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2022-11-22

第一篇: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提纲哲学生活部分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部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

1、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考点

2、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B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面对 21 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考点

3、

4、知道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理解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B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考点

5、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考点

6、说明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C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和特征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

1 平等。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 ,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考点

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人在客观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造福人类 考点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1)、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2)、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整体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求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或整体意识,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原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

3、学会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C

1、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考点

4、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

1、发展的原理及其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

2 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同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点

5、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C

1、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和统一属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考点

6、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B

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

2、方法论要求: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

7、说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C

1、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重要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考点

8、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 B

1、含义:辩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

3 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考点

9、阐释创新的重要哲学意义 B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

1、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B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人民群众的概念:是指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中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理解: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考点

2、了解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 A (1)事实判断: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本质属性、发展规律的判断。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 (2)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选择。 例如:山上的花开了。(事实判断);山上的花开的真香啊(价值判断) 考点

3、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B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1)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现阶段,我们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也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考点

4、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C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

4 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即: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答案)

考点

5、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B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点

6、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B

1、人的价值的内涵: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3、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第二篇: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分册:

1.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2. 《吉尔伽美什》史诗

3.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 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4.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

• 胡夫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 • 哈夫拉金字塔——第二大

5.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6. 佛教的创始人,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 创始人:悉达多 • 时间:公元前6世纪 • 背景:(1)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2)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3)新教派和新学说流行

• 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7.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全盛的简况

• 形成:在平民与氏族贵族的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 基础: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 发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 全盛:公元前433至公元前429年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8.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 影响:(1)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 局限性: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除在外 9. 《荷马史诗》

• 民间艺人(荷马)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 •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10. 希罗多德和《历史》

• “史学之父” • 《历史》: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体史书 11. 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 公元2世纪初,达到最大规模

12.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13. “十二铜表法”

• 时间:451B.C.—450B.C. •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 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14. 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 完成:《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 积极作用:(1)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2)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3)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 • 局限: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15. 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伊斯兰教随帝国扩张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 时间:公元7世纪 • 地点:麦加

• 创始人 :穆罕默德

16.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的时间

17. 16世纪以后持续扩张,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 18. 欧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19. 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 产生:6世纪下半叶 •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 确立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 20. “采邑改革”的影响

8世纪上半叶

• (1)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2)土地被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3)国王权力实际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1. 卡诺莎觐见及其影响

• 时间:1077年初

• 影响: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22. 阿维尼瓮之囚及其影响

•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

• 结果:教权急剧衰落,教权与王权斗争的转折点

23.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第二分册:

24.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核心地区

• 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25. 夏王朝作为国家的基本特征

•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6.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27. 司母戊鼎

28. 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29.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30. 西周的建立——武王克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31.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 内容:授土授民分物 • 方式:(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32. 东周的建立——平王东迁:前770年放弃镐京,东迁洛邑 33.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内容:

• 经济——最深的变革。(1)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2)农田的开辟;(3)竞相占地;(4)社会风气、氛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 政治——内政改革。政治、经济 → 富国强兵

2 • 文化:(1)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34. 百家争鸣

• 背景:社会大变革,转型之时 • 影响:(1)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2)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3)影响最大的为儒(孔子、孟子、荀子)、法(韩非子)、道(老子、庄子)三家

35.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6. 商鞅变法

• 时间:356B.C. • 人物:秦孝公、商鞅 • 主要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2)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重农抑商,奖励农耕;(4)废分封、建县制;(5)什伍连坐制;(6)推行小家庭形式

• 作用: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实力大增,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7.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38.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御史大夫、太尉、丞相—郡—县 39. 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

• 时间:公元前209年

• (1)直接原因:屯戍误期;(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结果:(1)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2)六国贵族后裔纷纷拥兵称王 40. 汉承秦制的内容

• 继承:(1)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继承秦朝的监察制;(3)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 有所损益:(1)废除秦朝苛法;(2)察举制(选官制度);(3)编户齐民(赋税制度);(4)刺史制度(监查制度);(5)郡国并行制(地方制度)

4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

• 仅注重礼仪服制而未能真正按照儒家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 “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儒表法里”

42. 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43. 三国鼎立:229年,曹魏、蜀汉、孙吴

44.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 45.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内容和实质

• 建立:初创于隋,继承发展于唐

• 内容:皇帝—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 实质: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 46.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 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47. 开元盛世:唐王朝由盛转衰

• 出现原因:(1)唐玄宗的才干和努力;(2)贞观之风的继承;(3)前期发展所积累的良好基础;(4)开元年间治理与整顿的成效

•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755-763 48. 丝绸之路的全盛

• 大致走向:以长安为中心,(1)往东可达朝鲜半岛;(2)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3)往南可达天竺 • 臻于全盛的原因:(1)唐朝政治的清明;(2)经济的发展;(3)民族的融和

第三分册:

49. 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 时间:960年

3 • 建立者:后周大将赵匡胤 • 都城:东京 (开封)

• 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50. 文官体制

• 目的:避免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重演 • 内容:

军事上:(1)中央——收兵权(“杯酒释兵权”、建立枢密院、三衙新体制);(2)地方——内重外轻(“强干弱支”、“守内虚外”)

政治上:(1)“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文官政府(提拔文人组成统治集团、官、职、差遣相分离);(2)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削弱和分割相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政权、集中司法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文臣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 51.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

• 普及教育、传播知识,地方启蒙教育深入基层

• 17世纪末和18世纪,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

52. 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

53. 南宋的建立: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1130年,定都临安(杭州) 54. 岳飞抗金

55. 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互市贸易的市场 56.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 57. 海上丝绸之路

• 背景:(1)传统商路受阻;(2)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3)政府鼓励 • 概况:(1)通商国约50余;(2)东南沿海贸易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3)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4)“番坊”与“番市” • 内容:(1)输入——香料、珍宝、药材;(2)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名称由来) • 内外影响:(1)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2)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58. 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 59. 沈括与《梦溪笔谈》

60. 元朝的建立:1260年,忽必烈称“大汗”。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燕京为“大都”。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开创了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统一王朝的先例

61. 元朝的行省制度

• 目的: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 • 内容:皇帝—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中书省(又称“都省”,总理全国政务)—“腹里”(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分管具体事务);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共11个)—*宣慰司—路、府、州、县

62. 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63.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登基为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1368年攻占大都,推翻元朝 64.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 • 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 殿阁大学士→内阁(文渊阁)——明成祖朱棣创制,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65. 明朝的灭亡与清军入关: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 66. 军机处的设立

• 康熙:设南书房,内廷决策 • 雍正:设军机处

• 乾隆:进一步强化军机处职能(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加强

4 67.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 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尼布楚条约》

• 西北:平定准部分裂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 西南:平定“三藩之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派出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 东南:消灭郑氏割据势力;设台湾府

68.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69.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

• 郎世宁设计圆明园中西洋建筑与景观

•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等编订《 崇祯历书》

第四分册:

70. 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及形成时间

• 15世纪末英法发展为民族国家 • 要素:(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71.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 背景:(1)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更多的黄金;(2)《马可波罗行纪》叙述东方各国富有黄金珠宝;(3)奥斯曼帝国使得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4)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说、海图绘图技术发达);(5)航海和造船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传入) • 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72.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代表人物

• 发源地:意大利 • 代表人物:(1)但丁:《神曲》;(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3)米开朗琪罗:《大卫》、《最后的审判》(4)马基雅弗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

7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长期议会” 74. 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意义

• 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 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革命之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75.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路易十四时代》 •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论法的精神》 • 卢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

•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反对君主独断专行,主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百科全书》(主编) 76. 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及意义

• 时间:1775年-1783年 • 意义:(1)既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5 77.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78. 《法国民法典》

• 取消贵族特权,破除封建制度,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对以后的革命运动特别是1848年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9. 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 第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 第三,“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 第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 最后,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80.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81. “三月十八日革命”的时间及结果

• 时间:1871年3月18日

• 结果: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5月27日,共社失败 82. 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 原因: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 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 意义:(1)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2)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3)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4)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83. 俾斯麦的“铁血”统一道路:三次王朝战争

• 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联手打败丹麦 • 1866年,普奥战争 • 1870年,普法战争

84.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作用

• 时间:1689年 • 作用:(1)增强了俄国的军事、经济力量,使俄国由极端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较强大的国家,推动了社会进步。(2)由于军事实力增强,为以后沙皇的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85. 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86. 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影响

• 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废藩臵县,“版籍奉还”,取消武士特权,倡导“四民平等”);②经济上: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确认土地私有权,改革地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关卡、行会制度,兴办工厂);③军事上:实行军事改革(征兵制)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 影响:(1)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权益,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87. 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的时间、核心内容

•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核心内容:电力的广泛应用 88. 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 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发挥规模效益,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与管理,促进生产发展 • 由于它操纵市场价格,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参与竞争 • 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

•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五分册:

6 91. 虎门硝烟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 时间:1839年6月3日 • 领导人:林则徐

•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 135.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1842年

91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主要内容:(1)割让香港岛(2)赔款洋银2100万元(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

•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主要矛盾变化、革命任务变化、历史分期变化、社会思潮变化)

92. 沙俄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93. 太平天国的两部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94. 从“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结果

• 主要内容:兴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培养人才 • 结果:破产——破产标志: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 95.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内容:(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地(台湾);(3)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5)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列强对华侵略由倾销商品转为资本输出

96. 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 97. 八国联军侵华的具体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奥匈 98.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内容:(1)赔款4.5亿两;(2)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3)拆炮驻兵;(4)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5)惩办祸首、严禁反帝

•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9.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时间:1912年1月1日 • 地点: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国旗:五色旗

•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

• 《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 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00.“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的时间

• 三国同盟:意、德、奥 1882年 • 三国协约:英、法、俄 1907年 101.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 民族、宗教、领土关系复杂 • 战略地位重要,列强争相插手

102.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

1914年 103.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919年

• 对德、对奥、对匈、对保、对土和约构成《巴黎和约》——构建凡尔赛体系 • 实质: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104.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921-1922 • 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 实质: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遏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05.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7 • 《四月提纲》的提出: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 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7日,革命爆发,推翻了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106.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作用:(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2)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107.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1922年12月;解体时间:1991年 108.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09.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110.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 111.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 时间:1919年5月4日 • 历史意义:(1)是人民大众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2)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12.中共一大

• 时间:1921年7月23日 • 地点:上海法租界(兴业路)、嘉兴南湖游船

•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2人 113.第一次国共合作

• 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及内容: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及内容: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1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 115.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 116.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 时间:1927年8月1日

• 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少奇 • 意义:(1)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1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秋收起义;主要领导人;井冈山会师) 118.九一八事变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 119.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主张及标志

• 时间:1935年12月9日 • 口号:反对“华北自治”;“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20.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 时间:1935年1月 • 内容:(1)纠正错误军事路线,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3)张闻天接替博古;(4)成立三人(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军事指挥小组 • 意义:(1)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幼稚走向成熟 121.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122.黑色星期四——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

123.各国应对危机采取的方式(罗斯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124.英法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及表现:

• 内容: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8 • 表现:(1)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2)签订《慕尼黑协定》,纵容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12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内容

• 时间:1939年8月

• 内容:互不侵犯;中立;10年;瓜分波兰

126.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127.敦刻尔克大撤退:33.6万人成功退守英国,成为诺曼底登陆的主力。 128.《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940.9.27 129.不列颠之战: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130.莫斯科保卫战:1941.9.30-1942.4.20;“闪电战”第一次失败 131.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及后果

• 时间:1941年12月7日

• 后果: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英与日德意互相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13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信号(序幕):美国《租借法案》、英美表态支持苏联 • 基础:美英《大西洋宪章》,美英联盟

• 形成标志:1942.1.1,苏中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33.主要战场战略转折的战役

•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34.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瓦解的开始 • 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会议——《开罗宣言》 • 1943.11~12月,苏美英德黑兰会议

•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1945年4月25日,盟军与苏军易北河会师 •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第六分册:

135. 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及其和平解决的影响

•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 影响:(1)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2)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共的“逼蒋抗日”方针得以实现;(3)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6.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及影响

• 时间:1937年7月7日 • 影响:(1)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以国共两党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

13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口号。 • 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

• 毛《论持久战》报告,奠定理论基础。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其初步形成。

• 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中共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实现军事合作。

9 • 1937.9,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 正式建立。 138.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

139. 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及指挥者:1937年9月,林彪 140. 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及指挥者:1938年3月,李宗仁

141. 百团大战(敌后战场)的时间及指挥者:1940年8月,彭德怀

142. 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驶主权的时间:光复日——1945年10月25日 143. 重庆谈判的双方代表及主要成果

• 代表: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 • 成果:(1)《双十协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带来了短暂和平、民主的局面 144. 内战爆发的时间: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145. 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形成“品”字形战略态势 146.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47.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及评价

• 形成:雅尔塔会议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1)1943.11,开罗会议,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利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2)1943.11~12月,德黑兰会议,苏美英,①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的宣言,②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强了三国联合对德作战,发表《德黑兰宣言》。

(3)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②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4)1945年,波茨坦会议,苏美英,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发表《波茨坦公告》,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 评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旧的欧洲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美苏控制世界的两极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标志着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美苏都利用战后世界分化重组的时机,发起和组建了各种国际性或地区性的组织机构,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战略安排。

148. 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149. 冷战序幕拉开——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 150. 美苏争霸的重要事实:朝鲜战争、修建柏林墙、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151.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标志

152. 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的标志 153.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的时间:1993年

154. 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的时间:1995年1月1日 155.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 156. 抗美援朝战争

• 开始: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参战

• 结束:1953年7月,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 意义: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三篇:高二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的核心,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对人们心灵的抚慰。这说明( )

A.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C.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2014年9月28日,“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陵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该展览( )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揭阳当地人的口头禅“察人”、“老在行” 、“俏过王莽” 、“软风软日”等生动亲切。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人们担心方言会加速流失。 下列对方言文化的认知,正确的是( )

①方言文化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②方言文化具有地域性,但不具备世界性 ③揭阳市的方言比其他地方的方言优秀丰富④方言文化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中国汉字拼写大赛正在CCTV10热播!央视主持出题,社科院专家为考官,最标准纯正的发音与笔划,带你进入最奇妙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活动旨在通过汉字拼写大赛,让大家重视汉字、重视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传统的东西,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这是因为( )

①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 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 ) A. 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D.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6、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 ②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③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为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浓厚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0、2013年2月25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此事一报道,随即引发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下列对“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看法正确的有:( ) ①在数字时代,强迫儿童用他们以后几乎用不到的字体写字是浪费时间 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键盘,而不是书法

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该做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 ④书法是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该做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1、在获奖感言里,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文学无用论”致辞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文学艺术( )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熔化物我,创造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3、中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遗失损毁情况较为严重,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文化典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重视文化典籍的保护工作,是基于( ) ①文化典籍是我们的先进文化

②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④抢救和保护文化典籍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不可摧、巍然挺立。中国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古已有之,亘古不变 ③可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2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在革命年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今天在和平年代,爱国则要求我们把“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铭记心中,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努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表明( )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体要求不同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6、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 )

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 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7、有一种精神,它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这种精神是________精神。 ( )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8、新时明广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沐现了鲜明的时代持色,是新时期广东人民开创新事业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 ) 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索

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到丰富与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 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0、2013年6月底,搭乘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锐意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它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使我国的深空探测能力进一步提升。这说明( ) A.自强不息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B.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民族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D.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1、“孟母教子”、“徐母大义”、“岳母刺字”等都体现出了“聪明智慧、勇敢无畏,忍辱负重、自强自立,无私奉献、不计名利,胸怀宽广、博爱慈悲,勤劳刻苦、维护正义,热爱和平、造福人类,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中华母亲精神”。“中华母亲精神” ( ) ①是勤劳勇敢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②是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③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体现

3 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一个精神和文化富有的民族,才是一个值得尊重、具有尊严的民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 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内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3、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24、无论是面对人类社会发贼胆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还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世界总能从中国人民身上得到一个相同的回答,那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与创新。这表明( ) ①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③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又一部文艺精品。《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 )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4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27、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样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然而,我们的新生代向世人宣告:无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无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多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始终长明不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守护着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材料一:所以,他们在北京奥运会上志愿服务,“鸟巢一代”用从容自信的微笑征服了世界。

材料二:所以,他们在西方某些媒体歪曲报道拉萨“3·14”事件时挺身而出,留学法国的李洹站在巴黎共和国广场呼唤:“来中国吧!来看看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中国,一个西方媒体不会展现给你们的中国!”

材料三:所以,当甲型H1N1流感肆虐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海籍留学生小盛在网上发出推迟回国倡议,“对祖国和家人负责”,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饱满的生命,飞扬的青春,阳光的神情。共和国的灿烂光明正在年轻一代的幸福人生中升起。“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祖国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

一、

二、三共同揭示了什么文化信息?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围绕材料揭示的文化信息,谈谈上述材料给与你哪些启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材料二: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表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何联系?

(2)阐述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3)在当今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6 高二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试卷答案

1-5:DBCBC 6-10:ABDCA 11-15:DCDAB 16-20:CDBCB 21-25:ABABB

26、 (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

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27、中华儿女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无论在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⑤我们青年学生要把爱国落实在行动上,如反对分裂、维护安定等。

28、(1)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中国梦”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来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素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3)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人人都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第四篇:文化复习提纲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现象?形式? 2.文化的含义? 3.文化的特征? 4.文化的实质?

5.文化的作用?政治、经济、综合国力、人

6.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表现;相互交融的表现

7.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应对(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8.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4. 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5.如何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6.如何区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含义;意义)? 2.文化遗产(地位、意义)? 3.世界遗产分为哪三类?

4.文化多样性(含义;表现;原因;意义;特点;态度;原则)?5.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6.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 8.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9.文化传播(含义;途径;手段;意义) 10.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1.大众传媒(含义、发展阶段、出现标志、特点、作用)? 1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推动文化传播(意义;使命)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表现?

3.传统文化的特点(特点有哪些、如何区分)? 4.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 5.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是什么、怎么做) 7.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 8.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怎么理解)? 9.如何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功能? 10.如何全面理解教育的作用(全品114页)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源泉;动力;目的;主体;根基;渊源;标准;作用(意义);原因;措施(途径)? 3.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4.文化创新是一个什么过程?

5.文化创新为什么要博采众长?怎样博采众长? 6.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哪两种错误的倾向?

7.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8. 新时期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内在要求?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古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的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5.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6.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8.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0.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 11.中华文化的力量? 12.文化的基本载体?

13.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关系?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是民族精神?2.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4.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5、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的和作用?

6、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点、主题?

7、民族精神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

8、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0、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11、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2、如何区分民族精神里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3、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14、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5.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能永不泯灭?

第八、

九、十课

1.当代文化生活斑斓色彩的原因

2.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表现;原因) 3.当前,我国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4.大众文化(含义;发展要求)

5.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含义;危害;态度;原因;区别) 6.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7.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8.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内涵;特征;意义)

9.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原因;措施)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义;根本任务;措施) 1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原因;措施) 13.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原因;措施)

1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原因;要求) 1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原因;要求) 16.如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见 《全品》) 17.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9.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2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和重要性

21.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关系 2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国家;个人) 24.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5.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关系-区别和联系)26.公民如何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27.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国家;个人)

2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第五篇:第四单元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 如何认识当代人们文化生活的现状 (1)从文化市场看,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从人们的文化生活受到的影响看: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双重影响,有喜有忧。 (3)从文化消费方面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4)从文化性质方面看: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既有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又有腐朽、落后的文化。

2、如何应对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文化生活现状?(多角度:国家、企业、公民) (1)国家(政府):①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国家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P88 ②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P89 ③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P93 ④加强文化建设,国家还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P94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生产经营者(有时是社会其他主体,如学校、家庭等): ①文化生产经营者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守法经营,提高职业道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生产、不销售、不传播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P87 (3)公民:①公民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即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P90 ②公民要学会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陶。(第一单元) ③公民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课) 3.如何认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表现: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2)危害: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相比较而言,腐朽文化的危害更大) (3)对待态度: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存在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市场经济导致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

来,滋生不良思想。④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会引发各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助推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与泛滥。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P9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弘扬文化主旋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①当代中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先进健康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并存,人们面对的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复杂现状决定的P93)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还是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巨大的积极作用决定的) ③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重要地位决定的 P93) ④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意义P96) 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见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读熟即可)

2 、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必由之路; (2)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四个决定因素)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有利于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

3、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98-100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98页) (注意读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99页)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00页)。 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要把握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96页) 道德修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8)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培育“四有”公民;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增强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相匹配。 信;

(2)文化的作用: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10)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于促进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和公民个人的进步。(第一单元)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近代衰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立之后担负起了中华文化复兴的重任。

2、怎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见后)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必须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大公民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5)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弘扬主旋律?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此题比较开放,这是基本要点库;注意:该题应特别注意理解,做题时注意根据材料和设问,灵活变通迁移)

(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4)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承与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

11)文化创新的很多措施,在做该类题目时也可以迁移变通使用。 (

上一篇:供电优质服务工作发言下一篇:高二班级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