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意义

2023-01-04

第一篇: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意义

让网络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快捷便利的网络越来越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何让网络创新班级管理?怎样利用网络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网络能否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发挥“校讯通“作用,建立班级QQ群,创建班级博客等方法创新班务管理,切实加强了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一、利用“校讯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校讯通”是一种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它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老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成绩评语、学校的动态和通知等发送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记得我们班孩子一年级刚入学时,学习习惯、听课习惯、卫生习惯等都不规范,有些孩子连家庭作业都记录不全,后来我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短信,不仅告之每天的家庭作业,还把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要求告诉家长,很多家长也通过“校讯通”把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告诉我。只用了两个星期,在家长们的帮助下我迅速地了解了孩子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快适应小学生活。 校讯通的作用对于大班额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我校各班近80名学生,请家长校访或者老师去家访,覆盖面都不够大,而家长会一学期也只举行一次,导致家长真正与老师的交流时间很有限。可是我们又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所以我每个周都要针对孩子的在校表现,通过留言功能同时与单个或多个家长进行沟通,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不仅表扬特别突出的孩子,也会针对表现不好的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校讯通”架起了学校和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建立家长交流群,互相学习教子经验。

班级QQ群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工具,一种网络化的传播工具,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有效辅助和支持。利用班级QQ群,老师的工作可以得到家长的有力协助,利用班级QQ群,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将更频繁。为此,我创建了一个班级家长交流群,至今为止班上已经有40位家长都加入到这个群。大家在群里交流的内容很丰富,有讨论孩子学习的,有交流孩子兴趣爱好的,有的家长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大家各抒己见,帮其分析解答,还有的家长把自己读过的教育孩子的文章上传到群共享里,实现资源共享,有很多热心的家长还很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个月前,我班刘纯熙的妈妈(眼科医生)在群里得知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便提出利用周末义务给全班的学生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在检查时还针对孩子们的保护视力问题提出专业性的指导,不仅如此,她还把关于孩子的视力发展的相关资料上传到群共享里。刘纯熙妈妈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她的影响下其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要为我们的班级发展,为全班孩子的成长尽心尽力。记得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这是孩子们在小学过的第一个儿童节,大家很期待着这一节日的到来。但是一年级的孩子组织能力毕竟有限,家长们就庆祝“六一”活动在群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家长自愿负责统计节目并进行编排,有的要负责培养主持人,有的要来帮忙照相摄像,制作光盘,还有很多家长到校布置舞台„„大家出谋划策,齐心协力,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六一”联欢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班级QQ群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给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家长因为孩子也成为了朋友,从而互相学习;QQ群的建立也能让工作繁忙的家长通过QQ群了解孩子们学习的环境,班级中的一些变化。

三、创建班级博客,创新班级管理

班级博客是一种记录和交流的工具, 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它特别能沟通师生的心灵, 就像一座桥梁, 能把教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班级博客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互动交流平台。为此,我为我们班创建了名为“让梦想起航”的班级博客。班级博客不仅拓宽了我和学生家长的沟通的途径,也使我们班更有凝聚力。

首先,班级博客对学生和家长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班级博客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并起了正面引导的作用,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在班级博客上设置了“班级活动,学生风采,安全教育,精美作文,优秀日记,学习园地,家长专栏”等不同的栏目。不仅定时地发出学生的精美作文和优秀日记,绘画作品等,还展示每个月评选出来的“班级小明星”“进步之星”,每学期的“三好学生”和“十星少年”等学生名单,这些东西放上博客,实际上起到了一种肯定学生的方式,放大了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励了学生。

其次,对于学生家长来说, 建设班级博客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以及班级的动态发展, 从而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 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的博客里“班级活动”内容很丰富了,比如运动会的照片,综合实践活动的照片,六一儿童节的视频和照片,还有少先队活动和每周班队会的内容的主题和照片,每次月考的成绩,我的每周工作小结。家长不光了解了孩子在校在的学习状况,还可以通过“家长专栏”表达家长之声、交流家教经验,同时也可提出班级建设意见或建议。班级博客使我和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自从有了班级博客,实现了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我们的班级博客真正起了交流与互动的作用。所以说,博客是一种网络时代很有前途的家校合作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的教育能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家校联系,教育将难以持续,班主任的工作也会事倍功半。在实际工作中,我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已经与家长建立了良好关系,网络成为我的班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们家校沟通的纽带。

第二篇: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措施和途径

推荐答案

保护耕地的意义是由耕地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选择。

耕地保护措施

一、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

二、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制度

推广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切实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任务和资金;加强按项目检查核实补充耕地情况,确保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补一;推进耕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补后占;强化耕地的占补平衡管理,这是耕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严格耕地保护执法

四、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

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实行用地规模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项目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双重”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逐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才能切实保护城郊结合部的耕地资源。

五、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关键是要认真执行和落实《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确保新增用地的有关费用按标准缴足到位,使新增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总费用较以往真正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抑制整个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一是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征地费用标准和耕地开垦费标准;二是要执行好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足额、及时收缴;三是要建立保护耕地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

六、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首先应着眼于地面人工监测系统,主要是:①加强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及时汇总,及时输入,这是信息库更新的重要来源;②建立合理的观察网,进行定期观察或

定点固定观察;③建立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馈的信息传输体系,以便不断地获取和检验信息。同时,应充分应用现代遥感等高新技术,及时监测耕地变更状况,尤其是城市周围的耕地利用情况,为耕地保护决策和执法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七、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耕地保护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土地加大了管理力度,完善了土地宏观调控体系,《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已与2002年完成,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其土地质量,对城市土地实行总量控制,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采取严厉的措施整顿土地市场,2003年撤消开发区3763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不一,乱占、乱批、滥用土地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禁止,同时,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地的质量也在下降,为此,应采取以下之措施。

1.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首先,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存,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非农占用耕地的扩大,在现在经济起飞的阶段不可避免,强行禁止的政策只能导致本地本应加快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被人为地拖迟,关键是我们应在建设过程中抵制乱征、乱占、滥用和浪费撂荒耕地倾向。其次,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第三,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建设规划,国家要建设,耕地要保护都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有效克服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对策选择。一方面要编制和制定落实各类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耕地保护条例及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立法的方式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另一方面要编制国家建设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之外划定开发区,对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数量、区域布点、占地规模、功能结构、开发性质等进行统一的界定。一切未纳入统一规划的都应被视为非法而不予承认与批准,凡私自建立起来的坚持予以取缔。第四,改造旧城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改造旧城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扩大城区的容量。

2.优化土地环境,全面发展经济。第一,着眼土地、山林、草地、水面、荒山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满足生态反馈的要求,在治理中要林草先行,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执行,对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牧、还果,对土地开发治理,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办法,相互配合,多方扶持。第二,发挥多学科优势,减免土地灾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还包括水利学、国土经济学、建筑与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水产学、畜牧学、地理学、土壤学、地质学、大气学、信息学和灾害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让它们共同献计献策,从而奠定有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的实践活动,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制定防御灾害的综合规划,因地制宜,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第三,制定土地开发的优惠政策,使开发

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使政策措施和治理措施紧密结合,在短期内尽快恢复植被和增强抗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第四,国家增加对治理土地环境的投入,认真抓好天然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程、长江和黄河水土保持工程、平原绿化建设、农村薪炭林建设和“三废”环境改造等,通过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第五,大力发展专业性土地开发合作经营组织。发挥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加以宏观引导和管理。第六,对农户搬迁以后的旧庄基,要及时收回,集体统一整修,并入基本农田,多渠道节约耕地。第七,对土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开拓农业生产新领域。第八,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一部分土地来发展工业、交通、城镇和其它事业,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庆等大城市,利用土地发展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由小到大,脚踏实地逐步发展。

3.调整土地结构,努力提高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就是调整种植业内部各部门的用地比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用地比例,提高经济作物尤其是名特优新作物的用地比重。其次,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用地比例,需要调整一部分耕地种植饲料作物,或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扩大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为畜牧业提供较充足的精饲料和青饲料。第三,调整各类作物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应适当压缩,增加经济作物用地结构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考虑生产条件,扩大畅销利大高产的优势作物,控制和压缩滞销低产的作物。第四,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及林果、畜牧、药材、土特产等,可以兴办一批乡镇企业和

二、三产业。第五,从我国的土地资源生产布局看,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加以建设。要在“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方面动脑筋,从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着手,认真做好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旅游产品开发、景点建设、服务管理等方多下功夫。第六,以改造乡镇驻地为重点,使驻地建设企业的资本存量转移与重新组合,发挥巨大资本存量的再投入作用,缓解土地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推进新兴消费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4.采取综合措施,扭转恶性循环。首先,应对工业生产的内外环境进行整治,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解决包括城市在内的工业品污染问题,对超标污染加强监测,限期治理。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严格审批制度,控制新的污染。第二,在对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一要多肥种配合并在生产前进行原料的精选,二要以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生产代替高毒低效且残留的农药生产。三要加强新肥新药研制和推广,达到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第三要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可采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方法,同时要植树种草和优化结构,使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和三料短缺问题的解决得以统筹。第四,对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要增加人工植被,城市建设要合理布局,加强斜坡建筑管理,防止新的人为的破坏,要治坡与治水相结合,综合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第五,对盐碱化地区,则必须推广增施有机肥,以沙压碱和容土压沙等科学改良土地的方式,杜绝大水浸灌。第六,改革农村能源结构,根据各地能源资源、自然条件、居民生活水平、交通状况和消费结构等进行区划和规划,找出多种途径,实行工业能源与农村多用途薪炭林并举的方针。第七,大力开展

植树造林,实现大地园林化,搞好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使林地生态环境不断向高效平衡的方向发展。第八,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适当扩大绿肥播种面积,增强农业投入,增施有机肥,牢固树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观点,提高土地生产力。

5.整顿土地市场,科学出让土地。近年来,对土地市场进行了整顿,非农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制度,即对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为此在城市中要实现土地有偿利用,允许使用权合理流动。其目的是把土地推向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运用使用权出让金和税费这个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者进行制约,形成一种节约用地、合理地自我约束机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各级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加强了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土地价格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就是要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科学地计算土地经济价值。因此在建设中:首先应该成立土地估价委员会,对城镇土地进行分等定级、测算地价、修订编制区域性基准地价,对土地使用权出让,企事业单位土地随地而建筑物转让、入股、出租,生产基地转让等地价进行评审、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分布地价制度,由国家及地方政府按评估基准地价的要求,定期发布地价公告,为投资者快速提供准确的数据,这样既有利用银行作出贷款的估计,又为政府判断价格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最后要完善土地出让转让登记申报制度。对土地市场中的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必须经过登记。出让受让双方必须申报成交价,并应同时附上有关职能部门对土地作价测算,使用效益分析的评议书,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后,才能生效。政府通过优先购买权力和冻结地价的办法,防止地价的过高或过低的波动。

6.增强“惜土”意识,造福子孙后代。首先,要开展国土危机教育,更新传统观念,唤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忧患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其次,是增强全民族的“惜土”意识。中国政府已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每年通过宣传活动,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资源知识,集中力量大抓,统一部署,全面动员,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社会舆论。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形式举办土地法规知识培训班,对乡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土地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基础抓起,在小学搞国土观念教育的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第四,规范管理土地。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十二个程序,把握好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六大环节。第五,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

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篇: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摘要】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本文在阐述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感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有许多现实价值,比如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激发新一轮生产力大发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某些对抗性因素,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改善民生的过程,既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锤炼和改进干部作风的过程。广大干部只有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信赖。

第六、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只有加快社会建设,努力营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就给我们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我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一靠发展,二靠党的政策,通过发展、改革来促成问题的改善,具体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群众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优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选派优秀教师和有识志士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等措施,使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已初见成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只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只有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逐步实现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只有充分保障农民工子女异

地接受义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兴国战略。

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从劳动力供给看,全国城镇年均新增劳动力5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3000万人,就业缺口在2000万人左右;从劳动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达495万人,其中351万人实现了就业,仍有144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可见,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第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解决民生问题,首要任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分配不公,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在收入分配上高度平均的国家,基尼系数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中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0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0.21——0.24之间。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不断上升,现在已经达到0.47,超过0.4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确定了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了正常有序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措施,缩小区域差距、行业差异、贫富差别,逐步减少分配不公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实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延伸、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健全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明确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使社会保障机制长期稳定运行;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安

第五,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四篇:家校共育途径和方法1

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家校共育意味着家校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家校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家庭是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它强调了我们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又要请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在家校互动中,我们密切了与家长的关系,赢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更好地发挥了家庭蕴藏的教育资源,使家长的参与意识、角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策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家校互动,提高了家校同步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也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家校之间的沟通并没有那么复杂,亲人和老师对学生都是一样看待。那么,常见的家校共育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操作性如何、孰优孰劣,我们

一、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与家庭双赢。

活动的内容有联欢会、运动会、班级活动等。平等的活动,不但密切了亲子关系,而且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都将教育内容和指导要求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中,向家长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机会,促使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和能力,也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增进他们间的感情。

一直以来,我们用趣味运动会、家校同乐游艺会、小小手工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活跃我们的家校课堂。在丰富多彩的“家校同行”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响应生态环保,探索自然,陶冶情操,让学生观察季节变化的特征,也为了让学生体验集体出游快乐,各种活动使家长增进了和孩子共同沟通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使家校共育更添色彩。

“以情感为纽带”“以教育为宗旨”的联谊活动,使家长增进了和孩子共同游戏的机会,学生开心,家长高兴,同时也为学生、老师和家长提供了互动的空间,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园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二、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让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

为了进一步沟通家校联系渠道,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体现民主管理,由各班推荐1-2名关心班级工作、热心为家长服务、教子有方的家长任委员会成员,组成家长委员会。每学期由校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计划、安排和要求,听取家长代表对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学期末,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向家长委员会作出汇报,由此让家长委员会清楚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实现民主管理和家校共育。

家长学校的活动形式更是多样化,有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受家长的欢迎。我们经常聘请专家来作报告和讲座,为家长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家长们会把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和对教师、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跟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专家还为家长推荐有关幼教刊物及家庭教育书籍或文章,其中包括陈鹤琴的《怎样做好父母》,“知心姐姐”卢琴的《好父母好孩子》,周泓的《赏识教育》等等,使家长不断更新教子观念,调整教育行为。这一举措深受家长的欢迎。同时,专家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也会对学校管理、教学、膳食等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够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策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当然组建的家委会成员具有代表性,充分发挥了家委会成员的带动作用,帮助和监督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各位家委会成员都会根据我们将举行的活动,出谋划策,提出一些丰富多彩,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项目来。同时,将家委会成员纳入学校管理网络,分工负责对家长资源的管理。

三、家长会及家长半日观摩活动,拉近彼此联系的桥梁。

家长会有全校性的,也有年级组或班级组织召开的,主要是向家长公布学校近期的工作计划及主要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争取家长的配合。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家长会。 一种是向家长公布教育工作计划,使家长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并请家长对教育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在新生入校前,召开新生家长会,公布教育方案,详细介绍教育目的及方法。通过交流,学校的教育方案得到了家长的赞同与理解,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由于家长的配合,新入校的学生顺利地度过不适应期。第二种是根据家长需要而举办的专题讲座。例如,有关幼小衔接的内容,我们就请小学相关老师作专题讲座。家长听了讲座后,认识到衔接的重要性,主动配合教育。第三种是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与家长有关的现象进行专题研究。例如,我们根据对学生日常观察与家庭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通过共同研究,为学生制定了学生及家长行为规则6条,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执行和自我评价,提高了家长参与意识与学生自我规范的意识。第四种是每当遇到较为重大的教育总是或活动时,邀请家长进行协商,征求家长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家长会,家长们与教师可以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实施具体办法,收到较满意的教育效果。

而要想让家长亲眼看看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举行“家长半日观摩”活动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每学期都会举行“家长半日观摩”活动,我们先请家长观摩一节课,然后和学生进行亲近沟通活动。活动中,家长看到孩子在活动时的表现和反应,这使家长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学生在校的生活情况,感受了与孩子同活动的快乐,使我们与家长的距离更近,关系也更亲了。

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们对如何实施家校共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会将意见和要求反馈给老师及学校,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两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双向性,才不致流于形式。

四、家长问卷调查,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心理状态。如:您最想看重培养孩子在哪方面的能力?被调查家长36人,其中有21人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合作的能力、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综合能力比较重要;有9人希望成绩要好,今后考个好大学;有6人想在艺术方面有所发展,减轻高考压力。这些数字已经能够反映出家长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说明问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的合作、沟通比较成功。还可以定期发放家长问卷,对学校管理、教学、伙食、班级服务质量及孩子最喜欢的教师等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了解家长对班级及全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计划,改进工作。在拟家长调查问卷时,首先要做到问卷语言有亲和力,让家长很容易接受。其次要做到卷面内容有针对性,能够集中反映问题。问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便于家长填写。最后一点是问卷必须真实、可靠,可以无署名。

家长问卷调查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工作和更好地教育学生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五、家访、约谈,传统中有新意。

与家长及时沟通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面谈和家访是最直接、最方便,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教师可以用这两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换意见,以达到同步教育的目的。家长们主动向老师反映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和老师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话访谈更被频繁采用。孩子可以随时听到老师的声音,家长、老师之间也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相互探讨教育方法,不仅方便、及时,深受家长喜爱,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网上沟通也是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及时把新的信息在网上公布给家长,如每天教学内容、近期活动通知等,家长只要一打开电脑,就可以了解到学校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留言版,将校长邮箱、班长邮箱向家长公开,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和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直接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反馈与交流。这种网上沟通的方式快捷、便利、节省时间,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访谈工作可以根据因人施教的原则,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访谈,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及家庭教养氛围,拉近了家园间的距离,有助于良好家园合作关系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学生通常由老人在家照顾生活,留守学生也多,家长与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学校的要求也缺乏一定的了解。还有,家访工作很难面面俱全,易造成访谈深度、广度不够。

六、《家长园地》与《家校联系簿》,方便直观易于操作。

家长园地》是我们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窗口和载体。利用这一块,可以向家长介绍各方面的知识,宣传一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信息,告知家长近期内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需要家长们配合的一些事项等。有关个别现象,特殊问题等还可以请家长参与发表意见和观点,家长们都很积极主动,教师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增进了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家校联系簿》中,教师通过每周填写学生在校发展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家长也通过联系册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以达到家校教育同步。这其中有老师对学生的表扬与希望以及对家长的具体要求;小小的联系簿像一座桥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内容大多为近期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教师能及时地帮助家长找到捷径,使家长的需要得到满足,加强了学生与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并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七、其它手段作补充,家校共育更多彩。

1、家教论文评比

家长资源丰富,大多数家长都懂得一些教育知识。充分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举办家长育儿经验、家教论文征集及交流活动,鼓励家长从不同的侧面总结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育儿经验,并请获奖的家长在全校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家长的一些新的教育观念、独到的见解以及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也使教师深受启发,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质量的提高。成为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2、“家长助教”特色活动。

邀请部分家长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到学校组织孩子进行教学活动,如当医生的家长给学生讲解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消防队的家长组织孩子进行消防安全演习等。家长来校助教,一方面亲身体验和认识了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多方资源丰富学生生活,家长教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新的《纲要》,新的形势,促使学校家长工作的新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本着“热心、诚心、爱心”的原则,积极开拓家长工作的新视角、新内涵,倡导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使我们的工作更科学、更有效、更上一个层次.

第五篇:加强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塑造企业文化需加强感恩教育

托克托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副局长—赵强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结构化升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忠诚企业、服务企业,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快乐工作、感恩企业作为学习型企业文化特征之一,越来越受到认同和倡导。企业要想成功,就需要营造一种快乐工作氛围,让全体员工在工作中体会出生命的意义,把所有潜力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反之,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工作就业、提升能力和成长的机会,所有这些应值得员工去感恩企业。积极寻求和探讨感恩教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途径很有必要。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在企业,感恩教育是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员工感恩意识缺乏的根本原因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它没有落到实处。基于此,企业必须以“培养员工感恩意识、激发主人翁意识”为出发点,塑造企业文化,让员工对企业要学会感恩,知晓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自己的道理,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这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1、感恩教育是培养员工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在企业,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员工容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能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工作。加强员工的感恩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培养其回报企业的感恩意识,而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竞争力是我们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指标。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是产品质量,第三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感恩教育下,员工如果对企业心存感恩,那么他对企业就会有很高的忠诚度,在工作中也能自觉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创新上也能释放自我潜能、大胆工作,积极创新。企业的领导则通过员工的感恩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不断对员工进行激励,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功,而企业的成功就是员工的成功,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作为企业,感恩教育一定要纠正过去那种重视生产经营、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应把员工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热爱企业、热爱生活的人。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就是和谐发展的社会,包含民主法泊、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一个具有和

谐思想意识的人一定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图报的人也容易养成和谐的思想原则。企业的员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关心社会、热爱企业、关爱他人,养成知恩必报的观念,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

4、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员工团队精神。

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的产品和财富是全体员工共同协作、共同创造的成果。所以,员工之间应该彼此心存感恩之情。感恩基础上的劳动协作才是最深层次的团队精神。感恩教育是团队合作的“润滑剂”,员工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更容易达成共识。往往一些注重企业文化感恩教育的企业,竞争力就会很强。拥有强势竞争力的企业,通常也具备感恩教育的人文氛围。因此,知道感恩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忠诚自己企业、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的意识,就会扎根心里、表现在行动上。

二、企业员工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

1、员工对企业缺乏感恩之心。

在一些国有企业,包括电业部门,员工的“铁饭碗”思想仍旧存在。员工普遍认为企业给自己工作是理所应当的,企业出现困难与自己关联不大;有些员工责任心不强,缺乏

敬业精神,额外加班,抱怨的多;还有部分企业员工认为自己能力不错,做得也不比别人少,但职位始终得不到晋升,薪水也一直在原地徘徊,造成工作中常常心绪飘摇,没有快乐可言,常常责备企业没有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这些反映出来感恩与敬业精神的缺失。

2、企业员工对管理者缺乏感恩之情。

企业的管理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理应受到尊重。然而,在一些企业,能少干一点就少干一点,缺乏细致入微已不是个别现象,像执行力不强、工作拖延、服务细节差等在要作中也屡见不鲜。有些员工对待管理者有时也缺乏起码的尊重,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批评或教育,则和上级起对立情绪。

3、企业员工对客户缺乏感恩之意。

作为服务行业的,经常会提到这么一句,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同样,客户也是员工的衣食父母。员工只有把工作过程视为对客户的高效优质回报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优化工作质量。然而,有些员工在工作中无法发自内心的热情去为客户服务,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为客户服务变成了口号。有时他们也简单的认为,只要客户不投诉,那么我们的服务就差不多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差不多”,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隐患,久而久之,失去的是客户和企业的信誉。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教育是一个正面教育、事迹感染、环境影响的结合体,教育方式只有和环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在企业我们可以从环境影响、情感引导和工作实践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面貌和经营风格的集中反映,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工作中,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为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人际氛围,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建立领导接待日、领导联系点、职工思想动态报告制度等,形成员工与企业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对困难员工家庭进行补助救济、为过生日的员工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为考取大学的子女送上一份奖励等等。切实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企业小报、宣传园地等把感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员工置身于一种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2、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加强情感引导和交流。 感恩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加强和巩固员工的职业情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是全局性的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在企业实施感恩教育,首先是企业必

经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使感恩教育成为员工“必修课”,教育员工感恩企业、回报社会和关爱亲人。其次,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要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最后,企业的职能部门及管理者要经常性,有目的与员工情感沟通,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交流,渗透感恩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就要求管理者做员工的沟通者和知心人,在日常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

3、带领员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炼人格最有效地手段和方法,是员工感恩品质形成的基础,是员工热爱企业、奉献社会、关爱同事的有效途径。企业要经常组织员工开展积极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感恩思进”主题活动、专题读书活动、各种座谈会、观看感恩电教片及各类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演讲、书画活动等,来引导员工学会感恩,学会做事。同时要使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员工从中体验到工作和生活的来之不易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的艰辛,还有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因此,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社

会、为企业、为他人服务的实际行为。

4、重视亲情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利

用好这种资源,积极开展有关感恩意识的亲情教育。我们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好亲情教育宣传。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开展“亲情演讲”、“亲情活动日”、“亲情座谈会’等富有号召力、亲和力的亲情教育活动,积极营造亲情氛围,发挥家庭支撑作用,让家人理解和支持员工的工作。二是开展亲情联谊会。要定期组织亲情联谊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互动将父母心、夫妻情、儿

女愿与生产经营密切联系起来,不断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确保完成各项任务。三是开展好“心连心”活动。要建立起党员责任区制度、管理人员谈话制度,加强领导与员工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帮助员工排除困难、化解矛盾,不让员工带情绪上岗,不让员工带包袱上岗,排除一切心理隐患,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让员工把精力放在生产一线上。

感恩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教育虽然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企业还应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感恩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只有在企业内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人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处处心存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接近,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企业才会长足发展,社会也才会变得和谐,这些对企业员工的教育也才会更

加有效。

上一篇:江西成人高考考试时间下一篇:纪委监委预防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