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生态文明建设

2024-04-30

抓生态文明建设(精选8篇)

篇1:抓生态文明建设

求真务实抓办理林业生态上台阶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之一,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区林业局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始终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把办理工作与局的中心工作相结合,既抓出了实效,又抓出了成果,真正使建议提案落到实处,同时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2011年,区林业局承办区*届人大*次会议代表建议2件,区政协*届*次会议委员提案2件,均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办结,办复率、解决率、见面率、满意率达100%,均达到了区政府下达的目标要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办好建议提案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局领导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本局的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党组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组员为各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对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办理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及时召开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会议,组织学习有关文件规定。***局长在会上指出办好建议提案,是做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的具体体现,并强调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个答

复,满足于代表、委员没有意见,更重要的是通过办理建议提案推动工作,改进工作。通过学习,加深了认识,提高办理工作的自觉性。三是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解决难题。局长***、党组书记***经常过问办理情况,并指示局办公室对建议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确保办理质量;对需要协调或领导决策的问题,亲自抓,使办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

提高办理建议提案质量关键在于抓落实,而抓好落实的基础是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办理制度。区林业局在工作中形成了建议提案登记制度、催办制度、会办制度、答复文稿审核制度、回访制度等一整套规章制度,把办复建议提案着重点放在提高办理质量,注重办理实效上,促使办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每件建议提案从承办股室签收原件→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办理方案和措施→具体实施办理→拟写答复初稿→征求建议提案人意见→承办股室修改答复初稿→上交办公室文字整理→局领导审核签发→接受反馈并建档跟踪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办理程序,明确了具体的步骤,保证了办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求真务实,注重质量

(一)深入调研,详细规划。区林业局接到建议提案办理任务后,即时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解决方案。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矿

区乡镇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由林政股牵头,组织森林公安、林地管理中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了全区矿区乡镇的现状,结合“****”行动,对矿区乡镇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规划:对产矿区的废矿(矸)石区及其周边山头,采用封山育林、人工恢复植被等方法营造生态公益林,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对非矿区范围的地域,因地制宜营造用材林或针阔混交的生态林。目前只在矿区的宜林地带进行植树造林,现已完成宜林荒山和迹地造林3.6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对尾砂库区和渣土堆场无力实施恢复,正在积极向省林业厅、省林科院协调,策划向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争取试点项目,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申请准备工作。项目落实后,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封山育林15000亩、人工造林5000亩等绿化措施,对矿区和渣土堆场进行植被恢复;同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毁林开采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质量。

(二)开门办理,广纳良言。区林业局在办理建议提案过程中,采取座谈会、上门听取意见、电话联系等方式,实行开门办理。与委代表、员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汇报办理情况,并征求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办理质量。如在办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山区乡镇林业扶持力度的建议》提案中,办理人对委员们提出的山区林木产业经济发展,与***委员共同分析了山区林业发展方向,并采纳了提出的加大林业产业的招商力度,积极引导和引进林下种养殖项目和森林食品加工企业、森林旅游企业来开发我区的山区森林资源;同时区林业局利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优先加大对山区的茶叶、楠竹、黄金梨的产业的扶持力度,带动林农致富,提高了办理质量。

(三)突出重点,抓好落实。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将反映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和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提案确定为办理工作重点,抓好落实,提高办理质量,推动了****林业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加强生态公益林宣传与保护几点建议》和《关于加强****山区生态保护的建议》中提出的生态公益林的宣传、主要交通通道绿化、水源源头保护、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森林防火、封山育林等建议,区林业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在22.78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和6.4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统一制作了34块生态公益林保护永久性标牌,并安排专职巡查护林员管护;二是将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山头和主要河流沿岸、重要旅游主线两侧村庄绿化作为当前造林的一项主要工作在实施,并逐步争取纳入到生态公益林管护范畴。去年和今年已经完成了“三边”造林1.6万亩,完成了五个村庄绿化示范点的建设、溪河绿化完成长度34.6公里。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项目投资1855万元来实行“三边”造林绿化工程;

三是严格执行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发放管理制度,坚持实行“一卡通”发放,对农户的补偿金坚持足额、及时发放管理;对县级管理的部分生态公益林管护费,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队伍全部发放到生态公益林管护者手中,并随着国家补偿标准的提高而相应增加了补助力度;四是建立了一只常年森林保护专业管护队伍,通过护林员、林业综合执法大队和森林公安队伍力量的共同协作,加强日常巡护、接警必出、有案必查、依法治理。在区政府出台****生态公益林区《封山育林公告》后,区林业局从今年6月份开始,开展为期6个月的****山区林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和“****”行动,严打破坏森林资源的的毁林犯罪行为,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所承办的建议提案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作了回复,代表、委员们表示非常满意。

篇2:抓生态文明建设

一、坚持以思想作风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认真开展经常性教育和专题学习教育。严格坚持周五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公民道德建设、“革除障碍、跨越发展”、“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等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学习效果。二是切实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创全市“文明机关”和“学习型机关”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坚持以解决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努力搞好集中综合整治。一是完善服务“窗口”,改进服务方式。制作了法律明白纸、办事指南,印制了宣传手册,重新更换了提示牌和门牌,购置了微机,改善了内部服务设施。二是规范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全面公开了办理程序、收费依据、办理时限、职责范围等,严格了工作规程、工作纪律,促进了“阳光”机关的建设。三是强化政府“提速”,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按照承诺时限办理有关事项,对群众举报的林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重大案件,都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到达发案现场。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不断强化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严查以权谋私、乱用职权行为,确保公正执法。五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解决群众热点问题。制定出台了《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有奖举报办法》,开展了“春雷行动”、“绿剑行动”等各类打击林木违法犯罪案件的专项活动,保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以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努力调动各方面行风建设的积极性。一是严格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把机关作风建设同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常抓不懈。二是严格落实机关工作人员的约束机制。认真执行国家林业局党风廉政建设“六不准”规定和《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基本杜绝了执法人员的吃拿卡要行为。三是实行市县联动,齐抓共管。进一步强化了全市林业“一盘棋”和“一个形象”的思想意识,认真开展了“强化基础、市县联动、共树行业新形象”活动,推动了行风建设的扎实开展。

篇3:抓生态文明建设

一、明确思路,着力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扶贫产业的合力

婺源县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该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提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世界最大生态公园”、建设“中国茶叶之乡”的目标,把生态旅游、有机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管理委员会、茶叶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乡村旅游、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公路交通部门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县通景区公路都铺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水利部门开展了河道治理;环保部门关停了几家小型污染企业;林业部门大力组织开展绿化行动;茶叶部门制定了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规程;扶贫部门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等,为生态旅游、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大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明确扶贫产业的发展方向

对生态旅游开发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一是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聘请专家编制了高起点的《婺源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二是聘请专家编制具体的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扶贫开发,做好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四是围绕国家徽州文化保护示范区,高标准编制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对有机茶产业发展,着力优化有机茶产业发展布局,由茶叶领导小组牵头制定了《有机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规划5年内发展高标准有机茶园5万亩。每年新种和改造有机茶1万亩,到2013年使全县茶叶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有机茶达8万亩。同时,对新种有机茶规划了山场、品种、面积;对改造有机茶规划了地点、面积、措施;对老、旧茶叶初制加工厂,进行了清查摸排,分轻重缓急逐年给予改造,对有机茶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有机茶发展面积进行了安排,基本实现有机茶产业所需苗木县内自行解决。为了解决农民种植有机茶后顾之忧,规划引进有机茶精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

三、强化扶持,着力增强扶贫产业发展后劲

几年来,该县对生态旅游、有机茶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生态旅游产业: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县旅游股份有有公司先后投入10亿元,开发景区12个,其中4A级旅游区7个。全县筹集公路建设资金7.2亿元,改造路基486公里,硬化景区公路32条237公里。同时,支持民营企业进军生态旅游,投入民间资金3亿元,开发景区5个,新建宾馆150余家,大大改善了该县生态旅游吃、住、购难的瓶颈。有机茶产业:对新种有机茶,每亩补助2000元,改造有机茶每亩补助1000元,改造茶叶初制厂每座补助3万元,良种苗圃繁育基地每亩补助8000元,对有机茶精加工龙头企业,在货款、贴息方面给予倾斜。据统计,几年来,该县发展有机茶产业补助资金达5000万元。同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该减免的减免,该免征的免征。

四、农户参与,着力拓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其中农民身份的就有2.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如秋口李坑村,在旅游开发之前,有近400劳力外出打工,几乎每2人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到2009年,全村外出打工的人数不到30人,全村达98%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旅游带来的就业机会。全县农家乐总数由几年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目前的近2000家,床位1.35万张,从事有机茶、砚台、旅游伞等旅游产品销售的达3000余家。县茶叶部门通过下发宣传资料,逐户登门宣讲等形式,把发展有机茶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让群众有进一步的了解,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有机茶产业发展中来,全县每年新种、改造有机茶达1万亩,其中: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种植的达8000余亩,参与农户达1800余户。县扶贫部门在19个重点村每年扶持资金5000元,每年发展有机茶50亩,现已开发有机茶3000余亩。

五、突出宣传,不断提升扶贫产业的知名度

首先是突出品牌,该县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发布了“婺源旅游经济发展历程、模式与对策研究——《婺源之路》”,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已成为一种模式、一种现象,面向全国推广。同时,在央视一套《朝闻天下》、四套《中国新闻》、《请您欣赏》等栏目播放旅游形象专题片,展示婺源形象,邀请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等媒体来该县采风,拍摄节目,不断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县茶叶部门多次组织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全国各地茶叶博览会、茶叶包装展示评比会,6次获国际大奖,12次获国内茗茶评比金奖。“大鄣山茶”、“五龙山茶”、“婺绿春”、“灵岩剑峰”等一批品牌享誉国内外,“大鄣山茶”销畅欧盟市场,份额占我国有机茶的80%。

六、规范管理,推动扶贫产业做强做大

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县里相继制定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旅行社管理、门票管理等管理办法,成立了宾馆、旅行社、摄影、农家乐协会,通过举办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高薪聘请资深旅游专家授课,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参加全国厨艺大赛、导游员大赛等方式,使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制定了有机茶产业种植、加工技术标准,不准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积极制订标准,推行标准,实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提高了有机茶品质。

七、培育龙头,解决扶贫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篇4:立足生态抓产业 做优特色兴农业

一、资溪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资溪县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强、潜力大。其有利条件主要有:

1气候优势。介于北纬27°28′~27°55′、东经116°46′~117°17′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山陵起伏,有高山、中山、低山、盆地、丘陵、平地等多种地势,小气候十分丰富,小区域相对独立,能有效防止病虫害扩散,具有农业耕作多宜性和经营多样性的特点,适宜生长珍贵、特有、优质的生物物种,十分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生态优势。资溪属经济后发地区,工业污染少,具有好山、好水、好土、好空气的“四好”特征,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好山: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2%。好水:境内无大江大河,但小河山涧遍布,水资源丰富,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全县地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在国家标准0.8的50%以下,均属优质水质。好土:以红、黄壤为主,呈微酸性,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在国家污染标准1.0的50%上下波动,属清洁土壤。

3资源优势。全县有山地面积16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7%,盛产优质木材和毛竹,其中毛竹面积50万亩,活立木、毛竹总蓄积量分别为716万立方米和7000万根。生物多样性丰富,有木本植物828种,其中珍稀树种约150种,并有金钱豹、黑熊等多种珍贵动物。农产品种类多,农作物有粮、油、瓜、菜等,经济作物有茶、果、药等,畜牧有猪、牛、羊、禽等,水产养殖有鳗鱼、罗非鱼等。

4区位优势。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价格高,应定位为中高端市场。区位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生态农业发展的成败。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交通“瓶颈”得到明显改观,北上可直达抚州、鹰潭、南昌市场,远可至杭州、上海市场,南下可直达福州、厦门市场,鲜活农产品运输便利,市场空间较大,有望打造成为省内外大中城市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加工批发中心。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深入调查论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2007年开始,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2007年,编制了《江西省资溪生态县建设规划》,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专家论证的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编制了《资溪县绿色农业区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划和布局。目前,全县“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坚持保护优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生态,为生态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首先,拒引、拒建落后项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食用菌产业(年产袋装香菇3000万袋),规范减少石材企业(70家企业压缩为9家),关停并转高消耗木竹加工企业(140多家规范为40多家),关闭县农药厂、化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的基础上,拒引、拒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小矿山、再生纸等项目30多个,减少投资20多亿元,为此县财政每年减收3000~4000万元。其次,加快生态项目建设。全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3亩,长防林面积5.67万亩,“一大四小”绿化面积6.17万亩;人工造林累计22.5万亩,低产林改造16万亩。全县共有生态公益林53.9万亩,建立了以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华南虎野化放归基地为重点、4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为延伸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总面积达26万亩。同时,全面禁伐阔叶林,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功能。强化森林防火,维护生态安全。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资金、跑项目,争取到了大量的上级资金补助,全县共投入3200多万元,实施了高田、乌石、鹤城3个土地整理开发项目、16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45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6个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和栋梁水库、江家源水库2个除险加固项目,夯实了生态农业发展基础。

3突出特色产业,扩大生态农业规模。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一是白茶产业。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建成了千亩以上白茶基地2个,育苗基地3个。资溪白茶先后荣获了全省首届茶博会金奖、上海市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节金奖。二是烟叶产业。在对烟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烤房补贴(平均2200元/个)、生产补贴(平均300元/亩)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种植规模化、耕作机械化、育苗商品化、烘烤厂房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六化”发展模式,今年上级下达计划6000亩,实际完成6169亩。三是有机稻产业。在马头山镇胡庄村小组试种180亩有机水稻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争取今年达到3000亩,明年突破10000亩。四是油茶产业。对现有的5000余亩油茶林,实行嫁接、垦复等低产林改造措施,提高油茶产量;积极鼓励农民和引进大户新造油茶林,今年达到6000多亩。五是有机蔬菜。采取镇政府统一租赁土地、统一标准、分户种植的模式,在鹤城镇排上村、大觉山村等地发展有机蔬菜300亩。引进外地客商,在马头山镇斗恒村试种有机蔬菜150亩,计划创建省直单位“菜蓝子工程”供应基地。六是生态养殖产业。七是鳗鱼产业。全县鳗鱼养殖面积2300亩,年产量达2200吨,引进了华谊食品有限公司,专业加工出口烤鳗。八是草莓产业。以高阜镇孔坑村为示范基地,在现有的种植技术上,积极引导采取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有机草莓产业,目前已达300亩。九是毛竹产业。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全力恢复毛竹产业,目前全县毛竹林达50万亩,建立各类毛竹示范基地100多个,实施竹腔竹蔸施肥19.3万亩。发展毛竹精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达450万根,形成了高阜木竹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园。十是面包产业。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大力开办“资溪面包”旗舰店、直营店和连锁店,在全国发展“资溪面包”店100家,带动连锁经营500家。

4强化示范带动,加快生态农业园建设。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理念,引入到生态农业发展中,精心

选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一是引进客商建园。实行领导带头,高位推动,引进外地客商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目前,由浙江金华客商投资的马头山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已基本成型,南昌客商投资的马头山悟怡生态观光园正在加快建设;鹤城千亩油茶科技园、高田千亩油茶科技园已签约,完成了山场租赁。二是鼓励能人建园。积极鼓励本地能人创业,引导在外创业人才返乡创业,创建了一批特色示范园。三是引导联合建园。引导和鼓励有相同技能和特长的农户,采取入股、合作等形式,联合创建农业示范园。鹤城镇引入全县蔬菜种植能手,创建了排上千亩大棚蔬菜示范园;高阜镇水稻种植能手联合创建了万亩绿色水稻示范园;乌石镇新月村苗木种植能手联合创建了千亩苗木花卉示范园。同时,积极引导生态农业示范园向观赏、休闲等方向发展,拓展采摘、体验、度假、教育等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

5做强龙头企业,提升生态农业效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生态农业发展,突出白茶、水稻、木竹等产品深加工,扶强龙头,培育品牌,在加工转化增值上做足文章,促进生态农业优化升级。一是大上项目建龙头。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木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茶叶加工等龙头企业。

(二)初步成效

1培育了主导产业,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效改变了过去全县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主要靠木竹、水稻和少量的生猪、禽蛋等农产品,持续增收缓慢的局面,形成了“有机稻、烟叶、白茶、油茶、鳗鱼、蔬菜、畜禽、草莓、毛竹、面包”10大特色产业,推进了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特色产业种养面积逐年增加,产值逐年攀升,已占到全县农业生产总值4亿多元的50%~60%。

2拓宽了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大幅增收。目前,生态农业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贡献率已超过70%,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4.7元中,就有3300多元来自生态农业;今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917.37元,同比增长12.97%。据县农业部门初步测算,生态农业效益大大高于传统农业效益,平均达到12.36倍,最高达到23倍。

3引进了加工企业,增加了农业税收来源。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府税收来源少,财税收入锐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需要引进和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产品包装、销售、运输等行业,产生大量的税源。据调查,种植1亩烟叶,可为乡镇带来约500元的税收;2008年全县乡镇实现烟叶税收410多万元。白茶、油茶、有机大米等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综合税率在5%~6%左右。

4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生态景区建设。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县共施氮肥2000吨、磷肥805吨、钾肥300吨、复合肥700吨,农药40吨,远低于周边其他县区,也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值。但只要用了化肥和农药,就会产生农业污染。而生态农业生产,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全县“大生态、大景区、大旅游、大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下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不动摇,重点围绕“一园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在其周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围绕“一干两支”(316国道、资茶线和瑞杨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围绕“一泉两河”(法水温泉、泸溪河和欧溪河),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县内基本形成组织化生产、农庄化经营、工厂化加工、市场化销售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并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促使我县的生态农业达到“市内成龙头、省内有位置、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市场”的目标。

1全面推广普及,扩大种养面积。重点培育有机稻、烟叶、白茶、油茶、鳗鱼、蔬菜、生态养殖、草莓、毛竹、面包10大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形成具有品牌效应、规模经营、专业生产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达到60万亩,其中有机稻、白茶、油茶各3万亩,有机蔬菜1万亩,草莓1000亩,高效丰产毛竹林50万亩,生态养殖小区10个以上,稳定烟叶种植和鳗鱼养殖面积。大力推广山顶戴帽、山腰茶果、茶林间作、果林间作,鸡-猪-沼-鱼-粮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既发展特色产业,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全力引进项目,壮大龙头企业。采取“三争、三引、三聚”(对上争政策、争项目、争扶持;对外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对内聚民智、聚民财、聚民力)措施,全力以赴引进生态农业项目,新建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以上,新建加工企业要达15家以上,其中有机大米加工企业2家以上,白茶加工企业7家以上,油茶加工企业2家以上,蔬菜加工企业1家以上,毛竹加工企业3家以上。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点1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20家以上。

3积极申报论证,打造知名品牌。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申报论证。目前以大米、白茶、油茶等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产品论证,注册商标,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品牌;然后,向蔬菜、淡水鱼、生猪、肉牛等各类农产品推广普及,使每个产品种类都有1个以上龙头品牌,全县农产品要100%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其中绿色食品要达到80%以上,有机产品要达到50%以上,要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有机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绿色食品品牌10个以上。

4实行专业合作,统一生产标准。在10大特色产业和各个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合作社的形式与龙头企业签定长期产销合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订单农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管理,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培养害虫天敌,应用频振式防虫灯等物理技术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无机化肥,推广使用鸡粪、草木灰、绿肥等有机肥料;积极制订标准、推行标准,实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提高生态农产品品质。

篇5:抓生态文明建设

抓问题整改 抓制度建设 抓探索创新

何加顺讲话 马芳妹主持

2013-05-08柯桥日报社版权所有

本报讯 昨天上午,县委县政府召开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工作推进会,要求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着眼治乱抓问题整改,着眼规范抓制度建设,着眼效率抓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与改革成效。

县委副书记马芳妹主持会议。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金水法作工作报告。副县长胡国炜出席会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关注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我县先后在兰亭镇、钱清镇、平水镇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有些村级财务不够透明,有些村级集体资产租赁不够规范等问题和薄弱环节。

何加顺在讲话时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党员干部廉洁,事关村级经济壮大,事关基层基础夯实。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与改革成效。各镇街要着眼于治乱,仔细摸排、查明底数、详实登记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不留死角,并按规定进行公示,限期整改。要着眼于规范,对摸排出的新问题,建立健全一套可操作、实用性强、有生命力的配套管理制度,严格制度执行,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真正用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到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着眼于效率,立足我县及镇街实际,探索用市场管理法则来管理“三资”,尤其是要探索集体资产、资源的交易流转方式,探索农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的交易流转。

何加顺强调,我县已基本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但“三资”管理是一件大事、难事,触及利益调整,工作推进中会遇到各种阻碍和挑战,广大干部要勇于担当,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要把握政策界限,把工作做细、做实。要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对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行为的责任追究,坚决防止和纠正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会上,钱清镇、平水镇、兰亭镇分别进行了经验介绍。

篇6:抓文明建设促和谐发展

抓文明建设促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水电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体现,结合构建和谐广西水电院的实际,主要有5点做法和经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不移地坚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领导干部是关键;要突出精神文明建设主线;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和作用.

作 者:朱新玲 ZHU Xin-ling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刊 名:广西水利水电英文刊名:GX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ENGINEERING年,卷(期):“”(4)分类号:C913关键词:构建 和谐 单位 广西水电院

篇7:如何抓学风建设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确有少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中学时那种明确的追求目标、忘我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的同学学习纪律松懈,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经常出现,听课不专心,靠看小说、发短信、睡大觉打发时光。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靠抄袭完成任务。考前不认真复习,靠作弊蒙混过关„„以上现象也说明,目前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加强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那么,在高校应如何加强学风建设呢?

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知识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古今中外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专家、学者,无一不是一个具有宽厚扎实知识的人。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学为本”,实践证明,获得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学习。知识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是靠持之以恒、楔而不舍地努力学习,日积月累而获得的。勤奋学习是获得知识并使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二、狠抓教风促进学风

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风。好的教风滋生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实的良好学风;不良教风则易产生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的坏的学风。因此,抓好教风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并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使他们树立起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思想。其次,要改革那些与培养新世纪人才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书育人促进学风

由于大学任课教师大多学历高,知识层次高,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他们的言行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大学生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知识渊博、人格高尚的大学教师也容易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因此,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时仅寥寥数语,就会收到显著效果,可极好地促进学风建设。

四、更新教育观念,加快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其方法往往表现为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满堂灌”和“注入式”,使课堂教学既缺乏双边交流又缺乏趣味

性,使学生处在一种单向接收知识的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之中。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求尽可能多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各种声像设备、多媒体等最新科技成果,要求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学校管理

加强管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严格而明确的管理制度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在学风建设方面,加强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严明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课堂纪律管理制度、请假制度和考试纪律等。

(2)要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因此,在学风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并在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相对淘汰制度,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六、开展学习竞赛

开展学习竞赛是促使学风建设的又一有效措施。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竞争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包括外语和计算机)、科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单项和综合考核评估,实行“奖优罚劣”,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风和校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高校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班级: 540122

篇8:抓生态文明建设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大学校长对话:教育的国际化”上, 来自海南的百姓代表向教育部前副部长章新胜发问:海南的教育不如内陆, 那么从小学到高中这种教育, 如何让海南赶上别人的步伐?章新胜对此回答, 海南的优势有八个字要特别珍视, 要用于教育, 从娃娃开始, 那就是海南的生态、海洋、热带和旅游。

章新胜举例道, 对海南整个生态的保护来说, 包括沿海生态安全问题, 总部在日内瓦的全球最大的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组织就曾强调, 保护海南生态安全最重要的是它的珊瑚礁群等。有些地方珊瑚礁被消灭的太多, 红树林也被砍伐的太多, 印度洋的海啸和日本的海啸就是最大的灾难教训。我们中国人常说道法自然, 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十八大也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因此就生态这点来说海南的教育就可以带头。

上一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浅谈下一篇:育婴员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