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制度

2022-11-18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使用制度,这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我不知道该问谁?下面是小编的《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制度

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培训规定》、《张掖市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1、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干部所在单位要保障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干部应积极履行接受教育培训的义务,根据不同情况参加在职期间的各类岗位培训、晋升职务的任职培训、从事专项工作的业务培训、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和其他培训。

2、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制度。严格执行省委和市委关于领导干部参加理论学习的时间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任职时间内,每5年参加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必须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干部培训主管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不少于3个月的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由组织部门确定,其它各类干部的培训计划分别由干部的主管部门制定。调训对象按照计划及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确定后,党组和领导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保证计划的落实。

3、建立健全干部定期脱产培训制度。科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每5年参加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学院或者经市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县处级后备干部参加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市委党校有关班次的学习,每5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市管专业技术拔河人才每5年参加党校、行政学院(校)等培训机构理论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探索推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度。

4、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市委组织部和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制定的名额分配调训和点名调训,各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保证计划的落实。各单位党政一把手、选调优秀大学生和市以上调训的县处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由市委组织部点名调训,其它干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采取组织点名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调训。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个人必须服从组织调训,因故不能参加的,本人须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单位书面报告主管部门。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经批准可在本单位内部调整。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5、实行干部调训计划和办班申报审批制度。经市委组织部或市人事局指定的由我单位承办的干部参加培训,须经市委组织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未列入市委组织部干部脱产培训计划和未经批准举办的培训班次,有关单位可不选派干部参加。由我局或者下属单位举办的培训班结束后,主办单位应及时向市委组织部或有关管理机构报送培训总结。

6、建立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动监所要制定量化考核和激励约束措施,鼓励干部根据个人发展和履行岗位职责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或参加培训,并从时间、经费、学习资料等方面为干部在职自学提供必要保障

第二篇:年轻干部要自觉践行法治精神

(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自1997年十五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式确立,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法律的实施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年轻干部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在学法、守法、用法上做表率;作为具体的执法者、执行者,必须依照法律条文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作为决策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必须在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制意识,践行法治精神。

践行法治精神,必须敬畏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面前,没有特权,人人平等。敬畏法律,是践行法治精神的前提。当前有少数年轻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比较淡漠,官本位意识浓厚,妄自尊大,无视法律法规,常常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名违反土地法规,以改善民生为名侵犯群众利益,以工作需要为名彰显特权思想,给党的形象和党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广大年轻干部要以此为鉴,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把法律的禁止视为雷池和深渊,不越一步,不踩红线,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敬畏法律,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践行法治精神,必须深入学习研究法律。法律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文明成果的吸纳与继承,法律知识的不断增强,是法治精神确立的基础。学习法律,不仅要学习法律条款,更要学习蕴涵其中的人本思想和法律精神,要把法律中包含的正义、公平、民主、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体现于工作实践的方方面面。作为时代的引领者,年轻干部要通过丰富法律知识优化知识结构,通过领会法律精髓践行法治精神,进而带动全社会法制意识的整体提高。

第三篇:干部法制培训制度

为增强本单位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法律素质,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由本单位普法领导小组制定培训计划、检查法制培训工作情况、组织实施培训工作. 各科室、下属单位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与业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个人应当制定法制自学计划,并按时完成.

二、干部法制学习和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法制讲座和自学的方式进行.

三、因故未参加法制集中培训考试的人员应进行补训、补考.

四、法制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包括: 1 、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全面掌握宪法原则,不断增强宪法观念. 2 、强调学习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 、强调学习宣传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4 、强调学习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5 、强调学习宣传有关本职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和掌握干部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需的专业法律知识.

五、法制讲座和法制集中培训的基本教材为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宪法学习读本》、中宣部、司法部编写的"五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第四篇:干部培训制度

干部培训制度

 

为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本办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集中培训。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和科学性、针对性的要求,每年举办不少于两期的全市系统的干部集中培训,每期3—5天,培训内容因时、因势而定。

二、在职培训。全办及各处室根据工作职能和职责,开展岗位练兵、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能力水平。

三、更新知识培训。全办干部要积极参加以增新、补充、拓宽相关知识为目的培训工作。

四、各类短期培训。凡上级有关部门举办各类短期培训,只要工作、业务许可,经本办领导批准,各业务处室应积极推荐人选参加。

五、岗位培训。为鼓励年轻干部进步成长,增长知识才干,每年各处室都要派1—2名干部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

六、初任培训。对新录用人员,即经考试录用进入国家行政机关,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的培训,初任培训在试用期进行,时间不少于10天。

七、任职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人员按照相应职位的要求积极参加市有关部门组织的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八、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学习培训,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凡经本办领导批准,参加的各类培训,费用在结束后回单位报销。

第五篇: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徐遥

领导干部法治水平直接关系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决定依法治国成效和国家的治理水平。笔者认为,真正形成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找法依法的法治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既要着眼于主观,也要着眼于客观,通过不断扎实的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事的能力。

着眼于法治信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真正的依法治国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从民国建立到1949年旧政权终结,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制宪活动频率之高,在世界宪政史上亦为罕见。尤其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宪法和宪法草案有10余部之多,事实证明,宪法的制定与真正的推行并不是一回事。法治真正有效地推行,须深深根植于法治精神的普及,根植于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灵魂,人们缺乏法治精神、没有法治信仰,社会也就不会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是法律制度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树立法治信仰,是履职的起码要求,更是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依法行政,纾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才能水到渠成。

着眼于规则和程序意识。提起法治,有不少人直觉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对立,强调法治就是对人治完全彻底的否定。任何时候,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统治社会,法律是由人来制定的,更是要人来执行的。人治有可能是贤人之治,也可能是庸人之治,甚至还可能是坏人之治。人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需要通过法律这一工具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予以修正平衡。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是基于规则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所以,规则是法治的载体,法治思维形式上是规则思维,即要将实践证明正确的规则及时上升为法律,并严格遵循现行规则,权力不能突破法律,法律是不能逾越的底线。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为强烈,有时甚至把一分公平看得比几分利益还重,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更加看重程序公正。因此,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还须切实增强程序意识,真正做到懂程序、讲程序,按程序办事。缺乏程序意识,实质上是缺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守规矩,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事,不仅有利于工作开展,而且可以减少错误、减少麻烦;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可以让人服气。增强程序意识,要求克服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原则的弹性,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使工作开展更加阳光透明,从而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着眼于道德基础。法只是生活的一个局部,在法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文化和习俗以及政策等等,尤其是在生活领域中,法律的功能和作用往往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表现为非唯一性、非最佳性和非最终性,因此,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道德没有法律的,一切社会问题都通过内在自觉和外在习俗就基本上解决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增强,利益竞争出现,仅靠道德自觉已无法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尤其是对于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的人来说,内在的自我约束已很难奏效,这样就不得不借助外在强制力来迫使其遵循人类的道德要求。可见,法律是以道德补偿和保障的功能出现的。在一个治理良好的社会里,法治总是以人类的道德正义精神为其存在前提和依据的,而道德也总是以法律规范作为其保障。所谓“礼法结合”“出礼则入于刑”正是说明了这两者的互补共治性质。道德强调内心合理合情,要求人的自律;法律强调行为合法合规,要求国家他律。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没有道德认同的法律是难以持久的。法治国家中,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法律是一部分道德内容的强制版,违反法律就是严重失德,有道德的人一定是守法的人。因此,法治思维本质上是道德思维,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是树立法治思维题中必有之义。

着眼于评价导向。领导干部是不是能够主动学法、深入知法、自觉用法,总之是不是能够主动自觉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就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在考核选拔使用干部时,须严格贯彻法治导向,把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能力、能不能遵守纪律依法办事作为重要依据,对懂规矩、守纪律,法治思维能力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解决问题,不擅权不谋私,群众公认度高的好干部,给予充分肯定,跟踪培养,提拔重用,对那些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甚至无视法律制度胡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还应进行谈话教育,限期改正,问题突出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依法依纪进行查处,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深化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将法治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用法规制度规范言行,使法治思维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自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议事决策、工作部署、检查指导、跟踪问效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着眼于立法质量。讲法治,首先要有法,还要有良法。王安石说过:“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实践中作决策、办事情能否找到适用的法律依据,能否依据这样的法律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有法可依、依法能够妥善解决问题,才能促使干部进一步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在谈到法治建设的问题时指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的确,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立法质量不高现象并非个案,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立法空白犹多,无法可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法律可操作性弱、内容过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往往是有法难依;一些法律自颁行以来一直未有修订,有的法律规范甚至成为阻碍改革发展的桎梏;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与部门规章多,争权诿责的现象较为突出;法律、法规、规章等重复建设、相互打架的问题也不少,执行中让人无所适从,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会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信任,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法治思维能力越强,越无助于正确决策、解决问题、办好事情。

(作者系《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

上一篇:公安局大队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公安局联动机制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