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南郊中学录取分数

2024-04-25

三原南郊中学录取分数(精选2篇)

篇1:三原南郊中学录取分数

简介三原南郊中学校史(讲话稿)

彪炳关中八十载

三原南郊中学是陕西省创建最早的中学之一。学校始名渭北中学,创建于1919年。由同盟会元老当时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先生倡办,陕西靖国军出资兴建。陕西靖国军是辛亥革命后护法运动中建立的一支革命军队。陕西靖国军在当时抗击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中特别重视兴学救国,办了不少学校。渭北中学就是陕西靖国军兴办的地方普通中学校。学校之所以名为渭北中学,是因为陕西靖国军所管辖的区域是渭北八个县(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白水、蒲城、澄城、铜川)。

建校以来曾十易校名。1922年,北洋军阀势力卷土重来,陕西靖国军被遣散。渭北中学曾更名为省立第四中学,不久又恢复了渭北中学校名。1928年,学校改名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校。

1934年改名为陕西省立三原初级中学校。1940年,学校改名为陕西省立三原中学。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陕甘宁边区关中联合中学从革命老区旬邑马栏几经辗转迁来三原,和私立池阳中学、私立民治中学一同并入省立三原中学,学校改称陕甘宁边区三原中学。建国后,学校改名陕西省三原中学,直到1958年。

1958年,省教育厅将学校下放交三原县管理,改名为三原县第一中学,1959年,由于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合并,学校又改名为三原县南郊中学。1969年文化革命中,学校曾改名为三原县中学,不久又恢复三原南郊中学校名。

过去,人们习惯简称我校为“省三中”,“省三中”这个简称,使用时间前后有四十年。所谓“三中”,先后代表三个含义,一是“第三中学”,二是“三原初中”,三是“三原中学”。

我们学校曾三迁校址。创建时,校址在“大公馆”(清代陕西省提学使衙门),即今三原县幼儿园所在地。1922年到1954年前后三十二年间,学校设在城内山西街西端学古书院旧址。1954年以后,在三原南郊现址。

风起云涌红旗谱

我们学校富有革命传统。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建立,以可 歌可泣的业绩,写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我们学校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渭北中学初建时期,首任校长田种玉聘请了许多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来校任教。其中有于右任先生的恩师著名的革命志士朱佛光先生,还有许多留学回国的民主革命家。学校有“公共书报共览社”对外开放,陈列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北京五四青年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渭北中学在陕西靖国军的支持下,组织动员三原各界群众数千人,举行为期三天的大规模的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渭北中学还专门向北京执政府发出通电。强烈要求我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万勿让步,致误全局”,要求“依法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

我们学校曾经是大革命的战斗堡垒。1924年,渭北中学首届毕业生李秉乾受共青团中央派遣回三原建立团组织。1925年,渭北中学建立了党团支部。学生马文宪是党团组织负责人。这一年,许多在陕西有重要影响的革命活动都在渭北中学在进行。例如,召开陕西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陕西学生联合会。举办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夏令讲习会,开设三原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三原县农民协会。进步团体共进社也在渭北中学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任校长郝梦九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渭北中学的许多教师和学生就是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我们学校师生曾为了抗日救亡冲锋陷阵。在抗日战争年代,省三中师生积极参加是抗日救亡活动。受到共产党组织的重视。1937年,西安事变后,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曾到省三中,召开千人大会,宣传抗日救国,鼓舞了省三中师生以及三原各界群众。此后,我们学校的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初二四级毕业生李连璧受党组织委派从西安高中返回三原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三原总部和三中队部。我们学校许多学生加入“民先队”,深入农村,宣传鼓动群众,积极组织为抗日将士募捐,为伤员写信、缝衣、送药,在民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当时共产党在泾阳安吴堡举办青年训练班,省三中的许多学生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到安吴青年训练班学习,不少人经中共陕西省委介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其中仅二七级一个班就有十多人。我们学校的进步师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勇士。当时,省三中一直有中共地下党的活动,校长关中哲、教员阎少儒和校工陶景元都曾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1946年,国民党政府策划组织反苏游行,要求省三中校长组织活动。校长关中哲据理驳斥,拒绝让本校师生参加游行。1947年,经过中共地下党组织动员,省三中有不少学生秘密投奔解放区。1949年春,省三中的地下党组织按照上级指示,“注意隐蔽,坚守岗位,防止裹胁”,积极动员学校教职员做好准备,迎接解放。在解放战争隆隆的炮火声中,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了,三原中学回到人民的怀抱。全校师生欢欣鼓舞,教师辛介夫激动万分,赋诗记叙当时三原欢庆解放的盛况。诗云:“拂晓东风劲,阴霾一扫空。人传消息好,城竖大旗红。父老欣额手,妇孺喜动容。壶浆盛厚意,夹道犒英雄。”

严谨治学育英才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我们学校迅速转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58年至1961年每年高考升学率都在80%以上,其中1960年高考升学率居全省第二名,就业学生也能以良好在素质和突出的业务能力在各条战线发挥才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三原县南郊中学拨乱反正,焕发生机。学校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创造了“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主,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的鲜明特色。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效果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已为高等学校输送了3200多名学生,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们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学校重视品德教育。建国前许多进步校长大力支持师生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教育学生“文武并举、德才兼备”。要求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建国后,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重视三个面向,九十年代学校把“成才报国”作为校训,这些都使走出校门的毕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学校重视发挥学生的特长。三十年代的学生爱国文艺团体“双星剧社”名震 西安,建国初的学联剧团一直到现在还为许多老年人所称道。我们学校体育工作曾被誉为陕西省近代体育的先驱。当我们学校引进近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时候,咸阳乃至陕西的绝大多数人们尚不知道田径、篮球、足球、杠架、体操为何物。早在1923年,渭北中学篮球队和田径队曾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十一届华北运动会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1942年,在陕西省第十区秋季运动会上,田径比赛共13个项目,省三中夺得高中男子组11个第一名。建国后我校的田径队篮球队很有影响。为省队输送了数十名优秀运动员。近年来我校每年都要为体育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我们学校学生的文学活动渊远流长。从二十年代的校刊《渭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墙报《曙光》一直到现在铅印的文学报纸《小溪报》,都是有影响的刊物。从我们学校走出了不少作家、诗人。例如延河编辑王观胜等。五十年代我们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木刻研究会,其作品曾在莫斯科展览会上获奖。1956年,我校无线电小组曾作为先进集体在陕西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介绍经验,其作品在陕西科技制作展览会上展出。

群星璀璨遍中华

我们学校建校八十年来名师荟萃,英才辈出。我们学校有三十任校长。其中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者田种玉、郝梦九,有敢于改革旧教育制度、大胆招收女生、支持创办学生爱国艺术团体双星剧社的教育家张耀斗,有拥护共产党保护进步学生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冯一航、李瘦枝、关中哲,特别是建国后,潘同和、史恒镜、李德馨、翟培伦、李一兵、李锡亭、薛萌波、孙天汉、陈锡寿、李强、赵家宇、张天鹏这十二位校长都在不同时期为学校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们学校的历任教职员工当中,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有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朱佛光,有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师严少儒、侯文博,有陕北人民所爱戴的革命领导者李子洲,有献身于三原农民运动的庞诚斋烈士。有被誉为“西北的守常”的杨明轩,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魏文伯、史可轩、赵葆华。在我们学校的八十年七十六届学生中,有红军将领何尚志、革命活动家李秉乾、有著作等身的专家教授,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有在中央或地方主持工作的党政军部门领 导人。也有企业家、艺术家,也有返回母校或到其他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灿烂的前程

饮水思源

立志成才的人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学校就是人才的摇篮。饮水思源,成才不忘母校,这已是广大校友的情怀。五六十年,不少校友回母校寻恩师,传为佳话。1938年毕业的初二七级学生王冲,1964年返回母校,寻找当年的恩师李作人。他在校长翟培伦陪同下,到我校的生物教师李作人宿舍,给李作人老师深深地鞠躬,他手里捧着一张纸,说:“老师,这是您1938年给我写的题词,我还保存着。”李老师接过来仔细观看。上面一行大字。写着“为中华自由解放而斗争”,一行小字,写着“三中教员李作人题”。他说老师的这一题词,鼓励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李老师楞了。1938年,他还在南京读书。比王冲不过年长三四岁。他是李作人,但不是给王冲同志题词的那位李作人。后来学校校长翟培伦给王冲同志委婉解释,李作人另有其人,家在乾县,教历史,已经去世。王冲说:“我知道了,但我想念恩师心切,热爱母校情深。今天我就认定了您是我的恩师,是也是,不是也是。”就这样,三十多年来。王冲同志每次回陕西,都要和妻子一起,携带儿孙,专程到李作人家中看望,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十年来,还有许多校友向母校写信汇报自己的成才历程。有的校友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的时候用左手写信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思念。1999年五月,数十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全国各地返回三原,他们是当年“学联剧团”成员。建国初期,“学联剧团”是一个以省三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艺术团体。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的时候,相约自费从全国各地相聚在母校组织纪念活动,此事《三原报》曾有专题报导。1999年我们学校组织八十周年校庆,许多校友给母校寄来书画、著作和其它的纪念品,不少校友大力支持学校的八十周年校庆活动。例如,我校六一届学生、现任福建省委常委的赵学敏多方奔走,动员三原县的友好城市连江县为我们学校援建阶梯教室。更多的校友也尽自己的能力所及,为校庆献礼。六三级学生韩琪瑞,一位病退的中学教师,听说母校要组织八十周年校庆,说,“尽管我手头不宽裕,无论如何也要攒够1000元,到九月份 寄给母校,”表示对校庆活动的支持。

江山代有才人出。你们是跨世纪的一代,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应该超过前人,后来居上。你们有比历届校友更加优越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条件,在新世纪在大有作为。当然成功只偏爱勤奋的学生,你们应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的关怀。使我们现在正在南郊中学工作的教职工,可以面对校史,指着你们自豪地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2:三原南郊中学录取分数

历史试题

命题人:卢国政

时间:2017年10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3.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4.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5.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6.(月考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7.乾隆年间,和珅担任军机处领班,身兼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据此说明()A.军机处仅是皇帝秘书机构

B.清制度设计制衡框架打破 C.和珅成为清朝的中枢宰相

D.专制皇权最终发展到顶峰

8.《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9.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10.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11.学者马勇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A.弘扬了民主意识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结束了专制独裁

D.确立了民主宪政

12.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

D.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13.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此种做法基于()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4.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材料中的“它”()A.见证了社会转型的巨变

C.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

B.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D.制定了新中国施政纲领

15.(周练考2)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16.1950年,加拿大认为不需谈判即可与新中国建交,但在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后,加拿大遂搁置了此事,1969年,加拿大就中加建交事宜与中国进行接触,经过14年的谈判,中加两国于1970年最终建交。中加建交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

C.中加两国的现实需要

D.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

17.“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18.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的价值观念是()A.平等自由

B.城邦至上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19.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A.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B.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C.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20.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21.1873年的宪法案子中,最高法院拒绝了一名芝加哥妇女的要求。该妇女宣称:从事法律工作的权利是美国公民权的一个标志,它受第14条修正案中优惠和豁免条款的保护。然而,当时最高法院的决定是:美国各州可视各自情况,自行规定是否允许妇女担任律师。材料重在强调()A. 联邦法院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女权诉求未获主流政治认可 C. 美国民主宪政仍有完善空间

D.地方政府存在就业性别歧视

22.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23.(周练考3)中华民国1946年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宪法或文献的内容相近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德国1871年宪法

24.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列宁的思想主张()A.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B.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因缺乏群众基础而没有获得党内多数支持

D.直接导致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大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13分,第26题17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次~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材料二

雅典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国家最主要的民主机构,它们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然其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三权分立”的轮廓是明确的。这三个机构的设立反映了雅典人所具有的分权制约的思想。只要将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较,不难发现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在各国出现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胚芽,众议院和参议院是西方民主国家在分权制约思想下设立的国家组织,从其源流上考察,与雅典民主政治一脉相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的共通之处。(4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现代西方民主政治?(2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 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住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一批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有改编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5分)(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6分)

27.(12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 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3分)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10分)(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高三10月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17年10月)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国家结构不是直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一种地方分权政治,且材料也未涉及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这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3.答案:D

4.【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宗法制度一直都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并未消亡过,也就并未再度复兴过,故A项错误;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本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官府收藏的是名门望族的族谱,是用作做官的一项依据,并且根据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理解,说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的时间是隋朝,故D项错误。

5.解析:注意材料信息“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再由皇帝裁决,最后交尚书省执行,体现决策程序制度化,故B项正确;当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做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A项错误;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无决策权,D项无法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6.【答案】D【试题解析】解读题意,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故D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选官,故A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减少财政内容,故B项错误。行省不局限于边疆,钳制边疆地区片面,故C项错误。

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身兼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责由跪受笔录到权力、地位大大提高,这说明军机处的权力在上升,因此清制度设计制衡框架打破,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据材料“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可知,所有奏折必须经过军机处,这说明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

8.答案:D解析:近代五口通商后,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市场购买力小,故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阻碍,故D项正确。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后增开了通商口岸的数量,列强侵华依然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实现了以华制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条约出现以前,列强已经开始了资本侵略,故C项错误;依 据材料,可知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侵略由此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正确。

10.【答案】A【考点】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现实革命形势依然需要,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封建地租关系不是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列强在华势力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此后北洋军阀统治依然是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袁世凯破坏民主宪政,造成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的现状,故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而材料时间是1927年9月,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已不复存在,故A项错误;秋收起义攻打长沙遇挫后,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但还没有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更没有解决革命的道路问题,故B项错误;1927年9月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故C项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用国民党的旗帜(南昌起义)到逐渐打出了自己的旗帜(秋收起义),说明调整了革命的斗争策略,故D项正确。

13.答案:C解析:官僚资本是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依托的,材料中实行经济管制,有利于官僚资本的发展,不是对其抑制,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是在1927~1936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当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而制定,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以军事等为中心,并未涉及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可知,它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巨变,故A项正确;雅典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故C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新中国施政纲领,故D项错误。

15.【答案】D【解析】根据“1947年2月1日”,可见此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另起炉灶”方针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也无从体现“开始实行”,故A错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应是在1949年建国后实行,时间不符,故B错误;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也是由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C错误;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等信息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16.【答案】C 【解析】中加建交取决于国家的利益,C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才出现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B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对抗才逐渐淡化,D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17.【答案】C【考点】海峡两岸关系

18.答案:B解析: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他乡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把城邦看得至高无上,平等自由、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19.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限制对奴隶的过度压迫,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阶级统治,故选D项。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赋人权”,排除C项。20.【答案】D【试题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到1831年,工矿建筑业的收入猛增,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他们的推动下,1832年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840年,且贫富差距扩大,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王权开始受到削弱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形成并得以完善,故C项错误。21.【答案】B 22.【答案】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代表社会中不同阶层行使国家权力,如果领取薪俸和报酬可能会受到政府控制,破坏本身民主和议员职能,所以该措施可以反映出当时德意志初步建立起民主政治,没有体现议员的地位和财政问题,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专制主义色彩问题,故D项错误。

23.【答案】C试题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故选C。AD项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与中国的政体不符;B项是三权分立,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24.【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前面的叙述都是一个铺垫,实质上考察的就是列宁《四月提纲》的内容和影响。《四月提纲》是列宁发表的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文献,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也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因此选择A选项。B选项是在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C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D选项也是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25.(1)特点:实行直接民主;设有专门的机构保证民主的实施;民主方式较为简朴;民主制度有法律做保障;民主对象的范围比较狭窄。(3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法律上鼓励公民参政;雅典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公民参政议

政的民主意识;先进思想家的推动。(4分,答出2点即可)

(2)共通之处:都体现分权制衡思想;都主张主权在民;都存在轮番而治;等等。(4分,答出2点即可)

(3)态度:民主政治是人类的追求,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对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

26.(1)特点:统治者重文;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官僚体系紊乱;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先进的选官制度。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影响。(5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同: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2分,答出其中1点即可。)

异:中国——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本质上服务于封建王权。英国——独立于各党派,终身任职;理论实用并重;录取方式灵活,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27.答案:(1)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2分)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3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2)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3)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3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8.观点:1901-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和转折期。(2分)论证:

(1)“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1分)其表现包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3分,回答2点即可。回答英国入侵西藏,日俄战争,《二十一条》等内容可酌情给分,“表现”最多得3分。)

上一篇:喂-作文下一篇:体育课上课规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