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2024-05-05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精选6篇)

篇1: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法治思维的概念和内涵及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要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培养法治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关键词】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治理方式;路径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就是党员干部,它可以帮助其在遇到问题时,使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结论和决定的一种思想认知过程和活动。其含义是:指以法治固有的特性及通过法治信念来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其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责任意识。

法治思维由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等基本的法律价值和理念组成,它是实现理想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法治的基本要素和机制包括:第一,法律是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第二,法律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主要途径;第三,民主是立法政策和法律的前提;第四,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立法律的基础;第五,法律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是至高无上的;第六,公正地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第七,能够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的失控和变异;第八,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平衡与互补。

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实现好、维护好宪法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

宪法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普遍行为规范。要使每个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须维护宪法法律的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如果宪法法律没有权威和尊严,领导干部在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中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公民的行为就失去了统一的规范。为此,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就是要体现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和威严,在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下都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形成一个人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2、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勾画了更加清晰的法治路线图,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要靠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以党员干部为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中仍存在着不少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意识薄弱,在实际运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时,其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由于受五千多年“人治历史”的影响,党员干部在管理社会时习惯用“权力”、“人情”来管理,尤其遇到问题或矛盾时往往首选的是请示领导,而不是寻找法律依据和法律标准,使党员干部工作动力不足。

第三,有的党员干部对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够深、不够细,导致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唯有通过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来调节各方的利益,促进矛盾的化解、保障社会的和谐,使决策者依法决策,执法者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司法者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守住法律的最后防线。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国各族人民愿望所在

人民授予公权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公权力的有效合理运行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法治环境。为此,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就是通过党员干部科学合理的管理,为全国各族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让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平台,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民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人都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同时,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也是对党员干部自身的一种保护,党员干部只有依法行使手中拥有的公权力,依法决策,才不会误入歧途。

4、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对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前提,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原则、执政理念的践行者,必须加强其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增强,作为执政的基础,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法制建设的要求逐步变多,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只有不断完善自身,适应新的要求,协调经济社会关系和各种利益关系,规范灵活运用法治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规范未来发展、构建共识、维护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选择

1、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

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把法治思维落实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第一,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法治信念。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执政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怀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捍卫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权威和尊严。

第二,在行动上,以身作则,高度重视法治思维在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充分利用法治思维。一是有效领导本地方、本单位以及部门工作人员履行责任规范,使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使自己与本地方、本单位的职工能够在法治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二是通过以上的良性互动起到带动引导社会的作用,形成共识和合力,使他们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法治社会。三是在以上的影响和带动下,使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需要后天的慢慢培养,所以,党员干部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来养成自身的法治思维。

第一,党员干部应自觉地把学习法律知识当作工作学习的必修课,不断的加以积累和培养,通过日积月累使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刻了解并充分掌握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如权力行使中有哪些原则和程序,权力的界限是什么,如不依法行使会承担哪些后果和责任等等,不断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

第二,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要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注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将法治思维的培养、应用训练作为领导干部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党员干部对法律权利和界限都有较深的认知,对行使权利时的原则和程序有所掌握,深刻认识到如不依法行使权利所需承担的后果等,采用培训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可以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和专题研讨,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以便在解决问题时正确运用法治思维来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

第三,高度重视法治实践。通过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来巩固其法治思维的同时,领导干部更应重视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管理社会各项事务,做到按法律办事,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要深入法治工作一线,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和考核机制

第一,从源头上把德才兼备、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以考核评价和选人用人为衡量标准,提高和督促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建立一个综合法治、经济、人文、环境等多指标为一体的干部考核机制。考试评价可使干部更好的发挥自身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使组织纪律更井然有序。在选用、提拔干部时,要有针对性的挑选自身法律意识较强、善用法治方式去处理问题的干部。一个科学和完善的政绩评价体系必须是法治、经济、人文、环境都具备。

第三,按照党纪、国法的严格要求,做到奖惩共用。在处理、解决问题时以法治思维为指导思想。如有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触犯法律时,必须一视同仁、依法追究其责任。时时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党员以身作责,遵法守法,不越权行事,不以言代法,不徇私枉法。

4、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通过丰富的实践证明了避免领导干部法外行事所造成的权力、决策和行为失控、失误及失范的重要手段就是严格的监督。大部分领导干部都觉得监督就是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所以,各级干部领导首先要先转变这种观念,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依法依规保护监督的意识,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将自己置于以党和人民事业要求为前提的各种监督之下。

第一,通过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不断完善,使三者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都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以此来增强已建立起的监督体系和制度的监督合力及实效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促进其监督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公众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监督渠道不断拓宽。

第二,加强问责制度,规范问责程序。将党员干部遵守法律,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即“法治gdp”,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决策失误、党员干部出现违法违纪情况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落实问责制和责任倒查机制,保证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力有效。

篇2: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并强调指出,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对其他社会群体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具有坚守法治定力,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对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和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适应新形势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实现改革于法有据,才能更好地规范发展行为、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因此,必须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成法治中国。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具有现实紧迫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有的把法治建设喊在嘴上、贴在墙上,搞形式主义、口号化,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的存在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认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说明,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思路和办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造就一支宏大的具有法治素养和法治意志的治国理政干部队伍。根据《决定》的部署,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重视法治思维养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比较缺乏法治传统,一些领导干部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提高法治素养。一要牢固树立法治信念。党员干部要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怀有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二要加强法治学习培训。中央有关部门在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原领导干部反省材料后发现,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有的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领导?怎么能保证不出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各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把宪法法律列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帮助广大干部切实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坚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三要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一定要扑下身子、躬身实践,凡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按法律办事,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线,注意剖释个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形成良好法治环境。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对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决定》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这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后,对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又一重要调整完善。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自觉做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德才兼备。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标准,赋予德才兼备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做好干部工作的根本指针。按照德才兼备要求和好干部标准全面准确地考核评价干部,当然包含着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内容。比如,信念坚定,就包含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民服务,就包含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敢于担当,就包含坚守法治定力、厉行法治意志、坚决与破坏法治行为做斗争;清正廉洁,就包含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所以,我们要把尊宪守法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标准,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发挥考核评价和选人用人这个指挥棒和杠杆的作用,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把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到实处,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把法治建设成效和依法履职的情况考准考实。《决定》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围绕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平安建设、权力制约等重点环节,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法治建设的衡量标准既要体现依法治权的内容,也要体现公众参与、民主建设的内容。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要把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的内容,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政主要负责人,还要考核其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建设重大问题等情况。要将领导干部遵守法律,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情况作为考核、任用考察的重要内容。总结一些地方的做法,可探索建立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每年由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被考评对象的述法报告内容包括单位及个人学法守法情况、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情况、依法行政或公正司法情况等。对本单位及工作人员出现违法行政或司法不公造成恶劣影响,领导干部干预执法司法,党员干部中出现违纪违法案件等情况的,都应给予否定性评价。

坚持奖惩并举,真正使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考核评价干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干部,要把法治建设的成效和依法履职情况作为干部晋升、奖惩等的重要依据。按照《决定》的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优先选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推进法治建设成效明显的干部。另一方面,对那些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能提拔重用。经教育不改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干部遵守宪法和法律要作出具体规定,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应将严格依法办事作为对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像抓作风建设和惩治腐败一样抓依法办事。要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监督检查,健全问责制度,规范问责程序,对违法枉法、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党员干部触犯法律规定的,必须依法处理,不能用党内纪律处分代替依法追究责任。总之,要通过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督促干部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决不允许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

加强法治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决定》提出,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党委政法委要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根据《决定》部署和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必须切实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法治专门机关,政治性、政策性、人民性都很强。这种性质决定了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的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上必须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切实加强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坚持原则、坚守清廉、真抓实干。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定力,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党指挥。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立法、执法、司法机关作为执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专门机关,其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善不善于运用法治方式领导推动工作,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重大。要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把依法治理的理念根植于头脑中,自觉用法律厘清权力边界,用法律约束权力行使,确保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防止随意执法、粗暴执法,更不能徇私枉法、执法犯法;坚持用法治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自觉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体、程序、时效上充分体现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要求;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既要做到不越权、不滥权,又要做到不失职、能办事,特别是要能打赢依法处理复杂敏感案件的法律仗。要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正确处理好政策与法、维权与维稳、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法理情等重大关系,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篇3: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指在行使权力的活动中, 坚持崇尚法治, 敬畏法律, 尊重权利, 慎用权力的理念, 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的路径与过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是非常个人化和细微化的, 去考量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是否融进了法治因素并非易事, 只能通过具体的外在表现推断。依法办事能力实际上就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要求在于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将这些要求内化于每一次为民服务中。

二、当前依法办事能力与法治思维存在问题

法治思维要求明确权力边界, 合乎执法与行政的目的, 即要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吃拿卡要行为不仅是职业操守问题、官本位思想的问题, 更是法治思维的欠缺, 依法办事能力的欠缺。依法办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 一) 以罚代管现象突出。在职能部门调研中工作人员说: 这个问题我们处罚过了就意味着解决了。行政相对人说: 每次执法部门来检查就是开罚单, 不给整改期限。使行政相对人感到检查只是手段处罚才是目的。

( 二) 执法标准不统一。有些部门执法时所称的违法行为, 实际上罚款之后就可以继续做, 行政相对人非常困惑:如果是违法行为, 无论是否缴纳罚款都做不了, 怎么交了罚款就能做了呢, 而且罚多罚少不统一。法治思维追求的是法律适用的平等性、普遍性, 以是否缴纳罚款作为在法律面前是否自由的尺度, 显然不妥。

( 三) 不作为与慢作为, 短期看对领导干部个人比较安全, 又使权力得到彰显, 说不上明确的违法, 但是又确确实实抓到了行政相对人的软肋。这种将权力用到极致的做法, 与法治思维所追求的责任担当“法定职责必须为”截然相悖。

三、影响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障碍

当前来看, 党员干部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以及法律风险的预判能力, 但是受长期形成的熟人社会风气浸染, 逆法治思想依然有残留。一些党员干部具有想依法办事的初衷, 但是又常常囿于人情面子、领导意愿、部门利益、个人政绩追求、信访稳定压力等因素, 只能变通执行法律。当前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障碍:

( 一) 依法办事能力在现阶段的“依法”困境。严格依法以后, 在法律法规规章清理的过度阶段, 出现了很多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 如上级部门的规章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 作为系统中的一个个体, 很难突破既定部门规定框架, 强调法律至上。

( 二) 依法办事能力在现阶段的“担当”困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 但不可否认, 法律的健全与细化、法律与改革步伐的完全契合、具体政策与法律的协调都需要时间, 在具体工作中出现冲突和不一致时, 是该止步不前静候法律完善, 还是该大步向前, 而这种向前是否又是一种担当呢?

四、培养干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着力点

十八大以后, 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强化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加大考核评价机制的法治考量, 这些成为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促动机制。此外, 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加强。

( 一) 加大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部门法规、地方政策的清理力度, 消除落实上的依法依规冲突, 维护法律权威, 降低不必要的依法成本。

( 二) 合法性审查是依法决策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改革事项还是机关内部的重大决策。内部重大决策虽然不直接涉及复议、诉讼、信访, 但是它作用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有可能对公职人员的依法行政造成间接阻碍, 要切实发挥法务部门、法律顾问作用, 依法决策才能更好的依法行政。

( 三) 加大执法案卷和执法文书的检查力度, 增加检查抽查频率。力争及时发现问题, 限期整改, 并将执法的规范化定期评比, 根据优劣进行奖励与通报。在制度上推动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法与规范, 从而有助于法治思维的培养。

( 四) 从单位日常的规章制度、纪律约束的扎实坚守开始, 培养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规矩意识是树立法治思维的起点。纪律的刚性运行, 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干部违规的侥幸心理。各单位也要严肃工作纪律、党的纪律, 在执纪上下功夫, 使干部稍有过线就会得到提醒和纠偏, 这对于领导干部养成规矩意识、对规则及法律的敬畏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锐.无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决策必备的法律思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1.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1.

篇4: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摘 要]本文在分析医院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审视以及医疗服务行为和法治思维的相关性基础上,构建出新常态下医院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提升的路径,以期加强对医院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打造廉洁务实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对今后医院的依法办院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法治思维;路径分析;依法办院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56-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建设以及运用法治思维开展和领导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目前公立医院面临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的法律风险,医院党员干部队伍的法治思维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受我国传统封建思想和法文化的影响,在医院的运行中,出现了很多“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依法办事体现出的不是依法办事而是依官办事。除了“官本位”思想本身外,很多医院党员干部自身也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尽管法律知识一直是作为党员干部日常理论学习的重点来做,但是仍然有一些医院的职能部门科室将这一基础性但又至关重要的事情流于形式。

(二)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医院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极个别党员干部还是存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依法办事观念不强,就会导致遇到突发事件时,党员干部不能准确快速的运用法律进行灵活处置,从而会造成严重的恶性事件。[1]办事能力不足则体现在对于程序性规定的掌握上,具体的工作中就是部分医院党员干部只关心事情的结果,而忽视了决断的过程是否存在偏差和于法不符的地方。

(三)行政决策法制化水平不高,决策监督机制欠完善。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机制的参与,导致很多事项是集中在医院领导班子来拍板决定的,甚至是由所谓的“一把手”在拍板决定,忽视了公众参与、专家意见、风险评估等民主过程的关键性作用。

(一)法治思维养成是医院党员干部自身建设的需要。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养成法治思维,那么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就会注意法律的要求和标准,自觉抵制腐败行为,提高自身廉洁性;就会减少甚至避免推卸责任、越权执法等违规行为,充分正确履行自身职责,提高自身履职能力。[2]所以,提高医院各级党员干部自身的法治思维,已经成为当前各项工作展开的迫切需求。

(二)医疗服务行为规范与法治思维的相关性。医疗行为规范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用于医院运行的规范指南。在有了这些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加以实际的操作才达到了法制定之初的目的效果。法的实施离不开法治思维的运用掌握,医疗卫生行业规范的运用主体多集中于医护人员等一批医院工作者,尤其是医院的党员干部。我国当前关于办院治医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以及依法办院方面的规定是很不足的,大部分的规范是关于特定医护领域的职业规范,很少涉及法治思维的规定,而且会出现上位法和下位法相冲突或者各个地区之间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情形,这有损法的威信,也会使社会主体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手足无措。

(一)综合考核机制,加强普法教育。新形势下,作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推进“依法治院”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员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医院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水平。[3]在普法宣传的浪潮中,医院方面也必须紧跟这个浪潮,切合自身医院依法办院的实际需要和对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领悟来开展自己的普法宣传教育,以引导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院的党员干部正确认识普法,正确认识法律,严格守法。在普法宣传开展之前,需要有关部门严格分工,制定完备的普法宣传机制。为了避免出现普法宣传的枯燥,可以集思广益,创新普法宣传的方式,将普法宣传的任务下放到各个科室,让各个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普法宣传方式。

(二)需要引入考核机制。将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作为干部绩效考核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条件,定期开展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考核,与职称评定等相挂钩,丰富考核形式、学习样态。多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在党员干部中形成良好的法律知识学习氛围,改善传统的培训学习模式,让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吸收,让法治思维内化在党员干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

(三)梳理完善医院规章制度。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并无一部专门规范医疗纠纷的法律存在,立法部门似乎也并无此动向。关于医院管理方面的法律多采用单行法的立法模式,譬如在献血领域的《献血法》,有关护士管理的《护士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看似事无巨细,但往往导致运用中混乱、冲突,无所适从,对于医疗行为的规范以及医患关系的解决也并无多大益处。加强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院,首先必须要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规范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剔除已经不适用的法律法规;改革新法,运用法律的修改解释等手段增强各个法律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理清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使下位法在上位法之下运行;各个医院的章程也需要进行严格审视,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最终的目的是要制定一部卫生领域的专门性法律,改变卫生领域多法林立、无所适从的窘境,并且在这部统一的法律中对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做专章予以规定,在法律上明确其重要性,并需要配套制度来进行保障。

(四)内部决策引入法律顾问机制。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的法律顾问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法律顾问聘用制,医院内设法律事务部和由行政人员处理某些法律事务。比较上述三种模式来看,还是聘用法律顾问来处理医院面临的法律事务比较合适。首先,第二种模式会增加医院的编制,增加医院的开支和管理难度。而第三种模式,即让行政人员来处理某些法律事务,也是弊端明显:行政人员本就专司行政事务,在医院行政事务本就繁多的情况下再给他们加派更多的工作事务显然是不合理的;医院内部的行政人员并不具备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让他们来处理医院面临的法律事务,显然会力不从心。医院医疗是一个瞬息万变、科技主导的领域,新兴的医疗手段,更需要专业的高端的法律人才来进行处理,行政人员的介入不仅无益于纠纷的解决,反而会由于法律知识的缺失而出现纠纷的扩大化。相较之下,还是法律顾问聘用制更适合当下的医院实际,让医院和律所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该律所作为医院的指定法律顾问机构,负责处理医院的一切法律事务,律所及其工作人员向医院负责。这一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律所的专业知识资源,让医院与律所各司其职,良性联动。

参考文献

[1]梁启玲.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J].经济与法,2015(25).

[2]郑文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9).

[3]刘凤屏.探讨新形势下创新公营医院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模式[J].理论研究,2015(7).

本文为2015年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医院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规范医疗行为的实践研究”(编号2015ZD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冯运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沈静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党办主任,丛花雪系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篇5: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单选

1.()是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单选 2 分)

[A]合法性思维 [B]权利义务思维 [C]公平正义思维 [D]责任后果思维

2.在听证会结束后,由()人民法院审委会对听证会结果进行评估,综合各方意见和建议提出客观、公正的处理意见,并最终由主管领导签署非正常上访终结意见书。(单选 2 分)

[A]最高 [B]高级 [C]中级 [D]基层

3.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单选 2 分)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4.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志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单选 2 分)

[A]吴邦国 [B]胡锦涛 [C]温家宝 [D]习近平

5.()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单选 2 分)

[A]邓小平[B]胡锦涛 [C]江泽民 [D]毛泽东

6.()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A]2006 [B]1999 [C]2010 [D]2007

7.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8.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9.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单选 2 分)

[A]取缔 [B]逮捕 [C]打击 [D]罚款

10.从法的一般原理出发,权责一致原则是()的要求。(单选 2 分)

[A]最高 [B]合理 [C]基本 [D]不合理 11.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治国。(单选 2 分)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经济法

12.()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

选 2 分)

[A]六 [B]七 [C]八 [D]九

27.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

[A]正确 [B]错误

28.()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单选 2 分)

[A]亨廷顿 [B]丹宁勋爵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9.依托(),各省级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召集上访人、办案人、各方代表面对面沟通。通过各方代表各抒己见,达到明辨是非、化解矛盾的目的。(单选 2 分)

[A]“信访一级终结机制” [B]“信访二级终结机制”

[C]“信访三级终结机制” [D]“信访四级终结机制” 30.()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单选 2 分)

[A]德治 [B]法制 [C]人治 [D]法治

31.()报告明确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单选 2 分)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32.()是党的宗旨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贯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单选 2 分)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33.()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单选 2 分)

[A]依法治国 [B]公平正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34.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法律上是权利义务主体,而不是可以随意侵犯的客体。(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5.()是国家根本大法。(单选 2 分)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3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7.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的思想。(单选 2 分)

[A]以法治国 [B]以人治国 [C]以德治国 [D]以政治国 38.()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单选 2 分)

[A]法律 [B]经济 [C]文化 [D]政治

39.单纯发展经济,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社会秩序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0.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

[A]责任政府 [B]法治政府 [C]法制政府 [D]阳光政府

41.党的()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单选 2 分)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58.()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单选 2 分)

[A]执法公正 [B]立法公正 [C]司法公正 [D]全民守法

59.从执行党的文件,履行党的义务角度出发,需要把()放在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单选 2 分)

[A]领导干部 [B]人民 [C]法治 [D]道德

60.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A]领导干部 [B]人民 [C]法治 [D]道德

二、多选

1.法治具有()价值,是法治与人治最重要的区别。(多选 2 分)

[A]平等 [B]秩序 [C]安全 [D]公平

2.执法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多选 2 分)

[A]立党为公 [B]执政为民 [C]依法行政 [D]以德治国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就要()。(多选 2 分)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C]崇尚人治和法治相结合

[D]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4.所谓平等包括()。(多选 2 分)

[A]起点平等 [B]结果平等 [C]机会平等 [D]规则平等 5.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多选 2 分)[A]唯一可以实现的是规则平等

[B]平等主要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不是指法律内容上的相等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排斥差别对待 [D]平等还应当包括空间上的平等与时间上的平等

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多选 2 分)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依法治国 [D]社会主义制度 7.允许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有利于()。(多选 2 分)

[A]进一步密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B]人大更好地行使立法权

[C]加强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监督 [D]人民直接决定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务

[A]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推进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各项立法,特别是行政程序立法,也包括健全保障法律执行、运作、实施的各种具体制度,如保障行政公开、公正、公平的各种制度

[B]注重行政执法和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C]注重行政监督和问责,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权利的落实

[D]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人员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C]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篇6:法治社会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干部

有网络视频显示,2月5日,云南镇雄一刚上任派出所长在疫情卡点,对涉嫌违法超载的摩托车驾驶员连续狂扇3记耳光,并大声质问:“哪个喊你骑的?你还带那么多人,你带几个人?熄火!”其霸道作风令人咋舌。令人欣慰是,镇雄县委回应社会关切迅速,免去其派出所长职务,由县纪委监委对其立案调查。

近期,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放弃春节假期,奔赴疫情第一线,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硬核”力量。他们走村串户开展宣传教育、设卡定点排查流动人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网络上,晒出了各个地方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实招”和“硬招”,如“高音喇叭喊话”“硬核标语”“铲车封路”“铁锤砸麻将桌”等等,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其紧张气氛不言而喻。一些“霸气村长”“霸气警察”成为“网红”,受到不少网民热捧。

疫情当前,我们不妨多些理性思考。庚子鼠年,一场突入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冲淡了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人们谈“疫”色变,“宅”于家中寸步难行,绝大多数群众表示理解和支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自觉遵守法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坚信中国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少数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一些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盛怒之下,出现了言辞过激、粗暴执法的行为,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接受。

大疫必大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不仅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更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出了挑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和执法工作者要树立法治思维,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在“疫”线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

上一篇:54团结主题班会策划书下一篇:汽车专业教学论文