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体会

2022-09-12

糖尿病是现在社会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近些年来,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状况越来越常见,随之而来的,其受关注程度也在逐渐的增加。外国有关专家曾提出过:糖尿病是一种精神压力导致的身心疾病[1]。随着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活工作的压力的增大,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环境和患者自身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故患者会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该研究在2013年8月—2014年9月探讨了针对性护理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该院在2013年8月—2014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300例患者中合并抑郁症80例患者。80例患者均为精神正常者,无失语和智力障碍,能够接受正常调查。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5)岁,病程长度在1~10年之间,文化程度有高中学历10例、本科学历16例、研究生学历9例、无学历患者5例;干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7±2.2)岁,病程长度在1~10年之间,文化程度有高中学历10例、本科学历16例、研究生学历9例、无学历患者5例。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复杂,影响因素存在多方面。首先由于性别原因,据我国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女性的抑郁指数相比男性高[2]。并且由于受教育程度差异,一些患者容易因自身文化程度限制而产生自卑感,进而导致消极情绪的增加。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的掌握度及自我要求较高,容易因患病后生活质量不符合自身要求而出现消极情绪。

其次,随着糖尿病患者患病日程的加长,自身机体代谢功能逐渐降低,会出现更为严重的代谢障碍[3]。为患者的自身生活、家庭带来更多压力,成为恶性循环。此类现象均为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并且,患病时间越长,内心抑郁程度越高,自信降低,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

此外,患者出现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抑郁程度。并发症的出现,令患者出现不安,担忧,自卑感,无力感,严重影响着患者对待疾病的自信乐观态度。同时,部分刚刚确诊的患者,由于一时间无法接受事实,或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以至于对疾病的治疗态度不明朗,进而成为抑郁症状的隐患因素[4]。

与此同时,患者的年龄,血脂水平,职业,婚姻状况等均对抑郁症产生影响[5]。例如,家庭经济压力过大,过重的体力劳动,子女配偶支持度不高,患者自制力不强,均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容易出现血糖不稳定,病情加重,进而导致患者信心丧失,压力负荷过重,消极情绪的出现。

1.2.2 护理干预措施①对照组

对患者仅进行一般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和家属的提问进行回答,对患者日常饮食、生活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常规护理,不对患者进行心理的指导和护理干预。②干预组糖尿病与抑郁症状互相作用,使得患者对治疗疾病的自控力降低。做出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存在重要意义。

饮食护理干预:作为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应每天严格控制饮食从而保持血糖的稳定。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合理摄入食物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日常食物含糖量排序表交给患者[6]。鼓励患者排除个人喜好影响,食用含糖量低的水果蔬菜,少食高胆固醇类食物。另一方面鼓励其家属为患者制定每日食谱,满足每日必需营养摄入充足,同时保证低糖分且多样化,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

运动护理干预:作为非药物疗法,运动降糖成为最健康有效的方法,通常以步行为主。向患者介绍运动降糖的原理及效果,使患者理解运动的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患者自身病情制定个性化运动量指标,鼓励患者每天坚持完成运动量。注意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因此运动时鼓励不做剧烈运动并且有人陪同[7]。提示患者随身备好含糖类食品,以免运动消耗过度,出现低血糖等意外情况。

药物护理干预:除食疗及运动之外,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护理工作人员应对药物的注射,药理以及用量等进行一系列全面指导,提示患者重视药物应用,谨遵医生嘱咐,切记自行对用药规格、用药时间或药量作出调整。对于抑郁症状的药物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做出针对性用药规格[8]。同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血糖检测仪的使用方法,督促患者经常对血糖、尿糖的检测,并定期到医院做复查。此外,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对患者口腔、足部的护理保养进行详细介绍[9]。

由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在于患者的心理问题,由于糖尿病对于患者造成的生活上的影响,使患者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的心情,故此干预组患者采取在其治疗的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干预。主要的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认知重建、人际互动训练、改善其生活习惯。增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患者一个敞开心扉的平台,释放患者内心抑郁情绪。对患者给予适当鼓励及支持,增强患者自信,减少消极情绪。为患者做出疾病相关常识普及后,为患者讲述一些经过治疗及护理后病情好转的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信念,从而积极坚持对疾病的治疗[10]。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SDS调查,在进行护理干预后1个月进行一次SDS调查,而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进行SDS调查,分别观察患者这3个时期的评分状况,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3 评分标准

该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抑郁自评量表(SDS),满分100分,评分≥50分即为抑郁,主要分为3个等级,轻度抑郁:50~59分;中度抑郁60~69分;重度抑郁≥70分。对于糖尿病方面护理效果评定,以患者血糖维持效果,解答常识教育,患者降糖常识,患者控制血糖自制力,四项作为护理效果的评定指标,评分制度为满分4分,各项标准按照达标程度作出相应评分,并统计总分[11]。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数据主要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方式进行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通过对两组患者的SDS评分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两组入院时,入院治疗1个月、6个月后SDS评分结果分别为(分):干预组(62.2±1.2)、(42.5±2.2)、(31.8±1.8);对照组(63.3±0.9)、(62.1±1.1)、(60.8±0.6)。发现,入院时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况,见表1所示。

②对于糖尿病护理效果评定,在解答常识教育,患者降糖常识,患者血糖维持,患者控制血糖自制力等方面,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所示。

3 讨论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糖尿病也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但由于唐糖尿病是一种主要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较大,再加上患有代谢性疾病,很容易使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即合并抑郁症。这就是患者出现抑郁症的主要因素[12]。

该文就是通过研究对比,采用护理干预的措施,针对于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以及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开导患者,让患者焦虑的心情得到缓解,从而减轻患者的抑郁症,该研究数据显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干预组,其SDS评分在进行干预后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表现。

该研究的结果说明对于患有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进行积极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轻其抑郁症的症状,控制血糖的稳定,护理效果明显,建议临床护理上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患者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干预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和出院后随访6个月,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状态。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方面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后,随访6个月,干预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糖尿病方面护理效果评定,在患者降糖常识,患者血糖维持,解答常识教育,患者控制血糖自制力等方面,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比较发现,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改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及血糖水平,促进将患者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合并症,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娜娜.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6):526-527.

[2] 白玉玲.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17):3770-3771.

[3] 严香菊.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4):474-475.

[4] 霍晓玲,司瑞.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7-28.

[5] 黄远航,刘瑜,何辉,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调查[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33(4):170-172.

[6] 张艳,鲁文菊,李辉.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上旬刊):29-30.

[7] 胡丽珍,李瑞华,王青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23(4):327-328.

[8] 阎爽,李强,孙予倩.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状况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3.

[9] 周娜.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313-314.

[10] 张云.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J].中国当代医药,2009(8):165-168.

[11] 孙婷.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124-125.

[12] 杨成龙,蔡文治,黄海刚.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26):2956-2958.

上一篇:习作中,学生为何不能写出真情实感下一篇:认识“放大”本质轻松学习放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