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022-07-16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生态文明村建设原则和要求、措施

(一)建设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对村居布局、项目选址、建设内容、建设时限等内容,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

二是群众主体。要紧紧依靠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切实增强群众主动创建的责任感。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发挥好政府的帮扶引导作用,提高村民创建的积极性,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村建设品牌。

三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

四是量力而行。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村的经济基础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建工作。

(二)建设要求。

坚持把生态文明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农村的各个建设领域,在广大农村中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人文,着力构建“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的农村改革发展体系,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1、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路子,发展效益型的农业、林业、畜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集约利用资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让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农业生产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一村一品”,按照集约、优质、安全的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农村、农民、农业等组织的高效协同,土地的有序流转,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撑,引导民间资金加大农村农业的投入,重点发展村级农业合作组织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清洁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将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好稻米种植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走生态文明发展路子,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资源利用集约化。有效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大力推广应用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水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农民生活小康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所在街道平均水平且位居当地前列,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开展科技进村活动和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完善村的文化和体育设施。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村民普遍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深入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规划布局科学化。科学合体规划村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设计、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统筹推进农村规划建设,推动村庄住房拆旧建新,达到住房建设楼房化、整齐化,有序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危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村内道路规划合理,交通道路便利畅通,道路硬底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村道机动车可通达。

村容村貌整洁化。按照“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的要求,重点抓好“五改”(改水、改厕、改房、改圈、改路)和“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池塘、清理乱堆乱放),达到污水入池、厕所入屋、垃圾入桶、禽畜入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卫生习惯进村活动,大力创建卫生保洁示范村,建有排水系统、污水管网以及污水简易处理设施,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到达90%以上,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屋),垃圾收集处理率95%以上。

自然景观优化美。深入开展绿化乡村活动,积极推进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公共场所绿化和农户庭院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保持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3.培育农村生态人文。

在农村中大力弘扬新时期“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和“诚信、包容、实干”的云浮精神,要继续加快推进市委“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抓建设”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伦理,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协同共治,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村风俗文明化。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等多种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支持殡葬改革,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无“黄、赌、毒、邪”窝点和公开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注重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村尊老爱幼、助残济困、邻里团结的风气浓郁。

村务管理协同化。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农民等组织的作用,推进村务管理上新水平,要建立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且运作正常。制订村规民约,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决策,积极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坚持村务、财务公开。

社会秩序和谐化。全村农户参加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户比例超过80%,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进村活动,村民诚信守法,互信互助,生产农产品不使用违禁农药、添加剂,没有拖欠电费、水费等现象。村辖区内社会和谐稳定,无重大恶性和群体性事件,没有集体越级到市级以上政府上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民事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0%。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组织机构。街道成立素龙街道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街道主任为第一副组长,专职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分别为副组长或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街道规划建设办合署办公,办公室工作人员从街道规划建设办、农技站、林业站、社会事务办、国土所、文化站、财政所、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全力推进该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干部挂钩到点,责任落实到人。街道领导干部各负责所挂村委的自然村,责任到人,帮助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各村要加强与挂点领导干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筑“街道+村+干部+群众”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街道领导干部挂钩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责任安排,由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并另行反馈给上级部门。

(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按照“六个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单位支持一点、干部筹集一点、社会资助一点、集体投入一点、村民捐献一点)办法,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保障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指导、部门支持、村企共建、干部参与、群众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推动街道、行政村、自然村三级联动创建,组织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集中资源资金和力量投入生态文明村建设。

(四)以奖代补,激发群众参与。要结合幸福村居、信用村、和谐宜居村、名镇名村、示范村、卫生村、自强村等创建活动,积极申报“以奖代补”等财政奖补专项资金,争取社会及有关单位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生态文明村项目建设。同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投入不变”的原则,以奖代补形式将农村项目资金优先投入到生态文明村,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报道群众、干部参与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街道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六)强化考核,实施奖先评优。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对做得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并与年终评优挂钩;对工作不重视、不积极、不主动、甚至不参与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篇:第二届大学生“走读湖南乡村文化”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实践活动调研文章格式内容要求

第二届大学生“走读湖南乡村文化”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实践活动调研文章格式内容要求

为全面规范第二届大学生“走读湖南乡村文化”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实践活动的调研文章书写格式,方便专家评审,确保评审规范性,现将第二届大学生“走读湖南乡村文化”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实践活动调研文章撰写格式规定如下:

一、调研文章内容要求。

论文应由7个部分组成,排列顺序依次为:(1)封面;(2)摘要和关键词;(3)目录;(4)主体部分;(5)结束语;(6)小组辅导员/指导老师评估意见;(7)附录。

1、封面

包括调研文章题目。学校名称、团队名称、指导老师、小组人员详情、调研实施地点、调研时间段 (1)文章题目

文章题目应准确、鲜明、简洁,能概括整个论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5个中文字,若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的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论文题目应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2)学校名称、团队名称、指导老师、小组人员详情、调研实施地点、调研时间

学校名称应用全称;团队名称、指导老师(注明老师职称)、小组人员(注明各组员的院系专业年级),调研实施地点尽量详细,格式为“XX市XX县XX乡(镇)XX村XX组”,调研时间格式为“X月X日——X月X日”。

2、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2)摘要要求: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文字简炼,内容充分概括,体现论文工作的核心思想,其字数一般一般约500字。

(3)关键词:是为用户查找文献,从文中选取出来用来揭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一组词语或术语,应尽量采用词表中的规范词(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3、目录

目录按章、节序号和标题编写,一般为二级或三级,目录中应包括调研文章主体、结束语、小组辅导员/指导老师评估意见、附录。

4、主体部分 (1)主体内容说明。

主体部分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调研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正文字数一般为5000字左右(不包括图表),如有需要,个别调研文章字数可酌情增加。 (2)章节标题及层次。

论文主体分章节条撰写,每章应另起一行。

章节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点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三级标题的层次按章(如“第一章”)、节(如“1.1”)、条(如“1.1.1”)的格式编写,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小组辅导员/指导老师评估意见

指导老师写出对所指导小组调研内容的选题方向的见解,并对调研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估。

7、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二、调研文章格式要求

1、字体字号

(1)封面论文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学校名称、团队名称、指导老师、小组人员详情、调研实施地点、调研时间各起一行(三号仿宋体加粗);

(2)摘要(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摘要文字部分(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号黑体加粗居左),关键词内容(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四号宋体);

(3)目录(小二号黑体居中),目录内容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目录内容小标题(四号宋体);

(4)主体部分。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居左),条标题(四号黑体居左),正文(四号宋体),数字和字母(Times New Roman体);

(5)结束语、小组辅导员/指导老师评估意见、附录(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部分(四号宋体)。

2、边距、行距、页眉、页脚

边距:上、左边距一律为2.5cm;下、右边距一律为2cm。 行距:章、节、条三级标题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设为0.5行(即前后各空0.5行)。正文为25磅行距,段前、段后无空行(即空0行)。

页眉(小五号宋体):页眉标注从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开始。 页脚:论文页码,从“主体部分”开始,直至“附录”结束,用五号阿拉伯数字编连续码,页码位于页脚居右。

3、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题(五号宋体加粗),表内文字为5号宋体,数字和字母为5号Times New Roman体。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4、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彩色照片,比例适中。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著名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五号宋体加粗。

大学生走读湖南乡村文化活动办公室

二O一四年七月

第三篇:强烈要求制止破坏生态环境滥采矿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

强烈要求制止破坏生态环境滥采矿 还村民青山绿水以保证全村安居乐业 尊敬的省各级领导:

我们是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黄地村的全体村民,我们黄地村现有村38户144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山清水秀的山村,过着人与自然和谐、平稳安居和逐步富裕的生活。然而,自从2005年以来,在村民毫无知情的情况下,建阳市黄地多金属矿业有限公司在我村附近山上肆意采矿,采矿点多达20多处,不仅毁坏了大片的生态林,挖掘出来的废石渣堆积如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肆意采矿行为还直接造成了天然水源的断流,全村村民赖以生存的120亩水稻良田已干涸、绝收,全村村民仅有的饮用水断流枯竭,村民主要经济收入的竹笋也逐年变少。在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全体村民自发地前往被肆意开采的地点进行阻止,并要求予以经济补偿,建阳市黄地多金属矿业有限公司不仅不正视自己的这种行为和造成的后果,给村民进行经济补偿,反而指使手下人员两次殴打、暴打村民,12人被打成重伤住院治疗,我们在肉体上,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和创伤,而当地政府却只顾收取采矿税收,袒护该公司的胡作非为,不顾村民的死活,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管理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发给使用林地许可证后,依照有关土

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而建阳市黄地多金属矿业有限公司每年给黄地村10.5万元补偿,不知去向,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兑现支付,村民至今没有拿到一分钱补偿款。

上述情况,我们已多次到当地政府和建阳市有关部门反映,没有得到答复,我们的要求如石沉大海。全体村民强烈要求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肆意采矿,还村民青山绿水,保证全村村民安居乐业,并进行经济补偿!恳请省信访局领导为百姓做主,重视民生,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制止和查处这种肆意采矿、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查处指使和打人凶手,对村民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果和巨大损失进行经济补偿!

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黄地村全体村民

2011年12月18日

建阳市黄地多金属矿业有限公司在黄地村肆意采矿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后果,主要事实如下:

(一) 村民生活质量严重滑坡。自从2005年国家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开始后,黄地村农民都热盼过上崭新的新农村生活。可就在这个时候,矿山企业进村了,随着企业开采量的增大,企业在经济的驱动下,也越发不顾村民的生活质量,肆意阻断水源,阻断青山绿水,使村里原本连接的自来水水源切断,村民饮用水成为重大问题,村民多次交涉未果,倔强的村民有的跑远点的地方挑水喝,有的去接偶尔山涧流下的不知是否受污染过的一点点小水流喝,这样的生活又岂是政府倡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生活现状?

(二)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矿企入驻后,在局部经济利益

的驱动下,他们大肆破坏植被,林地,村民饮用水都受到严重影响,更不用说农业用水,现在田地干涸,毛竹、板栗、杉木等经济林均出现严重的植物枯死,幼苗不长,村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村民的收入因此反而有下降之势,这与中央及省力提出的不遗余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是背道而驰啊!更为严重的是,明年的开春在即,农事生产怎么办?

(三) 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自从矿企入村开采后,

我们村民也不得而知是否具备环境批准手续,只是感觉明

显这里已不再是原来的青山绿水,植被被破坏,水源枯竭,河道干涸,特别是矿企正好利用已经变的干涸的河床堆积矿渣等有害物质,经过下雨等雨水冲刷,这些有害物质被流入到农田甚至居民残留的一点生活饮用水中,严重的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本地的矿富含铅锌等有害物质,我们村民真是欲哭无泪啊!

(四) 村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不但环境污染造成

村民人身潜在的巨大危险,现实的危险就在眼前,矿企为了经济利益,急功近利,不断推进,570号洞使水源切断,540号洞已经到达或越过穿越村庄,矿企打洞爆破的时候村民的窗户已经可以出现震动,随时有坍塌倾覆的危险,村民的人身安全危在旦夕!另外一个现实危险时我们村民去矿企交涉居然被企业人员殴打,2011年11月21日两位村民被企业人员打伤,12月7日,村民黄启福等10人被严重打伤(已经法医鉴定,上述伤人事件至今没有得到公正处理),在12.7事件中,建阳市黄地多金属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宏安竟亲自坐镇指挥,手段恶劣之极!

第四篇: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精选)

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立法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问题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从而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警告生态危机的呼声与日俱增。因此,分析和探讨生态危机问题,对我国谋求危机治理的新思路,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巨乃岐在《试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中指出,生态危机在其本质上是人类的危机、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1]。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因此,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转变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2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构成的复合概念。“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这种规律的作用和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转型的阶段。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看到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现实。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4]。

3.1 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的出路

工业文明带给了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发展,但是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使人类陷入空前的生态危机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益受到威胁。一味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将丧失自我修复能力,人类也将面临陷入严重生存危机之中的危险。工业文明激化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造成了潜在的生态危机。走出生态危机需要文明创新,而生态文明正是人类消除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然出路。 3.2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解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现实需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不是一般地要求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要把这些要求本身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种发展是动态和系统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各方面相协调统一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和重要内容。 3.3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缺失了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体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文明以尊重生态自然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物质生产与生态环境承载限度相适应为基本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核心内容,以人类社会在良性的生态环境下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强调人类的自觉与自律,强调自身、自然、社会的平等互惠与共存共荣。生态文明正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谋求人类在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和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 3.4 生态文明是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指针

为应对工业革命以来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领域,逐步发展起来。首先,我国虽已颁布了许多环境法规,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如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法律条文内容滞后等,加上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影响了环境法律的权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其次,立法者对于人与自然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程度,影响着立法的质量。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再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客观上需要完善环境立法,要求环境立法应当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其调整范围之内,需要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在更广的范围内进入环境法的视野,并不断渗透到法律制度和实践中去。最后,传统环境法仍处于对自然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之中,并没有同等的看待自然与人类,仅仅从人的利益出发限制对自然的掠夺。因此,必须从法制进步这个根本出发,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贯彻到我国的法律体系之中。可见,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指针。

4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呢? 4.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即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的工业化路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1)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资源多重属性;(2)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生态环境污染;(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量[6]。 4.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培养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白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宣传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认清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 4.3 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立法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环境战略评估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战略评估和预测,阻止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使各项经济活动沿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中外历史启迪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缓解中国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国情,有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发展和交流,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4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

生态危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对于国际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中国作为一个环境大国,面临的国际压力非常大。中国的行为对全球生态有着特殊的影响,中国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

其次,促进国际生态立法,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当前,生态问题不仅超出了国界、蔓延全球,而且还蔓延至太空。这一形势要求人类除了采取相应的科技及经济方面的措施外,还要制订国际性的法律制度以进行有效的生态治理。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国际生态立法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才能保障全球生态的安全。

最后,反对生态霸权主义,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不正当地介入别的国家的社会、社会发展规划,侵犯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主权,在生态问题上也搞双重标准并以此来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当坚决反对生态霸权主义,努力倡导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环境秩序。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试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6):20-25. [2] 叶春涛,杨昀.从唯物史观视野探析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6~59. [3]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 [4] 袁霞.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8,06:153-155.

[5] 林世选,郝现军.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0(3):3-6. [6] 蔡陈聪,王艳.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6-11. [7] 于晓霞,孙伟平. 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40-44.

第五篇:坚持生态立市 建设生态文明

周先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3日07 版)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黄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留下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消除环境危机隐患的重要保证。黄石市着力做好 “加减乘除”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通过加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推进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工程,着力打造特钢、铜产品精深加工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国内第三大PCB生产基地;通过减法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强制关闭和整治全市348家“五小”企业和438家重点污染企业;通过乘法做优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特钢、铜材、建材和装备制造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促使传统企业提升效能;通过除法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做大绿色经济这个“分子”,提高生态产业比重。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地质灾害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重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全面启动覆盖城乡的“五边三化”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在城区边、集镇边、干道边、长江边、湖泊边持续大力进行绿化、洁化、美化。坚持把开发利用与修复治理统一起来,把采矿显性收益与环境治理成本兼顾起来,把原矿开采与矿产资源延伸加工、形成产业链布局统筹起来,按照“有序、有限、有期”的原则,做到依法开采、规范开采、集中开采、科学开采,实行开发一片、治理一片,开发完毕、治理到位,让绿色真正成为黄石发展的主色调。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黄石市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健全矿山治理备用金制度,推动形成生态环境破坏者赔偿、建设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格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资源交易、环境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离任审计、生态建设实绩公示制度,把发展的责任套上生态的“笼头”。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全社会的生态自觉,健全的生态基础设施是支撑。黄石市在各工业园区建设统一的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热电气联供、生态隔离带等环保设施,实现园区生态化、低碳化;在城区打造一批小型森林公园,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星级公厕、污水管网等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交优先、出租车换代升级等系列交通改革;在村镇,推动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置,力争到2017年,每一个乡镇至少建一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和污水处理厂,每一个村有一辆垃圾清运车。

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生态创建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黄石市大力开展生态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和评选最美乡村活动。扎实推进森林城区、卫生城区创建,鼓励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举办各层次园林博览会。2013年,铁山区将500多亩乱石成堆的工矿废弃地进行绿化改造,在国庆期间成功举办了园林花卉展览会,使工矿废弃地变成了大花园。以此为契机,黄石市积极筹办2014年首届市级园博会,坚持以园博会为导向,以各类生态创建活动为基础,加快形成全市动员、全民动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黄石市委书记)

上一篇:实体企业转型电商下一篇:社团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