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敬畏及旅游的地域之是

2022-09-19

一、引言

有朋自远方来, 在不亦乐乎的同时或有新识, 互为异地者可通过旅游而相聚或再聚, 叙叙旧也探讨着对彼此而言所谓的新知识与信息, 巩固并拓展已知的那些对异地的了解。如此这般就让思绪致远了, 那是一种交流致远。那还是一种亲近的远方, 即在远方的陌生中, 也能镶嵌着熟悉与亲切, 少有完全熟悉环境中经常有的无事无聊。在跨省域情况下, 多询问人家是哪里人, 远则问省, 如此前或有所知, 还会进一步问问是哪个地区的, 近况如何, 而近则爱问其做何贵干, 于何部门供职。可将这种询问方式归纳为远地方近部门, 或也诠释了远方和诗的意义, 远诉精神, 近则或有所用,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问话模式。当说到山西及山西人, 外省旅游者一般会提起醋与吃醋、晋商、荞麦、五台山、吕梁山、汾河, 还有太谷饼等, 而对山西人自己而言, 可能会告诉你晋中晋南晋北与晋东晋西是不一样的, 特备是晋西北, 应该说别有风情, 可能完全不同于太原与大同盆地的情形, 近河北与近河南的晋人也应该是不一样的。但笔者在本文所言的却是关于盐, 以及由盐引发或逆推出来的地域尊重问题, 一方水土一方人, 哪里都有值得旅游者深度思考的目的地文化, 可以在地域尊重的范畴内, 思考山西的文化特色, 比如由盐切入, 向古顾近, 进而思考未来。

二、祖先与盐:古代人类定居地的生活敬畏

本文言山西, 最先想到了祖先与先祖问题。据说山西解州的得名, 就出于黄帝俘杀蚩尤并分解其身首那个故事。解州有方圆百里的盐池, 盐水鲜红, 传说是被蚩尤的鲜血所染的[1]。解州即是指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5km处的解州镇, 解州之解的读音为“害”, 可以解释为蚩尤牺牲被害, 也可从字面而非读音上理解为解体的解, 或者将解体的解领会为大卸怎样而念成“谢”, 或者从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对比上, 解释为在普通话里只能有两种发音, 或者念解救之解, 或者发“谢”音, 这当然都是读者或学者自己的理解, 属于“我的理解” (my understanding) , 那是悬置客观真理而“另起炉灶”新建的一个社会学研究领域。炎黄的炎字其发音就与食盐的盐字相同, 也可能是巧合, 也可能并不巧合, 但在书写上因字不同还是区分开了。汉语的象形字与英文的拼写字是两套语言体系, 汉字很象形, 通过揣摩和研判, 可以领会其中的某种情景, 但难以展示关于字词的历史沿革, 而英文单词因含有词根词缀, 词缀有前缀后缀之说等, 因而相对来说英文字词更较为容易被理解出其语义的演化过程。

众所周知盐乃人类生命必需品, 而在古代盐还是稀缺品, 故在运城地区能出现盐湖, 这为原始华夏民族的聚集并落脚于此以及长寿提供了根本保证。而另一方面, 炎黄的黄或可能就乃黄土之黄, 黄土是农耕的最佳地域, 种能得收, 住可掏窑, 依山傍水, 掏窑而居, 冬暖夏凉。此为盐黄部落, 其实是盐与黄土结合的产物, 后人可谓都是炎黄子孙了。有盐有土, 确保了农业兴旺。因而华夏文明, 其最发达的一支是炎黄文明, 因盐而兴, 因土而发, 故可认为炎黄根祖在古河东地区, 即位于现代的山西西南部, 运城就在那个位置上, 黄河在此段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 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但笔者在此有别样的三点思考, 一是意识到文字与发音是可以分开的, 历史上就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了文字, 进而通过相互对照而思考并开展研究, 如此做法也无疑丰富了字词的社会学意义;二是发音多适用于当地社会, 即在没有互联网与电话的古代, 声音是传不远的, 那时的文化远行靠的是书信, 或有六百里快递, 而不是依赖于声音, 可谓是字远声近。如北方人可能完全听不懂上海话, 但北方人看得懂上海人写的文章;三是当需要有转义关联时, 可以通过同音异字或异音同字区分, 或许远方区分用异字, 近地区分靠发音——即发不同的音, 免得犯了忌。

言炎黄子孙, 旅游者能想到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这是常识, 也足以让人们对这四个省份高看一眼的, 谁又能不肃然敬祖呢。在我国文献中, 最早见于记载表示家族组织的氏出现在夏代[2]。姓氏不同, 与性别有关。而夏代又在哪里?普遍认为的是,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 山西的一部在其中, 然后向东向南与向北拓展。据说在中国人口最多十大姓氏中, 有一半起源山西, 这也让现在的山西洪洞县在互联网上的热度不断蹿升, 线下的人们也争先恐后去那里寻祖宗找姓氏。其实在上个世纪末, 就有学者对这个地方有所关注[3], 关于洪洞县的人类学研究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人类发源地或曰较远的祖籍地之一为何是在山西, 当然可以归纳为气候、地形、植被等原因, 也可以以历史学、考古学严谨观点开展研究, 但一方水土一方人, 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气候适宜的地方多了, 因而不能只从适宜性考虑, 还要考虑战争与饥荒等, 如此就要思考人类的迁徙史, 要研究人口迁移途径, 比如在走出非洲之后人类的行进路线是怎样的, 在哪些地方分道扬镳了, 那应该是个树状的, 在哪些地方住脚了, 哪些人先停下脚步, 而哪些人还要继续前行。但本文认为还要考虑稀缺性问题, 制约因子往往决定了事情的出现, 那是关键因子, 即当约束条件越紧时, 其重要性便陡然上升, 而一旦解决了制约条件, 那个地方没有这种制约, 那个地方在古代可能就成为人类的聚集地。

古有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当然也有运粮路与运河, 近代还有战备路, 这些路起自哪里, 路过哪里, 又到哪里, 在这些生活必需品之中, 基于山西语境让笔者因出身问题想到了山西运城的盐池, 运城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盐务专城[4], 觉得那可能是让山西在历史上得以繁荣的根本性原因。人不食盐不行, 连大型动物动也如此, 盐在过去是专卖的, 不是谁都可以晒盐卖盐的, 若能当上盐道“干部”, 那也是不得了的, 盐道在过去可是个肥缺。除运城盐池外, 在我国还有自贡井盐即人们口中的盐巴, 以及江苏的盐城 (海盐) , 这些城市都因历史或过去产盐而著名。

即便是在现在, 山西也简称为晋, 古晋国为今天山西河南与河北三地, 后有三家分晋。河东大地包括今天的临汾运城地区, 就位于晋国的“主城区”, 因而地上地下布满历史遗存, 这里人杰地灵, 名人辈出, 那是一块文化之地, 文明宝地, 人丁兴旺, 因人之多才有历史上的两次大移民, 这里有着深厚的根祖文化, 这让外域之人对此地无比敬重。

三、盐敬畏与采煤:并非简单替代

过去的人们对盐是敬畏的, 因为其是重要的生活资源, 而其实其中只有少数的特权阶层, 才能把盐看做财富的象征, 因为少数人因有了盐权, 可以制造盐、搞盐运输, 可囤积盐与出售盐, 他们获得了关于盐的各种权, 据此可以获得巨大财富。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的, 社会主体还是敬畏于盐的, 他们需要盐来生活。而当来到现代社会, 经济发达了, 盐来的渠道多了, 盐不再紧张, 盐变成了最便宜的商品之一, 重量单价很低, 1元就可买得1斤, 1斤盐或可以用1个月, 而且随着全球化, 钱似乎是变成了万能的“崇拜”对象, 此时人们不再崇拜盐, 不再敬畏于营生物质, 而是可能转向“财富与权力”, 似乎是“钱可以购得任何”, 如此当盐与金钱交换位置, 物质的作用便下降了, 代之而起的却不是精神而是货币, 原本是以盐为中心的一边是人一边是财富, 而如今是以财富与权力为中心的一边是人, 一边是物, 很多的物, 盐被包括在诸物之中。此时的盐与其他物质一样, 都是平常之物, 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就此被颠覆了, 就是因为盐与金钱调换了位置, 钱可以满世界流通了, 互联网电讯也可在全球迅速传达了, 航空高速公路与高铁交通越来越发达, 物流也可以实现快递与低成本化了, 旅游俨然已经全球化。

换言之在当代, 金钱替代了古代的盐的位置, 但盐却没有替代金钱, 盐变得不值钱了而被挤到了不重要甚至可以忽视的位置上, 这让社会难寻敬畏与崇拜对象, 似乎当代社会唯有崇拜金钱或权力。而在古代是有盐崇拜现象的, 人们敬畏盐, 认为有盐神, 将发现盐的人看做英雄, 将最早生产盐的视为盐宗, 认为通过赐盐等可以给人类以神灵, 而占据鱼盐之地有功者, 可被奉为盐神的部落始祖神, 以及盐业者必奉祖师神等。在民间还以盐占卜, 通过撒盐祭祀, 以盐驱避、用盐医疗, 对盐施巫等[5], 盐于民间的意义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觉得晋商之所以在当时做得很大, 有信用, 讲诚信, 誉满通商之路, 知名度之广, 应该与盐及盐业所造就的精神有关, 早有学者写了这样的文章, 晋商还把买卖做到了偏远的宁夏盐池县, 并使盐这个字进入了地名[7]。

但到了近代与现代, 山西的经济讯速地不依赖于盐业, 而是转向了煤炭采掘与运输业等, 经济得到了发展, 但收入也出现了两极化, 特备是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 植被覆盖率有待遇提高, 大气质量需进一步改善, 因重压而损害的道路需要修补, 很多的矸石山与粉煤灰需要综合治理, 治理河水有机污染任重道远, 地下采空区需要加固处理等。因而还不能完全说是煤炭替代了盐业, 这还不是个简单的位置替换, 如前所述, 煤炭不仅替代了盐业, 煤炭还提代了钱, 替代来替代去的就让煤炭等同于金钱了, 煤炭的经济意义压倒了一切, 囊括了一切, 煤炭资源被当做了财神, 导致了敬畏意识的淡化, 不是崇拜而也不是敬畏, 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与蔓延。煤炭是一个大宗货物, 可谓准金钱商品, 这一点已不同于小宗的盐了, 因为人一天所需要的盐要比煤炭少很多, 每个人每天需要很多的煤, 不仅是取暖做饭, 还有煤化工产品等, 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生产流通领域处处需要煤炭产品, 就如处处需要钱一样, 煤炭真的与钱差不多是一回事了。而且在现如今,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煤的, 他们只需交钱即可, 便可购得热量, 而不需要自己买煤自己烧煤, 煤炭已成为一个产业, 消费者需要的是服务, 需要的是煤炭的转化。

一些学者已在讨论煤炭生产与污染的关系问题[8], 当然这是必要与应该的, 但笔者觉得这不过是工作之谈, 基于科学角度, 但还没有从心理与灵魂中去认识问题, 还应“把自己摆进去”地有个反省意识, 有反省才有进步, 才不至于冒心灵上的风险。是不是因此要思考敬畏问题, 如当盐敬畏消失后, 该以什么来替代之, 当然不能简单替代之, 因为现代社会与古代不同了, 因而不是此物替代彼物, 而是应该以精神替代物质, 空间替代物质, 物质做基础, 基础之上有上层建筑, 因而笔者提出“地域之是”概念。

四、地域之是

本文所认为的地域之是, 那个“是”与实事求是的“是”是等同的, 或可解释为正确但笔者不那样解释, 因为人人都知道人人渴望正确, 但正确在哪里呢, 那是非常难寻的, 在当时是难以实证的, 虽然实践可以为之, 实践可作为检验的唯一标准, 但那往往是过后才能证明与验证的。故而本文所言的“地域之是”, 是指符合地域逻辑的那种与那些“是”, 而非脱离地域唯有经济利益指标的逻辑, 即要依靠地域逻辑而积极努力, 但绝不过分与过度, 不走极端, 因为过头了就是过错。即该怎样就怎样, 不急躁不骄傲, 不妄想不为名, 精心匠心做好, 也可高瞻远瞩, 但要接地气, 立足当地, 扎根于当地, 包括自己在内的要把心扎下来, 将心根植于地域土壤, 别老想着要走, 今生今世就热爱这片土地, 哪儿也不去了, 不去南海养老, 不去美国买房, 要有这样的心态, 以心建设地域社会, 发展地域经济, 弘扬地域文化, 提炼地域精神, 虚怀若谷, 潜心努力钻研知识, 时常进行独处思考, 反省过去非功利的得失, 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完善自己, 也通过这样的心态去发展山西的旅游事业等。

从某种意义上考虑, 要发展山西的旅游事业, 建设者要积极努力, 要有敬畏之心, 重人性而不功利, 在诸多范畴中求平衡, 以中庸之美发展, 实现“大美山西”, 便可形成“地域之是”的逻辑思维方式。在为数不多关于现代敬畏的文章里, 可以找到如下几个概念, 包括儒家敬畏、伦理敬畏、契约敬畏、童年敬畏、理想敬畏、心灵敬畏等, 当然这些还比较具体与狭隘, 从大尺度上说, 现代敬畏可包括自然敬畏、生命敬畏[9], 这些概念都与功利无关, 也无关所谓的业绩。

从这个语境上讲, 作者从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自然人的角度, 暂且搁置个人的专家学者或职务身份考虑, 认为山西应大力发展养生与宗教旅游, 打造精神的旅游目的地, 形成绿色的黄土与山岳意识。也即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方法, 但笔者是基于一个在语言上难以准确描述的状态, 但在内心又似乎自觉十分清楚, 因为因热爱山西而在脑海里是有画面的, 为此笔者在下面将阐述几点完全是个人的思考。

第一, 山西原本是有敬畏的, 盐敬畏就是其中一种, 盐敬畏是最有特色的山西文化之一, 如今应继承这个传统。因而要提高盐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更为有潜力的是以自然敬畏来替代盐敬畏, 让山西的所有“大美”起来, 那种大是精神之大。虽然, 其他省份也有很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但其未必有盐敬畏传统, 即便是有传统盐业, 但未必有山西那种自然色彩, 山西的自然是山西的那个样子, 山西的盐业是山西性质的。

第二, 山西旅游是有格局的。看看山西地图, 那形状像一叶扁舟, 有点像台湾, 还如一片树叶。山西也是宝岛, 一个陆岛, 山西人的性格颇有岛国性[10], 即晋人团结而有忍者精神, 能够做到卧薪尝胆。山西东有太行山, 西有吕梁山, 两山夹一河, 那河谓汾河, 当然还有滹沱河等在北发源, 在南有黄河等。要把这个格局展示出来, 依山寻水, 四通八达, 当然有些陆地之通是要经过关口的, 关隘文化也很值得研究。

第三, 山西的五台山是名山, 可谓中国名山与世界名山, 历史与当代的伟人们曾多遍地前往五台, 留下有关五台山的诗文, 以及还有影视作品、小说诗歌等, 都有在表达关于五台山的情节。今后如何开发五台山的旅游资源, 这对当代山西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笔者觉得开发当然是由资本进行, 政府要监管, 但同时还认为, 文化不仅是旅游开发的对象, 文化也要自主地发挥作用, 应将文化视作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品位的人, 文化要参与旅游决策, 应让山西的晋文化思想起来。

第四, 山西距离北京很近, 山西又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部, 这种“近高”区位也促进了山西地域之是的形成, 是山西逻辑的重要组成, 既坚持自我, 也考虑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 山西的位置可谓是位于“京之旁邑”[11], 或曰畿外文化, 也曰拱卫京师的畿辅文化[12], 这种文化已与当地自有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有机结合。因而山西的物产外运特征明显, 当地面食文化极为丰富, 山岳宗教设施遍布全省, 因而这里极适合发展养生与宗教的文化旅游。

五、结论

通过讨论, 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与兴趣者共飨, 为的是更好地认识山西, 善待人生, 热爱脚下的土地, 更好地发展山西旅游事业。第一, 在古代山西存在着盐敬畏精神, 或曰盐崇拜;第二, 先人不仅逐水而居, 而且还存在着因盐而聚现象, 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第三, 山西的盐在古代不仅关于生活, 也关系经济, 但同时也是与黄土结伴而在的;第四, 从发展旅游角度, 文章认为应建设山西省的“地域之是”, 建设“大美山西”, 有自然敬畏的发展旅游经济, 改善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挖掘与建设晋人常住地的目的地旅游文化, 符合地域逻辑要有格局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

摘要:在互联网与旅游的时代里, 常有异地旧友相聚一方之地及顺便结识新的异地朋友现象, 这提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意识现象, 即由此也重启了人们了解和再认识异地特质的那种思绪。基于这样的文化语境, 本文认为在古代中国盐产地, 是存在着盐的敬畏与崇拜现象的, 山西运城的盐池就是这样一个的地区, 盐敬畏参与构成了晋地的地方特质, 通过盐是生活资源、生产资料与财富的那样一个由近及远的价值观, 人类逐水而居, 但也围盐而聚, 如此思考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历史上山西人丁兴旺文化繁荣的原因, 亦可诠释晋南为何会成为历史上人口移民最主要的迁出地之一, 由此将话题转入现代, 也比较出在当今人的意识中煤炭的位置变化。历史上的山西人对盐是有敬畏意识的, 而在现代发展旅游的视角下, 笔者认为应挖掘与弘扬盐敬畏那种精神, 让其转化为适合于当代旅游的自然敬畏需求, 并以此自然敬畏为核心性吸引物, 发展山西养生度假全域旅游, 打造山水宗教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与地形区位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 以地域之是为逻辑的学术指导, 全面提升山西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盐敬畏,山西旅游,地域之是

参考文献

[1] 李小平.山西方言地名及姓氏之“解”研究[J].华中国学, 2016 (1) :75-80.

[2] 张淑一.姓氏起源论略[J].贵州民族研究 (季刊) , 2000 (3) :28-33.

[3] 安介生, 葛剑雄.洪洞大槐树: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J].寻根, 1997 (6) :13-15.

[4] 柴继光.运城一我国唯一的盐务专城:运城盐池研究之九[J].运城师专学报, 1986 (2) :71-74.

[5] 孙玥.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盐崇拜[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7 (6) :10-14.

[6] 秦佩珩.清代晋商之盐商和票号再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8 (5) :80-89.

[7] 王玉萍.从盐池县商业看近代晋商在西北行商特色[J].沧桑, 2010 (2) :130-131.

[8] 李志华, 王玉琴.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出环境污染困境[J].环境保护, 2012 (20) :62-65.

[9] 唐锡阳.尊重自然是现代生态学的一面面旗帜:何柞麻先生《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及网上有关言论读后[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5 (1) :40-48.

[10] 郝昭香, 王艳平.基于旅游视角跨区域的人性环境地理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6 (12) :16-21.

[11] 罗凯.盛唐京畿都畿考论[J].历史地理, 2008, (00) :65-75.

[12] 王天彤.区域文化学观照下的畿辅文化与文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7 (4) :26-31.

上一篇:垂直电梯轿顶护栏贯标设计原则解析下一篇:低温保存7年人胚胎复苏移植成功妊娠分娩一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