授课任务就完成了。任何概念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概念的个性就是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因为只有把所讲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开来了, 才算是概念明确。概念的共性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因为, 事物之间是因其共性而联系在一起的, 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也自然是因其共性而联系的。因此, 讲清知识体系, 首先是明确概念的含义, 然后是弄清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实, 既明确了概念, 又明确了概念之间的联系, 所授知识的知识体系也就讲清楚了。

如果说讲授新课的过程是把概念层层展开的过程, 即由大概念到小概念的过程, 那么, 课堂总结的过程则是由小概念到大概念的过程, 也就是把课堂上所授知识归纳成体系的过程。由此可见, 导入新课是由大概念到小概念的过程, 讲授新课则是把所授概念深入剖析, 层层展开, 也是由大概念到小概念的过程, 而课堂总结则是由小概念到大概念的过程。总之, 讲课就是解释概念, 既要讲清概念的区别, 又要讲清概念的联系, 是所授学科的知识体系。

2 知识性

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传授新知识。何谓新知识?新知识是相对授课对象而言的, “新”而不是绝对的新。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新观点, 即新思想, 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其二新材料, 或者说新内容, 新证据等;其三新角度。对学生而言, 教授所授内容, 既不是新理论, 新方法, 也没有新材料, 但换个角度来讲, 就成了新内容, 新知识。新角度往往是旧理论、旧方法与旧材料、旧内容的重新组合。这三点, 只要具备一点就算新知识, 而不是同时具备三点。恰恰相反, 教师在讲授新观点、新理论时, 恰恰需要旧材料、旧论据, 而不是新材料、旧论据来说明新观点、新理论。如果观点、理论、材料、论据都是新的, 学生就根本不可能听懂。

3 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原则, 要求教师授课时要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极强的感染力, 努力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运用问答式教学方法, 把教师的授课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问答式教学要求教师把本堂课要讲授的内容全部归纳为问题, 有几种问题就提问几次。提问不一定都让学生回答, 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引起学生对所讲问题的注意。问答式教学只所以成为课堂教学趣味性原则的首要方法, 是由教学活动的内容决定的。课堂不同于说书场, 教学活动不同于说评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讲授新理论、新方法。要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讲的生动活动, 只有问答式教学, 别无他法。其次, 教师在讲授理论时, 要言简意赅, 举例时, 要具体完整。

4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传授新知识, 传播新理论, 而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则要求教师要清楚明白和生动活泼的向同学传授知识。因此, 知识性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而逻辑性和趣味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三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或者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 知识性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但是, 这并不是说逻辑性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要。对教师来说, 在多数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预先已由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了, 那就是教师手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内容一定的情况下, 能否清楚明白、生动活泼的传授知识就成为课堂成功的关键。贝特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认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一个系统。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互动也可以被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教学内容是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 教学中的逻辑体系, 则是构成课堂教学这个系统的结构方式。系统的结构方式在整个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是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课堂教学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话, 那么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就是这个有机体的骨架, 知识性是长在骨架上的血肉, 而趣味性则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灵魂所在。课堂教学的逻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三者相互连接, 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 这一有机整体, 三者缺一不可。它们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三大原则, 也是我们判断课堂教学的三大标准。

摘要:一堂完美的课要有逻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知识性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逻辑性和趣味性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清楚明白和生动有趣的传授新知识。“三性”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原则, 它又是一堂课成败的三个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95:1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95:111.

[3] 贝特朗菲.林康义, 等, 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上一篇:论市场经济下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下一篇: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