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服装设计教科研问题研究

2022-09-12

服装是一个传统行业,虽然高科技服装、智能服装、可穿戴科技的广告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多数企业、多数服装院校从事的工作仍然围绕传统服装展开。面对政府对科技的积极投入和政策导向,很多企业希望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科技型企业。藉此在税费、资金、公共资源等方面政府倾斜性支持。很多科研院所也希望藉此机会将传统服装教科研全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实际上这个工作从前期铺垫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构思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就是目前服装科技研发三个层面的源头。第一阶段科研院所为主的高科技服装的研发(目前属于第一层面),第二阶段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属于第二层面),第三阶段高校设计类专业与工科专业、企业的合作(属于第三层面)。前述“企业希望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科技型企业”属于第二层面。从现况来看,第一、二层面进展顺畅,第三层面还在试探期。

第一二层面所做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新材料、传感器、信息技术等的开发应用。这些新产品、新功能的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军队、运动从业者爱好者,或者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病残人员等)。第三层面面前解决的更倾向于采用新材料和新科技的服装审美效果提升。

实际上目前在三个层面都存在问题。具体分述如下:

一、第一层面——科研院所科研方面

第一层面上,科研院所的研究主要由专职科研人员开展。不可否认第一层面的科研成果中有很多功能新颖、实用性强的产品。这些科研人员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很多没有高科技服装使用的经验。这种情况造成有些产品存在功能脱离实际使用需要的问题。它们中一部分是跟随欧美高科技产品的步伐,研发与欧美产品功能类似的同类产品。具体方式分为仿制同类品,或者发明能达到欧美技术指标的同标替代品。另一部分是办公室灵感,这类产品主要由科研人员随机的灵感产生。

就仿制品或者同标准替代品的研发而言,首先我国的地理气候环境与欧美差异较大,有些欧美产品的标准不适应我国的气候环境。例如防水透气面料,如果采用欧美G-tex标准进行仿制或者生产替代品,这些仿制品和替代品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大多不实用。因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梅雨季节属于高温雨季,而欧美大多数地区雨天较凉爽。所以G-tex标准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或者户外运动中会产生服装内环境温度较高、温湿难排的问题,并不适用。其次,服装是户外装备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兼容性。例如在军用服装重量要求方面。在我国军队目前的摩托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情况下,徒步仍是行军的主要方式,所以我军对于服装减重的实际要求比一些发达国家更加迫切。而由于饮食习惯、人种特征、后勤保障的差异,我国对于服装在抑菌、牢固、舒适等方面的要求并不比发达国家低。

至于办公室灵感产生的高科技产品,则容易产生某些功能突出,其他功能被忽视的问题。因为办公室科研人员大多缺少极限户外运动或者高强度战争经验,科研开发与实用脱节的问题必然存在。所以很多研发的工作采用了发明、试用、反馈、改进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从流程上看是合适的,对于产品不足的弥补是有帮助的,但是产品在研发阶段遗留的问题过多,有时多种不足的补救方案互相冲突,功能上只能顾此失彼,影响预期效果的实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发人员的没有大量亲临环境的经验造成的,同时这也使得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追求仿制和急于搜寻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指标,而忽视国内用户的特殊需求。

所以人才方面,应该增加有一线用户经验的科研人员比例。将他们在一线使用中体会到的问题作为研发的起点,减少了后期试用验证的时间,加快研发节奏。这种做法在以色列已成为传统。在我国有两条比较现成的途径可以改造加以利用。其一,我国大量的大学生进入军队,使用高科技装备,这完全可以为国家下一步包括服装在内的军民高科技装备改进、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其二,政府、企业和大学需要强化大学社团对于高科技终端产品的使用培训。大学生根据对产品性能的体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并带着问题进行大学阶段的科研创新,创新成果产权属于学生或者学生与指导教师共有。如此实现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而非简单的以企业需求或者教师兴趣为导向的研发道路。这种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还有利于多领域成果的整合。终端用户为了得到理想的产品,不会将采用的新技术限制于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而会积极寻求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这对于没有科研行政隶属关系的军人和大学生来说则更容易实现。另外,这种模式既可以避免个别企业或者教科研部门仅仅希望获取科研经费,而科研成果流于形式的情况,也可以避免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浪费。

二、第二层面——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开发是当前主要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中,新品的预期技术指标表述明确,科研单位一般尽量达到合同规定的指标。问题是这些只是现有技术下可量化技术指标,例如:****等。而服装板型结构、审美需求等非量化指标只作为可选辅助需求。这造成了好材料、好设备,但是穿戴不舒适、样式不好看,产品综合应用性能不高。这种产品作为军用品会影响军事行动的开展;作为民品又很难收到良好的市场回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些产品技术指标不错,却因为不好看而流失顾客群的原因。

三、第三层面——高校设计类专业与工科专业、企业的合作

为了弥补第二层次的问题,近些年设计专业人员与工科人员的合作逐渐引起科研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现在我国的设计专业与工科教育的专业管理隶属部门不同。工科专业一般设置在工科学院,管理和考核由工科管理部门负责。而设计类专业放属于艺术专业。一般情况下,高科技服装研发相关的纺织、微电子、轻化等工科专业人员并不进行服装板型、审美方面的专业学习。而服装设计专业也不进行跨行工科知识的讲授。不但如此,服装设计专业在设计水平上往往向纯艺术专业靠拢,艺术史研究上向文史靠拢。服设专业人员不仅缺少跨行工科的知识,而且缺少与工科沟通的表述方式和思维习惯;相对应的工科专业人士也缺乏设计专业的知识和交流术语。加之经费额度、立项难度、奖励政策等大多向工科倾斜,工科人员缺少获取服装设计人员支持的迫切性。如此,两个专业的合作既缺少体制的保障,又缺少心理的平等。

对于这个问题,仅仅将高校内分属不同专业的主管部门进行合并难起到实质作用。笔者认为,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整,应该在不远的将来有效地解决我们面临的以上问题。

第一、学院行政隶属上,要采取艺工双领导平行共管

不可否认,现在服装设计专业置于纺织服装学院的情况很多,但是很少见纺织专业、轻化专业、微电子专业置于艺术学院的情况。不论工科还是属于艺科的设计,在学院层面都需要懂专业的领导进行协调,学院是系室与学校沟通的重要一环,是否能以专业的思维模式将校、系情况顺畅传达、落实,是学院的最关键工作之一。而且系室工作的具体化、细节化与学校工作的宏观化、总体化如同建筑中的构架与砖瓦,学院就如同粘合剂。所以在学院工作层面,深入理解系室历史脉络、工作特点,十分必要。而这就需要懂专业的院长配置。工科院长与设计专业院长通过同层级的交流,更容易解决艺工专业的合作协调问题。

第二、在收入分配上,要采取平衡政策

目前国内科研院所同级人员之间的基本收入是按照国家指导、地区调整的政策进行。在工资层面,艺工两科人员差异总体不大。但是绩效奖励、项目回报等方面,一般高校院所,工科项目多、项目金额大,项目劳务费和绩效奖励较多,艺术类则普遍偏少。收入的不平衡导致工科人员在心理上和认识上难免出现工科等级更高、工科专业不依靠艺术专业也能生存的思想。当然,如果在艺术学院内设置工科专业,工科也经常会处于从属地位,待遇因而下降,这对于工科人员的信心同样存在消极作用。所以,在收入分配上,既要考虑到现阶段国家在工科方面投入更大的现实背景,也要考虑艺工结合中设计专业科研教学人员的积极性问题。

第三、在交流能力上,要采取学生混编住宿、互选课程

我国目前工科和艺科合作困难的问题,除了以上行政管理、收入分配原因外,还有学生阶段就存在的隐患。高校艺工分科教育、分科管理、分科住宿是目前学生管理的主要模式。艺工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不多,对于对方思维模式、交流习惯、专业作用、操作模式大多不了解。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中强化爱本专业、发展本专业的习惯性指导方法,更增加了学生内心对艺术专业的排斥(当然艺术专业学生也经常视工科生为另类)。这对他们在校和毕业以后进行艺工跨科合作设置了无形的心理障碍。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培养学生对对方专业的兴趣、具备基本的科普水平的专业交流能力。当然,现在很多学校存在艺工公共课,也就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都可以选的课程。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非专业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但是对于艺工学科来说,跨科学习对方的专业知识,仅仅凭借几次课程是很难构成对对方专业体系总体了解的。并且这种公共课一般对于学生考核的要求较低,所以对于学生将来进行跨科合作的作用比较有限。天津纺织工学院曾经在研究生层面进行过这方面的努力,就是宿舍安排上注重艺工专业学生的混编,这种安排使得年轻学生对对方研究领域、研究思路以及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心理上的专业壁垒逐渐消解,这对于他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期准备。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要艺工并重。

大众认知理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其中舆论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强舆论宣传,在艺工宣传中强化艺工交叉合作产生最佳综合效应的舆论导向,会改善大众甚至艺工科研人员对对方专业的关注程度。从社会层面强化艺工专业双向需求。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高科技概念产品与高科技产品的区别。一般而言新科技产品从试验到成熟的周期很难与纺织品流行趋势的周期同步,大多数情况下新科技达到成熟可用的水平所需时间要比流行一年两季(SSFW)的发布周期长。使用单一科技成果的服装在一季被宣传,下一季就可能没有新的科技亮点。有些公司为了保持科技亮点,会采用概念产品,也就是不成熟科技产品作为宣传的噱头。这种做法短时间内可能会保证品牌的市场热度。但是概念科技毕竟不是成熟的科技,当大众理解概念科技就是做一个表象而非实质时,品牌的地位会受到严重折损。二、科技感服装与高科技的区别。科技感服装经常模拟高科技服装的款式、色彩、质地,但是科技感服装的款式、色彩、质地的变化并不是因为高科技采用产生的。这种模仿高科技产品外部形象的产品只能推动大家对于高科技服装追求,并不能促进艺工结合高科技产品的产生。舆论需要引导大众提高对高科技服装的认识,促进终端市场对高科技服装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终端消费可以输出足够的动力保证艺工结合实现高科技服装的市场化。

随着我国加工成本的提高,很多传统服装加工订单外流到一些成本更低的国家。同时因为这些年服装供应量的增长,市场趋于饱和。虽然各个企业竭尽全力优化产业链、提高传统新品的开发频率,但是高强度市场竞争环境下,传统服装保持市场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高科技服装也许是一个发展的方向。而从人力资源入手,科研院所和企业适当地进行调整,将是高科技服装适应市场变化的前提。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作为传统产业的服装行业也逐渐关注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我国为了保证高科技服装的研发进程,从资金、制度、管理上做了很多尝试。这些尝试在有些方面收效显著,在有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针对如何从人力资源角度保障高科技服装研发高效运行的问题,本文从院级领导构成、收入分配、交流能力培养、舆论导向四个方面提出了艺工院长并置、收入平衡、艺工专业学生宿舍混编、强化艺工结合成果宣传的四方面建议。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科技

上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下一篇: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吹哨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