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拓展阅读

2022-11-02

第一篇:第四单元拓展阅读之一

苏教版六上语文第四单元课内阅读

六年级第四单元课内阅读

片段一: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天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 “望洋兴叹”。

1、用“——”标出这两小节的中心句。

2、用“﹏﹏”标出片段中的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

4、“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想法?

5、写出“望洋兴叹”的两个近义词: 、 。 用“望洋兴叹”造句:

片段二:

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所以,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

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顾名思义:

2、文中标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 。

3、用“ ”标出文中加点的“这”所指的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片段三:

最后,斯帕拉捷 ,把它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神气。它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1、按原文填空。

2、读读片段中标线的句子,填空。

“它们”是指

,它们像

,是因为 。

3、斯帕拉捷在这次实验之前做了几次实验?结果怎样?他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篇:中学八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红色经典》拓展阅读《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红色经典》拓展阅读《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

(2课时)教案

课前预习:

1、查阅工具书解决诗歌中的字词。了解作者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2、熟读诗歌,读准诗歌的节奏。

3、摘抄诗中最能表现革命气节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诗文的基础上,理清诗文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学习革命党人的革命立场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评价任务:识记诗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位外国的革命者,他们身上那种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中国的革命者,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也没有屈服。他们就是-----(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

2、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吉鸿昌(1895—1946), 早年参加西北军,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1928年入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0年所部被蒋介石调驻河南,因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强令出国。“一二八事变”后回国。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出师抗日,收复多伦等地,使全国抗日士气大振。同年10月,同盟军在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夹攻下失败。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 特务刺伤抓住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陈然(1923—1949),河北大名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曾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特支书记。1948年4月22日晚,在刚印好第23期报纸后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写下了不朽的《我的自白书》诗篇。

朗读诗歌

1.听录音,注意其中的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以及作者的情感。

2、自由读文两遍。 提示:(“/”表示节奏,着重号表示重音朗读,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表示升调,“↓”表示降调。)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由,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学习《囚歌》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节诗

1、诗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明确:“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2、读完第一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明确:“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过渡: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第二节诗

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怎样的回答? 明确: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的“自由”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作者要什么样的自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过渡: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我们来看第三节。 第三节诗

自由读第三节。找是什么支持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

明确:是“地下的烈火”也就是革命的烈火,即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说说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明确:(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3、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

明确: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自己连活棺材一齐烧掉,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叶挺将军想要自由么?叶挺将军能要自由么?

明确:第一小节:能,不能;第二小节:想,不能;第三小节:不能,也不想。 诗小结: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学生齐背这首诗。

学习《就义诗》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的“今日羞”和“国破尚如此”分别指的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今日羞”指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国破尚如此”指的是祖国大片河山被日本占领。对不能继续杀敌报国、壮志难酬的遗憾和对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大义做法的痛恨。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呢?

明确: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 小结:背诵本首诗。

学习《我的“自白”书》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节诗

1、“沉重、带血的刺刀”体现了敌人的什么特点?这节中 的“任、不需要、哪怕”体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质?

明确:体现敌人的凶残,对陈然是严刑拷打。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品质。

2、这节“自白”的意思

明确:指出卖同志、交出组织、背叛革命的投降书。

3、这节主要讲了什么?这节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质?

明确:敌人威逼陈然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了。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誓死如归的品质。 第二节诗

1、这里的“人”指谁?“高贵的头”指什么?“怕死鬼”是指哪种人? 明确:“人”指革命者。“高贵的头”,指崇高的理想,坚强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怕死鬼”指贪生怕死的叛徒。

2、作者拒绝自白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此节中“自由”是什么意思 ? 明确:原因是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自由是出卖革命,为敌人卖命,是在敌人控制下的自由,实际上根本没有自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答:反问句,蔑视敌人,为正义事业舍身的浩然正气。 小结:这一节讲了不自白的理由。

第三节诗

1、“魔鬼的宫殿” 指什么? 明确:比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放声大笑,高唱凯歌”等词语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对革命的乐观自信,对胜利充满信心。

3、这节中的自白没加引号,指的是什么?

明确:这里的“自白”书其实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宣判书,也是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战斗宣言。 这一节写什么?

明确:表现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气魄。

诗小结: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背诵《我的“自白”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的三首革命烈士诗,慷慨壮烈,大义凛然,读之令人振奋。再来背诵体会诗歌所体现的感情。 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囚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埋藏旧世界的热烈期望和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就义诗》中表现作者为抗日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诗句是 。 (3)《我的“自白”书》一诗中表现作者面对死亡仍矢志不渝,对胜利充满信心的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首诗歌分别表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三篇:海量阅读之一

四年级上册

总体设计思路:

以单元为目标,实现一主两翼。一主课本,两翼读本,经典。

早读:周

一、

三、五诵读经典;周

二、四阅读语文教材;

(一周8节语文课,3课时讲课,2课时写作,,2课时读同步读本,1课时读书会)

剩余两周时间读(北师大版本教材)

课外读整本书(推荐)。

一、 教材整合思路:根据单元主题、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1、故事性较强的教材,

2、3篇课文整合为一课时。

2、适合朗读指导,内涵寓意深刻的教材,1篇课文设计为一课时。

阅读思路:

1、阅读欣赏课(选用不同的版本)把课文当作读本,结合课后问题,采用“读、思、议”的方式阅读。

二、课外读整本书(推荐)

阅读评价激励策略:创设生生可期待的海量阅读星级评价及可持续性的海量阅读激励措施。

1、海量阅读星级评价最大的特点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力求使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没有飞跑能力的也要一步一步向前走”。

2、海量阅读激励措施要遵循可持续性,可激励孩子们不断大量地进行自主阅读。如:三级读书星(班级读书星、年级读书星、校级读书星);快乐阅读增值卡等。

三、 预习要求

* 一读(自己喜欢的方式3遍,结合课后题) * 二查字典(认写字113,一字一音三词)

* 三标(文中重点词-----,四字成语圈起来,不理解的再标注?) * 四划(优美句子括号,不懂的句子波浪线加)

让预习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

第一单元

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绿叶的梦》《芦叶船》《一只贝》是精读课文,《快乐的暑假》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充满了童年生活的快乐,这快乐来自置身于大自然的自由,更来自于大自然这个大课堂给予孩子们的知识。 单元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写生动。

单元重、难点:

重点:以“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训练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单元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绿叶的梦》,略读《芦叶船》。

设计思路

这两篇课文都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抓住重点内容的描写体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3、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精读《绿叶的梦》

1、检查课文朗读。

2、检查生字认读,学习会写字。(重点指导:“戒”的笔顺;

“枣、刺”第三笔的区别)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重点回忆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哪些段落

写了这一重点内容?

(2)把没读懂的地方用符号标注出来。

4、交流探讨:

(1)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对绿叶非常着迷?为什么绿

叶会使“我”那么着迷?

(2) 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

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3)解题:课文为什么以“绿叶的梦”为题?

5、作业:背诵第一课的第五自然段,书写第一课生字、新

词。 环节二

略读《芦叶船》

1、熟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学习会写字(重点指导: “喇”的写法)。

2、朗读、感悟、理解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把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3)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

产生这些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略读《快乐的暑假》、精读《一只贝》。 设计思路

通过《快乐的暑假》这首浅显易懂的诗歌引导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一步理解《一只贝》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要求会认、写的字。

3、《一只贝》懂得作者借故事,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思想。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略读《快乐的暑假》

1、开火车分小节朗读课文。

2、检查会认字。

3、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说说你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

快乐?(指导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4、交流:你的暑假生活快乐吗?谈谈你暑假生活中快乐的

事情?

环节二

精读《一只贝》

1、带着课后问题2,默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学习会写字。

3、交流:“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

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

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思路:

前20分钟检测基础知识,后20分钟再次读本单元课文,整体感悟文章。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准多音字。

2、学会仿写比喻句。

3、读背古诗《田园乐》

4、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百花园一。

二、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课件:填空题)

(1) 猜一猜:出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猜词语。

(2) 赛一赛:出示课文重点句、段,让学生口头填空。

(3) 闯一闯: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等多种题型。

读本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童年记趣》、《背篓》、《芦苇》和《风筝》。这几篇都是叙述儿时生活中的趣事,展现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的描写体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贝壳》、《山里的孩子》、《妈妈,不要阻拦》和《童年游戏》。这几篇都是着重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读书会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

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三首》《观潮》《火烧云》为精读课文,《四季童话》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但写作的角度和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尤其是《观潮》《火烧云》是按照自然景观变化的顺序来描写的,文章既可以看出作者面对大自然,有着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又可以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特别适合朗读、背诵、语言积累,对学生进行读悟写的训练。 单元目标:

1、了解叙述的顺序,品味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形象。

2、欣赏大自然中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主动将重要的、有意义的或美妙的词句、事情摘抄到采集本上,课文中精彩语段熟读成诵。

单元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达到读中悟写的目的。 单元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 设计思路

这三首唐诗都是以写秋景为主的。洞庭湖上的湖光秋月,秋菊满园,深秋江边的夜景。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螺、霜、寺;要求会写的字有: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 教学过程:

(一)熟读三首古诗。(个别读、小组赛读)

(二)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渐、遍、眠

(三)精读会意、体悟情感。

1、《望洞庭》

(1)简介作者。

(2)析词释句、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借助注释)课件出示:整首诗意。

(3)整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妙处?

潭面无风镜未磨。“镜未磨”,古代的铜镜是打磨出来的,磨得越光滑则越明净。

将“潭面”比作“没有磨试过的铜镜”。可以想象一下,秋天的夜晚,明月高照,洞庭湖上弥漫着淡淡的水雾,湖面在月光下是那么朦胧别致,并不像明镜那样光可照人,因而诗人说它像“未磨”的镜,这让人倍感新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靑螺”。君山是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为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这里,诗人借用比喻,巧妙地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4)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将诗意描述出来。从中体会到诗人对洞庭湖夜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枫桥夜泊》

(1)简介作者。

(2)析词释句、揣摩句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课件出示:整首诗意。

讨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想到了什么?想象情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教师小结。

苏州是中国有名的水乡,那儿的夜色是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却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他的眼里就有了这样的景致:月亮缓缓下坠;乌鸦凄惨的叫声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河边孤单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远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 的色彩。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象画面。

3、《菊花》

(1)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悟情感。课件出示:整首诗意。

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诗人是怎样赏菊的?为什么诗人如此爱菊?

(2)教师小结。

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没有察觉,可见诗人对菊花的爱有多深,情有多浓。“遍绕”和“日斜”这两个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那么诗人为什么如此爱菊?正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菊花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诗人对其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这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的写照。这诗事实上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背诵三首古诗及诗意。

5、作业: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观潮》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如何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绘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抓住重点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菊花》《枫桥夜泊》

(二)导入新课

1、 吟诵古诗,引入情境。(刘禹锡的《浪淘沙》)

2、交流搜集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三)检查预习情况。

分段课文朗读,检查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书写“卧”“震”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思考:练习二第一问: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

(五)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2、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潮来到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语句,边读边想象大潮由远及近的壮观景象,并将体会批注旁边与大家交流。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4)把你理解的这一壮观景象通过朗读展现给大家。

(5)把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再背给小组长听。

(六)日积月累。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火烧云》

设计思路

由《观潮》这课的描写顺序让学生找出本课的描写顺序,抓住一条线索进行实际观察,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火烧云奇丽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3、学会本课会认、会写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观潮》背诵及听写生字。

(二)启发谈话,引趣激情

出示图片:在早晨或傍晚,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出现这样一些美丽的云霞,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像这样的云霞就叫火烧云。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一起去观赏这绚丽多彩的火烧云。

(三)检查课文朗读及生字认读

重点指导书写“霞”、“葡萄”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2、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如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五)品读感悟、感情朗读

读第一部分:火烧云上来时

1、读描写霞光的句子,想象画面,说说自己的感觉。

2、你和泡泡图中的小同学有同感吗?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出了火烧云的“红”?

3、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上来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读第二部分:火烧云的变化

1、默读课文,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概括。(多、快)

2、指名朗读第4----6自然段,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怎样的过程。划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由此感悟到作者在具体描写火烧云时是按照“出现——模样——变化——消失”的顺序来写的。

3、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下火烧云的样子除了“马”“狗”“狮子”以外,还可以像什么?它是怎样变化的,又是怎样消失的?

4、仿照课文第

4、

5、6自然段,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一写,说一说。

5、集体朗读,回味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

读第三部分:火烧云下去了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和当时人们的心情一样吗?

2、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部分。

(六)朗读全文,指导背诵

(七)日积月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略读《四季童话》及《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出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掌握课文中的会认字及新词。

4、读背古诗《浪淘沙》和有关气象谚语的采集。 教学内容:

一、略读《四季童话》

(一)检查《火烧云》背诵及听写生字

(二)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及进行生字认读)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读、划、思、议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讲了他们怎样的故事?

2、从这些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四季有哪些特点?小作者为

什么这样子称呼他们?

3、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找出来,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写得好,哪些词

语用得好?为什么好?

(四)日积月累

二、学习语文百花园二

三、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课件:填空题)

(1) 猜一猜:出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猜词语。

(2) 赛一赛:出示课文重点句、段,让学生口头填空。

(3) 闯一闯: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等多种题型。 读本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钱塘潮》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古诗是加深同种题材的感悟,后两篇是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教学目标

抓住景物特点,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进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洞庭秋月》、

《富士的黎明》、《海滨小城》和《一碗水》。这几篇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抓住描写顺序,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其中《满山的灯笼火把》《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成长》三篇是精读课文,《球王贝利》是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以“成长”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写了不同人物成长中的故事,说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别人的关爱帮助,更少不了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 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从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在意志品质、思维方法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成长。

2、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单元重、难点:

重点:以“抓住课文讲述的事例,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训练重点。

难点:能根据文句想象画面,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并将文中人物的所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加以延伸和拓展。 单元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满山的灯笼火把》、略读《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设计思路

这两课都是侧重让学生从课文的重点部分去感悟有关“成长”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会认、会写字,正确理解生词。

2、学会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满山的灯笼火把》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有一个孩子不小心跌落到了一口土井中,此时四周苍茫,连一个人影都瞧不见。这位孩子的命运将会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

2、检查生字认读并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杂、瘦、盲)

(三)默读课文,思考探讨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哪两部分写的?每一部分中的

哪些情景最令你感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

3、把令你感动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4、我们应该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有益于我们成长的东

西。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打算在以后的

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去做?

5、处理课后问题3.

二、略读《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认为树叶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在几十年前,也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两个问

题,可是那时的学生说“树叶都是绿色的,它们的形状都是椭

圆的”。当时,那位老师没有对他们的回答作出判断,而是用

另一种方式让他们得知了答案,并教会了他们一个做人的哲

理。今天,我们就来走进那堂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段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并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亦、辈)

(三)默读课文,探讨交流

1、林巧稚为什么总要称赞老师的教学方法?

2、她担任妇产科医生后,为什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

线工作?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日积月累。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成长》、略读《球王贝利》 设计思路

这两课侧重从理性上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有利于成长及“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听写上节课所学生字新词。

二、略读《成长》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分段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并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驶、圣诞)

(二)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1、约翰长得什么模样?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从什

么地方看出来的?

2、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做法,全班交流。

三、略读《球王贝利》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2、检查会认字

(二)默读课文,探讨交流

说说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

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四、日积月累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百花园

三、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

教学思路:

前20分钟检测基础知识,后20分钟再次读本单元课文,整体感悟文章。

教学目标:

1、学会“一”字声调的变化。

2、学会辨析多义词。

3、积累有关“勤奋”的格言。

4、学会制作读书卡片。

5、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文百花园

二、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课件:填空题)

(1) 猜一猜:出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猜词语。

(2) 赛一赛:出示课文重点句、段,让学生口头填空。

(3) 闯一闯: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等多种题型。

读本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一件小事》、《荒岛四十天》、《芦苇赢自己一把》和《盲童的画》。这几篇都是告诉我们从小应该培养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成长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乌塔》、《爸爸错了》、《十一支康乃馨》和《小象奴奴》。这几篇都是讲述孩子关爱长辈的故事,着重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

抓住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读书会

第四单元

单元内容:

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这个主题,从不同侧面选编了四篇课文和“百花园”中的一篇阅读短文。其中《麻雀》《让他们自由生息》《蒲公英的梦》是精读课文,《台湾蝴蝶甲天下》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单元目标:

初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从单元整体出发,揣摩教材的训练梯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单元重点:

以“初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训练重点。 单元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麻雀》,略读《蒲公英的梦》。 教学思路:

这两课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从13课给了三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划分,到15课问“写了哪几部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课文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要求掌握的词。

3、根据提示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精读《麻雀》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学习会写字。(重点指导:“庞”字的广字头下面是“龙”不是“尤”)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没读懂的地方用符号标注出来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课后第2题,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4、讨论探究

1)老麻雀是怎样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找出来读,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2) 文中那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3)从课文第一段我们了解到,作者是在打猎的时候遇见这件事的,作为一个猎人,经历这一事件后,他的思想会有什么转变吗?

从而引导动物也是有感情的,需要我们爱惜和尊重。

5、迁延感悟

本文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伟大的母爱,母爱让老麻雀毅然地与猎狗斗争,震撼了猎狗,也震撼了作者,从而保护了自己和孩子。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便是母爱,它能带给人们力量,促成人们做到平日无法做到的事情,促使奇迹的发生。这一点不管是对于人类还是动物都是一样。你们在生活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了吗?

学生能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细节,说说议议。

环节二

略读《蒲公英的梦》

1、自由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那几部分内容?

3、交流:蒲公英为什么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又为什么做了那样一个美好的梦?

4、读了这篇童话,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让它们自由生息》,略读《台湾蝴蝶甲天下》。 教学思路:

这两课采用的都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从14课的“哪两方面”到16课的“从哪几方面”体现训练梯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课文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要求掌握的词。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叙述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精读《让它们自由生息》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学习会写字。(重点指导:“染”字上半部的“九”字撇上不要多加一点,“尊”字上面“酋”不要少写中间的横。)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没读懂的地方用符号标注出来 ,想一想课题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

2)、根据课后第2题,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4、讨论探究

1)第3自然段:文中描写人工草皮和花坛时用了句什么比喻句?这样比好在哪里?野花野草在日内瓦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它们与人工草皮在待遇上有什么区别吗?

2) 野草“染绿”了城市,“染”字可用其他字替换吗?

3)鸟的自由体现在哪些地方?

4)麻雀的自在、有尊严表现在哪些方面?

5、迁延感悟

学生再次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到了大家对日内瓦非常向往,是啊,生活在如油画般的湖光山色中,谁会不心旷神怡呢?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人们是怎样对待野草的呢?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

略读《台湾蝴蝶甲天下》

1、自由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台湾蝴蝶甲天下”的?

3、交流:你认为台湾蝴蝶之所以能够“甲天下”,除了台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什么原因?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百花园四,整体感悟本单元。

教学思路:

前20分钟检测基础知识,后20分钟再次读本单元课文,整体感悟文章。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掌握叙述性文章常见的两种表达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课件:填空题)

(1) 猜一猜:出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猜词语。

(2) 赛一赛:出示课文重点句、段,让学生口头填空。

(3) 闯一闯: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题型。

二、分类读文章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

2、围绕一个意思,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叙述。

3、从读悟写,读写结合。

读本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小麻雀》、《我家养鸡》、《种子的梦》和《秘密》。这几篇都是侧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环境,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蟋蟀的住宅》、《小鸟和松鼠》、《珍珠泉》和《鸟岛》。这几篇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

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环境,揭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

二、讨论

三、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读书会

作文指导课

主题一

童年趣事

第一课时

过程:

导入

我们常常在夜晚仰望无边无际的星空,在大树下倾听蝉的鸣叫,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在田野里采野花,在瓜地旁听故事„„这一切多么令人难忘啊!

一、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二、围绕主题,各抒己见

要选择那些有意思的,令自己高兴的、得意的一两件事,重点讲出有趣、难忘之处在哪里。

三、教师指导构思

指导开头(如童年的趣事就像一叶叶扁舟,荡漾在小溪上,每当回想起那些事的时候,嘴角就不由自主的露出一抹抹笑容)-----中间(根据自己的事例)------结尾(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是灿烂的,这件事对我来说真是一个美好回忆啊!)

四、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 过程

一、优秀习作展示交流(展台展示,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交流评价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

主题二

周记一则

第一课时

过程:

导入

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今年的宣传周里,同学们准备为推广普通话做些什么呢?

一、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普通话重要吗?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些问题,大家的看法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围绕主题,各抒己见

先摆出自己的观点,再说明理由,还可以举出例子。注意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有什么异同,想想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

三、教师指导构思

指导开头(如格式仿照阅读平台)-----中间(根据自己的事例)------结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 过程

一、优秀习作展示交流(展台展示,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交流评价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

主题三

我的好同学-----XXX

第一课时

过程:

导入

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你平时留意他们的表

现,想想他们说的话,你就会由衷地赞美,你最喜欢哪一位同学呢?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

一、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1、说说他的事情,

2、夸夸他的好品质。

二、围绕主题,各抒己见

1、闪光点是什么,

2、选择能表现这个闪光点的一件事,

3、在事件中这个人具体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三、教师指导构思

指导开头(如我的同学XXX,外貌描写)-----中间(根据他的具体事例)------结尾(你们觉得他怎么样?)

五、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 过程

一、优秀习作展示交流(展台展示,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交流评价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

主题四

„„变„„了(校园变美了)

第一课时 过程:

导入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后,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小鸟、蝴蝶、野草、野花是那么可爱,他们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而有的地方,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环境就变坏了,那么,你觉得我们生活环境是好了,还是坏了呢?

三、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网上收集资料,生活中调查。

四、围绕主题,各抒己见

“变”是相对而言,以前是什么样,现在什么样,以变化后的情况具体写,自己感触深的事,突出变美了。

三、教师指导构思

指导开头(如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我们的校园也是如此,不信,听我来给你说说吧)-----中间(根据前后变化的情况)------结尾(现在我们的学校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真令人惊喜呀!)

六、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 过程

一、优秀习作展示交流(展台展示,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交流评价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

第四篇:迎新杯四分之一决赛第四场通讯稿

电机学院第四届迎新杯辩论赛四分之一决赛第四场圆满结束

2015年11月10日晚上六点,由我校机械学院学习部承办的第四届迎新杯辩论赛四分之一决赛第四场在A教309举行。担任此次比赛评委的有孙伊帆同学,吕薄强同学和谢珂同学。

参加比赛的队伍为正方机制1513班代表队和反方机制1511班代表队。正方持发扬雷锋精神更应该注重实践的观点,而反方的观点为发扬雷锋精神更应该注重宣传。比赛刚开始,选手们精彩的开篇陈词就赢得了评委们的称赞。比赛过程中选手们个个信心十足、妙语连珠、当仁不让,双方辩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犀利地指出对方的漏洞所在,旁征引博,将整场比赛带入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在最后的总结陈词环节中,双方四辩对对方思维逻辑上的漏洞逐一回击,并且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引人叫好。在结束后的观众问答中,双方的表现也是精彩不断。

然后由谢珂同学和孙伊帆同学对此次比赛做出了精彩的评论。他充分肯定了双方辩手的出色口才和凌厉辩风,也指出了双方在辩论时对辩题把握的不足。最后,评委公布比赛结果,正方机制1513队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此次比赛,而最佳辩手则由机制1511代表队的一辩斩获。

本次比赛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了思辨能力,并且所有参赛的同学们都展现了自己的良好精神面貌,值得赞叹。

第五篇: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表达方式的运用

[解题指导]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一般有如下作用:

1.叙述: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中要注意: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人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描写:①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来抒发感情。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③通过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议论: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可以帮助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同时还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在具体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本身所用的表现技巧等,这样才能做到分析全面、准确。

[例题解析](2008年重庆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辫。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 1.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析]结合全文,特别是结尾,我们很容易看出“雪”在文中既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还象征一种纯洁的心灵: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回答其他问题的基础。 2.第(7)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析]画线句子,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联系中心,“女儿小心翼翼地棒着她的雪花”这一细节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内容上的作用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她纯洁的心灵;从结构上,结合下文我们可以看出其作用是:引出下文,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 3.品味语言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同时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强烈的怀念和爱,更加展示出女儿心灵的纯洁。 (2)第(16)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又在文章的结尾,肯定与中心有关(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再结合“雪”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出:“雪的白”是指纯洁的心,灵,“夜黑”象征了人生的不幸(或“困难””磨难”)。这样就起到了对中心的深化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这句话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人生即使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的道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实战演习]

爱如山路十八弯

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她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跟前时,她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有飞扬的得意。然而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她跑去问母亲,母亲抚抚她的头说:“怎么会呢?生你的时候,你爸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锅头呢。”

回头看父亲,父亲不动声色地在翻一份报,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她不吭声,倔强地看着父亲,最终,是父亲先叹一口气,转身而去,脚步蹒跚。

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那是她的特长。她偏偏选了学理。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而是填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那山重水复的十八湾,那曲曲折折的小山路,时常出现在她的梦中。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那日,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丫头,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她的惊奇无以复加。“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张伯,是父亲战友的朋友的朋友。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1.请分析第一自然段使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2.文中画横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如何?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表达方式的运用》参考答案

1.这段话使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概括了父亲的特点——威严,引出下文“她”和父亲之间的“斗争。

2.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通过妈妈的描述,间接揭示了爸爸因我取得的好成绩而高兴的样子,暗示了表面威严的爸爸其实很爱我,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为下文爸爸托看大门的张伯照顾我作铺垫。

3.属于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美的气氛,烘托了“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4.使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扬“威严”的父亲原来是那么爱自己,点明中心“千万重山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照应题目,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上一篇:第三次思想解放大讨论下一篇:导数不等式证明压轴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