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销售模式探究

2022-09-11

1 引言

“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在2015年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政府部门在很多文件和场合中提到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生态产业链改进与升级。“互联网+”在新的时代下表现出了强大的势头, 已经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消费市场结构。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 农产品电子商务在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产品网络交易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来看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城市。互联网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结合, 必然会促进我国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2 吉林省农产品销售的现状

目前, 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吉林省农产品逐渐尝试与互联网相结合, 呈现新局面。但由于受传统销售模式的影响和产业的局限, 在销售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的互联网销售人才。应该说农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 关键需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不仅如此, 该类人才还应该掌握农业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相关知识, 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以发挥互联网对农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但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接受过互联网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农产品品牌意识缺乏。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作物产量高, 但农作物大部分流入国家粮库, 导致农民在粮食收益方面并没有很大的自主权。要实现“互联网+”的销售模式, 必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意识, 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知名品牌比较少, 且品牌的知名度不够, 在省内有较大的知名度, 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讲远远不够。如果从网络上推销出去, 面临产品质量是否过硬的质疑。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懂创建和维护农产品品牌, 往往为了利益而放弃品牌的建立, 因此提高农户的品牌意识, 对于发展吉林农产品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迟钝。相比较其他产业, 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信息相对闭塞, 销售区域也往往是在产地附近, 产品的销售渠道大都通过本土电台、广播、纸质版宣传广告或者口口相传, 信息缺乏集中度和及时有效性。很多农民因为市场信息不通畅无法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 因此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限制, 如在销售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被压低, 农产品滞销、浪费等现象。

3 农产品实现“互联网+”销售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希望以最少时间获取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 这对于农产品信息的时效性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销售者能够以最快速度获悉市场动态, 提供农产品信息, 优化消费者产品消费体验, 得到消费群体的认可, 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互联网+”的销售方式呈现强交互性、高精准度的特点, 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起“面对面”信息交流平台, 消费者可以在线与电商进行产品的交流, 销售者也能够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 及时做出调整。以微信营销为例, 双方运用全新营销模式, 通过“点对点”、私密、非公开的对话, 建立信任, 实现用户体验, 实现“精准营销”。

互联网平台拥有一系列新型传播媒介, 这些媒介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实现科学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它们具有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 运用超链接技术使产品的营销实现整合优化, 打破传统营销模式的局限性, 能大大较低销售成本, 同时提升传播效果。另一方面, 用户体验得到了丰富, 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对于吉林省的农产品销售而言,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产品在商品特点上的局限, 实现销售上的突破。

4“互联网+”吉林省农产品销售策略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农产品“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中, 政府应该发挥好引导、示范作用, 扶持和鼓励农民和互联网的融合。吉林省的电商市场巨大, 如果通过政府政策的带动, 可以很好地招商引资, 增加农产品的销售量。政府可以加大推广农产品网上品牌, 对互联网销售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另外,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民接触互联网提供先决条件, 积极引导农民和电商企业建立合作, 尤其鼓励大学生和外出归来的务工人员参与到农产品互联网+的销售中。定期在农民中开展互联网操作技术培训, 使农民真正掌握互联网技术, 建立起具有本省特色的农产品电子销售平台。

4.2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重视互联网平台

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4家, 省级龙头企业381家,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111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加农业模式逐渐建立, 农产品加工企业, 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小作坊和小型企业, 都应当把握好时代机会, 利用网络优势发展吉林省农业, 让吉林省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使吉林省的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4.3 实行精准营销, 促进品牌化经营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有利于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吉林省优越的地理条件, 农产品的质量有着绝对优越, 但是缺乏知名品牌。农户在销售农产品之前, 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定位自己的产品, 这是销售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 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前景广阔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在销售的环节, 应该依托新媒体实现目标人群的准确定位。通过各种互联网终端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细致分析, 寻找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满足目标群体的消费需求, 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 最实现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在品牌的推广中, 应借助淘宝、阿里巴巴等大众平台打开市场, 再大的品牌则可以通过知名电商企业来打开。积极配合利用各种传统宣传渠道, 如电视、广播、公益宣传等, 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推动品牌建设尽快取得效果。“互联网+”营销模式下仍然要重视品牌的建设, 这于销售而言非常重要。

4.4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互联网+”销售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实体销售, 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营销。线上平台空间巨大, 产品的品类丰富, 促销多样。线下店铺面积有限, 但可以进行现实考察, 使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农产品的新鲜度、大小、重量以及色泽等。销售商要注重将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起来, 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介绍和宣传活动, 必要时提供私人定制。在销售过程中要确保产品是真实的, 不能是贴牌宣传或者山寨品, 在销售过程中慢慢增加自身品牌的价值。线下可以采用社区服务、现金折扣、赠送等方式来进行促销, 而线上则可以用团购优惠、特价区、积分送礼等方式来进行互联网促销。两者总基调应当保持一致。

互联网与农业的耦合, 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大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 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 在网站上自由选择搭配农产品种类来满足自身需求, 销售商则可以按照订单数据实施加工配送。农产品的“互联网+”模式能够减少中间环节, 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农民的建立契约关系, 既能够有效减少库存和管理费用, 又可以将最新鲜的产品呈现给消费者, 销售效率大大提高。目前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在市场上仍然占有很大的部分, 这些销售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媒介的方式,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让农产品在互联网+的时代下, 能够打破原有思维的束缚, 让产品销售变得切实可行。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颠覆了传统的消费市场结构, 推动生态产业链改进与升级。“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农产品和互联网融合, 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 通过订单农业、精准销售等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探讨, 找出适合吉林省农产品的销售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功建.“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及趋势[J].农业展望, 2016 (6) .

[2] 段坪利.我国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分析[J].新西部, 2015 (27) .

[3] 马若男.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6.

上一篇: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道德评价公正性的缺失下一篇:高校校园网IPv6升级方案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