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路在何方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路在何方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论文农村保险论文敢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路在何方—浅议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论文农村保险论文

敢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路在何方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

摘要:农村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初见成效,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中国处于经济战略转型的基本现状,依然就围绕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方针,其中特别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小额保险的试行,本文阐述了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局势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其进一步推广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保险公司涉足该领域之后却是举步维艰等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经济转型;发展建议 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业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瓶颈,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正在日益凸显着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的经济战略转型是否成功,“三农”问题是否能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理论分析

小额保险(Micro-Insurance),根据国际贫困扶住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定风险事件的风险保障,同时低收入人群要按照承保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所涉及的成本按比例支付一定保费的保险服务。从世界上各地区的实践来看,其要成功发展,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必须要符合低收入人群的需要,适当的确定保险的保障范围,可承受度,可获得性等。

而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同,人们对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也收到面临风险大小,个体风险承受能力,个人财富以及保险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最优保险需求模型:

maxI{(1-P1-P2)U(W-(P1+C))+P1U(W-(P1+C)-L1+min(I,L1))

+P2U(W-P1+C)-L2+min(I,L2)}„„① W(-P1+C)>W1„„②

其中,U为投保人的效用函数,W为财富,P1,P2分别为未来损失L1,L2(L1

根据①可知,在不考虑基本生活需求的财富约束时,投保人的最优保险金额是处于两种可能的损失金额之间,即L1

P(1-P2)U(1W-(P1+C)=P(21-p)U(1W-(P1+C)-L2+I)„„③

但如果考虑到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时,对于低收入人群,他们可以承受的保险金额则只能由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方程式决定,即受到条件○2的限制:

L*Low(W-W1-C)/P„„④

因此,由以上①至④所列的模型可知,面临风险的水平越高(包括出险概率越高以及出险之后损失越多),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越低,人们的潜在保险需求越大。保险成本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即使潜在的保险需求很高,人们所能承担的保险金额也就很低。可以看出,低收入人群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之间的反差,给小额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小额人身保险则恰恰满足了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同时又为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之最终能成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推动力之一。

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现状分析

(一)面临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依然在不断的加深,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脆弱性告诉我们,当务之急,中国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外需并重,以不断的扩大内在市场——尤其是在其中站决定性作用的农村消费市场来谋求长期的生存,但是,这种经济的转型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阻力是中国的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相对于消费能力的消费意愿也更加低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高储蓄习惯,这种储蓄习惯又源于居民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这种状况在现在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转

变。当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传导到中国实体经济层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时候,这种储蓄的意愿就会达到一个顶点,相应的,消费的信心和意愿也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之前,可以预见诸如“汽车下乡之类的下乡活动虽然在初期由于财政的补贴等会有一些效果,但是仍难以真正的活跃农村消费市场,达到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目的。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真正大幅上升,另一个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储蓄需求。前者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程,而后者则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大动作,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状况,其根本的立足点又在于建立并且健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机制,使农民真正的享受到党在十七大提出的“使全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带来的乐趣,农民们才能真正能够放心的进行消费而不用储备大量的现金以防万一,整个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为庞大的“中国制造”提供庞大的市场,改变我国过度依赖于出口的经济结构,实现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

(二)低收入人群转移风险,稳定保障需求空间巨大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体系并没在现行机制下在广大农村普及,农村新农合的保障程度依然十分有限,农民人身或是财产损失补偿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农村保险业务

进程缓慢,根本上的制约了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着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有兼有商业保险的高效运作方式的保险措施,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保险需求,其能够在没有适合农村社会的保险项目的情况之下向农民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保护服务,也能够在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向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商业性质的保险,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根据《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很大一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边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农民工。作为农村大量流动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口,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游击性流动大,使得政府无法采用简单的城镇保障方式保障其的风险。然而,年龄在18-50岁的青壮年农民工人口占到农民工人口总数的97%以上,96%以上从事的是工作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女性农民工从事生产工作强度大的流水线工作,男农民工则聚集在意外事故风险极高的建筑业,冶金矿产业。这一低收入人群在风险面前非常脆弱,除政府救济之外,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缺失严重,应对风险的措施也相当有限。小额人身保险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在工作期间的人身保障需求,有效的转移其的风险,弥补由于风险管理手段的薄弱和滞后造成的相对贫困。

(三)保险公司涉足农村保险市场动力不足

从试点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开展情况来看,保险公司涉足农村

保险市场动力不足造成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虽然保监会出台了较多优惠政策,但是目前为止也只有不到十家公司申请了小额保险业务。究其原因: ①城市市场相对较完善,农村市场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 ②开展农村小额保险在费率厘定,保费收取,保险理赔等环节也存在困难。

③保险公司很多都以城市为中心,不善于开发适合农村的产品,致使现有的小额保险险种缺乏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小额保险是扩大社会保护的有效工具,很多国家已经将小额人身保险纳入综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大的激发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积极性,为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切实的保证。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保险可以,并且应当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同时,政府也应当给予巨大的扶持。①政府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小额保险市场,对于开展农村小额保险的公司,实行切实的优惠政策。适当的优惠政策和广阔的农村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保险公司投身到小额保险之中。②政府对农民进行一定的保费补贴。一方面可以缓解了农民因收入原因而无法购买小额保险情况,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小额保险的覆盖面,推动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

(二)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保险是一种引致性的需求,不是自发形成的,这就需要不断向农民普及保险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启蒙他们的保险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一方面,政府以及大型的金融保险机构可以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教育,帮助低收入人群了解保险,熟悉保险,并且运用保险知识,通过保险知识的普及,激发他们潜在的保险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使之参与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当中。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努力塑造自身的良好的形象,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又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投资建立农村的民心工程,例如修建希望小学,或是以公司的名义在乡镇小学设立奖学金,使农民对保险公司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使得保险事业真正的深入民心。当然,笔者在此还需指出的是,宣传的持久性的必要,只有通过“零距离”的贴心宣传,反复宣传,才能真正的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促使他们保险消费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三)保证以及优化的保险服务

农村保险市场的脆弱性和原生态的特征,促使政府以及相关的保险公司在保险服务的设置和推广上,更应该注重服务本身的优质性和合理性,建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基层体系。也就是说,要以村为最小单位,以村委会、村卫生所等村级机关为依托,设立小额保险专员和临时理赔点等构建基层服务体系。一是在县级保险公司设立小额保险管理机构,设专人进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参保人数、地区等设立保险专员,由县一级的保险公司进行管理。二是针对农村小额

保险可能存在集中理赔的问题,可以建立临时理赔点,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的保险公司派人进行理赔,平时则由保险专员负责理赔。保费收缴可引进高科技产品。进而,力求小额人身保险服务达到一个简单化,可操作化和可实现化的“三化”标准,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帮助农民在受到意外风险后能够尽快的回复生产和生活,享受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切实实惠,从而也将进一步的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王珺.小额保险需求分析.保险研究.2008(10). [2]张文庆.论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机遇和对策.经济师.2009(7). [3]王文军.农村小额保险情况调查.中国保险.2009(4).

第二篇:大学毕业,路在何方?

小编寄语:转眼又是一年毕业在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敢问大学生毕业后路在何方?究竟该怎么继续人生之路。

大学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不光要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还要完成多种角色的转变和多项素质的拓展,为今后的事业,为整个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很多同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拼搏,终于顺利通过高考,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但是却一下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没有了拼搏的激情和动力,陷入了极度的迷茫和困惑之中。如何走出困境,重树信心,重获动力,关键在于人生目标的重建和大学生涯的合理规划。

因此不妨采取逆向思维,从结果推导过程,首先明确大学毕业的出路,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出路,并制定出相应的大学生涯规划。概括地讲,大学毕业的出路无碍乎两条,要么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要么直接就业参加工作。读研又可分为保研、考研和出国三种形式,而就业也分为求职、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三种类型。 宝剑锋从磨砺出——保研

大四学生中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保研的人过着猪一般的生活,找工作的过着狗一般的生活,而考研的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的确,既无复习备考之忧,又无四处奔波求职之苦,保研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确实是一条“零压力”之路。保研的结果固然光鲜,但其过程却是漫长而艰辛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保研之路应该从大一就开始,而且一直贯穿前三个学年。西电的保研条件一是前三年课程平均成绩要达到80分以上,且无不及格课程;二是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或是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优秀;三是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进行成绩排名,根据各学院保研指标,经过面试择优录取。对于参加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国际性)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者,学校将划拨专项指标予以推荐保研。

保研是人生道路上难得的继续深造学业的机会,但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因此,有志于保研的同学,应该从大一就开始着手,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一是抓好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课程成绩,为最后的保研排名做好准备;二是学好外语,达到保研的相关要求,同时为今后的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力求为保研增添筹码;四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研的最后一关——面试,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是对其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外语口语水平等综合能力的检测,因此平时要多积累、勤锻炼,注意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保证面试的顺利通过。

而今迈步从头越——考研

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四毕业后继续深造成为时下的流行趋势。保研的名额毕竟有限,因而更多的同学选择考研,有道是“大四莫等闲,王道是考研”。 考研不仅是一次获取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部分同学还是对人生的一次重新“洗牌”,本科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的不理想都希望通过考研得以转变。当然,选择了考研,某种意义上也就又一次将命运交与了考试,一切重新归零,从头开始,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目前全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由全国统一组织,复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初试科目为四门,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由国家统一命题,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满分值各为150分(其中部分基础课如数学由国家统一命题)。复试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考察报考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面试则包括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外语听力和口语等方面的考核。

考研与其他考试一样,并无什么神秘可言,无碍乎平日复习加临场发挥,至于什么“考研秘籍”,以下三点倒是值得考研人注意:一是打好基础,未雨绸缪。考研就像高考,“毕其

功于一役”,考前的复习固然重要,但从考试科目来看,平时的积累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数学、外语以及专业课都需要在前三年打好基础。二是贵在坚持。考研的道路充满艰辛与坎坷,这一点每一个考研人都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旦下定决心考研,就应该坚持下去,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切忌在考研与求职之间摇摆不定,“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三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考研毕竟还是与高考有所不同,高考确实是独木桥,除了冲进“象牙塔”,我们别无退路,但考研即便失利我们还会有诸多选择,要牢记“天塌不下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有时过程也是一种美。

大江歌罢掉头东——出国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周总理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前所发出的豪言壮语。相信“远渡重洋、卧薪尝胆、学成归来”也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梦想。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出国留学相关政策、服务的不断完善,这一梦想已不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已成为大四毕业生的常规选择。目前很多高校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寄”是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托”是指托福。由于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往往需要GRE和托福成绩,考“寄”、考“托”就成为许多在校学生的“寄托

谈及出国的目的,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无疑是首选,更自由的学术环境、全新开放的视野、完善先进的设施、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机会无不对中国学子充满了诱惑。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感受新的文化、尝试新的生活也是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的重要原因。此外,面对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国镀金,提高含金量,增加回国就业的筹码,也成为部分同学“曲线救国”的选择。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出国是“随大流”或者是出于“家人的期望”,甚至有的是因为“别人出去了,所以我也要出去”,并不知道为什么出国。主导中国留学咨询市场风向标的徐小平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适合出国留学,但并不是现在都适合出国。”因此出国前应该明确自己出国的目的,给自己一个出国的理由,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虚此行。

当然,如果你已下定出国的决心,那么就应该在大学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应该树立国际化视野,密切关注所学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国外的发展动态,做到与国际接轨,为将来出国深造奠定好基础。其次是抓好外语学习。外语水平考试是出国留学必过的一道门槛。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专业所要求的外语考试也不尽相同,目前比较普遍的外语水平考试包括TOEFL(即托福,是为申请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就读高等院校的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提供的一种英语水平考试)、IELTS(即雅思,主要是英联邦国家所要求的英语能力考试) 、GRE(申请美国研究生者必考)、TEF(法语水平测试)、TestDaF(德语考试)、日本语能力考试等。第三是提高专业课成绩。国外学校对本科期间的课程成绩具有严格的要求,主要考核依据就是本科期间的平均分,也就是所谓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即平均成绩点数,是将每门课程的学分乘以学时,加起来以后除以总学时,得出平均分),这是申请者能否获取入学资格以及奖学金的重要因素。第四是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方面,国外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因此要注重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另外国外学校更注重实践,因此本科期间要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生活方面,身处异国他乡,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也要予以加强。

众里寻她千百度——求职

以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大学毕业继续深造的机会毕竟还是有限的,以西电为例,近几年的平均上研率约为30%-40% ,大多数大四毕业生还是会选择直接就业。当然,并不是说直接就业是上研无望、出国无门下的无奈之举,任何事都有利弊两面,直接就业虽然暂时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但是在时间上却占据了先机,你可以用别人继续上学的时间完成自己业务技能的提高、社会经验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人脉资源的拓展,全面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职场如战场,求职的过程同样充满竞争,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僧多粥少”的局面日益严峻。同时,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求职期望,因而,手捧简历,身处双选会现场,虽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依然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如何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呢?首先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清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准求职目标,不要盲目的追求那些高地位、高待遇但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擅长的工作,这样不仅会增加自己的求职难度,即便真正应聘成功,将来也缺乏用武之地。因此,大学期间应该及早地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选准目标,有的放矢。其二应该有一份“漂亮”的简历。这里所说的“漂亮”,是指在你的简历中应该有能够吸引用人单位眼球的亮点。这些亮点可以是你优异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是你与众不同的特长,抑或是你参加学生社团或是其他社会活动的经历,而这些都依赖你在大学四年的日积月累。第三要过好面试关。面试是应聘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决定你是否被录用的关键。面试往往是对应聘者形象气质、品德修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速成的,应该在平时就注重锻炼与提升。总之,求职虽然是在大四,但功夫要下在整个大学,平日的修炼才会成就你最后的正果。 龙门一跃天地宽——考公务员

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考取公务员,端上“金饭碗”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稳定、压力小、待遇福利高、晋升前景广,公务员的诸多优势使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趋之若鹜。大家都希望通过所谓“国考”的公务员考试,能够龙门一跃天地宽,飞上枝头变凤凰。当然,“国考”之难也是众所周知。据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了104万,而最终录取名额仅为13566人,淘汰率高达98.7%,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包括《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两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是考查应试者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考察的重点包括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五个方面。申论考试是为应试者提供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着重考察的是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

从公务员考试内容不难看出,想依靠题海战术、考前突击达到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对于行测,首先应该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准确的分析,五方面内容哪方面擅长、哪方面欠缺应该了熟于胸,优势要保持,不足要竭力弥补和提升。对于申论,多读书、多看报,报刊杂志上的社论、评论以及党和政府的一些重要文献都是最好的教材,从审题到破题到立意再到语言组织,都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不复习才是最好的复习。

当然,能够通过公务员考试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还是要摆正心态,考公务员可以是一种选择,但绝不是唯一选择,有时抱着“重在参与”的心理,或许还真能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奇效。

花开花落两相知——创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而优则商“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同时,一边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一边是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自主创业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学历高、思维快、观念新、素质强、专业知识过硬、创业热情高涨这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种种弊端,比如社会经

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对市场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管理的经验;社会资源匮乏,缺少资金筹集、产品推广的渠道等。大学生创业就如同王朔小说的题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大学生创业火焰般的热情是否能够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初涉商海的你能否成为下一个马云、下一个牛更生或是下一个比尔盖茨,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上下求索。

走出校门,空凭一腔热情就踏上创业之路,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会四处碰壁,铩羽而归。钟情于创业的学子们大多数只注重社会的打拼,而往往忽视了大学校园的作用。其实,如今的高校正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越来越成熟的环境和氛围。我校就开设了多门关于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大家可以藉此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另外,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也为学子们提供了小试牛刀、模拟实战的机会与平台。此外,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社会的认识、经验的积累、人脉的拓展、各方面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可以说创业知识广泛存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之中,只有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积少成多,才能在创业的大潮中获得先机。

大学的舞台足够宽广,大学的生活足够精彩。年华似水如何流连,岁月如歌怎样谱奏,全在于我们自己的演绎。出路既定,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及早做出选择。定好目标,做好规划,有的放矢的拼搏奋斗,相信大学四年后我们每一个人脚下都会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第三篇:学年论文:路在何方

路在何方

——从曾树生看女性悲剧原因及出路

摘要:中国女性问题的产生发展有着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多重文化背景,女性们既存留着传统文化的历史遗迹,同时又受到新启蒙思潮的心灵冲击;既寻求着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也都面临着觉醒后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本文试着从曾树生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去探讨封建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特点对女性的深刻影响,并由此进一步去寻求女性的现实出路。

关键词:女性;曾树生;悲剧;原因;出路

她们总在寻求自身的解放,却又不停地试图去寻找某种依靠或者保护,这种致命的奴性依附心理必然导致反抗的失败。[1]曾树生正是这种相互交叉、互为影响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典型女性形象,她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为我们试图去剖析女性命运与出路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一、思想觉醒是个性解放的基础

作为时代女性代表人物的曾树生,她处处表现出时代女性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呼声,其思想具有与传统女性决然不同的本质特征,敢于挑战封建传统的绝对权威。她受过高等教育,充满事业梦想“我们有理想,也有为理想工作的勇气 ”,曾经希望和丈夫共同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她蔑视伦理道德,勇于表达爱意,敢于强行突破传统伦理和道德规范,和丈夫汪文宣由爱同居,也可以无视汪母的鄙夷与讽刺;她经济独立自主,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时候,她也勇于承担起家庭经济开销的重担。 曾树生在处理婆媳关系时表现出了时代女性的新特征。针对汪母封建家长式的管教“我管得着,你是我的媳妇,我管得着!我偏要管”,曾树生选择以“你越说,我越要做给你看,本来我倒不一定要去”这种直接对抗的方式作为回应,以此表明自己不会甘心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儿子”的抚养问题上,两人也道不同不相为谋,汪母信奉传统 1

的“相夫教子”,而树生则认为“小宣跟他祖母合得来,他有祖母喜欢,有父亲爱护,也是一样。反正他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年纪也不小了,用不着我这样的母亲了”“他没有我,也可以活得很好”。曾树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传统封建的汪母是不可能共存的,“你母亲那样顽固,她看不惯我这样的媳妇,她又不高兴别人分去她儿子的爱;我呢,我也受不了她的气。以后还不是照样吵着过日子”,与此同时汪母也知道她们不是同路人“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两人都明确表示“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有我就没有她,有她就没有我!”,而最终以曾树生的离家出走来结束这对激烈冲突的婆媳矛盾。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则是让人唏嘘不已。祥林嫂的骨子里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礼教的烙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只知道“三从四德”,同样是面对婆媳关系,对于封建婆婆的疯狂迫害,祥林嫂除了恐惧就是躲藏,丝毫不敢去挑战婆婆的封建权威,虽逃到鲁镇帮佣以图自食其力而不致被迫嫁人,却最终还是被婆婆发现给绑了回去。活又不能、死又不敢的她,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这正是导致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根本之所在。[2]《家》中的鸣凤,她曾经也有过自己许多天真的幻想:“假使我的命跟小姐们的命一样多好”“她也曾梦想过精美的玩具、华丽的衣裳,美味的食物和温暖的被窝”。她并不敢奢望能与觉慧平等的生活,仅仅“只要一生一世在你身边就满意了”,甘愿就此服侍小主人一辈子。当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了无希望后,投湖自尽似乎成为她没有选择的选择,她丝毫没有意识到导致她走向死亡的正是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样还有作为恪尽职守、贤妻良母的瑞钰,为了“避免血光之灾”的无稽之谈而惨死让人苦笑不已;《骆驼祥子》的虎妞因为长期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被压抑、深受封建家庭剥削,因而导致心里变态便也迫害于人,终究得到个难产而死的下场。以高家、鲁镇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势力,以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为这些“铁屋子”里的女性打造了一根根牢不可破的枷锁,牢牢锁住她们的身心。

鸣凤、祥林嫂之死,只是众多被封建传统礼教迫害致死的女性形象的缩影。她们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人生的生存准则,丝毫不曾想过导致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她们心中所信奉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而曾树生则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始终保持着更好地“生存”的欲望,从未放弃追求自由与幸福,敢于与封建家庭作斗争,这是她能够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思想基础。

二、经济独立是平等自由的保障

曾树生相比于其它时代新女性,之所以能够成功脱离封建家庭,关键在于她有一定的经济获取能力,取得了经济权的独立自主,获得了基本的生存能力,进而保持了她思想上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又保证了人格的独立性。

“现在我再没有什么理想,我活着的时候我只想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实际的经济状况基础上:她能用自己在银行上班得来的收入装扮自己,维持着自己的年轻面容;她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出入于众多的社交场合。连她婆婆也不得不承认“她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小宣高昂的学费、文宣的医药费,全靠她一个人来支撑”这与汪文宣形成强烈的反差“拿你那一点薪水,哪里能常到咖啡店啊!”。她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的经济来源,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和物质追求,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家庭的经济包袱,这样的曾树生是有底气指责丈夫的懦弱无能、有资格去跟汪母进行抗争、有能力去支付儿子高昂的学费。

《伤逝》中的子君,由“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变成“我也是涓生的”,这一“子君的归属问题”高度道出了子君形象的转变与命运的归宿。先前的她为了争取恋爱与婚姻自由,敢于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并且成功地与涓生建立起自己的家庭生活。然而婚后的生活子君又暴露出软弱、妥协和思想停滞不前的弱点,完全沉浸在“川流不息的吃饭、筹钱、喂阿随、伺油鸡”之中,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管了家务便连谈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整日倾力于家庭细微、繁琐的小事中,柴米油盐成为她生活的全部,散失了寻求经济独立个人进步的意愿与能力,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这些都导致她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同样的在《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在败落的守旧的白公馆里却有着敢于去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然而白流苏源于女性自身的卑弱和虚荣走向了庸俗,她在西方外衣包裹着下的是一颗充满了典型的封建式的对金钱依附的旧女性的心:一方面,在经济上,她不愿考虑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经济来源,企图以婚姻的手段去谋得生存;另一方面,在个人自由、追求平等上,她认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异性的尊重”,其思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期望获得男性的认可和尊重,以此依靠男性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因此不论她怎么与范柳元斗智斗勇,出发点始终是如何在这样一场两人的博弈中为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

不论是子君还是白流苏,她们都无法保证自己生存的基础——经济来源,这一致命缺陷导致她们不得不依赖于男性,以此谋得自身的生存。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便是经济权:曾

树生之所以能够与汪母分庭抗礼,就在于她在一定程度上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经济开销;之所以能够远走兰州独自生活,也在于与她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去维持个人的基本生活——经济上的独立性,保证了她思想作风上的独立性,能够不受制于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约束。对于子君这样的“新女性”而言,残酷的现实是:女性既要在品行上保持传统文化规范,又要争取在经济上、精神上与男性并驾齐驱。[3]虽然她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但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能力,使得她们对于男性仍然存在潜意识的依赖,她们对个性解放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浅显层面,这种狭隘的眼光也注定在男权社会中的她们无法挣脱既定命运的悲剧。

我们再来看看新时期以来的新女性形象。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女性也遭遇了自身精神的“物化”,她们沉沦于物欲的世界,失去了对自身命运更为深切的关注和历史出路的思考。“木子美”心里没有丝毫的“爱”,她所需要的仅仅是纯粹的“性”;同样的在棉棉的《糖》中也记录了“我”酗酒、吸毒与众多男人性交往的经历,“我每天要和他做爱到底是为了向自己证明他爱我,还是为了高潮?”;《奔跑的火光》中的女主人公英芝,为了躲避男权社会对于未婚先孕的鄙夷,她虽主动向男权社会靠拢,最终却不得不奋起反抗,用汽油点燃了贵清。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中还有少许的理性之光:王安忆以她的“三恋”透视了被社会遮蔽下人的本能的欲望,对性爱的大胆张扬是人的自然属性;方方《树树皆秋色》中的华蓉再现了知识女性面对情感时的投入、委屈、隐忍、期许,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表现出对于男性的“绝望”,这些至少也让我们对于新时期的女性保留着希望。她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表现女性在不同的生活状态包括底层社会的艰辛与挣扎,展示了女性独特的生命意蕴和人格魅力,捍卫着女性内心的高贵与纯洁。[4]

我们可以看到,在诸多的时代新女性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很多女性或许在思想上获得初步觉醒,但是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她们却缺少能够维系自身基本生存的能力——独立自主的经济权,使得她们在获得初步的觉醒后,找不到新的出路。曾树生勇敢地去追求幸福,但她又不仅仅停留在追求一时的恋爱自由或者婚姻自主的层面上,而是对人生的自由、平等和幸福有着进一步的诉求,这一切都源于她独立于封建家庭的经济权。

三、女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统一

曾树生有着敢于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却终究还是面临着“找的到方向,却找不到出路”的尴尬境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她始终没能跳出整个社会的牢笼,只要整个社

会附加在她身上的枷锁没被破除,也许她暂时得到解放,但最终还是无法得到完全解放,悲剧的命运依旧不能彻底改观。

曾树生当初能够在拥有经济能力后勇敢地出走,但最终潜意识还是指引着她选择归来,其实不论她是在重庆还是兰州,始终都没能跳出整个封建社会的铁屋子,而回来后难免会有“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的凄凉之感,这在于她没有想到去与整个社会抗争,而是把错归咎于自己:“我的错处只有一个,我追求自由与幸福”。这种局限性的认识,使她无法看到自己前面的路,最终还是在寒夜中迷失了方向;庐隐的《海滨故人》露莎和她的伙伴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向往自由恋爱和人格独立的意识,但她们刚一走进社会接触实际人生,立刻就显示出弱不禁风的脆弱,对整个社会的旧礼教和传统势力没有抗争的勇气和能力,只能发出绝望的哀怨,折射出新女性精神世界的空虚乏力;放荡不羁的莎菲勇敢的从家庭中走了出来,主动追求自己的真爱,“我爱你阿!我爱你阿!”,她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以自己喜怒无常的性格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与整个封建势力进行无力的抗争;梅行素亲身经历过社会的黑暗腐朽,参加大罢工运动,“中国人齐心呀!赶走这些强盗,狗”,但即便她奋力反抗却是从一个柳条笼中冲出又被另一个更大的柳条笼包围。我们看到不论是曾树生、子君或者梅行素,甚至是新时期的女性,她们虽能够勇敢地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但是遗憾的是她们过于注重个人的解放,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忽视了整个封建社会束缚下的女性解放问题形势依然严峻,没有过多的去关注社会中其它悲惨女性的命运问题。

女性在真正觉醒、获得新生之前,必须忍受着“非人的痛苦”;而当她们挣脱枷锁后,却又面对着现实无际的“虚无黑暗”,始终是在从一种死亡走向另一种死亡,这似乎构成了中国传统女性永无休止的生命历程。她们最终只能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因看不到明确的未来,找不到新的出路而悲观、感伤、颓废,只能是孤独的存活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

[5]结论

从百年来,女性就一直苦苦追寻、求索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在遭遇新时期的“物化”倾向严重的社会现实后,又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无情的冲回了原处,原本就履步维艰的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又增添了重重危机。那么新女性的出路到底在何方?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推断“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如果没

有获得经济能力,娜拉如何能够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存活?《小姐你早》中的戚润物作为极具特点和代表性的知识女性,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最终在精神上、经济上整垮了背叛她的丈夫,这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首先,女性必须从封建社会和传统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寻求女性解放所必需的思想基础。新女性要自觉摒弃“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意识和“三从四德”的封建传统礼教,才能冀希望解除个人自身的枷锁,寻求进一步的平等自由。

其次,女性应当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独立的经济权。这不仅保证了女性的基本生存,并且促使女性去寻求自身的发展,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经济话语权是打破封建男权社会附加在女性身上枷锁的强有力武器。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女性解放的道路必将极其漫长和曲折。仅仅取得经济权似乎也有其局限性,“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7]

最后,女性需要做到个人解放和社会解放相统一。个人解放是暂时的,只有整个社会得到了解放,女性才能真正获得平等自由,才能更好地推动女性自身和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回望百年来女性的解放之路,尤其是相比于西方社会,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内涵特殊、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古老国度,女性解放的历史阻力和现实压力无不数倍于西方。然而,即便是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也应当“冀于将来有万一之希望”,或许会“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6]

参考文献

[1][4]张岚:《本土视阈下的百年中国女性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陈丹:一个被封建礼教虐杀的悲苦灵魂——论《祝福》中的祥林嫂 .《大埔教育》.2007年3月.

[3]王卉:子君悲剧的愿意与启示——重读《伤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9月.

[5]王晓春:真善美的凝结——论茅盾蚀虹中时代女性的独特性.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6]孙旋:女性意识的同质显现——探寻方方、池莉小说建构的都市知识女性情爱世界.江

[7]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四篇:启蒙作文,路在何方

冯娜娜

摘要:启蒙作文指导,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平日里多积累阅读当中的精华,打造坚实的写作功底。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周边事务的好奇心,可使我们培养观察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用探寻的心态去发现真、善、美,评判假恶丑。相信作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我们内心真实的写照和对自我心路历程的切实反映。做生活有心人,畅抒心中所愿。

关键词:自身感受 阅读积累 读写结合 家校结合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刚接触作文,不知如何把握。其实,作文无论什么题材,都是自身感受的真实体现,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想,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但是,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这让老师烦心,家长担心,学生忧心。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教学。

如何写作文,首当其冲的是了解作文格式。小学三年级作文围绕写人、叙事为主题。一般作文要有题目、正文。题目的格式以“长的空四行,短的写中间”为原则。正文如何书写,文章大都以段落的形式布局。每段起始空两格。标点也应该注意,在多次批改作文的过程

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将顿号、逗号、句号放在一行的开始,这是坚决不允许的。除此之外,标点符号也要占格。

作文题目,即题眼。对于一篇作文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习作成败的关键点。我们看一本书,首先看扉页的目录。电影、电视则看海报。哪个吸引眼球看那个。比如笑话《“公鹅”下蛋》就很新颖。那么,如何拟题目呢?题目可以用文章的一句话来拟,如《最后一个杀我》;以文章线索来拟,如《掌声》;以主题来拟,如《我不能失信》;以文章的主人公来拟,如《陶罐和铁罐》;以某种事物的象征实物来拟,如《海燕》、《白杨树》„„力求精辟、幽默、寓意深远„„...

正文是作文的一大构成部分,必须围绕中心来写。所以在积累素材、选材是一定要精当,即使内容再好,背离主题的素材必须删。能够突出文章中心的的典型素材才是可取的。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切记不可文不对题。如何让作文独树一帜、脍炙人口?

一、激发习作兴趣,培植习作自信,

学生若不喜欢作文,没有写的欲望,就写不出好的文章;若产生了写作兴趣,就会把作文当朋友,就会有好的追求,就会有写出好文章的希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习作就是写话,就是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而且要不断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使这种浓浓的兴趣得以长久地保持。从小学生学会写字那天起,就鼓励他们写话。

人们往往对知道一些,并不完全了解的事感兴趣,就从小朋友熟知的事物入手,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围棋少年》„„小朋友爱看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快乐星球》、《西游记》„„试着让同学们写出对这些形象的看法,有主题的写下来,要求有真情实感。

随时随处去写,留住身边美好奇特的瞬间。读了课文,有感而发就写,经历了高兴的、难忘的事就写,触景生情就写,只要有想说、想记的话就写。这样,学生还会觉得习作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吗?作文时还会冥思苦想硬“作”吗?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习作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生活学习需要的自然而然的事,就会对习作有浓厚的兴趣,对习作充满自信。如果每个学生都如此,习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

即使想到些什么,不会用恰当的语言组织,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障碍,除了多练之外,还要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才行。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注意积累。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广撷搏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定能笔下生辉。

现在的书五花八门,绚丽多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中,脑筋急转弯、卡通漫画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些家长则选择小学生作文书,小考作文100分„„我认为名著更为好些,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精装版的中国四大名著„„

三、指导学生观察,学习有效的习作方法。

小语大纲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由此可见,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启迪儿童智力的指明路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前提,也是作文起步的必由之路。

对于周边事物的新发现,可以向同学们发问: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环境有什么变化?习作采取早一周布置,而不是当堂,让学生有时间带着问题去观察,而不是凭空捏造。

四、 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是采蜜,写作是酿蜜。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因为大量阅读材料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只有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交错训练,才能把从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形成技能,才能使学生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读写结合要多阅读和多练笔 。一是要多读书。既要广泛猎取知识,也要对优秀的篇章段落多读,达到能理解消化,甚至能熟读成诵。

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地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二是要善读。读与写的联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使阅读达到善读的水平,养成善读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运用好词佳句,学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接段成篇的写作规律。在思想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达到增长见识,扩大眼见,陶冶情感,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将其写作技巧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之中。三是要多练笔。小学阶段的作文,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无论写什么都要求能够表达准确、清楚。所以读和写是可以相辅相成。因此,大可写出心中所想,围绕中心,搜集典型材料,自圆其说。日积月累,从反复练写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写作水平。

总之,读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面,成熟我们对事物更客观的认识。在我们写作时,才思敏捷,行文流畅,准确表达内心感受。所以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

五、注重家校结合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不是语文教师一人的任务。所以,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引起家长的重视。让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共同担负指导、帮助孩子写作的责任。比如外出吃饭,教孩子读菜名,以此来识字;逛街时欣赏广告牌;游玩时注意观察优美

的风光;唱歌是留意一下歌词;遇到某些社会现象时,和孩子一起剖析其本质,让小孩明辨是非„„.

要写好作文除了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外,还应该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你的作文水平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薛晓玲.怎样教三年级学生写作文[C].2010.10

[2]魏国胜. 启蒙作文.[C].2010.11

[3]朱艳芳. 探寻小学低段习作训练的有效途径 [C]. 2010.12

第五篇:重庆剪纸路在何方

“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郭沫若所言的,正是南北方不同的剪纸特征。

中国剪纸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派。北方剪纸浑厚、粗狂、天真、质朴,以陕西、山东为代表;南方剪纸灵秀、秀美、严谨、纤细,以江苏、浙江为代表。

“我们重庆的剪纸不论与北方还是南方相比,始终做得不够,发展面窄,社会影响力不大。”针对重庆剪纸在国内的低知名度,黄继琳忧虑地说。

“我的学生必须要创新。”在九龙坡区文化馆内,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艺告诉非遗保护,她在肖家沟小学上剪纸课时,让学生设计猴子,最后每个孩子交上来的作品都不同。“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他们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她看来,尽管传承人不同的风格能赋予重庆剪纸更多样的审美价值,但创新能力的不足亦成为阻碍剪纸发展的绊脚石,而只有创新才能为剪纸持续注入活力。

是什么在阻碍重庆剪纸的发展?面对低迷的剪纸市场,面对剪纸艺人们提出的诸多问题,重庆剪纸的出路又在何方?

重庆三峡学院剪纸研究者李婷婷认为,重庆剪纸的发展困境是囿于其缺乏对市场的认识。目前,重庆的剪纸市场仅仅限制于政府部门采购,其他市场渠道很少涉及。而销售方式也较单一,没有主动走出去推销,没有建立销售网络,缺乏订货和供货渠道。剪纸公司无法获取长期效益。

针对这些问题,黄继琳认为,重庆剪纸必须用不同于北方且异于南方的山城独有的地域特色来自我定位,实现异军突起。重庆的剪纸艺术要发展,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脉搏,将传统民间艺术溶入现代社会,让它走进千家万户——这才是重庆剪纸的发展方向。

为此,黄继琳提出教学是提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意识的最好方式。其自身就在学生中间开展民间艺术教育,通过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和讲座,培养现代孩子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育传承是民间剪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必要手段。”重庆文理大学资深美术老师、剪纸专家曹国洪副教授亦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要实现重庆民间剪纸的“活态”传承,可以通过基础教育培养后备人才,同时将民间剪纸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依托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传承并创新民间剪纸。

对于重庆剪纸市场的未来,曹国洪很有信心。“传统文化受到热捧是目前的趋势,再加上重庆剪纸已经被列入‘非遗’,只要剪纸厂家树立起品牌意识,有针对性地培育市场,打造出良好的信誉,再经过几年的沉淀,重庆的剪纸行业应该有望形成固定的产业链。”

上一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下一篇: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