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保障学答案

2022-09-16

第一篇:最新社会保障学答案

06社会保障学答案

武汉科技大学答案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考试科目及代码:社会保障学(443) 共5页

一、简答题(7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70分) 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建立的。其基本特征是:

(1)社会保障立法和计划都带有试验性质,不断出现调整和变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各种探索。

(2)保险对象大多仅局限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它以补偿贫穷者遭受的直接经济利益损失为主要目标,因此,各项保障措施大多是分散且不成体系的。

(3)“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代替。

(4)在以改良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政策与“国家干预”理论相互配合和促进的背景下,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

上述特征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政策上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逐渐杨弃的过程。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内容(成就)。 参考答案:

(1)实行了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

(2)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 (3)探索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逐步推行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 (5)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6)实行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的属地化管理。

3.简述社会医疗保险的涵义及特征。 参考答案:

社会医疗保险主要有两种理解:

广义的社会医疗保险即健康保险。它不仅包括补偿由于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医疗费用),还包括补偿疾病带来间接经济损失(如误工工资),对分娩、疾病、死亡给予的经济补偿以及疾病预防、健康维持等。简而言之,健康保险包括了支出补偿、收入补偿以及卫生保健服务等内容。

狭义的社会医疗保险则仅指对医疗费用的保险或补偿,或者说它仅限于支出补偿。 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

(1)保险事故发生率高、具有普遍性特征。疾病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它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属于关联性最强的险种。 (3)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必须专款专用。

(4)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开支额度难以预测和控制。

4.简述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形成的原因及“做实“的意义。

1 1997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框架,并统一了具体实施方案。但由于转制成本过大,所以在对养老基金财务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混账管理的过渡性办法,即允许统、账基金相互调剂使用,以基础养老金代替基本养老金。实际上,个人账户仅仅是作为一个计发方法,成为了一个名义账户,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金融体系上,个人账户都是空洞的虚拟账户。这就是人们所讲的“空帐运行”。

从法律来讲,个人账户是个人私有的。做实个人账户,首先是要划清个人账户同统筹账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财务账户上的独立,把个人账户变成名副其实的“个人收,个人支”的账户,而不再仅是现有收支中的一个虚拟概念。

做实个人帐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现行的现收现付制真正地转向部分积累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应对人口老年化的财务风险。如果不做实个人账户,不实行养老基金分账管理,从根本上锁定政府的财务负担,建立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担机制,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将严重危及到新建的社会保障制度。

5.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利与弊。 参考答案: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好处:

(1)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可以推迟养老保险给付,或是变相缩短了福利给付周期,从而有利于减轻财务支付压力;

(2)在人口老年化趋势下,年轻劳动力的比重会逐渐下降,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可以通过增加老年劳动力的供给,平衡劳动力供求。

(3)随着医疗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相应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尽其才”。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弊端:

(1)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必将减少年轻人的新增就业机会。

(2)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从整体上降低企业人才活力与创造力。 (3)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不利于健康不佳的员工的利益。 (4)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相当于减少了对保障对象的给付。

6.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对社会保障的意义何在? 参考答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宏观上讲,就业是最好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就是促进社会保障。如果说就业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问题,那么社会保障关注的不仅是经济问题和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公正、公平、稳定的问题。因此,就业和社会保障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逻辑上讲,一般是先有就业,后有劳动关系;先有劳动关系,后有收入分配;先有收入分配,后有社会保险关系。劳动力市场、标准、法制、社会保障等项工作都是在就业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都是围绕就业而展开的。

从辩证关系上讲,社会保障(主要指各种社会保险以及包括补充保险和其他职业福利)通常以就业为条件,而劳动者的就业则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没有社会保障,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的风险与生活风险便肯定会因市场竞争等原因而放大,必然影响其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最终损害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因此,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另一方面,如果就业不足,失业率便必然高居不下,最终会直接损害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因此,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统一的。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缓解就业矛盾对社会的压力,还能有效地解除劳动者疾病、工伤、失业 2 等后顾之忧。相对社会保障而言,就业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保障。大力促进就业,既可以使劳动者的生活得到保障,也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使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二者同时并进。

7.简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 参考答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同时强调,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很多内容,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则是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和谐社会。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局面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是消除社会成员对未来生存保障忧虑,完成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制度保证。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及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形成一种社会利益的动态平衡,保持社会稳定。稳定能带来和谐,和谐的标志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就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要为民解忧,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来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转轨成功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社保体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老有所得,老有所养”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备的要素之一。建立完善的社保体制,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论述题(2小题,共计80分)

1.比较缴费确定型与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特点。(30分) 答案要点:

缴费确定型计划又称为“供款基准计划”,是指缴费额是事先确定的,而待遇是不确定的,补充养老金水平主要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简便录活,有较高的透明度,企业不承担将来提供确定数额养老金的义务,只须按预先测算的养老金缴费率来缴纳费用。

(2)缴费水平一般规定为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定比例,并根据企业经营与收入状况作适当调整。

(3)缴费记入个人帐户,对职工有很强的吸引力。 (4)由职工承担有关投资风险。

(5)该计划一般属于全基金型养老金保险计划,使其易于与国家强制性储蓄计划相一致。

待遇确定型计划也称“受益基准计划”。它是指缴费并不确定,无论缴费多少,雇员退休时的待遇是确定的,一般根据设定的公式计发补充养老金。在待遇确定型计划中,不实行个人帐户制度,一般职工不缴费,养老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其主要特点是:

3 (1)保险基金的积累规模和水平随工资增长幅度进行调整,并通过调整收入替代比例,以保障职工获得补充性退休收入。

(2)通常与社会保险计划的保险金给付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联动关系,并根据社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确定补充养老金的给付水平。

(3)企业承担投资风险,雇员则承担企业倒闭和工作调动的风险以及退休前工资不再增加的风险。

(4)由于企业年金很少与物价挂钩,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又无投资收益作补偿,通货膨胀很容易降低退休津贴的实际价值。

2.评述民主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及政策主张。(50分) 答案要点: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新历史学派(即讲坛社会主义)和1884年成立的费边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派。其最大特点就是用社会主义的旗号来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作为欧洲最大的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纲领,同时制定了“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等五大原则,并于195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上公开提出的。随后,西欧和北欧国家社会民主党将其奉为执政领,福利国家风靡一时。

民主社会主义者始终坚持人类社会必将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社会进化到更文明的社会,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而福利国家则是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重大步骤。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来推进福利国家政策,提倡劳资合作,强调通过高额累进税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和社会公平。

他们认为福利国家的发展是工业文明和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业化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大量的社会问题,也造成了政治力量的压力而迫使资产阶级作出必要的改革。作为福利国家的辩护者,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福利国家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痛苦,可以不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就能达到消除贫困和实现平等的社会目标;能够培养利他主义、互助精神和社会一体化思想,符合人类建立更平等、更公平的社会理想;福利也是一个以国家经济繁荣为目的的投资,可以充当刺激消费和生产的手段,从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

(1)民主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主张等,构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基础,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民主社会主义提倡的理想社会,包括消灭贫困、淡化阶级和减少不平等、改善国民福利方面,这些实际上都是社会主义的最低目标。

(3)民主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主张,以及用高税收、高公债和通货膨胀来支撑的高福利政策,已经遇到了现实的挑战,从而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4)民主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允许私人服务、提倡社会福利民主化等。 与民主社会主义相反,新自由主义是明确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认为,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迄今为止所能选择的最好制度。

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是忽略了市场的能动作用,也妨碍了个人的自我独立;集权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一种制度,实行计划经济更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是福利国家暴露了一些前所未所有问题,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要对国家干预与福利国家进行反思,再加上 4 撒切、里根等政治人物的推动,新自由主义理论在西方国家越来越有市场,进而成为影响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理论因素。

新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自由、公正和不干涉主义,其核心思想是个人自由的至高无上;在经济上立足于经济自由主义,极度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强调自由市场机制作用,将自由竞争当作大多数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主张限制政府权力。

在社会保障方面,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福利服务的市场化是最好的选择,应当降低并转移国家的作用,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对政府而言,一方面是应当提供最基本的福利,如安全网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必须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关于建立平等和公正社会的目标。同时认为,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作用应当是受制约而不总是无限,是推进而不是提供,是鼓励竞争而不是垄断,进而主张国家应当建立内部的竞争市场,在购买和出售服务上让不同的经济成分参与竞争。

对福利国家的全盘否定既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内容。他们认为,福利国家只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政治神话;危机、不稳定感和失败的危险对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而福利国家政策否定了这些社会法则,从而是对人的本性和社会特征的认识发生了错误。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对提高国民福利和促进社会平等化比任何平等的政策更重要,而福利国家错误地理解了自由的特征、社会正义、权利和需求的概念,将追求平等和再分配看得比经济增长和福利创造更重要,这实际上是削弱了个人的选择和个人对自己的责任。

新自由主义者还指出了福利国家的以下缺陷:(1)对个人自由构成了威胁。(2)福利国家导致了效率低下。(3)高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力。(4)福利国家导致了人民对政府的依赖。(5)福利国家扩大了政府要威,并导致了权力利益的增长。

新自由主义理论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批评也是中肯的,它提醒我们必须对社会保障持续膨胀要保持警惕,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应有的作用。但即使是英国、美国等,若采取新自由主义理论来重新构建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其后果也可能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福利水平降低而不是提高。

第二篇:2012社会保障学作业册答案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一

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按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划分,可以将社会保障划分为A、B 。

A.受益基准制B.缴款基准制

C.普遍保障制D.就业关联制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是A 。

A.英国的新《济贫法》B.德国的《工伤事故保险法》

C.美国的《社会保障法》D.英国的旧《济贫法》

3、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初形成于B。

A.德国B.英国

C.美国D.日本

4、1936年D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

A.庇古B.大卫·达维逊

C.贝弗里奇D.凯恩斯

5、以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为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把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分为A、

B、C、D 。 A.行政主管机构B.具体业务实施机构

C.基金营运机构D.监督机构

6、影响社会保障管理方式选择的因素有三个 A、B、C。

A.国家政治体制B.社会保障历史背景

C.本国遵循的社会保障理念D.国家人口

7、社会保证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的区别是A、B、C、D。

A.基金征集与使用原则不同B.基金来源不同

C.基金的使用对象不同D.目的不同

8、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方式有A、B、C。

A.支付现金B.发放物资

C.提供服务D.授予资质

9、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包括A、B、C、D。

A.安全性原则B.收益性原则

C.流动性原则D.社会性原则

10、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可投资于以下产品 A、B、C、D。

A.银行存款B.股票

C.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D.投资基金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P28页小结1)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总和。(P51页)

3、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基金。(P112页)

4、现收现付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P95页 )

5、完全积累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P95页)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P4页—5页)

(1)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

(2)普遍性。社会保险要求社会化,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

(3)福利性。所谓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实施社会保险完全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4)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一方面,社会保险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和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并不严格对价,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5)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是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为

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的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6)互济性。社会保险通过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

2、简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P29页小结5 )答:(1)人权保障原则;(2)公平优先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4)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5)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6)刚性发展。

3、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P112页

强制性、无偿性、储存性、互济性、专用性

4、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P112页小结4中)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P22页---28页)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

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 (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

(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 

(4)恢复时期(1976—1986)

2.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

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

(2)第二阶段(1993~1997)

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

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

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

(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

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P42~43)

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998.3)

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二

第五章至第八章

一、不定项选择题

ABCDABCDAACBABCDABCDCAB

1、失业保险——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

2、医疗社会保险——指由国家立法,向法定范围内的人群分担由于疾病危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3、养老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推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工伤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其他工作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为负伤、致残和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的制度。

5、疾病社会保险——社会成员或劳动者在疾病、非因公致残等情况下,从社会和企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三、简答题

1、简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形式。

委托银行发放;通过邮局寄发;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放;依托社区发放。

2、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

工伤社会保险强制性最强,实施最普遍

工伤社会保险具有赔偿性

工伤社会保险,经费由雇主承担,劳动者个人不缴费

工伤社会保险待遇丰厚,保障项目完备。

3、简述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制度存在的问题。

工伤保险的覆盖面还不广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甚合理

工伤保险的管理成本过高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评残制度不完善,立法工作存在严重的滞后。

4、简述疾病社会保险的给付条件。

被保险人必须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并出具医生证明后方可体制工作进行治疗; 受保人患病前已经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并且是因为患病而不能获得正常工资; 受保人必须缴足规定的最低期限的保险费;

受保人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工作期限。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1、试述工伤社会保险的原则。P184-P185

无过失原则;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个人不缴费原则。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三

第九章至第十一章

一、不定项选择题

ACDACDABCDBCDCABCDABCDAABCD

1、社会福利——P206

泛指解决一切有关“福利”问题的各种社会措施、政策和事业的综合。

2、社会救助——P216

也成为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规定,对因为生理或心理,社会或个人,系统或突发原因导致一时或长期陷入困境,并且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给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维护其基本生存权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优抚——P227

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群及其家属实施的一种带有褒扬、优待、抚恤和安置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P245

以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科学、合理地确定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收入低于保障标准的人员由政府给予差额补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5、相对贫困——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P216-217

权利和义务的单向性

救助资金运动的单向性

社会救助对象的限制性

社会救助目标的低层次性

2、简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特点。P250

对象的限定性;管理的动态性;保障水平和范围的有限性;资金来源的可靠性。

3、简述社会优抚的对象。P230

革命伤残人员;复原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

4、简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P285-286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以保障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和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为原则

坚持权利和义务、公平和效率相统一为原则

坚持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1、试述完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P276-278

保障范围覆盖全面

保障经费共同负担

完善救助标准

改革管理体制

改善救助形式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四

综合

一、不定项选择题

ACABCDAABCDABCDABCDBCDDABCAD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P101

是指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在保证当前需要的基础上,将形成结余的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中去,以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2、结构性失业——P117

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发生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从而导致的失业。

3、企业补充养老保险——P17

8、

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4、生育社会保险——P194

是指国家和企业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以保证那些因生育而造成收入中断的妇女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遗属社会保险——P201

是指劳动者因意外事故死亡或自然死亡时,由国家和社会对死亡者本身所需要的丧葬费用以及死亡者遗属基本生活需要,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的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类型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P59

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社会保障的财务制度;社会保障的价值目标

2、简述医疗社会保险的种类。P142

国家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社区合作医疗保险;个人储蓄医疗保险

3、简述我国享受基本养老金需要具备的条件。P171

一是在基本养老金覆盖范围内并且参保;二是达到了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三是个人缴费满15年。

4、简述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P229

特殊性;优待性;综合性;褒扬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1、试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P272

保障范围存在漏洞;保障资金投入不足;待遇标准不够合理;管理机制仍不健全。

第三篇:最新电大专科《物流学概论》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21)

最新电大专科《物流学概论》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21)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定时期内,对物流实施后的结果与原计划的物流目标进行对照、分析,这便是( )。

A.物流评价 B.物流实施 C.物流监督 D.物流计划 2.物流标准化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 )。

A.统一性 B.可靠性 C.实用性 D.经济性 3.库存管理可划分为原料燃料、辅助材料、1中间产品和( )管理。

A.物品损坏率 B.库存结构 C.正点运输率 D.成品库存 4.在买方市场上,供应链的中心是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倾斜的,( )就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A.市场营销 B.客户管理 C.供应商管理 D.生产管理 5.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最大利用( )的资源。

A.所有贸易伙伴 B.第一个贸易伙伴 C.第二贸易伙伴 D.合作双方 6.物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而物流效率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 )的水平。

A.物流信息化 B.物流网络化 C.物流现代化 D.物流普及化 7.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目标是实现( )。

A.产供销一体化 B.仓库管理 C.运输管理 D.交易成本低 8.物流管理组织涉及物流技术、( )技术两大技术环境。

A.生产组织 B.物流工作 C.防止灾害 D.流通加工 9.( )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了出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 A.FCA B.FAS C.CFR D.CPT 10.国外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 )。

A.研究物流发展方向 B.考虑国际卫生环节 C.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 D.分析网络技术运用 11.一笔物资的流通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商流活动,另一方面是它的( )。

A.生产活动 B.消费活动 C.物流活动 D.流通活动 12.库存管理可划分为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和( )管理。

A.物品损坏率 B.库存结构 C.正点运输率 D.成品库存 13.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衔接是通过( )予以沟通和实现的。

A.信息 B.线路 C.结点 D.物流中心 14.销售物流的起点,一般情况下是生产企业的( ),经过分销物流,完成长距离、干线的物流活动,再经过配送完成市内和区域范围的物流活动,到达企业、商业用户或最终消费者。

A.生产车间 B.运输车辆 C.原材料仓库 D.产成品仓库 15.现代科学技术对灾害的防止和救援提供了许多可以选择的手段,如海上呼救和救援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等,目的是( )。

A.防止灾害 B.防止生物的质变 C.防止腐蚀 D.防止霉变 16.( )类型的电子商务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而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

A.B to B B.B to C C.B to G D.C to C 17.在买方市场上,供应链的中心是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倾斜的,( )就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A.市场营销 B.客户管理 C.供应商管理 D.生产管理 18.到岸价格包括货价、运费、( )及其他劳务费用。

A.保险费 B.关税 C.消费税 D.管理费 19.无船承运商的英文缩写是( )。

A.NVOCC B.NOVCC C.NCCOV D.NCOVC 20.为了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必须对所有的物流要素进行( )。

A.协调 B.集成 C.调控 D.集中 21.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关键所在是( )。

A.物流数量 B.物流种类 c.物流信息 D.物流管理 22.包装材料与技术涉及包装成本与( ),这是一个效益背反问题。

A.包装效应 B.包装模数 C.包装外形 D.包装物品 23.介于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之间的一种物流结点是( )。

A.物流枢纽 B.物流中心 c.物流信息 D.物流企业 24.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最大利用( )的资源。. A.所有贸易伙伴 B.第一个贸易伙伴 c.第二贸易伙伴 D.合作双方 25.实体产品物流网络和( )网络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物流网络。

A.物流需求 B.物流信息 C.物流供给 D.物流技术 26.物流服务目标中的质量指标包括物流工作质量指标和( )质量指标。

A.物流风险 B.物流价格 C.物流收益 D.物流系统 27.( )类型的电子商务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而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

A.B to B B.B to C C.B to G D.C to C 28.在采用装运地或装运港交货条件而主要运费已付的情况下,采用的国际贸易术语是( )。

A.E组术语 B.F组术语 c.c组术语 D.D组术语 29.与厂商供货和销售相关的国际惯例是( )。

A.海牙规则 B.国际卫生条例 c.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D.铁路装卸作业标准 30.国际物流是世界范围内一种超越国界的物流方式,是全球( )的必然组成部分。

A.一体化 B.供应链 C.物流网络 D.信息网络 31.哈佛大学的A。D。钱德勒教授于1977年提出了( )的概念,强调了追求从生产到流通的速度而带来的经济性。

A.速度经济 B.时间效用 C.区域经济 D.空间效用 32.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 ),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

A.人的潜力 B.运输工具 C.劳动工具的潜力 D.网络的利用 3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最大利用( )的资源。

A.所有贸易伙伴 B.第一个贸易伙伴 C.第二贸易伙伴 D.合作双方 34.第三方物流是一种具有( )契约性质的综合物流服务。

A.时点 B.短期 C.中期 D.长期 35.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义是尽量实现流通加工的( )。

A.最优配置 B.最好配送 C.最快运输 D.最有效方法 36.目前在我国( )仓库占主要成分。

A.综合性 B.储存型 C.转运型 D.流通型 37.( )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了出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

A.FCA B.FAS C.CFR D.CPT 38.到岸价格包括货价、运费、( )及其他劳务费用。

A.保险费 B.关税 C.消费税 D.管理费 39.为了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必须对所有的物流要素进行( )。

A.集成 B.协调 C.调控 D.集中 40.物流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进行( ),使经济活动的各个功能环节运行顺畅。

A.管理 B.协调 C.调控 D.整合 41.物流产业对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新装备工具出现的诱导作用被称为( )。

A.后向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乘数效应 42.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关键所在是( )。

A.物流数量 B.物流种类 C.物流信息 D.物流管理 43.物流中心的上游是( )。

A.批发商 B.配送中心 C.工厂 D.零售商 44.按包装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商业包装和( )。

A.消费包装 B.工业包装 C.内部包装 D.外部包装 45.物流企业把自己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而把非核心领域( )给其他专业企业。

A.内包 B.外包 C.归口 D.并购 46.( )类型的电子商务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而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

A.B to B B.B to C C.B to G D.C to C 47.影响物流管理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有物流战略、物流规模和( )。

A.物流技术 B.物流运输 C.物品流通 D.商业流通 48.物流服务目标质量指标包括物流工作质量指标和( )质量指标。

A.物流风险 B.物流价格 C.物流收益 D.物流系统 49.国际物流是世界范围内一种超越国界的物流方式,是全球( )的必然组成部分。

A.一体化 B.供应链 C.物流网络 D.信息网络 50.纵向物流联盟是处于流通渠道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即( )。

A.供应链物流联盟 B.内部联盟 C.外部联盟 D.第三方物流联盟 51.物流早期发展的价值体现主要在( )方面。

A.经济价值 B.军事后勤 C.生产消费 D.商品流通 52.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 )。

A.生产领域 B.流通领域 C.消费领域 D.人力领域 53.配送与送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 )。

A.理货 B.备货 C.存货 D.运货 54.物流企业,严格意义上讲是指( )。

A.第一方物流企业和第二方物流企业 B.第二方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 C.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第四方物流企业 D.第一方物流企业和第四方物流企业 55.( )类型的电子商务是最早而且最为典型的应用。

A.B to B B.B to C C.B to G D.C to C 56.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因为物流业有极强的服务性质,物流业属于(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 57.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最大利用( )的资源。

A.所有贸易伙伴 B.第一个贸易伙伴 C.第二贸易伙伴 D.合作双方 58.物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而物流效率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 )的水平。

A.物流信息化 B.物流网络化 C.物流现代化 D.物流普及化 59.与厂商供货和销售相关的国际惯例是( )。

A.海牙规则 B.国际卫生条例 C.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D.铁路装卸作业标准 60.为了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必须对所有的物流要素进行( )。

A.集成 B.协调 C.调控 D.集中 二、多项选择题 1.物流结点的功能包括( )。

A.衔接功能 B.信息功能 C.管理功能 D.流通功能 2.物流学这种综合学科的出现,是( )的必然要求。

A.现代大生产 B.生产资料供应 C.库存管理 D.大流通 3.废弃物按照物理形态分类,可以分为( )。

A.固体废弃物 B.液体废弃物 C.气体废弃物 D.生活废弃物 4.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包括( )。

A.信息化 B.自动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5.物流活动可以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此才有所谓( )之分。

A.企业物流 B.国内物流 C.地区物流 D.全球物流 6.由( )构成的区域性物流网络形成地区发展的“点…轴”开发效应。

A.物流中心 B.物流管理 C.物流基础设施线路 D.交通运输系统 7.装卸合理化的主要目标是( )。

A.节省时间 B.机械装卸 C.节约劳动力 D.降低装卸成本 8.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 )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A.商流 B.物流 C.信息流 D.资金流 9.加强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

A.建立物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B.积极引进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物流质量管理水平 C.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D.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环境来确定质量管理措施 10.物流法规是一个相关法规的集合体,具有( )等特点。

A.单一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1.物流标准化要遵循的原则有:简化和( )。

A.系列化 B.通用化 c.组合化 D.统一化 12.第四方物流的主要功能有( )。

A.供应链管理功能 B.运输一体化功能 C.供应链再造功能 D.专业技术功能 13.企业废弃物按照物理形态可分为( )。

A.固体废弃物 B.液体废弃物 c.气体废弃物 D.生活废弃物 14.库存管理可划分为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管理。

A.生产计划 B.库存结构 c.中间产品 D.成品库存 15.大陆桥运输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

A.物流风险小,时间保证程度高 B.资金周转速度慢,成本低 c.简化作业手续 D.物流速度快 16.理货是配送的一项重要内容,理货包括货物( )等项经济活动。

A.运输 B.分拣 C.配货 D.包装 17.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功能有( )。

A.运输一体化功能 B.供应链管理功能 C.仓储一体化功能 D.供应链再造功能 18.物流网络设计是整个物流规划的起点,网络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 ) A.审计顾客服务水平 B.确定目标基准 C.设计渠道 D.设计网络构架 19.绿色物流的内涵包括( )。

A.共生型物流 B.低熵型、循环型物流 C.资源节约型物流 D.综合型物流 20.国际物流的基本活动包括( )。

A.运输活动 B.配送活动 C.包装、装卸、信息 D.保管和流通加工 21.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A.加工和配送结合 B.加工和生产结合 C.加工与配套相结合 D.避免盲目设置流通加工 22.供应物流系统由( )所组成。

A.采购 B.生产资料供应 C.仓储、库存管理 D.装卸、搬运 23.第四方物流的主要功能有( )。

A.供应链管理功能 B.运输一体化功能 C.供应链再造功能 D.专业技术功能 24.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 B.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 C.物流评价阶段的管理 D.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 25.国际物流的发展背景主要有( )。

A.经济全球化 B.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C.全球供应链一体化 D.国际标准化的推广 26.物流从在经济中的运行角度可划分为( )两类。

A.宏观物流 B.微观物流 C.企业物流 D.生产物流 27.装卸合理化的主要目标是( )。

A.节省时间 B.机械装卸 C.节约劳动力 D.降低装卸成本 28.引起物流业务外包的动因有( )。

A.对核心业务的专注 B.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C.对风险共担理念的实践 D.降低和控制运营成本的要求 29.电子商务物流是门交叉性学科,它主要涉及的学科知识有( A.物流理论 B.电子商务理论 C.现代管理方法 D.经济学 30.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包括( )。

A.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B.储存对环境的影响 C.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D.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三、判断题 (√)1.组织国际物流必需正确选择运输方式和管理组织方式。

(×)2.采购量多,价格就便宜,所以采购越多越好。

(×)3.配送中心的上游是物流枢纽,下游是零售店或最终消费者。

(√)4.实体产品物流网络和非实体物流网络(主要指物流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物流网络。

(×)5.物流活动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一产出而发生的。

(×)6.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来看,供应链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理念。

(×)7.全面防震包装方法是指外包装全部用防震材料填满进行防震的包装方法。

(√)8.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9.集成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

(√)10.总体上看,物流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面非常广泛,有关的法律、法规、公约在内容上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物流从在经济中的运行角度可划分为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12.流通加工不仅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且是一种补充和完善。

(√)13.物流冰山说是说明物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

(√)14.供应物流因不同企业、不同供应环节和不同的供应链而有所区别,这个区别就使企业的供应物流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模式。

(×)15.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比第四方物流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技巧更复杂。

(×)16.为了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内的部分企业必须克服它们各自的功能障碍,采取一种流程的方法。

(×)17.电子商务的协调性在于它能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将各种事务的处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8.商品检验对保护卖方的利益是十分重要的。

(√)19.运输中承运人因拥有不同的运输工具,而从事不同运输方式的经营,在国内受到国内法律法规的制约,在国外要遵守国际公约的规定和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

(√)20.当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潮日益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物流企业将向集约化、协同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1.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剩余,就开始有了多余产品的储存和交换,这些可以说是最早期的物流形式。

(×)22.物流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需求、供应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但从长期看是稳定的。

(√)23.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就是整合力的竞争,系统整合是现代物流的必然趋势。

(√)24.企业在决定是否将物流外包前,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探讨物流是否为其核心能力,能否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利益。

(√)25.“先进先出”是一种有效的保证被储物存期不至过长的方式,是储存管理的准则。

(×)26.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来看,供应链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理念。

(×)27.企业内物流管理的成功实施必然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为基础。

(×)28.商品检验对保护卖方的利益是十分重要的。

(×)29.物流活动按照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分类便于分析物流各阶段的成本发生情况,比较适用于专业物流企业或综合性物流部门的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

(√)30.企业将传统印刷订单搬到网站上作为网上订货单,其实这是错误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物流订货业务必须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与信息处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它为物流服务。

(×)31.物流中的“物”是指有形的实体产品。

(√)32.降低物流费用比增加销售额相对要容易些。

(√)33.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运输时间的缩短对整个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的作用。

(×)34.如果把企业物流看成是一个微观物流系统,这个系统就无法再划分为若干物流子系统。

(√)35.现代企业越来越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即那些企业独自掌握的、能够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业务,而把没有竞争力或者很平常的业务或者本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外包 出去。

(×)36.为了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内的部分企业必须克服它们各自的功能障碍,采取一种流程的方法。

(√)37.电子商务为物流业创造了一个虚拟运动空间,改变了物流的传统模式。

(×)38.在订单跟踪管理中,不允许客户查询订单、处理订单的最新状态以及有关订单的其他问题。

(×)39.国际多式联运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单一运输方式。

(√)40.物流法规是一个相关法规的集合体,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41.物流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需求、供应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但从长期看是稳定的。

(√)42.“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

(√)43.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运输时间的缩短对整个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的作用。

(×)44.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环节众多,涉及面广,许多环节之间还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因此不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物流规划。

(×)45.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不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技巧更复杂。

(×)46.电子商务下企业成本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信息沟通为保证。

(×)47.物流活动按照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分类便于分析物流各阶段的成本发生情况,比较适用于专业物流企业或综合性物流部门的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

(√)48.在采用装运地、装运港交货条件而主要运费已付的情况下,应采用C组术语。

(×)49.海上承运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并可以享受责任限制的权利,承运人任何想要解除自己的基本义务或降低损失赔偿的最低标准的做法都是有效的。

(√)50.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就是整合力的竞争,系统整合是现代物流的必然趋势。

(√)51.物流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不再孤立地、局部地考查物流活动,而能够更全面地、更系统地、更广泛地研究和观察总体的物流活动。

(√)52.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

(×)53.配送中心的上游是物流枢纽,下游是零售店或最终消费者。

(×)54.产品是无形的,服务是有形的。管理人员可为有形的产品确定精确的规格,采用量化标准,衡量产品的质量。

(√)55.“先进先出”是一种有效的保证被储物存期不至过长的方式,是储存管理的准则。

(√)56.在现代物流系统中,每一个结点都是物流信息的结点。

(√)57.物流质量管理的关键点之一就是突出强调“预防为主”、“事前控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质量管理原则。

(×)58.商品检验对保护卖方的利益是十分重要的。

(√)59.EXW是卖方承担责任最小的术语。

(√)60.当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潮日益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物流企业将向集约化、协同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名词配伍 题一:

1.(E)是指按照相关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相关联运经营人把货物从一国境内接运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

2.(B)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3.(A)是指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

4.(C)是指经过长期的国际实践形成的习惯性规范,成文的惯例由某些国际组织或商业团体制订,各方可加以自由引用,自愿受其约束,属于非强制性规范。

5.(D)是指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A.供应物流 B.物流成本 C.国际惯例 D.物流 E.国际多式联运 题二:

1.( D )是指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同时也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和创造高额利润的能力。专指物流领域创造的价值。

2.( A )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

3.( E )是指世界范围内一种超越国界的物流方式,是全球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也是全球供应链的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它来实现。

4.( C )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5.( B )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活动。

A.物流 B.生产物流 C.物流成本 D.第三个利润源 E.国际物流 题三:

1.(B)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

2.(C)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包装、分割、计量、组装、商品检验等一系列简单作业的总称。

3.(D)是指“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使某件事物可在适当的时间被得到而创造的价值。

4.(E)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5.(A)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A.供应链管理 B.虚拟物流 C.流通加工 D.时间价值 E.配送 题四:

1.(D)是指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主要通过对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的整合和管理,提出物流全程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和解决途径。它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比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技巧更复杂。

2.(A)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3.(E)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4.(C)是指同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就物流管理达成协调、统一运营的机制。

5.(B)是指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是指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的阶段。

A.效益背反 B.物流一体化 C.横向物流联盟 D.第四方物流 E.供应链 题五:

1.(E)是指通过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从而向循环型物流转变。

2.(B)是指相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

3.(A)是指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实体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

4.(C)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5.(D)是指商业性交易,实际是商品价值运动、商品所有权的转让,流动的是“商品所有权证书”,通过货币实现的。具体的活动包括买卖交易活动及商情信息活动。

A.销售物流 B.物流企业 C.供应链管理 D.商流 E.绿色物流 题六:

1.(B)是指“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

2.(A)又称流通过程的辅助加工活动。这种加工活动不仅存在于社会流通过程,也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流通过程中。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包装、分割、计量、组装、商品检验等一系列简单作业的总称。

3.(E)是指对物流网络系统发展进行的能动有序的计划设计,是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物流活动,同时,它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方向。

4.(C)是指科学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手段,以质量为中心,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包括保证和提高物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各项工作。

5.(D)是指通过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从而向循环型物流转变。

A.流通加工 B.时间价值 C.物流质量管理 D.绿色物流 E.物流网络规划 五、筒答与论述题 1.简述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功能。(10分) 答:(1)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但比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技巧更复杂。(2分) (2)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8分) 第一,供应链管理功能,即管理从货主(托运人)到用户(顾客)的供应全过程;

第二,运输一体化功能,即负责管理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之间在业务操作上的衔接与协调问题;

第三,供应链再造功能,即根据货主(托运人)在供应链战略上的要求,及时改变或调整战略战术,使其经常高效率地运作。

2.请结合我国实际谈谈物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哪些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5分) 答:(1)物流的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储存、装卸搬运等活动都涉及到对环境的影响。(2 分)主要表现如下:

①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以其机动灵活,覆盖面广,然而汽车运输存在许多影响环境与生态的问题。如汽车排放的尾气含有大量有害气体。此外,交通运输产生的大量噪声和交通事故等,都对环境与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分) ②储存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品、危险品等的储存,如果保管不善或方法不当,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危害。(2分) ③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在物流过程中,包装起着保护商品和方便储运及消费等作用。但如果包装选材不合理或设计不当,会导致商品破损变形、变质,从而破坏环境。同时,废弃包装物本身已成为环境的最重要污染源之一。(2分) ④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流通加工过程会产生废水、废料、废气及噪声,对环境产生危害。而且,流通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生产分散、技术简单,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难度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对城乡环境和居民生活会产生直接影响。(2分) (2)结合实际分析。(5分) 3.请举例说明在储存合理化的实施中,ABC分类管理的主要内容。(10分) 答:(1) ABC分类管理方法就是将储存的物资按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的物资(A类物资),一般重要的物资(B类物资)和不重要的物资(C类物资)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的级别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5分) (2) ABC分析是实施储存合理化的基础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解决各类的结构关系、储存量、重点管理、技术措施等合理化问题。(2分) (3)举例说明。(3分) 4.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代物流已成为各个国家货物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采购和网络化配销的一项重要增值服务。物流的实体网络与虚拟网络的无缝结合已成为现代物流需求的首要目标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请结合实际谈谈虚拟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5分) 答:(1)虚拟物流的基本含义(2分) (2)面临的主要问题(10分) ①信息与通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信息通讯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进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带给一些国家和跨国企业新的思考和探讨。

②国际物流标准化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标准化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物流虚拟化发展的基础。

③虚拟组织整合上的难度。虚拟组织整合过程中的不协调以及被整合的实体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一致,很有可能会影响虚拟物流企业的一体化整合和标准化服务。

④从事现代物流虚拟管理或是智慧性运筹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物流虚拟化需要更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要求他们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特别要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统一指挥调度能力。

⑤虚拟物流组织的运作风险问题。由于虚拟物流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没有消除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虚拟物流也给各联盟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

(3)结合实际分析。(3分) 5.简述物流成本的构成。(10分) 答:(1)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不同类型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理解有所不同。(2分) (2)物流成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5分) ①人工费用。为物流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支出的费用。

②作业消耗。物流作业过程的各种物质消耗。

③物品损耗。物品在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合理损耗。

④利息支出。用于各种物流环节占有银行贷款的利息支付等。

⑤管理费用。组织、控制物流活动的各种费用。

(3)管理和决策上的成本概念与财务会计上的成本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从财务会计部门取得的物流成本资料不能直接用于成本控制和管理,需要适当调整。(3分) 6.2015年将是互联网经济下的中国经济全面革新的一年,有人提出,在移动互联、4G信息通路的推动下,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单一的物流信息化项目建设已经走向末路开放式云服务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将逐步成为主流。对此,请结合实际谈谈物流信息对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作用。(15分) 答:(1)物流信息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把物流涉及企业的各种具体活动综合起来,加强整体的综合能力;

(2分) (2)通过物流信息可以增强和用户各方面的协调和沟通,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分) (3)物流信息起到了“中枢神经功能”和“支持保障功能”的作用。因为信息流经收集、传递后,成为决策依据,对物流活动起到了指挥、协调、支持的作用。(4分) (4)物流信息的动态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对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2分) (5)结合实际分析。(5分) 7.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10分) 答:(1)发展绿色物流(2分) (2)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途径(5分) 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

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降低排放和减弱噪音)等;

二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形成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三是重视民间组织倡导的绿色物流对策;

四是企业的自律行为;

五是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3)结合实际分析(3分) 8.有业内专家表示,“未来网络零售将显现新变化、实体与网络零售将加快融合,零售企业应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处在商业领域同一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只有相互协同作战,信息充分共享,才有可能获得竞争的优势。为此,请结合实际谈谈能否说“未来的竞争不是门店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如何更好地实施供应链管理,结成供应链战略联盟。(15分) 答:(1)未来的竞争不是门店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2分) (2)如何更好的实施供应链管理,结成供应链战略联盟。(10分) ①分析企业当前所处的供应链;

(1分) ②进行供应链比较;

(1分) ③供应链再造;

(1分) ④供应商的考察和评价;

(1分) ⑤结成供应链战略联盟:一是达成一致观念;

二是建立相互间的信任;

三是确立共同目标和行动计划。(3分) ⑥建立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

(1分) ⑦供应链管理开始运转;

(1分) ⑧绩效评价。(1分) (3)结合实际分析。(3分) 9.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请你结合实际谈谈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15分) 答:(1)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实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流的全球化。丽物流标准的不统一性正成为物流中的一个难题,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制定统一的标准成为物流进步的重要一环。(3分) (2)只有实现了物流标准化,才能有效地实施物流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快物流系统建设,促进物流系统与国际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衔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分) (3)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分) ①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②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品的质量保证;

③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④物流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

⑤物流标准化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4)结合实际分析(4分) 10.请结合物流学概论第三章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0分) (1)物流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是否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变迁不断得以扩展?(1分) 答:物流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变迁不断得以扩展。

(2)物流活动的范围会因为企业的不同类型而有所不同吗?(1分) 答:物流活动的范围会因为企业的不同类型而有所不同。

(3)现代物流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物流活动,请介绍物流基本活动的主要内容。(8分) 答:现代物流基本活动主要有:采购、储存、包装、装卸搬运、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

请简单介绍其活动的主要内容。

11.请你举例说明应该如何选择运输手段?(10分) 答:(1)在选择运输手段时,第一要考虑运输物品的种类;

第二要考虑运输量;

第三要考虑运输 距离;

第四要考虑运输时间;

第五要考虑运输费用。此外,还要考虑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6分) (2)举例说明。(4分) 12.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此,请结合实际谈谈对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式及如何加强对废弃物物流的管理?(15分) 答:(1)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式:(8分) ①废弃物掩埋。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产生的最终废弃物,是在政府规定的规划地区,利用原有的废弃坑塘或用人工挖掘出的深坑,将其运来、倒人,表面用好土掩埋。

②垃圾焚烧。是在一定地区用高温焚毁垃圾。

③垃圾堆放。在远离城市地区的沟、坑、塘、谷中,选择合适位置直接倒垃圾,也是一种物流方式。这种方式物流距离较远,但垃圾无需再处理,通过自然净化作用使垃圾逐渐沉降风化,是低成本的处置方式。

④净化处理加工。是对垃圾(废水、废物)进行净化处理,以减少对环境危害的物流方式。

(2)从环境保护出发,加强对废弃物物流的管理。动员全体民众参与3R行动。(3分) (3)结合实际分析。(4分)

第四篇:(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5、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不断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自立能力。

6、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7、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愿意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8、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10、社会保险关系是指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1、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是为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稳定运行,对基金的运行条件、管理模式、投资运营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管理。

12、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是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通过运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家法律或政策许可的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以获取收益,实现保值增值。

13、现场检查是指监管机构指派监管人员,到有关机构进行实地检查,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

14、社会保障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应用。

15、社会保险争议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管理相对人之间,因实现社会保险权利和履行社会保险义务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16、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17、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是在政府支持下,依靠社会力量建立的、主要面向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8、生育津贴指在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不再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以致收入中断时,及时给予定期的现金补助,以维护和保障妇女及婴儿的正常生活。

19、社会保险关系主体,即依法履行社会保险义务和依法享有社会保险权利的自然人和组织及依法履行社会保险管理职责的机构。

20、社会保险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具体经办社会保险事务的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保存以备考察的文件,是全面、系统记录单位和个人参保和缴纳社会保险费,计发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据。

二、简答题

1. 建立社会保障有何重要意义。

1、(1)保障基本生活(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经济发展(4)保持社会公平(5)增进国民福利。

2. 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主要特征: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

遵循原则: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待遇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 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问题。

3、(1)做好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和基金征缴工作。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3)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4)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

(5)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和彩票。

(6)开征新税种。

4.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4、(1)基本保障(2)广泛覆盖(3)多个层次(4)逐步统一。

5. 养老保险有哪些主要特征。

5、(1)参加保险与享受待遇的一致性(2)保障水平的适度性(3)享受期限的长期性(4)保障方式多层次(5)与家庭养老相联系。

6. 基本养老金包括哪些方面,领取条件是什么。

6、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领取条件有三个: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已办理退休手续;二是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并履行了养老保险缴费义务;三是个人缴费至少满15年。

7.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企业职工提前退休。

7、(1)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造成巨大的压力。

(2)使一批未到年龄、有技术、有经验的职工提前退出工作岗位,不仅造成劳动力资的浪费,而且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了侵害。

(3)大量提前退休人员二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冲击,扰乱了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正常秩序。

8.什么是失业和失业率。

8、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有能力工作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失业率概念,是指失业人数同从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

9.我国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9、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1年的;(2)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的、并有求职要求的。

10.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过渡的三步骤。

10、第一步是“双轨”阶段,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失业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在

这一阶段,失业保险的作用主要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调剂资金支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第二步是“转轨”阶段,部分地区先行一步,协议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和新的裁员进入失业保险,其他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加快下岗职工出中心的速度,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共同成为主要的保障形式。

第三步是“并轨”阶段,再就业服务中心逐步完成历史使命,所有失业人员,包括企业新的裁员和协议期满出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11.医疗保险有哪些主要特征。

11、(1)医疗保险待遇支付形式为实物补偿。

(2)医疗保险待遇补偿方式为非定额补偿。

(3)疾病风险具有较强的不可避免性、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

(4)医疗保险具有各方关系十分复杂的特征。

12.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2、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可以采取的主要政策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方便职工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3.如何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3、(1)加快启动实施和扩大覆盖面的步伐。

(2)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3)强化医疗保险的基础管理建设。

(4)加快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进程。

14.什么是劳动鉴定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14、劳动鉴定制度指劳动者因工或非因工负伤以及患病后,劳动鉴定机构根据国家鉴定标准,运用有关政策和医学科学技术的方法、手段,确定劳动者伤残程度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

劳动鉴定是给予受伤害职工保险待遇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工伤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鉴定制度准确评定伤残、病残程度,有利于加强企业对伤病职工的管理,有利于切实保障伤残、病残职工的合法权益,也为正确处理这方面的劳动争议提供了客观依据。

15.实行生育保险有何重要意义。

15、(1)有利于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

(2)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3)有利于国家人口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

(4)为企业公平竞争和妇女平等就业创造条件。

16.在实施社会救济制度时,如何确定救济对象。

16、社会救济对象的确定首先是用定量的方法,即用严格的最低生活标准为基本限制条件。其次是对于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救济对象,再根据不同群体的能力和需要,用定性的办法具体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17.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17、社会保险基金一般有4个来源:一是由参保人所在单位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的保险费;二是由参保人按其工资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缴纳的保险费;三是

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政补贴;四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银行利息或投资回报及社会捐赠等。

18.实行基金预算管理和基金决算管理有何益处。

18、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预算管理,有利于政府全面掌握基金收支运行情况,实现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有利于保证基金收支平衡,并留有适当节余,以避免对国家财政收支产生不利影响;有利于加强基金监督,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通过编制社会保险基金决算,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有利于考核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有利于分析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9.基金监管应遵哪些原则。

19、(1)独立原则(2)公正原则(3)审慎原则(4)科学原则

20.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20、(1)社会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2)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

21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1、全面保障;社会保障范围由生到死,几乎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财政负担沉重。

22、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分担,个人和企业缴费为主要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缴费相联系;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既要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待遇,又不能影响市场竞争活力。

23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建立个人帐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帐户;个人帐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帐户积累额。

24、当代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25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意义。首先,可以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稳定运行。其次,有助于减轻政府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险费用负担。第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三、论述题

三、论述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1、(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竞争观念和社会保障意识是社会注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化保险关系的产生有何重要意义。

2、社会保险关系的产生,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社会保险关系不再完全是劳动关系的一个内容,而是与劳动关系相对分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2)为社会保险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创造了条件。(3)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和义务。

3.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为什么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通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明确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在基金管理中的作用和责任,强化了基金监督的手段。对于保证基金安全和完整,预防挪用滥用基金现

象具有重要意义。

4.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4、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5、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形式,是由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疾病风险的特殊性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1)基本医疗保险是一种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险制度。为了保证参保职工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基本医疗保险在费用支付上采取了有限支付的措施;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职工实际医疗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难以充分照顾到不同人群对医疗消费的现实需要。(2)基本医疗保险低水平起步,未能解决高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之外的医疗费用。(3)部分城镇人口未被覆盖。

6.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有何重要意义。

6、社会保险基金合理的投资运营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是十分必要的。(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属于部分积累的资金筹集模式,客观上要求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2)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是应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对社会保险基金侵蚀的需要。(3)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是确保参保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需要。

7.如何改革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7、(1)建立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机制。

(2)企业改革中必须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3)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8.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注意事项。

8、改革目标: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在改革中应坚持以下的原则:(1)基本水平(2)广泛覆盖(3)双方负担(4)统帐结合。

9.为什么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一项过渡性措施。

9、(1)这种措施通过政府和社会筹集资金,由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进行下岗职工的日常管理和基本生活费的发放。

(2)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这种措施没有真正将企业富余人员推向社会、进入劳动力市场,职工并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仍是企业的人。

10.谈谈你对社会保障的认识。

10、主要从社会保障的概念极其重要性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五篇: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P3)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P4)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国家)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旧教材P5~6)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P6)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P8~9)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P10~11)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按:应是“责任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P13)

8.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18)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P31)

10.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P21)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P33)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P36)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P37)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P40)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P43)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5×5=25分)

1.社会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P7)

2.就业关联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P12)

3.普遍保障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资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P12)

4.储蓄保险金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它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账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照规定将各账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P12~13)

5.社会保障体系——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P16)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 (P20)

A、社会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 B、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乡村“五保”制度等

C、社会福利——全民保健、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 D、军人保障——军人社会保障、军人抚恤、退伍军人安置、军人福利、军属优待。 E、其他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住房公积金等 或者答: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2.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P21)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范畴及其发生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3.简述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 (P21~22)

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原则,不同筹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规模的确定和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原则、方式及程序,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不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等。

4.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P22)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和比较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0×2=20分)

1.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按:“福利制度”应为“福利国家制度”)(P23~24)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的大。因此主张实行均等化政策。

福利国家论的基本观点: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3.充分就业化,4.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5.混合经济论。

福利国家制度是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委托下提出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的实践。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2.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P42~5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

(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

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 (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 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 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 (4)恢复时期(1976—1986) 2.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

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 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2)第二阶段(1993~1997)

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

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 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

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P42~43)

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998.3) 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P49~51)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作业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1×29=29分)

1.(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旧P37)(P55)

2.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P53)

3.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P53)

4.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P55)

5.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P55~56) 6.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基本形式有(现金补助)、(实物补助)。(P59)

7.从原则上讲,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P62)

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P67~68)

9.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制度)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84)

10.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P95)

11.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P104) 12.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多达(300)多种,有

(七)大类。(P112)

13.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保障的(普遍化)和制度的(多元化)。(P123)

14.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统帐结合”的改革,正是借鉴了新加坡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成功经验。(P125)

按:旧版本次作业的填空题共15题,其中第14题为:“俄罗斯实行养老金和(物价水平)挂钩。”新版的第14题在旧版中为第15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 6×3=18分)

1.社会保障基金——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P55)

2.社会保障分配——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P53)

3.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是社会保险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P67)

三、简答题(每题8分 8×3=24分)

1.简述社会保障有关的再分配关系 (P53~55) (1)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2)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3)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4)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5)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2.简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P55) (1)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预算拨款 (2)企业(用人单位)按制度规定的交费 (3)个人的交费

(4)社会保障基金的结存和增值 (5)国内外各界的社会保障捐赠

3.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P69) (1)银行存款 (2)信托存款 (3)不动产投资

(4)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投资 (5)直接贷款或委托贷款

四、论述题(29分)

答题要点:(1)属何种保障类型?(2)社保体系的构成(3)基本特点(4)积极作用与存在问题 1.试比较英国、德国、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16分) 答: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所包括的项目有40多种,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津贴、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津贴补助包括:儿童津贴、孀妇津贴、住房补贴、免费教育。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制度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英国福利制度在给人们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其次,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一方面又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第四,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住房补贴等。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实施这样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社会保障的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大大加重了联邦政府的财政困难,使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②社会保障费用持续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并最终影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民经济。③两德统一后,东西部居民在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保障待遇水平及组织管理方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个人储备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具体内容:①保障对象:凡受雇雇员,其月收入在800新元以上者,一律参加公积金;雇主及个体经营者也一律参加;②缴费办法:雇主和雇员均按一定比例缴交公积金;③公积金安排:加入公积金的成员每人都有三个帐户:普通帐户、特别帐户和保健储蓄帐户,用途各不相同,不得串支。与许多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新加坡没有对失业问题的公积金的安排,政府对失业者的唯一帮助,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和转岗培训,使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在国家财政没有沉重的福利包袱的前提下使人民有了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其次是在促进新加坡经济以每年平均10%的增长速度递增的同时,确保了社会保障累积基金的增值;第三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臭味相投性,克服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分依赖心理。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在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与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即社会性和互济性不相吻合,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能称得上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其提供的保障水平参差不一,差距悬殊,特别是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第三,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社会需求的满足,同时,人们未来的基本生活保障变现将有相当的风险。第四,过高的缴费比率,降低了人民储蓄的可能性。 2.试比较瑞典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3分) 答: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由子女津贴、免费教育、老人福利和住房补贴组成)、社会救助。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其积极效果有:①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③经济和社会稳定。但其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并必然导致国家承担过多,包袱过重,引发“瑞典病”:①公共福利支出膨胀;②税负过重;③高通货膨胀。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老年、残疾、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其特点有:①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②资金来源多渠道;③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④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保障了全体美国公民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者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阶段矛盾,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费用支出日益庞大,加上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压力,政府在这方面的包袱越来越沉重,继而不得不推行赤字财政。第二,社会保障的费用主要来源于征税,项目齐全、内容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简答要点:

1.瑞典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美国实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多样化和全面性特点。具体表现在:(1)社会保障内容丰富,项目繁多(300多种、七大类),但保障程度不高;(2)资金来源多渠道;(3)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4)强制和自愿相结合。

2.瑞典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渠道较多。 3.瑞典的社会保障水平高,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4.美国的福利支出膨胀问题不及瑞典的严重。

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1×33=33分)

1.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具有(最低保障)性质。(P138)

2.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着(救济范围窄)、(救济标准低)、(救济工作随意性大)等问题。(P153) 3.1993年6月1日,我国(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P156)

4.一般认为,社会保险包括(养老)、(残疾)、(遗属)、(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七大块保险内容。(旧教材P142)(P180)

5.一般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于德国,以(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为标志。(P185) 6.养老保险的四种类型是:(自保公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型的“全民保险”、(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P188~190)

7.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50)年代初期。(P197)

8.“文革”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为(“企业保险”)。 (P198)

9.从(1984)年起,我国开始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范围内进行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P199) 10.我国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会合)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个人账户”概念,标志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创新。(P201)

11.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摸索。(P218)

12.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项目,始建于(德国),后迅速向其他工业化国家推进。(P236) 13.最先把医疗保险制度化的国家是德国,(188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P236) 14.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办法。(P248)

15.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P248) 按:旧版本次作业的填空题共16题,其中第2题为:“我国扶贫解困的首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者的(量(数量))和(度(贫困程度))”(详见教材P141,147)。新版中填空题2-15题在旧版中为3—16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 4×4=16分)

1.社会救助——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P137)

或答:社会救助是国家及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等和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济和援助,以维护这些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P18)

2.贫困线——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法,以社会成员为购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必须获得或花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金额所确定的一条具有法律参照意义的标准线。(P141)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3.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动者在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国家有关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P181)

4.医疗社会保险——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P228)

三、简答题(每题6分 6×5=30分) 1.简述社会救助的对象(P139-140) (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

(2)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 (3)城乡贫困者

2.简述确定贫困线的几种方法 (P141-143)

(1)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确定贫困。食物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超过59%,属于绝对贫困家庭。

(2)一些发达国家用相对的方法来衡量贫困。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贫困标准和一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一定比例。 (3)市场菜篮子方法。即以人们日常最起码消费支出的总费用作为划定贫困的标准,具体包括人们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

(4)生活形态式方法。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哪些人生活形态上是属于贫困的,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进行有关援助。

3.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 (P181)

(1)推行保险立法化 (2)筹资渠道多元化 (3)享受待遇标准化 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 (P183~184)

(1)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强化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使养老从家庭代际反哺方式转向自我保障。

(3)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养老压力 或答:在当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具有特别重要和现实的作用。 4.简述医疗保险的特征 (P228~229) (1)主要为国民提供健康保障 (2)保障的手段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3)涉及的关系较复杂 或答:医疗社会保险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更复杂

(4)(社会效应)见效较慢 或答: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是否成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反映出来。 5.简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 (P243~246)

(1)全民保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由国家卫生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一项医疗服务制度,重点在疾病预防。 (2)城镇的公费医疗制度,是对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及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一项免费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制度。

(3)城镇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是以企业为责任主体,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实施免费医疗的制度。

(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四、论述题(21分)

1.论述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10分) (旧教材P168-172)

目前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原因是: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缴费困难;二是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结构变化,养老负担系数提高;三是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手段落后;四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偏高。

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制发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义务人,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申报制度,并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程序进行了规范。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实行三项社会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的办法。

只要扩大覆盖面,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加强社会保险组织管理及在适当的时候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偿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按照《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的答案,本题的答题提纲是:

(1)存在问题及原因(2)解决办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基本内容与重点(3)解决问题的重点及前景 2.论述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和改革。(11分)(P246~255) (1)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①各组成部分封闭独立,互不相干,致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布不均,少数人的过度消费、无效消费及浪费,与绝大多数人的无法消费和无能力消费现象并存。卫生资源畸形分布,大中城市及一些行业企业卫生资源过剩,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资源短缺,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无法满足。

②城镇干部职工的医疗费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患者个人和医疗机构均无费用意识,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③单位办医疗带来不少弊病,如:医疗费用缺乏统筹互济,违背了医疗社会保险的原则和初衷;单位间医疗负担畸轻畸重,单位间医疗负担苦乐不均,一些单位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报销,因而处于虚空的状态;单位办医疗人为地设置了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和行业职业壁垒,„„

(2)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4年起进行了试探性改革。当年开始了部分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的改革的要点:通过职工个人部分承担医疗费的办法,增加个人的费用意识,抑制医疗费用持续攀升的势头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

1994年国务院选择镇江、九江作为医疗保险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从1995年起进行了劳保、公费医疗保险的综合改革。 1996年国务院召开镇江会议,部署扩大试点工作。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根据《决定》确立的“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改革思路,我国建立起了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7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一个目标、两个核心、同步推进三项改革”的方针。

一个目标: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两个核心:医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并降低医疗成本;医疗保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费用分担制尤其是强制个人承担责任 三项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此后,国家还批准实放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发布了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性文件。

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各单位分散管理、企业负担或轻或重、职工医疗待遇有好有坏等问题,从而确立了社会化的医疗保险体系。

但是改革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等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如: ①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③医疗体制改革的缺陷,导致“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 ④市场失灵问题在政府缺位情况下没有得到很好矫正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作业四

一、填空题(每空1分,1×35=35分)

1.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而言,是(小)险,从其保险的支付期限来看,是(短)险,但从其承担的重大责任来看,则是(重)险。(P299)

2.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建于(1955),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则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P300,302) 3.我国传统工伤保险的主要不足是:一是(覆盖范围窄);二是(保险方式落后);三是(工伤待遇标准偏低);四是(缺乏工伤预防机制)。(P317~318)

4.按造成失业的原因,可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P261)

5.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仔细分析了影响就业的因素,提出了新的失业理论,他认为失业有三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非自愿失业),而正是(非自愿失业),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失业。(P263)

6.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更是(社会学)特别是社会保障学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P266)

7.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避开使用“失业”这个概念,而沿用(“待业”)。1986年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第一次明确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待业保险制度),它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1999年1月20日颁布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完备的一项失业保险法规。(P281,P283,P288)

8.“下岗”这个概念是(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名词。自(1995)年起针对国企改革引发的大量职工下岗问题,我国劳动部门就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P286,P286)

9.社会福利的特征有:保障对象的(全民性)、保障内容的(福利性)、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P332~333)

10.世界的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P337) 11.我国现行的社会优抚安置保障制度是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365)

12.我国优抚安置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优抚安置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旧教材P286)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 6×5=30分)

1.生育社会保险——妇女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P297) 2.工伤社会保险——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P308~309)

3.失业—— (P260)

广义的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狭义的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应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4.失业社会保险——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P266 5.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P332)

三、简答题(每题6分 6×4=24分) 1.简述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P298~299)

(1)对象较少,覆盖面较窄 生育保险的对象是已婚并即将生育的劳动妇女,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已婚且有工作的妇女和参加保险。我国的条件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而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2)生育保险的原因是由于生育行为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营养和休息得当就能自然恢复体力。

(3)具有双重性质,它同时保障劳动力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又具有唯一性。

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看,是“小”险,从保险的支付期限看,是“短”险,从承担的重大责任看,“重”险。

2.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P309) (1)实施范围最广 (2)保障性最强 (3)待遇相对优厚 (4)给付条件最宽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3.简述失业的社会影响。(P265~266) (1)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浪费了劳动力资源

(2)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而言,失业使其失去了收入和生活来源 大量失业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4.简述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P266~274) (1)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

(2)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条件和待遇 (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5.简述社会福利的内容。(P335~336) (1)社会津贴 (2)职业福利 (3)社会福利设施 (4)社区服务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0×2=20分) 1.试述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改革(P318~319)

传统的工伤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与发展而来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了对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8年劳动部制定改革方案,于1989年在海南的海口市、辽宁的锦州市、广东的东莞市等地进行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工伤保险基金、适当调整工伤保险的待遇等方面的试点改革

1996年8月在总结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沿用40年的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办法》规定扩大了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要统一评残标准,统一工伤待遇,实行工伤医疗期,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这些规定对工伤保险由变“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伤残、死亡待遇偏低等问题。

由于《试行办法》毕竟只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难度较大,同时,工伤保险覆盖面仍然过窄,工伤保险层次过低,工伤保险基金不能调剂,抗风险能力较弱,各地区实行工伤保险的差异很大。 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工伤保障权益,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工伤保险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工伤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确立,从此,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按:这是依据新教材所作的参考答案。下面的参考答案来自《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我国在199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扩大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 (2)统一评残标准 (3)实行工伤医疗期 (4)统一工伤待遇

(5)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

(6)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2.试述社会优抚和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P 368~376) 答题要点:

1)社会优抚主要包括优待制度和抚恤制度两项 (1)优待制度(社会优待)主要包括: ①生活优待(P372) ②医疗优待(374)

③交通及其他优待(P374~375) (2)抚恤制度主要包括 ①死亡抚恤(369~370)

死亡抚恤的分类(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及确定标准,一次性抚恤(具有褒扬和和社会补偿性质)和定期抚恤(具有社会救助性质)

②伤残抚恤(370~372)

伤残类别(因战、因公、因病),伤残等级(由重到轻分为1级到10级),享受抚恤待遇的条件,.致残性质的认定和残疾等级的评定权限,抚恤金标准

2)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①军人伤亡保险(P375)

②军人退役医疗保险(P375~376)

③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P376)

按:旧版作业中论述题第2题是:

试述我国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P284~287) 答题要点:

(1)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优待 ②社会抚恤 ③离退休保障 ④安置保障 (2)我国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的特点: ①优抚安置保障内容的综合性 ②优抚安置保障待遇标准具有激励性 ③优抚安置保障手段的计划性

④优抚安置保障目标的双重性(经济的色彩与政治的色彩相结合,既是经济意义上的目标,又是政治意义上的目标)

上一篇:中小企业投融资困难下一篇:中学生短篇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