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节水改进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自动化滴灌农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作物生长试验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大力发展自动化灌溉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动化膜下滴灌技术具有高效性。所以,农田土壤水盐运移、农田小气候状况及作物生理生长等农田灌溉指标对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响应情况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把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到田间。因此通过传统的膜上灌技术(T1)、一般膜下滴灌技术(T2)、自动化膜下滴灌技术(T3)的田块跟踪试验,选取农丰133号棉花为研究对象,对棉花水盐运移规律、作物生理生长指标影响、农田小气候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作出分析;同时结合八师148团的实地调研及取样数据,将这些这指标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其他共26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因素来进行自动化滴灌的综合效益分析,找到其主要的不足与优势,为未来的改进和更好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土壤水盐环境上分析:膜上灌整体含水率最高,土壤盐分的淋洗效果也较好。T3在花铃期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T2处理一致,但是其土壤含水率水平要高于T2处理,盐分淋洗效果也要优于T2处理。T2及T3土壤水盐在灌水前后的空间运动上,也体现出了以滴头为中心水分向四周扩散,且在根系层会形成一个以滴头为中心的盐壳。之后盐分会整体在水平方向上朝着膜间移动。T1、T2、T3两年平均脱盐率为57.1%、10.45%、14.95%。各处理的盐分及水分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均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盐随水动,水去盐留”的土壤水盐变化特点。(2)从棉花生长的农田小气候分析:T1处理在各生育期的四种深度的空气温度都要显著高于T2(P<0.05)。且T2显著高于T3(P<0.05)。空气温度随着生育期的进行,体现为蕾期>苗期>花铃期>吐絮期,均呈现中层高,两边低的规律。相对湿度呈现T3>T2>T1(P<0.05)的规律,随着生育期的进行,相对湿度也随之上升。各处理地温的变化趋势与当日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相同,上层(5-15cm)受大气温度影响较大,T1受地膜破损和植被覆盖率的影响,地温日波动幅度大于其他处理。(3)从棉花生理生长特征上分析:自动化膜下滴灌的4项光合指标显著优于其他两种处理。依据热图,综合各指标可以分析得出,自动化膜下滴灌可以给作物生长提供相对较好的田间小气候环境且作物的生理生长状况为最优。(4)通过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生长发育和农田小气候指标与产量的拟合分析发现除了空气温度,其他指标与产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相对湿度、株高、叶面积与产量具有一定的的拟合度,R~2分别为0.8661、0.8585、0.8371;自动化膜下滴灌较膜下滴灌及膜上灌产量分别提升了5.8%、73.2%。(5)综合效益结果: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显示,自动化膜下滴灌为最优灌溉技术。相比于膜上灌其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38.7%,尤其是节约了62.3%的人力。(6)通过评价结果发现,自动化单位面积的投资成本虽然比常规滴灌要高,但是综合考虑它控制面积较大,大幅节省人力,且信息化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所以该技术在新疆地区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同时还需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降低成本、适当茬灌来改善土壤环境、残膜污染问题亟需解决、需要组织农户培训和宣传。

关键词:自动化膜下滴灌;水盐运移;农田小气候;生理生长;综合效益

学科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设计与过程

2.3 测试指标及计算方法

第三章 不同灌溉技术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对土壤盐分累积的影响

3.1 灌水对土壤剖面内含水量的分布特征的影响

3.2 灌水对土壤剖面内含盐量的分布特征的影响

3.3 土壤含水率各生育期变化情况

3.4 土壤含盐量各生育期变化情况

3.5 土壤盐分累积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灌溉技术对棉花农田小气候指标的影响

4.1 不同灌溉方式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4.2 不同灌溉方式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4.3 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地温随生育期变化规律

4.4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地温日变化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灌溉技术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5.1 不同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5.2 不同灌溉方式对对棉花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5.3 不同灌溉方式对棉花气孔导度及胞间CO_2 浓度的影响

5.4 不同灌溉方式下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5 不同灌溉方式下各指标与产量的拟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化膜下滴灌技术的综合效益评估

6.1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步骤

6.2 评价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评阅表

上一篇:护理研究性论文提纲下一篇:科技馆应用计算机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