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模式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威县PPP智慧节水灌溉项目运行机制及效益优化分析

摘要:水资源利用问题一直以来都深受国家重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节水方案。河北省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其中,农业灌溉用水的比重占总用水量达80%之多,农业灌溉的有效系数仅为0.6,导致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形成严重的地下漏斗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发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地质和环境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已成为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所以本文以河北省威县相关数据作为样本,研究PPP智慧节水灌溉项目。威县作为PPP项目实施试点,期间建立了一体化智慧节水与水权交易的PPP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基层政府治理资金不足的困境,加快了地下水超采的治理进程。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列问题,其中如何确保威县PPP项目的顺利运行,保障三方利益是需要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本文以威县PPP智慧节水灌溉项目为例,首先对威县的现状和引入PPP项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PPP运行的机制,从政府、社会资本和使用者三个角度出发对运行的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威县PPP智慧节水灌溉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社会资本投机行为、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声誉博弈对威县农业智慧节水灌溉运行效益进行了优化,得出了以下结论:(1)项目的运行情况和质量问题受声誉和惩罚力度的影响,声誉损失和惩罚力度越大,社会资本和政府违规概率越小,应该建立声誉机制,在确保社会资本和政府获得合理收益的同时也可以约束二者违规操作,从而建立长效的契约监督机制,确保PPP项目的顺利运行。(2)政府对于项目的运行监管应减少监管成本,成本会影响政府对于项目监管效率,成本减少才可以增加检查的次数,在项目运行中应采取随机检查的方式,减少社会资本投机行为,确保社会资本在运营期间按照合同协议的规定操作。(3)政府应加强社会监管,作为体制外的监管可以降低政府与社会资本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局势,减少政府对项目的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项目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PPP项目的顺利运行。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一是从利益主体参与项目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将利益主体分为监督者政府、供给主体为社会资本和使用者农户,发现PPP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优化,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二是PPP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又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去弥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局面,通过对PPP的运行机制和效益的分析,找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声誉角度出发,对参与主体如何博弈才能达到均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PPP模式;农业节水;监管;优化

学科专业: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水利设施

2.1.2 公共产品

2.1.3 PPP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博弈理论

2.2.5 监管理论

3 威县PPP智慧节水灌溉项目概况

3.1 区域位置

3.2 水文气候

3.3 农作物种植情况

3.4 水资源状况

3.5 水利工程情况

3.6 威县项目建设概况

4 威县PPP智慧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分析

4.1 融资机制

4.1.1 融资主体

4.1.2 融资结构

4.2 运营机制

4.2.1 项目的运行与管护

4.2.2 项目收益目标

4.2.3 风险分担

4.3 PPP项目运行中的监管

4.3.1 项目监管主体

4.3.2 项目监管方式

4.3.3 项目监管核心

5 威县农业节水PPP项目运行成效及其问题分析

5.1 PPP运行阶段效益分析

5.1.1 政府方效益分析

5.1.2 社会资本方效益分析

5.1.3 农户效益分析

5.2 威县PPP智慧节水灌溉项目运行中的问题

5.2.1 相关部门对项目监管不到位

5.2.2 项目参与主体缺乏契约精神

5.2.3 项目参与主体的风险分担不合理

6 威县农业智慧节水灌溉项目运行效益的优化分析

6.1 在不考虑声誉博弈损失情况下的博弈分析

6.2 加入声誉后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6.3 加入声誉并引入第三方的的博弈分析

6.4 综合效益分析

6.5 结论

7 对策建议与不足

7.1 对策建议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