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意义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家校共育的意义范文

家校共育的看法

当前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素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由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特别是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使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教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当然学校也是家长学习提高的摇篮,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通过了解学校教育,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如何协调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使两者教育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抵消,这对每个中学生及中学生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我个人的实践就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家校共育的作用

1、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2、家校合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联合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4、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做出教育的误区,有利于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所以,我们应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家校共育的途径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1、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获取真实信息的主要途径。高中三年内教师对每位学生要家访一次,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要家访一次,家访过程中要作好家访记录,要求家长签字,面对面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埋怨、不指责、不批评,切实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家访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员结构,家访过程中要有礼有节,不能告状式家访,家访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2、家长会。建议各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委员会或者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可以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级组长主持,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学期结束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走出校门到社区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汇报成绩,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同时把行为规范极差的学生交给社区,形成一个三结合教育合力,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3、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教育。请家长进校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以了解学校,认识学校与学校保持一致。每个年级都要建立家长学校,作为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参与学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让家长进教室听课,家长与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学更透明。家长学校的开办,就像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架设了一座彩虹桥,使家庭教育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家庭育人环境明显改善,家教质量明显提高。家校联系的畅通无阻,有效地加强了家校合作,实现了二者和谐的教育资源网。家长学校的开办,就像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开通了热线电话,及时地消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不和谐音符,使广大家长的心与学校贴得更近。家长学校的开办,就像在学校和社区之间链接了一条锁链,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为创设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广大家长学员的支持和配合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工作不断推进,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通过密切亲子关系,为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安排学生做“三个一”即:帮家长洗一次脚、做一次饭、说一句悄悄话。家长安排子女为教师也做“三个一”即:帮教师做一张贺卡、打扫一次办公室、提一条意见,通过学生这个纽带把家长和学校联系起来。

一个深刻、全面和真实的教育,必须是教师要了解家庭,作好与家长合作的心理准备,并且要积极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家长要承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本着对教育的负责,用积极的态度成为学校的智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栋梁之才。

第二篇: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家校共育初探

(潼南区育才小学:龙江,电话:15310366889)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管怎样变化,教育却是恒古不变的话题。然而,现在的学生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逐渐突出。家校共育如何有效进行便成为了时代主题。

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有一位教育名家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学校教育由于现行体制设计,要求对全体学生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有人形象化地比喻为“人才流水线”,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

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是小船和帆,缺了哪个,小船都不能前行。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二、家校共育的作用

1、互补性。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主导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具体体现在:

在教育目标上:学校教育更侧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出发向学生提出发展目标,客观上是和个人发展目标统一的,但由于家庭教育最有利于从个人的角度说明问题的。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感受和体验到诸如在学习、品德等方面的个人意义,对孩子成长有极大的意义。 在教育内容上:家庭教育更侧重在培养孩子的人格和基本生活技能与态度、社会风俗习惯、私人生活、安身立命等方面。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各自的侧重点上是协调的,对其子女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在教育所作用的心理层面上:认知和情感可以说是两个最主要的层面。学校教育在学生认知方面做的工作更多、更为侧重一些,而家庭是最有利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场所。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情感生活,包括注意培养乐学、爱学的良好学习情绪,疏导孩子在学校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等,能很好地与学校教育互补协调,对孩子发展十分有利。

在教育角色扮演上:对于老师这一角色,人们已经用了很多圣洁的词汇来赞颂,而且,许多对老师的赞美来自学生的肺腑之言。我们的孩子在发展中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师生情谊;但同样离不开爸爸、妈妈,离不开自己的亲人,离不开骨肉亲情。进一步说,孩子在家里,更需要的是亲人而不是老师。试想,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中有好老师,在家中有好长辈,您的孩子会有多幸福!

2、及时性。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他们的内心活动特点,往往在日常的行为与言语文字中表露出来。家校之间可以通过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就可以防范于未然,将孩子的不良因素及时消除;又可以适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其积极因素,引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家校共育的现状

1、家校共育存在误区

误区一: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

误区二:我只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因此,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

2、家校共育严重缺位

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学校地处乡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部分孩子由长辈监护,还有一些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

还有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我们把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四、家校共育怎么做?

1、明确家校共育宗旨

“一个工厂百分之一的废品就是百分之一,但一个孩子的成败却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点,教育孩子责任重大,功在将来,利在千秋!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适应未来,都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所以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2、家长与教师要互相尊重

做好家校共育的首要前提是家长与教师要互相尊重,大家以朋友的角色相互对待,彼此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对方倾心交流,互相理解,才能起到有效的沟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校和家庭要良好沟通

做好家校共育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良好沟通,即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管是电话、短信沟通,还是家长会,或者是家访,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作为老师,您可以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比如孩子有了哪些进步,孩子课堂表现如何,等等;作为家长,您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哪些知识有漏洞,需要老师帮助提高;孩子最近情绪不好,希望老师协助解决,等等。总之,只有当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的时候,家校共育才能得到保障。

4、假期家校共育如何做?

放假了,家校之间还需要沟通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年12个月,寒暑假就占了3个月,加上五

一、十一以及周末等“边角料”,孩子假期时间总长近6个月!而家长因工作安排、学识水平、教育积累等限制,在科学安排孩子假期生活方面,尚有很大欠缺。所以假期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老师的指导。

一方面,老师可以在休息、学习之余,多跟家长沟通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即时指导,避免孩子们养成懒散的习惯,从而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及时通报表扬孩子们优秀的表现,让其他家长和孩子借鉴学习。

很重要的一点,在假期里,家长最好能够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的情况。毕竟一位老师要同时管理和教育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孩子,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家长的主动性对于做好家校共育起着重要作用。总之,有家校沟通和老师指导的假期,一定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黄金时期!

★案例:巧用短信,沟通你我,帮助孩子过好假期

今天是长假的最后一天,在家休息,下午让女儿看看书,准备明天的开学,我检查作业。正在这个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是盛老师的短信:尊敬的家长您好:请嘱咐您的孩子整理好个人物品,明天早上7点30分前到校上课,不要迟到。谢谢您的配合!

一检查作业,我就发现女儿的作业没做完,我拿起手机短信让女儿看,语文、数学各差两页,小屁孩对我伸了伸舌头,我回瞪了她一眼。第二单元女儿考了87。5分,我很奇怪,原来作文几乎跑了题,扣了12分。我想让女儿重新写一遍,说了半天,她死活不同意。我强压怒火,一个人跑到楼下躺在床上,怎么办呢?只好找老师了,于是发短信:盛老师,您好,假期结束了,今天检查了孩子的作业,还是有点粗心,上次的语文考试作文没有写好,我想让她重新写一次,她不愿意,盛老师能帮助一下吗?让她将这个作文重写一遍,谢谢!

六、家校共育中的注意点

1、家长与教师要互相尊重。家长与老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大家以朋友的角色相互对待,就能起到有效的沟通,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校和谐沟通,学生怎么能不好呢?

2、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策略。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通过平时多沟通,经常到孩子家中走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了解父母的困惑和难处,帮助他们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遇见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处理,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疑虑,通过经常的交往,家长和老师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影响家长的理念和意识。我想就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因材施教,事倍功半!

3、不要事事告状,事事沟通。我们都喜欢听表扬和赞赏,家长也同样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恰恰有的孩子就总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的孩子家长在老师嘴里听到的大多是告状和批评的话语,时间长了,家长也厌倦了,无奈了,任其发展了。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恩威并重,给家长信心,我们看到孩子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优点。

4、家校共育要讲究艺术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无痕”,“淡化”教育色彩。所谓“淡化”教育色彩,不是取消教育,而是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还“家校共育”以本来面目,是要求家庭、学校在教育孩子时要讲求策略,使教育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淡化”教育色彩,首先要求老师和家长在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全面塑造自己,给孩子以示范榜样的作用,即教育孩子从自我教育开始。

“淡化”教育色彩,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尽可能放弃“技巧”的成分,即使用一些人为的手段来教育孩子,最好是突出自然的因素,让孩子接受自然的惩罚或者自然的奖励。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一切从孩子自身出发,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主渠道,家庭教育也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让我们撑起船,扬起帆,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成就每一个孩子幸福快乐的人生,发挥出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托起我们明天的太阳!

案例引用:

博文:《长假中的家校联系》,博友:*快乐天使*

第三篇:家校同心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十二中初一15班家长委员会成立活动侧记

10月18日下午,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初一15班家长委员会在牡丹区二十二中南校区隆重成立,初一15班班主任李秋玲老师及部分家委会成员参加了会议。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家长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理解、参加和支持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强化学校、家庭与班级的沟通交流,班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势在必行。

初一15班家长委员会,是在班主任李老师的热心倡导和各位家长的踊跃参与下成立的。为增强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使家长能够适时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指导、监督、评价、反馈,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李老师详细阐述了家长委员会的宗旨、目标及机构设置情况,各位家长踊跃发言,建言献策,对家委会的主要职责、近期工作开展进行了充分讨论,在充分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了三个工作部门:助学工作部,部长刘语菲家长李莉女士;活动管理部,部长陈家辉家长贾蕊女士;后勤保障部,部长朱洪墨家长朱耀东先生。其他家委会

1 成员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全员参与三个部门的工作。

家长委员会宗旨:一切为了孩子。

家长委员会目标:加强学校、班级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

家长委员会职责:

1、定期研究学校教育工作和家长学生教育工作,协助学校落实教育工作计划,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理解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并协助学校做好宣传工作。

3、负责联系学生家长,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学校发展。

4、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动态,收集和反映家长们所关注的问题,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协调家校关系,促进家校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解决矛盾,促进竞争。

5、热心支持和参与学校的各项重大教育活动,协助学校加强科学管理。

6、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长委员会成员要求:家长委员会成员面向班级内所有学生家长,并且关心支持学校工作,支持“家校合作”教育,

2 乐于参加班级各项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行为表率形象,有比较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和较好的教育效果。

15班家委会第一次会议与党的十九大同频共振!圆满结束!大家任重道远!!!

3

第四篇:《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典型材料

为贯彻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我校响应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的探索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本选题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研究,以学校的家校共育实践为平台进行发展、创新;其二,从对案例的研究出发,站在理论的高度,探索新时期我国家校共育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获得具有推广性的普适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通过培训、讲座、交流活动等对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行方法指导。

2、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共创活动,使家校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3.、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形成指导学习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状调研。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做事态度以及影响孩子做事态度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的调查和研究。 2.家长参与作用的积极开发

(1)发挥家委会作用。建立家长委员会管理章程和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家长这一有效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利用家长委员会将学校和家长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家长委员会在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正面引导家长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中发挥大的作用。 (2)成立家长教师会,通过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和程序,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反馈和改进,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等,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制定切合学生以及各自家庭实际的指导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做到定期交流、经常反思校内外习惯养成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3、制定学生“家校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卡”中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导航。教师根据学生“家校联系卡”资料反馈来制定学生行为改进指导方法,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行为改进指导方法。

4、学校对家庭教育实行动态跟踪指导,并进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5、构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教育立体网络。

三、实施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出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行动研究法的特点之一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可以并且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一个四个循环阶段来深化对家校共育的认识。

个案法。通过研究典型的家校(园)共育案例,从中探索家校(园)共育的一般规律与共性问题,从而探索新的家校共育的科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

(2)建立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收集课题资料。 (3)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1)对国内外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的实施现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进行调查和研究。 (3)探索学校、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方法的实践研究,收集师生中与此研究相关案例资料。

(4)把家庭教育指导资料系列化,形成校本家庭教育指导教材。 3.总结阶段:

(1)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2)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申报评审。

五、预期成果 1.家校(园)共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2.家校(园)共育的案例集

六、条件保障

1、本小组成员从事少先队及德育工作有多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水平,富有创新精神,并有一定的科研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同时对该课题已进行了前期的准备和探索,并对课题的继续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第五篇:家校共育文化培育的实践与探索

广元市利州区杨家浩小学杨文孝

【摘要】家校共育是一个老话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构建家

校共育“合力”,着力培育家校共育文化,势在必行,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

建立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务求实效。

【关键词】家校关系;家校共育;合力;文化;实践;思考

广元市利州区杨家浩小学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学校大部分

家长都在城区务工或做生意,还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家长忙

于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但因又处于城郊结合部,各种信息相

对畅通,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主要滞留在指责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

支持学校工作和关心子女的学习,形成了家校关系的不和谐、家长缺

乏管理和教育孩子的能力以及部分学生外流的现象。如何更好地促进

家校共育,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家校关系,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位臵。近年来,学校着力改善和培育和谐的家校关系,构建符合学

校自己特色的家校共育文化,形成了家校共育“合力”,收到一定的

效果,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充分认可。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

1、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都发生

了深刻地变化,对于我校所处的地理位臵的家长尤为突出。因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的家校关系显得尤为

迫切。

2、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社会、家庭、学校都面临着如何适

应新的教育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的家校关系往往是单向的,如遇到问题,教师把家长叫到学校,守着家长训斥一顿;有时,在孩子管理和教育上,家长感到无措,有时甚至和教师大吵一架,闹得家校关系非常紧张。

3、在学校管理方面,传统的家校管理模式:学校是主动者,家长是被动者,一旦出现问题,双方才走在一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功能作用微乎其微,显得那样被动,矛盾重重,没有很好的形成“合力”。

4、在家长的认识方面,传统的家校关系往往是家长单方面向老师和学校提要求,有时因一点小误会就大加指责学校和老师,造成家长单方面认为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导致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不信任。

二、构建家校共育“合力”,着力培育家校共育文化,真正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家校共育,重在“合力”上下工夫。必须摒弃传统家校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优秀资源。必须让这些资源在学校管理和教育中加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真正地变成1加1大于2的效应。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柱,更是构建家校“合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我们通过村组推荐、教师摸底了解情况,广泛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

会。同时讨论并制定了家长委员会三项基本职能:一是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二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三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实行定期召开家长委员座谈会,了解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一些社会敏感问题的做法,解答孩子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二)开展了每年两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

针对学校和家长的实际,拟定了每年举办两次 “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年秋季为亲子活动,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亲情,接受教育和熏陶。如亲子诵读、感恩活动等;每年春季为家长听课、评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现场聆听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观察子女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开展,让家长走进孩子的生话,走进孩子的课堂,真切地感受孩子的思想和学习表现。

(三)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家长测评教师工作的新机制。

从2011年春季起,我们就探索建立了家长定期或不定期测评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评价监督机制。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测评重在教师平时的态度、责任心、与家长的联系等方面。该机制的建立既发挥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教师的工作建立了社会监督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家校“合力”的形成,收到实在的效果。刚开始家长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的测评会得罪老师,当然教师也有一定的意见,总认为家长对他们的评价不全面。通过测评,收到了双赢的效果。家长因为要评价教师的工作,所以主动与教师联系得多,和老师

配合得很好;教师因为要接受家长的测评,工作主动性就更强了,责任心和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这样家长和老师之间再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误会或闹矛盾了,家校关系显得就更加和谐了。

(四)开展了家长教育活动,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需要教育,更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家校共育“合力”,需要搭建平台让家长接受教育,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我们先后聘请了利州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的专职人员和家庭教育专家余永红和韩丽教授等到学校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对家长的触动很大,不但转变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且也转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家长希望这样的活动今后继续开展,让他们能更多的接受教育。同时各班也必须开好常规的家长会,注重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在相互交流中使认识和意识都得到提高。要求一次一个主题,解决一至两个问题,注重实际效果。

(五)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拉近了家校的距离,拓展了家校共育的新天地。

1、开展“电话家访”,督促家长关注并关心学生情况,要求每周每生至少联系一次,做到“真情真诚、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信鼓励”,这是对教师电话家访的最起码要求。

2、坚持重点或特殊学生上门家访制度,做到访前有目的,访中有记录,访后有跟踪,达到家访的实际效果。

3、坚持每月发放一次家校联谊卡,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重点、孩子的在校表现。

4、印发了“我成长、我收获、我快乐”学生成长手册,便于家校沟通。

5、创造性地召开家校联谊会,让孩子在家校联谊会上进行表演展示,增进学校与家长的友谊。

6、开展“大家访”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全校教师走村入户,深入所有家长和部分村民的家中征求意见,交流子女的教育情况,宣传教育政策。

三、构建家校共育“合力”,培育家校共育文化的几点成效。

1、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基本形成了家校共育“合力”。切实加强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建立了积极的合作关系,及时化解了矛盾。近几年来,学校无一例家长上访案件,在每学期开展的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服务理念,扎实地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去。

2、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有力地加强了学校、教师、家长的联系。家长也从学校的教育中感受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必须转变的观念和思想,改变了陈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了基础。

3、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教师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家中的信息,并及时给予帮助、梳理和沟通。在教师眼中的一个个学生,变成了一个个“孩子”,角度的转变,促使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孩子只要努力了,都是好孩子,孩子的个性更加张扬,信心更加十足,学习劲头更大,成绩普遍提升。

4、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从家长和村委会的交流中,改进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接纳了他们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更规范、科学,管理效益不断提升。

(作者:杨文孝广元市利州区河西办事处杨家浩小学)628000

上一篇:教务处工作报告范文下一篇:机械科科长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